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管体制,改革,成效。

中图分类号: E2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基本概况

通渭县地处甘肃中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420—2500米之间,素有“苦甲天下”之称。全县总面积2912.97km2,总人口47.1万人,农村人口42.36万人。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全县水资源总量10986万m3,其中自产水资源量9690万m3,入境水资源量1296万m3。河流按其归宿全部属于黄河流域,渭河、祖历河两大水系,有195条支沟及1325条毛沟。其中渭河水系总面积2818.98km2,占全县总面积的96.9%,祖历河水系面积88.92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1%。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380mm,而水面蒸发量大于1500mm,水土资源不匹配,降雨偏少,有效性差,供需错位,造成十年九旱。总的来看,全县水资源贫乏,按自产水资源量计,人均210m3,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7、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0,且自产水资源总量中有2200万m3是难以利用的苦咸水。同时,还存在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这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开展情况

通渭县共有中型水库锦屏水库1座、小(1)型水库大河滩水库和明尧水库2座、小(2)型水库康家屲水库1座,4个水库管理所分别担负着4座水库的运行管理和日常养护工作,为水库效益的发挥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来陈旧的管理体制已远远跟不上发展形势的需要,特别是在水库、灌区运行及设施维护、水管人员管理等方面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责任不清等,严重制约着水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库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2002]45号文)、水利部和财政部《关于印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的通知》(水办[2004]307号文)以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04]147号文)精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通渭县从2005年7月开始,利用近2年的时间,在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7年7月制定完成了《通渭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报县政府批复实施。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该县四个水管单位紧紧围绕管理人员分类、定性、定岗定编、经费测算及财政支付、水价改革、水费计收管理、分流人员安置等方面全面进行改革,并于2008年7月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任务。

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在水管单位定性、定岗、定编以及经费测算方面

一是科学界定,明确水管单位性质类别。由于该县四座水库既承担防洪任务,又为农业灌溉服务,兼顾城乡群众生活供水,属于以服务性职能为主的综合性水库,依据国务院体改办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的有关规定,结合水管单位实际承担的任务和收益状况,该县四座水库管理所均为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二是认真测算,全面完成定岗定编。根据水利部、财政部2004年7月颁布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行)》,结合水管单位自身实际,在县编委批准的事业编制总额内完成了合理定岗和人员测算,并最终确定了水管单位的定员编制。改革前,四个水管单位共有职工129人,改革后,共核定水管人员107人,分流水管人员10人,按岗位类别来分,共有管理类人员32人,运行观测类人员62人,辅助类人员13人。三是依据标准,经费测算科学合理。按照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省物价局1998年颁发的《甘肃省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暂行规定》和水利部、财政部2004年7月颁布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通渭县对四个水管单位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以及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工程更新改造费用进行了合理测算。其标准为:人员经费年平均按1.80万元/人计,其中公用经费(含社会保险费)年平均按0.34万元/人计;工程维修养护经费锦屏水库按中型水库基准确定维修养护工作量,明尧、大河滩、康家屲水库按小型水库基准测算,灌区按8级标准测算,单价按当地现行价进行计算。

(二)在两项经费落实情况及落实渠道方面

通渭县按照工程承担的任务,严格核定公益性和经营性比例,公益性部分的正常经费由县财政负担,经营性部分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由水管单位内部单独核算,统一管理。县政府将直接从事水库、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农田灌溉等公益性质的水管人员经费纳入县财政综合预算。

(三)在管养分离方面

改革后,通渭县四个水管单位基本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员”的原则设置岗位,逐步推行一人多岗,专兼结合,岗位趋于精简高效,管理人员逐步向技术型、年轻化发展,使水管人员结构更加合理。同时,通过大力推行管养分离,明显降低了工程管理成本,人员工资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效调动了水管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目前,全县水管在岗人员中,从事水库管理运行观测工作人员94名,从事农田灌溉及其它经营性运营人员13名。

(四)在人员分流安置及社会保障政策落实方面

通渭县将四个水管单位分流人员全部安置到了县水利工程公司第三处工作,利用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区域内的水土资源进行生产或经营。各水库管理所按照有关法规政策,全部参加了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 管理体制 改革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37-02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我州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目前全州共建成农灌水利工程4964处,总蓄水量达2.5亿m3,这些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我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州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趋突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明、机制不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水利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影响到我州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我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分析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目前,全州共建成农灌水利工程4964处。其中:蓄水工程(山塘水库)1504座(中型水库4座,小Ⅰ型64座,小Ⅱ型188座,山塘1248座),总库容2.5亿m3;引水工程2527处;提水工程933处。建成渠道3万km,其中:万亩灌区骨干渠道1830km。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8.7万亩。通过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后,全州共批复成立78个水管单位,其中:全额拨款49个,差额拨款27个,自收自支2个。总批复人员编制643人,到位458人,到位占总编制的71%。

2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存在的问题

2.1水管单位性质不清,体制不合理

我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基本沿袭计划经济时代模式,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管单位之间权责不明,国有水管单位虽属事业单位,但无可靠的经费来源,多数实行差额拨款,甚至无拨款;集体管理水管单位,随着农村土地下放,由于主体不明、产权不明,集体管理名存实亡,部分工程甚至无人管理。部分综合利用功能的水利工程,具有公益性,又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混在一起,界线不清,水管单位缺乏科学定性,既不像事业单位,又不像企业,既影响了工程的管理,又阻碍了水管单位的发展。

2.2机制不活,自身造血功能差

纯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运行管理经费本应财政负担,但由于各级财政困难,造成了长期以来水管单位经费短缺。准经营性水利工程,大部分为农灌水利工程,水费收取难度大,收取率低。使供水不能收回成本,无法进行简单再生产。我州的农灌水费的成本价为每亩50元左右。州政府于2000年9月以文件《关于认真实施贵州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定及水费计收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我州农灌用水水价要在三年内逐步调整到成本价,第一步调整原则上不低于成本价的50%即平均25元/亩。按此标准,全州有效灌溉水田面积148.7万亩应收水费3700余万元,但是多年来,我州农灌水费收取每年仅有400万元左右,仅为应收的10%。且近年来水费的收缴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水费收取严重不足,致使水管单位普遍入不敷出,举步维艰。水管单位内部运行机制不活,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人事分配制度仍沿用传统计划经济的做法,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大多数水管单位不能依托行业和自身优势开展多种经营,造血功能差,无法自我维持,自我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2.3经费来源不畅,维修养护投入严重不足

众多水利工程因年久失修,带病运行,每年必须对工程进行岁修、整修,根据定额标准测算,我州水利工程每年需要维修养护经费2500万元左右,但每年实际到位资金不足500万元,缺口2000万左右。维修养护经费的严重不足,造成大量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管理和维修养护,效益严重衰减,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同时大量公益性支出财政无力承担,在普查统计的36个国管单位中,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大部分没有财政补助,工程维修费没有来源,职工基本工资无保证;多数工程建于五六十年代,质量差,不配套、不完善,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水库病险频频发生。

2.4人员机构臃肿,结构失衡

水管单位内设机构设置不科学,有机构臃肿,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一方面是效益稍好一点的水管单位,由于无控制权,队伍不断膨胀,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水管单位真正需要的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满足工程管理的基本需求。我州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主要依靠各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来维持,目前全州共批复成立78个水管单位,批复人员编制643人目前到位458人,到位占总批复的71%,管理人员不足及技术力量薄弱等矛盾较为突出。就目前现状来说,仅靠458人管理全州4964处水利工程,平均1人要管理11处水利工程,其工作难度及管理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条件差,效益差的,无法基本生活保障的,留不住人,人才外流十分严重,少数工程不得不临时聘请当地农民照看。

2.5社会保障程度低,队伍不稳

由于水管单位无固定经费来源,加之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还未出台,绝大多数水管单位经营收益入不敷出,难以为继,80%以上的水管单位(含差、定额拨款事业性水管单位,无拨款水管单位和经营水管单位)无力为单位职工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程度低,水管单位职工队伍极为不稳。

2.6管理手段落后、人员素质低、内部管理粗放

体制不合理,机制不健全,设施不配套,管理手段原始,有的水库最起码的防汛通讯设施都没有,更谈不上配备交通工具,一遇汛、险情,全靠人力通知组织抢险;另外,水管职工整体素质偏低,管理粗放,甚至部分工程无人管理。

3实施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3.1明确权责、规范管理

针对长期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体制不顺、责权不明、管理粗放的问题,《实施意见》明确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国有、集体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职责,对其他行业管理的水管单位和其主管部门的职责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应的行业管理责任也作了明确规定。同时规定水利工程实行枢纽拦河坝与灌区统一管理;规定工程按规模大小和行政区划进行分级管理。国家投资兴建的中型及跨县(市、区)行政区划的小(1)型水利工程,由地(州、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也可受权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国家投资兴建的小(1)型及跨乡(镇)行政区划的小(2)型水利工程,由工程所在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位于城市(镇)上游位置特别重要的水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商同级财政、发改、编制等部门同意后,也可提高一级管理;原属集体管理的小(2)型水利工程,由工程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水利站负责管理,或由乡(镇)人民政府明确工程所在地村及村民组或受益户联合体(或用水户协会等集体组织)负责管理并确专人负责;个体投资修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含1~10万m3的山塘),应接受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水利站的业务指导,其安全运行管理必须明确专人负责。特别提出了水利工程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凡水利工程管理出现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管理单位、主管部门、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的责任。这些规定和制度,明确了管理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要保证职责履行到位,必须狠抓基础管理,量化责任目标,规范、完善管理制度。

3.2 准确确定水管单位分类定性

(1)要根据水管单位所管辖的工程功能,将水管单位划分成纯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类。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应定性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营性水管单位应定性为企业。

(2)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由于分类定性较难,做好这类水管单位的定性工作至关重要。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功能,但这些单位不同程度地承担着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与维护任务,这类单位目前大部分的经营收入不能维持其运行管理与工程日常维护经费支出。《实施意见》规定将水管单位前三年实际收入数目与按水利部财政部联文(水办〔2004〕307号)测算出的支出数目进行比效,最后确定水管单位性质,水管单位具体分为三种情况:即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必须按照《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做到准确定性。要以科学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定划分公益型和经营型的方法。

3.3建立维修养护的运行机制

通过改革,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适应形势、符合要求的运行机制非常必要。在维修养护机制上建立专业的水利工程养护维修队伍,实行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专门负责水利工程设备、设施、渠系工程的养护维修,将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分离,既可精简水管单位人员,节约维修养护经费,又可以提高维修质量,缩短工期,充分发挥工程的运行效益。

3.4加强领导,稳步实施,积极推进水管体制改革

为了解决水利工程管理中长期形成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短缺、管理粗放等有关问题,2004年8月,省政府印发的《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明确了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我州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开展此项工作。78个水管单位的改革方案已经得到当地政府批复,并完成了全州小(1)型以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验收。实践证明,自水管体制改革以来,逐步解决了部分水管单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和工程效益衰减等一些难点问题,水管体制改革是改变我州水管单位现状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坚持推进水管体制改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两定”测算、经费落实、管养分离、内部改革、人员分流等方面,统筹兼顾、多管齐下,大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州州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5立足实际,积极探索

(1)积极探索管理机构设立形式:我州共有小(2)型以上水利工程802处,如按照一个工程设立一个管理单位不现实。为此,根据黔南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广以下机构设立的三种形式,即:1)是单个型,即一个小(1)型或重点小(2)型工程设立一个水管单位;2)是以大拖小型,即一个小(1)型和几个小(2)型地理位置相距较近的过程,采取以大拖小设立一个水管单位;3)是片区捆绑型,即把片区内的几个工程捆绑起来设立一个水管单位。

(2)积极探索精简机构和引进人才:压缩非生产人员和超编人员,采取提前离岗休息,鼓励辞职、自谋职业,鼓励脱产学习,以及轮岗待岗等多种办法,精简人员队伍。按照定编、定员、定责、定岗、定薪的要求,吸收文化水平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到适当的岗位发挥他们的知识才干。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精简机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逐步调整人员结构,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促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黔府发〔2004〕19号).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重要体系 卫生系统

一、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历史进展

我国事业单位工资的改革经历了3个阶段:首先,1993年以前的工资制度不健全阶段,

该阶段事业单位和企业实行统一的工资制度,以岗位、职务、等级、资历为主要工资考察因素,工资制度不健全、工资体系繁杂、运行不稳定。其次,1993年到2006年的过渡阶段,该阶段建立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适应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需要,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体现事业单位不同类型、不同行业自身特点的工资制度,实现了与国家机关工资制度的脱钩,将岗位、职务、资历、工作成果等综合起来作为工资的考察因素,是一次根本性的工资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建立事业单位职务等级工资制,工资构成中包

括固定部分和浮动的津贴部分,构建了正常增加工资的机制,并通过建立地区津贴制度,理顺地区间的分配关系。再次,2006年以后的工资制度,该阶段国家颁发《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 2006 ]56号)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国人部发[ 2006 ]59 号)等文件,自2006 年7 月起实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 绩效工资的构成

岗位绩效工资制,就是以职工在单位中所聘岗位为基础,根据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责

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位级别,核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绩效贡献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按照国家文件规定,事业单位的岗位绩效工资由基本工资和活工资组成,具体分为四个部分: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是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为活工资部分,是事业单位在国家宏观总量控制下自主实施的可变工资;而津贴补贴则是国家规定的政府性津贴及在特殊作业环境、劳动条件、劳动强度下职工生活、生理和心理损害的工资性补偿。

值得说明的是,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作为基本工资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承担岗位待遇的保障功能。因此,仍然具有以“三统一”为标志的国家特征,即统一工资制度、统一工资政策、统一工资标准。而绩效工资更多地承担了绩效激励的功能,是卫生系统在国家绩效工资分配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下自主实施的内部分配方式。因此,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单位都会制订适应自身特点的分配政策,这与以“三统一”为标志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说明了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与绩效工资在管理机制、运行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卫生系统的绩效工资由基本工资和活工资两部分组成,首先从职工所处的岗位上肯定其劳动的价值,而活工资是对职工所创造的基于基本劳动之外的价值的肯定。所以,绩效工资能够促进职工的积极性,存进企业的发展。

三、 卫生系统绩效工资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1、 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岗位聘用制度

近年来,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搞活工资分配制度已成为深化卫生系统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两个核心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以岗位确定工资是指对单位内某职位本身的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来赋予承担这一岗位工作的员工与该岗位的价值相当的报酬的一种工资制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员工承担什么样的岗位工作就可得到什么样的劳动报酬。我国卫生系统应结合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卫生系统内部应重新设立精干机构、优化岗位配置、做好岗位评价,为工资制度的运行提供基础和依据。应进行科学的岗位分析,开展岗位聘用,并赋以不同岗位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工资水平,真正做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通过全面实行竞聘上岗和聘用制度,转换卫生系统的用人机制,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实现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

2、 在卫生系统内部实施绩效管理,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工资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岗位聘用制,还在于员工的绩效评价制度。就卫生系统来说,这两项都是攻坚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岗位聘用和绩效评价在很多事业单位尚未成熟,有的还未实施,失去了这两个基础,岗位绩效工资难脱身份工资的羁绊,而且还会增大进一步改革的阻力。员工工资水平与卫生系统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是互为影响、相辅相成的。应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制度,实施绩效考核,明确员工实际劳动贡献,为工资的确定提供量化依据。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应将员工工资水平与绩效挂钩,通过工资与绩效互动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引导员工对于绩效的改进。当前,卫生系统的绩效工资改进应具体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衡量卫生系统整体目标的实现程度及员工在目标实现过程中所作的贡献及业绩,主要表现为与卫生系统发展相适应的工资动态增长机制和阶段性目标实现后的一次性绩效奖励机制。二是衡量特定工作团队的目标实现程度及员工所作的贡献和业绩,可以简单归结为团队绩效工资,目标是鼓励员工参与团队合作,完成重大成果。

3、 强化市场和能力导向,保证工资竞争力和公平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分配自的逐步扩大,卫生系统面临的人才市场竞争也日趋加剧。应在准确把握宏观工资管理体制和制度方法的同时,设计符合自身实际的工资制度。工资水平的确定,必须面向外部人力资源市场,保持工资水平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竞争力,以吸引和稳定人才。准确分析、及时预测市场环境因素变动,适时变革工资制度、调整工资水平。能力因素主要指员工自身所具有的素质和才能,具体体现为员工的学历、资历、工作经验和工作水平等。

4、 卫生系统变革工资管理体制

根据工资制度改革的整体方案,国家将出台地区性津贴以调剂地域差异,使得卫生系统职工也能分享当地社会发展的成果。改革后,我国卫生系统的基本工资就应该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地区津贴三项构成。根据卫生系统体制改革进程,当前应完善管理工资的体制,即中央、地方或部门、各卫生系统分别承担不同层次的管理职责并拥有相应的工资管理权限。中央政府负责统筹制定事业单位的分配方针、原则和工资制度框架,制定确有必要统一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和标准,审核各地工资标准及其增长幅度,控制财政核拨人均工资水平及其增长,调节地区、行业间事业单位工资关系。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国家工资制度框架和工资系数,制定本地区工资标准,作为控制各事业单位财政核拨人均工资的依据。

5、在卫生系统的内部扩大分配自,完善绩效工资体系

根据改革精神,各卫生系统按照分类调控原则,分别享有不同的内部分配自。当前,对没有创收能力的公益类单位,允许其在财政核拨工资总额内,结合人事制度改革、绩效考核结果等搞活内部分配;对有能力创收的公益类、准公益类单位,鼓励其将财政核拨工资总额与创收中用于职工个人分配的部分合在一起,搞活内部分配。同时,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解决部分事业单位存在的工资差距过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正友,《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与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实施》,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7

[2].宋海燕,《公共事业组织绩效评估研究》,厦门大学,2006年版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范文第4篇

一、灵活调度资金,较好地保证了人员工资等重点支出需要

针对上半年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在预算执行中坚持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对各项专款和各单位申请资金的报告,视可能妥善安排,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通过努力,上半年支出预算执行情况良好,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较好地保证了县直行政事业人员工资的发放。二是保证了企业养老、老干部医疗统筹、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社保资金及盐矿债券的及时兑现,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三是保证了工业园区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今年全县安排城建资金8000万元,主要靠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收取。为保证建设工程需要,我们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往来资金,另一方面克服各种困难统筹预算内外资金,上半年共投入2600万元;四是集中在县级支出的村级三项经费、民政定补及纳入“一卡通”范围的各项支出均得到较好的保证。

二、采取切实措施,积极调度组织财政收入

今年全县总收入任务6250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1250万元。为保持收入的序时均衡入库,我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年初多方排查财源税源情况并协调国地税部门,及时分解下达了收入任务,为征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二是按月及时编制“*县财政收入月报”,详细分析县镇财税收入情况、和其他县市对比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为保证资料的及时性,我们在月度终了后2-3天加班加点,在最短的时间内报送领导,使领导及时掌握情况,准确决策;三是参与制订了财税收入考核办法、财税三局考核奖励、开发区及木业商场税收征管等有关政策的制订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方面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四是建议并制定了财税三局财税征管工作月度例会制度,以总结前段时间工作,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制定下步工作措施,商量解决阶段性和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准确掌握财政收入情况;五是抓好罚没收入、水资源费、电力附加和水费附加等收入的管理工作,和综合股、票据办联合制订了核对、稽查办法,进一步堵塞了漏洞。经过努力,上半年全县和财政系统收入情况良好:1-5月份,我县财政总收入(含基金)完成31935万元,同比增收12817万元,增长67%,完成预算的51.1%,超序时进度9.5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3*万元,同比增收4999万元,增长48.5%,完成预算的49%,超序时进度7.4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2498万元,增长56.4%,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1.7%,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入库2806万元,增长20.6%,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18.3%。

三、努力规范管理,有条不紊做好各项改革和管理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部门预算编制,借助部门预算编制软件,严格预算执行,切实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档次。重点是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合理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预算内外统筹安排,同时严格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尽量细化预算支出项目,明确支出类型和支付方式,努力体现公共财政的职能,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尽力保证教育、支农等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性的政策性支出,把有限的财力尽力向经济一线倾斜,努力保证涉及全局性的重大招商等必需支出。二是切实抓好乡财县管工作。重点做好镇级预算的编制工作,为强化镇级预算管理打下了基础。三是落实措施,配合国库股着力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化国库直接支付制度。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在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的基础上,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调控能力,规范资金拨付方式,合理划分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范围,建立用款计划制度,科学合理地使用管理财政资金。四是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制订了*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重申借款有关规定及办法。上半年在做好日常资金审核、审批的同时,与行财、政府采购中心密切配合,严格审查审批购管项目及资金,较好地发挥了自身职能作用。

四、积极、主动、认真地做好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省委省政府为适应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需要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年财政系统一项重要工作,为抓好这项工作,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一是以财政简报的形式及时向局领导及县主要领导汇报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精神,并召集县财政各有关股室、县直各单位会计,就这项工作进行了培训和具体部署,使大家统一了思想,充分认识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认真、全面、细致地清理确定省与县、市与县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事项及划转基数,积极、主动与省市财政联系,清理核对省与市县之间、市与县之间政府性财政债务,并做好预算外资金分享集中与补助的清理和填报工作,为下一步理顺预算外资金管理关系奠定基础。

五、做好小车购置管理工作。

针对小车购置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和县纪委一起对全县对全县小汽车情况进行检查,按规定统一办理保险,并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小车数量、人员编制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参考省市文件提出小车配置初步方案,给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较好的控制了我县小车购置上升的势头。

六、其他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加班加点做好20*年度财政供给单位人员信息系统数据审改及2006年数据更新的布置、填报、审核和上报工作,高质量的完成了任务,为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信息化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联系国、地税部门,认真做好2007年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及重点产品国际竞争力调查的布置、填报、审核和上报工作,为国家研究税制改革方案,制定财税政策,加强财税管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财政、税务部门共同摸清企业所得税税源分布和构成,实现资源共享,加强税收征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认真做好预决算报告的撰写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四是认真做好2006年度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布置、填报、审核和上报工作工作,及局领导及县政府布置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下半年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预算股全体同志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围绕完成责任状中的各项目标任务,切实发挥自身职能,积极组织财政收入,严格控制财政支出,不断加强财政管理,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但客观分析,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由于省对公务员调资转移支付数额下达晚等因素,县部门预算下达较晚;二是收支、资金、专款兑付等情况报送不系统,分析建议少;三是延伸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对专项事业支出跟踪问效不够;四是预算管理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需要加强。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认真分析了下半年的工作任务、形势,明确了新的工作思路、重点、要求。现汇报如下:

一、工作形势

从现实财源税源和收支情况看,从现在起至年底我县收支矛盾将十分突出:一是今年我县财政收入虽安排6.25亿元,但其中非税收入比重大,可用财力增加有限。下半年要超额完成全年任务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二是由于往年欠省市往来款较多,欠省周转金、基金会转贷款多,增加了争取资金的难度;三是今年各项奖励数额加大,收支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这些都加大了预算执行的难度。

二、工作思路

针对下步工作形势,结合预算股工作范围、特点,下步我股的工作思路是:立足自身,找准位置,放眼全局,当好参谋,以新要求、新思路、新举措,努力做到五个确保:一是严格支出预算管理,规范日常拨款程序,确保全年财政收支平衡;二是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自身负责收入任务并力争超收;三是及时汇总各类收支资料,加强调查研究,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向领导提供各类资料和文字材料。四是认真、全面、细致地清理确定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划转基数,确保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

三、工作重点

针对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新要求,我股将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及目标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程序、规范及要求;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水平。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把握重点工作,确保预算顺利执行。一是确保收入任务完成。股内人员分工负责,加强平时的调度检查,和财监等有关股室配合,按季对罚没票据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以查促收,以查促管,确保罚设收入和纳入预算内管理的行政性收费应收尽收,足额及时入库。在抓好自身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与国、地税、金库协调沟通,分析问题,及时汇报,努力保证*县财税收人征管工作顺利开展。二是灵活调度资金。把紧支出预算总盘子,抓好县镇工资统发工作,确保人员工资及时发放,确保社保等重点支出需要。三是规范支出管理。按照保工资、保社保、保运转的总体目标,日常工作中,严格按下达的预算、支出的经重缓急和收入的进度安排支出;对追加经费,坚持按县政府和局内规定程序办理。切实做到:没安排预算不拨款,没领导签批意见不拨款,程序不合规定不拨款。四是做好明年部门预算的编制工作,争取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五是配合局领导积极向省市汇报*县财政困难情况,在欠市大量资金的基础上,争取当年各项补助及时到位,尽力争取体制外的各项补助和政策,在收入淡季尽量多争取资金。

2、做好调查研究,主动当好领导参谋。一是按月及时向领导提供各类资料和汇报材料,针对收支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各月专款和报告及时提出办理意见。二是积极应对新一轮体制调整,对今年的财政收支情况认真加以分析和研究,并及时了解和掌握上级有关这方面的政策信息,准确掌握县镇各单位的实际财务收支状况,确保我县在体制调整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三是加大国库集中支付的力度,大宗财政支出凡是能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的都要由国库集中支付,尽量减少资金拨转中间环节,提高资金使用的时效性。四是做好信息上报工作,确保超额完成局下达任务。

3、注重协调配合,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预算股工作牵涉方方面面,我们将努力树立大局观、服务观,努力协调好与国地税、国库、各股室、各预算单位、上级相关部门的关系。具体做到:一是对财政工作多做宣传解释工作,不把矛盾上交;二是平时多联系、多沟通,加强相互理解和支持;三是立足自身,摆正位置,寓服务与管理之中,寓管理与服务之中。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范文第5篇

1国有煤炭企业物业管理改革的现状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所处西山矿区,位于西山煤田西北部,分为前山区和后山区两部分。前山矿区地处太原市西郊,后山矿区地处古交市,整个矿区总面积 540.2 km2,加上后备区共 940.2 km2。矿区生活系统独立于市区自成体系,因此企业建设了相对封闭、包罗万象的社会服务系统,担负着矿区水、电、暖、煤气、物业等后勤服务,背负着沉重的社会负担,造成了企业缺乏竞争力,物业管理缺乏长久发展的基础。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的物业管理仅仅依靠企业内部来补贴,规模较小,且服务对象主要为企业职工家属,对服务水平要求不高,而且企业的物业人员大都为企业内部人员,服务意识较差,服务素质较低,造成业主和服务部门的矛盾激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坏物业管理部门的形象,进而影响企业的形象,由此看来,煤炭企业面临的物业管理问题较严重,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2搞好国有煤炭企业物业管理改革的有效措施

2.1强化思想意识是首要

无论做什么首先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才是首要的,只有思想上认同了才会更好的去做。国有煤炭企业物业管理改革亦是如此,企业的党政班子成员一定要统一思想意识,步调一致,共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要进行为何进行物业管理改革和如何进行物业管理改革的讨论,让企业人员充分认识到解决企业物业管理改革问题刻不容缓,并让每个人积极参与进来,只有进行物业管理改革,才能是企业保持长久活力,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又能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了更好深化企业人员思想意识,企业应该设立专门改革机构,主攻企业物业管理改革问题,同时企业要予以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加强宣传,达到加强思想意识的效果。

2.2改革抓关键,宣传需强化

物业管理改革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过程,抓住其改革关键才能加快进程,达到好的改革效果。一企业要与政府机关配合,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集中宣传。要利用全部职工大会、早晚会等形式,向职工传达物业管理改革有关文件精神。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宣传、矿务公开栏等各种宣传工具,集中宣传物业管理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方案措施,通过集中宣传,让改革深入人心,为物业管理改革打下良好基础。二企业的特殊群体比如离退休人员、工病亡职工遗属及在企业中占有特殊位置,由于他们的特殊性,本身工资较低,对企业政策理解较少,因此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宣传更有利于人们理解物业管理改革,企业可以通过进行针对性教育举办座谈会等形式来让他们了解。

2.3广泛调查,制定可行性方案

在物业管理改革的过程中,思想深化了,宣传做好了,如何做更是一个关键,企业应该广泛深入调查,并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清楚底数情况,实现由企业暗补到企业明补,提高物业收费的目标,并制定可行性方案,交由职工大会讨论决定事实,在执行过程中,依据现实情况来完善改革方案。

2.4完善计量设施,强化业务培训

计量设施的完善是进行企业物业管理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应结合实际,让有关部门对计量设施进行核验,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更换和改造,保证计量设施的完善。同时,要对计量收费人员进行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考核,保证其专业素质,保证计量收费的公平公正性,并通过计算机等工具对物业管理收费问题进行数据处理,来保证物业管理的准确性,推动物业管理改革更好发展。

2.5加强经验总结,完善改革

企业物业管理改革在进行中一定会遇到问题,要及时发现并总结经验,为以后进行改革打下基础。企业可采取试点的形式,对经济效益好管理基础好的单位进行试点,在试点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改正,总结经验,并针对性的改善改革措施,以保证物业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建立公开监督的制度,接受企业人员和社会的监督,保证物业管理改革的民主性,以及公开、公正性。

3结语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国有煤炭企业进行物业管理改革是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国有煤炭企业竞争力,保持现有地位,推进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强化思想意识,发挥企业和党政的组织作用,广泛发动,强化措施,把物业管理改革作为一个长期目标来发展,持续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韩其贵.深化国有煤炭企业物业管理改革的思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3(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