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实施者,只有当学生关注于某个领域时,才会希望更多地了解它,把它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

1.1让学生知道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第一堂课即明确课程目标,列出需完成的阅读材料,布置课外任务及完成日期,教学计划及安排分发给学生,提出对到课、迟交或不交作业等情况的相关政策。每次课前在黑板上列好提纲,或发内容讲义给学生。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对自学章节写预习报告,通过检查预习报告、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考查学生自学的情况。

1.2学生自主建立处方分析题库基础记忆性的知识只是课堂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主要目的,更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推理思维能力上面。每章要求每个同学文献或者网络检索一个处方,写下自己查找的处方组成、处方成分分析、制备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学生查到的处方还只是一种信息,还需在此基础上,把每章学生查到的最典型的几个处方共享给其他学生,或者让学生互相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吸收和理解,从而转化为知识。由此可强化学生文献检索能力、药物制剂处方分析及设计能力,并可将学生收集的处方作为期末考试处方设计题的题库[3]。

1.3改变作业批改的方式课后布置的作业,学生互相抄袭的情况很常见,没法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因此改变作业批改的方式,学生作业上交后,教师快速浏览一遍,发现主要问题后,不对应地随机发给学生,给学生说明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尤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点评后,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作业,以此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

1.4布置阅读任务任何时候,学生都需要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建立有诚意的连接和互动,而不是过度的信息轰炸。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每章针对性地发给学生若干篇前沿进展性的文章。通过小测验,让学生了解他们必须对自己的阅读任务负起责任,并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运用材料上学到的信息和观点。这将为他们的阅读带来内部动机。

1.5设计工艺操作单元的磁贴将重要的、典型的制剂工艺做成若干磁贴,每个磁贴上写明一个操作单元,要求学生在黑板上按照工艺操作的顺序排列,并讲解工艺过程和注意事项。这样的环节可安排在课程中间,学生讲解一方面可以缓解其他学生的视觉疲劳,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1.6注重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促进注重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1)学生提问题:每次课每个学生提出1-2个问题,建立问题库。(2)课堂小结:每次下课前3分钟,要求学生写课堂小结,写下本次课中的几个要点,或是他们脑子里最突出的问题,并指定一个同学准备在下次上课前用5分钟对本次课的内容归纳说明。(3)要求学生以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每章进行系统总结,以此可理清思维的脉络,掌握整个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加强不同课程间的联系及直觉思维的培养。比如学生以液体制剂为核心词汇,从常用溶剂、附加剂、低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混悬剂、乳剂等分支展开。

1.7改变学生对考试的态度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经常会抱怨课程没什么意思,考试只是死记硬背,看不到所学的东西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学生更多地只是关心成绩而不是学习的过程。针对此类现象,改革考试的方法,比如增加平时小论文、处方设计等方面的学习任务后,把课程分数更多地分解到平时成绩中。期末考试的题目以灵活应用型的题目为主,从学生自己查的资料中出题。考试结束后,给学生评价试卷的机会。适当的机会教育,比如讲到制剂的设计时,从“质量不是通过检验实现的,而是通过设计赋予的”这句话入手,药品生产是过程管理重于质量标准,而学习亦是过程大于结果。

2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2.1专业前景展望教学设计中穿插一些制药行业的前景和展望。比如通过国家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局的经济学数据,给学生展示医药行业尤其生物制药行业近年内的快速发展。从国家政策层面,解读国家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支持,以向学生展示医药行业的美好前景。从区域性发展的角度,以武汉生物谷若干大型制药企业的入驻为例,说明武汉制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如以修正药业创始人修涞贵的经历激励学生努力追求和探索的勇气。以近期某制药企业招聘制剂研发主管的要求为例,加强学生对药剂学的主要学习内容的认识,加深对企业专业人才要求的理解。

2.2培养自信的态度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水平上不自信的现象,通过往届学生在实习单位或者工作单位得到单位领导的认同的具体事例,给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需要努力之处,一方面学生能珍惜机会是最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学校课程设置上实验实践课程比例大,而且有多个设计性实验的项目,对动手能力、自主设计实验能力、科学推理能力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能力重于学历。

2.3科学合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给学生的习惯、兴趣等带来一些有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延伸持续到学生以后的学习甚至是工作和生活中,使学生做好进入不同工作领域的准备。例如提倡学生以多种形式重视分享和点滴累积。如班级群里每日60秒药学小常识,内容短小精悍,一分钟内可读完,必要的时候中英文对照,学习专业英语。针对学生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比较多的普遍现象,建议学生手机安装丁香客、用药助手等药学相关手机应用,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学习,也让学生养成关心自己所学学科的习惯。

2.4公开的鼓励表扬根据心理学上的赫洛克效应,每个人都希望被理解、认同和称赞。对学生阅读任务、处方查询、思维导图绘制等学习任务完成比较好的同学,及时的鼓励表扬。

3教学实践总结和反思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目标导学式学案教学

自学能力是学生独立的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的能力。它包括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试验操作等能力。它集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分析力等多种能力于一体,是素质教育中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实践高中化学教学中尝试运用“目标导学式学案教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改变以往上课讲解知识点“满、透、细、实”的方法,而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收集处理信息,独立获取知识,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什么是目标导学式学案教学

所谓“目标导学式学案教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的过程的重大改变。

二、“目标导学式学案教学”的具体操作说明

1.设计导学学案,引导学生阅读

“目标导学式学案法”的关键:教师给学生精心设计的预习提纲――导学学案。学案指导学生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精读、细读,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导学学案一般来说,包括下列几方面的内容:

(1)单元学习目标。在学案中编入学习目标,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自己行为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标准。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在自主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

(2)单元学习重难点。这一项目是为了指明学习中攻坚的方向,帮助学生合理分配一节课的学习时间,避免在枝节问题上浪费精力。

(3)学法导学(学法指导,学法宝典,学法启迪等)。①课堂上学生重点要看的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图片等;②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

这是导学方案的核心部分,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

(4)单元学习线索指导。该项分为“引入课题”及“展开课题”两部分。“引入课题”的内容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一定联系,但又有一定反差,使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展开课题”部分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实验、插图、课外资料等。提出讨论题让学生思考,挖掘概念的内涵、外延,注重在看似“无疑”处设疑,充分拓展学生思维的开阔性,让学生熟悉从多角度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

2.鼓励学生质疑,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在导学学案的导学下,仔细阅读了教材,心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此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创设问题情景呢?一是利用自然现象、学生自身实际和社会实际等提出问题。如引导学生从耳濡目染的农谚提问:“为什么有雷雨发庄稼一说呢?”“卤水点豆腐说明什么道理?”。二是通过比较分析,提出问题。比如学习了SO2的漂白性就跟氯水的漂白性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三是通过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景。如在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实验中加热变黑的铜丝放入乙醇又变光亮,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提出问题“铜丝在该反应中起什么作用”?同时老师适当引导提出“反应物一样,条件不同,产物有可能不同吗?”

3.学生分组探究,进行合作学习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规模大约一致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具有一定难度,或有一定的开放性、探究性、趣味性。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只局限于课堂内的小组讨论或组间辩论,更可放在广阔的课外,可采用观察纪录、调查研究、参观访问、查阅资料、亲自劳动等形式以及这些形式的综合运用。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适时指导和有效调控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保证。在学习开始前,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提供探究或讨论议题,引导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在合作学习进行中,老师要做好巡回指导,了解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展,发现问题,及时启发、引导及纠正,但是,老师仅起指导者的作用,切不可包办代替。

4.知识系统总结,练习测评效果

归纳总结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自我归纳、自我总结,把知识内容构建成一个完善的结构。在完成了“导学、质疑、探究、总结”四个环节后,学生是否真正将知识内化,建构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了呢?这就需要通过习题来测试评价。只有在经过了“测试、评价”后,“学案导学法”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才算圆满结束。

三、运用“学案导学法”的教学体会

“学案导学法”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民主气氛浓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和老师的主导关系,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材中某些内容受学校条件,学生探究能力,学业成绩评定等多方面限制而不能进行,某些内容若采用此法则把课时拉得太长,耽误以后课业的进行。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法”还需要逐步渗透,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0.

[2]《高中中化学课程标准》.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深度学习”原是智能领域的一个概念,“深度学习”带来了机器学习的新浪潮,推动了“大数据+深度模型”时代的来临和人工智能与人机交互的大踏步前进。近年来,“深度学习”业已广泛运用到教育教学领域。

“深度”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指“(工作、认识)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或“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程度”。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度学习”,是指通过多步学习、多水平分析或深度加工来获取新的内容或技能,它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刨根问底、自我反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而有效改变学生原有的浅表学习或浅表思维的习惯。由此可见,深度学习是信息加工、思维激活、体验强化、领悟深入的综合性学习;是把学习的原始信息不断优质化,转化为每个学生头脑中的“个人化”的东西的一种学习;是一种统整性的、触及心灵的学习。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是指教师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引导学生通过意义学习与深度加工批判性地学习数学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又通过深度反省把数学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数学学习层次,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进而去适应数学新情境、探究数学新问题、生成数学新能力的综合学习。

二、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转识成智,努力实现从“教学生一课”到“教学生一生”的转变,通过“问题导学三部曲”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诀窍,又通过读学、探学、玩学、写学四种“深度学习”方式途径(简称“四学”),努力培养学生“一生受用的、融入血脉的”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维建模、数学实践探究以及数学问题解决等“学科核心素养”。

(一)问题导学“三部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我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提炼,觉得“问题导学”是一个突破口。“问题导学”即“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通过“问题串”“问题链”引领学生走向“自我探索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均十分重视“问题学习”“问题教学”。“问题导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一生受用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优良思维品质,很好地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新常态”。

所谓“问题导学”,就是以一个或一串问题引导、促进学生学习。它以“问题”为抓手,以“思维”为核心,以教师“引导”为主线,以学生“问学”为主体,将学习探究之成功感、学习过程之生长性与数学思想渗透性融为一体。

在这样的“深度学习”中,我教给学生学好数学的三句话,即“质疑问难勤探究、举一反三找规律、回顾反思常总结”,也即“问题导学三部曲”。

所谓“质疑问难勤探究”,就是“静下来,想一想我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并勤于思考与探究它”。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疑难问题”才是驱动学生深入思考、深度学习的关键。正如鲍波尔所说的:“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

所谓“举一反三找规律”,就是“慢下来,通过举例子找到数学内在的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这里,不是让教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规律是什么?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课堂上所要阐明的概括、结论、规律性,本来就是从周围世界的事物、事实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中产生的。应当使这些事物、事实和现象成为学生独立研究的对象。……独立研究的对象,可以包括图画、草图、示意图、进度表、模型、活的语言事实(词、句)等。教师的技巧就在于,不要把这些东西以现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而是作为一项脑力劳动任务让他们去解决。”

所谓“回顾反思常总结”,就是“停下来,回顾、反思学习过程,总结方法与规律并写下来”。当代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要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学习中“回顾反思常总结”,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就像登山或走路需要停下来休息调整一样,我们的问题探究也需要回顾反思、经常总结,这是一个自省的过程。用心理学的术语讲,是“元认知”,即对“认知过程本身的认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这一点非常必要,通过对学习探究疑难问题过程的回顾与总结,让学习者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再检验与再确认。它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便扬长避短,更高效地学习。

质疑探究找寻规律回顾反思再质疑探究找寻规律再回顾反思……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了基本知识和技能,也积累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领悟到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进而还可以把这种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辐射到其他学科中,延续到中学及至更高段的学习过程中去,最终让孩子受益终生。

(二)“深度学习”的四个有效的方式与途径

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要求我们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转识成智,实现从“教学生一课”到“教学生一生”的转变,通过 “四学”,努力培养学生“一生受用的、最关键的、最重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有责任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等。具体如下:

1.读学

读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读数学书,读数学课外书。在读书中学习数学。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小学阶段要读450本推荐读物,以构成学生学习的一个“巩固的大后方”,形成广泛的“智力背景”。他说:“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数学学习也不例外,我一直认为,把学习和阅读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才是最好的数学教育。

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买数学课外书,多读数学课外书,让他们喜欢数学课外读物。要通过“数学童书”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进而为他们的数学童年抹上亮丽的色彩。

首先,营造班级读书氛围,教师要先做出榜样。养成读书习惯就像刷牙洗脸一样,必须有意识地去引导、培养。与其天天反复跟他们讲道理,还不如教师自己坚持阅读,做出榜样,这样就促使他们逐渐养成了习惯。读书也是一样。所以,我跟同学们讲自己小时候读数学课外书的故事,引发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的兴趣。从小时候到现在做老师,我对数学课外读物情有独钟,我总是利用节假日,经常到书店选书、买书;现在有了网络,我更是亚马逊、当当网的常客。我的数学课外书从80年代积累到现在(当时一本书有的只要几角钱),足足有200多本,我还在班上“晒出”我收藏的一些数学童书。学生模仿力强,经常看到数学老师看数学课外书,一定会以为这肯定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渐渐地,他们也爱上阅读数学课外书了。

其次,采用多种奖励举措,确保学生读书热情不减。现在各种渠道的诱惑太多,孩子读书热情的保持是一个需要下功夫去做的方面。为此,除了上面的编写小报、委任编辑或主编等举措外,我还奖励他们中认真的人去凉亭下读书,并拍下他们美好的姿态;给家长发“奖励购书通知单”(因为××原因,可以奖励买书××元,有权自行选择购买数学课外读物的种类,家长只能建议,不能干涉,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意识);鼓励学生写数学课外书的“读后感”,并在班级小报上发表,还发给“稿费券”,可以兑换免做作业、免做单元检测甚至免于参加期末考试等奖励。一系列的举措,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肯定,学生们读书热情高涨,班级中课余时间吵吵闹闹的人少了,静静看书的人多了;家庭中,“坐拥书城不读书”的现象也在逐步消失了。

午间,奖励孩子在凉亭下读数学课外书

最后,读书需要策略引领,才能让他们走向“深度数学阅读”。除了沿用我的小学数学老师运用的“说一半,留一半”的策略外,我还注意引导他们在书上做记号,这也是我从一本名为《深度学习的七种有力策略》的书中学到的。

我对学生们说:阅读数学课外书时,在每页的空白处画下或写下它们,用以解释你对阅读内容的想法。以下是我推荐的符号,你还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符号,没有对错,只要对你自己有益就行。我推荐的符号是:

《深度学习的七种有力策略》书中这样说:当你阅读时随心使用这些文本记录符号,即启动了阅读的“元认知”,已经开始考虑“深度加工”,开始考虑发生更深层的联系,只有这样,更为复杂的学习才会产生。总之,你标记得越多,学到的也越多。我在课堂上用通俗的话语,配以板书给学生们讲这些,他们觉得“在标记中学习”,确实很有效。

2.探学

当今课程改革的中心应该是改变学习方式,而其核心是探究学习。探究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众所周知,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唯有具有这种问题情境,对学生才能有强大的吸引力,面对学习需要才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首先,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学中,每隔一段不长的时间,我总会发一张表格,收集每个学生最近思考并记下的数学问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提问能力大大增强。如我所任教的四年级学生们开学以来提的数学问题:我们刚刚学习了升和毫升,有没有比升大、比毫升小的容量单位呢?它们叫什么名字呢?我家的汽车装满一箱油,可以开几天呢?无数个有多大?无数个里面有几个1000呢?数学为什么叫数学,不叫其他名字呢?什么是数学?学习数学有什么用呢?……你看孩子提出的问题有的跟新学知识相关,有的已经有“数学哲学”的意味了,因为他们已经在思考关于“什么是数学”的本源问题。当然,我们不能满足于提问题,更不能一“提”了之,我们要不断追求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与持续探索,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和解释。

其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就是认知平衡状态不断被打破的过程。教师必须把握住“点燃”点和导火处,让学生在“探学”中不断认识自己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产生要努力通过新的探索活动,达到新的、更高的平衡,进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学习中,我要求通过折纸来完成对分数的认识,学生很快就通过对折、对折、再对折、再对折的方法,认识了1/2、1/4、1/8、1/16……由于这样的折纸很有规律,没有难倒大家,而且有的学生由此推断说:我能折出1/32、1/64,等等。为了激发学生挑战新高度,我试着问学生:谁能用一张A4大小的折纸折出1/12呢?同学们一下子感到遇到障碍了!但他们开始静下心来、边操作边慢慢地思索起来……

不一会儿,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折法。开始以为只有两种,渐渐地发现,好像是四种,最终通过把12分解成两个相乘的因数,发现原来有6种折法,即6×2,2×6;12×1,1×12;4×3,3×4。(图示如下)

把A4纸大小的长方形折出1/12,最大的难度在于必须有一次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三份,这需要打破原有“对折”的思维模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但是,由于有前面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平衡的打破,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于是探究潜能也被大大挖掘了出来。

3.玩学

所谓玩学,就是利用学生喜欢玩的天性,鼓励学生在玩中学,对数学不再畏难,学得有滋有味。

不少人玩过魔方,一定曾被它的“魔力”所吸引。这个由匈牙利建筑学教授鲁毕克设计的小玩意儿,为什么能风靡全球,令众多人如痴如狂呢?原因就在于它有几千亿亿种不同的变化,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能够不断刺激人们去把玩。虽然能获得小小的成功,但想获得最完善的结局,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又因为其解法是没有穷尽的,带有极强的挑战性,因而这种努力人们都是愿意付出的,最后也就百玩不厌了。其实,数学教学就应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就应该是生活化、游戏化、儿童化的。

现行的数学教育,轻慢了学生学习的生活状态,总是以正统甚至霸权的书本知识来“俘获”学生,将学生的愉悦感“悬置”起来。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必须有些类似魔方的“东西”,通过教师“游戏地教”,让学生“玩耍地学”。试想,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的东西感到“疑惑”“好奇”“惊讶”甚至“兴奋”,我们还用担心他们学不好数学吗?

于是,数学活动课上,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数学故事,故事中藏着一道富有挑战性的思维游戏题――

大花猫是捕鼠能手,一天共抓到了好多只老鼠。这天,它在吃老鼠以前,先叫老鼠列成固定的一队报数,第一批吃掉报单数的;剩下的老鼠重新报数,在第二批中,花猫仍吃掉报单数的;第三批也是如此 …… 最后剩下的一只老鼠可以被保留着,不再吃它,而与第二天抓到的老鼠一起,继续按照上面的吃法去吃。

后来,发生了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情。大花猫发现,一连好几天,最后被留下的总是一只机灵的小白鼠。

大花猫就问小白鼠:“你想了什么办法,能每天都留下呢?”

小白鼠说:“尊敬的大花猫先生,每天排队前我都先数一数你这一天抓到了多少只老鼠,然后,我站在一个相应的位置,就可以留下来了……”

大花猫听了小白鼠的详细回答,很感叹地说:“没想到,害人的老鼠里居然也有你这样聪明的小白鼠呀!”

小白鼠行了一个礼,恭敬地说:“尊敬的大花猫先生,不瞒您说,我并不是害人的老鼠,我是从科学家的实验室里溜出来玩的,您放我回去,好吗?”

大花猫高兴地放它回去了,临别的时候,大花猫还感谢小白鼠给它上了一节生动的数学课呢!

故事讲完了,我问同学们:“如果你是那只机灵的小白鼠,你该怎样确定自己排在几号位置呢?”

一位同学说:“因为不知道大花猫每天到底抓了多少只老鼠。我们不妨从较少的只数开始想起,这样比较容易些。”这个同学的建议不错,于是我们一起研究起来。

当抓了5只老鼠时: ,同学们在本子上画了画,最后发现排在第4号位置,就会被留下来。

当抓了10只老鼠时: ,又该是怎么样呢?我让同学们再去研究。

过了一会儿,一个小男生急切地告诉我:“老师,我知道啦!小白鼠排在第8号位置,就不会被吃掉。”其他同学也通过自己的操作,同意这个小男生的观点。

那么更多的只数时,又会是怎么样呢?比如当大花猫抓到的是20只、30只老鼠时,聪明的小白鼠又是站在几号位置呢?因为时间关系,课堂上没有来得及完成,我让同学们回家继续想这个有趣的问题。

真没有想到,第二天早上,班上最不爱做数学作业的小王,竟然第一个上办公室来找我,兴奋地跟我说:“我做出来了,20只老鼠时,我发现小白鼠排在第16号,就不会被吃掉……你看,这是我画的图。”说着,拿出自己画在草稿本上的图示给我。我一看,画得密密麻麻的,通过询问才知道,他在第一批吃掉的老鼠(圆圈)上面画的是一条杠,在第二批吃掉的老鼠(圆圈)上画的是两条杠,依此类推,再画出三条杠、四条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临上课前,我来到教室,又有更多的同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我分享,我真的很开心,看到同学们欣喜的笑容,我觉得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之后,当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味时,我总会及时抛给学生们好玩的数学思维游戏,激发他们动手动脑,于是,学生的学习潜能一次又一次被激发。现在,我已经积累了这样的数学思维游戏近百个。

4.写学

所谓写学,就是以写助学,以写促学。深度学习的最大诀窍是什么?不停地写。“写学”与数学新课标强调的“回顾反思”相对应,就是鼓励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多进行学结与反思并写下来,这其实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元认知能力”。

首先,每天写“学思日记”,提升反省能力。数学要不要记课堂笔记?我认为是要的!但是,光记不思还不行,于是我改变原有的教学环节,把课堂总结时的提问“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改成不是让学生“说”,而是让学生“写”,即让学生静下心来想一想,然后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总结、收获、疑问,等等。每天回家,学生不仅要做作业,还要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回顾一天的学习状况,针对自己的疑难、问题与错题进行分析与反思、回顾与总结。我从学生三年级开始就要求他们这样做,收效还是很明显的。

其次,教学生学画“思维导图”,引导视觉化的深度学习。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思维导图通常从一个主要的概念开始,随着个人思维的延伸,向周围发散为一个树状的结构,能同时体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利于学习者发散思维的形成,根据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能较快地理清思维的整个过程。通过实践才知道,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画法不是很难的事情,一段时间后,学生就能熟练地掌握,促进学习与理解的深入。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B)―0041―01

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思维启发式教学得到了广大同仁和社会的认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外,运用思维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多策并举,是运用思维启发式教学的基础

1.创设疑问,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了解学生学习教材时可能产生的疑惑,以及学生原有的认识与新授知识间的矛盾,并以此去设计疑问,在学生与疑问之间搭建“桥梁”,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探究。如,为突破教材难点而设疑,或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模糊点而设疑。

2.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绝大多数中学生都认为:数学难学,学数学难。要帮助学生转变这一观念,则要依赖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尤其是在新科目的起始教学和新课题的引入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从故事、趣闻、游戏、史料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中寻找丰富的素材融于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安排一些数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善于激励,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成功与收获的喜悦会激励人更加勤奋地创造。同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成功感也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为此,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打破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以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尽最大可能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尤其对学困生,教师不能因为他们出错多,耽误时间长而剥夺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

二、学教结合,是运用思维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数学教学应该避免“一言堂”的生硬教法和“自学成才”的独立学法,要做到“情感激励与认知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教学民主和师生平等。教师要以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合作者身份出现,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创造一种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2.因材施教,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教师既要针对全班学生,又要坚持分类指导。可利用学生好胜心强、乐于表现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在认知度上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将中、优等学生或中、差等学生进行分组。例如,教学中可采用让中、优等学生探索一道题的多种解法,让中、差等学生对例题进行引申、推广,让全体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出测验卷等,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的表现欲一旦得到满足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会推动学生信心百倍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提高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以导为主,是运用思维启发式教学的根本

思维导图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生物教学 自主学习 交流合作 展示提升 反馈检测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课程的开发者,以教材为载体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使学生成为教材的奴隶。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驾驭知识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有尺度

“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要驾驭好课堂,提出合理的学习目标,掌握好自学的“度”,编制好自学提纲或提出有关的问题。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纽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识水平和教材的知识结构,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提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的思考题。

对于学案设计,是完成预习自学的重要依托,学案设计应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组内教师轮流分工设计学案。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导学提纲、学法指导、反馈检测等。

1.学习目标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与主攻方向。

2.导学提纲的设计不是课本所学知识简单的罗列,而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要由易到难有阶梯性,以填空小问题为主,当然也应该包括综合性、灵活性较强的题目,编排出合理的知识体系。

3.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与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4.反馈检测。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技能、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训练,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

学案设计我们经历了反反复复的探究过程,刚开始基础性题目较多,多以填空题、小问题形式,中间一段时间取消了这类题目,换成了思维总量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现在我们的做法是保留基础性题目,但在展示提升部分以思维总量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为主。实际是对前面的兼容并蓄。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指点迷津,帮助学生自学,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自学不是放手不管学生,而要组织好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六放手”:①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②重点难点放手,让学生讨论;③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分析回答;④问题结论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⑤知识规律放手,由学生寻找;⑥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构建。

二、“交流合作”有活力

交流合作学习是学习组织形式的变化,符合个人的发展需要。

刚开始实施时,学生受以前的学习习惯的影响较深,不习惯这种学习方式,出现分工不明确、互相推诿现象。交流时有的小组无人发言,没有讨论纪录。有的各说各的,讨论时间结束时,也没有什么结果,学习效率低。实施探究活动时,能者多劳,懒者旁观,甚至无人做或抢着做,试验效果不明显。

为了强化合作学习,我利用优秀小组示范、个别辅导、改变评价方式等方式使学生逐渐得到适应,最后评价时,强调的是小组的整体成绩,每一个成绩的取得是组内各成员合作的成果,个人再优秀,若不善于和同学交流,也不能得到较好的成绩。探究活动中更是如此,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四名同学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位切碎馒头,一位收集唾液,一位给三支试管编号,另一位将水温控制在37摄氏度,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既节约了时间,又分享了成功的快乐。学生学会了交流和分享成果,也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展示提升”有特色

“展示交流”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置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能活化基础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归纳总结”有高度

教材的知识结构,由“微观”的单元组成“宏观”的章节,有纵向沟通、有横向联系,这就意味着当教学进入总结过程时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总结,然后由发现思维转向集中思维,建立模型,形成创新意识。

总结的主要方式是整合归纳。整合归纳是使教学的知识由零散到完整的过程,是将个别的、具体的结论,通过总结归纳到知识体系的框架中,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规律化,也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方法。

整合归纳可以采用学生复述、自编知识表格或绘制图表等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总结和归纳,把知识内容构建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网络。这样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一目了然,然后将各层次的知识也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