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构成设计基础知识总结

构成设计基础知识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构成设计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构成设计基础知识总结

构成设计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Photoshop;美术基础;课程改革;渗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89-03

Photoshop是目前市场上最流行的、使用范围最广泛的图像处理软件。它以非凡的表现被广泛地应用到平面设计、美术、摄影、动漫、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出版印刷、网页设计等众多领域。因此,它也成为了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和多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对于“Photoshop图像处理”等Photoshop课程的教学,许多专业教师普遍感到:其实际操作性强,软件的使用看似好教,但教学效果却始终不能通过学生的作品得到良好的体现。存在学生“只会模仿、不会创作,只会操作、不会创意”的问题。问题是多方面的,有学生个人兴趣不同、审美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也有教师教学方式呆板等问题。许多教师苦于找不到好的教材、教法,以便在尽可能少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院根据在多媒体科技公司工作的毕业生的反馈,历经数年进行了Photoshop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革探索,现将收获的经验展示出来与同仁分享。

明确正确的教学目标

根据多年来用人单位的反馈,多次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举办的闽台高职院校联合师资培训中专家的共识,从事多媒体设计,工作时间、技术不是重要的,而创意、创新才是最重要的,学生的跨域、整合能力十分重要。

我们将Photoshop课程的能力目标定位为:不仅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Photoshop基础知识和各种工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掌握Photoshop图像处理、图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具备灵活使用Photoshop知识制作出符合要求又具有创意的图像的能力。这就明确了学生学习之后不仅仅是熟练的工匠,还要能自主进行图像处理与创作。

大刀阔斧地进行课程改革

我们共进行了三次课程设置的调整,每一次都及时进行总结与分析。

第一次调整,将“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拆分为两个阶段: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与案例式课程的指导。结果发现,学生确实在运用Photoshop进行图像处理技法上熟练程度得到很大提升,但许多学生还是限于“工匠”式的模仿,创新能力仍然很弱。

第二次调整,致力于让学生应用Photoshop做出各种绚丽甚至超越意想的艺术效果。它要求学生具备色彩搭配等相应的美术基础知识,这就需要与美术专业教学结合起来。于是,我们在多媒体专业培养方案中引入了“电脑美术基础”课程。这样就进行了三个阶段课程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但由于一部分学生学习上较被动,学习兴趣不浓,上“电脑美术基础”课时,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美术基础知识普遍感觉偏理论,甚至个别学生在做手工作业时有厌烦情绪。另外,随着高职院校课程对各科目实践实训、毕业实习课时要求的提高,“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基础课时被要求压缩,影响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由于Photoshop的图像处理功能异常强大,编辑手段和技巧层出不穷,基础知识不牢固,导致学生在图像处理技能与熟练程度下降。

第三次调整,我们将Photoshop基础知识,如基本工具的使用,引入“电脑美术基础”教学。例如,Photoshop在色彩教学中的运用,不论是在红、黄、蓝三原色的调配,还是纯度色阶变化、色彩对比等,都能以直观的形式表现色彩构成各个方面的知识。对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等元素的构成,如重复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学生可以通过Photoshop中绘图工具(如直线工具、曲线工具、圆形工具等)绘出一个基本型以后,按设定的骨格排列方式,选择某些编辑命令,如复制、粘贴等,较快完成课堂作业,避免了人手制作中枯燥的重复劳动。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完成了从手工设计到思维设计的演绎,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压缩了“Photoshop图像处理”基础课的课时。教学重点转到“Photoshop图像处理”后期课程与实训进行典型案例剖析与项目式创作指导。自编教材并尽量采用本院学生创作作品作为案例,同时结合美术基础知识演绎。这种相互渗透方式能在较短时间内多方位地引导学生学习,以全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目前来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积极自编教材,进行内容整合

我们选用过许多市面上现成的教材。目前,教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教程式的,以传授Photoshop软件基本应用与技巧为主,用案例进行辅证。这一类教材的优点是基础知识介绍得较详细。但应用案例偏少,学生能较熟悉软件的工具,但灵活应用的能力不能得到较好提升。在做设计时,由于缺乏基本美术知识,通常会犯许多常识性错误,如做产品销售包装设计常是三无产品(无商标、无品牌、无产家),没有产品货架印象、立体效果不符合透视原理;做平面广告出现光线、阴影方向不一致等一系列问题。第二类教材为案例或称项目式的。此类教材案例较多,有的甚至是纯案例,通常会提供素材,并有详细的案例过程指导。此类教材的优点是:学生在其指导下能够做出完整的作品,有成就感,但由于许多案例涵盖的知识点有限,且缺乏设计的构思解析,更有甚者直接提供各种抠图好的素材与完成图,学生直接拼装即可完成作品,对作品构图理念缺乏理解,对Photoshop的学习变成“蜻蜓点水”式的了,对于Photoshop强大图像处理功能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工具、技巧的应用。

为此,我们决定自编教材,在“电脑美术基础”中添加Photoshop基本工具的教学与应用,在“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中渗透美术基础理念。首先,从案例的筛选入手,在教材前半部分精选出一些简单实用的案例,并尽量一例多变。教材后半部分选择涵盖知识点多的、符合美术观点的案例。在案例设计中讲解构思理念,讲解应用Photoshop技巧的目标,然后将每个案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全部列出来,分析每个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适用范围,并提示另一种处理的差别效果。例如,制作一个汽车飞驰的效果,来反映奔驰这一自然现象,可以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作:第一种方法是使用滤镜菜单中的动感模糊和辐射模糊;第二种方法是使用滤镜菜单中的风滤镜。对这两种制作方法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哪一种制作方法效果更佳,适用于物体的大小。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采用本院学生的作品作案例更能贴近学生。

实训的项目教材则按如下要求进行设计:能注重Photoshop与美术理论的渗透;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需求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进行规划或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许多院校从事Photoshop教学的教师都是出自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软件不存在问题,但由于缺乏美术基础知识,在对学生的作品评价方面不能做到正确引导,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我院特地派从事Photoshop教学的教师参加美术基础知识培训,确保Photoshop与美术基础相互渗透教学的落实,让学生在美的艺术氛围中学习Photoshop。

课堂教学组织也是一门艺术

虽说现在Photoshop教学基本上是在多媒体教室或机房实现的,比较直观,但教学组织流程不同,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相同。

首先,我们将学生优秀作品制作成视频,在第一节课进行播放,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创造令人愉悦的课堂氛围,活跃学习气氛也是十分重要的。Photoshop操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很富有创造性的课程,可适用的教学法有讲授、案例、实操、小组讨论等等。课堂练习实例要尽量能让大多数学生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这样能有时间让学生相互观赏与评价,就像教育家陶行知说的,要“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解放他的双手,解放他的眼睛,解放他的嘴,解放他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主导课堂的机会,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告诉学生模仿到创新是学习Photoshop的必经之路,讲解案例要求涵盖知识点多,学生操作则采用让其快速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作品,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因此,设计学生练习题也考验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我们分别从广告、照片处理、CI企业形象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产品界面设计、网页设计类中选择有代表性作品进行剖析,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够较好地理解作品的构图、色彩搭配、主题等各类图像的主流设计风格。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实验教学环境

在当今信息时代,多媒体信息网络迅速发展,在网上Photoshop基础教程比比皆是,应用技巧层出不穷,为学生提供了方便的网上学习条件。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到网上去查找同一种目标的多种设计方法,如火焰字、人物抠图等,让学生比较查找到的方法。还可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多欣赏中外文学、音乐、影视、绘画等艺术作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这些对学生创作是非常有益的。

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一款带有拍照功能的手机。基于此,我们尝试建立学生多媒体工作室,让学生在服务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软件运用能力。

在考核评价中培养学生的美感

许多高职院校“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仍采用笔试和机试两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但重点已经从过去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记忆进步到注重技能的掌握运用。但我们认为,考试只是在限定时间内考核共性的、统一的技能熟练度,学生容易过多注重教条式操作。实际上,在项目实训中更能反映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也更能表现出学生的潜能。为此,我们强调实训在学分中应占更多比重。为防止抄袭,我们要求学生在实训中,用书面写出创作作品的主题、构思以及步骤,这也是对其美术基础知识的一次总结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也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对Photoshop课程的评价方式,我们主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三种形式。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部分学生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存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指导教师及时发现指导,但在评价时多对优秀作品进行表扬与展示。作品美,美在哪,不足的地方有哪些,应尽可能让学生自评,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快乐。

Photoshop是一门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课程,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高,同时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相应的美术基础也有较高的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绝不可简单呆板地只教会学生设计绘制几个实例就了事,更要注重Photoshop与美术基础的结合性,应该不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提升自己的美感。

参考文献:

[1]郭琦.引入美术设计思想的Photoshop课程教学方案新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7).

[2]叶爱英.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构成设计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大构成;基础课程;环境艺术教学

一、现今对“三大构成”的认识

“三大构成”是设计教育中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作为在学生时代学习设计时就感受到专业课老师讲述三大构成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但慢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领域出现“三大构成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现在已进入到信息时代所以这种方法已过时。但现今作为一名专业教授设计课程的老师这种观点不能认同,并且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更加体会到了“三大构成”对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及在环境艺术专业中的重要性。

二、构成学说的来源

所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其含义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构成一个新的单元。“构成”来自20世纪前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对于艺术有关的含义:构成是创造形态的方法,研究如何创造形象,形与形之间怎样组合,以及形象排列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研究形象艺术的科学。构成学说在设计提出是由格罗佩斯建立的

“包豪斯”设计学院,现代设计的摇篮包豪斯由一批杰出的建筑学家美术家和美术理论家共同努力创建了与纯美术审美情趣相结合的。最具特色的构成教学方法在战后向欧美各国迅速扩展在艺术和设计诸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已经成为世界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成为了我国所有艺术院校共同的基础课程,在我国各大艺术院校中进行三大类型的构成教学。

三、三大构成的概念

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平面构成:主要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线,描绘形象。表现的立体空间并非实的三度空间,而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是探求二维空间的视觉规律、形象的建立、骨格的组织、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色彩构成:是使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学会运用它的基本方法,并具有较强的构成表现能力。通过不同的色彩调和表达不同的心里感受。

立体构成:是设计的基础之一,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立体构成设计创造意境。立体构成通过使用各种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立体的过程。立体构成的构成要素是点、线、面、体、色彩和空间诸方面。立体构成所研究的对象是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立体造型的物理规律和和知觉形态的心理规律。

四、三大构成在环艺设计中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和认识了三大构成“对环境艺术专业有着重要性的教学意义。构成基础课程作为设计学的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于培养设计专业人才来说研究构成,物体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是尤为重要和必须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和学习三大构成“为进入专业设计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构成学主要是从理论上去让学生认识造型关联和基本规律,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形象。色彩的特征和表现,进行造型要素的分解重构训练。构成基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它强调用非具象形态和抽象性思考、分解形体的再构成。作为一名环境艺术专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学生作品实践中,更是深刻地感受到三大构成“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充分地体会到了越是好的设计越是纯粹的设计越是能打动人的设计,而正是通过对三大构成的深入学习、理解、提炼才能达到的。不论是从建筑设计外皮到整体建筑的体块关系都会涉及到三大构成的概念、以及景观设计规划从它的平面规划的布局到大的组团空间设计,再到室内设计时从整体平面到整个空间分布都会充分地运用平面构成的点、线、面的基本法则,还会运用到重复近似、骨骼、发射、特异、基本形的各种排列等构成原理和立体构成的构成法则以及色彩构成中的色彩搭配,色彩肌理、色彩对比和色彩心理等知识运用。“构成”中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元素和形象来组织建筑、景观到室内三者设计的整体效果。在环艺设计中运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是一个都不能少,要不断地、充分地运用“三大构成”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原理来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色彩、立体造型等问题。所以说“三大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是无时无刻不贯穿其中的。在设计中通过构成的组成、组合、造型和创造设计出最终的作品,这是三大构成的体现。在环艺设计领域中“三大构成”的基本理论更是环艺设计的基石和底蕴。

构成设计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3篇

设计基础作为很多设计院校的基础课程,是学生高中转变到大学学习的第一个课程,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对设计基础教学如何真正让学生进入本专业的大门,使其更有信心、更明确的继续日后的专业学习的探讨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例,紧扣本专业的特点,以“专业导入”式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期对高职院校设计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推广

意义。

现状分析

(1)国内现状:

设计基础是很多高职设计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其课程基本占有高职学习的六分之一的分量,也就是一个学期的时间,设计基础课程通常就是学生在大学第一个学期的课程。因此,设计基础课程是学生高中转变到大学学习的第一个课程,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1)学生现状

从这几年的高职高专设计专业生源分析,大部分考取高职高专设计专业的学生是本科设计院校分数线以下的学生。艺术类学生的绘画基础总体较差,大部分学生是半路出家,也就是大三的时候对绘画突击训练一下,本身对绘画、设计等理解甚少;更有甚者是理科生,对艺术毫无基础、一窍不通。他们刚到大学的时候比较迷茫,很多都不知道自己的专业是学什么的,怎么学的,这种状态通常会有半年至一年的时间。

2)现有设计基础的教学模式

现在国内大部分的高职设计院校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形式基本可以分为两类:

①传统的素描、色彩、三大构成。

这种教学模式通常是首先让学生写生静物画素描及色彩,再到三大构成,即点线面体及色彩的练习。这种模式对于基础比较扎实的同学比较容易接受,但面对大部分都是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就出现了问题。因为每个课程的内容大概在几周内完成,而素描、色彩等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很好掌握和理解的。学生还没真正理解素描的时候就转到了色彩,色彩还没把握好就转到三大构成。这样使学生很迷茫,并产生为什么要学这些,这些究竟对专业有什么用处等等疑惑。这对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同时也使到学生刚到大学学习的激情和积极性大打折扣。

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这种教学模式就学生的基础现状取消了素描、色彩,直接让学生学习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而大部分的构成延续了以前传统的通识构成教学方式,也就是不论是平面专业、服装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室内专业的构成的课程内容都是一样的,老师也是一样的。而现有的构成教材很多也是围绕着平面专业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就算立体构成往往偏向的是形体本身,这样的好处是使学生有通识的设计基础知识。但就正是因为范围广泛,没有针对性,学生不知道这些知识和练习究竟对他们的专业有什么帮助,经验告诉我们,学生会在设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之间迷茫和矛盾很久,往往到了大三,当他们真正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的时候,才明白构成的作用,但是他们还没有很好的去练习和实践,就已经毕业了;另外一方面,由于专业方向的不同,学生在运用通识的设计基础知识的时候也会弄巧反拙,在转到本专业的运用的时候就很容易脱节,如学生学习了通识设计基础后,在室内设计的设计的时候往往是越做越多,色彩越设计越丰富,他们总是认为要丰富,要不然就会单调,所以把空间的每面墙都做满了造型、装饰,没有一面墙是留白的,他们往往忽略了空间本身,还有反映空间色彩的重要媒介:光,这需要专业老师先把他们固有的基础知识消磨掉,再从新灌输室内设计的相关知识,这通常都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使后面的专业教学带来很大的

阻力。

③国外现状:

港、台以及国外的著名设计院校的设计基础课程是以训练设计思维为目标,基本上很多著名设计院校的设计基础课程都没有素描和色彩,如台湾实践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意大利多莫斯设计学院(Domus Academy)等。他们以游戏、装置、空间构造等丰富的教学形式,充分的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形成适合自身专业需求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这些很好的模式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2.“专业导入”式的设计基础教学

根据对设计基础现状的分析,对现有以通识平台为基础的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以“专业导入”为方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显得迫在眉睫。

根据现有生源及三年的高职高专的时间安排,设计教育应该抓紧第一时间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尽早的介入设计方向。因此,作为第一个课程的设计基础,应以本专业所需的设计基础进行量身定制式

教学。

以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为例,在学生设计基础的第一节,就应该跟学生进行“岗前培训”,灌输室内设计的专业特点及将来可从事的就业范围,让学生对专业有一个全局的了解,阐述设计基础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和作用,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方向。

室内设计主要围绕着空间设计--界面设计--陈设设计的一个过程时设计,室内设计的外延还延伸到家具、灯具、饰品等设计。因此,作为一个室内设计设计基础的教学,应时刻围绕空间的本质展开,采用最直接的教学方式,即“空间设计”,把 空间构成、空间的平面构成、空间的色彩构成、空间的立体构成的知识点打包融入到“空间设计”中去。强调构成只是为空间设计服务的方法,最终还是要体现出空间的本质感受,而并不是为了在空间中做构成

设计。

教师对学生的定位及教学思路也要调整和改变,回顾过去,再来检视我们目前的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体系,最大的问题就是基础教育上的“一成不变”,以不变的方式去应对变换的时代、变换的教育对象。[1]在互联网资讯发达、生活水平较高的当今,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成长的十多年里其实已经不经意的看到、接触到很多室内空间设计的作品,也具有了很多室内空间的体验。其实室内空间设计的概念早已经潜在于学生的脑海里,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多的激活这种潜意识,使它自然而然的转化为专业知识,而不是一味强调从绘画、构成开始进入室内设计,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在不自觉中进入室内设计专业的领域。使学生的身心潜能得以较充分的发展,使学到的东两得以内化为潜在的能力和内在的品质与精神,这就是素质教育的

要点。[2]

因此,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首先制定计划,以几个室内设计项目的方式把所有的室内设计基础的知识进行植入,这样形成的效果是让学生明确无论运用什么样的理论及设计手法,其主要的目标还是室内设计,最终评定的并不是理论的运用或手法的运用,而是项目设计的最终效果。

从07年开始,笔者就开始进行设计基础的教学改革,没有再让学生进行短期的色彩、素描练习,改为设计审美的熏陶,以营造空间为目标,紧紧围绕着室内设计的本质,以培养各种室内设计能力为目标,以空间及其构成要素为课程项目,建立了室内设计基础项目包,包括:我的4X4X2.8(米)空间、4X4X2.8(米)空间、灯、光的游戏、家具、1:1空间、(点空间、线空间、面空间、故事情节)等。形成空间设计―界面设计―陈设设计(家具、灯具、饰品)的一个过程的综合专业训练。

项目包里的每个项目都是紧紧围绕着空间的要素来设定的,渗透有关室内设计相关的综合知识,包括设计风格、功能分区、空间色彩、人体工学、造型能力、空间设计创意、陈设设计、构成等。每年根据课程时间的长短及学生的接受程度选择适当的设计项目导进

课程。

项目“我的4X4X2.8(米)个性空间”。就是要求在相同的空间限定中设计出不同风格、不同空间感受的室内空间,这是直接引导及锻炼学生的色调、陈设及设计风格的能力。

项目“6X10X3(米)空间”。主要要求对空间进行布局分隔,设计出不同风格、不同空间感受的室内空间,主要锻炼学生的空间分隔、功能布局、色调、陈设及设计风格的能力。

项目“灯”的设计。灯是室内空间的重要元素,光是反应空间的重要介质,“灯”的设计体现光与影对空间的影响,增强学生对光在空间的感受,同时已把立体构成的知识融进项目,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

项目“光的游戏”是以光在空间中的成像,要求在空间中利用光表达出空间感及故事情节,让学生感受光在空间中的作用,造型控制能力也较高,使学生对空间更加有兴趣。

项目“家具”。家具是室内空间的重要功能元素,在“家具”项目中植入了人体工程学、造型能力、设计创意等知识,使学生全方位的考虑功能、造型、创意的关系。

项目“1:1空间”,要求在真实尺度的空间中设计出风格统一的功能空间,其中渗透了风格、色彩、陈设、尺度感、人体工学及构成等知识点,使学生更直接的体验和把握专业知识在真实的空间设计的应用。

课程的设计以项目运作----项目汇报----项目成果展览组成。项目运作使学生更好进入室内设计的项目环境。项目汇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成果展览使学生面向大众更好的展示自己,也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自信心。经过8年的教学实践,“专业导入”式的设计基础教学效果还是显著的。

小结

室内设计专业的“专业导入”式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室内设计师的角色,无论是空间运用、色彩、光、造型、风格、功能及创意都围绕专业展开思维,而最后的作业成果就是一个室内设计及其构件的作品。

实践证明,通过空间项目“专业导入”式教学,使室内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紧紧围绕着“空间”的本质展开学习,使学生在最渴望、专业学习热情最高的时候进入了本专业的领域,培养了专业全方位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对专业更有兴趣和信心,为学生更好的适应接下来的专业设计课程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构成设计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4篇

我们应当看到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其中所谓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再体现。因此,教师除备教案外,还应“备学生”,即备学案。所谓学案,即是教师在教案基础上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它包括学什么、怎样学和如何用等问题。

一、学案教学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则占主体地位。学案教学便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并能把学生地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求知。

学案教学符合作为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特点,也符合作为促进发展过程的教学过程特点,能够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利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且通过学案教学还能实行因材施教。

教师的职则不仅在 “教”,更在指导学生“学”和教会他们“会学”。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把“维持型”学习变为“创新型学习”,把“一次求学”变成“终身求学”,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学习”。

二、高中历史学案的设计和运用

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导学提纲,以学生自学自研、互研,教师导学释题为手段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力。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方法指津娥、知识纲要及问题、优化练习和作业推荐。着力点放在思路引导上,尽力做到学习内容纲要化、问题化,学法指导具体化以及作业梯级化。

(一)学案的设计

学案的编制要以教案为依据,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它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学习目标: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动力。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

2、知识构成: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上述要素的编排要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可以摘引一些史料,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

3、学习方法:学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时,我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它所需运用的基本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4、技能训练:技能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检验,它有选择题、填空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练习有的在课上完成,有的是课下作业。

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二)学案的运用

指导学生预习。预习是一种常规但极其重要的学习方法,可为上课做好知识的准备,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如果要做到提问,那更要预习思考。学案再学习目标,方法等方面有其指导作用。

用于课堂学习。重点难点的把握与剖析,知识的纲要化,框架化,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练习的及时处理都为课堂学习提供方便。整个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方向,在四十分重要效益。

用于复习。历史阶段的总结,知识的归纳,线索的抽拉是历史复习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单元复习还是专题复习,学案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通过习题式学案的设计也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三、学案教学的体会

克服了旧模式中学习的机械性和盲目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技巧,培养了历史思维能力。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也达到了创新思维的训练,有利于素质教育。

四、学案教学实例

“社会交往”学案指导书

一、教学目标: ----学习方案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今中外主要见面礼,知道名片的发展及其作用

2)了解姓名的构成,知道职事称谓、敬称与谦称的主要表现方式

3)了解聚会的社会功能,知道人们在沙龙和茶馆的主要活动方式

2、能力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各国见面礼的知识,认识各有特色的理解是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产物

2)分析各种称谓,理解称谓的变迁体现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认识正确的称谓对协调人际关系的有效作用。

3)观察生活,总结当前人们惯用的聚会方式,谈谈各种聚会方式的优劣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际交往各项礼节的了解,认识到交往方式是受政治变迁、时代风尚所制约,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

二、学习过程

1、课前预习安排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寻找相关史料(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见面礼

a.握手b.拥抱c.鞠躬礼d.合十礼e.其他见面礼节

2)称谓

称呼按照国际惯例,在交际场所,一般称男子为 “先生”,称已婚女子为“夫人”,称未婚女子为“小姐”,如无法判断女方婚否,用“小姐”比贸然称之为“太太”更安全。在外交场合,为了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可以将女性称为“女士”。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称、头衔等,如市长先生、怀特夫人等。对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一般可称“阁下”;对军人一般称军衔加先生,知道姓名的可冠以姓名;对知识界人士,可以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在职称前冠以姓氏,但称呼其学位时,除博士外,其他学位(如学士、硕士)不能作为称谓来用。

a.德国人b.同美国人c.日本人d.阿拉伯人

3)姓名

姓前名后朝鲜、越南、日本、蒙古、阿富汗、匈牙利及中国通行

名前姓后英美法:前总统戴高乐的全名是夏尔 .安德烈.约瑟夫.玛丽.戴高乐(教名+本名+姓)

俄罗斯:弗拉基米尔 .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名+父名+姓)

阿拉伯:穆罕默德 .阿贝德.阿鲁夫.阿拉法特(本名+父名+祖父名+姓)

有名无姓缅甸、印度尼西亚人最有代表性。

2、学习笔记

1)概念:社会交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明的反映,又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为了使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公众间能有序交往,指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社会交往的礼节:

A.见面礼

构成设计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5篇

一、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电子技术是电子专业系列课程的入门基础知识,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

1、所授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或单元(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学内容是本课程的一个重点,是对基本逻辑门电路知识的延续和拓展。

2、所授内容中重点和难点的分析:重点是反馈的类型及其判定;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难点是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测量与调试。

二、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秒电路、分电路、时电路的计数规律。(2)会用74LS161构成任意进制计数器,通过测量与调试验证理论。

2、过程和方法:

(1)初步学会采用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来了解电路的基本构成,会用74LS161构成任意进制计数器。(2)进一步感受移动学习、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在学习中能通过测量与调试验证理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学习的乐趣。(2)体会电子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强化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养成规范化操作的职业习惯。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学习行为:所教的学生是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初步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电子绘图能力和一定的电子技能。学生喜爱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一定的了解和向往。学生对自行搜集、分析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有一定的基础,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比较强。

2、学习本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及原因:学生学习本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为中等偏难,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入学成绩较低,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与此同时,电子技术课涉及的知识面广,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多,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总是觉得很吃力,致使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教学质量不理想。学生虽已接触了一些电子专业的基础知识,但基础相当薄弱,且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佳,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单一的方法从理论上阐述,学生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没有扎实的基础,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

1、教学环境设计

智能手机、电子学综合实验装置、导线、集成电路、电子实验室、多媒体等。

2、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在教学中以知识预备――实物演示――相关知识学习――任务实践――点评分析为主线,综合的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其主体地位,通过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更具主动性、开放性。

3、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1)课前准备,引发注意或提醒。

教师登陆移动教学系统,通过手机向学生发送上课要求,包括上课课题、时间、地点、需要准备的知识、学习工具等。

学生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每4人为1小组,并选取一人作为组长,搜索关于计数器的实际应用例子,并把结构以小组为单位上传到教师机上。同时上网站下载数字钟视频,总结计数规律。

(2)创设情境质疑引新

先通过上节课作业评价以及复习回顾,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伏笔。然后教师将手机与电脑连接,通过投影仪投影展示预习结果来引入新课。

(3)讲授新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提问、练习贯穿全程,结合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

分析讨论、明确任务:秒电路、分电路、时电路的计数规律分别为60进制、60进制、24进制。本次课任务:秒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提出要求:采用集成计数器74LS161和集成门电路74LS00。

组内分工:组内讨论设计思路:采用74LS161实现秒电路,需要两部分即6进制计数器、10进制计数器,然后实现个位向十位的进位;因此分工为:1人设计6进制,1人设计10进制,2人分析个位向十位的进位。

设计过程:

1)手机下载教师端资料,学习74LS161的功能及使用方法。2)教师结合74LS161,讲解实现7进制计数器的一种方法;并播放仿真视频。3)学生下载或查阅教师的设计方法,自己设计出10进制和6进制的计数器及60进制计数器,并以小组为单位上传设计结果至教师手机。4)师生共同分析学生设计结果。A、组内代表讲解设计思路与结果,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B、其他小组的分析与评价。C、教师总结。

(4)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使用数字试验台制作秒电路。采用任务驱动法和项目式教学法,教师指导、学生试做,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并通过实践分析、验证相关知识,化解难点;最后通过协作分析点评方式,实现知识的汇总提高。

相关期刊更多

司法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理工大学司法研究所;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刑事法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

犯罪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