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设计的要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健词】医疗建筑 电气设计 要点 探讨
中图分类号:TM421文献标识码: A
1.医院的分级
医疗按建筑分为二类:一是医院建筑、二是医疗机构。医院建筑按等级分为三级: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医疗场所电气防护的要求分为三类:0类、1类、2类。
2.变配电系统
2.1负荷分级
医院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应按《医疗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312-2013 4.2.1及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要求。该规范按负荷的供电可靠性及中断供电对生命安全、人身安全、经济损失这一根本问题进行划分,同国际IEC将恢复供电时间作为供电要求相一致。该规定二、三级医院的急诊抢救室、血液病房的净化室、产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室、血液透析室、手术室、术前准备室、术后复苏室、麻醉室、心血管造影检查室、大型生化仪器、重症呼吸道感染区的通风系统按一级负荷别重要负荷供电。二、三级医院除一级负荷别重要负荷外的其他用电设备、急诊诊室、急诊观察室及处置室、婴儿室、内镜检查室、影像科、放射治疗室、核医学的设备及照明用电、高压氧仓、血库、培养箱、恒温室、病理科的取材室、制片室、镜检室的用电设备、计算机网络、门诊部、医技部及住院部30%的走道照明、配电室照明用电为一级负荷。电子显微镜、影像科诊断用电设备、肢体伤残康复病房照明用电、中心供室、空气净化机组、贵重药品冷库、太平库、客梯、生活水泵、采暖锅炉及换热站、一级医院的急诊室等用电负荷为二级负荷、其它为三级负荷。
2.2配电系统
二、三级医院有一级负荷别重要级负荷,按《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应采用双路电源供电方式,并应设置应急柴油发电机,为保证一级负荷特别重要级负荷的供电时间小于0.5S应集中或分散设置UPS、EPS装置。高压供电方式可根据当地供电部门要求采用一用一备(一常用一常备)或是两路同时工作互为备用的方式。根据医院一般治疗过程及疏散所需时间为3h~24h柴油发电机的应急时间,三级医院应大于24小时,二级医院宜大于12小时,二级以下的医院宜大于3小时。变压器应根据负荷性质、供电要求,对季节性负荷、及医疗设备宜设置专用变压器。变电器低压侧采取单母线分段,电气加机械联锁,平时分列运行, 当一路电源失电时,另一路电源应带全部的一、二级以上负荷。
2.3负荷估算
根据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部分中指出医院的用电负荷指标:40~70W/m2,可根据该用电指估算医院的总用电量。影响用电负荷主要因素有照明、空调、水泵、电梯、医疗设备的配置等。只有熟悉医疗装备的配置、医疗设备的电气容量和合理选择计算系数,才能满足具体场所的用电负荷要求。医院的规模标准、医疗设备配置不同,能源(如空调能源)不同,电负荷相差较大。建议综合用电负荷指标:
无中央空调时40~60 W/M2有中央空调时:电制冷方式70~90 W/M2直燃机或溴化锂方式50~70 W/M2。如:某市第一人民医院总建筑面积为10.9万M2电制冷,变压器总安装容量为9610kVA,用电指标为88VA/M2;某市心脑血管医院建筑面积12.634万M2电制冷, 变压器总安装容量为10200KVA 负荷密度为80.7VAM2。
3、低压配电
3.1医院用电负荷一般分为照明系统、应急照明系统、通风空调动力、消防动力、医疗动力,各配电箱分设普通照明配电箱、应急照明配电箱、普通动力配电箱、应急动力配电箱。
3.2大容量及重要的用电设备如MRI磁共振、CT、DSA、电子直线加速器、ECT的设备及空调电源,X光机、数字造影、冷水机组、电梯、水泵、消防风机、烧伤病房、血透中心等科室的配电采用放射式供电。一级及以上负荷均为双电源未端切换。
3.2三级负荷采用树干式供电,先楼层总箱再到各分配电箱。
3.3为了便于各科室独立核算,低压主进线、所有出线以及放射科、核医学、功能检查、检验科、体检中心、儿科、影像中心、中心实验区、药房、功能检查等均设置带有功、无功、电流、电压显示具有远传功能的多功能数显表。
4.照明系统
医院照明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医疗设备照明有其特殊之处,合理的选择灯具及安装方式能有效的为医疗服务、满足医疗技术要求、创造合谐的就医环境。
4.1急诊部、手术部、护理病区、诊疗区诊室、口腔科诊室及治疗室应采用反光灯具, 避免患者仰躺面向顶棚灯具给患者带来的不适。
4.2公共区域灯具应选用暖色,与墙面材料的色调相协调,营造出一个舒缓的有利于就医的医疗环境。
4.3诊疗室灯具为了保证医护人员的正常诊疗工作,对患者的体征做出正确的判断,灯具的显色指数选80以上,照度不低于300lx。
4.4耳科的测听室,为了避免灯具发出噪音,影响测听的效果可采用白炽灯。
4.5 眼科的暗室为了避免灯熄灯后有残余光存在影响测试可采用白炽灯。
4.6牙椅上的局部照明灯具采用专用的半弧面灯具避免出现眩光,而病患口腔内的照明可利用牙椅上的局部照明灯具实现,防止眩光及在口腔内出现阴影。
4.7 手术室内照明,采用普通照明与局部照明结合的方式,普通照明与无影灯分回路设置,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4.8病房内照明采用普通照明与病床床头多功能医护面板(设备带)设置局部照明相结合的方式。病床床头多功能医护面板上设置的局部照明灯具应一床一灯,且单独设置控制开关,供医护人员检查或患者使用。护理单元走道内设置夜间照明,采用开启走道内的部分灯具的方式实现。病房套内卫生间侧墙距地0.3m设置夜间照明,防止夜间对卧床病人产生影响。
4.9候诊室、传染病院的诊室和厕所、呼吸器科、血库、穿刺、妇科冲洗、病房、洗消间、处置室、消毒供应、太平间、垃圾处理站、等场所应设置紫外线杀菌灯。手术室、ICU、CCU 、等有净化要求的房间不再设置。紫外线杀菌灯安装功率密度按照1~3W/m2取值,紫外线杀菌灯开关应设置应有明显的区别标志,距地1.5m处安装,与普通开关1.3m上下错开,避免误操作。
4.10洗衣房、开水间、卫浴室、消毒室、病理解剖室、冷冻机房、水泵房及其他潮湿场所采用防潮型荧光灯具。车库照明为了达到较好的照度及节约能源采用LED线槽灯。
4.11门诊部、诊室、病房门厅、走道、楼梯、公共场场所的照明开关,设在值班室、侯诊服务台等处集中控制,并接合使用情况分组分区控制这就要求我们设计时对公共区域的灯具根据需要分回路设计,以利于工作模式的切换以及节能的实施。
5、线路选型
医院人群特殊,因此医院建筑应高度重视医院的防火安全,火灾有毒气体对人的生命产生的威胁。二、三级医院,消防负荷应采用低烟无卤阻燃耐火WDZBN铜芯电线、电缆,其它负荷干线采用低烟无卤阻燃电缆WDZB铜芯电线、电缆。线缆除MRI、CT有非铁磁要求外,其它均采用钢管作为保护,线路暗敷时,其不燃烧体结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穿导管的绝缘电线,其总截面积不应超过管内截面的40%,电缆桥架的填充率电力电缆不应大于40%,控制电缆不应大于50%。
6、接地及安全
6.1医院电气安全是医院电气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医院接地安全涉及人身安全、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医疗建筑保护性接地及功能性接地宜采用共用接地极。按规范要求医疗场所严禁采用TN-C系统接地系统,目前均采用TN-S系统及局部IT系统。
6.2为降低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时电气装置外露部分的接触电压,降低或消除从建筑物外部窜入电气装置外露部分上的危险电压,防止电击事故的发生,等电位是电击防护的一个重要手段。医院除设置总等电位联接联结外,在1类、2类医疗场所的患者区域内治疗室、手术室、DSA、CCU、ICU带浴盆或淋浴的卫生间、水泵房、消防控制室、弱电机房、电梯机房设置局部等电位联结。凡电气设备正常时不带电的金属外壳,穿线金属管、金属接线盒、桥架、支架等应做好电气连接并接地 。插座的PE端子及所有灯具的金属底座均应与专用的PE导线相连接,不间断电源输出端的中性线(N线)与接地装置做好重复接地。变压器中性在变电所与接地装置直接连接。
6.3雷电对敏感电子设备的影响,通过设置SPD加以保护,除高压装置设避雷器外,在变电所低压受电屏上装设 I 级试验电涌保护器。在消防控制室、弱电机房、电脑房和向电脑供电的配电箱内装设 II 级试验电涌保护器。建筑物顶上的电梯机房配电箱及广告照明和彩灯配电箱及其他用电配电箱内装设 II 级试验电涌保护器。
6.4为了保证人身安全,2类医疗场所除手术台驱动机构,X射线设备,额定容量超过5KVA的设备,非生命支持系统的电气设备外,用于维持生命,外科手术,重症患者的实时监控和其他位于患者区域的医疗电气设备及系统的回路,均应采用医疗场所局部IT系统供电。局部IT系统隔离变压器的一次侧与二次侧应设置短路保护,不应设置动作于切断电源的过负荷保护,二次侧开关为二极。2类医疗场所的同一患者区域医疗场所局部IT系统的插座箱,插座组,应至少由专用的两回路供电,每回路应设置独立的短路保护,且宜设置独立的过负荷报警。医疗场所局部IT系统插座应有固定的明显标志。
7、设计配合
设计前期因资料不齐、相关专业设计单位尚未介入及后期专业设计单位的进场,设备的订购、院方各部门科室的要求不同,以及实施工程中各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都将引起大量的设计变更,因此配合业主做好设计服务工作对完善设计、提高工程质量有重要作用。
7.对装饰、智能化、手术室、ICU、 CCU、 NICU、 检验科、病理科、解剖室、中心供应室、物流系统等专业设计单位提出专业要求并配合专业设计单位更改完善设计。
7.2配合院方对主要的设备招标参数提出指导性意见。
7.3对已订购的直线加速器、高压氧仓、磁共振MRI、CT 、DSA、造影光机等医疗设备、同厂家充分沟通,并结合装饰要求进行设计。
7.4对已定购的制冷主机、电梯、通风空调风机、电动阀、水泵、风机盘管的相关参数、容量、控制方式、接口进行复核配合调整设计并出具相应的基础图。
7.5对综合天花图的风口、喷头、烟感、温感、广播、照明、信号敷盖等设备终端精确定位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及时确认。
7.6对管线综合图、深化的图纸及其他各方的合理化建议进行及时确认
总结:
医院电气设计前期应与医院充分的沟通、对医院的要求充分的了解,在设计过程中对后期的不完善及时调整。好的医院设计是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是由多单位通力合作、持续跟进、完善的过程。医院电气设应面向使用功能以人为本、认真负责的态度,施工、监理及有关部门充分的交流和沟通,综合归纳各方意见, 切实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功能与效果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JGJ312-2013医疗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建筑电气,电源节能,探究分析
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我国每年都需要从国外将天然气和石油等能源原料大量进口才能满足国内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相对贫乏的能源使我国的人均资源水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利用能源的效率又较低,因此节能工作迫在眉睫。
1、建筑电气节能的原则和技术问题
1.1遵循原则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筑电气在采取措施节能时需遵循如下原则:首先是对于建筑物各个方面对于用电的需求必须满足,包括特殊场所用电设备,以及确保通道畅通无阻、环境舒适度和照明等;其次是将建筑物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追加投资以图简单节能,这种适得其反更多地浪费资源的情况必须坚决禁止,目的应为做到有效节能的同时尽可能使投资减少;最后,对于能源的合理使用才是最为根本的建筑电气节能原则,电能被节约的部分应是无谓消耗的,因此节能措施应具有针对性,不应盲从节能。
1.2技术问题
现阶段建筑电气在我国并未完全实现有效节能,不仅仅是电气节能系统没有被纳入建筑节能设计的规范和标准中,更多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技术层面上的。举例来说,用电数据在负荷计算时显得较为缺乏,未能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导致非均匀运行变压器负荷,以及负荷中心距离变压器较远;迂回铺设供电回路,致使大功率损耗线路电能,过低的空调系统效率主要是由于运行方式和设备选型不合理所致,唯一的手动控制方式导致不能合理运行水泵和风机,过大地消耗了电能,节能概念未能在对电制冷机组的台数进行选择时被考虑进去;控制模式在电梯内没有节能设置;特别是照明设备不恰当的控制方式,使大量电能由于部分照明设施而白白浪费掉。
2、节能技术具体可行性措施
2.1设计合理的供配电线路和系统
在对供配电系统进行合理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如下因素:包括用电设备的特点、符合布置、供电距离和符合容量。尽力实现方便操作、可靠简单的系统。在对高层及商业建筑等大量耗用电能的现代建筑的变电所位置进行确定时,使高压对于负荷中心能够极其深入,从而将配电半径内的线路损耗极大降低。对于变压器的台数和容量选择要合理,在对变压器进行投切时,灵活应对季节性变化,使空载或轻载引起的不必要消耗掉的电能通过经济运行而减小。变压器型号可选择:SC8、SL9、S9等,变压器的有功消耗会因节能型设计而被很好地减小。
2.2照明节能措施
建筑电气的用电能耗中,建筑照明由于用电范围广,用电量大,所占比重非常大,因此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力在照明上采取节能。对照明的节能,应以满足色显指数、色温、照度等各技术参数要求为基础。第一是高效光源的使用:荧光灯可采用T8、T5等高效或紧凑发光型,以及小功率金属陶瓷卤化物灯。户外的高效气体放电光源可选用高压钠灯。第二是照明灯具的合理选用:灯具应便于更换和情结,光源用电附件应该具备优越性能且能耗较低,如电子触发器、电子整流器、电感等。第三是对照明环境应充分考虑:平滑光亮的亮色应在考虑照明环境时引起重视,可使反射光增强,光被吸收的情况减少,使照明度提高。第四是对太阳光加以充分利用,应对日光采光技术多加利用。第五是合理设计照明:照明的开关点在设计时可以适量增加,使对于照明设备的管理更加方便有效。将开关布置在插线板上,可以通过将插线板开关直接断掉的方法,减少设备在不工作时的空载能耗。第六是适当选用节电器:我国目前推广较为广泛的办法是,将节能控制设备加装在现有照明系统上。只能照明调控器、自耦降压式、晶闸管斩波型均为照明节能装置。在调节电压方面,晶闸管斩波型具有高精度高速度的特点,调整可分时段进行,可以稳压,不过由于谐波大量出现造成的污染,会极大地危害电网系统;功能简单是自耦降压式的特点,20V~10V是其降低电网电压的范围,且输出为正弦波,美中不足是输出电压会随电网电压的波动而波动,无法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微电脑控制器是智能照明调控器所采用的办法,将输入、输出的电压值进行实时采集,并自动在比较最佳照明电压后做出调节,使工作电压的输出达到最佳,具有三相独立可调、软关闭和软启动灯具、多段自动调整和实时稳压调压功能,能够达到25%以上的节电率。
2.3电动机能耗的节约措施
首先,数量繁多的电动机设备如电梯、换热站、生活水泵、消防水泵和消防风机等存在于建筑物里,消耗了很大一部分的电能。其次在对电机进行选择时,电机的容量应适当,对于轻载和空载的运行时间尽量减少,保证基本稳定正常的电机电压电源。
2.4变频技术节能
泵或风机在其运行过程中具有的富裕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变频器节能的方法在放空、溢流较少及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不会有丝毫效果。第一是采用冷却水泵。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可到30%—60%。第二是采用冷冻水循环泵。可采取数台循环水泵组成的控制系统,实现3泵、4泵联用一台变频器。第三是给水系统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使智能建筑通常所采用的给水系统,变频技术的应用使节能效果更加明显。第四是电梯变频节能。电梯的动态可靠性由于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得到提高,使电梯运行效率提高,舒适感和安全感增加。第五是音乐喷泉变频。采用变频控制水柱量的大小和高低,节能的同时使艺术效果得到了增强。
结束语:在科学发展观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就是节约能源。结合我国目前对电能源的消耗情况,重点强调了节能措施的基础原则和重要性,并对一些具体可行性技术措施进行深入研讨,深挖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上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西方发达国家在智能喷药技术研究方面起步较早。19世纪40年代。法国的Hampe首先将静电技术引入喷药领域;19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采用EHD发电式静电喷撒机喷洒粉剂农药;80年代美国佐治亚大学开发出ESS系统,这是静电技术在施药领域的重大突破。
由于静电技术涉及到诸多科学领域,中国对该项技术在农业施药上的应用起步较晚。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技术攻关,开发出一种可用于温室的静电农药喷洒机。这种静电喷药机安装有2个脚轮和把手,可用于推动,适于在不同温室间的灵活移动,可以做到一机多温室用、多人用、多种农药用。该机使用方便,采用多层绝缘技术,安全可靠。机器宽0.5m,可以灵活地温室内部的步道推动,机器高1.1m,搬运方便。另外,各种控制器都内嵌到机身里,外部安装有外罩,美观安全。控制单元密封在控制箱内,绝缘、防水、防潮。该机器作业操作简单,易于维护,适合中国温室大面积推广应用。
喷药机工作原理
药液首先经过初级过滤器过滤后通过压力单元进行加压,加压后的药液经过计量孔计量后,通过喷枪实现雾化。农药在雾化过程中再经过高压脉冲电极使雾滴带电,并在气流的作用下二次雾化,雾化后的高速气流将带电的雾滴送到待喷洒的目标植株上。静电喷药机采用220V交流电源作为工作电源,电源经过控制箱后向系统的各个部分分别供电,控制箱内有电源适配器、压力单元和发光二极管以及其他电子控制元件。电源首先通过电源适配器产生12V直流电压,该直流电压为液泵和中间继电器供电。液泵供电后将喷洒药液从液箱内经过管路泵出,形成高压液流,供给喷枪。控制盒上安装有压力显示表,可以实时显示液泵所供液体的压力,液泵由自动卸压和手动调节压力2种方式进行调节。
温室静电喷药机设计有2个液箱,分为大液箱和小液箱。混合好的药液经过沉淀后倒入大液箱,经过过滤后,由压力单元抽取药液经过系统二次过滤加压后通过喷枪喷洒到目标植株的表面,该液箱的容积为3L。小液箱盛有纯净水,主要用途是当喷药工作完成后,可用于清洗管路和喷头,用来维护静电喷药机的压力单元和喷枪以及电极,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机器安装的静音空气压缩机是通过中间继电器控制的,中间继电器的工作电压为直流12V的电压,这样可以保证设备的控制精度和安全可靠性。当电源接通,闭合启动开关后,继电器线圈吸合,空气压缩机开始工作,产生高压气流,通过管路供给喷枪,使带电药液二次雾化。喷枪内设计有高压静电发生模块,采用独立的12V充电蓄电池进行供电,可以反复充电使用,高压静电发生模块产生1.5kV脉冲高压静电,通过绝缘的内部结构供给喷头处的嵌入式脉冲中极,电极在喷枪内部形成电场,高压空气流携带的汽化液滴在飞过电场时每一个雾滴都携带了负电荷,高速的带电雾滴通过喷嘴处的尼龙防护罩喷洒向目标植株的叶片。图1为温室静电农药喷洒机流程框图。
喷药机结构
喷药机主要由4部分组成,即机架、静电系统、气体液体系统和控制系统。机架主要作用是为喷药机的各个部分和零件提供一个安装的平台,机架上安装有推手和脚轮,使温室喷药机能在不同温室之间方便移动,提高静电喷药机的使用效率。静电系统主要用来产生静电脉冲,使雾滴携带负电荷,该系统包括蓄电池和高压静电发生模块,主要内嵌在静电喷枪内:气体液体系统主要由药箱、压力单元和静音空气压缩机组成,压力单元和压缩机分别提供喷药机所需要的高压液体和高速气流;控制系统包括开关、控制箱、指示灯等,控制箱对压力单元和空气压缩机进行控制。其结构图如图2a、图2b所示,温室静电农药喷洒机实物图如图3所示。
设备应用
该设备在北京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示范基地设施温室中进行示范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杀虫剂和杀菌剂的使用周期从原来的1周1次延长到2周1次,药效能够有效地持续2周以上。用量减少到原来的1/3。甜瓜在种植过程中,使用静电喷药机进行试验,药液能有效地吸附在叶片的正面和背面,喷药作业结束后,温室封闭环境中空气中悬浮雾滴很少。和常规喷雾机器对比,使用静电喷药机附着在叶片背面的雾滴明显增多,叶片正面的雾滴也能均匀地分布,叶片正面和叶片背面的雾滴附着量差异已经很少,这就说明这种静电技术在温室喷雾作业中能够有效地解决温室喷雾面临的瓶颈,为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以及降低农药残留奠定了基础。图4为静电喷药机和常规喷药机在实际应用中叶片的正面和背面雾滴吸附的显微对比图,图4a为使用静电喷药机喷药后叶片正面的雾滴吸附情况,雾滴所带的负电荷由于同电荷互相排斥而均匀地分布在叶片表面,不会凝结成较大的雾滴而导致从叶片上滚落。图4b为使用静电喷药机喷药后叶片背面的雾滴吸附情况,雾滴带负电荷,首先雾滴间因同为负电荷、同性相斥的作用而散开,当快要到达叶片时,又由于叶片携带的正电荷、异性电荷相吸作用,一部分雾滴由于吸引力被吸附到叶片背面,均匀地分布在叶片背面。一般来说,大量的害虫和病菌集中在叶片背面见不到阳光的地方,若携带负电荷的雾滴有效吸附在叶片背面,则叶片背面的病菌和害虫就能得到有效抑制。图4c为常规喷药机喷雾后叶片正面的雾滴吸附情况,雾滴分布不是很均匀,而且有一部分雾滴凝结成比较大的水珠,叶片无法有效地吸收,导致药液挥费。图4d为常规喷药的叶片背面的雾滴吸附情况,由于枝叶的遮挡,常规喷药机的药液无法有效地到达叶片背面,同时,喷药压力单元产生的惯性无法“拐弯”,因此如果从上往下喷药,雾滴基本上无法吸附到叶片背面,形成少量的雾滴吸附也是凝结成水珠,植物无法有效地吸收,因此也无法有效地抑制叶片背面的害虫和病菌,同时大量的雾滴悬浮在空气中或者喷在土壤上或者地膜表面,造成农药大量的浪费。
精益医疗(leanhealthcare)是近些年国际上医疗服务体系中最先进科学的理念,已经在欧美的医疗建筑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为成功的效果。它“以患者为中心,浪费更少,成本更低,疗效更好”为基本原则。参考丰田生产体系的改善模型,运用在大型医疗项目上,使之产生良好的效益。在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的同时,大幅度地提高疗效,降低成本。设计师(包括建筑师和医疗规划师)和医院政策制定者,医疗专家,病患都必须理解医疗的全过程,每个人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都参与其中,我们在设计中尽可能地参与和体会医疗流程,配合医院决策者,使用者和服务对象,一起设计,提高医院平面格局的效率,更好的为医院提供设计服务。
2从城市角度入手规划设计,从流程的角度进行建筑设计,从环境的角度营造空间设计。
我们设计师接到的医院设计任务书,往往都是对基本医疗空间的需求和设计要点。但是建筑师应当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去入手进行设计。医院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与周边环境的共生是最基本的要素,与周边建筑的对话与城市空间的协调,是建筑师应当重点考虑的因素。我们的设计方法是从对周围建筑语境的研究开始,医院对城市天际线的勾勒,对城市道路空间的退让,作为城市空间的要素以及作为周边建筑的对景都是重要的规划要点。当然医疗流程的合理是必不可少的,在城市空间分析之后,医疗流程是控制建筑设计的最重要的因素,我们极大地尊重医疗流程的功能性和合理性,在合理医疗功能流程的基础上创造建筑空间,雨棚下、柱廊下、连廊间灰空间的营造,宽敞明亮的大厅,高效实用的急诊急救空间,尺度适宜的医疗生态文化街,宁静整洁的候诊,舒适宜人的检查诊疗空间,温馨亲切的病房,都是必要的空间要素。绿化庭院空间、屋顶花园、室外休息康复花园是室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病患在便捷的就医体验中感到景观多变,步移景异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考量要点。我们的设计更强调医疗功能空间和环境空间的互动和共生。
3对国内医疗建筑设计发展方向的看法。
国内医疗建筑的发展方向,我认为会向几个方向发展。a.公立医院,将向集团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国内的品牌医院组建医疗集团,收并购的案例越来越多。随着医改的深入,医疗卫生建筑的投入越来越大,大型医院层出不穷,1000床医院已经很普遍,2000床甚至更大的医院已经有建设和设计了。这对发挥公立医院在国家医疗体制中的主力军作用是有利的。医院越大,分工就越细,就诊流程就不可避免的较长,学科中心的概念是非常好的解决方案,大型医院是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科中心的集合体,每个学科中心既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学科交叉互通是未来趋势,组团式,模块化是可操作的模式,对就诊人流的合理分散,优化就医流程大有好处,现代化的物流传输伺服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个趋势应当引起我们设计师的注意,就是门诊手术量不断增加,Daycase(日间手术或单日病案)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外已经可以达到全院手术量的70%~83%,目前国内医院一味强调病床数的数量增加,是与现行的医保体制有关,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预约就诊的普及,大门诊,大医技,小住院将是一种发展趋势。b.民营医院的发展非常迅猛,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和老百姓对就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民营资本开始进入医疗健康产业,会员制,预约制,高端服务是大众就医的重要补充,这种医疗服务模式对就医流程的改变相对于现有的就诊治疗模式是革命性的,患者更强调的是高效周到的医疗服务,医护人员围着患者转,在功能分区、医疗流程、医疗服务的改变较为深刻,甚至像国外科研到床边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是可以预见到的。c.医疗与养老康复的紧密结合也是必然的,中国正在快速进入老年社会,健康养老,生态绿色康复与医疗服务的紧密结合,发挥医院的治疗优势,其受众面是非常广大的,也必然是未来医院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
4作为设计人员在医院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疾病谱;创伤分类;急救培训
院前急救,又称"院外急救",指的是在医院之前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中毒、创伤、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的统称,包括患者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1]。
本文就我院120急救中心2010年~2012年有完整资料记录的10504例急救患者,进行疾病谱分析,以了解本地区院前急救主要疾病谱,针对主要疾病谱,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院前急救患者2010~2012年共10504例。
1.2 方法 ①根据要求设计规范化登记表。②120医护人员出诊后详细记录患者的诊治情况。③对疾病谱按病种及症状进行进行分类统计。④对占疾病谱首位的创伤按部位及性质进一步分类。⑤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百分数。
2 结果
2.1 本地区院前急救疾病谱 见表1。
2.2 由表1统计显示,10504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各种创伤患者7600例,占总患者数的72.35%,对于各类创伤性疾病,根据部位及性质,进行进一步分析统计,见表2。
2.3 针对上述提出的十大病种及对占首位的创伤性疾病按系统进一步的分类,结合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制定的"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本院制定有针对性的符合实际工作的培训课件及方案,培训方案要点见表3。
3讨论
3.1 院前急救的模式,主要分为:独立型急救模式,指挥型急救模式,院前型急救模式,依托型急救模式,联动型急救模式,与消防联合型急救模式6种类型[2]。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120院前急救工作至今已开展6年余,以数家市立医院为主,成立的各120院前急救中心,具体负责与110系统的无缝连接,并与各医院的急诊科、ICU密切配合,较好的完成了覆盖范围内的120院前急救工作。此种急救模式等同于"指挥型急救模式"[3]。
3.2 有文献对120院前急救疾病谱进行统计及分析,院前急救疾病谱前六位的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急性中毒、呼吸系统疾病[4]。根据吴江区中医医院2010~2012年度120院前急救出车统计,得出本地区院前急救疾病谱,其中72.35%为各类创伤疾病,其次为各类中毒性疾病,占4.13%,第3~10位疾病依次为呼吸道疾病(2.72%)、腹痛待查(2.67%)、中风及偏瘫(2.49%)、孕妇及流产(1.98%)、头晕待查(1.96%)、猝死(1.83%)、晕厥待查(1.71%)、心脏疾病(1.20%)。
3.3 对于本地区疾病谱首位的各类创伤性疾病,统计结果说明各种头部外伤(包括额面部外伤、颅脑外伤)占创伤疾病42.61%,其次为四肢外伤(37.95%)、多发伤(多部位、多器官、多系统的损伤)8.03%、由创伤而造成的死亡2.39%。
3.4 由于120从业人员普遍存在:①专业发展空间狭小,职称晋升难度甚大;②工作环境条件艰苦,从业心理负担很重;③工作任务日趋繁重,收入待遇普遍较低[5];④实际工作中由于流程较复杂,被救人员发病突然、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等情况,各医院普遍出现了急救医生招聘困难及招聘后由于各种原因留不住人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急救工作的开展[6]。
本院开创以志愿者服务为主体的120院前急救队伍人员建设的探索,要求近年来医院招聘的专业医护人员作为志愿者,参与120院前急救工作,并对他们进行规范化的岗前培训,同时根据急救疾病谱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通过理论授课、实际操作练习及现场模拟训练及考核,提高了志愿者120院前急救的理论及技能操作水平。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年轻人的志愿精神及奉献精神。
3.5 根据本地区疾病谱,制定120院前急救培训方案,分别针对前10位的疾病制定主要培训要点,如创伤疾病,其主要培训要点为:①休克的诊断及简单治疗;②头部外伤的止血处理;③胸腹部外伤的诊断及现场急救;④四肢骨折的固定及止血处理;⑤脊柱外伤的搬运。
针对培训要点,进行输液、止血、搬运伤员、骨折简易固定等技术的针对性训练,并在模拟现场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王艳红,鲁传龙. 我国院前急救的特点及现状[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4):312-314.
[2]刘 静,郝艳华.院前急救模式与急救人员岗位培训国内外比较分析[J]. 中国卫生资源,2013,16(1):30-32.
[3]杨朝福. 院前急救医学服务模式综述[J]. 医学信息,2011,24(9):6299-6300.
[4] 林 凯、谢雪莲、梁昌强、韩俊红.2983例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6.29(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