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合作社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闽侯县鸿尾乡农机推广现状
闽侯县鸿尾乡通过广播、传单、入户宣讲等多样化的行使进行补贴政策的宣传,加强群众对农机应用的认识,进而扩大农机的使用范围。提升农村合作社的服务水平,在春种期间提供能充足的农机设备、零件、材料等,全面开展专项整治、打假、安全管理等活动,提升农机市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确保广大农户的合法权益。此外,该乡十分重视农机安全生产活动,对各类农机违规操作和违章行为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惩处,杜绝违章改车、无证驾驶等行为,确保农机的使用安全。强化牌证管理,配合交通、公安等部门进行秩序维护和法律监管,从而有效提升农机入户率[1]。
2新型农业机械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合作社数量和质量不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闽侯县鸿尾乡耕地面积有30000多亩,虽然近年来推广新型农机成效显著,但农业机械化仍有待提升,农村合作社的数量和服务质量并不能满足当地农机推广的要求,管理和推广人员短缺,进而造成农村合作社在农机推广中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
2.2缺少专业人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高学历人才极少。人才短缺造成农机推广工作缺少创新能力,进一步导致服务质量低下,对推广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合作社薪资待遇低,工作任务繁重,人才招收渠道单一,最后导致新人未入老人想走,人才凋零[2]。
2.3部门联动不足
乡镇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和联系,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之间缺少联系,联动效用不强,乡镇干部忽略自身职责,对农机推广工作欠缺考虑。虽然有开展部门联动活动,但活动内容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3]。
2.4管理水平落后
当地农村合作社正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处于粗放管理的状态,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经营模式。虽然合作社之间看似联动互助,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各个合作社仍旧处于独立工作的状态。合作社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没有指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无法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造成发展的恶性循环。
3农业合作社与新型农业机械的发展对策
3.1政府加强重视
农业合作社属于基层单位,是促进农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设施机构。所以,要从农业合作社入手,政府要加强合作社的建设,将其作为推动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严格落实各项法律规章,根据当地发展现状,建立完善有效的农机管理体制,提升对农村合作社和农机发展的重视,将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要进行合理规划、统一安排,召开相关的会议进行工作部署,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提升农村合作社的服务能力[4]。
3.2改善工作机制
农村合作社工作机制的改善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强化干部的岗位意识。严格管理干部的日常行为,做好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干部团队更加重视农机推广工作,将农机推广与合作社的日常工作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其渗透到每一项工作和活动之中,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农机推广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政府要加大投入制度,不仅要改善岗位福利待遇,增加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要为农户提供更多福利政策,使更多的农户能够了解农机的作用,并且具备购买农机的条件,最终达成农机深入推广和应用的目的。
3.3提升人员素质
一方面,要拓宽人才招收渠道,吸纳更多高才毕业生加入到农村合作社的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培养更多农机使用和推广人才,为其提供有效的进修和培训渠道,使其在工作中不断进步,进而提升工作质量。
笔者以美国农业合作社为例,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命名并验证了合作社发展演进中的“踏轮”效应,即随着农业生产商品化,农场主成立合作社自助使其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增加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弱小合作社倒闭或被兼并,存续下来的合作社经营规模扩大,服务能力增强,成员人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应对不断加剧的竞争,而这反过来又加剧了竞争,成员人均劳动生产率再次提高,竞争再次加剧。这一“踏轮”过程循环往复,每个合作社的平均规模越来越大,成员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水平持续提高,合作社总数逐渐下降。笔者期望通过对合作社发展演进内在机制与规律的揭示,为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时配性政策安排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踏轮”效应;VAR模型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11BJY090);云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SKPJ201304);云南大学特色研究基金项目(10YNUHSS028)
作者简介:娄锋(1970-),男,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合作经济、农业经济、计量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5-0026-06
收稿日期:2013-11-12
一、文献回顾与新理论假说的提出
(一)文献回顾
当前,西方对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变化,主要基于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厂商联合理论、契约(合约集)、产业发展等视角进行研究。Helmberger等(1965)运用企业理论揭示出合作社可以通过限制成员数量来增强现有成员的潜在激励,这暗示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益,合作社不能有太多成员。Royer等(2011)指出,合作社将较高的收益返还成员,成员投入再生产导致产出水平超过成员利益最大化均衡产出,产品销售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从而给合作社造成损失。
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介绍西方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历史、现状、经验,提出中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建议。杜吟棠(2002)等介绍了法国、德国等国外合作社发展的经验。樊亢等(1994)介绍了美国农业合作社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总结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徐旭初(2012)认为关于合作社的发展演进,当前缺乏前瞻性研究。总之,西方文献主要侧重于微观,基于企业、市场、一体化、委托等理论来分析问题,而基于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从生产效率的视角研究合作社发展演进的资料不多,
对合作社演进规律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文献更未出现。国内对西方农业合作社主要是定性的经验性介绍,对其发展演进
内在机理的研究尚不多见。
(二)美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演进
1810年,伴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生产渐渐商品化,农业合作社出现,但由于管理不善、资金缺乏,获得成功的极少。1913年后的美国农业合作社(美国农业部1913年后才全面进行合作社调查。本文使用其提供的1913年~2011年的数据,并依据美国劳工部提供的物价指数,将下文所涉及的交易额等转化为1967年不变价格的实际值)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3年~1929年。这一时期合作社数与社员数均持续骤增,属农业合作社数与社员数的爆发期。该时期合作社数与社员数同增,合作社数量由3099个上升至12000个,增长了3.87倍;社员人数由372100人上升至3100000人,增加了8.3倍。20世纪初内燃机驱动的农业机械出现,它逐步取代蒸汽机,为美国农业机械化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家庭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内在地驱动着大量家庭农场横向联合,农业合作社迅速增加。政府及立法机构承认合作社是合法组织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其中有两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一是1916年国会通过第一个农业信贷法,成立联邦土地银行,并于1923年和1933年两度通过相关法案,最后建立、发展成美国目前的农业信贷体系;二是1922年国会通过《卡帕-沃尔斯坦德法》,使合作社的兼并、联合可免受反托拉斯法的限制。这一时期,政府充当着激励者、扶持者的角色,排除了合作社发展的关键。16年间,平均每个合作社年实际交易额(该年的实际总交易额÷合作社总数)由337140美元上升至406110美元,上升了1.23倍,说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及服务能力逐步提高;而反映人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社员年人均实际交易额(该年的实际总交易额÷社员总数)上升了1.05倍。
这种示范效应使农场主要么加入合作社,要么组建合作社,因而社员及合作社总数增长较快,合作社不断增加直至历史最高值。但这一时期合作社普遍规模较小,每个合作社年平均人数(该年的社员总数÷合作社总数)也较少。
第二阶段:1930年~1954年。在这一时期,交通运输改善,先进的内燃机及化工产品(化肥、农药等)在农业领域普及(Basil et al,2000),加上合作社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家庭农场过高的产出水平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加剧而给合作社及社员造成损失,弱小合作社倒闭或被兼并,合作社年平均人数上升、经营规模扩大、服务能力增强,社员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应对不断加剧的竞争,而这又反过来加剧了竞争,相对弱小的合作社倒闭或被兼并。所以,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合作社开始普遍、持续地集中与联合,提高生产经营服务能力以应对竞争,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合作社数量从1929年的历史最高点(12000个)下降至1954年的9894个,下降了17.2%;而社员总数却由3000000人增加至7731700人,增加了258%,两者呈反向变化,这意味着平均每个合作社人数急剧增加,说明合作社倒闭、兼并较为频繁。重组的结果是平均每个合作社年实际交易额由401670美元上升至1519990美元,上升了3.78倍,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及服务能力大幅提高;社员年人均实际交易额上升了1.3倍。这一时期的政府主要担当着服务者角色。美国国会于1926年通过了《合作社销售法》,进一步为合作社提供了反托拉斯豁免权,为合作社的兼并重组扫清了最后障碍。为了防止兼并重组中的混乱与无序竞争,1937年,《农业营销协定法》出台,为合作社建立自我销售秩序提供了法律支持。
第三阶段:1955年至今。在这一阶段,在科技革命及信息技术的带动下,农业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生物工程技术进入农业领域,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家庭农场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产品经常过剩,大量向国外倾销,农业已不再需要很多生产者。这一时期属于合作社质量型发展、提高与深化期,合作社的发展出现以下变化:第一,合作社的个数与社员数同减。1955年~2011年,合作社个数由9894个下降到2285个,下降了77%;社员总数从7731700人下降至3200000人,下降了70.3%。两个指标均缓慢下降,但合作社数下降得稍快,说明每个合作社年平均人数是缓慢上升的,平均人数由781人增加至1007人,平均每年每个合作社增加4人。第二,合作社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社员年人均实际交易额从2048.44美元上升至13952.27美元,上升了6.81倍。这一期间,政府逐步从扶持者与服务者的角色中退出,越来越重视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同时,美国农业部及相关部门加大投入,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解决合作社面临问题的新方法,及时为合作社提供各种资料,不断提高合作社成员素质,使之逐步适应大型合作社现代化经营的技术要求,以应对质量提高、深化期的新形势、新变化。
(三)基于历史事实提出理论假说
本文将合作社、社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运动变化的内在机理命名为“踏轮”效应。在“踏轮”效应的作用下,合作社总数及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运动变化规律可表述为: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农场主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构建合作社农场主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增加竞争加剧合作社倒闭或兼并重组合作社数量下降,平均人数上升,经营规模扩大,服务效率提高,为生产率提高创造条件农场主劳动生产率再次提高竞争再次加剧合作社及社员总数下降,为生产率提高创造条件生产率提高,竞争加剧合作社及社员总数再次下降。这一过程将会循环往复,合作社及社员总数越来越少,合作社生产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服务能力越来越强,农场主劳动生产率水平越来越高。从各指标的变化来看,合作社的数量从少多少,规模从小大;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服务效率从低高;社员总数从少多少;合作社平均社员数从少多;社员劳动生产率从低高。“踏轮”效应的产生,是由于社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驱动着“踏轮”循环往复地运动,因为只有每个社员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时间内(1年)产出增加,竞争才会加剧,才会有合作社及其成员在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
二、实证分析与说明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即VAR模型(高铁梅,2009)来进行实证检验。VAR(P)模型的一般数学表达式为:
Yt=Φ1Yt-1+…+ΦpYt-p+BXt+εt,t=1,2,3,…,T
其中,Yt表示k维内生变量列向量,Yt=(y1t,y2t,y3t,…,ykt)′;Xt表示d维外生变量列向量,它可以是常数项、线性趋势项或其他非随机变量;p是滞后阶数;Φ1…Φp是k×k维的待估矩阵;B为k×d维的待估矩阵;εt为k维白噪声向量,且这些向量非自相关。
本研究采用含常数项的VAR模型,其表达式为:
Yt=C+Φ1Yt-1+…+ΦpYt-p+εt,t=1,2,3,…,T
基于模型与上述假设推理,我们选取社员总数(用CP表示,单位:千人)、合作社总数(用CN表示,单位:个)和社员年人均实际交易额(用APG表示,单位:美元。社员年人均实际交易额反映了社员即农场主年人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变化)来印证“踏轮”效应的存在及运行机理。
1.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出现虚假回归而造成结论无效,我们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这里采用ADF检验,利用Eviews7.2软件先后观察CP、CN和APG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图,结合Q统计量,可以确认3个变量序列均为AR(1)。分别对3个序列及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其中滞后阶数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变量CP、CN和APG一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一阶差分平稳,说明它们均是I(1)序列。
2.协整检验
本文应用Johansen分析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选取λtrace和λmax作为检验统计量。为了保证协整关系在统计上的可信性,需要确定合理的协整滞后阶数。根据VAR模型滞后长度的LR、FPE、AIC、SC准则,确定最佳滞后阶数k=7。Johansen 协整检验是对无约束 VAR模型施加协整约束后得到的VAR模型。因此,Johansen 协整检验的滞后期确定为7,迹统计量和特征值统计量结果见表2、表3。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关系。通过标准化协整系数确定其协整方程为:CN=0.04CP-1.11APG+11636.08+u(u是期望为0的一平稳序列)。该式表明合作社的个数与农场主人数成正比,与反映单位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社员年人均实际交易额成反比。由于成员异质性下的最佳规模限制(Karantininis et al,2001),合作社社员不能太多,想加入合作社的农场主就只能组建另一合作社,因而农场主人数与合作社总数成正比。合作社的个数与社员年人均实际交易额成反比,说明随着社员人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合作社的个数将会下降。原因前面已述。
3.VAR模型估计、Granger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分析
由于3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经检验,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在单位圆内。如图1所示。
图1 VAR的平稳性检验
满足稳定性条件,是一平稳的VAR,获得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如表4所示。
由于是一个平稳的VAR,可进行Granger非因果检验。
如表5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CP是CN的原因,APG是CN和CP的原因。这与前述分析结果是一致的。结合表4,印证了“踏轮”效应猜想:(1)期望成立合作社的农场主人数(CP)增加,合作社成立及其提高农场主劳动生产率的示范效应,使得更多的农场主希望加入或成立合作社,短期内将会使社员数(CP)、合作社数(CN)增加,所以滞后1~3期的CP对当期CN与CP均是正向效应。但从长期来看,农场主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弱小合作社倒闭,合作社总数下降,余下的兼并重组,规模扩大,服务能力提升,成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增加至过剩,农业已不需要太多的生产者,一些农场主兼业化并开始放弃农业,进入二、三产业工作(Basil et al,2000),所以滞后4~7期的CP对当期的CN是负向效应,随后滞后5~7期的CP对当期的CP也转为负向影响,即从长期来看,农场主不断成立合作社,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使合作社、社员总数下降。(2)反映劳动生产率的社员年人均实际交易额(APG)对CN与CP主要是负向效应,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CN与CP下降。
脉冲响应分析也印证了上述结论。
图2 CP受冲击(One S.D.)的响应函数
图3 CP受冲击(One S.D)引起CN的响应函数
如图2所示,当本期给CP一个单位冲击后,CP在第1期就有正向响应,一直持续到第4期后转入负向响应。图3表明当本期给CP一个单位冲击后,CN在第1期就有正向响应,一直持续到第5期后开始转入负向响应。说明社员数受一单位标准差冲击后,对自身及合作社总数的影响是先正向、后负向响应。
图4 APG受冲击(One S.D)引起CN的响应函数
图5 APG受冲击(One S.D.)引起CP的响应函数
图4、图5表明,当本期给APG一个单位冲击后,CN与CP均是负向响应,说明社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减少了合作社个数,也减少了社员总人数。但响应时期不同,CN在第1期就有响应,而CP在第2期才有响应,但直到进入第3期才开始下降。这与我们前述分析一致,即“踏轮”效应中,随着社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减少的是合作社的个数CN,随后才是社员总人数CP。这是因为合作社数量的下降为社员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创造了条件,只有合作社总数下降到一定程度,社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了相应水平,才能使社员总数下降,即农业生产已不需要这么多的生产者。
4.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可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做的贡献,可考察系统中任意一个变量的预测均方误差的分解。
由图6可知,CP的波动开始主要受自身冲击的影响,此后影响下降。CN的信息对CP的预测方差贡献在第1期预测时就开始显现,2、3期上升,至第4期开始缓慢下降,下降至第12期后稳定于8.5%。反映社员劳动生产率的APG对CP的预测方差贡献在第3期才开始显现,接着贡献度逐步上升,18期后贡献度为47.28%,上升至第1位。这表明社员数波动开始主要受自身影响,随后这种影响逐步下降,而社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逐步上升,居于主导地位。
图6 CP的方差分解
图7 CN的方差分解
CN的方差分析如图7所示。起初CN的波动主要受自身冲击的影响,但贡献度下降很快,第9期低于45%,随后继续下降。CP的信息对CN的预测方差贡献在第1期预测就开始显现,随后上升,至第6期后开始缓慢下降,最后稳定于3%。APG对CN的预测方差贡献在第2期才开始显现,接着贡献度迅速上升,第9期的贡献度已上升至第1位,为47.07%。这表明合作社个数的波动开始受自身及社员数CP影响,随着时间推移,自身的影响迅速下降,CP的影响趋于稳定,而社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迅速上升,居主导地位。
三、结论及启示
上述实证分析印证了合作社发展中的“踏轮”效应:农场主成立合作社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生产率提高驱动“踏轮”使农场产出增加,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弱小合作社倒闭或被兼并,生存下来的合作社在外部竞争压力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农场主劳动生产率再次提高,再次驱动“踏轮”。这一过程不断循环往复,农场主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越来越高,驱动“踏轮”的力量越来越强,合作社、社员总数持续下降,余下的合作社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服务能力越来越强,这又为下一次增强“踏轮”的力量创造了条件。从长期来看,合作社、社员总数的下降是合作社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而驱动这一过程的动力是社员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
“踏轮”效应的出现是合作社在市场经济中发展演进的结果,也是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结果,这为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时配性政策安排提供了重要借鉴。第一,在合作社、社员总数的爆发期(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合作社发展属这一时期),政府应充当激励、扶持者的角色,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合作社的发展,积极进行合作思想的宣传与教育,不断壮大合作社队伍。同时,要对农户进行合作社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合作社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社员的生产经营效率。第二,在合作社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的转折期,合作社会沿着兼并、重组和倒闭三个方向发展。此时,政府应担任服务者角色,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创造合适的环境,保障合作社的兼并、重组,尊重市场规则对合作社的选择,对于失败的合作社,要制定政策妥善地使其退出而不引发社会震荡。第三,在合作社的质量型发展、深化期,政府要逐渐退出扶持者、服务者角色,注重从外部环境方面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利用竞争手段,通过市场进行选择,从根本上不断提高合作社及其成员的生产经营效率,使合作社的质量型发展与深化得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杜吟棠. 2002. 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樊亢, 戎殿新. 1994. 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兼论农业合作社[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高铁梅. 2009.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2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徐旭初. 201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辨析:一个基于国内文献的讨论[J]. 中国农村观察(5):2-12.
BASIL G, COLEY K.2000. Econom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growth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1(3):421-455.
HELMBERGER P G, HOOS S. 1965. Cooperative enterprise and organization theory[J]. 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44(2):275-290.
KARANTININIS K, ZAGO A. 2001. Endogenous membership in mixed duopson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83(5):1266-1272.
ROYER J S, SMITH D B. 2011. Patronage refunds, producer expectations and optimal pricing by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 Journal of Cooperatives, 20(2):1-16.
(编校:沈育)
The “Tread Wheel” Effe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 New Theory and An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VAR Model
LOU Fe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Abstract:
1 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况
西宁市城北区现依法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1家,注册总资金达8279万元。其中:种植业68家(包括蔬菜、花卉、果品和苗木),占总数的67.3%;养殖业16家,占总数的15.8%;农资购销5家,占总数的5%;其他(休闲观光、服务业等)12家,占总数的11.9%。合作社成员2484人,其中农民成员2464人,带动农户数8595户。
2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措施
2.1 强化政策扶持
自2006年以来,西宁市城北区积极争取省市扶持项目,先后争取省级资金80万元,扶持城北区蔬菜协会、民兴西芹、鑫玉胡萝卜、华贵大蒜、源康、为农种植等6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配备电脑、投影仪和办公桌椅等基本办公培训设备,有效改善农民合作社基本办公条件,不断提高服务社员的能力。同时区级从预算资金中先后安排1564.2万元,对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乡韵、艺柏、谐发合作社等农业生产基地进行了水电路配套设施扶持。
2.2 规范运行管理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关规定,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对四证齐全、能按要求提交年度工作总结和财务决算的合作社纳入市级规范化合作社名录,并督促合作社逐步规范和落实合作社年度分红制度,规范记账。西宁乡韵休闲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等3家被评定为市级示范社,西宁为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西宁艺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32家被列入2013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名录。
2.3 加强基地建设
通过土地流转形式,建成为农、乡韵、顺寨等以蔬菜生产为主的百亩以上规模生产基地8个;2014年又将合作社纳入《城北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申报(复审)及管理办法》及《城北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扶持、奖惩及绩效考核办法》实施范围,进一步规范合作社运行模式和奖励扶持政策,提升合作社的产能和带动能力。通过下派农民技术员、开展技术承包服务等形式,将以合作社为主体经营的生产基地列入重点技术指导范围,引用“粘虫板、防虫网、诱虫灯”等物理防治技术,有效降低使用农药投入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引导基地蔬菜生产向精、细、嫩和采摘方向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农业的有机结合。
2.4 发挥品牌效益
注重品牌建设,鑫玉胡萝卜、民兴西芹、为农种植、乡韵休闲观光、金果等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登记注册了“鑫玉” “巴浪”“青惠田”“乡趣” “农盛”5个注册商标;通过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产品会和知名品牌评选活动,依托“城北区草莓节”等平台,为合作社宣传品牌、开拓市场创造条件;其中,大堡子草莓已经成为西宁市知名产品。
3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西宁市城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良好,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先进区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存在管理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财会人员持证上岗率低,在凭证的取得、记账、报表编制等会计业务上尚不规范。二是少数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意识不强,发展没有明确思路,没有真正发挥好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三是合作社成员中绝大部分都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带头人少,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因素。四是多数合作社还停留在果蔬种植、种苗培育、肉牛羊及生猪饲养和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初级产品包装销售层面上,而真正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少,带动第一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的动力不足。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经营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自愿联合,民主管理,为谋求共同利益开展专业合作的互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伴随着农村改革发展产生的新生事物,它的迅速发展,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20xx年起,国家先后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减免政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
我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xx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鄂发[×]×号);省人大出台了《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20xx年和20xx年省委、省政府两次召开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场会;从20xx年起,省财政每年专列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经费;20xx年,省编办专门批准成立了“湖北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办公室”。从20xx年起,我省还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工程、示范工程、人才培训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品牌培育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截至20xx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由20xx年的×个发展到×个,同比增长×倍。
虽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总体形势看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合作社水平参差不齐,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主要原因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初期,缺乏合作知识与合作能力。这与政府部门扶持指导和服务不够密切相关。为此,政府部门有必要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上加强引导,从而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提高合作质量。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发展速度快
截止20xx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家,比20xx年增加×家,增幅×%。其中京山县、钟祥市、长阳县等×个县(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家,京山县达到×家。
2、领办主体多
一是能人大户领办型,占×.×%。孝昌县冠昌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就是由果品产销大户程国庆领办的。二是科技人员创办型,占×.×%。沙洋县曾集镇五洋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由该县曾集镇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蔡代兵牵头组建的。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占×.×%。湖北长阳常家洞茶叶专业合作社就是由省级龙头企业湖北常家洞茶叶专业合作社异地投资组建的。四是村级组织牵头型,占×.×%。郧县合叶桑蚕专业合作社,由郧县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支部书记湛宏远牵头领办。
3、覆盖产业广
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农村能源、林业、水利等多个行业。其中,种植业占×.×%,养殖业占×.×%,其他行业占×.×%。
4、典型示范强
各地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充分体现了为成员服务、民主管理和谋求共同利益的合作社性质。截至20xx年底,全省共培育典型合作社×家,其中省级指导扶持×家,各地指导扶持×家。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的创办者姚凤君同志,是当地果树行业的老专家,该合作社引进培育了×多个果树新品种,推广了×多项新技术,并有多个新品种和新技术在国内领先。联合购买生产资料和联合销售达×%以上,统一培训、修剪、机防、嫁接率达到×%,还有冷藏保鲜、品牌经营,办公和培训大楼等,为成员增收节支效果显著,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以上。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合作知识的宣传培训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人知之甚少,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到位。虽然国家20xx年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发展原则、组织管理、设立登记等都有明确规定,但由于宣传不够,又往往停留在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和领导讲话上,很多干部群众没有听到,也没看到,从而造成对发展合作社的必要性和对合作社的性质与作用认识不够。近几年省里通过开现场会和培训会,解决了各级政府和农业(经管)部门的思想认识问题,培养了一批合作知识辅导员,但还是难以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各地也开展了一些针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但培训人数太少,合作社对成员的培训就更少了,往往只有一些技术性培训。由于缺乏平等互助的合作意识,导致合作社发展中存在“利益驱动”现象,有些政府官员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营主体,又不纳税,没有好处;有人还认为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不要去管;有些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领办者,看到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扶持,纷纷包装挂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些专业大户领办者,以为办合作社等同于办公司,在盈利分配上完全按股金分配,在民主管理上,也是投资多的成员或理事会少数人说了算,完全不知道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按交易额(量)分配为主,成员有平等管理合作社的权利。有些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得利,没有履行义务的意识,没有管理合作社建设合作社的主人翁意识。
2、政府部门指导力度不够
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涉及到合作知识和组织管理,又涉及特色产业和技术、市场等问题,还涉及领办者带领成员共同致富的奉献精神,没有懂合作知识和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人去指导,很难做到依法办社,很难成为政府推动“三农”工作的抓手,也很难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过去政府部门指导不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懂合作知识的辅导员太少。每个县(市)只有×-×人参加过培训,而且往往只有×个专职人员,有些还是兼职。乡镇一级基本没有专职人员。村里基本没人管,指导服务很难到位。二是深入农村指导服务的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现在的指导最多只能跑马观花,很难做到深入细致开展调研和指导。而这项工作唯有直接向群众宣传,有针对性地指导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我国解放初期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就是依靠各级干部深入农村宣传指导的。三是典型示范不够。典型示范是推动合作社发展的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但由于政府扶持和部门指导不够,导致典型示范太少,规范运作欠佳,服务效果有限。四是没有正确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我们的基层指导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强调“先发展,后规范”和“边发展,边规范”的合作社发展思路,缺乏“以规范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个县(市)、一个行业做几个盆景式的合作社,还不能做到规范运行,最后必然影响发展。老百姓看不到好处,影响加入的积极性,合作社也可能没有生命力,政府的政策扶持也很难加大力度。只要能办出一部分规范的合作社,让广大农民偿到甜头,夯实合作社服务基础,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合作社就会加快发展,政府也就会下定决心加大力度支持。
3、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普遍存在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机构不健全、决策不民主、分配不合法等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关系不顺,核心是合作社能否给成员带来增值利润,这是合作经济的实质。实际上,国家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部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规定得既有原则又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由于我们的领办者和指导者一般只有企业、事业、社团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经验,往往凭借经验管理和指导合作社,恰恰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其特殊性质,不同于其他任何组织。只要合作社领办者和指导者都能认真学习深入贯彻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弄清了合作经济的实质和作用,就是使合作者都能享受通过合作带来的增值利润,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得到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增值利润的好处。就不难理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关系不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龙头企业运作型。有些合作社,在为成员服务时,往往局限于优惠供应生产资料和保护价收购社员农产品,这种服务对农户成员确实有好处,但他只是一种盈利的市场买卖行为,而合作社行为应该是在此基础上,让成员分享生产资料和购销产品带来的增值利润。二是行业协会运作型。有些合作社,将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产者社员联合起来,既为生产者社员优惠供应生产资料,又以保护价收购生产者社员的产品,既为加工者社员带来稳定的货源,又为生产资料供应商带来薄利多销和稳定的销售渠道。这种运行机制看起来大家都能利用合作社这个平台得到好处,互利共赢,其实,还是“企业+农户”的翻版,核心问题是,往往生产资料和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利润没有分给生产者社员,只是生产资料供应商和加工销售企业联合起来的一种营销策略,还可以减免税收,或争取政府资金扶持。三是核心成员运作型。有的合作社是以几个能人大户联合发起,作为核心成员,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当地一些小型生产者农户参加,作为“一般成员”,不在工商登记。“核心成员”完全按股份分红,“一般成员”则以购销合同结算。当然“一般成员”还是享受了进入市场、改进价格和技术服务的好处。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利益联结机制至关重要,在运行中应当依法规范,合作社在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后的当年盈余,应主要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给成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
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合作社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
要让合作社知识深入人心,成为推动合作社发展的动力,就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利用各级行政组织资源,通过会议形式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有关职能部门结合业务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宣传合作知识。三是通过各级党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及相关涉农培训机构开设合作社专业课程。四是通过典型示范宣传合作知识和管理人员。五是通过合作社向成员以及农村青少年宣传合作知识。
(二)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市场主体组织形式,它的领办者一般都是农村能人大户、农技人员、龙头企业等,生产的都是优势特色农产品,而且是专业化、规模化、无公害化生产经营。合作社的发展既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又能提高农业效益,最大的好处是能促进农民增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好。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力度扶持。各级财政应当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板块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合作社的资金投入。目前,我省对合作社的扶持资金主要是对示范性合作社给予补助,一般一个县(市)只有一个,而且资金额度只有×-×万元,只能用于规范化建设和一般。对于发展生产和解决加工销售问题,资金是个重要瓶颈。一般农民社员资金都有限,贷款又没有什么抵押。要想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一是争取金融部门出台支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建议省财政每年拿出×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从发展现代农业看,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合作社,才有能力运用农业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支点,它能把农民的组织化、现代农业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农民、农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着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一、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一)农民的参与意愿不强
农民对于农业合作社的需求度直接决定了其合作社的参与意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首先,限于有限的教育水平,农民的整体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较差,对于这个新型的农业合作社还没有深入的认识,因此也就没有参与和了解的意愿。其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民的生产模式都处在自产自销的状态之下。这种生产状态以家庭为单位,农业生产能够满足家庭的消耗就足够了,对于更大的产量,甚至达到可以售卖的程度,农民还没有意识,而且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也使得农民难以有足够的劳动力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在这种小农意识的基础上,农民对于这种新的农业合作社就没有很大的参与热情。第三,农业专业合作社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电视或其他媒介进行宣传,使广大农民对于这个机构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在农业合作社进行推广的过程中就会陷于被动。
(二)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待提高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融资、财税、信贷等方面仍旧缺乏有利于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这种情况会使合作社的发展受到限制。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向银行贷款的时候,其贷款金额会受到限制,这就使得其只能选择相对容易的小额贷款。在税收方面,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享受到的优惠政策也很少,相关机构应当在信贷和税收方面给予农业专业合作社更多的优惠和政策扶持。
(三)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运行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机构设置有待完善,其管理制度也有待规范,在农业专业合作社中,每一个参与进来的农民都应当享有平等的决策权,但是在实际运作当中,真正的决策往往掌握在决策层当中,农民缺少足够的参与度和话语权,致使内部管理缺乏活力。此外,农民资金进入农业合作社的流量较少,使农民和农业合作社之间没有建立起密切的收益关系,这对于农业合作社的运营也是不利的。
另外,农业合作社在运营当中也缺乏监督,内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很多农业专业合作社是由企业控制或兴办的,这种情况下,农业合作社的财务、决策和收益情况都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农民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督。此外,上级机构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审计和监督机制也没有发挥出来,这样会使农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出息很多问题,不利于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二、农业专业合作社相关问题的完善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升农民素质
要使广大农民参与到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中来,就必须先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使其认识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构成,以及具体的运作方式,最重要的是让农民了解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够给广大农民带来怎样的收益。使农民了解这些关键信息,才能使其进入到农业专业合作社当中,共同参与决策,见证农业新的发展模式。其次,农业专业合作社要利用电视、报刊等社交媒体来宣传合作社的宗旨和意义,使广大农民对于农业合作社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利用媒体扩大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也能使广大农民在选择参与农业合作社时能够更加放心。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培训过程使农民真正了解目前的市场,并能够学会利用合作的模式提升农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使广大农民在合作社的决策当中发挥出更为主动的作用。
(二)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为保证农业专业合作社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政府应当在信贷和税收方面给予其更对的优惠和支持。此外,政府也可以鼓励其他商业性的金融组织参与到对农业合作社的服务中来,使农业合作社的融资范围得到扩展。其次,政府为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专项资金应当加强管理,用来专门开展与农业合作社相关的活动。例如,政府可以抽出部分专项资金,用来对农民进行专门的知识培训;合作社需要的一些设备设施,也可以用这部分专项资金进行补贴购买,以减轻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政压力。
(三)完善内部的运行机制
要确保农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首先要完善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监督?C制。监督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使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和制度得到规范的管理。首先,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需要进一步发挥农业合作社监事会和农民社员的监督作用。监事会在合作社当中可以对财务状况和制度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要随时调整。农民社员要基于自身的团体利益,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使其保持健康良性的发展。此外,政府和相关的审计机构还要发挥好外部监督的作用,要定期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周转、资金用途等情况进行调查,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