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商公司管理制度

供应商公司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商公司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商公司管理制度

供应商公司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制度环境;信息披露;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6)03-0074-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3.16

以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为标志,中国正式踏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道路,30多年来,市场化进程持续超高速发展。由于历史沿革、区域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倾斜程度等种种原因,各地区的市场化进展程度很不平衡。在一些东部地区,市场化已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在另外一些省区,经济中非市场的因素还占据着重要地位[1]。这种区域制度环境的巨大差异是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将会影响该地区上市公司的财务与会计行为[2]。这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和盈余管理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对制度环境、信息披露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评述。

一、制度环境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派在经济学理论地位的奠定,通过制度分析比较不同国家经济增长,成为西方主流的分析框架。近年来,将制度分析纳入到会计、公司财务的研究体系中,特别是将新制度经济学结合到我国转型经济的特殊背景成为一大热点。制度环境最初由戴维斯和诺斯(Davis & North,1970)在研究制度变迁和美国经济增长时提出,他们把制度环境定义为“用来管理经济政治活动的一系列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3]。贺琛(2014)等也认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既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4]。

国外研究制度环境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多聚焦于制度环境再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研究的是不同国家制度环境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Sari(2010)等以7个亚洲国家的公司为样本,从外部投资者权力、法律的执行、股权市场重要性和信息披露四个维度衡量投资者保护,考察投资者保护对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投资者保护越完善的国家,应计盈余管理越少,真实盈余管理越多[5]。Enomoto (2012)等对 38 个国家上市公司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6]。

国内对制度环境与盈余管理的研究角度则更加丰富,分别从产权性质、政府补贴、政府干预、政府监管等角度单独展开,也有将制度环境作为一个涵盖政府市场化进程、法治水平、政府干预程度、投资者保护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概念展开。

(一)制度环境要素与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1.产权性质与盈余管理

国外关于股权性质与盈余管理关系实证研究较少,由于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占绝大部分比例,因此这方面研究较丰富。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国有上市公司的国有属性对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刘凤委(2005)等研究认为,法人控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国家控股上市公司,剔除盈余管理的影响后,二者间绩效并不存在差异[7]。雷光勇、刘慧龙(20

06)认为,与其他性质股权上市公司比较而言,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身份如果是国有,其盈余管理程度较小[8]。王敏慧(2007)等研究发现政府控制的企业与民营企业具有同样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但偏好的盈余管理方式存在差异[9]。孙亮、刘春(2008)通过配对研究发现,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低于民营上市公司[10]。薄仙慧(2009)等研究发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低于非国有上市公司,认为国有股权性质有利于公司治理的改善,降低盈余管理行为[11]。刘大志(2011)以2007―2009年4000余个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所有权视角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研究结果发现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水平[12]。陶宝山(2013)以2003―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真实盈余管理的制度诱因,研究发现产权性质、区域治理环境会对真实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国有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显著低于非国有上市公司[13]。赖登凌(2014)研究发现:虽然非国有企业更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但国有企业具有更好的条件进行盈余管理,综合来看,产权性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不显著[14]。

但也有学者在研究中认为国有企业盈余管理水平高于非国有企业,如张传虎(2011)选择2008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得出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且市场化指数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即市场化指数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该结论与上述研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仅以1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其结论不具有普适性[15]。

2.政府补贴与盈余管理

在早期研究中,我国学者对地方政府是否参与企业盈余管理曾存在争议。刘浩(2002)认为地方政府无法预测企业的配股时机,因此无法提前帮助上市公司达到配股业绩条件,因而不能说地方政府有协助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16]。陈冬华(2003)则认为虽然地方政府不能预测某一个具体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需求,但地方政府的刚性补贴仍有利于盈余管理,所以不能排除地方政府帮助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17]。龚小凤(2006)考察2001年非经常性损益标准的出台是否对地方政府参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抑制作用,研究证明非经常性损益标准颁布使得政府补贴对企业配股资格的影响降低,但与此同时,政府补贴仍然对上市公司扭亏、防止“戴帽”起着重要作用[18]。杨欢(2007)以2001―2005年全体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补贴收入是上市公司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被特别处理公司“摘帽”起到了一定作用[19]。赵怡欣(201

1)将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式盈余管理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考察了财政补贴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还探索了地方政府税收优惠对上市公司的“摘帽”作用[20]。蒋恩平(2013)以浙江上市公司的政府补助情况为基础,探索地方政府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关联关系,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出于保牌、融资、竞争等动机,通过对地方上市公司进行不合理的政府补贴,操纵地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参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21]。代秋i(201

4)研究发现:相较于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的政府补贴对企业利润总额的贡献更大,本文由此推测次发达地区通过政府补助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更大[22]。

3.政府干预、监管与盈余管理

方芙蓉(2012)基于我国退市制度研究政府监管制度对上市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监管诱导下的盈余管理”,即处于“保壳”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行为[23]。黄晓薇(2013)等首次引入企业再融资中面临的显性财务业绩门槛和隐性所有权性质约束的双重门槛概念,考察政府对企业再融资的干预行为与企业盈余管理间的关系,实证表明:政府对再融资的干预行为诱致了盈余管理行为,且从长期看损害了企业的获利能力[24]。陈筱h(2014)以审计署公布的2011年财务收支审计国企上市公司为例,研究政府审计监督对国企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证实政府审计对企业盈余管理存在抑制作用[25]。邱月(2014)以房地产企业为研究样本,探索政府调控对企业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调控对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存在不对称性[26]。赖登凌(2014)以2007―2011年A股地级市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以GDP增长率衡量)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证明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压力会促使企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且这种影响在中部和东部地区更加显著。

(二)综合视角的制度环境与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王敏慧(2007)等采用2002―2004年中国境内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干预越少以及法治水平越高的地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低。这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行为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诸如政府控制、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法治水平等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刘诗杰(2013)以2003―2010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制度环境的好坏对上市公司的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都产生负向影响,即制度环境好(差)的地区,其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都很低(高)[27]。林钟高(2014)等以2003―2009年制造业企业为样本探究制度环境、关系专用性投资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制度环境落后的地区,企业更倾向于降低盈余管理程度向投资者传递有用的信号[28]。贺琛(2014)等以2009―2012年A股市场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制度环境的完善对管理层利用权力实施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但该研究仅考虑了应计盈余管理,并未将真实盈余管理纳入分析框架。

二、制度环境与信息披露的相关文献综述

R.La Porta et al.(1997、1998、2000)基于多个国家的经验数据分析发现,普通法国家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显著优于大陆法国家,相应的会计信息质量也越高[29-31]。Allen et al.(2005)发现中国的法律制度,包括投资者保护制度、公司治理机制、会计准则以及政府质量等,都明显落后于R.La Porta et al.(1998)研究样本中的大多数国家[32]。Bushman et al.(2004)发现,一国的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其政治经济环境相关,治理透明度则更多地取决于该国的法律制度[33]。Ding et al.(2007)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法律体系、资本市场、股权集中程度会影响一个国家会计准则的质量和执行效果,随之影响该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行为[34]。Ball et al.(2000、2003)经过经验研究认为:一国的制度因素将显著影响该国企业的会计披露行为,并提出完善相关制度环境来提高一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35-37]。DeFond et al.(2007)认为一个国家的投资者权益保护越好,该国企业盈余报告传递出的信息含量也越高[38]。

方军雄、向晓曦(2009)以深交所上市公司3年的信息披露质量评级结果为样本,研究发现外部监管对信息披露质量的改善幅度受到公司所处地区环境的影响,在欠发达地区外部监管对信息披露的改善作用更显著[39]。姜英兵、严婷(2010)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地区市场化程度、法律保护、政府干预、社会资本水平等制度环境因素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市场化水平越高、法律保护越强、政府干预程度越低、社会资本水平越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越高[40]。徐玉德等(2011)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披露质量高的公司更容易获得银行借款,同时这一作用还受到企业所有权性质和制度环境的影响[41]。曹玉贵、王焕焕(2011)发现政府干预程度越小、法制水平越健全的地区,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更多,并且股权结构在制度环境较好的情况下,对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程度更大[42]。向锐(2012)等将制度环境分解为市场化程度、法治水平和政府干预程度三个维度,实证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法治水平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有显著为正的影响,政府干预程度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没有显著的影响,这证实制度环境分要素对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不对称性[43]。齐萱(2013)等研究影响上市公司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区域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增速与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程度存在反向关系,而市场化水平与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该研究较新颖地引入了《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2011年报告》中的政府管理水平,这是其在指数选取上的一个亮点[44]。

三、文献述评

首先,目前的相关文献多从应计盈余管理角度展开,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较少,缺乏深入研究真实盈余管理与信息披露、制度环境的文章。

其次,制度环境、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文献多是实证研究,理论分析部分比较单薄,并没能很好地从理论角度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

再次,信息披露质量的数据多来自于深圳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考评,少量文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深交所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具有权威性和可比性,是理想的信息披露质量变量指标,但这也把研究样本局限在深交所上市公司的范围内,无法将沪市上市公司纳入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范围。

最后,制度环境变量的数据绝大部分来源于樊纲(20

11)等出版的《中国市场化指数》一书,但该书(2011版)中的数据只到2009年,许多文献在使用时不做任何处理,仍使用2009年及之前的数据作为制度环境变量,这使得制度环境这一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现实情况。尽管目前衡量制度环境变量缺乏更好、更权威性的数据,但应将陈旧的数据做时间上的处理,如按照前五年的平均变化率推算新一期的数据,并以此类推。

参考文献:

[1]樊纲,王小鲁,马光荣.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9):4-16.

[2]肖成民.制度环境、公司治理与利益侵占[D].长春:吉林大学,2008.

[3]Davis L.,North D. C.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A First Step Toward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70(30):131-149.

[4]贺琛,陈少华,余晴.制度环境、管理层权力与盈余管理[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10):80-95.

[5]Sari R C, Warsono S, Suryaningsum S. Does investor protection affect the choice of earningsmanagement methods through real activity manipulation and ccrual manipulation? Asian comparison[J].Journalof ModernAccounting andAuditing. 2010,6(6):1-13.

[6]Enomoto M, Kimura F, Yamaguchi T.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Comparisonfor Investor Protection[Z]. 2012.

[7]刘凤委,汪辉,孙铮.股权性质与公司业绩――基于盈余管理基础上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5(6):96-106.

[8]雷光勇,刘慧龙.大股东控制、融资规模与盈余操纵程度[J].管理世界,2006(1):129-136+172.

[9]王敏慧,陈晓丽,佘炯.政府控制、市场环境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财会研究,2007(9):55-56.

[10]孙亮,刘春.什么决定了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公司治理还是经营绩效?――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8(1):79-92.

[11]薄仙慧,吴联生.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盈余管理视角[J].经济研究,2009(2):81-91+160.

[12]刘大志.基于所有权视角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动机与制约因素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13]陶宝山.真实盈余管理的制度诱因与经济后果[D].广州:暨南大学,2013.

[14]赖登凌.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实证研究[D].新疆:石河子大学,2014.

[15]张传虎.旋转门效应、政府干预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16]刘浩.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的会计规范――对沪市一起案例的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2(7):38-41.

[17]陈冬华.地方政府、公司治理与补贴收入――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03(9):15-21.

[18]龚小凤.地方政府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非经常性损益出台后的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06(2):121-126.

[19]杨欢.地方政府补助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20]赵怡欣.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的作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21]蒋恩平.地方政府补助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商业会计,2013(14):106-108.

[22]代秋i.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与盈余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23]方芙蓉.政府监管制度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24]黄晓薇,孙艳梅,居思行.政府干预会诱导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吗?[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13-20.

[25]陈筱h.政府审计监督对国企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审计署公布的2011年财务收支审计国企上市公司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7):32-33.

[26]邱月.政府调控对中国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27]刘诗杰.制度环境对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28]林钟高,郑军,彭琳.关系专用性投资、制度环境与盈余管理[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3-21.

[29]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A, et al. Legal Determinants of External Finance[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7,52(3):1131-1150.

[30]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A, Vishny R. Law and Fina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6):1113-1155.

[31]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et al.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58): 3-27.

[32]Allen,F.,Qian,J.,Qian,M.,2005.Law,?nance,andeconomicgrowthinChina.J.Financ.Econ.77,57-116.

[33]Bushman R,Piotroski J,Smith A. What Determines Corporate Transparency[J]. Journal of AccountingResearch.2004,42(2): 207-252.

[34]Ding Yuan H Z Z J. Private vs State Ownership and Earnings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China[J].Corporanc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7,15(2):223-238.

[35]Ball R,RobinA,Wu J S.Accounting standards,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issuer incentives : Effecton Timely Loss Recognition in China[J].Asia-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0,7(2):71-96.

[36]Ball R,Kothari S P,RobinA.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Earn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0(29):1-51.

[37]Ball R,RobinA,Wu J S. 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Asiancountries[J]. Journal ofAccounting andEconomics. 2003(36):235-270.

[38]Defond M,Hung M,Trezevant R.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nnual EarningsAnnouncements:International Evidence[J].Journal ofAccounting andEconomics,2007(43):37-67.

[39]方军雄,向晓曦.外部监管、制度环境与信息披露质量――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09(11):58-63.

[40]姜英兵,严婷.制度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研究[J].会计研究,2012(4):69-78+95.

[41]徐玉德,李挺伟,洪金明.制度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银行债务融资约束――来自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贸经济,2011(5):51-57.

[42]曹玉贵,王焕焕.股权结构、制度环境与自愿性信息披露[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5):146-152.

供应商公司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煤炭采购 管理 三公开

2003年,中石化荆门分公司新建CFB锅炉,采用燃煤发电供能,需要采购大量煤炭保证生产供应,开始启动煤炭采购和使用管理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管理,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供应商管理混乱。大量煤炭供应商蜂拥而至,最高峰时达13家之多。他们完全因市场而动,利益至上。市场萧条时,想尽办法拉关系,打招呼,争取不多的供应份额;市场俏销时,或以次充好,或要求涨价,且保供不力。二是煤炭质量忽高忽低,不易控制,严重状态时,直接影响CFB锅炉正常运行。三是采购成本偏高。由于管理制度不太健全,供应商考核体系尚待建立,价格管理方法不多,控制采购成本难度较大。

针对这些问题,中石化荆门分公司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明确指示:“引入公开竞争机制,实现煤炭阳光、规范管理。”

一、公开供应商选择程序,优选战略供应商

按照大矿化、主渠道化,积极培育战略伙伴供应商的原则,兼顾来煤方向、运输方式、煤炭质量、煤炭价格、保供能力等多种因素,中石化荆门分公司将待选供应商在煤炭专项管理小组会上进行公开,并将考核内容进行量化打分。通过一段时间的“梳理”,对筛选出的十余家供应商进行公开择优,使其保持在四家左右,并建立《供应商动态考核制度》。

与此同时,在年初与供应商签订的年度协议中规定详细的奖惩条款,每月办理结算时,严格按合同中的奖惩规定对供应商进行奖惩兑现,促使煤炭供应商进一步改善质量,保证供应,相关资料建档保存。

二、公开计划制定和价格确定过程,严把采购成本关

为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中石化荆门分公司专门成立了由机动工程处、动力厂、监察处、计划处、运销中心、装运车间、物资装备管理中心等七家单位组成的用煤计划管理专项小组和由物资装备管理中心、机动工程处、动力厂、企管处、财务处、监察处、审计处、质量管理中心组成的价格管理专项小组,采取集体决策,并对计划和价格的决策程序公开。

针对计划管理,专项小组每月25日左右,召开下一月度用煤计划会,综合考虑生产需求数量、库存情况、在途数量、市场行情、运输和接卸能力等多种因素,制定合理的月度煤炭采购计划总量。然后依据对每个供应商的考核评估结果,确定每个供应商下一月度的供煤计划并报主管领导签字审批后执行。

针对价格管理,价格管理专项小组依据中石化物装部每月的月度煤炭采购参考价格,结合荆门周边市场行情及兄弟企业的采购价格进行分析,确定到厂煤炭的合理采购价格。

三、公开“采制化”过程及考核结果,确保购煤质量

煤炭质量直接关系CFB锅炉运行效率。中石化荆门分公司主要采取用煤单位和化验部门共同采样、共同制样、分别化验、结果数据比对监督,每月向煤炭专项管理小组公开的管理方法,确保购煤质量。为做好考核结果的公开工作,物资装备管理中心每月将供应商煤炭考核情况汇总成表格,送呈各相关单位进行审核。实践证明,上述措施的落实,有效保证了CFB锅炉的稳定运行,提高了综合效益。

四、三项措施推动“三公开”持续开展

(一)从教育引导入手

近年来,中石化荆门分公司持续开展“教训就在身边,诱惑就在眼前,陷阱就在脚下,成败就在手中”的警示教育,有效利用集团公司下发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开展案例教育,让岗位上的干部职工从中受到警醒,知道推进“三公开”,是从制度上设置防线,保护干部职工。

质量管理中心、动力厂在煤质分析岗位的墙上挂上“自重、自省、自警”和“公心、公平、公正”的警示牌,在煤质分析岗位人员操作台上和煤质分析管理人员办公桌上分别放上廉洁自律承诺牌。专抽调责任心强,政治觉悟高的同志进入煤炭管理岗位。与管理人员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定期组织岗位人员进行专题座谈,邀请纪委同志进行专题讲课,不断增强这些岗位人员的廉洁从业责任和意识,努力从源头上防范违纪违规情况的发生。

(二)用制度约束固本

几年来,中石化荆门分公司在坚决执行总部关于煤炭管理制度和规定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对煤炭采购供应的全过程不间断的建章立制,规范煤炭采购的计划、发货、卸车、采样、制样、化验、入库、结算、付款等环节,形成有中石化荆门分公司特色的煤炭采购全过程规范管理办法。

首先,该公司对煤炭管理办法不断进行完善。2007年下发了荆门石字[2007]74号《关于修订印发煤炭管理办法的通知》,使之更加符合荆门石化的管理实际。

其次,针对煤炭管理各环节,逐步进行了制度完善。在计划管理上,建立了用煤计划专项管理办法,对工作内容和各部门职责进行了明确。在采购管理上,严格按照总部煤炭组织集中采购程序在ERP和中石化商务网上进行操作。针对煤炭质量,在与供应商签订煤炭采购合同中,将入炉煤的低位热值、全水份、含硫、挥发份、灰份等指标进行量化要求,明确规定扣款额度。

在计量管理中,制定了规范的计量监督程序。汽车煤炭进厂由运销中心、动力厂两家单位共同监磅称重计量,对每车称重数据共同签字确认;火车煤炭进厂由计量中心、动力厂共同监衡称重计量,对称重数据共同签字确认,保证煤炭准确计量。

针对采、制、化各个关键环节,中石化荆门分公司制定了《煤炭质量分析实施细则》、《无烟煤入厂计量、采样管理规定》、《锅炉车间煤场进(上)煤管理规定》、《入厂煤采样化验管理制度》、《采样化验“十不准”》、《化验室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守则》等制度,加强对煤炭质量分析全过程的监控。

(三)让监督保障有效

在不断健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中石化荆门分公司效能监察办公室全程参与过程监督,促进“三公开”工作的持续推进。

一是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煤炭管理专项效能监察的通知》,成立了价格监督组、质量监督组、计划和数量监督三个专业组,对9个监察点和监察方法进行了明确的要求,效能监察人员进入到煤炭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确保各环节操作程序合规。

供应商公司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油田;EPC;采购管理

根据FIDIC 编制的《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银皮书),所谓EPC工程总承包,是指设计、采购、建造模式,又被业内称为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项目投资人与 EPC承包商签订 EPC合同,EPC承包商负责从项目的设计、采购到施工进行全面的严格管理,在总价固定的前提下,投资人基本不参与项目的管理过程,业主重点只在竣工验收、成品交付使用,EPC 承包商承担项目建设的大部分风险。

如今,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在国外的建设领域发展的很成熟,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发展尤为迅速。EPC项目中,设计、采购、施工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其中,采购环节被看做是EPC项目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工程设计意图、完成项目目标的基本保证。从与设计的接口来看:设计的初期到最终定稿都需要采购部门的介入,采购部门为设计的实用性提供保障。从与施工的接口来看:采购设备和主材的监造、催货、验收等与施工关系密切,材料到货是否及时、所购材料是否正确等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与进度。采购环节与EPC项目的质量、进度、承包商的利益等密切相关

一、采购管理概述

采购管理是在考虑了风险、资金占用、适度规模、及时性和成本等因素的条件下,通过实施科学的手段合理的选择采购方式、采购品种、采购批量、采购频率和采购地点来实现企业对采购活动的计划、组织与控制,它为企业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和提高产品质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广义上的采购管理通常包含以下几项基本的职能:采购决策、采购计划、采购组织、采购控制

狭义上的采购管理是指采购的内部管理,即对采购计划、询价或招标、催交催运、出厂与运输、验收入库等具体环节的计划组织和安排。

1.采购计划

物资采购计划包括物资需求计划和物资采购计划。常用的有年度、季度、月度、临时和急用料计划等。物资采购计划是物资需求计划的深化和补充。需求计划由物资的用户依据项目立项、生产计划、设计要求、采购和生产周期等情况编制,详细的列出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何时需要这样的信息,而物资采购计划则是对需求的进一步描述,它反映出对需求的进度要求、需求物资的具体型号、规格等信息。

2.询价或招标

从询价或招标到签订采购合同,下发采购订单构成了物资采买工作。询价或招标过程具有公开公平、货比三家、性价比最高的特点。招标的方式分为了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和议标。

3.催交催运

EPC项目组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供应商按照订单组织生产。然而,生产和运输过程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较大,供应商有很多种情况不能按时交货,比如面临较多的临时订单,运输途中遇上恶劣天气等。催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有预见性的催交能有效的保证物资在施工前到达现场,不影响工期。

4.检验与运输

检验是为了确定所采购的物资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是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检验的类别可以分为:现场接收检验、启运前检验、工序节点检验、驻厂检验。物资出厂时,监造对生产的设备和材料进行预验收,以确保出厂的物资是按本次计划应运的、符合技术标准的。

运输是指所采购的设备和材料经过预验收合格之后,从出厂到抵达项目现场的全过程。运输工作的关键是费用、安全性和时间,要确保以最经济的方式保证物资顺利到场。

5.验收入库

项目组组织专家团队对到场的物资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物资被允许入库,仓库管理人员对入库物资进行登记、摆放。

二、油田采购管理现状及问题

由于油田公司所管辖的大型、超大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中石油集团公司开始在实践中探索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油田的采购管理实行统一管理的原则,即集中统一物资计划管理、集中统一物资采购供应市场管理、集中统一物资采购管理、集中统一仓储管理。

面对EPC项目较短的工期,设计、采购、施工的深度交叉,所需物资数量多、体积大,采购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等现状,油田EPC项目的采购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 管理制度不够细致,工作环节衔接不到位。EPC工程总承包的模式在石油化工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有效的管理是一个共同的难题。油田EPC项目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编制的不够细致,现有的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采购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工作流程不熟悉,有突况发生时不能及时处理,延长了采购周期。

2. 库存遗留问题较多,增加了物资管理难度,占用了大量资金,影响正常物资采购。采购计划时有不准确的情况发生,另外,采购时设计的蓝图还未出,只能依靠白图进行设备材料的采购,导致多购、错购、少购等现象的发生,造成物资的损失和积压等。

3.采购合同采用的是框架合同和补充协议,没有明确且具体的责权利规定,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没有处罚依据;对于工程结算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待工程完工后进行统一结算;合同中对细节的内容规定不细致,如没有规定有关送货地址、设备保温、售后服务、现场验货、技术资料提供等厂家应该履行的义务,导致供货环节出现各种风险,延误工期。

4.对供应商的管理力度不够,缺乏与供应商之间的有效沟通。没有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对供应商的履约能力等没有跟踪评价,年度供应商考核流于形式。EPC项目组和供应商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有时会跳过项目组直接和业主沟通,项目组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三、对油田EPC项目采购管理的几点建议

考虑到石油行业的特殊地位,笔者认为油田采购管理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1. 聘请专家团队,针对于特定的EPC项目进行管理体系的建设,制定出合理且细致的管理制度规范采购工作、编制采购作业指导书、细化采购流程、确定采购管理界面,以便能有效的指导采购管理,使采购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 对物资需求计划进行严格审核,确保物资计划能尽可能准确及时;明确要求制定物资需求和采购计划要综合库存备件消耗情况;加强与设计单位之间的沟通,缩短出图时间;设计方、承包方、业主同时对相关技术附件进行确认,确保到货物资的实用性,减少错误采购率;开展代储代销,减少资金占用。

3.组织专业的团队编制合同和补充协议。在编制商务文件时,应根据有关规定强调供货商必须满足的供货条件。合同中应将各种细节都写清楚,比如技术要求、包装要求、供货时间、结算方式等

4. 强化供应商管理,落实日常考核。对供应商实行统一归口管理,认真落实供应商日常管理及业绩考评等工作。进一步优选重要物资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落实供货资源,签订年度合同,注重合同中双方权利义务的约定,确保物资供应资源稳定。在供应商日常管理中,重点检查供应商到货质量是否合格、合同履约情况、供货是否及时准确、零星或紧急订货的保障能力、售后服务能力以及价格水平等。采购人员要加强与供应商的联系,及时反映供应商遇到的问题。(作者单位:1.西南石油大学;2.新疆石油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供应商公司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实务

企业采购业务管理是为了促进企业合理采购,满足生产经营需要,规范采购行为,防范采购风险,以实现企业目标。根据2011年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7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roduct Price Index,下称PPI),比去年同月上涨7.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1.0%(国家统计局网站)。PPI反映的是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面对的成本压力。

在当前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在全国涨“薪”一片的大环境中,企业采购业务作为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基础环节,如何取得质优价良的物资和服务,降低生产成本,逾来逾重要。采购在企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购进原材料和辅助材料成本要占到一般加工制造业生产成本的50%以上,采购物料成本更是占了中信大锰产业园内的各个产品最终产品生产成本的84%~98%,甚至有一个新能源产品人工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低于2%。这意味着,在获得物料方面所做的点滴成本节约都会对利润产生重大的影响。加强采购管理控制是中信大锰产业园提升内部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为了提供不间断的物料流和物资流从而保障正常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当条件允许的时候,将所购物料标准化,以最低的总成本获得所需的物资和服务,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以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目前企业采购业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1.采购制度不统一,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不畅

中信大锰产业园采用供销一体化经营策略与公司采购制度不统一,达不到与整个公司的协同效应。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不畅,项目部门(生产单位)对物流部的工作经常采取强硬态度,而负责采购的物流部与项目部门(生产单位)的合作不热心,导致有时采购回来的商品不符合实际需要,导致了部门间的冲突和扯皮推诿现象,造成了时间和资源浪费。例如,物流部按采购计划购买了一台高精度的材料元素分析专用实验设备,价值近百万元,设备回来后才发现某些指标、性能不能完全满足实验需要,而该设备是国外进口的,退货,维护升级成本很高,后来只能将就着使用,造成极大的不便。采购队伍力量有待加强。

2.零星材料采购业务组织

中信大锰产业园从201 1年才正式投产,为提高工作效率,早日建成投产,今年以前在项目建设期的一些零星材料采购业务都是项目组自行组织采购;但投产半年以来,并没有把该零星材料采购业务转移到物流部,不利于采购业务的集中管理和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堵塞管理漏洞。

3.供应商的选择和采购机会

中信大锰产业园内的项目都是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产品,有特殊性,项目负责人依仗技术优势,往往对采购业务施加了不恰当的影响,甚至于在很多进时候直接就决定了供应商人选,有很大程度主观性。不利于企业在采购价格、质量、效率方面的风险控制。供应商的评估和准入制度还有待完善。采购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使用水平有待提高,原料采购的缺乏快速反应机制,容易错失最佳的采购机会。而新能源新材料产品的主要原料如锰原料、钴原料、锂原料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多,价格波动大。例如,2010年金属锰的最高和最低价的差额超过5000元,四氧化三钴的价格2010年3月份到5月份2个月的时间内,每吨价格波动达到2万-3万元,这对产品的成本影响很大。

4.产品质量的监控

产品的验收往往是到货检验,不能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的动态监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容易发现质量隐患,难于解决出现的残次品问题,也容易造成停工损失。

5.绩效考核

缺乏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制度,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对供应方的考核局限于定性的主观判断,缺乏规范的流程和科学依据。对物流部的考核缺乏具有可操作性实施细则,不利于做到责、权、利的统一。

二、对企业采购业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统一的、科学可行的采购管理制度

尽可能地做到集中采购,使企业的采购业务集中,避免多头采购或分散采购,以提高采购业务效率,降低风险。加强各项目部门(生产单位、技术中心)与物流部的沟通,避免因为沟通不畅而使采购业务的执行偏离预期目标。打造个体素质高、群体结构优、专业门类全、人才数量足、发展后劲强,能够为中信大锰工业园提供物有所值的商品的采购队伍。

2.改善供应商的开发和管理

供应商的开发和管理是整个采购管理体系的核心,其表现好坏与否也关系到整个物流部的业绩。一般来说,供应商开发包括的内容有:供应市场竞争分析,寻找合格供应商,潜在供应商的评估,询价和报价,合同条款的谈判,最终供应商的选择,在供应商的开发和选择上。供应商的选择是采购的第一道关口,优质的供应商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优化采购成本,对于关系到量产产品的供应商要有严格的评价过程。在大多数的跨国公司中,供应商开发的基本准则是“Q.C.D.S”原则,也就是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并重的原则。考虑到控制的成本、效益原则,建立科学、可行的供应商开发和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1)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选择制度,企业管理部负责组织制定供应商体系评价标准,负责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供应商管理体系评价,负责供应商评价工作小组的组织、管理工作。物流部参与供应商的体系评价工作,负责对供应商的日常评价工作,负责提供现行供应商的的信息资料。技术中心负责评编制供应商的评价计划,参与供应商评价工作,负责维护供应商资源库并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技术中心把供应商的评价计划传递到企业管理部,物流部把供应商的日常评价传递到企业管理部,企业管理部制定评价计划。

(2)成立有技术中心、企业管理部、财务部、项目部门(或生产单位)、物流部人员参与的供应商评价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将供应商自查表先发给供应商自查,供应商将自查结果资料交报给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审定结果合格后组织现场评价,对供应商的资质信誉作出初步评价。

(3)由有技术中心、企业管理部、财务部、项目部门(或生产单位)、物流部人员参与组成的小组,对供应商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中对供应商管理体系、合约执行能力、财务状况、设计开发、生产运作、测量控制和员工素质等方面进行现场评审和综合分析评分。主要考察供应商的质量体系;计量管理;设备管理;供应商对其上游供应商管理;培训管理,关键岗位人员是否有完

善的培训考核制度和记录。最后形成双方签字认可的考察报告。

(4)根据评价组对供应商作的评价结论报首席执行官审批后与合格供应商签定质量保证协议。公司受理供应商的投诉,按情况是否属实和严重性决定是否对供应商评价工作小组进行考核,以防范舞弊风险。

(5)由物流部负责人督促采购主管对供应商进行每月绩效跟踪考核,包括3月一次的验收与缺陷记录;交付和价格绩效。建立供应商年审制度,业绩引导订货机制,相关部门根据批准后的供应商评价报告和更新供应商管理系统信息作出供应商名单的调整。

3.加强采购价格控制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在提高产品产量、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首当其冲是价格战。因此,企业除加强管理、优化组织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外,更应注重构成产品的生产资料的采购成本的降低。而企业中各相关部门购进的原、辅材料、设备、建筑材料、各类商品及其他物资,都在不同层面影响产品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采购价格控制是采购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采购不仅仅是物的问题,因此价格控制的本质也不是以价论价的过程,它的本质是建立一套适应市场发展的管理机制,是规范物资采购的手段,是企业精细化管理、降低产品成本的一个极为重要方面。

(1)价格决策。提高决策效率,建立原料采购的快速反应机制,把握好最佳采购机会。采购过程中的价格决策要做到科学有效、公开公正、比质比价、监督制约,杜绝采购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发生,大宗采购要尽可能的采用公开招标。公司成立由主要领导任主任,成员包括各部门负责人的价格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和负责公司的价格管理工作。

(2)情报。物流部和财务部要广泛收集采购物资的质量、价格等市场信息,掌握主要采购物资的信息变化。做到对主要采购物资价格变化的即时的、动态管理。提高采购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使用能力,获取充分的市场信息,做出正确的采购决策,尽可能做到在低点用合同锁定采购价格。

(3)采购价格的确定流程。首先,物流部向供应商询价。接受询价的供应商应在三家以上,询价过程和供应商的报价要如实登记备案。其次,采购价格经财务部审核,按照审批权限报有关领导审批后,进行采购合同谈判、签订合同与执行。公司常年使用的大宗物资采购业务,由公司首席执行官率领采购谈判小组与生产厂商直接谈判、签订采购合同。最后,物流部把采购资料及合同交财务部一份做好备案。

4.完善采购业务流程

由项目部门(或生产单位)提出需求计划,生产安环部审核后报分管领导后再报首席执行官审批。物流部凭审批过的需求计划表安排采购事宜。货物采购回来后由使用单位或者专门的验收部门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单),财务部根据已审批完的付款申请书按合同约定付款。企业严格预付账款和定金的管理。涉及大额或长期的预付款项,每月进行追踪核查,综合分析预付账款的期限、占用款项的合理性、不可收回风险等情况,发现有疑问的预付款项,及时采取措施。采购业务的执行过程中,要实行内部牵制制度,保证计划、授权审批、执行、付款、记录由不同的人执行,相互牵制。事前、事中、事后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的动态监控,避免因采购产品质量事故造成损失。

5.加强会计系统控制,建立退货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

企业按新会计准则加强对购买、验收、付款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详细记录供应商情况、请购申请、采购合同、采购通知、验收证明、入库凭证、商业票据、款项支付等情况,确保会计记录、采购记录与仓储记录核对一致。企业指定专人通过对帐单等方式,定期与供应商核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往来款项。

企业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公司在与供应商的合同中明确退货条件、退货手续事宜。对退货事宜,要及时收回退货货款。涉及符合索赔条件的退货,由物流部负责人考核并要要求采购主管督促经办人在索赔期内及时办理索赔事宜。

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由企业管理部每月对采购价格、到货及时率、验收合格率、档案管理、合理采购量等指标进行考核,将物流部人员薪酬与采购业务指标完成情况挂钩,要把供应商也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来,确保内控措施能得到切实执行。从管理体制上加强对物资采购决策者的监督;对物资采购人员形成长期有效的教育机制;凡是主观上有意做出损害中信大锰产业园利益的人员,一经查实,必须追回损失,并坚决辞退当事人员和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供应商公司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机蔬菜;生产企业;投入品;管理与控制

近年来,随着蔬菜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有机蔬菜的需求量大幅上升,但供应市场上有机蔬菜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事件偶有发生。新颁布的国家标准GB/T19630—2019《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以下简称国标)更严格地规范了有机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有机蔬菜生产企业需重视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工作,建立农业投入品管控体系,以进一步提高有机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推动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

1有机蔬菜生产对投入品的基本要求

有机生产是指按照特定生产原则,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保持生产体系持续稳定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蔬菜生产即应按此要求进行管理,生产中不允许使用化肥、化学农药、转基因产品等。有机蔬菜生产中的农业投入品主要包括种子、农药、肥料、包装材料、消毒剂等。按国标要求,有机蔬菜生产或加工过程中允许使用GB/T19630—2019附录A列出的物质,对未列入GB/T19630—2019附录A、附录B的投入品,按附录C上报给相关有机认证机构及国家认证监督委员会进行评估,在专家评估合格的基础上公布有机生产、加工投入品的临时补充列表。

2建立严格的投入品准入制度

企业管理人员在每年的有机蔬菜生产前,应按照种植种类和类别及生产作业安排制定农业投入品的采购计划,按照相关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制作允许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名录,并建立严格的投入品准入制度[1]。

2.1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

企业需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形成标准化文件和规定,制定严格的农业投入品准入制度。农业投入品的供应商管理主要涉及三部分,即供应商的选择与批准、供应商的监控与评估、供应商的发展与淘汰。

2.1.1供应商的选择与批准

近年来,市场上仍有假冒伪劣或资质证照不全、标签不符合规定的农业投入品,采购人员需在采购前做好供应商的筛选工作。选择供应商重在初步筛选,即要求供应商提供合规相关、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相关以及其他相关资质证照,并对其进行审核与审查。具有合规相关的资质证照是最基本的条件,它能确保供应商为合法组织、符合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例如初选农药时,需供应商提供生产企业的农药生产许可证、农药登记证、产品标准证、营业执照、第三方检测报告(不含化学农药)、农药包装袋(标签信息)、有机投入品评估证明(有机农业投入品特有的资质证明,表示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可这项投入品使用于有机农业生产,属自愿性认证书)或生产工艺说明、非转基因证明等材料(前3个资质证照称为农药“三证”),并需从中国农药信息网、相关农业投入品认证机构等核实资质材料的真实性。合规相关资质证照通过审核后,通常还需供应商提供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相关的证照、认证书等,如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HACCP体系等证书,原则上这些证书均为自愿性认证书,供应商获得认证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的水平。供应商初步筛选是保障农业投入品来源渠道合法、质量安全的前提。另外,因有机蔬菜生产的农业投入品不得采用由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采购投入品时还需关注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特别是采购种子、生物肥料等,对具有转基因风险的投入品需综合取样后送至第三方实验室检测,通过定性定量的转基因测试判定其是否为转基因产品及其产物。用于有机蔬菜生产的建筑覆盖物、塑料薄膜、防虫网等,宜选用聚乙烯、聚丙烯或聚碳酸酯类产品,不得使用聚氯类产品,因此农用地膜、蔬菜包装保鲜膜等不得采购聚氯类薄膜。

2.1.2供应商的监控与评估

初步筛选的资格审查合格后,还需对供应商及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对于重要的农业投入品如有机肥,可考虑进行现场评审,由企业本身实施现场审核,也可委托二方或三方机构进行审核。建立起合格的供应商名录后,需对供应商进行监控和定期绩效评估。评估指标主要为质量和商务。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到货合格情况、投诉情况、其他质量指标等。采购者对主要质量相关指标具有一票否决权。商务指标主要指价格、交付情况、服务因素等。

2.1.3供应商的发展与淘汰

在对供应商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与合格的供应商逐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淘汰不合格供应商,以确保供应商名录中的每个供应商质量达标。

2.2建立严格的投入品验收制度

农业投入品验收是控制原料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收集供应商质量表现的主要环节之一。验收主要是对到货投入品现场检验的过程,主要涉及投入品的索票要求、收货检验要求以及外检要求等。索票要求主要包括索要到货清单、第三方检验报告(一般每6~12个月更新1次)、出厂检验报告等。收货检验要求主要包括车辆卫生检查、投入品生产日期及保质期检查(允收期一般要求少于1/3保质期)、快速农药残留检测(农药等高风险产品)、包装标签净含量、感官等。外检要求主要是对高风险投入品抽样送检第三方实验室检测的要求。

2.3建立投入品出入库管理制度

为避免投入品与周边环境相互污染,种子、肥料、农药、包装材料、消毒剂等物资需建专库存放,且设专人管理。库房要求地面平滑、不渗漏、结构完整、干燥、明亮、通风良好,地面、天花板要采用耐化学腐蚀材料建成(易清洗),禁用窑洞、地下室、燃料库作农药库房使用。库房内的投入品要合理堆放,远离电源,避免阳光直射,垛码稳固,留出运送工具通过的过道。库房内应张贴投入品出入库管理制度、急救处理程序、急救联系方式、卫生安全条例等。投入品库房要上锁,钥匙由专人保管,严禁他人随意进入,做好库房防水、防火、防盗、防虫鼠害等措施,保持库房内干净、整洁。农药库房周边需配备消防器材(灭火器等)和急救药箱(常用解毒药、特效解毒药、高锰酸钾、脱脂棉、红汞水、碘酒、双氧水、绷带等);库房内应放置沙土、扫把、垃圾桶等,以备农药泄露时使用;放置农药的货架要用金属或硬塑料等非吸收性材料制成,不得使用木质货架,货架上的粉状和粒状药品应放在液体农药上方。肥料库要远离水源25m以上,以免水源被污染,无条件建立肥料库房的情况下,需用覆盖物盖住肥料,避免肥料受雨水冲刷。有机肥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应与收获的蔬菜产品和包装材料分开存放,以免蔬菜产品受其污染。投入品入库时,管理人员应核对物资名称、数量、规格等,同交货人员办理交接手续,严禁使用的投入品不得入库;投入品出库时,需有相关领导签核的领料单,发货时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循“一盘底、二核对、三发货、四减数”原则[2],对未使用完的投入品,当日清点,并退回库中。出入库管理中,需做好投入品物资的出入库记录表。

2.4建立投入品安全使用管理制度

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特别是农药和消毒剂等的安全使用,关系到有机蔬菜产品及生产人员的安全健康,需建立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管理制度。为确保有机蔬菜产品的品质,需由植保员依据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决定施用药物的种类及数量。病虫害防治应科学用药,不得过量或超量使用,严禁使用未列入投入品目录清单的农药,不得采收农药安全间隔期未过的蔬菜产品。工作人员在配制农药时要选用专用器具,严禁用手取药和搅拌农药,施药前要检查配药设备是否完好。企业应建立防护机制,为施药人员配备口罩、手套、防护面罩、防护服等,操作期间禁止其饮酒、吃食物、揉眼睛等,对施药人员需定期进行专业的施药操作、安全教育、急救措施等培训。用后空的农药包装瓶(袋)用清水冲洗3遍后集中隔离存放,禁止使用和再利用空的农药容器。

3结语

近年来,有机蔬菜生产企业应把农业投入品管理和控制作为首要工作任务,通过建立有机蔬菜农业投入品供应商管理体系、投入品验收制度、投入品出入库管理制度、投入品安全使用管理制度,做到有机蔬菜生产“源头管得住,过程控得住”,以保证有机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生产人员的健康安全,为全面提高有机蔬菜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颜步春.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建设[J].长江蔬菜,2012(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