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旅游线路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设施合理化:基础原则
我国年接待游客超过37亿人次,国内旅游一趟平均每人上8次厕所,游客每年需旅游如厕次数超过270亿次。一个“脏、乱、差”的厕所很难给旅游者留下美好的回忆,甚至可以瞬间毁掉前期旅游推介和政府宣传所付出的全部努力,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惨重的。2015年作为国家旅游局“515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预计在三年内全国新建厕所33323座,改扩建24484座。这种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产生的巨大反差首先需要从旅游厕所设施建设开始,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新建厕所需要在空间布局和区位选择上实现合理化。旅游厕所地址的选取,不能简单地按照地形的要求来进行,而应该以厕所的使用需求作为主要依据,新建的旅游厕所应考虑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等区域游客的使用需求,空间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甚至可以根据热点景区、旅游旺季的需求在部分区域设置“移动厕所”;另一方面,新建和改扩建厕所需要在使用功能和配套设施上实现合理化。旅游厕所既要满足普通游客的基本需求,还需充分考虑到特殊游客的要求,比如设置无障碍坡道、设置老年人、行动不便人群的专用厕们,设置婴幼儿打理台、增加女厕位比例等。按照国家旅游局的工作部署,广东省旅游局2015年计划在全省范围内新建旅游厕所572座,改扩建旅游厕所300座;其中,粤东西北贫困地区、山区15个地级市新建厕所519座,改扩建217座,分别占全省计划91%和72%,主要是落实和解决广东旅游厕所建设和完善贫困地区公共配套设施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设计景观化:融合原则
2015年3月国家旅游局《关于公开征集旅游厕所设计方案的公告》中对于应征作品提出的要求是“形式生动实用、功能与空间利用合理、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合理应用厕所新技术。反映旅游厕所先进设计理念,体现出人性化、环保节能、经济合理、可持续使用和维护成本低,与自然环境易融合,体现所在地区的地域特色。”其中主要对旅游厕所设计中核心要素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建设旅游厕所过程中要秉承“景观化”的设计原则。建筑风格、色调等力求要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倡导节约环保、就地取材,积极采用节水、节能、除臭等新技术、新材料,建设生态、低碳和环保的景观性厕所。另一方面,旅游厕所设计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不管旅游目的地或者景区是何种类型,既然旅游厕所从属于本地区域,那么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集中体现景区的本土知识和地域文化特征,厕所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墙壁文化等都可以作为历史文化及地方民俗风情的载体,从而更有利于厕所和景区环境的完美融合,让司空见惯的便座,经过艺术化设计而演变成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使如厕成为一种文化体验和美好享受。如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就设计出了极具仰韶文化韵味的公厕。除本地文化基础外,也可借独特新颖的创意点亮厕所文化,香港的“金厕所”、新加坡的“超智能厕所”以及韩国水原引导世界厕所文化,都借文化创意成功助推旅游发展。等等。近日,广东省旅游局公开征集旅游厕所设计方案,优胜方案将推送参与“第一届全国旅游厕所设计大赛”,目标是为全面展示旅游厕所发展水平,引入旅游厕所设计新理念,加强旅游厕所文化的宣传,是进一步提升全省旅游厕所设计和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服务人性化:提升原则
在国内很多的公共场所、旅游景区景点都能看到类似“此处禁止大小便”的牌匾、争抢女厕的排队长龙等非常普遍现象,认为旅游者是难以迪化的坏孩子。其实从时间、空间上来看,大多数游客在此时此地具有普遍性的如厕需求,而管理者并没有考虑游客之所急,而是高高在上、强令禁止,暴露出我国在旅游服务管理体系和理念上存在缺陷。提升服务水平和转变服务理念势在必行:一方面,各省区应对本区域内重要旅游城市、景区、街区、游客集散地、乡村旅游点的现有旅游厕所分布和数量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核实,并对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的分布、数量、男女厕位比例、残疾人专用厕所等进行科学规划,做到布局合理、管用够用、质量优良,数量和蹲位与游客容量和增量相适应。另一方面,旅游作为服务行业,就应该结合游客对如厕需求的多样性特征提供人性化服务。一是树立游客至上的服务理念;二是提供不同群体游客的服务设施;三是满足游客新型需求的服务内容。
四、管理规范化:保障原则
厕所既是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更是旅游目的地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在运营管理中一定要明确责任主体,不但要推动地方政府把厕所建设纳入当发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也要推动业主单位、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厕所监管中承担的主体责任。管理规范化需三力融合:一力为管理能力。为了预防景区厕所重建轻管的不良倾向,将旅游厕所管理纳入到主管部门考核、景区评级、门票价格政策、企业内部管理等的评价机制当中,促使景区在旅游厕所的日常维护和运营管理方面完善约束机制,强化规范管理;二力为监管能力。应细化服务监管机制,建立监督举报制度,鼓励全民参与监督,实现责任到“人”,管理到“位”;三力为公共合力。各主体单位在运营、管理、监督中形成合力,产生聚力,带动效力。如:组建厕所协会等行业组织落实旅游厕所管理政策和制度;旅游旺季和地方性节事活动中,多方协调一致,可积极提倡、鼓励社会经营单位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厕所向广大游客免费开放,解决集中性旅游如厕需求,等。
五、使用文明化:持续原则
厕所是文明的窗口、进步的体现,所以,厕所革命仅有厕所建设者、管理者的行动远远不够,厕所使用者的如厕习惯、如厕行为显得尤为关键。正如陈平原老师在《厕所文化》一文中写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包括公德心、科技水平、生活习俗、审美趣味等),在厕所里暴露无遗。”的确,旅游厕所革命的持续性关键取决于使用者的使用文明,这需要多方面的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一方面,从国家、地方政府到媒体开展不同层次的、自上而下的文明宣传活动,甚至可以考虑通过建立厕所博物馆、举办便座艺术展等形式,给深受“厕所不登大雅之堂”传统观念影响的游客带来启示。另一方面,搜集自下而上的民间智慧,发挥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感化的积极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居民和游客文明如厕的行为,不断提升厕所使用者的文明化水平。如爱护旅游厕所设施设备和环境整洁,尊重旅游厕所管理人员的劳动与服务等。
[关键词]晋城市;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25-03
[摘要]旅游产业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促进跨区域交流与合作。以山西省晋城为例,其发展旅游产业具有政策、经济、资源、环境、区位和交通优势,目前旅游产业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投资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同时旅游产业还存在着经济效益较低,客源市场狭窄;景区建设尚有不足,辅助设施配备欠佳;政府责任制度不够明确,协同配合度低;投资力度不够,相关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全方位强化市场促销,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一批重点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强化领导,健全机构,优化发展环境,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晋城市;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25-03
作者简介:陈艳玲(1986-),山西省高平市人,哈尔滨商业大学产业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流通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一、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和初级产品为主的产业比重较高。随着资源的枯竭,这些城市逐渐陷入困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是实现转型发展的新亮点。研究表明,旅游产业约涉及109个产业,资源型城市可以充分利用旅游产业的这种关联辐射功能,推动多种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带动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已经很难在市场上开展有效竞争,整个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形势严峻。1.旅游产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的现代服务产业,每增加1单位附加值,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单位附加值,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者。2.旅游产业还具有容量大、门槛低、劳动密集等特征,比其他产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解决好资源型城市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促进跨区域交流与合作
资源型城市大多处于边远或内陆地区,对外联系面窄,信息不畅,而旅游产业的发展,恰恰是一个跨区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交汇的过程,随着旅游者的广泛宣传,可以增强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促进技术、人才的合作,促进资源型城市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二、山西省晋城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分析
(一)政策和经济优势
1.政策优势。
“十一五”期间,晋城市政府加大了政策引导力度,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在2006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把旅游产业定位为晋城市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还出台了《晋城市旅游文物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为晋城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8年8月又出台了《晋城市服务业发展大纲》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服务业18个重点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来培育发展。
2.经济优势。
(1)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的成长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弱,相应的就会制约旅游产业的发展。以煤炭资源丰富而著称的“多炭”城市晋城,近年来,国民经济运行平稳,全市生产总值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图1可以看出,2009年晋城市生产总值606亿元,比2008年增长7.2%;人均生产总值27108元,增长6.8%,按2009年平均汇率(6.831)计算达到3968美元。
(2)人均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旅游消费的支付能力,使旅游消费成为普遍消费。2005—2009年晋城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8911、3593元增加到15161、5255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也分别增长2.7%和7.9%(见表1)。
(二)资源和环境优势
1.晋城地处太行山的转折点,山地占据了全市辖区面积的3/4,形成了极为罕见的地形地貌。2.以宋金古建筑为主体的人文旅游资源在全国独树一帜,拥有量占到全国的31%,占到全省的46%。还流传着在这块土地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3.晋城域内具有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80多处,占全省已知同类资源原始区点总量的10%左右。4.境内有著名的长平之战遗址、巴原之战遗址,还有许多军事关隘、古长城、堡寨,极富地方特色。
(三)区位和交通优势
1.拥有侯月、郑太铁路和晋焦、晋长、晋侯、晋洛高速公路等一批重要旅游交通设施。2.晋城距洛阳、郑州、长治三个机场均在100公里左右,人们可乘民航机场的航班抵达全国各主要城市。3.与一大批诸如郑州、洛阳、新乡等具有极大潜在客源群体的大中城市相毗邻,拥有客源市场优势。4.以晋城市城区为中心,四周拱围着4县1市的数十处旅游景区和景点,使其拥有了产品网络优势。
三、晋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得到改善。(1)2009年底,晋城市共有成规模的旅游景区(点)43处,开发旅游景点25处,建成4A级景区5家,9个2A级景区,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其中A级景区和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名列山西省第一。(2)2009年底,建成四星级以上酒店10家,二星级以上酒店24家,旅行社39家,发展速度居全省之首。另外,自2003年以来,晋城市新建旅游专线20条,全市旅游公路累计28条,总里程达到318公里。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连接各大景区的方便快捷的旅游公路网。
2.经济效益持续增长。2009年,晋城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3.7亿元,比2008年增长12.3%,占晋城地区生产总值的10.5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604.5万美元,增长78.4%;国内旅游收入63.0亿元,增长12.2%。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晋城市的一个支柱产业(见表2)。
3.旅游投入力度加大,投资多元化格局形成。(1)市财政从2003—2005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005—2007年,国家、省、市三级财政投入旅游和文物保护方面的资金约1.5亿元。目前,晋城市财政仅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企业资金返回两项资金投入就达到4856万元。(2)在政府的鼓励引导下,一批实力雄厚的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旅游产业。像皇城村投资3.3亿元,开发出了4A级景区皇城相府;竹林山煤矿投资2.1亿元开发4A级蟒河景区等。到2009年底,晋城以煤炭企业为主的社会各界投入旅游行业资金达到27.6亿元,大大加快了晋城市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步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效益较低,客源市场狭窄。晋城市不管是在GDP总量上,还是在旅游总收入水平上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晋城市国内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12.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1%);晋城市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7.9个百分点,与增幅最大的晋中市(37.0%)相差24.8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2.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7%)8.4个百分点,与增幅最大的朔州市(38.7%)相差26.4个百分点。
2.景区建设尚有不足,辅助设施配备欠佳。(1)规模化景区景点少,整合性低。晋城市景点不到旅游资源总量的一半,且各旅游景区基本上还停留在各自为战的状态。(2)在娱乐、购物这两大板块上,景区几乎没有娱乐内容,游客在景点的逗留时间很短。(3)没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4)旅游线路中满足游客基本需求的配套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到达一些偏僻景点的交通不畅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政府责任制度不够明确,协同配合度低。尽管政府提出要将晋城打造成全国甚至是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构想,但实现这个构想所需的政策、资金、人才等支撑条件还没有一个详尽的设计方案。市县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分解没有落到实处,以至于政府不能够及时、高效地调度和配置各职能管理部门的行政资源,解决旅游发展中遇到的诸如资金寻求,用地审批等各类瓶颈问题,化解旅游项目建设和经营运行中的矛盾。
4.投资力度不足,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虽然近年来对旅游产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晋城市旅游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初始开发阶段,政府投资和煤炭企业开发旅游的投入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由于地域边缘性和城市吸引力不足,以及旅游资源的分散性,导致旅游形式大多为过境旅游,而非目的地旅游,多数景区的收入来自门票,人均花费不高,旅游的拉动性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延展,连带着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也不高(见图2)。
四、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全方位强化市场促销,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
发挥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三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办节、联谊、会议等多种活动对晋城市的旅游进行整体形象宣传。加强媒体促销,邀请国内外有影响的新闻媒体记者来晋城采访,策划制作晋城旅游风光片、旅游画册等宣传品,扩大对外影响。健全“晋城旅游”信息网,强化市内外整体互动宣传。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产品和客源市场的有机整合,建立双赢互惠机制。
(二)打造一批重点项目,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鼓励有实力的国有、集体、私人、外商采用多种形式开发旅游景区景点,规划设计开发基础好、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项目,以持续带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推进旅游区一体化建设,加快旅游公路、道路交通标志、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建设,创造条件,尽可能开展以旅行社为中介的交通资源优化配置试点工作,以节约社会交通成本。研发精品旅游商品,打造旅游品牌。晋城市应以特色人文资源为素材,推广研发特色旅游纪念品。扶持泽州甜柿、泽州红山楂等特色农产品,以及石雕、石刻等特色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引导鼓励市内定点旅游商店、景点景区销售本市的旅游商品。着力丰富产品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内在品质,为旅游者创造独特的旅游经历和较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根据需要新建或扩建景区停车场,完善连通景区的客运系统。新建旅游饭店、餐馆和旅游购物等娱乐休闲场所,提升地区旅游产业综合接待能力,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三)强化领导,健全机构
首先成立由市、县两级有关负责人参加的“旅游产业领导组”,明确任务、职责;将“十二五”规划内容进行分解,确定量化发展目标。健全旅游管理机制,将旅游从外事、文化等部门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旅游机构。市县两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各种行政职能的优化组配效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行政资源,在引导性资金安排使用上,给旅游产业以倾斜性支持。
(四)优化发展环境,多渠道筹集资金
市、县两级都要实现旅游专项资金单列,对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实行倾斜优惠,对市级以上重点旅游项目的投入要逐步加大。市、县财政在当年安排旅游事业费的基础上,要视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引导煤矿企业利用煤炭生产积累的资金来发展旅游产业,兴办新企业。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强化招商引资,推进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发展民营经济,用活民间资本,科学有效地经营城市资产。整合旅游资源,实行旅游产业集约性经营,加强行业之间的联动共进,建立一体化的文化旅游管理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形成与周边地市景区的游览联动机制,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