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数量分析思想;新挑战;发展趋势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共同组成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经济资源的利用,包括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等,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与走向;而微观经济学则是研究个体经济和活动,比如独立的生产个体户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才能使得单位资源所创造的利益最大化或者独立的消费者个体如何利用有限的收入条件购买到更多实惠的产品。研究显示,微观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受数量分析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1微观经济学数量分析思想概述
微观经济学指的是以资源稀缺为前提,研究个体或企业的资源分配方式,并分析这种分配方式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经济部分、市场福利部分以及策略部分。经济部分主要包括消费者经济理论以及企业经济理论;市场福利部分主要包括市场局部均衡理论、市场一般均衡理论以及社会福利理论;策略部分包括信息经济学、拍卖设计论、博弈概念论等。所以,微观经济学从内容上更多地体现了数字化趋势,而非文字化趋势,尤其是对于高级的微观经济学,基本是用公式和方程来进行假设和结论。方程公式相比几何语言虽然不够直白,但是其逻辑严谨性和推理实用性都比较强,得到的结论也准确可靠、有理有据。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所用到的研究方法一直都是数量分析方法,数量分析思想早已经慢慢融入到微观经济学研究当中[1]。
2微观经济学在现代遇到的新挑战
微观经济学自创立发展到现在,理论已经非常丰富,其研究的内容也很复杂。如果抽丝剥茧,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1)市场经济方面: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供求关系理论、市场势力分化和结构理论、市场核心理论、市场不确定性理论。这个系统中的市场均衡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都是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2)个体经济行为:从个体经济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消费者理论、企业经济理论、企业竞争理论。这个系统中的个体决策理论、社会福利理论等都是在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微观经济学发展至今,其理论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但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程度也不可轻视,所以现代微观经济学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2.1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
微观经济学里面有许多种定理和公式,还有许多种经济模型和经济原理等,这些定理公式都是通过对多种经济问题的研究总结出来的,是微观经济学的精华所在,具有非凡的学术价值。但是在研究这些经济学定理公式时,都是预先设立了一个或者多个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能将定理公式运用于其中。如果条件不符却强行使用,则会使结论发生较大的偏差,变得不准确。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经济情况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具备的条件太过复杂,无法完全满足定理公式的预设条件。有时候有部分条件满足,可以使用设置变量的方法,对经济模型进行改良,重新检测数据,但是这样还是会对研究的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有一些微观经济学的理论非常抽象,一般人很难理解,如果将这些理论投入到实际情况当中,很少有人能娴熟地运用,所以难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2]。
2.2经济理论缺陷的完善
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十分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微观经济学理论还没办法完美地解释某些实际的经济情况,这说明微观经济学理论本身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理论的研究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理论的创新与完善都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的。微观经济学中某些理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完善,但是还是存在缺陷未被发现,所以缺陷被完善的过程就是理论发展的过程,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经济行为的不确定性
在实际的经济行为当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即人们无法确定某一经济行为是否会发生,也无法预知该经济行为发生以后会引发怎样的后果,对于该经济行为的发生概率、事件影响一无所知。所以在对实际经济行为进行研究时,永远只能围绕当前的研究目标展开,而无法确定下一个研究目标,这就使得研究进展受到了限制。
3微观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3.1微观经济学出现新的学科分支
在当前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方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经济的需求。经济数据分析是一项很精确的数据分析工作,需要对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做出保证。传统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经济问题时,可能会由于假设条件的不满足,使得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所以,需要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细化,创立新的学科分支,使其精确度提高,适应更多类型的经济问题[3]。
3.2微观经济学研究领域更广泛
随着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微观经济学已经不仅仅研究经济学问题,还能对其他领域的问题加以分析,比如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研究,根据家庭每个成员的日常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来进行有效的资源分配,做出合理的决策等。
3.3微观经济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结合
计算机技术与微观经济分析的有效结合可以使得微观经济的结论更加准确,且具有科学性。计算机在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时是按照特定的程序运行,期间会产生更少的错误,分析结果比较准确。
4结语
微观经济学发展至今,理论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现代经济体系也是十分复杂,所以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运用遇到了许多新的挑战。对于这些新挑战,微观经济学家要加强学术研究,增强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实用性,为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喜峰.国内数量经济学研究前沿———兼述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15年(福州)年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33(02):156~161.
[2]舒燕.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可实验性和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0):206~209.
1 玉米精良播种技术的农业应用现状分析
随着二十一世纪中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农业生产部门的科技进步迎来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性革命。在农业经济作物种植技术领域中,玉米精良播种技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对玉米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利用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玉米作为我国非传统经济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广大,土壤与气候适应能力强、单位面积产量高,深受广大农作物种植户的喜爱。另外,玉米这类农作物在作物轮作周期内起着较好的用地养地作用,可以涵养农田土壤肥力,圈养水源,保持农田土壤营养含蓄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对玉米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播种面积也不断地扩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更好地提高玉米的产量,在相同的农业养殖化背景下提高玉米的质量一直以来是许多玉米种植户深切关心的话题。在问题不断深刻探讨的背景下分析,玉米精良播种技术还是具有很广泛的农业领域应用前景。此项技术可以在一定的农业环境限制条件下,切实的解决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问题。
2 玉米精良播种技术的优点简析
玉米精良化播种模式可以省种:传统玉米播种方式,一般亩用种量5―6斤,一公顷农田用种量75―90斤,但是精良化的玉米播种模式亩用种量约为3斤左右,可以大大地减少种子用量,节约种子成本,减少单位面积的经济成本投入。
精良化的操作种植模式可以省工:传统播种模式需要间、定苗,除草,喷药,分割垄作等强度大的田间作业,但是精良化的种植方式可以避免许多人工浪费,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农户田间作业的时间精力的消耗。
精良化的玉米播种可以将土地养分利用最大化,提高玉米的抗性:精良化的玉米操作模式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持种苗间的种植距离,减少杂草对农作物的影响,保证田间玉米的整齐化,规范化,标准化。保持最大的农田水土利用程度,提高玉米对自然灾害的抗击能力,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证最大程度上的经济效益化。
精良化的播种可以减少除草剂浪费,提高除草剂药效:精良化的玉米播种模式省去了间定苗环节,对单位面积中更好的保持封闭性,增强除草剂的时效性,减少杂草的生长,不会因为外部的人为原因破坏地表除草剂所形成药效覆盖区,提高除草剂对草类植物生长的限制效果。
精良化的操作步骤下可以保持玉米植株的最佳密度:决定玉米单位亩产量的关键因素是合理控制玉米植株的生长密度,而精良化的操作条件下可以保持农田玉米植株的合理密度,充分发挥土地涵养能力,发挥产量优势,保证农田经济收益的高效性。
精良化的种植条件下可以提高玉米果穗均匀度,提高成熟度及产量:精良化的种植步骤要求下,使每一颗玉米有着充分的光合作用范围,为其良好茁壮的成长奠定了活动基础提高成熟程度并保证产量的增加。
精良化播种的最终目的是增产创收,提高经济效益:在精良化播种技术的影响下,可以大大地减少经济成本运作和精力时间的投入,在提高亩产的方面也进行着最规范的优化模式,为农民的经济收入的增加奠定了技术基础。
3 玉米精良化播种技术的具体步骤
平整整地作业;根据玉米生长习性的角度出发,平整出适合玉米生长的土地形态,保持土地的完整性,根据玉米根茎的插入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种植深度,来保证玉米植株的可支持性,提高玉米主茎的抗风能力。
实行玉米精良化的轮作制度;在地势平坦,地表形态无沟壑、排水能力强的农田中实行作物轮番种植模式来保持土地涵养能力,在作物倒休期间合理规划种植模块,保证农田的基本可持续种植能力。
玉米种植农田要做到浅松土,深用肥料;在肉眼可观测的地表深度范围内,在季节性雨水过后要及时松土,保证土地与空气的循环交换能力。在玉米间隔纵行之间要进行一定深度的施肥,保持土地肥力。
选择优质玉米品种;必须从正规部门选购,索取品种简介,以便查阅生产日期、品种质量、纯度、净度,看好玉米品种的抗旱和抗病虫害能力,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也要看好品种发芽率。
种子处理;尽量使用包衣种子。如果种子未包衣,播前要对种子进行粒选,粒选后晒1-2d,以便提高种子发芽和出苗率。
科学性合理地施肥;在种植前后要根据土地肥力的具体情况量化施肥。在玉米生长周期内根据玉米具体生长状况选择适合玉米和土地土壤状况的有机肥料,保证玉米正常生长。
玉米适期早播;在开春立春之后根据当地气候的具体情况,在浅层土壤温度在摄氏7度左右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玉米耕种,但是在土壤湿度不达标的情况下,根据当地降雨状况适当地进行灌溉。
玉米精细化操作前提下,合理密植;因为合理密植程度能使玉米植株子叶面积发育趋向于动态合理的水平,叶子规范化地生长能够减少阳光反射,增加光在子叶单位面积的截获和能量吸收程度,使叶子内部的叶绿体群体内部受光的影响较大,增强叶绿体的活性,保持植株的健康状态,从而受到时效性的可控生长。玉米植株棒三叶处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基部叶片周围的光照度仍在光补偿点以上,所有叶片都进行较田盛的光合作用,制造较多的营养物质来提供玉米正常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和碳物质,就能提高玉米植株地光合作用利用效率。另外,玉米植株密度优化种植方式是植株在田间的配置方式,在植株种群密度或叶面积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种植方式不同,整体植株群的生长状态也是不同的,应根据玉米品种特性、密度大小、生产条件及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同,进行动态平衡化的配置,达到最大的产量效果。
4 结语
玉米精细化的种植方式在今天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我国各个玉米种植省份,在相同的农业生产条件下,种植方式的不同会最终影响玉米的产量。所以在因地制宜的种植前提下,选择精细化的玉米种植模式,是提高玉米综合效益的不二选择。根据地区化地理环境的不同,精细化的玉米种植方式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属矿山 两井贯通 误差预计 测量精度
一、贯通测量概述
(一)采用两个或多个相向或同向掘进同一井巷时,为了使其按照设计要求在预定地点正确接通而进行的测量工作称为贯通测量 。采用贯通方式多头掘进,可以加快施工进度,改善通风状况与劳动条件。
(二) 在工作中测量人员应遵循下列原则
1.要在确定测量方案和测量方法时,保证贯通所必须的精度,即不因精度过低而使巷道不能正确贯通,也不盲目追求过高精度而增加测量工作量和成本。
2.对完成的每一项测量工作都应有客观独立的检查校核,尤其杜绝粗差。
(三)贯通测量的基本方法
测出贯通巷道两端导线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通过计算求得巷道中线的坐标方位角和巷道腰线的坡度,使坐标方位角和坡度与原设计相符,误差在容许范围内,同时计算出两端点处的指向角,利用上述数据在巷道两端分别标定出巷道中线和腰线,直到贯通相遇点处相互正确接通。
(四)贯通测量的种类
井巷贯通一般分为一井认锏拦嵬ā⒘骄之间的巷道贯通和立井贯通三类型。本次的贯通为两井之间的巷道贯通。贯通长度6000米,其中地面导线1600米,平巷导线2400米,斜井导线880米,贯通导线1120米。贯通巷道断面规格为2.3×2.5米巷道坡度为-3‰。
(五)井巷贯通测量的容许误差
贯通巷道接合处的偏差值可能发生在三个方向上
1.平面内沿巷道中线方向上的长度偏差,这种偏差只对贯通在距离上有影响,而对巷道质量没有影响。
2.平面内垂直于巷道中线的左、右偏差
3.平面内垂直于巷道腰线的上、下偏差
(六)贯通方案
在地面两个近井点先用索佳250RX控制测量,依据v矿山测量规范w,v三角高程测量规范w确定贯通容许误差为:垂直方向±0.2m,水平方向±0.5m.
1.平面控制测量方案:地面控制测量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全局,限制测量误差的传递和积累,保障测量工作的相对精度。施测方法:我们使用导线网,把导线网布设成闭合型,5秒复测导线,施设等级四级,使用仪器为智能型全站仪,作业限差按5秒级经纬仪导线的限差进行。
2.地下控制测量方案:由于是在井下巷道中测量,所以并不能像地面那样布置成三角或三边网、边角网、导线网作为井下平面控制。
(七)井下高程控制测量方法
关键词:桥梁;预制单梁;静载试验
中图分类号:U44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近年来公路建设的发展,各种桥梁的建设也日渐增加,而因造价、工期、施工难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桥梁预制、吊装的组合梁(板)桥,而在架设梁(板)前对单梁(板)及在成桥后对全桥做静载试验检测设计是否安全、施工质量是否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的重要手段,在此,本文以《郑卢高速洛宁至卢氏段土建二标大元中桥25m箱梁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静载试验报告》为例,对架设前单梁(板)静载试验的步骤及操作技术作分析。
一、工程概况
郑卢高速洛宁至卢氏段土建二标大元中桥设计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桥梁上部结构采用25m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后张法)箱梁(混凝土标号为C50),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体系。
由委托单位确定的静力荷载试验梁为:19-5号箱梁(中跨边梁),试验梁混凝土已达到龄期。设计单位要求的19-5号箱梁(中跨边梁)试验梁跨中截面最大控制弯矩均为:2860kN/M。
二、参照规范及试验判断标准
1 参照的设计规范与标准
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4)《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JTG/TJ21-2011)。
2 承载能力判断标准
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和遵循的设计规范,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力学性能设计要求为:
1)设计跨中弯矩作用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抗弯承载能力满足要求;2)试验荷载作用下预制箱梁的最大竖向挠度,不超过1/600L,L为计算跨径;3)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满足预应力构件对裂缝的要求;4)主要测点的相对残余变位和相对残余应变不超过20%。
根据以上原则,推出判断构件承载力状态的主要标准为:试验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控制截面挠度和应力(变)测试数据小于计算结果,即:校验系数应小于1.
三、试验观测内容
1)试验梁在各级荷载作用下跨中、L/4、3L/4的挠度;2)试验梁在各级荷载作用下跨中、L/4、3L/4截面的应变情况;3)试验梁在荷载完全卸除后变位和应变的恢复情况;4)试验梁在荷载作用下的裂缝等病害的发展、开展情况。
四、试验方法
1 试验加载方案
试验加载按跨中弯矩等效原则、采用在试验梁跨中顶面施加集中力的方式。试验梁的支撑长度为23.5m,
根据跨中截面弯矩等效原则,19-5号箱梁(中跨边梁)换算成控制集中试验荷载为:p=487kN。
正式加载前对试验梁进行预加载,使结构进入正常工作状态,预加荷载取为最大试验荷载的30%左右,预压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消除支点和仪器接触等不利影响,卸载10分钟后正式试验。
正式试验加载,每级加载后持续10分钟再观测、记录数据。卸载分三级卸载,分别为60%、30%、0。
2 检测内容及量测仪器设备
1)测量梁跨中、1/4跨、3/4跨处正截面的应变及其分布情况。使用应变片及静态数据采集仪等设备;2)测量梁支座处、跨中、1/4跨、3/4跨处的竖向位移。使用百分表位移计、磁性表座等设备;3)试验梁在荷载完全卸除后变位和应变的恢复情况;4)观测梁跨中处附近下边缘表面的裂缝开展与发展情况。
3 测点布置
(1)应变测点
试验箱梁跨中、1/4跨、3/4跨截面在底面和侧面腹板上设置应变测点。应变测点布置方案如图1、图2所示,每片试验梁共计16个应变测点。
(2)挠度测点
试验箱梁在支座处、跨中、1/4跨、3/4跨处布置竖向位移测点点。位移测点布置方案如图1、图2、图3所示,每片试验梁共计10个位移测点。
五、19-5号箱梁(中跨边梁)试验结果分析
1 试验梁挠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经过支座变形修正和测试误差处理后,19-5号箱梁在各级试验荷载作用下各测点的挠度测试结果与分析列入表1中。
分析可知:
实测最大级试验荷载作用下跨中截面挠度最大值为13.71mm,理论挠度值为14.42mm,挠度校验系数为0.95,满足相关试验标准的要求。
由试验结果知,在最大级试验荷载作用下,梁体的最大挠度为13.71mm,挠跨比F/L=13.71/23500=1/1714,远小于1/600,说明试验梁的结构刚度满足设计要求。
2 试验梁应力(变)测试结果与分析
经过测试误差处理、将测试应变转化为应力,19-5号箱梁在各级试验荷载作用下各测点的应力测试结果与分析列入表3中。
分析可知;
试验梁在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实测梁体跨中截面下缘的最大拉力为5.85MPa,理论计算值为9.2MPa,应力校验系数为0.64,满足相关试验标准的要求。
3 试验梁残余变形测试结果与分析
试验荷载完全卸除后,19-5号箱梁各测点的残余挠度测试结果与分析列入表4中,残余应变测试结果与分析列入表5中。
分析可知:
试验荷载完全卸除后,试验梁的最大相对残余挠度为11.3%,最大残余应变为10.8%,均小于20%,满足相关试验标准的要求。
4 试验过程中试验梁结构状况检查
在试验梁静力荷载试验过程中,经仔细检查,在跨中和其他结构部位未见任何由于试验荷载作用而产生的结构病害;试验梁结构未有任何异常情况发生。
六、试验结论
根据静力荷载试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实测最大级试验荷载作用下跨中截面挠度最大值为13.71mm,理论挠度值为14.42mm,挠度校验系数为0.95,满足相关试验标准的要求。试验挠跨比F/L=13.71/23500=1/1714,远小于1/600,试验梁的结构刚度满足设计要求。
试验荷载完全卸除后,试验梁的最大相对残余挠度为11.3%,最大残余应变为10.8%,均小于20%,满足相关试验标准的要求。
在试验梁经理荷载试验过程中,经仔细检查,在跨中和其他结构部位未见任何由于经验荷载作用而产生的结构病害;试验梁结构未有任何异常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试验梁19-5号箱梁(中跨边梁)抗弯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在最大设计荷载作用下,试验梁刚度满足规范要求,试验梁处于弹性工作状态。试验梁结构性能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关键词: 艺术设计教育 基础教育 技能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艺术设计”这门学科因具有实用性、服务性等特点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艺术设计所带来的成果。艺术设计教育也达到空前的“炽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现代企业要求院校提供的人才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及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近年来的企业人才市场普遍出现了“两难”的窘境: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企业求才难。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已开始与时代脱节,与市场脱轨,不能更好地为当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服务。
无论是艺术设计的学科特点,还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抑或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都迫切要求我们艺术设计教育转变办学思想,确立“就业教育”的新理念,强化观念上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艺术设计教育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一方面,如果脱离物质生产、社会需求,进行艺术设计教育,就偏离了办学方向。另一方面,如果过于注重社会的、商业的需求进行艺术设计教育,又会失去文化传承和文化引导的重要职责。因此,艺术设计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教育,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和文化行为的教育。我们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身心舒畅地生活,毫无畏惧地尝试,平等自由地发展。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感、职业审美感、职业成就感的养成,将“做人”的教育与“做事”的教育相结合,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针对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教学目的缺乏创造性、实用性、实践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缺乏时代性、先进性,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弱等现状,要提高教育质量需各个方面的努力:
一、建立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1.设计基础理论教学融合设计实践,建立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艺术教育应该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不能照搬其他大中专艺术院校或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课程、专业设置应当重实用、重应用。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生源质量来确定。
要摆脱纯美术造型基础的培养模式,在各设计学科不同专业方向上,建立新时念所必需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知识点与知识结构链。
从社会及市场实际需求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合理、科学地设置学科、课程、专业,突出技能培养,由此建立课程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注重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把专业设计的大部分课程都放在实习、实训基地来完成,使学生真正认识设计与成型的流程,获取实践经验,在实训基地和教室协调完成理论学习任务和实际操作的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方案,施工实际操作与设计管理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培养协作能力与团队精神。
2.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积极思考如何为课程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即有独创性。根据艺术设计的教育特点,宜采用以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1)每门课程建立立体素材库,包括影像、图片、文字、实物;(2)每门课程建立相应的学生作品库,为今后的教学积累教学素材;(3)课题训练采取以短期作业为主,长期作业为辅,提倡快速表现能力的练习,强调创意形态的构思能力、变通能力;(4)课堂辅导主要以范画、集体点评、讨论会、个别指点的形式,既解决学生共性的问题,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各种才能和兴趣。
3.选拔人才应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选拔人才时应该灵活命题,不应只是对绘画能力进行考查,应该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检验。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它不单是技能技巧的体现,更是文化素质、道德情操、心灵感受的外化,以及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反映。
如今,电脑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拓宽了艺术设计的空间,使人们极大地摆脱了对纸和笔的依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充分发挥电脑艺术设计的优势,使其具有丰富的创作灵感和艺术设计元素,同时又不影响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想的培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电脑是一种辅助艺术设计手段,它无法代替艺术设计者的思维。电脑艺术设计仍需要艺术设计师的智慧修养、艺术技能和素质(如创意、审美、构图、艺术设计、语言表达、色彩、文字及后期制作的能力等),使作品表现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也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修养,同时训练学生手绘艺术设计作品的制作能力。
二、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
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脱节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的滞后。在教学中不同程度带有传统艺术和工艺美术的模式:重课堂教学不重社会实践,重虚拟课题不重艺术设计开发,造成了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这不仅与艺术设计学科的高速发展不相称,而且与办学指导思想不符。
1.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通过本身具有的美的造型,表现生活,传递美的信息,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专业课教师应该懂得如何挖掘视觉造型中的外在美及内在美,并将之融入到课堂教学里,使充满美感的视觉形象与洋溢着美感的课堂教学艺术浑然一体,让学生醉心于美的殿堂。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将“传统美术教学”与“现代技术”更好地融合,真正地为艺术设计服务,努力培养出社会应用型、有独特见解的人才。
2.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能过于强调纯造型基础的描摹和再现,弱化了设计学科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思维的培养。艺术设计的理论要切合实际,真正对“设计”起到指导作用。把理论讲解与设计实践有机结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要具有时代性、先进性。传统的留作业、交作业、评作业已不能激发90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应积极思考总结归纳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3.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审美因素,语文学科具有语言美,音乐学科具有音乐美、节奏美,美术学科具有画面美,数学学科具有逻辑美……教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要能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可用因素,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和成长,个性得到了发展。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德育、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4.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教育者,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品质、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教学能力,不断接受新理论、新事物、新知识,敏锐、全面、准确地感知客观世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教育行为、转换角色,使之适应具体的教学和教育情况,不断开拓创新,做一个专业不断发展的教师。
三、学生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孩子“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趣中”学习美术,以生本教育为核心,以创设广泛的文化情境为前提,大胆改革美术教学方法,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人格,积极探索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自主型的、个性化的现代美术教学方法。教育过程中,教师是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用心态感染心态。教师良好的心态是教导学生,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的主导地位面临着挑战。网络时代里,学生个人的意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有很大的自由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完全放弃来自于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正如蒙特利尔银行总裁东尼・康伯所说:“让学生在资讯的世界里乱闯,并不一定是他们学习的最佳办法。老师应该成为领航者,提供学习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导和支持。”现代教育应确立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在教育行为中让学生思维“动起来”,也就是培养他们的设计意识。一旦学生形成了艺术设计意识,艺术设计观念就会产生,一切技能便可以实现从无到有。
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从艺术设计发展的实际出发,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