首页 > 文章中心 > 期末考试生物总结

期末考试生物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期末考试生物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期末考试生物总结

期末考试生物总结范文第1篇

第三周:教研组会。中心发言人:涂鹏。传达学校工作精神,布置教研组

工作计划。

第三周:教研组会。中心发言人:涂鹏。各备课组布置备课任务,每人

准备一节课。有教学课件的制作。探讨生物教学论文的编写。

第四周:教研组全体老师作课、听课、评课。中心发言人:作课老师。

对教学课件做为改进的重点。

第五周:教研组全体老师作课、听课、评课。中心发言人:作课老师。

教案检查。对教学课件做为改进的重点。

第六周:教研组全体老师作课、听课、评课。中心发言人:作课老师。

对教学课件做为改进的重点。

第七周:推评确定参加学校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希望之星的

人员。探讨生物教学论文的编写。

第八周:教研组全体人员备课,研究xx年高考试卷。

中心发言人:涂鹏。

第九周:各备课组准备期中考试试卷,根据学校要求,有针对性地组题。

教案检查。

第十周:教研组全体人员备课,研究xx年高考试卷。

中心发言人:涂鹏。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阅卷,各备课组做出试卷分析,教研组评析。

第十三周:教研组全体人员备课,研究xx年高考试卷。

中心发言人:王彩云。

第十四周:教研组全体人员备课,组合高三年级第一套复习试卷。

探讨生物教学论文的编写。教案检查。

第十五周:针对高三年级第一套复习试卷的考试情况,总结经验,

组合高三年级第二套复习试卷。

第十六周:针对高三年级第二套复习试卷的考试情况,总结经验,

组合高三年级第三套复习试卷。

第十八周:针对高三年级第三套复习试卷的考试情况,总结经验,

组合高三年级第四套复习试卷。

初中年级、高一、高二年级进入期末考试复习。探讨生物

教学论文的编写。教案检查。

第十九周:针对高三年级第四套复习试卷的考试情况,总结经验,

组合高三年级第五套复习试卷。

初中年级、高一、高二年级进入期末考试复习。

探讨生物教学论文的编写。

期末考试生物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案 信息技术 学习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2

针对信息技术手段及生物教学的探索性教学进行了一系列严谨的实验、探索后,产生的是有关生物教学别具一格的学习模式,其形成的前提是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

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过程如下。首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立教学情境,并让学生思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忘记向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呈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当学生运用电脑信息等现代化手段自主学习时,教师的向导性便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便可以针对个性、学习能力参差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帮助手段。随后,师生一起讨论、总结,并进行知识上的延伸与拓展。

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的主要特征为:信息技术所创造出的学习环境,特别是网络电子学习环境,将得天独厚的的学习条件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给了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了一条通向知识世界的途径。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所呈现出的精彩绝伦的学习界面,给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面创造了优势。当前教育政策提倡素质教育,而践行素质教育的可行方法之一就是以学案为基础进行教学。素质教育将教育重点落实在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方面。真正实施以学案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时,要将每一个具体细节进行落实。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多动手、勤动脑,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殷实的基础,也为素质教育实施保驾护航,做出贡献。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能够将需要学生了解、学习的事物和知识以多媒体影像等有趣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提升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兴趣,使得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具真实性,进一步增添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习上的自主性,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知识。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适应了时代的变化。以学案为基础实施教学能够在不降低学习质量的同时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学案为基础实施教学确立了学生的主导地位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使学生不再是学习的奴隶,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学会了自主学习,的确是响应时代要求的优秀教育方法。

我们将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在生物教学探究性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实验。

参与实验的对象:潍坊某高职生物工程学院全体大一学生;学习科目:生物学;样本大小:等组实验,每组50人左右;实验结束后,请资深教师出卷,有针对性进行测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试成绩和论述题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如表1、表2、表3、表4、表5所示。

表1实验前计算机测试成绩统计表

班级 人数 合格率 优秀率 不合

格率

实验班 53 94% 57% 6%

对照班 53 94% 58% 60%

表2实验前生物学测试成绩统计表

班级 人数 平均分X 标准差S 差异性

实验班 53 78.79 14.88 Z=0.592

对照班 53 79 11.89 P>0.05,不显著

表3实验班大二期末大一期末成绩比较(满分100分)

实验班与对照班生物学成绩比较(满分100分)。

表4对照班大二期末和大一期末成绩比较(满分100分)

表5针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生物学所出的论述题部分成绩比较(满分33分)

比较、分析以上表格信息可得出以下结论:

(1)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此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所起的效果显著。

由这个实验不难观察出,参与实验之前,不管是在计算机方面还是在生物考试成绩方面都没有显著的优差现象。通过实验后,比较期末考试成绩中,参与实验的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和本班学生大一时的期末考试成绩相比较而言,p0.05,差异明显;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期末生物考试成绩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对照班的平均分比实验班低5.62分,而实验班生物考试成绩优秀率比对照班高出12个百分点,p

(2)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比教师直接灌输的效果强,此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考试的论述题得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学生在灵活性较强的论述题方面得分率较高。一共33分的论述题,实验班高出对照班平均分高于4.4分,及格率高出对照班13个百分点,优秀率实验班58%,对照班仅仅为19%,实验班比对照班高出近40个百分点,P

(3)只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成绩,此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对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有着显著效果。

继践行此种学习模式后的访谈活动发现,此种学习模式是通过学生进一步地加深对生物的学习的兴趣的方式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上的习惯。

(4)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此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在张扬学生的个性方面的作用也很显著。访谈所体现出的另一个信息就是,这种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让一部分在考前生物学习效果不如意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理想的额分数,其主要原因是,此种学习模式正好吻合了学生这一群体的性格发展的特征,不仅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宽阔的学习领域,而且张扬了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由此可见,以生物教学方案和信息技术为前提的学习模式充分满足了当代学生张扬个性的这一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旭峰.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整合”[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0).

期末考试生物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促进;知识;掌握;升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239-02

时代在转型,大学的转型势在必行,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1],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面临严峻挑战。微生物学虽然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但该课程同时具备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以老师的课堂讲授为主,指定课后书面作业,配合一些实验课进行实践的训练,期终往往以闭卷笔试形式进行考试。这种教学手段造成了学生课堂上不思考、课后应付作业、考前死记硬背、考后脑中不留知识痕迹。更不用说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以及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为此,提倡从教师授课和考试方式二方面进行改革。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实和改变教师授课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在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死记硬背达不到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在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致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较为被动,对课程的学习毫无兴趣。随着当今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QQ、微信、互联网等已密切深入到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为使《微生物学》课程讲授与时俱进,首先要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可将现代化的通讯信息手段以其新颖的教学模式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如,在探究“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收集一些重要典型案例,先用多媒体课件从工业、农业、食品、生物技术等方面分别播放一至两个与微生物有关的重要案例,接着再设置相关问题,通过设定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到问题的思索中,从中认识到微生物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这种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引入式的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微生物知识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上,生活中也处处有微生物的参与,不仅有趣,而且还非常有用。从而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进行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平时成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将传统的期末单一考核方式转变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且强化平时成绩(如主动回答问题、课后总结、课前提出问题、期中加强等)所占比率。

1.传统考核方式的局限性。以往的微生物学考核中,教师大多注重了期末考试的重要性,且一般多采用闭卷的形式,首先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除具有成绩评定不客观的弊端外,也让学生形成了“平时马虎学习,期末死记硬背考试”的思维定律。我们或许会有这种体会,死记硬背的知识在考试过后转瞬即忘,谈不到知识的转化与升华。在当前我校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学校的发展理念大相径庭,况且这样的学生一旦输送到社会,并不利于我校进一步向应用型高等学校转变。当然了,作为一名教师,都希望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但是一味地机械灌输是否真正达到了我们教学目的?以至于所培养学生只学到了一些不能应用的死知识,没有任何技能而言。根本的原因主要在于我们考核方式没有调动起学生平时自觉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认为只要期末考试过关就可以。显然这种意识形态在以往学生中占据有很大市场。而强化平时成绩的目的在于通过此次改革使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动起来,将所学理论知识在无形中转化为自身技能的一部分。

2.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科学的、多样化的考试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改革考试内容和考核形式,强化平时学习、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使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四方面融会贯通,促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这一教育目的真正落到实处。

具体可通过以下方式实施考核改革:首先,第一次上课应向学生讲明考试改革的内容、方法和重要意义,向学生灌输考试不是目的、知识的融会贯通及应用才是这门课教学的目标。让学生明白课堂表现都将进行记录并被作为平时成绩,且所占比重大于期末考试。在思想上认识到考核将会贯穿到该门课程学习的始终。这一环节的实施可以克服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局面,通过自觉地参与课堂可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变为一种不自觉的过程,并最终使这些知识变通为学生自身技能的一部分,把学生从死记硬背、考后就忘的枯燥考核模式中解放出来。同时,为使学生主动参与该门课程的学习,安排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小组的学习内容是在总结上次课学习内容和学习心得的基础上,进行下次课的预习,同时结合生产实践以及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事件针对本节知识提出问题,且加以分析。利用微信、QQ等在下次上课前由各小组负责人将本小组所提出的问题提交至教师处,教师进行分类汇总,下次上课时,首先将这些问题展示出来,对一些理解不全,甚至有偏差的问题老师要加以引导、补充及深层解答。另外,在小组的学习中,也可以将学习结果总结形成论文,以幻灯片(PPT)形式在课堂上由学生汇报。在学生的学习中如能达到这种程度,就要求课外的学习要有计划、有目的,并要适当查找文献,加以讨论、分析及总结。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可将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变为学生主动学,有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后作业不再只拘泥于老师限定的题目,可以是学习后的心得体会、学结及建议,也可以是当前与本课程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的思索和问题提出。当然,为使学生整体对课堂知识有好的理解和掌握,老师可把重要内容提炼出来以统一练习题或更为灵活的题目形式来加强。期末考核则可以采用实验技能考核、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测试,如选编当前或社会生活中一些能综合应用本学科知识,又能诱发、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典型例题。

三、体会

1.强化平时学习,实现知识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突显平时学习,采用考勤、学生和教师课堂提问、小组学习、课后作业、课前预习及问题总结等多元化考核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理论知识向综合应用能力的转变。结合期末考核得到学生最终成绩。在微生物学这门课上,这种考试改革一经推出,深受学生欢迎。同学们对微生物学的学习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具体表现在:一是同学们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不再是以往的教师点名学生进行回答这种生硬的提问方式。在问题提问环节,第一节课同学们还是受限于之前的老师点名方式,几乎没有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出现,在一再的鼓励下,到了第二节课,同学们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对一个问题,出现了几个同学举手争相回答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考试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变为了积极主动。课后,在与学生的座谈中,学生普遍反映考试改革带动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转变,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理念,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及演示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另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学习,还能增加学习上的互相交流,促进共同进步。最终,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是一些死的内容,而是潜移默化到了头脑中、转变成了自身技能的一部分。

2.教学手段改革对教师自身的“教”和引领学生的“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手段改革是要不断改进教学工作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以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授课手段改革来实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考核改革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考试改革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反过来又会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教师一定要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和知识体系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更新和深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阅读大量的中外文文献,只有在准确把握了本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热点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本科课程知识的融合贯通。另外,考核形式增加和教学手段改革,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要求教师要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的实践当中。目前,《微生物学》教学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为更好地推动我校和我院转型发展,还需要不断寻找更好的适用于我校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迈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湘玉.中西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逻辑进路――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15,(7):40-42.

How to Promote Students to Control and Sublimation Knowledge in Microbiology Teaching

ZHANG Fu-li,HU Li-zong,WANG Hong-xing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Henan 466001,China)

期末考试生物总结范文第4篇

1.1修改教学大纲,完善教学内容

按照教育部及本校教学目标及临床生化检验高自动化现状,修改教学大纲,加强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化学检验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能够从事检验医学的生化项目的操作、方法学评价、全面质量管理控制和临床应用工作,同时也能查阅相关文献,关注研究生化检验的新进展、新思路、新技术并能对常见疾病的临床生化指标合理选择及综合应用分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

1.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式

临床生化检验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强调理论基础的重要性,保留经典的部分课堂讲授教学,系统讲授临床生化检验的相关核心理论知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较系统的知识体系,理论学习还应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加深理论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比如讲解自动化仪器的内容,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等形象地展示检测原理、工作过程、标准操作规范等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内容简单化;课后把PPT课件拷给同学,防止听课过程中埋头记笔记而错过教师对重难点的讲解及讲课的思路。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满堂灌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相对较差。因此,教师不应该拘泥于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形式:PBL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举例论证式教学、对比归纳式教学及双语教学,比如,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采取课堂提问和抽查点名的形式。对上节课讲述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以加深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再如在教学中穿插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及检验报告单,将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和联系,开展病例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学生积极性提高了,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亲身印证理论教学在临床疾病诊断的作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实验诊断思维、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理解能力。为了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检索有关新进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提供相关医学、医学检验常用的期刊及网站名称,比如:clinicalchemistry、丁香园(http://www.dxy.cn)、检验医学信息(http://www.clinet.com.cn)等。

1.3调整教学内容,符合培养目标

根据本校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本教研室特对生化检验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调整。

1.3.1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内容繁多

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教学过程中,要求主要以临床常见疾病及其生化检验指标为主线,突出疾病的生化机制和生化检验技术两个方面,力求将生化检验与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结合起来,从现代检验医学的高度开拓临床医学的新视野。对涉及以前学过的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及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如糖尿病检验中血糖及血糖的调节、糖代谢紊乱、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等及肝胆疾病检验中的肝的结构特点、肝疾病中生物化学变化等,进行课堂对比归纳、梳理相关知识点,重温原有基础及临床知识,引导学生认知事物的内在联系,通过现象加深对各种疾病所涉及知识的本质的认知,即节约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又系统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随着生化检验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内容不断涌入,一些旧方法被更新和改进,作者根据临床生化检验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对现在常用的生化检验技术和生化检验项目,合理地增减了部分授课内容,比如血糖的测定有氧化还原法、缩合法和酶法三类方法,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酶法中的己糖激酶法,前两类已经淘汰的方法略去不讲,在理论课上重点向学生介绍酶法的目的、原理、具体操作、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等;还有授课内容增加最近临床上出现的新技术,如肾功能监测的血胱抑素C(血CysC)等内容的讲解;同时,床旁实验(pointofcaretesting,POCT)由于快速省时的作用,正广泛用于病房、门急诊及家庭保健等领域,发展势头迅猛,也是补充检验科项目最好的方法;课堂上也应着重介绍包括POCT的分类、原理、存在的问题及质量管理等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生化检验项目和生化检验技术,更快地适应以后的实习和临床工作。

1.3.2在教学内容上侧重安排3个必备基础知识

全自动化分析技术、方法学的评价和全过程质量控制。本校医学检验本科生化检验课程中这三部分内容理论课学时数占了理论课总学时的40%。由于多数的医院已经实现了医学检验全自动化,从培养实用型检验人才的角度来考虑,应该更加重视检验方法的选择和评价以及检验的质量控制。课上侧重讲解自动化仪器构造和原理、工作流程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维护及试剂盒的选择、实验室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等自动化生化检验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了让学生树立流程化、过程化的质量管理及控制理念,课后为学生提供分析案例,由学生自行完成案例分析,达到能应用所学知识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的能力;掌握干扰医学检验结果准确的影响因素和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来理解医学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工作的重要性。

1.3.3加入病例分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病例(案)教学法已经在多个医学学科应用,本教研室已经应用在了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加强改革效果,加强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诊断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临床对话能力。在理论教学中作者增设了对某疾病病例分析的内容。任课教师先对某个内容的基本概念和代谢途径等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然后提供典型案例,病例包括:患者、病史、各种检测项目结果实验室诊断;让学生先根据所提供的病例复习理论课内容,查阅资料,判断患者的可能患病类型、诊断依据、还需申请哪些检测项目等对疾病的确诊有所帮助等,分析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讨论后修改成统一意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意见不同时展开辩论,教师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举一反三,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解决临床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其讨论分析结果的报告。

2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优劣和学生学习好坏的依据.以前的临床生化检验理论课考核主要是采用期末闭卷的考试方式,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教研室采用过程考核加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学生的综合成绩由过程考核:日常考勤、病例分析、质量控制和期末考试组成。过程考核占总成绩4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

2.1日常考勤

为了避免考勤流于形式,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日常考勤不再局限于课代表或者任课老师点名,而是采取课堂提问和抽查点名的形式。分课前、课中或课后对上节课讲述的重点内容或者是事先针对上一章节所留病例进行提问,采取学生抢答及任课老师抽答的方式,再者采用任课老师抽查点名记录,期末各任课老师汇总,给出考勤分数。日常考勤占总成绩的10%。

2.2病例分析

在病例分析教学后,交一份最终讨论结果给老师。成绩根据该同学所在小组上交的讨论结果、该同学在讨论中所起的作用和表现来决定。病例分析占总成绩的10%。

2.3质量控制

任课教师质量控制理论课结束后布置作业,每位同学认真分析,其分析结果以写实验报告的要求呈现,带课老师根据同学书面作业的分析给出成绩。质量控制占总成绩的20%。

2.3.1室内质量控制作业

给出某生化检验科某一检测项目一段时间的室内质控数据,要求学生画出质控图、分析质控图是否在控,如果失控写出可能的失控原因和违反了那些质控规则以及如何处理。

2.3.2室间质控作业

给出某生化室某次某个项目的时间质量评价统计结果,要求学生利用能力比对(PT)评分方法,评价这次项目中各个标本检测结果的通过与否,结果是否在允许误差内,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及本次结果是否可接受,并对质评结果进行讨论,尤其是质评成绩不合格的项目,认真分析可能产生偏差的原因。

2.4期末考试

根据教学大纲及培养目标出题,每章节都有覆盖,建立题库;期末考试由主讲老师从准备好的题库中抽出A-B两套平行难度的试题,试卷的题型设计了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和计算题。其他任课老师不知道考题内容,再由教务处任选一套试题作为期末考核试卷。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为减少人为阅卷差异,采取集中集体阅卷,各任课教师每人根据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每人批阅一题,流水作业,再由专人复查核对。评分标准一致,对学生相对公平也更能真实地反映问题。

3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适应生化检验教学改革的要求,本教研室采取以下措施:(1)鼓励教师不定期到附属医院或其他三甲医院检验科学习,掌握临床上新的全自动化仪器的工作原理、检测技术和临床检验项目的选择,将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紧密地衔接起来。(2)每学期教研室都要举行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经验研讨会,老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并坚持听课督导和以老带新;改进授课教学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教研室全体教师进行全自动化仪器培训,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享各自的经验。(3)期末考试后,针对试卷上学生错误较多题目分析讨论,布置教学任务以便教师在假期能提前根据本学期存在的问题,更新知识,调整授课的内容及方法,修改课件;同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动态,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带入到课堂。

4小结

期末考试生物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内科护理教学;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 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实际工作的训练和体验, 直观的知识形式来丰富实践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内科护理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 基本内容比较难懂。角色扮演法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团队协作等能力。作者在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 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环境中, 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 得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校2011级中专护理专业的2个班学生。A班52人为实验组, B班级50人作为对照组, 全部102人均为女生, 年龄为15~17岁, 平均年龄16岁。两组学生在入学成绩及入学后其他方面成绩上没有显著性差距,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在教学中, 采用传统教学法为对照组进行授课;采用角色扮演法为实验组授课。

角色扮演法教学步骤:①分组。依据学生的成绩、性格以及自愿等原则, 按照每组8~9人将实验组分为6个小组。②培训。讲师讲解角色扮演法的理论及注意事项。③课前准备。将是需要准备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病例, 并在课程前一周将病例下发给实验组的学生, 要求护理及患者的2组角色利用课余时间研讨并做好准备, 其余4组学生自行查找资料, 护理及患者角色需要轮流扮演。④角色扮演。虚拟临床护理环境, 两组各上一名学生扮演护士及患者。对病例中一些比较抽象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利用幻灯片、教学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⑤分组讨论。根据患者情况找出护理问题, 得到护理诊断, 制定护理措施。各小组代表发言, 其余组员补充。⑥讲师总结。讲师对角色扮演和讨论内容进行总结, 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1. 3 评价方法 对期末考试中实验组及对照组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学期末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对两种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不记名评价, 当场发放问卷, 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04份, 收回104份。

2 结果

2. 1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在实验组52名中, 不及格人数为2人(3.8%)、60~69分4人(7.7%), 70~79分20人(38.5%), 80~89分17人(32.7%), 90分以上9人(17.3%);在对照组50人中, 不及格人数为7人(14%)、60~69分16人(32%), 70~79分14人(28%), 80~89分10人(20%), 90分以上3人(6%)。2组学生的期末成绩呈正态分布,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两种教学法相比, 各项的差异性非常明显。学生们认为角扮演法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有利于将来的实际工作。见表1。

3 讨论

①角色扮演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使用虚拟护理环境, 理论联系实际, 可以使教学变得直观、易懂、重点突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②角色扮演法有利于学生对工作角色提前适应。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临床护理环境, 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使学生提前掌握工作中的技能。③角色扮演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加强了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探索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④角色扮演法促进教师水平的增高。角色扮演法需要教师以教材为基础, 深入掌握实际病例以及相关知识能力。⑤角色扮演法应该注意的问题。护理专业学生信心不足, 不主动发言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少六.护理教学中应用提问导入法的调查.卫生职业教育, 2008,26(2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