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超市经营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互联网+”;连锁经营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连锁经营是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也是当前市场经济主流结构――第三产业的基本发展方向。我国连锁经营模式起步较慢,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当前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得到了长足发展。如各大连锁超市、连锁食品店等等在数量和分布的领域上都居世界前列。另外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样带动连锁经营的发展。由此可知,我国连锁经营正迎来发展的高峰期,但与连锁业的飞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制度、技术等方面的欠缺。因而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保证连锁经营管理能够发挥实际效能。
一、“互联网+”趋势下连锁经营管理建设的现状
1.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不足
而事实上,我国不论是“互联网+”经营管理人才还是连锁经营管理人才都呈现出人才质量和数量都不足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两者都属于新兴的概念,各大高校专业设置程度不足,师资力量、课程安排都无法同市场需求有效结合。主要表现在,我国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学生无法同企业进行有机合作,培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应用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市场发展具有随机性,要求在“互联网+”趋势下连锁经营管理方面人才能够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企业的不同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而事实上,当前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不是出现互联网金融知识不足,就是出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知识落后等现象。专业人才不足归结于先天不足,后天残疾。
2.相关制度未能和“互联网+”趋势相适应
所有的企业寻求可持续发展都必要拥有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实现战略部署。当前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拥有的相关制度是传统经济环境下形成的,即忽视了互联网金融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同地区的连锁经营企业之间未能形成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管理制度,导致连锁经营管理过于片面,不利于各个地区的连锁企业的发展。
3.连锁经营中“互联网+”的管理技术传统
连锁经营受到区域上的局限,一些经营管理信息容易出现滞后性,导致无法更好的开展市场管理,制定连锁企业的战略部署。在连锁企业中“互联网+”的相关技术不足,一方面导致了各个区域之间的连锁企业对市场的反馈信息传递较慢,总部无法对其下一阶段的发展及时有效的下达指导命令;另一方面是互联网金融的技术不足,使连锁经营丧失了原先拥有的优势,即资源共享,统筹该行业的市场发展,企业由此制定有效的战略计划,展开投融资活动,实现企业的壮大发展。总之,技术层面的不足导致连锁经营上下两层管理层都受到限制发展。
二、基于“互联网+”趋势下连锁经营管理建设的策略
1.加强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实现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求高校加强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的培养、从国外高薪聘期专业的师资,并且以市场为导向制定课程内容;其次是要求高校能够加强对连锁经营市场的分析,制定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从而培养管理人才的专业性;最后是要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够导入大量的“互联网+”专业知识,如开设互联网金融课程等。
2.健全连锁经营管理企业的相关体制制度
建立健全连锁经营管理企业的相关体制制度的前提在于基于“互联网+”的设备前提。“互联网+”经济发展模式为连锁企业发展提供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层面上的协助,在制定相关制度方面要求能够抛弃纸质版、照本宣科的制度的制定,通过网络技术制定具有灵活性的管理制度;由于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趋势能够带动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的同时还会带来信息泄露、信息管理不当等问题,所以要求连锁经营企业所制定的制度和体制能够对“互联网+”趋势下所带来的风险具有规避作用。
3.加大对连锁经营管理技术层面的各项资源投入
在“互联网+”趋势下,要求连锁经营能够充分利用大数据、云技术等技术手段,营造高效的管理平台。一方面要求企业能够加大对技术开发创新的资金投入,利用激励制度激发企业对连锁经营管理的技术研发;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展开计算机相关技术开放,构建连锁经营管理系统、管理评价系统等等为连锁经营管理提供一系列的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技术方面的支持;同时还可以引进国外优秀的连锁经营管理技术手段,促进我国连锁经营走向国际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趋势下连锁经营管理将或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落后的制度、技术和欠缺的专业人才都将是影响建设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要求从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加大互联网连锁经营管理的资金支持,提高技术创新、并且要求加强校企合作培育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等渠道来实现连锁经营管理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伟宁.浅议“互联网+”时代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建设[J].商场现代化,2015,26:11.
[2]韦林华.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2015,16:85-88.
(一)超市经营管理人才质量不足由于高校超市在学校管理体系中属于后勤管理的一部分,所以在实际的超市经营当中许多管理人员都是学校教职工,这一类管理人员不仅缺乏专业的超市管理能力,同时也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其次超市管理层面的对于经营人才方面的思想认识不足,由于高校超市较其他超市类型而言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小,所以许多管理人员没有将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列入超市发展战略上来;然后就是超市经营管理人员的聘用上出现问题,许多不具备专业素质和技能的人员通过拉关系走后门的方式进入到超市管理层面中,导致整体管理能力的低下;还有就是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难以最大程度地调动超市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后就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管理体系,导致许多高校超市的管理结构松散和人才的流失。
(二)超市经营理念和服务定位不正确高校超市与其他超市类型最大的不同就是服务定位和经营理念上的差异,其他类型的超市主要的目的是追求盈利和利润的最大化,而高校超市最主要的价值是体现在服务于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而在实际的超市经营管理工作中许多管理人员却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由于高校校园中的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导致校园内在零售业上的市场竞争不足,从而为高校超市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十分宽松的环境。同时,高校超市常常会出现商品物价高、质量差和安全隐患严重等情况。
(三)超市经营标准化程度不高目前的许多高校超市虽然名为超市,但实际上无论是规模还是经营模式上都只能算是小型零售商店。因此缺乏大型连锁超市在经管过程中所赖以生存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经营模式。在进货上,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供应链,导致了进货成本和库存成本高,还时常会出现货物供应不足和假货的出现。在营销过程中,没有做好广告和公共关系管理,导致顾客资源的不断流失。在销售上,没有科学的商品类型布局和价格管理体系,导致各种商品混乱摆放和价格标价不能及时更新,为顾客的购物过程造成阻碍。在商品结算过程中,没有现代化的商品结算和管理系统,单纯的以现金进行结算,浪费了消费者的时间。在售后管理中,由于没有购物发票和凭证等,给学生的维权活动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超市安全管理质量不足首先,由于高校超市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大,而超市商品的价值量也高,同时校园人口密度大,人口流动性强,所以很容易出现偷盗现象。其次,校园超市的大部分商品都是生活日用品和食品,商品摆放集中,所以很容易出现食品腐烂变质和日用品燃烧等情况。再者,由于高校超市设立在校园内,基本不受工商管理部门、消防部门和公安机关的管理,导致一部分超市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松懈。在实际当中的表现就是许多校园超市的消防工具不足,常常出现质量不合格或过期食品,在治安上过度依赖校园警卫。这样的情况不仅容易对超市的财物造成损失,产生的火灾和食品安全问题,同时会极大地影响到广大在校大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后对于学生们的日常消费活动也会造成一定的障碍。
(五)学校后勤支持力度不足学校后勤管理部门的支持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基础建设力度不足,由于许多高等院校在校园规划的整体规划上没有重视校园超市的巨大作用,从而导致校园超市的建筑规模太小,因此在商品的种类和数量的提高上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二是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由于学校后勤管理部门主要的工作内容是服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校园超市在经营过程中难以获得学校的有效的资金支持,从而导致许多校园超市无论在超市基础设备的购置还是供应渠道的拓展上都受到了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最终都对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三是市场注入活力不足,由于许多高校在校内超市的开设上有着极高的要去,甚至一部分学校不允许校外人员在校内开设超市,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校对于超市管理的绝对权力,但也导致了一部分超市管理人员在经营过程中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甚至运用校内垄断的权力抬高商品物价,给学生们的学习生活造成压力。
二、高校超市经营管理对策研究
(一)提升高校超市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质量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大型连锁超市在人才管理方面的优秀案例。首先可以通过招聘的方式选拔管理人才,建立严格的人才招聘制度,以公开化、制度化和透明化的模式选择超市管理能力强、实际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其次是人才的培养上,由于高等院校通常都会开设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等课程,这对校园超市管理人才的培养上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学校有关方面可以积极组织超市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课程的旁听。另外健全人才的考核制度,制定详细的员工守则和工作手册来规范员工的工作情况,综合超市的服务质量、学生的消费质量、对学生生活带来的便利等多个指标进行考核。
(二)明确高校超市经营理念和服务定位高校超市在管理上属于学校后勤工作的范畴,所以其设立的目的同样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所以,在高校超市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树立科学的经营理论和服务定位,始终以广大师生的便捷安全的生活为最重要的价值追求,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增强文化知识水平,同时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生活质量。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该校的校园超市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不仅商品物美价廉,同时还能够做到时时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充分体现了高校超市“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的原则,并且全面协调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学校的服务与管理三个方面的统一。同时,华中师范大学还独创了一种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通过让学生自主开设校园超市的模式,以学生的经营管理思维去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在服务师生的同时也锻炼了一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服务社会的思想认识。
(三)多方面增强校园超市核心竞争力高校超市在虽然在服务理念上不同于一般的超市,但在经营模式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上,普通超市的一些优点也十分值得高校超市去借鉴。首先是商品的供应上,高校超市应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考核的方式选择一个可以长期合作的、负责任的、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商,从而在产品的采购上降低成本,更好地服务于在校师生。比如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招聘一批工作能力强、社会责任感重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到高校超市的经营工作中来,营造好校园超市与校内师生的公共关系,提升消费者对超市的忠诚度。在超市的软硬件设施配备上,要充分体现出标准化、信息化商品销售模式的优点,其中就包括了电脑收银系统、条码扫描系统、POS机、货架、收款机、商品动态储备管理系统等多种设施。还有就是随着网上超市、网上零售店的兴起,传统的实体超市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所以广大校园超市需要积极迎合时代潮流,努力加强校园网络营销,逐步开展送货到寝室,最大程度的实现校园超市的便利性。
(四)加强校园超市安全管理在防止偷窃方面,校园设置可以安装电子监控系统、警报系统和全国联网报警系统;在防火方面,校园超市需要安装消防水枪、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在食品安全方面,可以建立商品动态控制系统以及时发现过期食品。同时,校园超市还可以主动要求消防部门、工商部门进行监督,定期对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等。另外,校园超市在安全管理上一定要坚持预防为先的原则,努力完善安全经营管理制度,将安全管理的整体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严格安全经营奖惩制度,保证每个员工在工作中都能够始终将安全问题牢记在心中,对于安全问题能够及时反应、快速处理。
(五)加强学校后勤支持力度在学校方面,首先是要加强高校超市的监管力度,保证校园超市的商品价格的低廉、服务态度的良好和安全经营方针的贯彻;再者就是加强后勤部门对于高校超市的辅助作用,其中就包括日常超市巡逻和超市设施维护等工作;加强校园超市的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保证校园超市在设施上的齐全;适当放款校外连锁超市的市场准入,提升校内零售业的竞争压力,从而刺激高校超市去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创造出最大服务力度、最快服务效率、最高经济效益的新型高校超市。
三、总结
一年来,湖南农村经营管理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推进新农村建设,狠抓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了新贡献。
土地流转为农民“松绑”
农村土地流转,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提升了农村土地使用价值。湖南省农村经营管理局认为,加快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工作非常关键。
通过换发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证书,强化农民对承包土地享有使用、收益统一的承包经营权。去年以来,湖南各地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狠抓了以换、核、补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为重点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工作。据统计,到去年底,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数1385.6万户,应签承包合同数1385.6万份,已签合同数892万份,占64.4%。其中怀化、湘西、张家界三个市州已基本完成任务,湘潭、永州、益阳、娄底、常德、郴州等市进展顺利。
土地流转完善和发展了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解除了因承包关系土地对农民的束缚,改变了部分农民“亦工亦农、亦商亦农”兼业化生产状态,使土地作为农业生产要素,能够进入市场与其他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提供了重要资源。其次,土地在生产经营者之间合理流动,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多元化,打破以往农村土地经营地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界限,突破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式,为建立统一、高效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再次,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
目前,湖南采取多途径推动、扶持奖励、规范操作、热心服务等措施,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形式趋于多样,主体趋于多元。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725.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4.9%。土地流转突破了在亲戚、村组农民之间的范围,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工商企业等逐渐成为土地流转的重要受让主体。长沙市共有4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的模式,受让流转土地14万亩。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省农村经营管理局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和土地流转登记管理制度,对农村土地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全省共纠正违法调整承包地的村组2874个,违法收回承包地341宗,违法调整或收回承包地43.68万亩;纠正强迫农民流转承包地6289宗,强迫流转面积3.35万亩;纠正违规征占土地案件518件,涉案面积1.03万亩,处理人数445个。
去年10月份,湖南省农村经营管理局统一组织研发和测试了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软件,已全部采购发放到基层乡镇,并随同软件配套使用印发了软件培训资料3000本。还举办了为期3天的培训班5期,培训了126个县市区、乡镇基层微机操作人员500多人,效果很好。
农民与市场间的纽带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群众为提高组织化程度,共同组建的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凡是受市场经济支配的农业,都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而且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为了让农民专业合作深入人心,湖南省农村经营管理局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开展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培训。常德、岳阳、郴州等市州和攸县等县市区狠抓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培训,群众反响热烈。去年省农村经营管理局建立湖南农经网,开辟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栏,将国家和湖南省的相关法规政策及各项工作动态每日更新,并针对财政部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先后进行了四期讲座。去年底,又创建了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站。通过网站的信息服务,家乐福等超市与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购销合作关系。截止到去年底,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8405个(其中合作社3214个,协会5191个),位居全国第四位;成员占全省总农户的10%,带动农户占全省总农户的20%,成员收入普遍比非成员高出20%以上。
常德市已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468家,其中合作社43家,拥有社员17万户,带动农户30.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整合生产资源,实现了规模经营,农业综合效益大幅提高。通过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产品销售,降低了生产与交易成本;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石门县柑橘协会开拓县外市场,不仅使石门柑橘在国内市场占有较高份额,而且远销欧美等10多个国家。2007年出口柑橘1.6万吨,实现鲜果收入2.67亿元。该市通过珍珠养殖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使珍珠养殖产业迅速壮大,养殖面积迅速扩展到31.7万亩,带动珍珠养殖户2万多户,创产值5亿多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基地。
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
去年,湖南农村经营管理局认真评选了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单位,开展了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到目前为止,湖南村级财务公开的村达93%,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的村达83%,实行了村会计委托制的村达55%。
各地抓住村干部换届的契机,开展了以村干部离任经济责任为重点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特别是娄底、长沙、湘潭等市州的县市区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和谐稳定。涟源市对群众意见较大的48个村进行了复查审计,同时对74个村直接进行了财务审计,共审计出违纪违规金额53万多元。
关键词:农超对接;合作社;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02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合作农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后,到2007年底注册的合作社只有2万家。2008年底是11万家,到2009年底增长至21.16万家。合作社在快速发展但是目前合作社规模一般都偏小,大概在80-90人左右,其规范化程度和市场竞争的能力都很弱。截止到2010年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数目增至36万家。自2009年“农超对接”试点开展以来,已有28个省,2000多家超市,1.1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活动,涉及蔬菜、粮油、畜禽产品、干鲜果品、茶叶、水产、食用菌、特色养殖等10多类农产品,支持农产品质量认证近1000个,培育了800多个农产品品牌,签订协议金额50多亿元,参加对接的农户年均增收4000多元。据调查,连锁超市通过“农超对接”采购农产品,流通成本平均降低15%左右,既让利于民,降低了零售价格,也让利于农,提高了收购价格。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2010年12月对快速消费品百强企业的“农超对接”实施状况进行的调查报告:“农超对接”已被广大连锁零售企业认可并实施,其中“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零售企业采用最普遍、规模最大的模式,“超市+合同农户”次之。调查显示:农超对接模式下“农超对接”采购成本比普通渠道采购成本平均降8.18%,“农超对接”产品销售价格比其它市场同类产品销售价格平均降11.57%;截至2010年11月底,平均每个零售企业对接的合作社为74.5家,比2009年增加了57%;企业通过“农超对接”采购的农产品品种平均为145种,比2009年增长了49%;“农超对接”产品销售额占比从2009年的34.88%增加到了2010年的40.64%;虽然我国农超对接试点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如:农超对接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普遍偏低;农超对接面不够广泛;零售企业还需要加强生鲜经营能力;项目的开展仍受到合作社经营规模、资金、营销和税收等方面的限制的问题。
一、“农超对接”在促进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的作用
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阶段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流形式,与超市这一现代化的流通组织合作,必然会为合作社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农超对接”在促进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超对接”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的组织管理能力
作为市场上较大的交易主体,超市有严格的农产品品质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这就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觉地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从而提高自身的现代化管理和组织能力。
(二)“农超对接”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的收入
据统计从地头到超市的模式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销售价格提高15%-25%。“农超对接”使合作社有了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合作社可以依据供货协议,组织农户按照订单规划种植,有效避免了产品滞销风险。
(三)“农超对接”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
参与农超对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产品能可持续满足市场需求,利润明显增加,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农民对合作社的信任和依赖感增强,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有利于合作社增加凝聚力。
(四)“农超对接”有利于促进合作社品牌建设
随着城市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合作社认识到加强品牌建设的重要性——降低推广宣传成本,增强谈判能力,不断扩大忠诚的消费群体,促进生产的持续发展。在“农超对接”模式中,超市指导农民按照消费需求进行生产,不仅品种丰富,而且质量也有保证,为品牌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二、“农超对接”中合作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组织平台,尽管近两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合作社仍存在很多制约或影响农超对接的方面。
(一)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
我国现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处于组织化的初级阶段,大都按现有行政区域组建。合作社存在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章程不够规范,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与成员之间联系松散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合作社只是进行了人员的单纯联合,没有形成规模优势,且大部分合作社产品具有单一性、季节性、产量大等特点,而超市需要的则是多品种、连续性、跨季节的产品。很难满足超市对农产品稳定的需求。
(二)产业化水平较低,技术相对薄弱
我国目前专业合作社按其经营方式,主要存在生产、流通、加工三类。大部分合作社由于经济实力偏弱、大多数只停留在技术咨询、来料加工、农产品的初级包装的水平上,深加工滞后,导致了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农产品卖难或价格不稳定,加上受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制约,保鲜冷冻、脱水加工等工艺、厂房无法跟上实际需要,严重影响了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经营水平不高,人才资源严重缺乏
数据表明,农业组织负责人,主要是乡村干部(含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者大都是高中以下学历,其文化素质、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偏低。管理、种植、加工、保鲜等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使得合作组织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生产水平,市场运作能力很难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四)物流配送能力有待提高
“农超对接”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专业合作社还没有完善的物流配送中心,处于规模小,设施简陋,现代化程度较低的阶段,很难支持农产品的及时有效配送,不能对农产品进行流通加工,损耗居高不下。“农超对接”中,超市能够让利20%左右给合作社和消费者,其中合作社占约占10%。但若考虑到合作社自身物流配送成本和产品的损耗,超市让出的利润基本被抵消,农民的利益没有真正得到提高,其生产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三、促进农超对接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合作社和超市直接对接的矛盾归根结底就是合作社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超市的现代化管理之间的矛盾。因此,加快合作社的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路。而合作社的发展显然不能只靠合作社自身在市场竞争下的压力发展,而应该是合作社在超市、其他农业企业和政府多方支持下的多方共赢发展。
(一)提高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
专业合作社可通过引进人才和参与培训等形式逐步提升管理能力,建立现代经营管理制度,扩大农产品经营规模,提高自身的生产组织化程度。可以通过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建设一批示范性合作经济组织,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形成比较完整和稳定的组织体系。另外,可采取重点扶持,建立合作联社的方式,提升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重点扶持有地区特色的,经营规范实力雄厚的合作社,并支持其通过建立合作联社带动周边地区的其他合作社发展。
(二)加强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建设
在“农超对接”中,农户除了要认真贯彻执行已出台的农产品标准和规范外,还应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农产品生产流通标准化的建设工作,以规范农产品的分级、包装、贮运和购销等活动,树立和创建品牌,开展营销活动,逐步规范和扩大合作社的服务内容,了解并适应超市商品的特性和消费需求,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提高对接程度和效率,增强自我发展活力。提高“农超对接”的管理水平和流通效率。
(三)打造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农产品加工、包装、配送和品牌赋予的价值甚至要高于农产品生产价值(地头收购价),因此,合作社应抓住机遇,逐步发展完善分级、预冷、加工、包装和配送服务,同时,实施品牌战略。狠抓商标注册和品牌申报、包装、宣传,积极引导加工企业更新设备,提高质量,争创品牌。推广和扩大品牌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建设产地配送中心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搞活配送是开展“农超对接”的关键环节。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经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类型各层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加工企业,鼓励农民成立农产品专业物流配送组织。通过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向农产品供应链的上游延伸,最终重新整合农产品供求双方的各种资源,做到采购、检验、加工和冷链配送一体化,才能进一步降低成本,体现价格、质量和服务优势。
总之,“农超对接”对合作社提升规模经济、管理理念、组织方式、生产流程、品牌营销等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合作组织只有抓住机遇,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大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胡定寰.迎接农超对接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合作经济,2010(6).
[2]周树华.连锁集团“农超对接”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商贸,2010(18).
[3]张爽,徐正.基于农超对接模式的新型农产品流通体制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22).
为了切实加强全县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根据《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按照保障安全、合理布局、总量控制、适度竞争的原则,2017年,我局对全县烟花爆竹经营点进行了重新规划。目前,我县共有烟花爆竹批发企业两家(其中一家正在建设中),零售经营点22家,在县城城市建成区内设专营店6家,在全县各乡(镇)共设专柜经营点16家。
二、认真组织,把好市场准入关
根据《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实施办法》和《烟花爆竹零售店(点)基本安全条例》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我局制定了《关于加强烟花爆竹零售经营管理工作的通知》,认真把好烟花爆竹销售市场准入关。严格按照许可条件,通过资料审核和现场审查,对全县各零售点逐一进行审查,并对符合条件的零售店负责人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了专业培训,做到持证上岗,依法组织完成烟花爆竹许可的各项工作。
三、严格执法,扎实开展安全监管工作
在烟花爆竹监管过程中,我局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烟花爆竹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芮城县关于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通告》,并组织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分片区逐一进入各个超市、副食零售店发放《公告》300余份,开展销售和燃放烟花爆竹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