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金融政策

现代金融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金融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金融政策

现代金融政策范文第1篇

现代农业正在加速推进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加速转型,现代农业加速推进。从现实来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1980年以后出生)对土地的感情正在淡化。农民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土地规模经营趋势明显。各类农业合作社、专业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组织应运而生。

由于我国各地农业生态类型、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在现代农业的建设和运作上也显现出不同的方式。概括来讲,我国现代农业运作模式主要有四种,分别为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模式及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生产主要是以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化为主要特征。目前我国现代农业的基本生产方式集中体现在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国有农场这五个方面。

土地流转的加速,农业生产方式的骤变,对以支持和保护农业这一弱质产业为根本使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来说,既面临发展机遇,又迎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这一历史变革,尽快创新金融产品、完善服务手段、强化服务功能,真正打造“粮棉油”生产、流通、加工全产业链的品牌银行,已成为农业发展银行当前的燃眉之急。

农发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探索

近年来,农发行河南省分行坚持“两轮”驱动发展战略,尤其结合农业大省实际,在打造“粮棉油”全产业链精品银行、支持现代农业生产环节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多品种支持、全方位服务现代农业的格局。

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公司+养殖小区”的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分散农民的土地进行集体流转,规模经营,或通过订单农业方式,由公司统一供种、供肥、施药和收购。农发行对龙头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或收购贷款,解决企业或合作社流转土地及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截至2012年末,河南省分行共支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9家,其中粮棉油加工类企业277家,畜牧企业110家,其他企业12家。这些金融支持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农户的年收入水平获得巨大增长。

现代科技园示范型。河南省农发行对农业科技园区的金融支持力度明显加强。滑县新鑫田园开发有限公司在农发行3.5亿元中长期贷款支持下流转土地,按每亩土地每年给农民1100斤小麦补偿,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安置农民3000人,年产值1亿多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体公司与专业大户统一型。近几年来,河南各类专业大户成批涌现,其中流转土地5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达2000多家,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之一。如漯河市临颖县的种粮大户贺金海,自2010年至今已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10万亩,实现年收入1000多万元。农发行先后对其创办的河南省绿汇实业有限公司提供收购贷款和合同收购贷款1.2亿元,支持其开展土地流转和粮食收购。目前,该企业已辐射周边3个乡镇,1800多户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结合型。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农民面对市场竞争和市场风险的有效组织形式,是在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发展规模经营的最佳选择。滑县瑞阳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以郑州瑞阳粮食有限公司为依托,牵头注册了河南省首家最大的合作社——滑县滑州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发行先后向瑞阳粮食有限公司授信2.4亿元,支持企业开展粮食收购,并通过发放合同收购贷款支持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通过对联合社的金融支持,提高了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进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国有农场引导型。黄泛区农场是河南省大型国有农垦企业,也是河南最大的良种繁育、推广基地。2010年,农发行向农场种子公司贷款6000万元,支持企业流动资金需求。2012年,该农场在农发行资金支持的基础上获得巨大发展,年生产、销售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子达5500万公斤,占河南小麦种子市场份额的15%以上、全国小麦种子市场份额的3.5%以上,并被农业部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联系点。

外向型创汇企业引领型。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乳酸及系列产品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创汇型企业,年处理玉米16万吨。为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农发行先后贷款2.29亿元(其中粮油中长期贷款3900万元),对企业收购和加工环节进行支持。该公司2012年收购玉米1.47亿公斤,生产乳酸及系列产品9013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6.6亿元,利润7095万元,出口创汇3100万美元。农发行的资金参与在给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当地玉米种植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农村土地托管型。土地托管,就是在农户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服务自选的原则下,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土地承包关系及土地用途,由托管服务组织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的全程“保姆式”服务,进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种经营方式。许昌市实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合作社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村委会进行多方合作,制定相应章程,实现土地托管,充分发挥了土地规模的效益。农发行及时向该公司提供贷款支持,促使企业完善服务功能,扩大托管规模。2012年,企业在农发行的资金支持下实现盈利460万元。

政策性金融支农仍存在诸多问题

信贷支持缺乏有效载体。除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外,目前现代农业的其他几种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都存在着组织不健全、财务不规范、有效抵押物不足等问题,大都不具有承贷主体资格,客观上导致了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的脱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据笔者调查,目前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存在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流转农民土地需要提前支付大量资金,而现有的金融机构除农村信用社能提供少量农户联保贷款外,其他银行基本没有涉及。

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尚未形成合力。一是目前的涉农财政补贴涉及部门多、上下传导环节多、撒“胡椒面”现象严重。二是对种粮补贴的发放,仍是局限于原土地承包人,而土地流转后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及合作社则无法拿到。三是对银行发放的各类涉农生产贷款,财政没有配套贴息政策,导致银行风险加大,积极性受挫。四是对银行向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发放贷款,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包括补充资本金、减免税收、优先核销呆账、不良资产剥离等,因而加剧了银行的惜贷行为。

农发行现有信贷产品不能满足需要。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产品过于单一,目前对生产环节仅有合同收购贷款一个品种,且主要针对龙头加工企业或其他实体公司发放,因此在面对土地流转过程中催生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时,会产生供给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现有经营主体长期发展投资的需要。在抵押品的选择上也没有针对农村新形势下的应收账款、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产品认证品牌等非货币化资产权证抵押进行深入研究,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在支付结算环节上,农发行至今无自己的网银、信用卡,在农村地区没有ATM机、POS机等终端设备,影响了支农功能发挥。

此外,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配套,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规范,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窄、险种单一且赔付困难。同时各类专业合作社的运作也不健全、不规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性金融支农的力度。

未来政策性金融支农政策建议

牢记职能定位,加大对现代农业生产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既是农业政策性银行运用“看得见的手”保护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的本质要求,也是打造“粮棉油”全产业链精品银行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农发行在支持“粮棉油”收购、加工、储备等方面已经非常到位,但对于生产环节的支持还远远不够。鉴于此,加大对农业生产环节的支持力度,使全产业链几个环节之间前后呼应、各信贷品种之间互为补充,进而有效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倡导和引领作用,凸现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加强金融创新,完善服务功能。一是在产品设计上,要探索多样化的信贷品种。针对现代农业生产主体的需要增设贷款品种,如土地流转贷款、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贷款、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按揭贷款、农业订单贷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贷款、科技农业生产推广贷款、农民科技培训贷款等品种。二是在抵押担保上,探索扩大有效抵押担保范围。借鉴宁夏吴忠市、江苏连云港市、陕西杨凌等地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的经验,积极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以及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根据企业经营实际,开展存货抵押贷款、大型农业生产机具抵押贷款、门面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品种;针对财政专项补贴与农业项目配套完成情况,开展以补贴款为担保物的农业项目建设担保贷款;根据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基层政府财力有余的实际,开展农户住房抵押贷款等。三是优化办贷流程。要抓紧对现有办贷流程和信贷管理系统进行修改完善。尤其是要尽快在CM2006系统中增补新科目,增加新的管理模式,调整授权授信规定,减少办贷中间环节,加强上下级和前后台之间的衔接,进一步提高办贷效率。

进一步完善农发行外部配套机制。一是在信贷计划管理上,应比照对商业银行的做法,将农发行信贷增量的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这样既可以将目前银行业充足的流动性通过农发行投入农业,缓解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也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要求和货币政策取向。二是国家应制订出台相关信贷扶持政策。比如,财政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贴息和扶持力度;对农发行支农贷款减免税收;对因支农而形成的不良贷款予以兜底或优先剥离、核呆;取消对农发行的存款准备金要求,增加农发行的支农资金来源等。

理顺并归并各类财政支农资金由农发行统一拨付。目前,我国中央级直接分配、管理农业财政资金的部门达9个之多。根据国务院赋予农发行“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职能要求,建议对中央和地方各类支农资金进行整合,归并到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并由农发行结算与拨付,以增加农发行的支农主导作用,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监管。

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风险保障机制。一是消除农村融资担保法律障碍。建议尽快对《物权法》、《担保法》等进行论证修改,取消或适当放宽对农村承包经营用地、宅基地的抵押限制。同时,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健全农村土地产权登记、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权属,建立科学的土地承包性经营权抵押、流转、处置的具体操作程序。二是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功能,增强保险业务品种,有效分散或转移信贷资金的风险损失。同时,对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给予政策优惠。自2013年3月1日起,国务院新的《农业保险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条例》提出,国家支持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对符合规定的农业保险,由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给予补贴,并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尽快克服目前险种单一(仅18个险种)、赔付困难、赔付标准较低(比如,对小麦最高赔300元/亩·年,水稻、玉米最高赔400元/亩·年)、覆盖面小等问题。

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一是抓紧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重点解决好土地集中方与流出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土地流转关系的持续化和稳定化。二是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市场。尽快建立农村资产评估、登记、交易、抵押等配套机制,鼓励和扶持土地评估机构、抵押登记机构等与金融产业相关的中介机构的发展。三是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监管。提供土地流转格式合同,引导流转双方对土地流转权利、责任契约化和书面化,确保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合理有序。四是完善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一方面要提高标准,另一方面将其增量部分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土地流转后的经营主体倾斜,以调动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现代金融政策范文第2篇

现代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为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提供充足的资本。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关乎政府的政策制定和行政行为,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居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也日益关注中国的金融发展和金融政策的走向。为了满足人们对于中国金融政策了解的需求,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继2012年出版《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1)》之后,于2013年进一步出版了《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2)》。对中国金融政策的出台与执行情况进行提契要领地概括和分析,并对政策的未来走向进行展望。该书的出版有助于帮助企业、公众了解中国金融环境,掌握中国金融政策体系,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一个综合而简明的中国金融政策背景:让社会了解中国的金融环境和发展趋势。

《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2》共包括两部分:主题报告和动态报告。主题报告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当前中国主要金融风险分析”,重点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和地方债务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反映了编写者对于中国热点金融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动态报告包括宏观金融政策、主要金融市场发展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动态报告是对中国相关金融政策进行的回顾和分析,同时也进行了相应的评价和展望,

作为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国家,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起步阶段,中国的金融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洞悉和把握中国现行的金融政策,是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首要任务。中国金融政策内容宽泛而复杂,很多读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洞悉中国金融政策的全貌。《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2》一书为相关读者提供了把握中国最新金融政策的工具,能够有效地帮助读者更为深入、全面地理解金融政策的动态,预测金融政策演变趋势。更难得的是,本书还对当前中国主要金融风险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深入的剖析,对于读者了解金融风险、预测金融风险、规避金融风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可见,《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2》一书为读者了解中国的金融环境,把握中国金融政策的走向,预测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现代金融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金融理论;投资组合理论;CAPM;APT;EMH

引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剩余物质财富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经济时期,这一时期金融学研究的核心是信用货币、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建立了货币调控理论以及完整的货币经济学理论体系。

20世纪50年代以后,作为较古老的一种金融中介,以经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在经济生活中虽然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传统的核心功能有衰退的迹象。这种迹象可以从当时金融结构市场化变化中显现出来,而金融结构市场化的原因就在于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在这一阶段金融结构向多元化发展,传统的货币形式被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取代,多样化的金融组织取代了传统银行金融垄断,传统的市场调节也让位于金融调节。

这一时期金融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金融运行已衍生成为与实物经济相独立的经济运行方式。(2)金融发展成为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3)金融产业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现代金融产业的发展,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结构水平的提高以及金融工具的多样化,金融的功能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伴随着世界经济机构特别是金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开始将视野由利率转向更加复杂的资产价格理论,即资产价格的变化及其决定。伴随着资本市场发展所推动的金融结构市场化变革趋势的到来,现代金融学研究的轴心从资金价格逐渐过渡到金融资产价格,从股票、债券等基础资产的定价理论逐渐发展到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品的定价理论。

二、现代金融理论演变

1952年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在财经杂志上发表了《投资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理论的开端。1964年威廉・夏普(William F.Sharpe)发表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风险状态下的市场均衡理论》,他在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基础上研究了资本市场均衡条件下资产收益的确定,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投资者将只从无风险证券和市场组合中进行资产的配置,通过衡量单个资产与市场组合风险关系的β系数提出了对单个资产定价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林特纳(Lintner)和莫辛(Mossin)也分别于1965年和1966年独立的提出了CAPM模型。但由于其严格的前提假设使得CAPM在实证上证明十分困难。为了克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检验难题及β值解释力不足的问题,1976年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PT)。APT对CAPM有良好的兼容性,可以把CAPM看作是APT的一个特例。APT也存在一个重要的弱点,即它没有指出共同因子是什么,这就大大影响了它在现实中的应用。

在资本结构方面,1958年米勒和莫迪利亚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在这个定理中,假设公司的投资政策和金融政策是相互独立的,银行利率等于债券利率,个人借贷和企业借贷是充分替代的;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及破产风险;企业和投资者具有同等的投资机会及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资本市场充分有效运行。则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亦即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不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

1973年布莱克与斯科尔斯同样运用无套利分析方法在CAPM和MM定理基础上提出了期权定价模型(OPM),通过股票价格变动模型进行连续动态化分析,得出股票价格与期权价格之间的偏微分方程,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与金融市场的实践。在金融市场方面1970年尤金・珐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MH),对资本市场资产价格确定效率问题进行了总结。衡量证券市场是否具有外在效率有两个标志:一是价格是否能自由地根据有关信息而变动;二是证券的有关信息能否充分地披露和均匀地分布,使每个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等量等质的信息根据市场反映信息的程度将市场划分为若是有效、半强势有效和强势有效三种。这就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石。

三、现代金融理论的影响

到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经历了30余年的开拓,演绎了一套以理性经济人和市场无摩擦为前提,以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资产定价理论为基础,以有效市场假说为核心的完整金融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在解释金融市场现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

现代金融学的理论殿堂对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金融实践产生了根本性甚至是革命性影响。对金融资产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精确定价技术的发展,直接导致了金融产品交易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资产组合理论的发展和投资组合业绩的科学评估,导致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养老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投资活动,这导致了资本市场规模的空前膨胀。与此同时,原本提供专门化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并购浪潮,致使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巨无霸式金融机构规模空前扩张,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界限变得模糊。金融活动跨越了国界,金融全球化不仅自身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同时更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现代金融政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邮政金融网点转型 转型发展方式 问题研究

一、现代经济格局下邮政金融网点如何转型

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邮政金融网点要想平稳有效的发展就需要结合时展的趋势来调整自身结构。其自身结构需要符合于现代金融的特性,通过信息化技术来建立自身的线上金融交易平台和金融信息平台,最大化的支持用户进行移动客户端的金融交易,为用户提供最为便捷的信息化金融交易方式,来增强核心竞争力。其次,在现代金融交易格局初步发展的前提下,邮政金融面临的竞争对手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其他商业银行,也有着来自民间资本的金融服务公司,所以要想在金融竞争当中脱颖而出就要改变自身的金融交易方式,创新金融发展思路。将线上和线下的金融交易平台充分的融合起来,创新用户的金融体验模式,树立全新的金融发展理念,保障自身持续健康的转型发展。

二、当前邮政金融网点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规模小、业务范围缩水

在现阶段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经济体由于人口规模的限制,金融服务业务的规模较小,业务范围有限,由于经济规模有限,人们的经济收入不高,金融业务开展的幅度受到严重的限制,人民对于金融投资无法进行准确的价值预判,不敢进行实际化的资金投入,导致无法大量的吸收闲置的资金,业务开展的频率提不上去,资金规模有限,无法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

(二)金融业务法律体系的不健全

由于我国的金融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有限,在相关领域的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还处于尚未化的地步,对于金融性的违规操作,界定的意义还不是特别的严格,对于扶持性的金融政策没有单独的法律依据,对于非法集资,非法资金兼并没有相关的条款立法来限制,导致金融市场混乱,上当受骗的百姓比比皆是,百姓不敢进行金融投资;同时政府等金融监管部门没有切实可靠的金融执法力度,对于金融机构没有进行全面的资质审核和实际情况调查,无法有效的规范金融市场的安全。

(三)邮政金融业务责任区分不明朗

在金融资本运营理论研究过程中,有许多学者将它与其他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刻分析不同场景状态下资本运营产生的原因和所发挥的不同的作用,但是在新农村的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满足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要根据集体经济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改革试验,必须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路来进行落实。但是现阶段的金融市场秩序混乱;邮政金融机构对于金融业务和政策性金融扶持业务的开展无法进行准确有效的定位,导致业务主体的责任区分的不清晰,职责性业务的混乱,资金落实不到实处,业务开展得不到有效支持,导致资金规模难以扩大,秩序性业务混乱。

三、对于未来邮政金融网点的转型策略

鉴于目前邮政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对于邮政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旨在促进金融业务的开展,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一)推进金融立法进程

在金融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保障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必须有效的提高的金融法律的执行力度,有效的促进金融市场平稳快速的发展,政府作为金融市场的实际监管者必须加强金融市场的引导布局,加快农村扶持性资金的到位,出台严格的法律法规促进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加快金融市场立法的执行,严格治理违法操作事件,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

(二)重构金融体系

城市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银行的固有资金可协调性越来越低,面临无钱可用的窘境,如何最大程度上的吸收城市居民的闲置资金成为了困扰各大银行的现实问题;但是在我国的金融政策不断调整的前提下,城市的人均消费所所占的城市人均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地上升,众多的新兴中产阶级在消费的习惯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不在趋向于理性消费,更多的是趋于攀比消费和精神享受消费,且此项消费所占用的经济收入比重还比较大,在季度性的资金储蓄方面无钱可存,造成实际支出资金远远的超过实际可收入的资金,严重的影响了未来预期的消费水平,但是社会的未来预期消费水平已经严重的下降,金融机构的信誉普遍降低,为了更有效的促进资金吸收率的提高,必须加强金融体系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结合互联网技术推进线上交易体系的建设,加快线上邮政金融建设的步伐,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特殊性金融产品的推出

从经济体式走向的角度来看,“金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要体现,是不同利益元素支配下的多控性经济综合体,能够满足于不同物质利益驱使下的商业个体进行经济活动的交融性平台,具有多变性,趋势性的特点,所以在金融业务开展的同时,要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倾向性的扶持,切实保障特殊群体的经济利益。

四、结语

邮政金融网点的快速化转型必须依据金融体系进行自身组织调整,依据互联网技术来加快线上金融交易体系的建设,转变发展思路,增强金融群体性趋势,加强金融立法,多元化措施同步实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晓辉.邮政金融改革中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

[2]章斐.基于县域的邮政金融发展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

现代金融政策范文第5篇

何时终结金融抑制,何时终结以银行业为中心的金融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这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问题引人注目。

许多人预计此次三中全会将公布深化经济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金融改革将是这些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有人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长期实行低利率、行政配置廉价资本以促进工业发展。现今,这一金融抑制政策已导致资金融通和产业结构失衡,并快速积累着系统风险,金融转型迫在眉睫。

如何制定金融改革的具体路径,中国的金融格局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的“2013中国金融改革国际论坛”上,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丽、原日本央行副行长西村清彦等多位国内外专家试图寻找出答案。

金融脱媒

企业脱开银行这个中介(媒介),由间接融资变成直接融资。通常指资金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从投资者输送给资金需求方的直接融资模式。如存款人将存款转移到证券基金等投资机构寻求高收益,借款人通过向投资者发债等直接募集资金,从而削弱了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

存款利率市场化或两年内完成

曹远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启动,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推进的原则是渐进式的。

目前只有信贷市场利率存在某种管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是放开的。去年年末存贷管制的资金规模只占整个市场的44%,因此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形成了,当时我们给央行的建议是可以放开贷款利率。

今年7月20日,人民银行宣布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目前只对存款利率上限有所管制。我们预计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会在未来两年形成,现在需要的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存款利率就可以放开了。

但我想强调的是,能否形成一个竞争性的市场利率,还取决于金融机构管理和产品的创新。利率市场化如果从政府管制意义上来讲,似乎只剩最后一公里了,但是如果真正形成市场利率,这只是万里的第一步。

黄益平:近期有观点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行目前不必太激进,我原则上同意这种观点。金融开放应当遵循其内在的逻辑,例如先开放资本项目、汇率还是利率,不能盲目开放。

潘英丽:利率改革的最后一步就是放开存款利率,我个人认为,2006年是金融抑制政策退出很好的时间窗口,但当时政策并未退出,导致了随后这7年的时间里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现在继续金融抑制政策将产生更为严重的问题,转型具有巨大的紧迫性。

所谓金融抑制政策,可以理解为发展中国家跟工业化战略配套的金融政策,基本特征就是低利率,以此来鼓励投资,实际上就是为工业企业提供补贴的金融政策。我认为中国应当进行金融转型,并不是局部小范围的改革,而是退出金融抑制政策。

金融脱媒引发银行业变局

曹远征:中国银行业最大的挑战不是利率市场化,而是金融脱媒。

2009年,在社会融资规模总量中,新增人民币贷款高达90%,去年这一比例降至52%,今年已经低于50%,这是对商业银行最大的挑战。中国金融已经开始向直接融资方式转变,间接融资的比例大幅下降。

金融脱媒将对银行业带来什么挑战?如果观察一下中石油的年报就会发现,2008年以前中石油资金90%来自于银行贷款,而现在资金90%来自于市场,通过短期融资券等进行融资。这迫使银行现在必须发展中小企业客户,因为大企业已经不再依赖贷款了。

一个合理的推测是,金融脱媒后,中国的银行可能会向批发银行转变,即重点服务拥有大额融资需求的客户。银行不再单纯地吸收存款、被动负债,再扩大信贷规模,赚取利差,这个转变非常深刻。银行将根据自身的风险定价能力、自身的发展战略来设计未来的经营,改变“千人一面”的局面,实现差异化发展。

我们注意到,兴业银行与民生银行的模式已经开始出现差异,民生银行注重发展中小客户,而兴业银行则关注银行同业市场,现在无法评价两种模式孰优孰劣,但这恰恰证明了中国银行业的风格已经多样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