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平面构成 教学改革 创造性思维 设计实践

一、平面构成与设计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由日本传入我国,在设计教育界备受重视和关注。平面构成培养的是在二维空间中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将设计元素进行组织、编排,它是三大构成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平面构成课注重各种设计形态的研究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是对学生设计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审美,对平面构成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设计作品质量的高低,正如一些优秀的设计师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平面构成的影子。

尽管我们的生活是在三维空间中开展,然而造型活动却常常是在二维空间中实现,即使是一些立体形态的设计也会遇到表面处理的问题以及图纸的表现。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看到一些学生的设计作品,其质量的高低与对平面构成原理以及实际的运用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注意学生对平面构成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是我们作为设计专业的教师应该仔细研究和思考的。然而在近年来的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感到现今的平面构成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由此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1.更新教材内容、注重平面构成基础训练

平面构成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视觉形象美的规律以及对事物的观察、判断、表现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并将其应用与设计实践中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感到很多平面构成课的教学还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平面构成语言的规律,蜻蜓点水式的学习让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的意义提出质疑,而同时在许多高校平面构成的教材和教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程度和逐步细化的各设计专业后续课程的发展需要了,以致让刚接触平面构成的大一新生充满疑惑,从而忽视平面构成课的重要性。

平面构成传入我国已有三十来年的历史,尽管当时在设计教育界备受推崇,而且为设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但一些教材的设计在如今看来已经不适应设计发展的速度而显得陈旧和滞后。课程的建设应从教材的建设开始,翻看平面构成的教材,笔者感到有些内容常重复出现于多本教材之中,所使用的图例也是类似,缺乏新鲜的内容,不能反映当前设计的发展和更新,练习内容也多是以单纯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等构成形式的骨格、表现形式等内容为主,而忽视基本形的组织方式及创造的训练,构成形式的练习所训练的是骨骼和基本型的排列规律,并按照规律而严格的方式进行练习,而这些需要在完全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原理的情况下进行才有意义。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感到基本形态的创造及组织方式的练习难度更大,正是因为它没有过多的规则可遵守,而完全依靠个人的审美感和创造力,因此笔者认为及时更新教材、加大基础训练的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将重点放在基本形态的创造、形态之间的组织上,培养创造性思维,为以后的设计实践课做准备。

2.平面构成的练习可以手绘为主,电脑辅助

传统的平面构成练习是以手绘的方式完成,手绘是一种思维运动、创意形成的过程,但却比较花费时间,因此笔者认为完全可以适当的借助最便捷、最快速的方式——使用电脑辅助完成。创作是一个过程,他要经历准备——设计——修改——在设计——完稿等一系列步骤,这个过程可以一分为二,在前期的设计构思及修改过程中鼓励学生以手绘设计稿的方式完成,这是一个大脑思维不断运动、创意不断涌现的过程,草图以手绘的方式勾勒不必中断思维来考虑拉伸一根线该用什么工具、换一个颜色需要什么操作……当创意如泉涌时,精力的不集中很容易断送一个好的构思,而影响设计者的创作状态。完成稿的制作是把设计的结果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现,仍然使用传统的笔、墨工具比较耗费时间,而作为一门课程是有严格的时间安排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学生完全把精力放在图形的绘制上精工细作就容易降低学习效率,没有精力进行创作构思,使学生感到枯燥而变得应付作业,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绘制工整的工匠,对于平面构成的教学目的是逐本求末,而使用计算机辅助制作可以有效的减少制作的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和构思上。

3.加强平面构成课与设计专业课的联系

在进行平面构成课教学的时候应该加强与专业课的联系避免与后期设计专业课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平面构成课常常作为设计基础课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考前的美术练习主要是针对素描、色彩的应试训练,而对于平面构成的知识涉及甚少,单从教材上的理论和图例也很难真正的理解与设计课的联系,因此在课堂讲授时就需要有意识的把专业设计融入到平面构成的理论当中,这样既加强了前后课程的联系,让学生对后续课程有了感性认识,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面构成中晦涩的理论。

近来,笔者在作一些尝试,在讲到点、线、面的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时,可以将一些完整的设计作品从平面构成的角度来诠释。以一张设计完成的广告为例,从平面构成的视角来理解作品,将具体的内容用点、线、面取代:如连续排列的说明文字可以看成是点的连续排列,大面积的图形、图片是面的形式……并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画面的构成和设计语言。同时,在讲到不同的内容时让学生举例相应的一些优秀的案例并进行独立的分析,帮助更好的理解平面构成在设计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4.鼓励对新材料的认识和使用

传统的平面构成练习作业一直以来都是以毛笔、颜料、卡纸为工具,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也不过是平涂、勾线、打点而已,形式单一,对于某些设计思想不能充分的表现。而平面构成的重要目标除了形式感的训练以外,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因此表现手法就无需限制在传统的方式上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掘新的材料,使用适当的材料和技术来表现设计意图。在不断挖掘新材料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材料本身的质感、肌理所呈现出的天然美感,也能激发出创作的灵感,走出传统对平面构成只有黑、白两色,只有颜色涂抹的基础习作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平面构成课主要是培养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从更新更广的角度观察生活,挖掘创作灵感,激发创作兴趣,将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将来设计专业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日]朝仓直已.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马洁,崔志军.平面构成课的创意性教学[J].美术大观,2007,(10):141.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范文第2篇

目前建筑教育中的形态构成课程脱胎于包豪斯《基础课程》的构成教学,其课程体系源自于工艺美术训练,并非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自身演变发展的结果。传统的形态构成课程以视觉艺术基础训练为主,多注重平面设计或二维空间的抽象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完全满足建筑学专业的特殊需要。

1.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传统的形态构成教学强调抽象的造型训练,单纯从形式角度探讨形态要素及其组织规律,如平面构成着眼于抽象的点、线、面的构成组合训练及形式美原则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则旨在训练三维实体的造型能力以及材质和肌理的表达;色彩构成则多从抽象的角度,在心理学的层面探求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这种基于工艺美术类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是普适性的,缺乏针对性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感到纯粹的点、线、面学习抽象,与建筑语言的形式逻辑缺乏联系。因此带来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手法脱离建筑形态设计,色彩构成与建筑空间形体的创作过程缺乏对应练习等种种问题。

2.课程衔接缺乏连贯性建筑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具体性、功能性,而传统的形态构成训练往往不涉及设计目的、内容、条件和手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分解性、形式性的特征。如果缺乏与建筑设计课程衔接,极易造成对学生建筑本源的忽视。学生在完成设计基础课程之后的建筑设计专题训练中,将面对多种环境因素和更多的设计矛盾,必然需要对建筑的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此时很难将之前学习的构成手法熟练运用于具体的设计。不仅如此,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中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的独立内容教学,缺少相互之间的连贯训练,对建筑学学生而言,就无法体会在建筑形体生成过程中,其二维平面、立面与三维立体造型之间严密的逻辑性。

二、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下的形态构成系列课程

通过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让学生在形态构成的训练过程中了解其与建筑设计的联系。因此,使课程更好地体现建筑学的专业特点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要求相结合,是设计基础教学团队探索改革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我校建筑学院的形态构成系列课程逐步形成了“建筑化”形态构成的特色教学方法。

1.强化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训练“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建筑学的设计基础课程学习中,尽快了解构成与建筑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体会到形态构成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掌握一定的与建筑相似的空间造型能力,从而为真正进入建筑设计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三大构成”,基于“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三大构成”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由于空间是建筑的本质,因而对空间构成的训练将有助于加强建筑学专业对空间形体塑造。通过改革和调整形体构成系列课程的内容安排,教学更加关注于空间形体(实体或虚空)由二维到三维的生成过程,以及三维形体在笛卡尔坐标系中的平面、立面和剖面的二维对应表达。以针对性的课程训练,使学生在学习建筑形体设计的同时认识和理解对设计内容的表达,从而直观地体会到构成与建筑的紧密关系。此外,根据建筑教学目的对专题讲座、作业要求、教学参考书等的设置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促使学生在进行形体构成系列课程学习时,积极主动地收集和思考有关建筑实例,认识构成要素和构成手法在建筑造型中的运用,积累设计形态,提升设计修养。

2.整合构成系列,加强与建筑设计的联系“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的课程按照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的顺序,将三大构成课程紧密联系,逐层展开,组成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有机整体。每个构成训练均分为两个步骤进行,即“向大师致敬”和“对自我重构”。第一部分侧重大师作品解析:对课程提供的建筑作品平面、立面及其空间形态进行还原抽象,以原有平面、立面、及空间的解析为基础,进行新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训练。第二部分强调个人作品生成:平面构成将建筑平面的各空间组成,建筑立面的门窗、细部构件,及其使用的材质和色彩关系作为构成要素,进行一个建筑平面或一段建筑立面的构成训练;立体构成在平面构成的基础上,对自己设计平面或立面进行深化,生成新的建筑体量组合形式;空间构成是以立体构成为基础,依据人体尺度和建筑模数标准,对建筑空间内部及其外部环境进行调整和塑造的过程。整个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都着力引导并鼓励学生在后续训练中运用之前课程学到的知识。对构成作业的辅导及评价也不只是关注结果本身,更重视作品推敲生成的整个过程,并且强调构成作品的逻辑性与秩序性。通过“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学习建筑是一个整体连续的、循序渐进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并逐步做到学以致用。

三、结语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育  构成艺术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对现代设计人才要求的高起点、批量化,使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尽快为社会提供现代艺术设计人才日益紧迫。但中国现实的艺术设计教育状况,又十分令人难以满意。纵观全局,要想使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达到比较完整,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而构成艺术是任何艺术和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部分,它存在与一切艺术和设计的任何角落,也是世界各高等院校该类专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课程。

        一、构成艺术的发展和现状

        构成艺术是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 是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训练学生如何利用元素进行美的创造, 研究如何运用和掌握形式美的构成规律等的重要课程。构成设计的观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活动,无论在绘画还是设计中,都主张以抽象的形式来表现,放弃传统的写实,这种观念经过俄国的构成主义,风格派,以及在造型设计中影响最大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不断完善、发展,逐步从新的思维方式、美学观念建立起一个新的造型原则;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也随之发展成为现代教学训练的基础。

        在国内,构成设计从最初的由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组成,发展到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和光的构成为主要内容,并加入了新的时代设计元素多媒体与电脑技术的运用。

        二、艺术设计教育中构成艺术教学存在的误区

        1.不重视构成艺术课程中的交互性知识

        点、线、面、体、色、光、材料是抽象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其中任何一个都能构成单独形成审美的造型。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相互综合构成容易营造出更具美感的形态。这一点应该是教学中的关键所在。但是通过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调查分析,这一点并没有在课堂上被教师所重视。产生这个误区主要归因于现行的教材存在薄弱环节,授课教师对抽象构成的知识掌握不全面、不深透。

        点、线、面、体、色、光、材料元素也是我们使用频率最多的几个元素符号,倘若其中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完整,必定会限制构成创作在一定范围的 “自由度”,增加构成设计的难度。学习这些元素不仅是构成的基础内容,还是不同构成之间相互支撑的条件,满足了这些前提条件才能谈及下一步的实际应用,这就是学习构成学的主要目的或称为专业设计的问题。

        2.不同构成艺术课程中的误区

        掌握构成艺术的理论、技法和实际应用方法是学习构成设计的前提要求,即使简单化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对比、密集、肌理、空间、群化等平面构成形式,都应该在实现它们的实用性功能之后再考虑体现其审美形式。该课程的实用价值就是构成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教学中,有个典型的错误现象就是:学生以完成作业而练习,不知所用,导致学生厌学。色彩构成教学包含色彩理论和心理色彩创意构成两项内容。

前者讲授色彩的基本规律和基础知识,是理解性的内容;心理色彩构成是创意性训练的环节,追求具有针对性的主题设计。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花费的精力大都在学习基本的色彩原理和“程式化”的构成方法,与应用性设计有关的创意作业在最后一周“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按照授课顺序,学习立体构成是美术类学生接触三维空间造型的第一门课程,同平面、色彩构成相比,立体的空间构成的语言和视角是建立在它们的基础之上,所以要求完成的条件更多更高了。准确地说,立体构成是学习抽象雕塑的理论、方法,但教学中存在着典型的误区,因此混淆了立体构成和“行为艺术”的区别;初学者不习惯用审美法则要求去推敲、比较元素的数量、体量、位置和色彩等因素,常常导致“堆砌式”的组合;综合构成是立体构成的基本特性。广泛地接触材料,是掌握构成应用的关键步骤。

       三、构成艺术教学实践的创新探索

        1.重基础,宽口径

        重基础、宽口径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美国的设计教育改革起步较早,基础课的比例已增至50%,同样日本的设计专业也是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然后才能进入专业课程的进修。而在欧洲的设计院校则不把课程固定在过细的专业划分上,这都反映了人们对设计基础课程新的认识和重视。在我国,很多高校也越来越重视起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设置与改革,更注重对学生设计基础技能的培养和加强。深感这一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2.交流与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的要求是师生交往、同学之间交往及教育者之间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比如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中有美术学院的教师都是流动的,通过聘任的时期来掌握和控制,是为了保证艺术教学观念的更新。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例如在构成的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的同时,在通过一些课题的训练提高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达到对知识的再次巩固和理解。平面构成中主要是对图形的构思、组合和分解,从而再形成新的形来达到创造、创新的目的。

        4.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思想的精华,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教师要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更加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三大构成是设计基础,对于今后专业课学习起到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平面构成用在各种平面设计当中,色彩构成提高色彩搭配能力,立体构成主要用在雕塑,建筑等方面。三大构成的学习可以提高整体的审美水平和对艺术的理解。对构成课程的教学如何加强理论与实践要做好以下两方面,一是运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性教学与课程整和为我们基础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二是实践出真知。理论教学教授更多的是专业理论,而实践则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经验和学科的知识,培养了他们自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作为重要基础课程之一的构成艺术教学实践与探索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科的科学性与专业性,使现代设计的基本观点和教育方向在其教育体系、设计理论实践中更加成熟完善,实现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潇玮.浅谈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创新[j].艺术与设计,2008年03期.  

[2]赵擂.构成艺术课程的改革与创新[a].广东轻工业,2008年4月第4期.

[3]吴筱荣.走出构成艺术教学的误区—基于当代构成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美术大观,2008年09期.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范文第4篇

摘要:工厂平面布置是指规划厂区时确立生产作业单位(如车间)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设施规划及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详细介绍了系统布置理论的操作步骤和基本要素,并介绍了系统布置设计在钢铁厂布置中的应用;且制定了一定的评价体系原则对钢铁厂总平面布置方案进行评价研究。

关键词:系统布置设计 工厂布置 评价

引言

工厂总平面布置是工厂设计的重要部分,其实质是对生产元素:人、机具和物料,在时间上适当连接、空间上密切组合、减少自制零部件、减少物料搬运工作量和外购件的损坏,节省费用[1]。本文介绍了系统布置设计在工业企业总平面布置中的应用,并如何应用系统布置设计方法来进行钢铁厂总平面布置[4];论述了总平面布置方案的评价体系原则[5]。

1.系统布置设计理论

1.1系统布置设计模式

系统布置设计是有条理的布置设计方法。其内容包括:一个由若干阶段构成的结构,一个设计程序的模式,以及在布置中用来进行评价、鉴别及使基本组成部分和工作区形象化的一整套图例符号[6]。

任何重新调整的工厂中真正的“布置设计”的阶段都包括创建一个总体区划(阶段Ⅱ),然后是总体区划每个部分的详细布置(阶段Ⅲ)。

每一个布置都以下列三个基础为依据:

1.相互关系—所布置的各种对象之间所需要的相对密切程度。

2.面积—所布置的各对象的量、种类或轮廓。

3.调整—所布置的对象排列到合乎要求的最佳地步。

这三项永远是布置设计项目的中心,布置设计程序的模式以这三项为基础。

1.2系统布置设计的基本原始资料

工厂布局是设施设计与规划的核心。工厂布置设计需要的主要原始资料是产品及其生产纲要和生产工艺过程。次要资料包括两种,即支持生产的辅助服务部门和时间的安排。

(1)产品和产量。产品及其产量指工厂要生产的产品型号、规格、产量和年生产量。

(2)工艺过程。本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的工艺过程表、装配工艺卡等工艺文件。

(3)辅助服务部门。是指支持生产运行的工厂各辅助部门。

(4)时间安排。是指产品生产周期、投产批量与批次等。

有了以上五方面的原始资料,就能进行系统布置设计,再加上环境条件,能源和运输等方面的资料,就能完成工业企业的总平面布置设计。

1.3工厂设置的工作步骤

工厂布置设计的典型顺序和步骤如图1所示。

工厂布置设计从研究该厂需要生产的产品和产量开始,拟采用工艺至关重要,只有决定了产品的工艺过程,才能建立起对设备的需求。工厂特定面积要求的各种类型设备的数量是操作时间、每班时间长度、操作工人技术等级等因素的函数。所以产品和生产模式决定工艺,工艺又决定设备和要求的操作工人。

2. SLP与SHA相结合在总平面布置中应用

2.1 SHA概述

物料搬运就是产品、物料、元件或物品的移动、运输或重新安放,简称SHA。正如每一项搬运项目所经历过程一样,从最初的申请任务到最终安装实施,SHA包括四个阶段:(1)外部阶段,(2)总体搬运方案,(3)详细搬运方案,(4)实施。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依次排列的"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各阶段应该交叉,在每一阶段完成时应取得批准。

2.2物料搬运系统分析(SHA)与系统布置设计(SLA)相结合

SHA重点在搬运方法和手段的合理化,即根据物料的物理特征、数量以及运输距离、速度频度等,确定合理搬运方法,选定适当的搬运路线,尽可能降低物流路线的交叉,迂回、往返现象,选定合适搬运设备和搬运方式,使搬运系统的综合指标达到最好,并起到调整与修正布置的作用。

SHA与SLP具体结合程序步骤如下:

(1)确定输入数据和活动区项目。

(2)根据物料特征表进行物料的分类。

(3)根据产品(零件、材料)的编制工艺流程图和搬运路线表(物流进出表),编制搬运活动一览表。

(4)通过搬运活动分析,整理各活动区组成部门物流关系。

(5)根据各组成部门的密切程度,相互干扰程度,编制非物流关系表。

(6)把各部门所需用面积和实际面积,放入调整好的作业相互关系简图中,绘制面积的相关图。

(7)根据厂址、总图各种规范及建筑模数等条件的限制,调整各个部门和车间的轮廓,绘制初步平面布置图方案,把这些方案反馈到搬运活动分析上。

(8)搬运活动分析中的搬运活动表上的数据,表示到初步平面布置图方案上。

(9)经过评价,选定出最佳平面布置和物料搬运规划方案,供施工设计、安装和施工。

以上是一般的程序,怎样根据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组成的项目去做,还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与经验,去完成整个设计,甚至可以省略中间某个步骤,或增加一些内容。

3.总平面布置评价研究

3.1总平面布置方案评价的必要性

总平面布置方案评价,建立在对各方案综合评价基础上。所以,如何对方案作出科学的、综合的、公证的评价,是方案评价的基础,如何对备选方案的综合评价作出科学的决策,是方案评价者们所关注的问题。

工业企业的总图布置是在地区规划和企业总体布置的基础上,根据工艺流程运输、卫生、安全、施工、管理等因素,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发展要求进行规划。它关系到如何将工厂复杂生产过程,通过科学总图布置方法,处理好物流、人流和能源流,把生产车间安排得协调、均衡进行连续生产,把工厂尽量达到建设和经营费用最小。为达到上述目的,对总图布置方案,需要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与决策方法。

3.2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任何评价和决策过程,都要有一整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和决策工作的基础,而建立总图运输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认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全面性原则。这是由总图运输设计的专业性质决定的,总图运输设计的影响因素很多,而每一影响因素都可成为评价指标。

层次性原则。因为评价指标众多,把它们放在一个层次上,不利于处理。因此,指标层需要有一定层次结构,但层次亦不宜过多,否则亦会给处理带来不便。

公正性原则。对于评价与决策者来说,公正性原则应作为起码的工作原则。

4.结论

(1)系统布置设计是一种以作业单位物流与非物流的相互关系分析为主线的设计规划方法,这种方法在布置设计领域获得极其广泛的应用。

(2)物料搬运系统分析(SHA)与系统布置设计(SLA)相结合是常用的总平面布置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家善,吴清一,周佳平.设施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平面构成设计的步骤范文第5篇

一、构成艺术“熏灸肌理”的制作方法

教师通过讲授肌理的设计与制作,让学生掌握一般情况下视觉肌理、触觉肌理的各种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视觉肌理的处理手法主要有画、喷、洒、磨、擦、浸、烤、染、淋、燃烧、拓印、贴压、剪刮等。笔者通过案例讲解、作品赏析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切实掌握燃烧法的运用,正确制作出熏灸效果的自然纹理,包括边缘熏灸和表面熏灸两种肌理效果。

(一)边缘熏灸肌理制作方法

1.人工法。在熏灸肌理的设计与制作中,纸质作品的边缘既能够按照边缘线条的设计轮廓进行燃烧,给人带来边线轮廓自然流动的视觉感受,又能够体现出强烈的熏灸肌理效果。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感到最困难的环节往往是燃烧速度的控制和燃烧强度的控制。燃烧的时间越长,火焰越大,熏灸程度越强,燃烧对象的边缘或表面也就越难以控制。无论是采用自然熄灭还是人工熄灭,燃烧速度的控制都需要操作者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和良好的耐心。考虑到燃烧速度的影响,很多操作者经常采用人工法,用口腔吹出二氧化碳,熄灭正在纸质作品边缘燃烧的火焰,从而得到自然古朴的边缘熏灸效果。

2.揩拭法。揩拭法是使用刷子、刮板和包裹棉花的细布等工具,处理织物表面上的污渍,使之脱离织物。[2]此方法来源于服装织物的洗涤方法,同样可以用于通过平面构成燃烧法制作熏灸肌理的过程中,即观察纸质作品边缘的火焰,当燃烧边缘达到设计轮廓效果时,用美工刀、硬纸片等固体小道具擦刮燃烧边缘,达到熄灭火焰的目的,得到边缘熏灸效果。相对于人工法,此法更加有效、安全,对于制作面积大的作品,更有利于操作者身体健康。因为长时间吹气容易导致大脑缺氧,出现头晕等不良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张推荐此法。制作过程中,熏灸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各步骤的连贯性,需注意以下几点:

(1)实物边缘的剪切方法。如需要达到更加自然流畅的边缘效果,最好先勾画出最后效果的轮廓,再用手工撕裂的方法进行剪切。

(2)实物边缘接触火焰的面积。接触火焰的边缘面积为燃烧面积,也是最后轮廓效果部分,此面积应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熏灸效果过重,与设计预想不符。

(3)实物边缘接触火焰的时间。边缘预设燃烧面积接触火焰的时间不宜过长,根据设计效果确定时间长短,但最终效果须注意满足形式美法则,达到平衡与和谐。

(4)熏灸效果的自然控制。要达到自然流畅的熏灸效果,需要不断实践积累经验和感觉,直至能够得心应手地控制燃烧速度和强度,其自然的流露就在微妙的感觉之间。要让学生在掌握燃烧法制作边缘熏灸肌理的同时,培养耐心和细心。

(二)表面熏灸效果制作要点

在实施燃烧法制作表面熏灸效果时,纸质产品与火焰的间隔距离、燃烧时间是制作的重点和难点。要恰如其分地掌握纸面和火焰的间距,必须首先弄清楚火焰各层的温度差异,这恰恰是较困难的地方。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即学生按操作的步骤做出了熏灸效果,但仅仅是依样画葫芦,表面熏灸效果不佳,水平参差不齐,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表面熏灸肌理制作的技巧,不能良好地控制纸面熏灸的时间和程度。针对这一情况,需注意:要根据纸制实物半成品进行整体熏灸效果设计,预先确定要出现熏灸效果的位置和大小,用铅笔作好标记;点燃酒精灯或蜡烛,将纸质实物从上至下,慢慢靠近火焰,注意其间距是以火焰的外焰到纸面的距离为准,因为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内焰和焰心温度较低;注意火焰变化,及时平稳移动实物调整距离,达到间距相对准确时,保持实物位置固定,等待熏灸效果出现;纸面出现熏灸效果后,注意调整间距,以免温度过高,实物发生燃烧,在保证安全间距的同时,进行水平来回移动,以达到熏灸效果自然均匀。

二、熏灸肌理在艺术创作中的实际应用

视觉肌理的教学任务结束时,教师往往没有更多地思考学生当下所学的知识技能在其专业学习中是否可以发挥作用的问题。实际上,熏灸肌理不仅可以应用在专业学习中,也能够应用在今后的实际设计工作中。在此,以平面、动漫和服装三个设计艺术专业为例加以分析与探讨。

(一)表达平面广告的精神内涵

熏灸肌理作为一种视觉表达语言,不仅为平面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空间,还能够激发创造能力。不论是燃烧边缘的边缘熏灸肌理,还是层叠晕染的表面熏灸肌理,都能够在平面设计中起到良好的美化装饰作用,传递出设计作品的内在信息。利用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可以制作出不同形态、深浅、晕染的熏灸肌理效果,将这些视觉效果与设计理念加以结合,运用联想、象征、隐喻等艺术语言,升华其精神内涵,把视觉效果本身的自然属性和设计对象的社会属性有机结合,会在增强设计作品的视觉审美冲击力的同时,增添表情达意的功能性。日本著名设计大师原研哉的猕猴桃软饮包装设计即是如此。[3]为了表现产品的新鲜程度,原研哉将猕猴桃肉的本质肌理特征,表现在软饮外包装上,消费者能够直接通过产品的包装视觉信息,获得产品的信息及属性。将熏灸肌理应用在平面设计中的例子多不胜数,例如在香烟平面广告中,被烟渍侵染的牙齿、晕染发黄的牙菌斑、被香烟熏灸镂空的内脏器官等,都形成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运用如此直观的肌理画面,告诫消费者香烟商品的危害信息,其艺术震撼力已远远超越了传统平面设计的效果。

(二)强化影视动画的美术意境

动漫艺术涵盖范畴包括故事题材、主题内涵、叙事结构、人物性格塑造、影片风格、造型风格、视听风格等方面,而肌理的表现可直接应用在角色设计、影片风格、造型风格、美术风格的处理上面。这种动画设计人员开辟元素创新的美术风格设计,在继承熏灸肌理效果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让以往不易在动画中表现的视觉画面,能够以更好的视觉效果展现于世人面前。平面构成的熏灸肌理表现是基于绘画者或设计者的艺术风格而创作的。在当前的动漫艺术创作中,特效制作人员能够采用材质处理制作出熏灸肌理,应用在动画创作的场景设计、人物特技和画面特效中,在作品中创作出独特的绘画技法和美术风格。例如陈嘉上导演的电影作品《画壁》预告片中,结合了中国传统水墨形态,呈现出不同形态、深浅、晕染的熏灸肌理视觉感受,表现出古典背景下物质的独有质感,营造出复古、淡雅、质朴、隽永的意境,与中国水墨有异曲同工之效,呈献给观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国民间传统古朴内敛的美术意境风格。

(三)拓展服装设计的包装造型

服装设计与肌理密不可分,熏灸肌理可运用在服装效果图的表现方面。一是单纯强化效果图整体的视觉冲击力,二是有针对性地表现服装效果图的款式和面料,采用边缘熏灸和表面熏灸强化效果图技法的局部表现力,为设计锦上添花。熏灸肌理也大量应用在服装面料的二次设计中,根据不同服装材质的功能属性,采用燃烧法进行熏灸肌理的制作渲染,对材质本身进行二次设计,此方法也可结合剪、撕、刮、擦、染、编、绗缝等服装工艺手段,使服装面料焕发新的面貌,为服装设计提供更宽广的创意空间。相比其他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在借助于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同时,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手绘表现技法,这跟服装设计效果图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服装设计作品的包装造型方面,熏灸肌理处理也是一种强有力的视觉艺术手段。不管是对效果图本身进行熏灸表现,还是对服装设计系列作品进行整体包装,边缘熏灸和表面熏灸都能够起到品味独特的装饰作用。

三、以熏灸肌理促进艺术教学的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