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实践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小学美术课程 实践 小学生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们每个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人所必须知道的并且要将其发杨的,作为一位教师,特别是小学美术教师,更应该把自身的美术热情传达给学生,现今的美术课程对于许多的小学生来说是一项任务课程,因为大多数的小学和家长并没有重视美术这门课程,由于学生的课业压力,往往造成了小学生对美术课的不重视。所以,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美术概念,反而使美术课程形同虚设,架空了美术课堂的实践过程。
美术课的实践对小学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同时对小学生的个人审美、艺术修养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让小学生手脑并用,开发孩子的大脑、肌肉、身体协调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课本上学习的总是浅表的东西,通过用实践的课程安排,引导学生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小学生过去画画过程中更多的是随心所欲的涂鸦,缺乏对描绘对象的取舍和画面的安排能力,所表现的大多数是平铺直叙式的,更缺乏对形的描绘能力。中国现今的教学体制中,往往会忽略了实践的重要作用,通常只是一味的去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而不去让学生去实践自己的方法,仅靠书本上前人的作品,学生会往往不知道如何着手,因此只重视创新而忽视了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去感受的过程,成为了美术教育课程的不完整根源。虽然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课堂上对于学生仅仅是四十五分钟的时间,但是这并不会影响美术实践的课程安排,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教学方法,将小学生带入一个系统的实践范畴里。美术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爱好、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丰富小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培养美术特长生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人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对于人们认识事物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平时常说理论联系实际,即我们要接受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技能,仅凭在课堂中口头说教是不行的,必须要通过实践课程的操作和运用,才能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喜欢大大的提高,有利于美术课程更好的进行。对于美术课的实践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确美术课的实践目的,即对美术课的实践来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小学生的人格。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通过小学生本人或集体的合作方式来参与各项美术实践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来体验美术课的实践乐趣。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美术课实践的能力却可受到内在及处在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小学生个人的兴趣是学生艺术的原动力。其次我们也要重视小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的主导地位。再次,就是在小学生的人生观尚未完善的情况下,美术课程实践中老师的指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美术的实践课程中,所有的小学生要进行课外写生,到达操场的时候,学生们会各自散开,但是在大家都找到自己的理想位置后,学生们却都不知道要画什么,这时老师就要因势利导,告诉学生们所要画的内容,分配外界事物进行绘画,告诉学生,针对自己的学生对象开始进行观察。通过这次课外的学生实践,发觉到美术教师的指导作用的重要性。我们不仅仅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的实践指导有更深刻的教学意义。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直接体现了一名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教学艺术,美术课堂的实践也要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学习的动机,能够把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到学习当中去。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实践教学平台;必要性
“校企合作”的其内涵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企业急需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校企深度合作是高校与用人单位利用各自优势,利用各自培训环境与教育资源,发挥不同教育培训功能,形成“校中厂”与“厂中校”,将校内课堂与企业顶岗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机地统一,应用到行业企业的生产和服务工作中去,从而促进“教、学、做”三者的高度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就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展开研究。
一、国外校企合作的经验与我国的现状
在国外,旅游类专业已有几十年的办学历史,旅游类专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可以供我国旅游类专业职业教育借鉴的经验很多。例如,在加拿大,开办旅游类专业的学校与旅游行业、旅游企业构建紧密的合作统一体,使学校与企业不断融合,有的形成教育集团,学校不断地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以满足旅游行业和企业的用人的需要,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确保了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的“三赢”。
在美国,旅游类职业教育已形成自己特有模式。一是学校聘请旅游企业的行家里手组成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按照旅游职业岗位群的系列需要,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从而确定学生的职业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二是由学校聘用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依照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旅游职业岗位群的系列需要,将知识与能力进行归纳汇总,建立旅游类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块,从而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因材施教,有效培养行业和企业急需的人才。美国的这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以培养旅游岗位群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确保了旅游类专业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德国,企业培训课程起主导和引领作用。尤其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学校必须为企业服务,学校只起配合与服务的作用,学校是配角。企业培训分为有二种形式,一是企业内训;二是企业外训。企业内训包括5类:车间教学内训,主要是培训学生与生产过程分离技能;非系统的教育培训,主要是培训学生与生产过程相关技能;传统工艺培训,主要是培训学生与生产过程最密切手工业技能;办公与服务技能培训,主要是通过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让学生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操作技能培训联系起来,增强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性;服务业技能培训,主要是通过实地操作来学习服务技能。
在韩国与新加坡,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韩国职业学校的课程开设遵循实用性原则,开设的课程必须对学生实用,学生较快操作,学校加强有效率的顶岗实习及现场实习教育,让学生取得国家技术资格证,获从事相关职业的任职资格和职业能力。在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开设,必须注重学以致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有60%的时间用于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只有20%的时间用于理论课学习,在考核中主要考查操作技能和服务技巧。
总之, 从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来看,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紧密结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和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建立“校中厂”与“厂中校”,这是高职教育走国际职业教育同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
在国内,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近十年时间,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企业,从中央到地方,人们多数只关心校企合作的形式。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主要是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没有合作的积极性,存在短期行为,学校偏重自己的利益,企业和学校没有形成利益共存的联合体,对于长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等主要问题没有达成共识。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容易偏离校企合作方向和目标。以学校的学习为主的合作模式,片面讲究理论知识,片面追求各种“证书”的获取,学生整天为各种考证而奔波,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体现,偏离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本质目标。此外,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靠“关系维持”。这种关系维持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最原始形式,虽然简单灵活,但稳定性不够,不利于调动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能称为深度的校企合作。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还刚刚起步,这门新的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二、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剖析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发展,产学研相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构建旅游类专业“校企联动,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在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与企业深层合作,培养旅游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1.可以深化与完善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对旅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完善。以专业剖析为载体进行认真地总结、提炼、升华。在教学内容、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上进行创新。优化完善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1)联合企业、行业专家对专业职业岗位进行深层分析,明晰旅游企业职业岗位群构成,适时更新旅游职业岗位新的变化,把握职业岗位发展趋势,系统化旅游职业岗位能力结构,确定在新形势下的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动态的制定教学计划。(2)按照专业职业岗位的内在要求,科学实施教学内容,进一步打造“融教学做、理实为一体”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需要从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等方面进行探索,课程内容要根据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进行设计。(3)重点细化与完善人才培养过程,在学生完成专业教学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划分专业方向,确立专业指导教师,学生选定学习方向,进行补充、拓展性职业技能的学习和业务管理知识学习、业务管理实训,从而达到某一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
2. 可以构建适合高职旅游类教育的一套基于工作过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采用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国际旅游业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要求的,掌握现代旅游类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外语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参与下,建立旅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分解为基础的阶梯式专业课程体系,强调工学结合,采用模块教学。具体建设内容如下:(1)旅游类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从旅游基层管理及服务岗位的工作过程出发,对其从业人员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对旅游类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将其归纳为职业素质养成、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四个方面。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专业建设委员会决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现有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建设,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将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征。(2)课程体系重构。按照旅游类及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分解为基础的阶梯式专业课程体系,强调工学结合,采用模块教学。阶梯式专业课程模块建设原则。职业素质养成模块: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入学与毕业教育、职业素质修练、职业生涯设计、企业文化考察与交流、旅游类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就业指导、等多种形式课程与活动教学模块,贯穿学生职业教育全过程。职业基础能力课程模块:围绕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达到的语言表达、英语交流、写作、文字输入、职业礼仪、职业生涯规划等共性基本要求设置课程,其主要课程有普通话、大学英语、英语听说、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形象设计、形体训练、服务礼仪训练、旅游管理学等。(3)课程教学内容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团队研讨、社会调研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旅游类专业教学方法体系。课程内容系统设计遵循“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三性要求。职业性:一是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岗位需求设计课程,力求与实际工作零距离;二是按对旅游类者的要求,进行职业化的课堂教学管理,模拟旅游工作的氛围管理过程,增加使学生实践认知。实践性:50%的课程内容来源于行业企业的基层管理实践,30%的教学内容设计在实训室或行业现场进行。开放性:开放性的作业设计;开放性的课程内容。开放性的教学方法。(4)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实施现代教育,课堂采用动态、开放、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改变传统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模拟营业现场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旅游类理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专题课前查阅资料,准备课件,在课堂上做中心发言,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中通过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的状态下,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职业技能和协作精神,非常适宜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我们在讲授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突破难点方面,注意选择典型的案例。(5)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一批符合职业规范、体现岗位能力要求、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工学结合课程。这类课程以旅游基层管理的工作过程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建设期内,按照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思路建成“旅游督导管理”、“饭店服务基础技能实训”等课程。
参 考 文 献
[1]周文根.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J].职教论坛.2006(1)
[2]王玲,周志刚.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3]刘志兵.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院校科学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
[4]应金萍.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作用[J].职教论坛.2009(2)
关键词:激发兴趣;组织技巧
前人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总结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几千年的逐步积累,形成了我们课本的海量知识点,以文字的形式罗列于书本纸张之上,使得我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所以,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走进学校,学习这些前人用血汗凝结成的知识结晶,为以后的生产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才能学好用好这些知识点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在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这是在强调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古人尚且有如此感知觉悟,那么,我们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活动中,更不应该让学生一股脑地死记硬背,对于课本知识不加思考质疑、不做讨论探究,没有动手实践验证地全盘接受记忆,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顽疾。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广泛质疑求证、大胆动手实践、积极讨论探究,对于课本知识点要做到消化吸收,而不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方法认知,谈一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
一、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于一件单调重复的事物之上,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够有趣味性,那么靠纪律打压学生使其集中注意力的效果是不佳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思考,怎样提升课堂趣味性,最大限度保持学生们容易走神的注意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灵活化课堂纪律要求,活跃课堂教学结构氛围,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实现自主探究性学习,主动学习,积极讨论,认真思考探究,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追问一句:“为什么是这样?”勇敢动手实践求证,能够有条件动手做实验的,一定要做实验观察过程现象,最大限度得出实验结论,比照课本知识点。动手实践,教师动手、学生动手,实践出真知;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组织技巧
一、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状况
包豪斯建立世界最初的设计学院,开设了艺术设计学科,奠定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在《包豪斯宣言》中强调工艺、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认为设计教育应该是重视技术性的基础,加上艺术式的创造的合一,强调技术性、逻辑性的工作方式,逻辑性的,理性的教育的根本,建立艺术家、工业企业家、技术人员的合作关系,提倡在学校当中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作业同时是企业的项目和产品,培养了众多的设计人才,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在有很多高校还未达到包豪斯当年取得的高度。从现在国内各院校设计教育看,学科建设及教学大纲还是几十年前的年级制和专业严格划分制度,学生专业学习方向单一,知识结构单一,就业出路单一。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不能解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加入实践教学体系的必然性
艺术设计类学生往往在毕业时,甚至在毕业前,就已与社会、与市场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校期间就已经有了不少的从业经验,为社会也为自己创造了一定的价值。这种教学与实践、与市场紧密结合的结果,正是我国当代设计教育应当努力实现的目标之一,也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具体体现的一部分。它不但是个别学生,而且是所有学生都应当参与进来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了艺术设计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是能改变人类生存状态,提高生存质量,引导生活方式,指导消费导向的实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项目教学是综合实践教与学的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社会、企业、市场的联系。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把企业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的设计项目作为课题纳入教学中,使教学与企业的订单或设计项目相结合。这种教学客观地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也主观地解决了目前高校设计教育出现的某些不客观现象,为今后的设计教育发展指明了道路。
枥析久美子曾说,比设计更珍贵的是设计的过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创意的产生,与客户的交流,对市场的考察,实际问题的解决等会让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勤于动手,普遍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也增强了学生的个人素质,学会为别人着想,为社会服务的精神。这样的设计教育给予学生的,不仅是当下在校受到的教育,更是未来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正如著名设计师张达利,他是一个不愿意重复自己的人,要不断地抛弃自己,不断尝试新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他认为就是不断地探索、尝试和体验的过程,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对设计领域,对未来有所贡献。
为了学生长远发展和设计教育的持续良性发展,培养他们面对客户和市场尤为重要。“很自然,当你与客户交往时,你当然不能凭自己的感觉来进行图像设计,你与之交往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相互间建立起一种关系才是明智之举,尽量详尽的了解对方的市场情况,并向他提供你的最佳方案。”(史伦斯旺,英国平面设计基础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学校是不存在客户的,但我们可以到外面引进客户。学校是教学场所,没有市场,但我们可以走入市场。把固有的传统教育模式应随时代而变化,即有利于学校发展,也利于学生成长。
关键词:教学相长 实践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的实践观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和哲学家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于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集中体现了他在教育理念上的创新性观点。由于早年致力于哲学研究,杜威把一些哲学思想运用到教育理论的构建和阐述中。这其中,崇尚真理观和经验论的实用主义哲学是他的教育理论的基石。在这一基础上,杜威围绕着教学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 等主要观点。他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打破学校与社会的隔阂,使学校成为一个小型社会,让学生在体验与参与中学到知识。也就是说,“经验是贯穿杜威实用主义哲学观的核心概念,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根本。”而且这种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处于不断调整、变动和进取的过程中。
《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两千多年前,儒家的哲人们就一语道出了教学的本质。他们认为,通过学习才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教了别人才知道自己还有哪些不懂之处,正如《尚书・兑命篇》中所说的那样,教和学各是学问的一半,合二为一才能获得真知。陶行知也曾指出:教师自身必须不断进步,否则无法胜任教的工作。哲学家冯友兰同样认为“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从教学相长这一说法或理论的出处来看,它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强调教师自身的“教”与“学”:“‘教学相长’作为教师个体自我发展的规律而提出来,是指教师的‘学’与‘教’交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其自身发展。这在客观上反映了教师从学到教,由教返学,教学相辅,不断提高的辩证过程。”不过在笔者看来,随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能动性的不断提高,随着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日益与社会接轨,在这个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辩证过程中,学生所发挥的促进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学生对课程以及相关知识的需求给教师带来了“学”的压力,促进了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补充,从而有助于提高“教”的质量及效果,而这又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成为最终的受益者。所以说,在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们既是这一过程的推动者,又是它的受益者。
既然如此,那么该如何有效地推动和利用这一机制?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本科高年级阶段和研究生阶段,要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来促进教学相长,实践环节不仅能使教师走出课堂和理论的束缚,也能促进学生的快速成长。
二.实践在教学相长中的重要性
如果说高等院校中本科低年级的课程设置重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那么到了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课程设置则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战性,更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更强调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这两个阶段,课堂内的教学和指导虽仍占主导地位,但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课外实践的比重必须逐步加大。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而且往往已经进入课外实践甚至找工作的阶段,他们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很多专业问题,常常会在课堂上向老师寻求帮助,这就无形中给教师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胜任课堂知识的讲授,还需要向学生传授实用型的技能和经验。答疑解惑不仅是在课堂上,更应体现对学生课外实践的指导上,体现在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中。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某种程度上,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直接决定了其指导的水平。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之外还会保持不断学习的精神和积极实践的劲头,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大量的实践也能切实锻炼他们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为走向真正的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正因为实践所具有的这种推动力,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里也把实践当作某些课程的硬性指标,不仅要求学生参与实践,也对教师有所要求。比如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就明文规定,口译课授课老师必须有一定的实践量。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高等院校正在逐渐加强实践这一环节在教学链条中的比重,采用各种方式为学生和教师创造实践机会。不同的高校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因地制宜安排实践环节和方式,包括在校内建设实践基地,和社会或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专门的实践周,或者制定各种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学术圈等等。种种举措促进了教学相长,提升了教学效果,形成了高校、社会和个人等多方共赢的良好态势。
事实证明,这种教学相长或多方共赢的局面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相契合。它既依赖于实用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其最终的理想和目标。杜威提倡关注行动、注重实际效果的原则, 从教育观和教学方法上都强调了实用性的原则。他反对一味的规范和服从,认为只有经验才能实现不断改善和进步的目标。而这种经验体现在大学校园里,就是形式不一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课堂内外的实践可以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体验机会,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
三.教与学的双重收获
合理的实践教学对学生的成长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益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在这里,笔者想以一次特殊的教学经历来谈谈对教学相长的认知和感悟。
2006年9月,为备战北京奥运,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在内的北京十五所高校按照与第29届奥委会签订的协议,招收了446名奥运硕士实习生,分别开设了史无前例的奥运硕士班。这些奥运硕士班的目的很明确:服务奥运,培养不同领域的实战性人才。为此,十五所高校与北京奥组委共同制定了特殊的三段式培养方案:第一阶段为课程学习阶段;第二阶段为奥运会实习阶段,即从2007年7月或2008年3月至2008年9月期间,学生在经学校和北京奥组委考核合格后,可以以实习人员身份服务奥运;第三阶段学生返校完成论文写作。这个方案把学生的实习阶段当作整个培养计划的核心,突出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宗旨。
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些奥运实习生通过这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且利用这一机会接触到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实践结束后,他们都感到受益匪浅。更为重要的是,在研究生二年级就走向社会并积累了一定社会和工作经验的他们,在完成第三阶段的论文写作之后,比普通的研究生更为顺利地完成了择业和就业等各项工作。
学生们通过实践快速成长,教师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笔者作为奥运物流硕士研究生的一名英语授课教师,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从课时安排、教材和课程内容上都积极创新,把物流专业知识、英语技能以及奥运常识融合在一起。比如为了普及奥运常识,任课教师采取了专题介绍的形式,每周选定一个奥运专题,包括奥运历史、奥运法律保护、奥运市场开发、奥运知识产权、奥运环保、奥运媒体、奥运十等,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材料,课上作简短发言及讨论。这些非常规的教学内容对教师也是个巨大的挑战,是一个不断吸收新鲜知识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尽管奥运硕士班只是一个特例,但它再一次证明实践对教学相长所具有的巨大推动力。正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所强调的,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观念、理论不是教条, 而是生活的指南, 它们的作用就是使人们未来的行动增强自觉性, 减少盲目性; 就是规划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并帮助人们去实现它”。杜威所说的观念和理论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以及书本上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他们肯定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但如何将这些理论和知识具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具化为扎实的专业素质,这就需要积极的实践。纸上谈兵无益于教学相长,只有实践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
四.结语
事实证明,大量的实践不仅有益于学生,也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为鲜活和优质,使教师的科研学术能力得到提升,并进而更好地做到理论联合实际。教师水平的提高,最终受益者是学生以及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可以说,积极有效的实践可以促成教与学的双赢。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就是配合国家的整体规划,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培养创新和实用型人才。如果高校能够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尤其是重视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促进教学相长,就能够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真正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同时也为自身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相长不应只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目标,也符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规律。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所倡导的经验和效用原则如果能够得到切实的贯彻,那么实践一定会在教学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从而更积极有效地推动教学相长,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以及教与学之间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耿富云.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2010年第3期,第3页.
[2]唐玉霞.论“教学相长”之源起与拓展[J].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第10期,第3页.
[3]周春才编绘,贺军译,礼记图典[M].北京:海豚出版社,2006年,第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