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层管理者行为准则

高层管理者行为准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层管理者行为准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层管理者行为准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企业 内部控制 现状 对策

现代企业是一个具有委托关系、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管理程序并按照规范化进行操作的社会法人。在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下,要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对于防止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获利能力,保证客户的合法权益并保证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之前,其最原始的内涵仅指内部牵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管理行为的细化、管理要求的延伸与拓展,就逐渐地深化为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等问题。近几十年来随着内部控制理论以及认识的不断发展,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我国权威部门还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定统一的概念,一般认为内部控制是指单位内部为了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1、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间接效益也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出,而且需要多设置人员岗位,制定大量的规章制度,增加办事环节和程序,因而多数企业把精力主要放在生产和营销上。

2、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

目前,由于对内部控制概念认识混乱,因而对内部控制应包括哪些内容、应如何构建、各种要素有哪些联系等也认识不一,各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也是千差万别,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

3、内部控制执行不力

我国现有内部控制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忽略了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状况、矫正制度执行的偏差等方面。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使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内部控制执行不力。

4、会计控制相对弱化

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只有建立有效的会计系统,提供真实、完整、可靠的会计信息,才能为企业的财务运作、经营决策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决策分析依据;只有将会计控制强而有力地贯穿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之中,才能真正发挥会计的监督与管理职能,保障资金的安全,尽力规避风险。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会计控制普遍弱化,会计职能更多的只是体现在报账算账上,对于企业的财务运作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

5、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意识十分薄弱

从我国企业现状来看,企业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投资缺乏严格有效的投资决策审批机制。从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角度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大小取决于经营决策者个人的风险偏好。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由于内部投资决策及授权制度的缺陷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往往为少数人操控,而企业经营决策者个人几乎不用为企业“投资失误”承担任何成本,导致企业投资失控,风险加剧。

三、形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不发达

从内部控制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发展的外部动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刚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影响时时处处可见,市场竞争不规范,计划经济思维的惯性影响内部控制的发展。

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在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控股股东往往操纵了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这种情况下,股东大会对财务报告的约束就显得很弱。董事会中大多是控股股东代表,而且绝大多数又是企业的管理者,存在明显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关键人常常集控制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并有较大的任意权利。监事会成员往往是企业内部人员,与被监督者是上下级关系,对董事和经理的监督作用有限,加上专业知识的缺乏,结果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作用。

3、缺乏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良好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可以有效促使企业管理层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趋于一致,是内部控制发挥其效能的关键。而我国企业对管理人员往往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政策,一旦内部控制出现漏洞,企业管理人员从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中所能够获得的效用远大于从公司利润中获取的剩余索取权时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便会自然凸显出来。

4、所有权和经营权制约失衡

两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两权的有机制约是现代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国有企业是以所有权取代经营权。而今天,在下放企业经营自的呼声下,国有企业中又趋向于经营权取代所有权的极端。因为至今,我们并未形成一套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机制。实际上,所有权是缺位的或虚拟的。经营权得不到应有的控制,则会产生、经营者谋取私利、独断专行等后果。这样,势必导致企业控制环境恶化,会计信息依需而做,内部审计不被重视等等。

5、监督机制弱化

监督机制的弱化,使内部控制失效者不能产生压力。包括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在内的社会监督机构,工作中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对审计的独立监督、公正职能未予以充分重视,审计未形成规范化、法制化和经常化;对查出问题的处罚,往往就事不就人,重人情而轻规定,执法的刚性被扭曲。

四、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内部控制是伴随着长期管理实践而发展起来的内部管理机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企业经济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促进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增强国家对企业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应采用以下全方位多层次和谐发展措施,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1、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这一结构的建立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具体表现在: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切实保障两权分离:严格限制董事会与经理层重合,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在董事会下分别设立各种专门委员会,使之成为一个有能力对公司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对经理层进行检查监督、对全体股东负责的机构。但同时也应保证经理层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防止制衡过渡。推行独立董事制度,一方面可以约束控股股东利用控股地位侵犯中小股东和公司利益的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强化董事会对公司高管人员的监督,减弱内部人控制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完善监事会制度,保证监事会能独立、有效地行使对董事、经理履行职务的监督和对公司财务的监督和检查。

2、提升规范控制程度

内控制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按照制度规范管理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让管理者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规定程序来完成工作任务,并接受规定的控制管理。

3、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素质

好的管理方法最终还需要人的有效实施才能发挥其作用。内部控制是由人来设计和实施的,企业中的每位管理者和员工都是内部控制施行的主体和客体,并通过自身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人的工作和整个内部控制系统。所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都要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在内部控中的位置和角色。只有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分工,与整个企业积极协调一致,才能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4、建立具有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应是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激励和约束的对象也是企业的员工,员工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长期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建设是世界各国公司管理中面临的共同课题,就我国目前公司的现状而言,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建设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建设中避免空洞的说教,针对各岗位的特点建立起具有操作性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体系。

5、建立内部控制检查考核和评价机制

检查考核和评价是内部会计控制链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在此基础上,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执行内部控制成效显著的单位、机构和人员给予表彰,对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

6、加快网络信息化建设

我国企业管理基础薄弱,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控制问题更加突出。许多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大、资本链条长、管理跨度大、地域分布广,内部管理困难重重。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企业管理者由于能力、时间、精力和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对下属企业实施有效控制。现代网络技术能够将企业所有职能部门和子企业、分企业集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异地实时查询、统计、分析和监督管理,大大提高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速度,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更具操作性。我国企业应加快网络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内部控制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不仅是内审部门的责任,或是财务部门的事,而是整个企业的事。只有营造一种良好的内控环境,单位领导、经营管理者、单位职工、大家齐抓共管,才能把内控工作做好。只有强调高级领导层的控制责任,大力提倡和营造一种“控制文化”,充分关注对全部风险的评估,加强企业的信息与交流,降低和避免风险发生,才能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现代企业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时,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生搬硬套,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控制活动,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从分析自身的控制环境开始,真正建立一套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 黄万清:论企业内部控制[J].四川会计,2000(12).

[2]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高层管理者行为准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地位;塑造

一、企业文化的涵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是由企业管理者当局所倡导、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本企业的群体意识和行为准则。它不仅是表面现象,而应是一个立体的范畴,即表层、里层、深层。表层指可见之于形、闻之于声、触之有觉的物质文化,如厂容厂歌、厂旗厂服、产品形象、典礼仪式等;里层指制度文化,如企业的领导体制、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中所反映出来的指导思想;深层指积淀于心灵的意识形态,即精神文化,如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准则等。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全体成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确立的共同信仰,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三个层次中核心是深层文化,即企业精神那部分文化,它支配着企业及其职工的行为趋向,是决定里层文化、表层文化的企业之魂。培养企业精神的目的,是使企业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实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

二、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正确的精神文化一旦被群众所认同,就会成为物质生产的巨大推动力量。企业文化已经作为新世纪的新理论,在企业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四有”员工,达到增强企业活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企业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承担者,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两个文明一起抓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现阶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仍然侧重于学文件、讲形势,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去的少,对企业的经济工作缺乏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同样,经济工作也大多是强调盈利,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并以此规划职工思想政治建设考虑的少。企业文化则可以较好地调节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技术工作,把个人的荣辱得失、道德规范和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融合在企业文化的精神风貌之中,使远大理想有现实基础和扎根点。人们结合经济工作去发展企业文化,在发展企业文化中培养职工热爱本职工作、树立良好职业道德的高尚情操,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员工,从而增加企业活力,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有助于增强企业内聚力,达到“上下同意”

《孙子·谋攻篇》中说:“上下同欲者胜”。引入到企业中来,我们可以把“上”理解为企业,把“下”理解为职工,“欲”可以理解为目标、利益。也就是说,只有使企业的目标和利益与职工个人的目标和利益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用于现代企业管理,那就是企业文化的范畴。企业文化像一种理性的粘合剂,以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将个人的理想拴在同一目标上,齐心协力,减少职工之间、组织之间的磨擦和内耗,增强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和作为企业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通过企业文化,建立一种积极的机制,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整体信念,对企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凝聚力,从而焕发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这种主人翁责任感具体体现在个人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上,积极搞好本职工作,以自己出色的业绩来维护军队和军企的信誉,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出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文化又能通过创造良好的组织氛围确保职工的积极劳动会受到尊重。“自我价值”能得到实现。这样,又进一步加强了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上下同意”。

3、有利于协调和控制,达到自我调节

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是协调和控制。管理者要对企业人财物及其运行过程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控制,必须依靠严密的管理制度。但制度管理存在着两个不可克服的缺点:一是再严密的制度也不可能包罗万象,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疏漏;二是制度管理还有强制性,它只能让人服从而不能赢得人心,这是现代管理所忌讳的。企业文化是管理制度的升华,它把名目繁多的制度压缩凝聚成几条富有哲理性的感召力的企业精神和行为准则。管理者按此精神和准则去启发诱导职工适时修正自己的言行,达到与企业目标和价值准则的一致。同时,企业成员如果违反了行为准则,即使他人不知道或不加以指责,本人也会感到内疚、心理失调而进行自我调节。企业文化通过强化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沟通,加深了彼此的信任,群众的呼声会体现在领导的决策中,上面的意图也会容易被下面所理解接受。这样,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协调和控制就由强制性的制度管理为主升华为自觉性的自我调节为主了。

综上所述,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全体职工的言行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形成导向力、凝聚力、约束力。在这种环境氛围中,职工们彼此和睦相处,积极向上,自觉地克服不良现象,为维护和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实效而竭尽全力作出贡献。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把企业文化视为是现代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成功的核心。三、如何塑造企业文化

1、强化领导自身建设

企业领导中,有的忙于面面俱到地处理企业内的各种问题,包括注意在企业高层中形成一致的意见;(下转第24页)(上接第21页)有的善于向职工提出长远的、系统的企业目标,提倡新的价值准则,为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作贡献。不论哪种类型的企业领导必须有良好的自身形象。首先,要做“全才”,以树立威望。《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机制才能嬴得敬重,守信才能赏罚严明,仁爱才能团结同志,勇敢才能激励士气,威严才能统一军令。其次,要有“将德”。孙武提出,“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诸葛亮说要“见利不贪,见美不”;戚继光说要“功名利欲,与心为敌”,等等。都是“将德”的规范。企业领导只有德才兼备,甘苦与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方能在职工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为企业经营目标努力奋斗的企业精神。

2、强化领导观念和方式的转变

领导者必须树立自己是公仆,职工群众是主人的观念,想方设法真正确保职工主人翁地位得到体现。与此同时,必须转变事必躬亲的领导方式,发动群众参与管理,群策群力,共同对企业的兴衰负责,形成团队精神。这样,企业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3、强化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企业的主体是职工,企业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如何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人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塑造整体文化的价值观。因为人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只有提高人的素质,即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整体观念、集体意识、人际关系及兴趣爱好等才能产生和传播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是关系到能否建成优秀企业文化的一项根本性工作。

4、强化企业利益共同体的建立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竞争观念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企业的竞争不是企业领导个人的事,而是与每个职工息息相关的。他包括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三方合一的共同利益。因此,协调好三方关系,建立利害与共、分配得当的企业利益共同体,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利益共同体的建立,会使职工心甘情愿的与企业同舟共济,尽心尽力为企业发展而奋斗。使国家、企业、职工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保证。

5、强化企业自身特色

建设企业文化,不能“千人一面”。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市场环境等各个方面对企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各个企业的内部环境也各不相同。因此,各个企业在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时,应根据本企业所处的特点、生产经营的特点以及企业的服务对象,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像“让世界自由联通”、“让我们做得更好”、“服务到永远”等。要在实践中培育而不要凭臆想创造;要有选择的汲取别的国家、别的企业的优秀文化精华经过改造为我所用,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6、强化企业文化与企业目标内涵上的结合

高层管理者行为准则范文第3篇

(一)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

1.创新型企业对人才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是创新活力的源泉,人才的挖掘是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前提。所以对人才的高度重视成为创新型企业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人的假设,是一个有着自主思维,完全自立的理性人,他们的需要不仅是经济利益和交往的满足,而且需要真正平等的机会,普遍的信息获取和交流。

2.创新型企业具有强的创新开发能力。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带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从而保证企业有着较强的创新开发能力,能够把高新技术应用在本企业的产品上,从而不断开发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3.创新的组织化、制度化、信息化。创新是一个市场信息收集、存储、处理、更新与应用的过程,创新行为已成为多部门、多成员协作配合,高度专业化、组织化、制度化、信息化的系统工程。所以创新型企业文化要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成立一支团结合作的高效团队,以及一个相互融通交流的平台,形成一套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谈判机制和其他形式的机制。

(二)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培育的影响

1.对企业信息化的素质的影响。企业信息化的素质是由传统企业文化向创新企业文化的过渡,一定要继承企业原有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以创新的思维从根本上对企业旧的思维和管理模式进行重构。创新型企业文化强调注重视员工的专业和思维模式多样性的同时,更强调员工的创新价值,尊重员工的建议,对员工充分信任,注重和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从而增强了企业的信息化全员素质的培养。

2.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影响。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培育也是系统工程,培育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信息采集,数据传输到响应,最终将信息传递到决策人的手中,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数据。而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要求企业高层技术人员在硬件完备的基础上,敢于冒险和创新,在冒险中求创新的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气息,从而带动基层员工积极渗入到企业的信息化培育中。

3.对完善企业管理机制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要求企业经营所涉及的各个层面必需积极响应并有效配合。只有充实地熟悉“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才能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达到以信息化加速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

二、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误区

(一)注重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轻视企业文化的内涵

在企业文化培植中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是突出的问题之一。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创业和成长过程中的根本价值灌输给全体员工,经由过程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价值机制,是影响企业顺应市场规律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行为准则,这其中凝聚了企业管理者形成的经营理念。

(二)复制其他企业的文化,缺乏自身个性

大部分企业搞企业文化培植时都呈现一种照搬模式的问题,模拟或复制某些优异企业的企业文化,把他们的企业文化套在自己企业身上。我们倡导借鉴优秀企业的经验,倡导学习海尔,借鉴华为,但不是照抄照搬,生搬硬套。不要把日立的理念直接拿来用,不要把IBM的企业文化直接套用到本企业,这种“拿来主义”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好处。企业文化讲究的是个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三)忽视企业文化的创新

企业文化是在每个企业所具有的特色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彰显,不是统一的模式。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其各个方面都大体相似,可是缺乏光鲜的个性特色。从企业的成长角度看,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过程,企业的组成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就不同,企业的策略及经营自然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与其他企业完全一样。

三、信息经济环境下重构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对策分析

(一)必须有一位创新思维的领头羊

所谓创新思维的领头羊是指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CEO。这是企业最主要的财富。具有创新思维的领导者能积极带领员工探究新的问题,尤其是能成功地迎接新的挑战,而这些挑战所需要的应对策略是无法在传统性的思维中所能找到的。他们的高瞻远瞩,往往能激发下层员工的创新思维,从而形成创新型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员工综合素质培育是重构创新型企业文化的保证

信息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型企业文化是靠员工来实施和体现。智能成本将导致世界财富发生大转移,企业的成功将从依靠自然资本转向依靠拥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智能的成本就是人才成本,企业投入在教育和培训方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方面的成本,它具有人才成本的堆集效应。企业文化创新必须依靠创新型人才。

(三)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思维融入企业的规章制度中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共有的文化,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创新思维化的结晶,有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重视创新的企业文化,但却只有很少的企业拥有创新型企业文化,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规章制度的保障,所形成的创新压力和创新动力不够。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全体人员必需遵守的处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可以指引企业中人的思维和行为。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的保障,员工就没有压力和动力,创新就会沦为口号,很难变成现实。所以激励员工创新甚至把创新视为员工们的责任和义务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把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思维变成真正的企业文化至关主要。

(四)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全员沟通

创新要求企业员工具有追求卓越的情怀和创新性的心智模式。首先,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不定期的轮换,以保证个性理想的创新。这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正常的企业经营中,高层管理人员影响甚至抉择着企业的思维和行为,如果管理企业的人变得保守了,不能创新了,这个企业也就会在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甚至给企业带来危机。其次,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它可以是大规模的公开沟通,如动员大会、研讨会、集思广益会等;也可以小规模的或者一对一的沟通。以使人清醒、明晰目的,可以消除误会、增进感情,从而使员工更主动地为企业的发展出力。

高层管理者行为准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合规文化;理论阐释;风险防范;企业伦理

迄今为止,合规文化仍然缺乏明确的定义,理论上并没有得到清晰的说明,实践中也尚未获得广泛的共识。合规文化的理解分歧,主要源于合规过程本身极为复杂,涉及多重关系和多个面向,并且相互网络交织,难于把握。基于此,本文将从合规的过程分析出发,揭示合规行为以及存在的各种关系,从而阐明合规文化的作用和属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合规文化建设提出构想建议。

一、合规过程

传统上,对合规的理解通常局限于符合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章。随着行业的发展,合规的含义逐步扩大。一方面,不仅监管机构要求企业遵循法律和监管规定,企业的利益相关人也要求企业按照他们所期望的规范和标准运作。另一方面,针对外部监管存在的缺陷,企业自律监管的重要性再次提升。于是,一系列的行业标准、企业章程以及行为准则等都纳入到合规的范畴当中。同时,监管模式的改革也对合规行为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在本世纪初的金融服务领域,监管模式从规则导向转变为原则导向,就使得金融机构的合规理念大大超越了传统观念。原则监管模式下,合规的要求和目标扩展到遵循一些普遍的社会规范和基本价值。这样,合规行为就蕴含了一种道德性,与企业伦理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相关联。为了实现最佳的合规效果,企业需要培育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指引和约束企业及其员工以合规的方式实现预期利益。由此,合规文化被提上了议程。

合规文化产生于合规行为与过程之中。为了透彻理解合规文化的作用以及相关属性,我们将以合规过程作为分析和研究的起点。合规的过程涉及多方主体,包括政府、监管机构、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以及所有的利益相关人。这些主体之间形成了两种主要关系:一是企业与外部环境,这种环境试图影响企业的行为;二是企业与内部员工,企业旨在塑造员工的行为。在每一种关系上,合规过程都包含三个相继的步骤,即评估、实施和内化。比如在企业与利益相关人之间,企业做出是否合规操作的决定之前,将首先按照自身的规范、目标和价值对利益相关人的要求和期待进行评估。其次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实施合规行为和措施,即采取行动满足利益相关人的要求和期待。最后将合规实践和结果转化为一定程度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共识,这种内化过程有助于恪守合规承诺,维持并巩固合规意识和信念。

不难发现,在合规过程中,无论是评估的对象、实施的标准还是内化的结果都是以规范和价值的形态呈现。这就说明,规范和价值在合规行为和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显然,规范和价值是文化的两个关键性要素。那么,也就是说文化在合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分析文化在合规过程中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合规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二、合规文化的作用

在合规的过程中,文化发挥了两类重要作用:一是约束性作用;二是工具性作用。前者是指合规文化使得企业以及管理者倾向于采取合规操作,从而限制和避免不合规行为的发生。后者是指在合规过程中,合规文化为企业员工的合规行为提供方法和手段。合规文化的两种作用既为合规行为提供了内在动力,又为合规行为提供了操作指引。

合规文化的约束性作用,与文化的语境性特质密切相关。任何文化都是语境性的,这种语境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思考和行为的范围。在这一点上,认知心理学特别是“有限理性”模型提供了理论解释。有限理性理论认为,基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理性是有限的,所追求的决策结果是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在实际生活中,决策者感受到外部世界的纷繁复杂而难于把握,因此往往满足于较为简单的方法,凭经验、习惯和惯例行事。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合规文化限定了选择和决策的范围,使其倾向于满足与自身现存的企业规范和价值相一致的外部要求。另外,新制度主义理论也为合规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新制度主义的其中一个观念是,制度也是一种规范或规则,互动是建立在共同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不遵守这些制度,则将带来低效率甚至会受到惩处。企业的生存依赖于从外部获得相应的合法性,这些合法性基于企业可接受的监管和规范压力,以及可采用的结构、程序和政策等。在具备合法性的基础上,企业更容易获取资源,提高声誉以及竞争优势,因此有助于激发企业满足外部要求的积极性。这是促使企业合规的原动力。

合规文化的工具性方面是指,在合规行为的实施过程中,文化扮演了实际控制机制和手段的角色,从而实现合规的结果。简单地说,就是合规文化影响员工合规的态度和行为以满足企业以及利益相关人的要求和期待。这种作用的实现得益于社会化这一过程,社会化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一致性和共同性。某些社会规范发展到十分显著的程度,它们就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指引。人们经过社会化过程使外在于自己的行为模式、规范和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从而有助于进行良好的社会交往。在企业与员工之间,通过宣传、教育、指引和沟通,企业规范可以被员工内化为个人规范,从而成为员工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另外,随着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治理手段的重要性逐渐增强。文化既被看作公司运营的强大力量,同时也被认为控制和激励员工行为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合规文化将在企业合规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并且,合规文化是利用共享的行为规范和共同价值作为影响和控制行为的激励因素,而不仅仅是依赖于对既定规则的强制执行。

三、合规文化的根本属性

通过对合规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合规文化的作用集中体现在约束性和工具性两个方面,这既解释了合规的可能性,也阐明了合规的可行性。接下来,我们需要对合规文化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分析其性质和特点,以便为合规行为提供实践上的指引。合规文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我们不打算全面列举合规文化的所有性质和特点,而是以合规过程为基础,结合合规文化的作用,从整体上揭示出它的根本属性。这里不妨概括为合法性、治理性和职责性三种,以下分而述之。

合法性是合规的第一要求,也是合规文化的基本属性。合法性主要体现于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上。一方面,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目标和价值,认识和评估外部利益相关人的要求与期待,另一方面,为了从外部获取合法性以及资源、声誉等,企业必须做出符合外部利益相关人期望的回应,并且将之转化为企业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企业实施合规行为并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规范,以实现合规效果和预期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合法性是第一要求。

从根本上说,合规本身就是要求一种遵循和服从的态度和行动,合规文化在合规过程中的一类重要作用就是约束和限制。因此,合规文化首先是一种规制性的文化,包括识别、评估、监测、纠正和制裁等一系列规制行为和措施,以此防范风险、确保安全。这种规制性既来自于法律、规则和准则的强制性规定,也来源于习惯、信念和道德的伦理性要求。因此,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合法性”最好被理解为一种正当性。这种正当性的要求极为广泛,既包括传统的法律、法规,也包括监管规定、行业标准、行为准则以及内部章程,还包括市场规则、商业惯例、职业伦理以及普遍性的集体道德和社会价值。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要求做“对”的事情,即合规行为必须要经得起正当性评估和检验。但同时也需要明确,这种合法性又不同于一般的“正当性”,因为它具有执行力的要求。这种执行力不仅仅是道德贬损,更多的表现为纪律惩戒和法律制裁。如果忽略了这一重要区别,就容易使制度流于形式,检查监督和责任追究难以落实,从而妨碍合规的实现。

治理性是合规文化的第二属性。治理所涉及的是企业的内部运作以及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从合规过程上看,企业员工与外部利益相关人并不发生直接的关系,而是经由企业管理者这一中介予以贯通。一般情况下,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当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人发生关系的,企业管理者需要对利益相关人的要求和期待做出回应,并且将其转化为对员工行为的影响。二是企业寻求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内部管理,将会对员工提出要求和期待。前者主要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而后者则属于企业治理的范畴。

显然,合规风险属于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对象。尤其在金融服务行业,合规风险具有特殊的危害性,是其他三大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存在和表现的重要诱因,而三大风险的存在又使得合规风险更趋复杂多变而难于禁控,这些都可能给金融服务行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或声誉损失。合规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就是一种针对合规风险的全面、长效的治理方式,因而它的治理性无需赘言。需要注意的是,合规文化与企业治理以及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从合规文化在合规过程中的工具性作用可以发现,企业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和塑造其实也是一种企业治理方式。比如,在基于规范性的合规文化下,企业偏好于依赖社会规范和共享价值来形塑员工的行为。企业价值和原则就是以规范为基础的控制机制的典型例证。合规实现是基于对规范和价值的认识和内化,而不是形式化地达到合规结果。在此情形下,如果企业的员工们相信合规行为是他们所期待的,或者相信其他同事会做出同样的选择,那么他们会更加乐于遵循和服从于企业的要求和期待。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企业治理方式的重要转变。因此,合规文化属于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企业治理的特质。

职责性是合规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属性。合规文化的职责性是从合法性和治理性中派生出来的必然要求,也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显著特点。合法性和治理性揭示了合规文化的两项重要特质,即规制与治理。规制的目标在于防范风险、确保安全;治理的主旨在于提高效率、创造价值。为了实现规制与治理的目标,必须要求明确职权,落实责任。当前,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不合规现象,使得企业特别是金融服务行业面临严重的财产和声誉损失风险。同时,更为严重的是,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对合规风险仍然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体现在责任意识方面。合规文化建设就是要求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明确职责、强化落实。

合规文化的职责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管理者和员工明确分工、各尽其职。合规文化建设对企业管理高层提出了明确要求:合规应从高层做起,企业高层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做合规工作的坚定组织者和强力推进者,从而形成崇尚合规的正确导向。合规文化需要从高层来塑造和培育,合规经营机制需要高层来设计和完善,合规监督和管理需要高层实施和执行。同时,合规也并不仅仅是高层或者某个部门的职责,而是企业所有员工的责任。因此,还必须具有“人人合规”和“合规从我做起”的观念,让合规成为每一位员工的日常习惯、自觉意识、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要求在违规责任承担上严格执行,强化落实。合规文化建设要遵循一种责任约束原则,强化岗位履职要求,形成明确的岗位责任体系,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在从业过程中,坚持违规问责、违规追究、违规处罚的管控机制。由此看来,合规文化具有很强的职责性,这是合规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四、合规文化建设的实践指南

如前所述,我们从合规过程出发,厘清了合规行为所涉及的各种关系,揭示了合规文化的两类作用,并从整体上阐明了合规文化的三种根本属性。自此,我们在理论上对合规文化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和理解。接下来,我们希望根据理论分析的结果,对合规文化建设提出一些构想建议。当然,这些构想建议不可能涵盖合规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这里提出的是,在坚持一个总纲领的基础上,遵循四个方向指南。具体而言,这个总纲领就是将合规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实施,四个方向指南则包括了合规文化建设环节的四个主要方面,即观念先行、行为跟进、制度完善、执行保障。为了行文的便利,我们将以农村信用社为例,逐一阐述。

当前,通过合作制向股份制转轨,部分农村信用社逐步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由此,农信社在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管理体制、经营范围以及服务功能等方面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农信社将作为商业银行面临更加严峻的风险挑战,尤其是合规风险。不过,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农信社完全可以以这种转变为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下面就合规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四个方向指南。

1、观念先行

思想决定行动,合规文化建设首先要培养观念和意识。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重营销轻管理,重速度轻质量,重发展轻内控的陈旧观念,依法合规意识比较淡漠,导致部分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就农信社而言,一部分工作人员仍然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只要不违法即可灵活变通处理,正是所谓的“变通”严重损害了依法合规的观念养成。所以,合规文化建设必须要培养和树立三个方面的意识,包括合规办事意识、相互监督意识和责任意识。只有在具备这些意识之后,才有可能将合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

2、行动跟进

行动决定结果,合规效果最终产生于业务活动当中。合规从高层做起,联社领导集体首先要定基调、当表率、做示范。联社的经营班子是合规执行和操作的重要角色,必须以身作则将合规落实到日常经营活动当中。监事长不仅是合规文化建设的执行者,更重要的是合规经营的监督者,在检查督导和整改落实上必须积极发挥作用。另外,基层信用社主任的作用不能忽视。由于地理位置、员工的职业素养及业务水平等原因,基层网点往往是合规风险的多发地,因而信用社主任的管理和监控作用十分重要。最后,就是针对普通员工的大力宣传、教育和培训,做到人人合规,时时合规,事事合规。

3、制度完善

制度约束行为。合规的前提要求就是有“规”可依,这种“规”不仅是静态的规范,也包括相应的机制和制度。许多合规风险和损失,不是因为没有规范,而是制度缺陷造成的。人对意识和行为的管控能力是有限的,制度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和约束肆意的行为。在农信社的转轨过程中,许多机制和制度都尚未建立,已有的机制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对接。因此,合规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制度建设。比如逐步探索和建立有效的合规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机制。

4、执行保障

合规的行为与制度只有在得到坚决贯彻和严格执行的情况下,合规效果才能得以实现。当前,合规行为屡禁不止,风险案件层出不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执行得不到保障。执行不到位,就使得所有的规范和制度形同虚设。因此,合规文化建设在注重制度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探索贯彻执行和责任落实机制。比如建立有效的合规评价机制与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履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从而确保合规执行力。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合规是企业,特别是金融服务行业的必然要求,也是一种企业责任和价值伦理。显然,大力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对于促使和改进企业依法合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高层管理者行为准则范文第5篇

客舱企业文化说到底是为管理服务的,任何文化不能脱离管理的目的。同时,又是理念和思想层次上的管理。企业文化的发展必然遵从管理者的思想脉络而生生不息。管理者的管理思想通过文化这种形式,与下属员工沟通和交流,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实现管理层的精神和抱负。

从客舱管理文化的特点来看,其来源有三:一是国内外著名航空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三是现有客舱管理层创造性思维所产生的管理思想。其中,客舱管理层群体的管理思想是客舱文化的主流,它不断创新,使得客舱文化“生生不息”。然而,并不是管理者所有的管理思想都能融入客舱文化之中,我们在进行客舱文化建设时,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客舱优良文化和改革重组后的文化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公司文化与部门文化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两个关系,我们就要反对固步自封,要继续坚持开放式地吸纳国内外先进航空公司企业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同时,我们要防止社会上不良文化和价值观对我们已有的优良文化的稀释与侵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重组后公司大了,部门大了,部门工作性质差别太大,业务评价标准、内容、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都可在客舱传统文化中找到经过实践验证为正确的价值评价"公理",因此我们要在坚持已有的核心价值观的同时,鼓励各部门逐步形成适合各自工作特点,有利于推进部门工作的特色文化。具体地说,公司要抓好组织行为和干部行为的价值评价工作;部门要抓好员工个人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价值评价工作。管理者要从人力资源和企业基础抓文化建设,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创建和谐管理文化,并提高自身驾驭企业文化的能力。

客舱文化就像企业的"魂",推动着客舱管理改进与提高。

目前,客舱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已摆脱了生搬硬套的形而上学管理模式,走上了在自身文化氛围中借鉴成功企业先进经验来酝酿和构建具有客舱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规范的道路。新的企业文化实施,企业文化宣传年的广泛宣传,无不反映了客舱管理层的管理思想认识水平的升华。管理机制是靠文化来推动的,文化是客舱部管理机制产生效力的剂。各项管理者都必须认同客舱部企业文化,并科学灵活地运用文化建设来推动、改善客舱人事管理。

客舱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强调执行航班和员工航后时间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导向型企业文化管理是管理中的核心和创新内容。那么执行航班任务企业文化活动是什么?是对管理制度和规范的酝酿与推行,是对个人组织行为的考核评价活动。员工之间管理思想的交流与沟通,管理制度、规范的酝酿与推行以及员工个人组织行为的考核与评价,都是在构筑一个企业“魂”,这个构筑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管理是这一文化过程的外在表现,是把企业"魂"凝聚在企业产品质量、信誉、品牌和市场竞争之中,用心实践“四心”服务的根本宗旨。管理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要有管理制度和规范。任何违背公司管理制度和规范的个人组织行为都是违章行为,都为客舱文化所不容。事实上,从理念到法和制度有一个缓冲阶段,有一个时间差。对那些管理制度规范尚未涉及或无法涉及的领域,当不干预又将危及和影响公司的事业和管理时,我们更多的要通过文化的形式,加以引导。在这一领域,要依理办事,强调自觉自愿,要善于发挥伦理道德的威力和作用,通过批评教育的形式分清是非,对于工作中涉及到个人人身权利、生活权利的行为只有通过文化(如行为准则)等来约束或评价,如危及他人利益,可采取罚款等形式处罚。

在员工航后时间,客舱部努力丰富企业文化与生活,增强员工之间的情感沟通,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和思想境界,从而进一步提高员工工作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文化活动,使员工生活丰富多彩、身心得以休息、放松,恢复体力和脑力,修整队伍,调节生活。同时,在文化活动中有意识地培育员工的参与意识和乐观向上的企业家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陶冶公司提倡的高尚情操与情感,鼓舞员工去创造丰富多彩和积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