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企业的管理制度

大企业的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企业的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企业的管理制度

大企业的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的观念系统,是大学生对与自身就业有关的重要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对大学生就业行为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

1.就业价值观迷失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市场化的发展使人们更多地注重了对于物质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由于大学生对于社会奉献的意识逐渐淡漠,却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使得部分毕业生在毕业时选择了逃避就业。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选择了考研升学来暂时躲避就业的压力,很多考研的毕业生没有找工作的想法,他们表示即使应届考不上,也会再复读一年继续考研,因此在应届毕业时不关注招聘信息,不制作简历,甚至不投出一份简历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2.就业价值观理想化

整体来说,近几年,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其价值目标呈现出明显的现实化倾向。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就业选择必须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日后的生活、成长需要作决定。大学生就业价值目标的这种现实化倾向符合独立学院的发展定位,值得肯定。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片面强调就业的高期望值。在就业领域的选择上,观念依旧传统,求稳思想占多数,更多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政府、学校等稳定的单位;愿意到私企和乡镇企业的毕业生相当少,大家都将目光集中在政府、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外企,这说明部分学生存在就业的盲目性和理想化。

二 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成因

大学生正处在就业价值观逐步稳定与定型的决定性阶段,也是价值观可塑性较大的时期。独立学院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受以下两方面影响:

1.家庭及个人原因

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具有独立的个性。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大都是“80 后、90后”,大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许多学生就业价值观模糊,缺乏对自身情况的了解和对未来职业的合理计划,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没有较明确的就业行为。在工作中缺乏韧劲,对于一份工作的热情度和忠诚度不高。独立学院多为三本院校,录取的学生基本素质与一本或二本的学生素质还有些差距。

2.学校原因

独立学院自身就业品牌的欠缺使学生自信心不足。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缺乏办学积淀、社会知名度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状况尚不完全了解,对毕业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缺乏合理的评价。尤其是少数单位公开拒招三本学生的信息,以及部分毕业生频繁参加各种招聘会却屡屡失败的事实,使独立学院学生的自信心大打折扣,甚至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三 独立学院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的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们,在经济生活方式、利益观念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在就业时的选择和工作的状态。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就业时,多寄希望于父母依靠一定的社会关系为他们找到一份收入稳定、压力小、不需要奋斗就可以生活得惬意的工作。这些想法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既不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也不培养就业素质。

针对这一项现象,独立学院一方面在理论课程上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了解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方针和宏观政策,摆脱就业焦虑。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课程教育,努力使大学生在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综合能力。

2.加强学校的品牌建设,增强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独立学院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在毕业生就业过程获得相对均等的就业机会和自信心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独立学院的办学母体多是拥有较长办学历史、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认可的知名学校,独立学院应当研究怎样在公办大学品牌的支持下,逐步确立独立学院自身的品牌优势。要加强在媒体上的宣传和报道,多形式、多渠道让社会认识学院工作取得的成效、创新点和亮点。要准确地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在办学的实践与发展中,接受高等教育市场和专业人才市场的考验,从而实现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大企业的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 制度 要素 规范 程序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对企业进行管理,以便使企业为其所有者及社会经济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1管理的概念

首先,管理是什么?最通俗的说法:“管理就是管人理事”。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致,因此在“管理”这个词的前面,可以加上各种限定性的词语,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国家管理、仓库管理,等等。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者。因此,可以将“管理”定义为: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所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对于一般社会企业来说即是创造财富和利润。它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活动,围绕着企业目标这个核心,影响着进入企业的人、财、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服务。另外,从管理的定义中明确指出,其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是人,因此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管理是一种人际关系,管理的主要矛盾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统一。

2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由此可知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管理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目标是否能实现。由于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古今中外对于人的复杂性的描述数不胜数,如何管理好人的行为就成为了“管理”的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古往今来,为了维护国家、社会的安定繁荣,无数国家都通过立法来约束人的行为。由此可知,一个企业要想管理好,制订一份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2.1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的体制基础

之前已提到,管理就是围绕企业目标,影响进入企业的人、财、物,从而实现企业目标。而企业作为人、财、物的集合体,实质上是通过管理制度来组织安排这些要素。因此,企业管理制度就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

2.2企业管理制度是管理活动合理有序的保证

管理活动要有效地影响人、财、物,并成功实现企业目标,合理及有序的管理行为就是必须具备的。合理,即管理活动的目的符合企业目标,同时符合社会经济规律和国家法律。有序,则是管理活动要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该程序要能有效地约束企业的管理活动,所以企业管理制度就是企业依据社会规律和国家法律法规而制订的企业内部“法律法规”,企业用其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使之合理并有序。

2.3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及其机构的管理活动的准则和体制保证

企业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活动有各个方面的制度安排,包括企业经营目的和观念、企业的目标与战略。同时,还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职责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因此,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准则和体制保证。企业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无论是设计研发、物资采购、生产制造、产品销售等生产管理活动,还是筹资、投资等金融商业管理活动,都必须要在企业管理制度范围内并围绕企业目标这一共同目标进行,否则就是一盘散沙,不但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可能与目标背道而驰。

2.4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

所有企业的企业管理制度中都包含了企业员工守则,其规定了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这里的企业员工上至公司CEO,下至一般普通员工,他们的行为都必须遵守和体现企业管理制度的各项要求。

2.5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个企业能否取得良性发展,受到内外部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最关键之处在于能否对进入企业的人、财、物等各要素进行合理组织和安排,充分调动这些要素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出这些要素的最大功用。而要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则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制度制订得是否合理,是否能充分调动进入企业的各种要素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因此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良性发展最重要的保证。

3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

任何一种制度想要得到贯彻执行,那么规范性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企业管理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的“立法”,只有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才能发挥企业管理制度的作用。

3.1企业管理制度的制订须符合现行的社会规律、国家法律和行业规范

任何一个企业管理制度都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它必须依据社会规律和国家法律制订,否则企业管理制度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而导致无效。其次,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符合该企业所属行业的基本规范。因此企业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企业因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制订了企业管理制度,就是要求企业中的每位员工按照制度所规定的职位、职务、职责来开展相关的工作。同时,也规定了其分支机构和部门的功能与作用。只有在管理制度统一的规范活动中,企业才能实现其目标。

3.2规范实施企业管理制度

编制出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后,如何规范地实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第二个问题。管理企业一般有两种,人治与法治,在管理中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但以哪个为主,哪个为辅,则需要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或时期灵活调整。一般在企业建立之初,由于企业目标未完全确定或业务范围还在积极扩张,因此相对的各项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因此领导者在这个阶段一边积极制订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一边对企业的各种管理行为进行干预,促使其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一阶段人治与法治并存,人治为主法治为辅。等到了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同时企业规模也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领导者应逐渐从对工作的直接管理中超脱出来,而是通过管理制度进行间接管理,把重心转移从直接管理到维护企业管理制度有效运行上来。这个阶段以法治为主,人治为辅。

3.3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在稳定和动态变化相统一的过程中呈现的

作为企业内部的“立法”,任何企业在制订其管理制度时,一定是非常谨慎和严谨的,从编制之初到最终评审通过并颁布,必定经历了层层把关和审核。这是因为如果企业的管理制度经常变化,必定会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不堪,工作无人负责,或是不知道应该由谁负责;职能或责任重叠,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或相互推诿。更有甚者,由于朝令夕改,管理者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将受到质疑,导致管理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要求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必须具有相应的稳定周期。但长年一成不变的管理制度不一定就是适应的管理制度,社会不断地进步,这必将导致企业所处的环境也随之变化,这种变化程度的大小,受企业的行业性质、产业特征、企业人员素质、企业环境、企业家的个人因素等相关因素综合影响,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除了具有相应的稳定周期,也需要具备相应的动态时期。企业应该根据上述影响因素的变化,对企业管理制度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进行控制和调节。而一般来说,导致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发生动态变化时的因素有3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当企业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范围、全员素质发生了变化,将导致企业管理制度发生动态变化。因为这些因素发生变化后,企业如果要想继续生存或发展,其原有的组织结构和部门设置就需要做相应改变,将会相应地新增或减少部分部门或者岗位,即使不改变原有组织结构和部门设置,但是其职能、职责也必将发生变化,这样一来,那么原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中所规定的职能、职责或是执行这些职能与职责的主体也将发生变化,这最终带来了企业管理制度发生变化。第二种情况,当企业的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或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生产流程、操作流程发生变化。那么必然导致的是新增或者减少部分产品或是减少流程的一些中间环节,与之相关的物资采购、机械设备、人员岗位和技能必然将随之发生变化,从采购到生产到最终的销售,各个环节原有的流程和程序都将因此而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因此,与之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及其所包含的规范、规则、程序等因素必须因此而改变或进行修改、完善。第三种情况,因为发展战略及竞争策略的原因,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份额。能达到这些目标的办法有很多,但其中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办法之一就是从企业管理制度上入手,对现有的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程序进行评估和考核,在责任落实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份额。如果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着限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的主要要素,就有必要改进原有企业管理制度中不适应的规范、规则、程序。以当前国家提出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为背景,国内大量电力行业设备制造企业和工程建设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中寻找项目与商机,这就是受目前国内电力建设市场趋于饱和这一经营环境的影响。各大企业为实现自身生存和企业发展,纷纷改变发展战略,向更大的国际市场寻找发展空间。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发现国内与国外的管理工作有着很大差异,为了适应这种差异,纷纷调整组织结构,成立了新的部门和岗位,专门负责对国外业务的管理。另一方面,为了激励企业员工赴国外工作,大量企业对管理制度中的薪酬分配以及员工晋升制度进行了调整,提高出国人员的收入,并优先提拔。

4结语

在实践工作中,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一员,应该充分重视企业管理制度,无论职位高低,都要以企业管理制度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严格遵守、彻底执行。同时,也需要把眼光放宽、放远,不要一成不变地死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多思考,并要注意观察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状态,根据这些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使制度更加具备系统性、专业性、科学性、适应性、可操作性。这样,企业管理制度才能长期而有效地运行,为企业的良好运行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照云.管理学原理[M].4版.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1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大企业的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企业发展管理制度创新

0引言

创新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管理制度同样如此。一个成功的企业,一个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必然重视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问题。

1管理制度及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一切规章管理制度的科学、完备、规范与否是检验一个企业管理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企业的管理中存在着“重教育启发而轻管理制度约束”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就是在“精神力量如何转化为物质力量”这一决定性问题上,弱化了转化中介的作用,起这种中介作用的正是企业的管理制度文化。在企业领导体制、组织结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实现生产经营目标或者某一活动目标,最能发挥固定、传递这种中介功能作用的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忽视或弱化这一中介环节的作用,更多的是可能出现知与行的脱节甚至是知与行都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突出的是表现就是“形式主义”。做任何工作,“思想先行,管理制度保证”不失为一条成功的思路。当然,任何管理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管理制度环境随之而改变,因此,促进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要求,也是管理制度本身科学、规范、实用的客观要求。

2关于管理制度设计环节的创新问题

管理制度设计是体现管理者眼光和智慧的一项工作。任何管理制度,目的在于制约,制约的内容都是人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这是设计管理制度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在实际工作中,设计一套好的管理制度应具备三部分,即“针对无赖之人”——防范管理制度;针对执行力或不执行的人——管理制度;针对管理制度落实不力或不落实——监督管理制度。要符合“做(不做)什么——怎么做(抓)——不做(抓)怎么处理”的公式,这才称得上完整。作为完整的管理制度,这三个环节实际上是环环相扣。按照以上对管理制度构成的新认识制定出来的管理制度才能称得上完整,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才能更加务实有效。

3推动管理制度创新的几点对策

管理制度创新是根据每个企业的特点,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大框架,落脚于现行管理制度的发展完善,要善于在现行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不能眼高手低。要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如联想、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思维等非逻辑性、非习惯性思维方式进行实际的管理制度创新工作。

3.1从定性到定量的转换

很多东西特别是一些管理制度往往都是从定性角度进行设置的,操作起来主观性强、衡量尺度比较难把握。在此情况下,我们不妨以定性思考为基础,转而从定量角度进行考核操作,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

3.2从上而下,从下而上的互动

管理制度作用的主体是人,因而要注意自上而下的督导和自下而上的民主。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只要求下面,不要求上面的管理制度是失败的。比如工作中,我们常讲“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它强调的是上级对下级的指令性,如果这里的“负责”解释为“上级对下级负责,下级对上级负责”,把思维“从下而下”转为“从下而上”,就可能涌现不少创新性的东西。

3.3从权到责到利的制衡

三角结构最稳定,人人熟知,在管理制度建设中要注意责权利三者的明确和制衡。有一些管理制度往往是只见责、不见权,更不见利。要让人看到前景,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动力。与此相关的,还有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制衡问题,如果将三者各作为一极,在现行管理制度中,将决策、经营、监督处理成三权公立的稳固对称的正三角形治理结构,就是一个较大的创新改革课题。

3.4从外到内的嫁接

植物嫁接能产生新品种,管理制度“嫁接”当然也能产生更好的管理制度。这里有两个层面的创新:一是吸收国际国内先进智慧,洋为中用;二是借鉴其他系统的管理办法,横向位移,推阵出新。

3.5从无到有的健全

“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如果无章可循,哪里就需建立管理制度”。当然,这只是“亡羊补牢”式的思路,更重要的是要未雨绸缪,我们要善于谋划预测,发挥管理制度“减少未来不确定性”的作用。现行不少管理制度是粗线条的,需要进一步细化。为什么有些人能钻管理制度的空子,就是因为管理制度不周不细。我们制定的管理制度应该能覆盖到的一定要覆盖到,就象电讯不能出现“盲区”。

3.6从杂乱到有序的系统

要把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管理制度规范出来形成一个闭合的系统,就如循环,它之所以能够有效循环,首先因为其内在的系统构成。比如,讲成本全程控制,它不仅包括要随着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这样一个概念,它还包括成本控制本身工作的一个过程,包括要因分析、管理制度对策、对策实施、总结诊断、实施补救等环节构成一个闭合的循环系统,循环本身也要经营螺旋式上升这样一个过程。

3.7从虚到实的真实

尤其是监督管理制度,不但要健全,还要真订真做,不能当摆设。如要求各单位实行“政务公开”管理制度,很多单位通过适度开放,公开就扩大了职工的知情权,将职工的民主监督权利在一程度上落到了实处。这就减少了职工不明不白而导致的一些主观臆测的话题,也避免了不少情绪化行为。在做好稳定文章方面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3.8从大到小的具体

管理制度不能是笼统的概念性东西,要尽量具体,具体到人只要识字,一看有知道做什么、不让做什么。也就是说不能仅停留在“要求”层面,要多在“如何做”层面去深入创新。

3.9从死到活的动态

管理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精神文明起反作用。二者要相互促进中不断向前发展、丰富和提高。管理制度也是随实践变化不断发展的。这些规律要求管理制度应该是一个活的不断创新的动态发展过程。流动的水才不会腐臭。现在挂上在墙上的某些管理制度就是“多年一成不变”的,应该常修订以适应生产经营变化,修订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对管理制度要不断修订”这句话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制度。

大企业的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文化 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77-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在“十一五”计划顺利完成的大背景下,我国积极融入到国际经济大环境中去,对于我国企业而言,面对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必须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要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效进行,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达到共生与双向互动。一方面实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地更新和创造新的文化观念,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新的企业文化又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企业的发展,促进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形成。在实际中,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的了解,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目前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当今人们研究的热点。

一、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笔者认为要实现对企业的管理,应该重点从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对这两个方面有个整体的了解。

1.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制度安排,包括公司经营目的和观念,公司目标与战略,公司的管理组织以及各业务职能领域活动的规定。包括企业的人事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一切规章制度。它以制度的形式来实现对企业中人的约束进而实现对企业的管理,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硬性约束,是企业和劳动者共同遵守的准则与约束,是企业进行正常经营管理所必需的,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为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正常运行下,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通俗地讲,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企业有利的,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习惯成了自然,成了人们头脑里一种牢固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约束)大家的行为,逐渐以规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形式成为众人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随企业产生,随企业消亡而消亡。即使没有总结或提出外在表现形式,企业文化依然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约束,不具有强制性。企业的兴衰在管理,管理的活力来自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发挥、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使人成为企业管理的主体并发挥主导作用,促进人在组织管理中实现人生价值,并得到全面发展。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并存,共同作用于企业中的人,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两者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和丰富企业管理制度。二者内部和二者之间的协调,决定了企业的兴衰与存亡。

1.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是相互包涵、相互联系的。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首先,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管是企业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精神,都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管理制度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且体现着企业的内在精神。其次,企业管理制度本身能体现出企业文化。由于企业管理制度中规定了企业整体以及员工个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出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的做事方式与风格,所以企业管理制度本身能体现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之间是相互促进的。首先,企业管理制度化过程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员工认同公司的文化,并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行为,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体现企业核心理念的企业制度可以强化企业文化,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与完善,最终使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成为员工共同认可的思想。相反,不适宜的管理制度则会使企业偏离其核心,与企业文化建设方向背道而驰。其次,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制度的有效实施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形成之前,制度的执行只能靠外在的监督进行约束,一旦监督不力员工就极有可能不按要求去做,管理成本很高;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员工的行动就会变成一种自愿的行为,无须加强监管。可见,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自律意识”,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当一些有形的制度真正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那么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制度长期坚持和积累的结果。然而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会出现,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根据新环境创造出更好的保存企业核心理念的管理制度。

三、实现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融合的建议

通过深入探讨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制定相应的企业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融合。

1.创造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共生环境。在企业中,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存在有以下几种情况: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不一致,即是二者方向不一致,相互冲突,根本没有处于共生的状态;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一致,即处于共生状态,但也有高度一致和低度一致的区别。当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较为一致时,二者处于共生的状态,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共生是企业所追求和应该实现的,不良的企业文化和制度则诱使企业不当行为,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败乃至破产。所以,必须为两者创造良好的共生环境。方法如下:第一,选择符合企业文化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的员工有利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共生,且能推进二者共生,从而更加有力地推进企业的发展。第二,用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培育员工。企业如果能够选择到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是非常有利的。但多数情况下,是很难的。所以企业更应该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出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并保留这些员工。

2.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培育企业文化、丰富企业管理体制的内涵。企业文化只有建立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与企业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制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一个企业把自己倡导的理念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持之以恒,积淀成一种特定的文化。但要使这种文化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企业文化,还必须把它制度化,使企业的企业精神、管理理念及员工的价值观等都充分地体现在企业的各项活动中。鉴于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建立管理体制,引导实践活动。企业的生命在于管理,管理的核心是文化,培育企业文化,需要企业员工共同实施,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行为。企业要采取多样的形式,提高广大员工参与和实施企业文化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从而建立一整套企业的管理体制,并用管理的竞争力推动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落实。其次,在实践管理中培育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形成团队精神。企业的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而形成的。努力的方向就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自我行为与集体行为结合、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并重”的企业价值观理念,引导员工认同团队,在团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职责。

四、结束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要想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与管理体制一定要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建立并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的同时,能够注重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用企业的核心精神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和价值观。要将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人性化地激发企业员工的行为动力,从而使员工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觉自愿地在日常工作中始终以企业利益为重。只有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良性地激励员工的自我行为动力,才能真正使员工自我行为指针始终指向员工个体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并在企业员工中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一朝着企业既定的宏伟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焦峰峰.试述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15)

2.任相文.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4(9)

3.张道永.论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及企业精神之间的关系.现代商业.2008(9)

4.陈育俭.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构建.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

大企业的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1、有利于实现企业管理的战略目标

企业在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方方面面的经营和管理目标。健全而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大幅提升企业的管理沟通效果,将企业长远战略发展方针政策溶于管理制度中,使得内部信息传达和沟通准确顺畅;而且还可以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所偏差的经营问题予以向上反馈,有助于管理层及时调整及时改进,从而实现企业系统目标。

2、有利于营造平等友好的工作氛围

完善而健全的制度建设过程可以有效保护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的切身利益,有效弥补管理上的不足和漏洞,从而杜绝贪污寻租的现象发生。企业的管理制度稳定而健全并且地位在领导职权之上,这样的科学而规范的管理形式使得员工在心理上有所保障,职工的业务行为和操作只要是在企业的管理制度范围之内的,就可以不必按照领导的喜好而行事,便于员工发挥自身主动性,从而拥有工作职权。对于经营管理者而言,可以按照管理制度来行使职权,从而有利于形成自我约束,相互监督的行为处事方式,避免个人主义和官本位现象的出现,有利于营造平等友好的工作氛围。

3、有利于形成良好企业文化

当一个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开始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的制度建设过程一定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基础管理规范。拥有现代化的管理规范制度体系,企业在流程执行过程中可以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塑造出高效而有绩效的企业管理形式,从而提升社会评价和口碑。

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得以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制度应具有合法性、可行性、严肃性和先进性,为满足“四性”要求,管理制度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原则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来阐述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深入分析各项管理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功能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揭示了作用于企业管理效率的要素和内涵。在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过程中,业务流程的长短和效率决定了各个部门的运行效率。将企业的管理活动按照业务的开展进行设计,以流程为导向进行管理制度建设,从而满足了系统性流程管理的原则和思想。

2、以人为本原则

在企业的组成成分中,最重要关键也是最具有可变性的就是员工。但是企业管理是否能取得成功、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功能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可见只有在各个业务环节都充分发挥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企业才能够取得经营目标。3、稳定性与匹配性相结合原则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于不利消极因素总是要进行不断否定的过程,保留和发扬其中的积极因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这就从客观上需要遵循和按照稳定性和适应性相匹配的原则。

三、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宏观对策

做好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从宏观上来说需要关注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1、增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性

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包括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单项制度,它们共同组成了有机整体,这就需要各个单项制度之间彼此关联相互支撑,既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发挥有效作用,有所侧重,同时也要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只有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得各个管理制度合理配合,自然衔接从而发挥制度的整体协同作用,保证管理制度的积极性和合理性得以发挥。

2、增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实用性

在企业制度方面,每个企业各有千秋,由于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因此在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除了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行业属性之外,还要求制度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相契合,只有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最合适的。如果企业不顾客观情况而照搬其他成熟管理制度生吞活剥,轻则会使企业正常的作用无法发挥,重则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投入。

3、提高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

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决定了如下特点:问题要尽量简化,形式不宜繁琐,体系建设不宜复杂。相应的管理制度应当是详略得当,简化有效。根据企业不同的实际情况,对于当前急需执行的任务,优先发展的制度予以制定并执行,同时随着企业的业务需要和制度需求的认识加深,再根据重要性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完善和更新,从而逐步有步骤地建设完整完善的管理制度。循序渐进的流程和完善的体系建立过程可能会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

4、确保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时效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相应地,企业管理理念、方法等也要发生相应变化,这就使得原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产生了滞后性、不适应。因此,企业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与时俱进的提升和改善。与时俱进就要求管理制度建设和企业组织建设相结合,管理制度随着组织架构的变动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只有在不断地变化中进行完善,才能够从性质上实现企业人员、制度和职能的相互搭配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竞争力。

5、保持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先进性

美国宏观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增长利润的来源。企业要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行适应,就需要进行持续创新和学习,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有所创新的行为模式是企业想要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企业还处于快速发展期,同时也碰到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机会,企业必须以开拓创新和勇于发展的进取精神,落实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全面综合的提升企业形象和潜力,以迎接新任务,适应新变化。

四、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微观流程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制定有一定的程序,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制度的优劣,进而影响到企业管理活动的成效,整个企业的存亡兴衰。因此,在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时一般要遵循以下流程。

1、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调查研究

制定和计划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安排企业中涉及制度建设的部门和管理人员、专职人员对于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在结合国家大形势及方针政策路线的基础上,学习其他优秀先进企业的管理制度经验上,进行分析,从而从根本上保证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2、管理制度的起草拟写

在进行了前期调研的基础之上,就要进行制度的起草阶段。起草阶段的工作可以根据各个部门具体工作进行,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在进行资料草拟阶段,可以多准备些相关的资料以便开展后续工作时有大量的资料进行整合。管理制度的规章内容是由标题、发文时间和正文三部分组成。其中主要的标题内容通过事项和文体进行组合。发文时间写在标题下面(也可以写在正文之后),有时还要写上经什么会议通过。正文一般有三种写法:

(1)条目式。即整个规定从头到尾部都以条目的形式反映。一般前一、二条写制订本制度的原因、目的、依据等,中间写具体内容,末尾几条写实施说明,如适用范围、执行日期、解释权、与原有关制度的关系等。

(2)总则、分则、附则式。其中总则要写明制定该制度的依据、目的、意义、原则;分则要写明该制度的具体内容;附则要写明该制度的生效时间、适用范围、解释权等。

(3)前言、主语、结语式。其中前言写制定制度的目的、依据、原由;主体部分写规定的具体内容,一般分条写,可以列若干个小标题,小标题下用序码排列条目内容;结语部分写实施说明、执行日期、解释权等。一般来说,内容比较简单的用前言、主体、结语式;内容比较复杂的用条目式;内容复杂、层次较多的用总则、分则、附则式。不论采用哪种形式,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总则或前言或条目式的前一、二条,都是说明制定该制度的依据、目的、意义或适用范围(也有的把适用范围放在最后一部分);第二部分,即分则或主体或条目式的中间部分,这部分是制度的核心内容,要写的周密、准确,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第三部分,即附则或结语或条目式的最后一、二条,都是写该制度的实施说明,如执行日期、解释权等。

3、管理制度的讨论审议

草稿写成以后,应进行讨论审议。讨论审议应在拟稿人员中间和有关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中进行。并报请有关部门会签和专家领导审定。讨论审议是制定制度、完善制度的重要环节。对制定的管理制度应进行充分讨论,集思广益,查漏补缺,精益求精。讨论审议可先在拟稿人员中间进行,在草稿初具规模后,再组织有关部门、单位一道进行会签、修改,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最后经企业主管领导审核签字。对于涉及企业整体利益或职工切身利益的管理制度,如工资、住房、医疗、职工教育等,需提请有关会议审议通过。

4、管理制度的试行修订

相关期刊更多

工企医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哈尔滨市卫生局

中国石油企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国际融资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