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地金融政策

土地金融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金融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土地金融政策

土地金融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债务风险 ;金融风险 ;化解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7-0085-04

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尽其所能调动区域内各种资源,其中,通过公共投入拉动投资是最主要的手段。在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增长方式的直接后果表现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快速膨胀,进而直接或间接的对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并在政策环境宽松时期不断积聚,当宏观政策发生变化时,社会融资总规模受控,土地财政作用不可持续,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就会出现不足,并在一定条件下向金融风险转化,甚至可能导致公共风险的发生。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的联系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原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多种因素和矛盾相互作用形成的,总体看,既有历史原因,也有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原因,后者是主要的。首先,是转轨时期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划分不清晰造成的。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各方面利益问题受到冲击,为减少改革阻力,需要对利益受损方给予补偿,这部分补偿在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制度不完善时,往往需要由地方政府负责承担。在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在财力资源筹集和调配能力上的先天不足,造成收支缺口的增大,从而导致债务负担的日趋加重。其次,地方债务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主要表现在隐性和或有债务过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债务风险监控体系不健全、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一方面表现在微观形式的相关性上,转型过程中,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为了追求经济高增长和主体职能, 大量透支银行信贷,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同时,也有许多金融风险通过债务风险的形式释放,如对地方财政的额外支付等等。另一方面表现为宏观上的互相传导上,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历史经验也证明,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将导致另一方承担兜底责任。从当前我国情况看,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二、地方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的影响因素

(一) 间接融资手段的扩散

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地方政府财权却没有随着事权的增长而扩大,这种体制和制度的框架下,催生了地方融资平台的产生。作为地方政府利用金融资本一个重要的载体,融资平台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起步过程中确实起到了明显的助推作用,也确实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随着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不断提升,债务规模也呈现快速攀升的趋势,一旦债务偿还出现问题,将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根据审计署公布数据,2010年底,地方融资平台为主体举借的债务占地方政府债务的比重达到46.38%,总量接近5万亿元。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各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基本不超过30%。尽管统计角度略有不同,但基本反映了一个现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呈现快速膨胀的态势,是引发金融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地方政府职能的越位

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有着明确职责分工,金融机构放款时会权衡风险与收益,合理配置资产,政府的负债行为要受到市场的约束。但在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承担的任务较多,金融机构实际上承担了为改革、稳定、发展提供财力支撑的作用,长期以来,这种认识变成了一种制度安排存在下来。虽然银行商业化改革已经开展多年,但其原有的机关性质至今未从根本上消除,一脚站市场,一脚仍站在机关行列,某些时候还要履行不属于它的职能。而地方政府职能也尚未实现彻底的转变,越位问题时有发生,如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利益的考虑,会采取行政措施要求银行向指定的金融中介机构或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形成大量的指令性贷款。从地方政府来说,这样做的好处是资金成本低廉,同时也无需经过人大的审查程序,这种倾向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甚至有愈]愈烈的趋势。从近年来地方债务规模看,2008年全国地方债务总额约4万亿左右,2010年达到10万亿以上,增长了一倍多。从金融机构角度看,为获得经营中的诸多便利,也更倾向于提高政府部门及政府背景实体的授信水平,这样的体制环境无疑会更加易于地方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的传导。

(三)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对土地出让收益存在高度的依赖性,而地方财力收入又是债务偿还的主要来源,因此,土地市场波动将通过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地方债务偿还能力,进而间接作用于金融系统。特别是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土地间接融资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扩大了地方政府融资能力,其中大量不规范行为的存在,导致债务风险的增加。如果土地市场泡沫破裂,面对偿还能力不足的地方政府,金融机构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继续通过放新债换旧债的方式对地方政府给予支持;二是被迫承担政府抵押土地与债权之间的差额损失,此时的地方政府已因土地资产透支而无法提供增量担保获得债务的展期,显然这不是最优方案。从审计数据看,截止201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来自土地出让收入相关税费已经达到71.7%,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473.51亿元,占总偿债比例的37.96%。

(四)宏观政策调整问题

出于管理通胀预期、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考虑,当前我国宏观调控选择了稳健货币政策与积极财政政策的组合,一方面回收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通过引导投资和消费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这使地方政府面临两难的矛盾,一方面由于流动性收紧,信贷管控更加严格,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受到限制,无法为地方财政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在建、续建项目也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地方债务压力加大。一旦地方政府出现债务偿付能力不足问题,许多平台贷款自然无法按期偿还。而已经形成的财政化信贷资产也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提高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按照目前政策,融资平台贷款展期的,将下调其资产评级;对于政府担保比例较高的,上浮信贷风险权重,最高幅度可达300%,这将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造成较大影响。

三、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分析

(一)地方财政收支缺口

理论上讲,公共财政收入应该是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主要来源。然而,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收支缺口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见表1)。在地方政府无法通过体制调整获得更多收入分配权的情况下,至少短期内地方在财力上的缺口还将继续存在,并且由于刚性支出的存在,地方政府将难以使用预算内支出应对债务偿还负担。

(二)土地出让收入

根据审计署审计结果: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473.51亿元,共涉及12个省级、307个市级和1,131个县级政府,可见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政府债务偿还中的地位。然而,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制约,特别是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影响,我国土地出让收入呈现逐年走低的局势,随着城市大宗可出让土地数量的减少,长期以来土地增长的财政收入增长模式将不可持续。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19,504.3亿元,同比减少13%,其中住宅用地出让金12,712.6亿元,同比减少14%;全年300个城市共推出土地39,553宗,推出面积158,084万平方米,同比减少8%。随着调控政策的进一步收紧,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土地交易市场萎靡状态将不会削减,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从目前情况看,借新债还旧债有时是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唯一的选择。

(三) 地方政府融资项目收益

理论上,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作为资本性收入,将其作为城市基本建设的资本金来源具有一定合理性,在地方政府土地收入波动的情况下,适当举债可以在一个周期内保持政府资金的稳定供应。但在我国当前,常规性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投资拉动增长方式的需要,政府大量以土地资产做抵押或担保形成的贷款及或有债务,在土地市场风险出现时,容易造成债务偿还风险。特别是政府将大部分资金投向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教科文卫等公共服务领域(见表2),某些项目收益率低、回报周期长,多数甚至没有任何收益,长期还款压力必将严重挤压其他预算支出空间,进而对民生的保障造成影响。

四、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的对策

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一步向金融领域扩散,需要多管齐下,既要着[长远,又要防止短期内风险的扩大化。

(一)合理控制融资平台债务规模

短期内,按照治增量、化存量的原则,一方面在保证项目后续建设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地方融资平台新增贷款,保持债务规模总量不再增长;同时,全面清理现有地方融资平台,规范融资平台运作和管理,从根本上杜绝地方政府债务蔓延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制定可行的偿债计划,地方政府要每年在财力中安排相应专项资金,逐年化解债务存量。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必须改变当前政府职能“全能”的问题,找准政府的基本定位。逐步扭转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将工作重心放在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同时,逐步改善金融机构经营的政策环境,减少地方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确保商业银行正常经营行为不受限制,既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和稳定协调机制,加强监管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防范和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也要扎实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从治理结构、内控机制等方面入手,强化金融系统内在抗风险能力。

(三)合理分配地方政府财权

地方政府获得了稳定的主体财源,可以从内在机制上消除其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等问题。首先,要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体制,原则上各级政府都具有自身稳定的税源。在税制体系上,可以考虑全面推开不动产税(房地产税),遏制房地产市场非常规发展带来的泡沫风险在金融领域的聚集。其次,深化省以下财权分配体制改革,通过建立与事权合理划分相适应的财权分配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消除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内在动机。

(四)规范落实地方政府债权

针对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过快和隐蔽性的特点,应着[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规范,并在适当条件下赋予地方发债权利。短期内,可以在现有法律制度范围内,将国家长期国债作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启动资金,通过财政资金管控程序审查、监督融资平台资本金的注入与使用,构建规范性的地方政府间接举债机制,同时放大国债再融资功能,确保国家投资扩张政策的效应。长期看,应建立地方政府“一级债权”,突破立法障碍,适当改变对地方举债权的硬性约束,为逐步放宽地方举债权限留下操作空间,以适应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五)建立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

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统计体系,实行政府债务信息主动披露机制。建立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括债务规模、赤字情况、债务余额和收入比等综合反映政府资金流量与存量的指标。同时,积极开展风险监控及风险分析,提高地方政府防范债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玉新.地方政府土地融资风险及其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13(1).

[2] 封北麟.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财政风险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0(2).

[3] 张平.后土地财政时代我国地方政府偿债问题研究[J].当代财经,2013(1).

[4] 审计署.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EB/OL].(2011-06-27) .

[5] 李曾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的关系[J].北方经贸,2005(11).

Research on the Risk Conduction from Local Debt to Finance

in the Post-land Finance Period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Wang Bei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01,China)

土地金融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波动;影响因素;对策

1 前言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得到蓬勃迅速的发展,但在房地产市场中,经常出现较大的经济波动。经济波动严重影响和制约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抑制房地产企业经济上的波动,使房地产企业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

2 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

2.1 土地因素

房地产行业的顺利发展离不开相关的土地市场,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受土地一级市场及土地二级市场的影响比较大。土地一级市场也称为地产市场,国家土地部门是地产市场主要的供给方,房地产开发商则为地产市场的需求方,两者交易的对象为土地,即土地的使用权。二级市场的供给方及需求方出现较大的变动,房地产开发商从一级市场的需求方转变为二级市场的供给方,市民也就是购房者是二级市场主要的需求者,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交易的对象为房屋所有权及对应的土地使用权。在土地市场中,对房地产经济波动造成较大影响包括:通过土地出让所获取的收入,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房地产开发商所开发的土地面积,新施工的土地面积,已经竣工的土地面积等等,这四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致使房地产行业在经济上出现较大的波动。

2.2 市场因素

房地产行业经济上的波动与市场上价格的波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在市场价格机制调节下,房地产的需求量受到市场价格水平的影响,房地产行业的经济运行呈现收缩性或者扩张性的变化,进而引发房地产经济上的波动。比如,当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下降的趋势时,房地产行业的需求量将有所下降;当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上升的趋势时,房地产的需求量相应的出现增加的现象。

2.3 资金因素

资金是我国房地产行业出现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房地产行业的顺利发展,离不开相关金融政策的支持,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受金融政策的影响比较大,金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房地产行业的供给量,从而引发房地产行业经济上的波动。金融政策主要通过利率水平、贷款投向以及贷款规模等方面对房地产行业施加压力,影响房地产行业的供给量。总所周知,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其生存和发展力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单靠房地产企业个人的力量是很难筹到足够的资金,因此需要金融市场的大力支持,而国家金融政策对金融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金融市场则通过金融政策影响房地产开发商的营运状况,引发房地产经济上的波动。

3 抑制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对策

3.1 强化土地市场的有效管理

抑制房地产行业经济上的波动,必须强化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管理,首先政府应对土地市场总的房产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土地使用方面要加大审批力度,并形成统一的土地管理权,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使用计划,同时对土地的最终用途进行严格的监控。其次,在划拨用地方面,政府应规范相应的操作,改变传统的协议出让,进而实施招标拍卖的出让方式。形成市场化的招标、投标以及拍卖的形式。再次,遵循市场化的需求,实施新型的土地供应机制。

3.2 建立健全相关的金融制度

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的金融制度的支持,因此在抑制房地产经济上的波动中,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关的金融制度,首先,应不断完善房地产企业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尽可能地拓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其次,应不断完善住房市场住房消费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尽可能地拓宽住房消费者的融资渠道。再次,应建立健全住房金融管理制度,增加住房金融管理制度的实效性。在房地产运行中,实施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对抑制房地产经济波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房地产融资渠道的多元化的形成不仅仅需要房地产企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管理者不断加强相关的金融制度,不断完善相关的金融体系,为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从而有效的抑制房地产企业经济上的波动,促进房地产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3 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政策

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相关的政策支持,其中投资政策在房地产市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房地产企业在制定投资政策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当投资的主体结构出现较大的变动时,房地产市场在未来的周期内将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动。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其中跟房地产企业职责模糊,产权不清,缺乏风险规避机制等有着密切的联系。(2)房地产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应注意投资规模的变动。房地产企业的投资规模应尽可能地符合房地产市场宏观经济的规模,脱离了房地产市场宏观经济的基本界面,房地产企业的投资规模会出现较大的变动,从而影响房地产企业经济上的波动。(3)房地产企业应合理设置投资结构。为了使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更加的合理、科学,房地产企业需注意投资结构的合理设置。房地产企业在设置投资结构时,应注重对市场的调研,注重对目标市场的合理定位。

4 结束语

房地产企业经济波动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抑制房地产经济波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抑制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对策不仅仅有以上几点,更多是需要我们在经济实践中不断地改进。

参考文献

[1]刘昕玮.新经济形势下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理性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102-104.

[2]袁晓捷.房地产经济发展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11):61-63.

[3]梁明.从泡沫经济案例透析我国房地产经济[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11):660-662.

土地金融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户;金融需求;差异性;修正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9-0071-04

一、引言

我国农村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因此,在制定农村社会和经济金融政策时,就必须要从这个最基本的现实出发。与此同时,农户结构的差异又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在收入水平、文化程度、收入来源、就业状况及资源拥有状况等诸方面。[1]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农户在金融需求上也必然存在其差异。分析和研究这种差异,特别是以农户为基本要素来分析和研究对金融需求的差异,不仅可以从社会学层面来考察金融对社会的适应性,从而跳出就金融论金融的本位主义的思考模式,而且可以从技术层面来考察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金融制度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从而对完善和修正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为了分析和研究农户结构差异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差异影响,和由此对金融政策、金融制度产生的影响,笔者对处于东西结合部的湖南省永州市240户农户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深入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二、对农户结构的现实考察

我国农村农户结构是随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发生变化。在纯计划经济下,农户并非农村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因而,其结构状况的经济意义并不大。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户作为农村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其结构状况对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愈来愈大。调查中,笔者根据样本和当地农村发展水平,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考察农户结构。一是从收入水平角度考察农户结构。按照调查农户人均纯收入水平情况,大致分为最高收入组、高收入组、中等收入组和低收入组(具体分组情况见表一)。二是从资源占有角度考察农户结构。这里的资源仅指农户拥有的土地和山林资源,虽然土地和山林资源是按农户一定时点人口数平均占有的,但随着土地政策的松动,以租赁为主要方式的土地、山林流转情形大量发生,从而导致农户经营的土地和山林资源发生变化。三是从劳动力状况角度考察农户结构。这一要素农户结构大体可从两个方面划分:一是按文化结构划分;二是按技术技能。因为,文化结构和劳动技能和技术技能已经成为影响农户收入的关键性因素。四是从收入来源角度考察农户结构。随着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户的收入来源已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传统农业收入、经商收入、规模种养殖收入、劳务收入和其它收入。[2]

三、农户金融需求结构性偏差的表现

1.农户收入水平差异扩大,且在贷款活动中出现分化趋势。调查的240户农户按人均纯收入分为四个组,其中人均纯收入2000元(含)的47户,占比19.6%;人均纯收入2000元-3000(含)元的64户,占比26.7%;人均纯收入3000-4000(含)元的73户,占比30.4%;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的56户,占比23.3%。最高收入组农户的占比明显超过低收入组,且差距越来越明显,如调查的祁阳县一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8万元,而新田县一农户人均纯收入为0。与此同时,对应的分组贷款户数与贷款金额呈现分化趋势,即收入水平高的农户借贷规模越大,如最高收入组贷款金额达到59.48万元,占比达到50.3%,户均贷款金额16075元,分别比低收入组高出54.53万元、46.1个百分点和10948元(见表1)。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放大,且与农户借款规模正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受自然资源和公共政策资源差异性的导向,如不同区域间的人均土地、山林占有量,粮食种植补贴政策中的面积差异量,退耕还林政策的垒大户等,导致农村一些地区自然资源向大户集中,惠农政策产生的利益被少数人攫取,进而导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且农户的借款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区域经济越发达农户借款的规模越大,贷款满足率也相对较高。如调查的4个种养殖专业村60户居民2007年人均纯收入4400元,高出4个贫困村2600元。4个专业村共申请贷款92万元,实际获得贷款62.6万元,户均贷款额1.04万元,分别比4个贫困村高出39.4万元、31.8万元、0.442万元和9.5个百分点(见表2)。

3.农户经营和运行目的差异,导致的借贷为主要形式的金融需求来源渠道出现差异。农户自有经济实力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农户的经营发展目标,进而影响了借贷性金融需求的差异,有的是为渡生计的生活性借贷,有的是为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生产性借款,但二者的来源渠道差异明显。从调查情况看,向亲友借款和向信用社借款比重相当。调查的240户农户中46.7%的曾向亲友借款,仅比从信用社借款高出4.2个百分点,但借款金额较少,一般在5000元以下,且基本上属无息借款。从借款用途看,调查农户生活性借款与生产性借款都有,但受有无付息和金额大小因素影响,对借款渠道的依赖不同。如:从农村信用社借款中,购买农资、农机等生产性借款占比78%,而家人治病、子女教育等生活性借款占比仅22%;从亲友借款中,购买农资、农机等生产性借款占比40.2%,而家人治病、子女教育等生活性借款占比达59.8%(见表3)。

4.农户收入来源结构差异明显,并导致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调查的240户农户2007年纯收入合计297.6万元,其中务工收入和规模种养殖收入分别占比44.56%和33.1%,传统的农业生产收入占比仅12.74%(见表4)。这种收入来源结构导致农户产生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一是以劳务收入为主的农户对贷款需求量较少,占比仅19.06%,但对结算、银行卡知识、存款利率、人寿保险需求较旺盛;二是规模种养殖收入为主的农户对贷款需求量大,占比达到46.01%,同时还伴随着大量的农业保险需求;三是以传统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也有一定的贷款需求,但金额不大,占比仅17.02%,他们则对反假币知识具有较强的需求。

5.劳动力素质高低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关键因素,并产生后期差异性金融需求。问卷调查显示,65%的农户认为技术和手艺是增收致富的重要因素,80%的农户认为文化素质是决定外出务工收入高低的关键因素。实际调查还发现,一些掌握了技术和手艺的农户及文化程度较高的务工者在完成原始积累后,具备了扩大生产规模和返乡创业的能力,进而产生了一定的金融需求;而从事传统农业和务工收入低的农户金融需求量少。如宁远县近几年来共300多名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贷款需求近10000万元,其中莲花大酒店和莲花水泥厂就属一务工人员回乡建立,金融机构共投入贷款8790万元。

6.农户自然资源占有量的差异,拉大贷款金额和期限的差异需求。由于各地农户自然资源(仅指稻田、旱地和山林)拥有量的差异客观存在,调查农户大部分选择占有量较大的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经营,并产生不同的贷款金额和贷款期限差别。一是稻田资源比较丰富的组三农户多种植水稻、油菜和蔬菜等农作物,对贷款需求量为2.1万元,仅占三组贷款额的26.92%,期限都集中在一年以内;二是旱地资源比较丰富的组二农户多选择水果种植和烤烟生产,对贷款需求量达到4.3万元,占三组贷款额的55.13%,期限要求多在1-5年;三是山林面积比较丰富的组三农户多选择林木生产,虽投资金额少,但生产周期长,因此贷款需求量在1.4万元,占三组贷款额的17.95%,但贷款期限多要求在5年以上(见表5)。

注:每组样本农户为10户,稻田、旱地、山林面积为人均数,贷款需求为合计。根据调查的30户农户数据整理。

四、农户金融需求结构性偏差与金融无差异服务的结果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了不同的农户结构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对同类服务数量上,同时也表现在对服务结构种类上。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对农户提供的基本上是无差异服务,如国有股份制银行以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化企业为主,农业发展银行基本上管理流通环节的粮食资金,邮政储蓄银行则才开始小额贷款的试点,虽然农信社是支持三农发展的主力军,但受企业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制约,也存在着服务对象和功能不明确的问题。而保险机构服务的无差别则主要表现在其对利润追求的唯一性上。[3]调查显示,这种无差异服务与农户结构及基金融需求差异明显存在的非对称状态对农村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已经并将连续产生一些非良性结果。

1.导致金融资源在农村配置的高度集中,并因此放大农户财富的“马太效应”。这种高度集中是指少数农户占有绝对数量的金融资源,如在以收入水平为要素的这一组调查中,占该组农户数人口53.7%高收入和中等收入组农户占用的贷款总量是调查农户贷款总额的84.5%。虽然金融资源向高效益主体流动符合市场经济的高效原则,但却违背了公平原则,必将导致农户财富产生更为严重的“马太效应”,从而影响农村农户这一最基本社会结构的稳定。

2.导致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的逐步萎缩。在按收入来源要素的这一组农户结构中,贷款主要集中在以规模种养殖收入和劳务收入两组农户手中,合计占比达到65.07%,而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户组仅占有17.02%的贷款资源。在当前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下的市场环境下,生产资金难以得到落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农业的逐步萎缩。如新田县农办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3月底该县耕地实际耕作面积约为33.15万亩,比上年同期减少2000亩,长年抛荒面积占比2.5%,如加上季节性抛荒面积1400亩,耕地抛荒面积占比高达4%以上。

3.农村金融无差异服务使得农村金融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从现实情况看,农户对金融资源的需求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个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性需求,一个是以解决生存困难为目的的生活性需求。在像农业这样的弱质产业领域中,以效率为金融资源配置准则就意味着农业产业永远处于劣势,进而导致宏观上的产业结构失衡,并通过“短板效应”制约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4.农村金融无差异服务必然带来金融政策的“一刀切”。首先,金融服务主体的无差异导致金融政策传导渠道单一。在单一的传导渠道中,政策的差异性往往作简化抹平,从而容易发生技术性政策漏损。其次,金融服务方式的缺失,又造成了金融政策效应的点面错配。为了控制信贷规模,中央银行往往采取的是复合式政策手段,如利率手段、公开市场手段等,而对仅有贷款方式提供融资服务的农村金融主体来说,就只有通过增减贷款数量的方法来落实对信贷规模的控制,从而容易形成“一刀切”的局面。这种“一刀切”又会使“弱户”、“小户”最直接受到冲击,削弱其拥有金融资源的份额,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

5.造成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公和浪费。一是少数农户利用金融资源集中的优势,钻取公共资源分配中的漏洞,攫取惠农政策补贴,这集中体现在退耕还林政策中。如永州市退耕还林涉及农户212296人,其中大户2630人,占政策涉及农户总数的1.24%,而大户承包的退耕还林面积达39.56万亩,占全市退耕还林总面积的30.1%。二是在粮食种植补贴政策中,一些种粮大户虽然能够在金融支持下承包更多的稻田耕种,却因为粮食种植补贴只发放给稻田所有人的原因,无法享受到国家公共资源的正效力。

五、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

1.金融服务要深入研究农村社会变化问题。金融服务政策只有紧跟农村社会变化、紧贴农村社会需求,才有强劲的生命力。因此,农村金融服务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深入研究社会变化,并随社会变化不断加强调整、修正其服务方向与策略,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3]

2.金融政策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选择利润最大化是实力竞争的需要,但作为对社会公共资源的利用,其服务必须以社会为载体,其服务政策必须以社会责任为约束,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为原则。

3.金融政策要坚持多样性原则。一是指制定金融政策制度的参考样本提取要考虑多样性,不以个别代替全面,以充分体现政策制度更加符合我国地域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二是指金融政策制度的约束性,要充分考虑当今中国经济主体构成要素的差异性,及其对金融需求的差异性,保证社会所有成员、所有经济主体都能享受金融资源。三是金融政策应具体细化,不应制订“一刀切”的金融信贷政策,而应兼顾农户的差异性,可将“农户小额信贷”演化为政策性贷款,由农发行或农村信用社为承办方,执行优惠利率,国家财政补贴承贷机构的贷款发放和回收成本;为解决农户生活困难的信贷需求应该退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范畴,而由社会保障系统来解决;政策性保险也应尽快覆盖所有农户,而最基本的保障为农户住房保险和主要农作物保险等。[5]

4.金融服务要充分利用公共管理政策的正效力,衍生出众多的支农信贷新产品。随着国家对发展农业生产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国家公共管理政策的正效力的激励作用完全可以被金融服务予以开发利用,如开设“移民补助质押贷款”、“退耕还林补助质押贷款”和“政策林权质押贷款”等,解决农户大额贷款担保抵押难题,有效支持农业生产发展。

5.要进一步深化金融生态建设的内涵。金融生态建设必须要首先考虑金融服务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尽量减少或规避差异性存在,使其趋于平衡、健康发展状况,真正达到生态要求。

参考文献:

[1]蒋国政.对解决“三农”问题政策环境的辩证思考[J].中国金融参考,2005,(11).

[2]蒋国政等.关于金融服务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J].金融参考,2006,(5).

土地金融政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金融危机;外汇储备;投资;金融制度

一、日本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1、非独立的金融制度是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

日本的主银行体制不同于英美等国的模式,银行运作缺乏自身的独立性,严格按照官方的命令行事。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控制一旦脱离现实基础,只是为了政府经济目标而设定金融政策,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没有立法为依据的金融监管,最终使银行等金融机构丧失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2、银行经营错位是加剧泡沫的重要诱因

银行作为信贷双方的中间人,正是为了弥补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的。银行减少了交易费用,降低了风险和资金的成本。但是银行作为资金保管与运营的人,在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监管的时候,银行可以出于自身利益进行信贷,为了获取高收益而投向高利润、高风险的行业,甚至会营造适合投资环境来保证自己的投资收益。

3、日本政府在经济扩张阶段不恰当的货币政策

从日本政府的货币政策来看,应该说在此周期中存在比较明显的失误。主要表现为在经济扩张时期实行降低利率放松银根的扩张政策。由于日元自1985年12月的“广场协议”后大幅升值,为了消除日元升值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日本政府随后采取了金融缓和政策。1986年1月30日起,日本银行分数次将官方贴现率从1983年以来的5%降至2.5%的历史低点。并持续容忍接近或超过10%的货币增长速度。这项政策一自持续到1989年5月方做出调整。这一宽松的金融政策带来了大量的富裕资金,促进了金融机构扩大贷款和整个社会的信用膨胀。

4、忽视了对土地、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控制

在此周期的扩张阶段,由于批发物价和消费物价水平比较稳定,而传统的日本金融政策是以一般物价水平作为参照的,这种判断成为实行扩张性政策的根据之一。而却忽视了对土地、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控制。对此日本政府自身也己经认识到,并且在大藏省的专门报告“资产价格变动的机制及其经济效果”中表示,今后在经济运营方面除物价走势外,与前相比要更加重视资产价格的走势。

5、不动产贷款控制不力

在对不动产贷款的控制方面,虽然大藏省较早就对银行的不动产贷款采取了行政上的干预措施。但是总体上看并没有什么成效,原因就在于金融机构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绕开行政管理的迂回贷款,银行回避管制的动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本身开拓新业务的企图相结合,最终导致大量迂回贷款流向不动产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因此成为继城市银行和地方银行之后的不动产贷款主力。经济转入收缩后,这些贷款大量成为不良债权,许多金融机构更因此而破产。同时,暴露出金融机构具有忽视对借款人进行审查的倾向。

二、日本金融危机对我国目前潜在的通货膨胀的警示

根据分析日本的金融危机和我国处于经济繁荣期的实际,在控制货币供给和扩大货币需求的原则下,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金融制度建设

稳步发展金融自由化,提高金融系统的独立性稳步发展金融自由化,提高金融系统的独立性,保证金融政策对整体环境的稳定作用,是保证经济稳定高速发展、防范金融泡沫的重要环节。通过金融自由化,保证金融信息的公开性,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促使资本更有效地配置,避免过高的泡沫风险;加强金融系统的独立性,减少外界的干预,可以使得金融系统减少不良资产累积,更好地处理泡沫风险,从而实现经济整体安全。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

2、加强银行监管

由于银行信贷存在投机行为,所以要加大对银行发放贷款的监管,谨慎控制银行盈利性的经营和投机。银行可以从事股票和房地产等虚拟资本的投资,这是出于资本配置的需要;人为的炒作虚拟资本,而将炒作的成本由社会承担就是错误的。同时,加大对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审查,减少资本的过度投入,防止经济过热和坏账的出现。

3、积极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加强外汇管理

我国房地产价格和股价的飙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投机性资本大规模流入我国,这也证明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境外投机资金的巨大吸引力。因此,继续推进已经有成效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实现人民币的缓慢升值,防止其过快升值。同时,由于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很大压力。因此要加大外汇储备的管理,加强对海外的资本投入,扶持更多的大企业走出国门。

4、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在目前的股市繁荣情况下,要密切关注股市的变化,并加以政策引导,特别是要注意适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提高利率。同时,扩大投资面,引导货币的需求,努力创造有效需求。

5、对土地、商品房等资产价格的控制

实行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实现土地的有序有效供给。防止开发商的圈地、屯地等行为。另外,还要努力控制房价的上涨,防止泡沫的扩大。

6、拓展投资渠道,鼓励全民创业

由于国内人们投资渠道的单一,多数资金流入了股市和房地产。因此,要拓展投资渠道,引导过剩资金的合理流向,比如发放国债等,减少资金对股市、房地产的压力。

另外,放宽投资领域,使得更多的被国家控制的行业如铁路、航空等部门向民间资本开放,使资本都能获得平等机会和高额回报。同时,鼓励全民创业,让更多人参与到实业中去,那样,可以扩大对资金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减少资产泡沫,为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曹龙骐.金融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土地金融政策范文第5篇

(一)金融行业要增强信心。目前,金融业最关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对__发展前景的信心。一是生态优势。__生态资源优良,资源禀赋优越,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另外,__交通便利,城市功能完备。对此,大家要进一步提高对__城市价值的认识,只有提高了认识,才能给予__更多的支持。二是政策优势。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把__定位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中唯一的重点开发区,什么叫重点开发区?就是要有更多的平台和项目,要起到中心城市的牵头、引领作用,这都需要金融机构给予__大力支持。从政府的角度,可以争取更多用地指标、产业政策和城市面积;从银行的角度,可以争取更多的金融政策支持__,把“重点开发区”的地位真正体现出来,发展才能比别人快,实现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三是后发优势。“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通过十年的努力,__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拥有了“铁公机”,改善了原来闭塞的交通条件。同时,区委区政府决定把城市建设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一座有别于全国千城一面的高品质特色城市。去年,引进了美国cordish公司来规划打造新城。城市建漂亮了,基础设施又完善,房地产价格自然会提升。未来几十年,__房地产市场不仅仅是面向55万人的本土市场,也不仅仅是面向渝东南和__主城的市场,而是面向全国的市场。因此,说__经济正处于起飞阶段一点不过。初步判断,在“十三五”期间,__经济发展速度会保持两位数增长。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第一,加大实体经济的支持。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农业经营主体及工业企业,特别是对区内88家规上企业,可以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实行“一企一策”,对已经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银行要给予帮助,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要给予培育期。现在很多企业自身发展情况不错,就因报表不符合、财务管理制度有缺陷等原因银行就降低贷款规模,银行机构可以在这方面给予一些照顾政策。一方面,企业要规范财务管理,让企业的报表符合银行的要求;另一方面,银行要给予企业培育期,对报表等原因不符合条件的进行辅导、规范。去年,市政府专门出台了重点企业培育财政扶持政策,我区拟出台工业企业方面的“123”扶持政策,只要达到标准,就可以给予贴息支持。第二,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在“新常态”下,全国发展速度在放缓,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很多人从房地产市场中撤退。尽管如此,__年__房地产行业的销售量、价格基本上持平,变化不大,这就是__发展的特殊性。__房地产行业还要继续增加贷款力度,才能满足市场的刚性需求。第三,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如何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除了配备区域性管理机构之外,还需要更多的金融政策上的支持。现在,__跟周边的区县所享受的金融政策一样,体现不出作为“金融中心”所享受到的特殊待遇。如果没有金融政策,金融机构争取不到上级的支持,__在经济总量、人口总量、企业规模、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就没有优势,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就没有支撑。

(一)着力建设金融扶贫示范区。__是全市仅有的三家金融扶贫示范区之一,这里面就有很多文章可做。扶贫工作不仅仅是扶贫办帮扶贫困户,金融扶贫就是大范围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地方减贫的一个概念。如何建设?第一,需要加大对上衔接力度。中国人民银行黔江中心支行要加大对__营管部的汇报力度,同时,还要积极主动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协商,提出方案,有针对性地争取。第二,创新体制机制,争取更多支持。今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我们很多金融机构来说很不利。需要大家想一些特殊的办法来解决,既要按照规矩来办,同时也要出一些概念和政策。当贷款要求项目有一定规模时,能否争取一点规模;当缺少抵押物的时候,能否改成信用贷款,等等。这就需要银行机构来设计概念。比如,近日,据报道万达集团将投资600亿元,在贵州建设1个万达

文化旅游项目和10个以上的万达广场,从原来的扶贫开发延伸至全方位的经济合作,这就是一个新的扶贫概念。国务院扶贫办把很多民营企业拉进来帮扶贫困村,万达集团作为全国首富,就来帮扶贵州,起初是投资10亿元建养猪场,后来就与贵州省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实际上就是整体进入贵州。这个概念__也可以借鉴,可以到__拉一些大企业、大老板进来帮扶我们,从银行机构贷款给他们,这样就避开了本土企业没有抵押物、没有载体的矛盾,但是他们贷款后必须把钱投入__。同样,我们也可以把贫困村与企业对接,实行“一对一”帮扶,可以发展乡村旅游,这样企业就有载体、有项目了。(二)合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第一,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__未来最适合做金融机构中心,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最重要的体现就是金融中心。因为金融业无论是在地方税收贡献上,还是在gdp占比上,金融机构所起到的作用都非常大。比如,哈尔滨银行到了秀山,为什么不能引进__?需要你们给政府提供信息,然后一起去做工作。还比如,保险、证券和非银行机构,也要加大力度争取,去年有西南证券落户__。第二,做大金融后援。请各位行长支持__把城市建成低密度、宽尺度,依山傍水、欧式风格,让别人一下子觉得__城市与众不同,吸引金融后续产业来黔落户。比如,人民银行可以把结算中心、区域性总部迁到__来。现在新城到处都是低密度、宽尺度,但是最能体现出现代城市,肯定是银行机构所在地。那就可以划出一片地作为金融基地,让银行机构来盖高楼大厦。这样,银行机构就可以到市行、总行争取资金,五到十年,肯定有很多金融机构要进来。__有这么好的城市和空气质量,他们为什么不来?银行机构从行业的角度来做,我们从政府的角度来做,一起把这件事做好。什么叫金融中心?不一定非得有支行、分行在__,结算中心在__落户也是在建设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