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经济战略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区域经济 企业发展战略 三门峡
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中,三门峡地区处于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过渡区域,目前被定为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政府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好规划、引导、推动、服务、协调作用,构建具有三门峡特色的区域经济,而区域内的企业,又如何借助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调整、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企业与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赢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一、区域经济理论简述
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比较优势后能够吸引区域外众多生产要素像该区域内聚集,俗称“洼地效应”,形成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凸显。
二、企业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企业战略规划是指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和实施战略,并根据对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必须是可执行的,它包括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资源配置策略。
企业战略与区域经济是一种契合和共生关系。政府是区域经济构建的主题,企业是区域经济有效载体。政府宏观引导,区域内企业个体积极参与,形成区域产业经济板块。区域经济宏观走势形成了企业发展的小气候,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为企业提供了制胜的机遇,区域经济产业重心的转移也导致了区域内各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典范
谈起区域经济的典范,我们不能不提浙江台州经济模式以及福建的晋江经济模式。
1、浙江台州经济模式:
台州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企业诞生地,是中国当前两大经济模式之一的“温台模式”的创始者。中科院系统深入地进行研究调查,于2008底首次提出了“台州模式”,即再生资源-专业市场-块状经济-民营机制”四位一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的崛起对台州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台州产业集群数量众多,近几年来在质量上也有明显的提升,如当地的十大支柱产业集群:塑料模具、汽摩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电力能源、服装机械、水泵阀门、工艺美术、新兴材料、鞋帽服装。??
2、福建的晋江经济模式
晋江是一个农业小县,资源贫乏。晋江剑走偏锋,提出“质量立市、品牌立市””的口号,创造了 “晋江经济模式”。晋江模式源于一批专业镇和专业村,形成产业集群效益,通过发展产业集群这条道路,使发展为全国闻名的制造基地。经20多年的培育,诞生了恒安、安踏、七匹狼、SBS等一大批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已形成鞋业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陶瓷等一批较成熟的产业集群,聚集各类企业6000多家,被冠以“中国鞋都”、“中国纺织工业基地”等美誉。
四、三门峡地区区域经济特色及发展趋势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西部,是中原经济区、金三角试验区的交集地,其区域经济以资源型工业和传统农业为支撑,资源型行业优势较强。
三门峡市政府目前正着力推动的三大工程。一是产业聚集区建设:将铝工业、能源工业、黄金及有色金属加工、果品加工、煤化工、盐化工、机械电子、高新技术、商贸物流及现代服务业等确定为主导产业,着力形成产业集群。二是“大通关” :2011年3月,国家同意设立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三门峡海关,另外三门峡的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在加快建设,疏通企业进出口渠道。三是“大交通”:三门峡“三纵四横”交通黄金十字架雏形显现,使三门峡融入了郑州、西安“一小时经济圈” 。
三门峡区域经济发展路径设计和台州、晋江有相同之处,依托比较优势,主要有矿产资源如:铝矾土、煤炭、黄金、特色农产品如:苹果、大枣以及充足的电力等,着力实施的“1333”工程。目前铝制品中戴卡轮毂、柠檬酸金钾等品牌优势已经显现,这将有效带动区域内外同类及相关产品在三门峡区域内聚集,区域经济的“洼地效应”显现。
五、区域内的企业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调整、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寻求企业发展切入点。
区域内企业应研究区域经济,融合区域经济体,更好地把握趋势、抓住机遇、顺应调控、利用政策、整合资源、集聚要素,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科学规划,在区域经济共同体内,甚至共同体外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从而实现企业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 重大建设项目区域经济评价 “区域性OTC”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研究 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与效率评价 浅谈高速公路经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基于AHP法的区域经济影响定量评价 浅谈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对建设项目职业健康管理的影响 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城镇化建设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 浅析农村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山西省新兴大学园区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宁波港无水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浅析农村公路建设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影响 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规律及效益分析 浅谈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的研究 试论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发改委交通运输司.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网》简介[EB/OL] /ztzl/2005-09/16/contentes 64413.htm.2005-09-16.
[3] Kiyoshi Kobayashi. Makoyo Okumura. The Growth of City Systems with High Speed Railway Systems[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1997
[4] Fernand Martin. Justifying a High-speed Rail Project: Social Value Vs[J]. Regional Growth 2000
[5] David Ellis.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portation and the Economy[R]. Beijing Jiao Tong University 2010.
[6]平野卫 修建京沪高速铁路的意义[J] 中国铁路 2003
[7]吕韬等 中国城市群区域城际轨道交通布局模式[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8]王轩等 石太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C] 京津城际铁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2010
[9]前瞻网 2013-2017年中国高铁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M] 2013
[10]杨明华,洪卫.论交通经济带的一些基本问题[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4期
[11]颜鹏飞,邵秋芬 经济增长极理论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3月
[1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
[13]国发二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2年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主成分分析法;梯度分析法
一、引言
省区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立足于省情具体情况,做好省区经济战略规划,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整体战略规划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将从定量和动性两个角度来分析云南省的区域经济差异。定性分析我们用梯度分析法从人均GDP、产业结构、相关指标来比较不同的区域经济差异,定量分析则是借助竞争要素分析法从影响地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来考量地区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
二、对云南省区域经济竞争力差异的分析
本部分借助统计软件spss15.0,采用主成分的分析方法,对云南省各地州区域经济竞争力作实证分析。数据均来自“云南省统计年鉴2009”(2008数据)。指标的选择应具备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行性。马力、史锦风(2006)建立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包括:人均GDP;人均农业总产值;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第三产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第一产业人员的比重。张欣莉(2006)、蔡国梁、廖为鲲、涂文涛(2005)等人也从不同的衡量指标体系对区域经济差异作出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将从人均GDP(元)、人均第一产业总(元)、人均第二产业值(元)、人均第三产业值(元)、人均财政收入(元)、人均年末储蓄余额(元)、人均消费品零售总(元)、人均固定资产投(元)8个指标来衡量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情况。因人均批标更加准确和客观,所以本文对所用指标均采取了人均处理。(篇幅受限,略去原始数据)。首先,我们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后由SPSS用主成分的分析方法得到的特征与方差比表和因素得分表,如表1、表2所示。
所以根据公式可得到云南省各地州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指数,如表3所示。
根据竞争力指数的含义,判断竞争力强弱的标准为:C>1表示具有强的竞争力,0<C≤1表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弱竞争力),而C<0则表示较弱的竞争力,由上结果可知除昆明、玉溪外其他地区均竞争不强或很弱,这说明云南不仅经济欠发展,而且还存在很大的区域性差异。
三、对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梯度分析
我们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运用有关竞争力指标将云南省区域经济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高梯度)由昆明、玉溪组成,第二梯度(中梯度)由曲靖、西双版纳、迪庆组成,其他为第三梯度(低梯度)。再分别从人均GDP、产业结构2003年和2008年数据作进一步的分析对比,数据分别来自“云南统计年鉴2004”和“云南统计年鉴2009”。各梯度人均值是由各梯度相关指标求和后再比上各梯度总人口得到。
(一)人均GDP梯度分析
云南省16(州)市人均GDP比较,如表4所示。
由表4知2003年高中低三梯度人均GDP之比为3.96:1.37:1,而2008年其相应比值为3.09:1.58:1,可以看出虽然第一梯度与第二梯度间的人均GDP差距有所缩小,但第二梯度和第三梯度间的人均GDP却有所扩大。同时从整体看,云南省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且各区域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二)产业结构差异分析
经计算我们得到云南省16(州)市三梯度2003年及2008年产业结构,如表5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高梯度地区的产业结构2003年和2008的比值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且结构相对较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较低,只有8%。而中低梯度的三次产业结构较不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这也比另一方面说明了不同区域间存在着很大的梯度差异。
四、结束语
所以,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对云南省经济发展提出几下同点意见:一是根据云南省“1145”的有关空间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云南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滇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进一步优化提升云南传统优势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云南产业升级;三是依托面向东南亚的有利区位优势,有选择地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四是抓住国家正在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有关优惠政策,为云南经济发展注入更大活力。
参考文献:
1、徐新,相丽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7).
2、周国富,张佳伟.天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分析[J].天津经济,2007(10).
关键词:一带一路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广西提出深化推进与东盟互联互通、贸易、金融、海商、人文交流等合作,这给主要依托第三产业进行专业设置布局的财经类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需要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树立全新的思路来设计和实施人才的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战略环境对财经类人才素质的要求。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作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广西正逐步实施开放性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构筑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平台,不断扩大和深化同东盟的开放合作,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投入与智库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加强与东盟国家经济的互联互通、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亟需大量专业技能强、语言能力强且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财经人才;另一方面打造西南、中南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撬动地方开放发展亟需一批具有实地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能力,符合“一带一路”战略需要的、知行合一的新型人才。
2.区域发展对财经类人才结构的需求。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广西将大力发展特色优势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与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金融业等重点产业,并依托跨境经济合作区,构建与东盟的跨境产业链、跨境物流链、跨境金融服务,形成利益共享的区域价值链。在此背景下,全面打造区域“人才供应链”,培养一批能够精准对接地方产业的人才,将成为广西财经类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类人才既包括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规则和规律,善于开展金融投资、互联网金融等业务的资本运作人才,又包括具备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交易、电子物流、国际采购等行业新知识技能的新型国际贸易人才。
3.产业升级对财经类人才培育的要求。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规划中,广西的目标是建设成为面向东盟、辐射西南、中南的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新格局。因此,广西的财经类院校要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三条主线,坚持“提升能力、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推动”的原则,加快改革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支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队伍。该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涉外复合应用型财经人才”即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社会文化、经济状况、财税法律制度,具备战略执行能力、风险规避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的人才。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现实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特色”互补匹配性问题。“一带一路”战略对广西的定位,赋予了地方财经类院校新的历史使命,人才培养目标只有与区域经济特色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就目前广西的财经类院校来看,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的特点,要么将目标定位过高,照搬名牌老校的路径,盲目进行学科建设,忽视了地域特点,结果由于受广西本地师资和生源的制约,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要么将目标定位过低,走上高职高专的培养路径,过分强调技能培养,忽视对学生整体素质、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最终无法彰显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势。与此同时,由于片面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与实用性,“急功近利、重术轻道”的现象也在广西的财经类院校中蔓延开来,“考证热”、“兼职热”成为地方财经类院校的显著特点。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有能力,又要有素质,既要是才,更要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层面上,需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
2.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经济布局”互动协调性问题。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广西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成熟、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启动,广西的区域经济布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亟需构建一个能够满足“一带一路”发展需要的合理人才结构,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就目前广西的财经类高校及人才区域分布来看,资源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三市,处于北部湾经济区的钦州、北海、防城港以及西江经济带的梧州、贵港、百色等城市对财经类人才需求量也很大,但是并没有成熟的财经类院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接轨;就广西现有的地方财经类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而言,大都为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传统专业,而现代物流、外贸、会展、电子商务、金融咨询等紧缺专业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协调性差且调整滞后。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推进,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成长,需要从新调整高校的布局结构,完善人才培养结构,以适应现代新型服务业发展。
3.人才培养方案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促融合性问题。加强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促融合性问题将成为“一带一路”背景下财经教育的关注点。就目前广西的地方财经类院校在校生而言,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促融合性明显不足。在专业设置上,虽然开设了国际会计、国际金融、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新兴财经类专业,但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真正能够与国际接轨,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少之又少;在培养方案上,财经类的专业还是以理论化、系统化学科体系为主,实训课时偏少,像案例教学、沙盘实验等授课方式还未成为主流,忽略了“互联网+”时代下人才素质特征和能力结构;在培养方法上,虽然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但是依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于宏观经济的认识以及政治敏感度依然较低,统筹能力、创新能力都有待于加强;在质量考核上,机械式的问答考试依旧是地方财经院校采取的主要方式,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没有得到很好的考察,导致“人才短缺”与“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共存。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
1.人才培养目标从“功能本位”到“素能本位”发展。一带一路背景下,财经类人才培养目标对应着财经行业的需求,要实现从“能力本位”,到“素能本位”的转变。首先,应从培养目标入手,树立新型财经类专业教育理念,比如财会税务类专业要秉承“诚以修身、信以立业”的理念,建立财经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实现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的接轨;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加强对创新创业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等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企业经营实践中发现问题、捕捉商机、开拓进取,既具备经济管理才能和经营头脑,又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强烈的责任意识、健全的人格心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儒魂商才”。其次,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要注重专业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地方特色与全球视野的结合,体现财经类人才培养的个性,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凝聚与发展人才培养特色。
2.人才培养结构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财经类人才培养结构要与区域经济布局相互协调,实现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首先,要根据“一带一路”广西的定位以及东盟区域发展的需求,找准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定位,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撤销与新增等量置换、优化细化培养方向等方式调整改造传统专业,优先增设满足“一带一路”、自贸区、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传承等急需紧缺专业。其次,要针对广西区域内的主要行业、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校企、校地合作,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应用型财经类专业,例如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科技服务、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相关财经类专业。
3.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科为本”向“人才为本”完善。“一带一路”建设是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强化学科体系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立足于区域特色与创新教育,从“学科为本”向“人才为本”转变。首先,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紧跟学术和实务前沿,构筑动态的“管理型、创新型、涉外型”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广西财经学院的设立“东盟人才培养实验区”,优化课程体系,增设跨专业的商务、管理、沟通、案例研究等课程模块,嵌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人文、商务礼仪等个人修养塑造模块;新增设“创新创业学院”,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创业基础课,设立创新创业学分,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其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需要地方财经类高校与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的大型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从高等教育层面推动和扩大产能合作以及资金的融通,促进全方位、多层次的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
参考文献
[1]刘秋萍.“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点[J].人才资源开发,2015(3)
[2]杨虹.地方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创新策略[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11)
关键词: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理发展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而且还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东部地区直接面临国际市场,很快建立了市场机制,产业完成快速的转型,实现了高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中西部市场发展程度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一系列新的经济问题与经济矛盾逐渐展露出来。同时,世界经济处于低迷阶段,经济复苏乏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全球经济复苏增添了一股新的动力,面对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一带一路”成为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国际间合作的意识越来越强,“一带一路”在协调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是建设实现现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化过程中应当研讨和处理的重要课题,我国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为龙头,以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四大区域为板块的区域经济格局,以“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逐步带动内陆地区的发展,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然而政策实施的偏向性也加剧了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短期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不利于长期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区差距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区差距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东部地区的快速转型,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经济主流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不断地向内陆迁移,东部地区与中心部差距越来越大。2.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当下经济快速的发展,各式各样的企业表面不同,产业结构类似,低端行业的重复建设,导致了产业资源的极大浪费,行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产业一直处于低级状态,经济利益低下的过度竞争,直接导致很多企业的灭亡,这也是产业结构趋同的最大缺点。市场体制的不完整性,不健全的审判制度,都有可能造成产业结构的趋同性。由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特点,产业结构的趋同无法完全消除,根据独特的经济形势,结合现阶段的各区域经济实际特点,把产业趋同带来的损害降至最低。3.地区的分割化与贫困地区发展问题在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逐渐扩大的背景下,很多地方的割据现象非常严重,所谓地方割据,是指城市的发展保守性,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而不允许其他地方的更有竞争力的商品进入市场,这种显现象不仅导致了商品的流通阻塞,还使得各行业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地区、企业、行业之间也无法优势互补,造成资源的浪费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问题。
三、我国区域经济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
1.改革开放下东部地区比较优势明显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领导下,在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带、沿海开放城市的战略作用下,东部地区集中式的发展,大量的资金融入其中,产业转型速度快,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专业转型速度缓慢,而且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与科技领域的交流无法与直接和国际沟通的东部沿海城市相提并论,凭着改革开放的政策,东部地区拥有着集中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没有人为操控下,只会使得东西部的差距越来越大。2.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一系列政策未能取得良好效果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就已经意识到区域经济差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比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但是未能解决东西部经济差距的根本问题,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不会减缓,西部地区的市场引导力仍然不足,改革开放初,东部地区经济总量比重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0%,中部地区经济总量比重占29%,西部地区经济总量比重占21%。到2014年,三个地区分别为55%、25%、20%,相比改革开放初东部与中西部1:1的比例,地区经济差距仍在扩大。
四、“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为一个960万平方千米的大国,各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和发达程度差异很大,各个区域也都有各自的优势,改革开放下,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样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下,同样实行对外开放,中部地区则起着联通的作用,“一带一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东部地区的新机遇2014年以来,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增长速度却在减缓,个别省市出现瓶颈现象,经济增长趋于饱和状态,“一带一路”战略的贯彻落实,为东部区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促进东部区域经济发展,中国致力于对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加强了与东盟的经贸往来;在经济合作上,我国在参与了RECP谈判上赢得区域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并且进一步取得了成员国间的政治信赖,为今后区域经济的全面合作创下了美好的蓝图。国家依照东部地区的详细状况,围绕着“一带一路”提出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会谈、合作和举措,为新型经济机制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根底,对促进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加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国际环境下,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在国内,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的主要任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区域化的规划更加注重对外开放,西部区域直接面临周边国家,通过国际合作,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国外相结合,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深化体制改革,逐渐缩短与东部地区的差距。3.东中西部之间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核心区域包括18个省市,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5个自治区,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吉林、辽宁、云南8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圈定:福建、广东、浙江、海南4省和上海市。由于产业结构的趋同和地区分割现象严重,通过一带一路,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东部地区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性可以快速的转移至中西部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圈定的省份之广,充分地与东部地区相互合作,打破国内的市场分割,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建议
1.完善基础建设,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自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已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行,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方针下,国家应进一步完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投入大规模的资金,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措施。城乡一体化水平是区域综合实力的象征,推进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和城乡一体化水平是必经之路。2.加快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创新在“一带一路”战略方针的引导下,金融体制改革也显得极其重要,丝绸基金、亚太行等金融机构,应加强金融创新理念,学习和借鉴大型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坚持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基本原则,结合“一带一路”的战略方针,加强国际交流,为国际间的贸易往来提供综合人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3.精准区内、区际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明确区域规划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纲领,根据各区域的不同,各区域制定的方针也就不同,介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不全、经济基础薄弱,而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借助本身的地域优势,发展其自然资源,中部地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结构也相对完整;中部地区应大力发挥自身承接的能力,向西扩展,发展绿色产业,向东努力追赶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但其资源有限,所以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刘大林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久文.“一带一路”战略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开发研究,2017.2
[2]郑志来.“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