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主板;中小板 ;创业板;协整检验;Granger 因果检验

益贫式增长(ProPoor Growth)是当前发展经济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课题,也是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实现公平增长目标的一项重要战略,强调发展中国家政府不仅要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且要关注贫困群体能否参与到经济增长过程中,并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近年来,国际上益贫式增长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国内益贫式增长的理论研究还很不深入,益贫式增长战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未被充分认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益贫式增长的政策实践。东北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刘畅博士的专著《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在梳理和归纳益贫式增长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构建了规范的益贫式增长政策分析框架,探讨了中国益贫式增长的绩效以及路径设计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该书立足于国内外益贫式增长理论的最新研究动向,以“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视角研究益贫式增长的系统分析模型,通过在宏观一致性模型和微观福利指标之间嵌入CGE模型,实现了宏观和微观的连接,从而建立了有实证基础的中国版的益贫式增长政策分析模型及其标准,推进了中国益贫式增长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

第一,测度了中国经济增长益贫度。应用PEGR指数方法和1987―2006年中国农村收入分组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性质做出判断。结果表明,在1987―2006年间,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减少了贫困,但并非都是益贫式增长,特别是1995―1997年间,农村经济增长的成果被收入分配的恶化完全抵消,贫困群体福利水平显著降低。1998年是转轨中后期的起始年,益贫式增长理念也是从这时开始酝酿、形成并逐步付诸实施的。

第二,分析了经济政策影响中国益贫式增长的渠道。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益贫式增长的经验证据进行回顾,重点讨论了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贫困群体福利的各种途径,例如,通货膨胀、总需求、收入分配和宏观经济不稳定等,以及周期和危机的非对称效应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作用。

第三,构建了益贫式增长的“宏观―微观”政策分析模型。在理论分析和增长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对经济增长有影响的宏观经济政策变量,通过一般均衡分析得到微观水平的相关价格和工资数据,考察个人福利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高速的金融发展政策并非是很好的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福利改善的政策选择,稳定且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可以有效地促进益贫式增长,本币升值政策对于益贫式增长是不利的,贸易条件恶化会对益贫式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增加政府支出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在政府支出不能无约束无限增长的情况下,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使之更加适应益贫式增长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一项值得重点关注的课题。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 中小企业 发展 问题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宏观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正轨,虽然整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整体的质量却在不断提升。事实表明,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等方面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宏观经济视角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融资难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政府相关扶持力度不足、缺乏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等,这都对宏观经济视角下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对中小企业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实现中小企业在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健康长期发展。

二、宏观经济视角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融资难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成为当前全球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这在我国体现的尤为明显。一方面,我国现有的融资市场很不完善,中小企业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以及自有资金等来筹集其发展所需的资金,其融资渠道相对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处于对自身利益方面的考虑,为了降低信贷风险,不断对中小实施“惜贷”,而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并未对其进行有效的政策倾斜。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实力有限,难题提供有效的贷款抵押,因此其偿还贷款的能力显得相对有限,这是其难以获得融资的重要内部因素。在宏观经济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进一步限制了发展能力,使其发展举步维艰。

2.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

内部管理体制是否完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宏观经济不断发展的当前,随着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商业企业开始从其内部出发,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以期取得高效发展。当前,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其在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是由于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其难以集中充足的精力对其内部管理机制进行改进和完善,主要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人才方面存在诸多的欠缺,因此在内部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难以有充足的人才保障。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使得中小企业在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发展力不从心,进而受到来自其内部的诸多限制。

3.政府相关扶持力度不足。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其规模较小、对市场整体的把握能力有限,容易受到金融风险和市场波动的影响,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但其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政府及其相关政策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十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但是现有的政策还难以跟得上市场发展变化的步伐。而且很多地方政府将主要的政策用于大型企业的发展方面,未能对中小企业实施政策方面的倾斜,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与大型企业相同的政策待遇,其难以参与有效的市场竞争,这不仅是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更是我国整个市场经济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4.缺乏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

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能够指导企业实施有效的生产、销售、管理等措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在宏观经济视角下,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因此其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多。其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时间普遍较短,其难以对未来的市场变动和行业发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分析,因此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即使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之后也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实施。其二,大部分中小企业主要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其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于需求方的订单,因此其战略发展规划难以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这些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宏观经济视角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宏观经济视角下,要想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必须要首先缓解其融资难题。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改革,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渐规范民间资本、使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放宽对中小企业授信的限制,政府要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和抵押,使得中小企业能够从商业银行中顺利获得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要增强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实力,通过扩大自身的生产规模和盈利能力,提升其融资的资本条件,使其能够通过自身能力的增强来获得更多的融资。同时,要放宽对中小企业上市的条件限制,使其能够像大型企业一样通过上市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

2.完善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是实现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对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其能够顺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竞争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的管理型人才,使其为中小企业的管理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在宏观经济视角下实现高速健康发展。

3.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相关政策的扶持。

鉴于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要在政策方面给予其一定的倾斜,比如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使得中小企业能够降低自身的发展成本。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市场竞争体系,使得中小企业能够获得与大型企业相同的市场地位,通过鼓励和推动中小企业的参与,进一步活跃我国市场经济。另外,政府还要积极发挥其服务职能,为中小企业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难题,通过制定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在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健康发展。

4.制定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如前所述,发展战略规划对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从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对未来的市场变动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制定相应的计划,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进而保证其发展战略规划的有效性。同时,要促使中小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进行密切的合作,保证其市场需求的稳定性,进而与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依托大型企业的发展,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结语

中小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进而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宏观经济视角下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从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必须要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完善其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制定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等角度出发促进中小企业在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健康长期发展,使其继续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云.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及我国中小企业对策[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2(04).

[2]吴静煌.基于宏观经济走向的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4(18).

[3]董子铭.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Z2).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现调控;市场价格;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宏观调控,许多人认为那是国家考虑的问题,与己无关。实际上,它距离百姓生活又是如此之近,或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宏观调控是为防止市场经济自发过度波动的缺陷,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去调控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避免经济大起大落,通过对货币、财政、外汇等收支总量的调节与控制,实现经济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第一,它是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市场对资源配置一般是按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灵敏的价格信号和经常的竞争压力,协调供求关系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在对保证经济总体平衡,防止经济剧烈波动,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对于维护公平竞争,防止贫富分化;对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或者勉为其难,或者无能为力。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缺陷,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尤为必要,纠正市场缺陷造成的种种损失和偏离,就成为政府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的直接理由。

第二,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要求统一的宏观经济调控。生产社会化,是指由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过程。生产社会化的推进,把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在全社会范围内联结起来,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成为一个有机体。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生产若处于无政府状态,单靠各经济单位自发行为,就难以达到稳定、协调、持续地发展。所以,生产社会化要求,社会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指导和调控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

第三,经济转型期的特殊要求。我国仍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成熟、不完善,受市场机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经济运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热或偏冷趋势,必须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来加以调整,从而使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均衡,处理好速度、比例、效益三者的关系。

二、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

现时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如何继续以稳妥措施巩固宏观经济调整成果,使特定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平滑转入正常时期的宏观经济调节;二是如何促进消费合理增长,缓解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压力,避免非理性的投资反弹;三是经济结构调整问题。针对经济局部过热的宏观调控暴露了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体制和资源瓶颈问题,通过简单填平补齐方式解决容易留下弊端,应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解决。

今后一段时期,建议宏观管理部门提高调控的前瞻性,发挥三大作用:一是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既要看到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取得的明显成效,又要看到宏观调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避免反弹加重调控,又要及早发现新的倾向性苗头和问题,及时调控,创造正常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二是改善调控机制,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掌握好出台的力度时机和节奏。宏观调控尚需努力,不能放松,当然宏观调控也需改善,不能僵化;三是抓住改革投资融资体制的根本,继续重点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粗放经营问题,同时要尽快出台投资调整目录和支持国内民营经济投资的政策措施,实现有限制、有扶持、区别对待,培育经济的自主增长力量。

三、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措施

第一,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含地方政府),那么加强宏观调控前提之一就是政府行为的理性化。现在,宏观经济调控之所以存在各种障碍,各级地方政府行为的非理性化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诸如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市场,造成竞争的不公正、不充分。鉴于此,转换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就成为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有效性依赖于健全的微观基础。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如果没有完善和健全的微观机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再完善、再健全也就没有了对应的着力点。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将政企分开,将企业塑造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它才可能对各种市场信号有敏锐的反应,宏观调控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宏观调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功能的正常释放,要求计划、财政、金融体制的改革配套,协调地运行。由于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体制的整体改革推进,必将制约和影响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程度,也从某种程度上加速和延缓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进程。所以,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必须放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背景之上进行。

总之,宏观经济调控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局限性。宏观调控必须在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之上才能进行。宏观调控从某种意义上的对市场和市场机制的管理,但管理绝非是代替,宏观调控不可能也绝不能代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它只是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基础之上的二次作用。

(作者单位:1.大连市旅顺口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大队;2.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师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李书琴,刘卓良.关于宏观经济调控的几点思考[J].理论探索,1995.2.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世贸组织的最大特点就是为各成员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提供了一套法律框架,即WTO规则,用来规范和约束成员的政府行为,以消除或限制各成员政府对跨国(境)贸易的干预。由于WTO规则绝大多数都与政府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关,几乎影响到成员方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因此,入世后受到第一轮冲击和挑战的是政府而不是企业。WTO各项原则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每个成员国政府都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管理经济,做到政企分开,政府决策和执行透明化,政府管理规范化、法律化。可见,WTO对政府的要求涉及经济管理和经济体制方面的根本问题,由此给政府带来的挑战也是全方面、深层次的。

二、我国政府目前的经济规制有待改革

经过十多年的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中国已不是原来的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国家,计划的范围、程序、方法等许多方面均已发生重大变化。1994年以来,根据十四大精神,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中国全面推进了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使其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适应性有了进一步增强。可以说,我国政府经济规制已有较大转变,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与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1.经济法律还不太完善,目前政府经济管理中无法可依或法律依据不足的现象相当普遍,法律法规内容含糊不清,规定过于笼统,解释空间过大,造成执法难,随意性大,存在以部门、地方条规否定国家法律的现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依然存在。

2.透明度与政策的可预见性较差。目前还普遍存在政府部门主要以内部文件和规定作为管理依据,政策本身透明度不高,政策执行程序透明度更低。

3.经济政策统一性、稳定性、连续性不够,影响中国履行WTO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义务。如一些部门和地方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某些政策,缺乏统一协调,导致涉外经济政策相互矛盾、前后不一。中国统一大市场尚不完善,地区封锁和行业割据时有发生,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影响中央政府统一对外履行承诺的能力。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是一个新的环境,需要接受世贸组织已经制定好的游戏规则,我们不能擅自改变它,而只能遵守、支持这些规则。入世是推进我国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历史契机,将为我国各方面的改革开放提供新的动力。因此,政府部门只有积极迎接挑战,在WTO的框架下主动改革,才能确保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从而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

三、WTO背景下我国政府经济规制变革的原则性要求

由于WTO规则总体上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加入WTO对中国政府经济管理变革提出了某些原则性、方向性要求,这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概括说明:

第一、规范。它表示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和行为首先要符合国家法律规定,要求经济贸易法律健全、政府依法行政;其次,政府经济规制不得与WTO基本规则和中国承诺的义务相冲突,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第二、统一。为了统一履行对WTO承诺的义务,在涉及WTO多边规则的领域我们必须保证经济贸易法律和政策的统一实施,确保地方政府职能与中央的一致性,避免执法和行政过程中的随意性。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还对各国经济、贸易、财政、金融、科教、环保、地区和产业政策等提出了广泛的约束性要求。

第三、效能。政府经济管理要更新理念,从重审批转向审批与管理并重、管理与服务并重,要从全面监管转向以重点监管为主;改运动式、间歇式大检查大清理为常规的间接监管,显著提高政府监管水平,改进管理规则,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个案处理,方便大多数守法企业,严厉处罚个别违法违规者。

第四、服务。市场经济是亲商经济,政府重要职能之一是为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服务。政府经济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服务又寓于管理之中,特别是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是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完善涉外经济活动的服务体系,是中国更好地利用加入WTO机遇的重要条件。

第五、透明。政府要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可预见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在涉外经济活动中,所有政策法规要在指定媒体上公布,而且要提高制定与执行政策程序的透明度。实行听证制度,避免立策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提高政策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建立统一的法律咨询机构,统一对外解释法律与政策的具体内涵,保证企业能够随时了解政策变动。

四、WTO背景下我国政府经济规制改革具体措施建议

从形式上看,中国入世后政府所面临的挑战,较多地表现在涉外经济管理体制上,但进一步分析,则不难发现问题更源于经济体制本身。或者说,涉外管理的问题只是经济体制问题在一个特定方面的反映。在中国“入世”的背景下,一方面要加快对不适应世贸规则的涉外体制、法规和政策的调整,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要在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上付出更大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政府、市场与企业的关系。在新的开放格局下,特别是经过亚洲过金融危机以后,对于政府强力干预扶持部分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做法,必须持非常谨慎的态度。相比之下,创造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更加重要,更具有基础意义。因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立足点是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要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特别需要有效率的市场环境的支撑。体制转轨和市场环境不会自然形成,因此,强调市场起作用,并不否认政府起作用,但政府作用的重点和方式应根本性的转变。政府应当将自己的主要注意力、发挥作用的基本点明确无误地放到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上来。

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这些特点决定了在现阶段政府转变职能,首先要从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中抽身,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培育”和“完善”。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政府起作用的领域要多一些。显而易见,此时政府的作用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重要的并不是政府作用的“多少”,而是政府作用的“定位”和政府作用“范围”的合理性。

在明确政府作用的方向、重点和方式的基础上,今后一个时期应当选择若干重要而条件成熟的领域加快推进政府改革。具体而言,我国政府经济规制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政府职能和行为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是中国加入WTO后履行相应义务和对外承诺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按照“规范、统一、精简、透明、服务、效能”的原则,建立符合WTO要求的高效的政府经济管理体系,减少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同时也为各类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要加速改革政府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简化审批程序,变微观直接管理为宏观间接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功能;在全面清理中国已经颁布的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符合WTO规则的经济法律体系,强化依法行政的意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加强执法的监督检查工作,充分利用行政复议对执法进行监督;要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尽快建立参与WTO多边贸易体系活动的协调机制和对各国经济贸易法律政策的评审机制。

2.改善宏观经济管理,妥善应对市场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加入WTO以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妥善应对市场开放和更高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各种冲击,维持经济稳定。首先,在加入WTO市场开放的过渡期,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经济过热或过冷,是我们应对外部冲击的基础条件。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必须针对市场开放带来的宏观经济影响实行瞬时调节,防止由于小的失衡引发大的问题,影响经济稳定。其次,加入WTO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中国必须建立健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利率、汇率和其他经济参数的市场化,形成以市场调节机制为基础的高效的开放型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增强其应变和防范风险能力。第三,面对更加频繁的资本流动和与国际金融市场更紧密的联系,必须改善金融调控,加强金融监管,强化对短期国际资本出入和大规模资本流动风险的管理,防范经济、金融全球化风险,避免感染国际金融危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3.确立开放的产业发展模式,调整产业政策实施机制

加入WTO以后,中国产业的发展环境和机制都将发生重大转变。为了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适应参与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的需要,必须调整中国现有的产业发展模式,规范产业政策手段,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必须确立面向全球的产业发展模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坚持产业发展的高起点,以国际竞争力为产业发展优先考虑目标,发挥大国经济效应,注重培养中国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以一定的跨越式发展取代等距离追赶。其次,适应新经济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在抓住机遇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同时,针对加入WTO对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挑战和压力,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整体产业升级,高度重视发展高科技产业,逐步改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争取更多的贸易利益。第三,按WTO规则要求规范产业政策手段。选择具有非专向性的政策手段,如放宽市场准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基础研究、竞争政策、加强政府规划指导和市场信息服务等,来促进重点产业的发展。第四,产业管理模式需要调整,政府职能的重点将由直接管项目、管资金转向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和服务,行业管理部门的作用将大大弱化,中介机构的作用将会大大增强,市场机制将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4.改革和完善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

加入WTO以后,国际收支调节复杂性和重要性更加突出,中国应按照市场开放的步骤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第一,在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和经常项目有条件自由兑换的基础上,逐步放宽汇率浮动的范围,根据中国主要经贸伙伴的经济、外汇情况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状况,形成以市场为基础、比照一揽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人民币汇率逐步成为调节中国国际收支的重要工具,便于防范国际金融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加强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促进中国对外开放和发展。第二,配合国内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积极、稳妥、有步骤地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加强和完善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监测国家外债规模和期限结构,避免大的外债风险,建立防范机制,完备必要的干预手段,保障中国的金融安全。第三,完善中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必须做好与国内经贸政策的有效衔接。

5.建立健全产业救济保障机制,减缓市场开放的冲击

WTO允许各国建立产业救济安全保障机制,减缓开放市场对国内产业造成的冲击,确保产业调整的平稳进行。要抓紧建立进口产品监控体系和预警、保障机制,加强对进口的动态监测。完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机制,尽快制定《保障措施条例》,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反补贴条例》,设立专门机构和培养专门人才;加紧出台《反垄断法》,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防止外国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垄断,明确规定对垄断行为的认定、处罚、执法程序和执法机构;在对明显不符合WTO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修订和调整的同时,组织力量加强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和健全中国的技术标准体系,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

6.加快建立符合WTO规则和国际通行做法的外经贸促进体系

清理并及时调整规范现行促进出口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制度、调整外贸发展基金使用方向、支持中小企业扩大出口;加强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企业提供高效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加快电子商务的推广和运用,研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大力培育和促进中介机构的发展,使商会、协会等成为中国加入WTO后处理涉外经济活动可借助的重要力量。

另外,政府有必要广泛开展WTO知识的普及和人员培训,使全民熟悉WTO有关规则,从而在制定有关法规和日常行政管理中自觉遵守和利用WTO规则为中国服务;加紧培训一批WTO谈判专家人才,积极参与WTO规则谈判,更好地维护中国经济利益。

收稿日期:2002-02-25

【参考文献】

[1]PaulAsamuelson,WilliamDNordhaus.Economics[M].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1998.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风险,处理不当就会引发金融危机。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金融风险是一种未来的不确定性。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因此,充分发挥金融促进经济增长和调节经济结构的作用,综合协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关系,健全市场机制,保持经济增长和信贷增长相适应,同时努力消除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和资本市场发展不规范等因素带来的金融风险,形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金融机构信息透明度

    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信息不对称、人们对于预期的逆转及人类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往往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起着关键作用,如由挤兑风潮引起的危机,常常是由于不利信息的传播而导致的集体非理性所引发的。提高金融机构信息的透明度,增强人们预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求金融机构按时公布其经营内容和经营状况,以使储户和股东明悉,且便于政府监督,有利于防范恐慌心理的产生。另一方面要求各国加强金融体系、政策的透明度。因为一国的国际义务是与其利益相对称的,地区的合作需要建立在各国利益的基础上。提高国际间的透明度不仅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而且有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监督各经济体的运作状况。

    二、加强金融监管

    加强金融监管包括:(1)完善金融体制,提高金融机构自有资本金充足率,建立金融机构关闭清理制度,降低金融机构自身的脆弱性,提高经营的稳健性。(2)推进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必须与其宏观控制能力相适应。虽然金融自由化可以促进金融机构改进质量,提高效率,促进资金的有效配置,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但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是有一系列条件的,如健全的财政预算体系、金融体制、国内借贷利率的市场化、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及完善的宏观金融监管体系等。自由化进程过快会产生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其中尤为要注意的是开放资本市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顺序一般为:政府借款——外国直接投资——允许设立外国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开放。(3)重视外债的规模与结构。利用外资要以直接投资为主,直接投资以生产性投资为主,借入外债以中长期为主。(4)对短期资本的流入及投向要加强管理和监测。应把短期资本的数额控制在可以灵活使用的外汇储备额以内。当一国尚无条件满足全面兑换,但又需要吸引外资流入时,可通过外汇管理形成合理的外汇需求。

    三、正确选择汇率制度

    在经济运行中,没有一种汇率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浮动汇率制度可以发挥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减少国际经济波动和外国经济政策的影响,降低国际游资冲击的影响。其特点是发挥“市场修正市场”的作用,让市场参与者自己承担风险。但是,汇率频繁、剧烈的波动会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问题。固定汇率制给市场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稳定了预期,有利于国际结算与资本的正常流动。其特点是发挥政府主导市场的作用并承担市场变化的风险。但在固定汇率制下,市场参与者缺乏抵御风险的意识与能力,容易诱导大量资本的流入、流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虽然兼顾了两者的优点,但这种制度既要固定,又要浮动,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掌握。因此,重要的是根据现实经济运行基本情况,选择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具有一定抵御国际金融风险能力的汇率制度[6]。

    四、打破不良贷款的恶性循环

    中央政府应积极建立国家财政部门、央行、金融监管部门的协作机制,借鉴跨国银行的经营模式,综合考虑地方政府在金融稳定中的收益和责任,前瞻性地设计商业银行改革方案,促进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的协调发展,着眼于硬化商业银行的预算约束,并激励商业银行硬化国有企业预算约束,创新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途径,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地方政府应强化整体观念,维护中央政府政策的权威性,积极引导地区经济、金融体系的发展。在积极弥补市场缺陷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我国的历次经济过热似乎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离不开地方政府对地区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如何理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关系,使之朝着激励相容的方向发展,稳定金融,应该是今后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 。 五、加快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改革 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资本自由化、改革外汇体制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必由之路。 金融机构改革主要是银行产权改革。目的是解决国有银行产权关系不明、所有者缺位、治理结构缺失、风险管理能力差等种种弊端。目前开展的金融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何加强风险

    管理,完善和规范授信业务程序,健全审贷分离制约机制,建立良好的盈利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六、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房地产泡沫潜在的风险,涉及整个国民经济,不仅仅局限于金融体系。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中央政府应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房地产业发展规划,及时调整房地产政策法规,对房地产业的发展给予战略性的指导。具体到各级政府,要设置符合市场需求的房地产开发准入门槛,严格土地批租,利用行政手段调节开发行为。

    作为信贷供给方的金融机构,应努力提高风险意识,按照人民银行、银监会的相关规定,严格房地产开发贷款准入门槛,切实加强信贷审查、管理、监管,警惕房地产泡沫出现,利用信贷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结构调整,对过热的房地产市场要适度降温。建立并逐步完善个人诚信体系,严格审查住房按揭贷款,防止“假按揭”等投机行为,积极推进住房贷款证券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阳.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财贸经济, 2007, (11): 29-33 .

    [2] 屈文.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