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审职称论文

外审职称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审职称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外审职称论文

外审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审稿 期刊评价 数据库 公益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6-0012-05

The Lack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Discourse Right

Liang Xiaojian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leading academic journals,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have great distance in public trust,journal quality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It is the basic reason for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lack of discourse right. The basic method of enhance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discourse right is improving quality.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improving peer reviewing system, improving public trust. 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improving publicat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selecting and cultivating world first - class academic journals.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creating public welfare database of academic journals,enhancing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Peer reviewing Journal evaluation Database Public welfare

对学术研究来说,学术话语权与学术成果的评价和学术资源的分配密切相关。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平台,是学术话语权发挥作用的重要场域之一。学术期刊通过对学术成果的评价、选择和推荐,对学术研究发展的方向起到引导作用,包括对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的设定,这体现了学术期刊在学术研究中的话语权。话语权是学术研究发挥影响力的基础,也是学术期刊的核心资源。在全球化的文化开放和学术交流频繁的格局中,缺乏国际话语权是我国学术期刊的主要问题。这既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与我国丰富的学术期刊出版资源也不相称。我国学术期刊总体可分为科技期刊和人文社科期刊两大类群,两者的编辑出版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人文社科领域期刊在期刊评价方面特殊性强,问题更为突出,本文论述从学术期刊总体着眼,但把论述重点放在人文社科期刊。

1 我国学术期刊缺乏国际话语权的原因

我国学术期刊缺乏国际话语权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的原因如国际学术期刊评价机构的垄断和偏见,这是造成我国学术期刊缺乏国际话语权的直接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是我国学术期刊在功能发挥上与国际领先学术期刊相比有很大差距。学术期刊的公信力、期刊质量和功能等方面与国际名刊相比,尚有差距,这是我国学术期刊缺乏国际话语权的根本原因。

1.1 公信力有待增强

学术评价是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学术期刊的神圣权利。学术期刊学术评价功能和地位的获得,是在与学术研究和学术共同体的长期互动历史中形成的。1665年,世界上第一份以“期刊”为名称的出版物《学者期刊》,是以报道法国和国外出版的图书目录为宗旨的,并不承担学术评价任务。法国《学者期刊》与英国皇家学会同年出版的会刊《哲学汇刊》(后改名为《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一起,被认为世界学术期刊的鼻祖。19世纪,由于学术研究的繁荣,许多国家成立了由学者组成的专业学会,出版了一大批各个学科的学术期刊,以刊登学术论文和书评为主,在交流信息之外,学术期刊被赋予学术评价的功能。随着学术研究的繁荣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现代学术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体系复杂、规模庞大的社会建制,学术传播与学术评价已经发展为学术研究社会建制带动起来的相关服务业,学术期刊因其学术共同体公共空间属性和与学术研究、学术共同体长期互动的实际表现,成为学术传播的主渠道和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学术成果评价者。

组织和代表学术共同体对学术成果进行公正评价,优选刊登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是学术期刊公信力的来源,这种公信力一旦丧失,学术期刊就会失去学术共同体代言人地位,随之失去话语权。衡量学术评价是否公正应包括评价制度和评价结果两个方面,即从制度上看学术期刊是否建立了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从结果上看学术期刊是否对学术成果进行了准确的评价。同行审稿制度是学术期刊行使学术评价权利的合法性依据,因此被西方学术期刊普遍采用。事实证明,同行审稿能够将学术成果提交国内甚至国际学术共同体评价,使学术期刊达到本学科研究的较高水准[1]。同时,同行审稿还可以避免由编辑部审稿带来的误判或版面寻租,体现学术期刊学术共同体代言人地位的合法性。尽管审稿制度也存在成本高昂、时效性差、评价质量可控性较差等难题,但基本上利大于弊,因此成为西方学术期刊制度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的主流还是“三审制”。“三审制”是一种与我国出版管理体制结合的审稿制度。我国出版管理体制的核心主要是审批制、主管主办制度和属地管理制度,这套体制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出版主体准入机制和有效的事后追惩机制保障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确保这一目标实现的基本手段就是事前“三审制”和事后审读制度。“三审制”的弊端也很明显,即僭越学术共同体行使学术评价功能,使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被行政权力或商业利益绑架,失去公信力和合法性。一些学术期刊把学术评价作为期刊编辑部的权利,进而把版面作为权利寻租的工具,极大地损害了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公信力不佳的学术期刊,学术共同体代言人的地位尚且难保,何谈取得国际话语权。

1.2 现有主流期刊评价体系难以催生人文社科名刊

国际学术话语权由国际学术名刊掌握。国际学术名刊是按照国际标准和规范编辑出版,有世界影响,能提供独创性和原创性,属国际一流信息源,文摘率、引文率及利用率高,代表世界科学研究现有水平和发展方向的学术期刊[2]。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遴选世界上权威性强、影响力大的学术期刊编制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其中SCI数据库收录期刊反映基础科学研究状况,SSCI数据库收录期刊反映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状况。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统计分析,2012年,SCI收录中国期刊135种,约占收录期刊总数2.25%。2012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19.01万篇,排名世界第2,占论文总数11.9%。SSCI收录中国期刊1种,约占收录期刊总数的0.02%(该数据库共收录期刊4648种)。2012年SSCI收录中国论文8012篇,约占收录论文总数的3.1%[3]。SSCI收录的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绝大多数发表在外国期刊上。这反映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在国际学术传播中的话语权缺失。应该指出的是,SSCI数据库基本不收录中国期刊的直接原因是评价机构的偏见,也不能仅仅以是否入选SSCI数据库判断一本学术期刊的水平。这一事实主要反映我国学术期刊评价话语权的缺乏,也反映了在现有评价体系之下,我国学术名刊的匮乏。

现有社科学术期刊评价体系难以催生高质量人文社科学术名刊。目前各界普遍认同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方法,是借用图书馆期刊采购部门使用的学术期刊遴选机制,即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遴选机制。该机制承认引文评价的合理性,并将期刊的被引量化统计数据作为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唯一标准,这也是SSCI等的基本评价标准。某本学术期刊内容在规定时间段内被引次数越多,说明其学术水平越高;被引次数越少,说明其学术质量越低。期刊针对目标读者的特定需求定向传播内容的性质,决定了期刊编辑出版活动除了具有共性之外,还存在差别,类群分析是研究期刊的基本方法之一。学术期刊因其学术共同体代言人的性质不同于市场化大众期刊,对学术期刊的评价也不能一刀切,只要承认学科的分化和综合是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只要承认学科发展阶段的差异,就应该承认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形式的学科差别。引文评价方式注意到了学科的分化,对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实行分类评估,但引文评价方法主要适用于科技期刊。科技论文的引文来源与发表来源基本重合,使该方法具有一定的自足性。引文评价法没有注意到,学术期刊只是人文学科论文引文的来源之一,而且不是最主要的来源。人文学科论文的引文,多数来自文史典籍或学术专著。学术期刊作为一种学术资源,只为人文学者提供部分资料。期刊数据库引文量化评价方法,因缺少对数据库之外学术资料来源的判断,难以对人文学科学术期刊及其论文水平进行令人信服的准确评价。期刊数据库引文评价带来的错误导向是部分学科论文的引文来源趋于单一化,作者只依靠期刊数据库材料快速生产论文的行为得到默许甚至鼓励,这是产生学术泡沫的因素之一。

引文评价方法有造成优质学术期刊出版资源分散和诱发学术成果评价标准滑落的趋势。学术论文的主要生产者是职业化的学术研究人员。他们的学术论文一般发表在高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主办的学术刊物上,这些是最重要的学术期刊。一些学术资源不足的期刊为了提高引用率,频繁向知名学者组稿,造成上知名学者从重要期刊到次要期刊的迁移和学术期刊出版资源的分散,难以集中优质资源出版知名期刊。长期以来,我国大量主要从事实际工作的论文作者和毕业后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学生出于评定职称、职务晋升或取得学位的需要,在期刊上发表研究文章。这造成我国出版界对学术期刊缺乏明确的界定。在我国的近万种期刊中,除了部分市场化大众期刊、教辅期刊、小众期刊之外,超过一半的期刊刊登学术成果,大量工作指导类期刊、行业期刊成为学术的重要渠道。学术研究的泛化对学术生态和学术期刊出版生态都产生了影响。非学者身份的论文作者人数众多,论文以实务研究为主,围绕简单主题的论文数以千万计。跟风研究导致论文引用率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加,成为高被引论文和学术期刊追逐的对象。相反,一些发表在学报上的大块文章因为研究主题的高深和表述的综合性,不能方便引用者寻章摘句,成为低被引论文。这种反差有诱导学术成果评价标准滑落的趋势。

1.3 信息服务意识和传播能力有待增强

学术期刊有两个基本功能,即信息服务和学术评价。信息服务能力是衡量学术期刊话语权的另一指标。国际学术名刊的最大特征是学术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具有很强的信息服务能力。期刊信息服务能力越强,就越受读者的欢迎。我国的学术期刊在信息服务方面与国际学术名刊差距极大。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在某种程度上成了研究者个人琢磨如何能够的参照工具,而不再成为研究者个人进行学术研究的实质性知识参照[4]。正因为它在满足国内外读者需求方面“不解渴”,所以才缺乏影响力,出现不了国际名刊。没有为读者服务的意识,期刊内容与读者需要脱节、停留在自说自话层次,满足不了国内外读者的学术信息需求,何谈掌握国际话语权?

我国高校、社科院主办的学术期刊,内容绝大多数是综合性的,印刷版的学术期刊出版传播方式是对单篇论文进行统一打包销售,适合科研院所、图书馆等机构订阅提供阅览服务,供多学科科研人员按需阅读。限于科研领域,科研人员个人极少订阅综合性学报。在网络传播时代,学术传播渠道增多、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期刊数据库中海量的论文资源。网络数据库能够满足读者对学术论文的大数据搜索阅读需求,在对搜索命令的响应中,综合性学术期刊中的单篇论文与专业性期刊单篇论文具有相同的显示概率。数据库增强了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传播能力。目前,学术数据库被商业机构垄断,学术期刊从数据库运营商得到的稿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相当于免费提供网络传播,但读者并没有获得免费的服务。学术期刊的数据库传播能力亟待增强。

2 学术期刊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应对

增强学术期刊公信力、提高出版质量是我国学术期刊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治本之道。完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学术名刊是我国学术期刊增强国际话语权的路径选择。建设学术期刊公益出版数据库,增强互联网传播能力,是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必然趋势。

2.1 完善审稿制度,增强学术期刊公信力,提高作者服务水平

审稿是媒体体现编辑宗旨、落实编辑方针、保障内容质量和控制传播效果的一种普遍编辑活动。如果不能对传播的内容进行控制,那么充其量只是一个信息服务提供者,而不是一家媒体机构。在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播媒体一般是专业化的媒介机构,依靠自身编辑记者队伍或采用通讯社稿件进行有组织的内容生产、,审稿不仅是媒体编辑部体现编辑宗旨、保障内容质量的必要环节,而且是传播机构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大众传播媒体的编辑记者为媒体提供的信息产品属于职务作品,其编辑部门对编辑记者的稿件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我国大部分学术期刊目前实行的“三审制”,是与大众传媒机构一致的审稿制度。这种审稿制度能简化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组织管理,增强内容的可控性,确保编辑部意图的实现,但忽视了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活动的特殊性,使我国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学术期刊是依附于学术研究和学术共同体的传播媒介,与大众传播机构的内容生产方式有很大差异。学术期刊编辑部门一般没有作者队伍,而是从服务的学术共同体中优选作者和稿件,通过稿酬或约定方式获得投稿者投稿论文的传播权,进行出版传播活动。学术共同体的信任是学术期刊编辑部门从事学术评价活动的合法性来源。学术期刊编辑部只有依托学术共同体进行学术评价活动,才具有公信力,才能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其实现形式必然是同行评审制度。同行评审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完善的制度建设,以保证学术期刊通过组织同行评审为学术共同体服务,真正起到对学术成果进行准确评价和服务作者功能。

同行评审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完善的制度建设。同行评审制度一般有两种实现形式,即审稿专家和作者背靠背的“双盲”匿名评审和审稿专家公开、作者匿名的评审。“双盲”匿名评审的“利”在于评审专家在匿名状态下(在编辑部是实名的)可以抛开干扰因素,使同行内部评审看起来更像是外部评审,显得更为客观公正;“弊”则是由于评审专家的不透明,损伤了同行评审的公信力。我国实行同行审稿的部分期刊,由于承担着主管主办单位官方学术刊物的功能,同行评审有时沦为小圈子的游戏,成为一种形式主义;一些评审专家出于在匿名状态下评审的免责心理,不认真行使评审职责,使对同一学术成果的评价出现很大分歧,损害评审结果的公信力。相比之下,审稿专家公开、作者匿名的评审更具有公信力,也更具有建设性。这种制度设计也能够增强评审专家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他们的评审行为更具有建设性,也能破除同行评审的神秘感,促进学术共同体优良学风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定期公布外审专家名单的做法值得提倡。这些外审专家形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外审专家库,使学术共同体能够看到外审专家在学术共同体的广泛代表性,能够增强杂志学术评价的公信力。

同行评审制度不但是学术期刊对学术成果进行评价的合法方法,而且是学术期刊提高内容质量和服务学术共同体水平的基本方式之一。从理论上来说,学术期刊出版资源是无限的,可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优选作者和作品,以保证其刊登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我国学术期刊提高出版质量的前提是为作者提供最好的出版服务。只有为作者提供了最好的出版服务,才能调动优质出版资源,吸引优秀作者投稿,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学术成果。

2.2 完善学术期刊出版和评价体系,遴选和培育国家学术名刊

社科学术期刊数量众多、层次不一,办刊宗旨有很大差异,办刊主体多样,还存在综合性期刊和专业期刊同台竞争的面貌,构成复杂的出版体系。使用引文量化数据对这些期刊进行一刀切的评价,不仅抹杀了上述复杂性,无法反映学术期刊体系的真实情况,也难以承担遴选和培育国家学术名刊的功能。不解决我国学术期刊体系的现实问题,采用另立炉灶方式建设国家学术名刊,对提高学术期刊整体水平没有太大意义。要使国家学术名刊具有坚实的基础,应该改革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和学术期刊体制中的不适应之处,构建和完善开放、有序的学术期刊出版体系和与之对应的层次分明的评价体系。

学术期刊出版体系应该是开放的,这样更塑造学术期刊的公信力。我国有数十万社会科学工作者,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社科院、党校等教学科研机构,这些机构都办有各类学术期刊。在教育部名刊工程社科学报的作者中,本校占比平均值为41.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者的本校占比达到77%。《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者的本校占比为18.8%,为名刊工程学报中最低。整体而言,社科学报载文的学缘结构较为单一。社科院期刊因与高等院校保有适当距离,被认为在学术评价上能够摒弃高等院校的门户之见,对学术成果实现公正评价,成为高校社科学者发表高质量学术成果的平台。一般认为,社科院系统期刊质量高于高校社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是我国最权威的综合性社科期刊,《历史研究》等分别是史学等一级学科的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权威专业期刊70%的稿源来自高等院校[5],这与社科院系统研究队伍人数较少、高等院校社科学报容量较少有直接关系,但根本原因是社科院期刊的开放度赋予其公信力和话语权。

学术期刊出版体系和评价体系应该是有序、分层次的,这样才能发挥引导作用,有利于遴选和培育名刊。分层评价指的是从学术期刊刊登论文的研究层次不同这一实际出发,把定性评价与引文评价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在横向上,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应分类评价。对那些发表主要不以学术期刊为引文来源论文的期刊,应以学术共同体和学术期刊同行评阅的定性评价为主,参考转载、评论、翻译、文摘、引文等定量评价指标。对那些既主要以学术期刊为引文来源,又主要以学术期刊为主要发表平台的学科的学术期刊,可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并重。在纵向上,同一学科的学术期刊应进行分层评价。那些主要刊发职业学者论文的高校学报、社科院期刊、学会协会期刊,位于学术期刊金字塔的顶端。同行定性评价应主要以成果原创性和创新性为标准,考察其学术规范性和思想启迪性。辅之以评论、转载、翻译、文摘、引文等定量指标进行评价。那些主要刊发职称论文、学生论文的期刊,行业期刊,专业期刊构成学术期刊金字塔的基础。定性评价应主要以知识性和规范性为标准。可主要由相关职业领域的行业协会以及中国期刊协会行使质量评估职责。

学术期刊既是科研工作的龙尾,又是科研工作的龙头。增强中国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培育学术名刊,不仅需要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出版体制改革的配合,更需要学术研究管理部门的支持指导。在对学术期刊进行分层评价的基础上,科技部、教育部、等专项科研基金提供者可对高校、科研院所、学会等机构主办的学术期刊予以重点扶持。根据现有学科需求以及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的需要,择优培育或新创重点学术期刊,在期刊评价、审稿制度建设、办刊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和资助,推动国家社科名刊建设。

2.3 建设学术期刊公益出版数据库,增强互联网传播能力

增强互联网传播能力是我国学术期刊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必然选择。在满足网络时代读者对大数据学术资源的需求过程中,目前世界学术数据库商业出版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学术期刊形成了借助数据库的“小发行、大传播”的 出版传播模式。编辑部以较小的发行量满足管理者、作者、科研院所、图书馆等单位的收藏需要,借助网络数据库出版满足读者在线搜索阅读的需要。世界最大的爱思唯尔数据库独步全球,价格昂贵。我国中国知网、维普数据、万方论文等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读秀电子书全文数据库等占据中文学术资源数据库出版的垄断地位。这些商业数据库出版机构,利用全世界或全国学者的学术成果生产数据库产品,再作为最重要的学术资源之一,卖给学者所在研究机构,并且通过技术手段对学术资源的下载进行限制,仅允许购买者在特定的计算机上下载数据库内容。这限制了学术资源的公平开发和利用。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很多学术期刊自建渠道,在官方网站即时更新内容供公众免费下载,通过微博、微信、云存储等网络应用宣传推广期刊内容,但目前学术期刊的自建网络传播渠道非常零散,信息量小,内容不全,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免费信息服务水平和传播能力有待提高。

国家应加大对学术传播领域的资助力度,仅仅为学术期刊和学术著作提供部分办刊经费,使其能够组织出版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是不够的,还要让这些宝贵的学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网络数据库出版环境中,为了让公共资助对学术期刊和学术著作出版的资助惠及学术界,进而服务社会,成本最低、效果也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术期刊和学术著作的数据库公益出版。学术期刊数据库公益出版,是指在网络数据库出版环境中,作者或出版机构将研究成果提交给公益性的学术资源数据库,供国内外研究者和公众免费下载和阅读。无论从互联网逻辑,还是从学术期刊“小发行、大传播”理念和实践来看,我国学术期刊免费传播趋势已经比较明朗,但在功能发挥、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上还远未成熟。从功能上来看,目前学术期刊的自建网络传播渠道非常零散,信息量小,内容不全,其检索功能与传播力与商业学术期刊数据库相比不成气候。从发展模式看,我国的学术期刊免费传播主体大多是零散的学术期刊出版者,近年开始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资助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上线运营,这是与商业学术数据库以及开放存取数据库不同的新模式,有待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目前的学术期刊公益数据库遴选期刊的标准不明确、数据库存量较小、版权问题被悬置、数据库功能简单,无法与商业学术期刊数据库比肩。学术资源数据库公益出版和传播的来源遴选机制、质量控制机制、版权管理机制、绩效评估机制等,都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发展学术资源的数据库公益性出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我国学术期刊缺乏国际话语权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学术期刊在公信力、期刊质量和传播能力等方面与国际领先期刊相比,尚有差距。提高出版质量是我国学术期刊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治本之道。要完善审稿制度,增强学术期刊公信力;完善学术期刊出版和评价体系,建设学术名刊;建设学术期刊公益出版数据库,增强互联网传播能力。

注 释

[1]尹玉吉.中西方学术期刊审稿制度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42(4):201-216

[2]朱栋梁.我国学术期刊创办国际学术名刊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07 (1):203-205

[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 2012 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7-34

[4]邓正来.中国学术刊物的发展与学术为本[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5(4):7-14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泰山医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