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管理毕业实习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严谨务实,富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具备职业经理人潜质,能在各种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部门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实践教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本专业专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整个教学计划体系中,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都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在教学计划的设置过程中和整个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大力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使本专业的教学真正面向企业,使本专业的学生真正回归企业,大力加强其实践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团队意识,在当前巨大的职场竞争前提下显得尤为重要。
2当前工商管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我国开办工商管理学专业经验丰富、开办较早的院校,其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其人才培养体系还在沿用老的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没有现成模式可套。从当前的工商管理教学计划尤其是实践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来看,本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有:
(1)实践型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任课老师直接来自学校的模式非常普遍,实践经验欠缺,影响和制约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尤其是具有工商企业管理经验特别是具有双证的双师型教师少,在师资队伍中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2)部分开设有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本身不重视实践教学,政策指导淡化。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与评估机制,不去引导和鼓励教学质量保障的实践与评估,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没有被发挥出来。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往往是刚从校门毕业的研究生,缺乏横向科研水平高以及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导致实践教学往往变为自习多,指导少,实践教学理论化比较严重。实践教学全面的关注和指导重视不够,创新性不足。
(3)校外实习涉及时间短,实践难度大、成本高。从目前工商企业的角度看,工商企业接收在校未毕业的实习学生需要付出一定的培训,管理成本,同时接收未毕业的实习学生进行实践风险高,社会责任重;尤其是在新《劳动法》实施之后,企业在用工方面面对灵活用工的机制正在健全,相对来说付出的成本相对长期用工要高。而且对于本科高校来说,高校实践教学的经费往往是不够的,尤其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习实践经费相对于理工科专业要少很多这样对于实习企业来说不能得到适当责任风险补偿,最终导致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因此,在有些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活动就由校外企业实习变为了校内“自习”,一些校外实习或实践成为“走马观花”。同时导致有些学校不注重具体的实践过程,只考核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最终学生的具体企业实践变为了在教室写日志和实习报告,使实习实践流于形式。
(4)没有形成动态的、系统的、不断改进优化的实习实践教学模式体系,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需要改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是需要不断改进和深化的,而很多学校仍然采用固化的、传统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很多设置有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在专业教学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时,对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设置比例都有规定。但是以上的规定只注意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忽视了实践教学模式本身是一个体系,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应该贯穿始终。
3工商管理学实践教学改进对策
(1)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践行教育实践化理念。实践教学是一个教育的理念,它不仅指的是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涉及到企业管理内容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不能完全同于传统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过程,需要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通过课堂内外,构建一个完整的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教学动态的体系整体,以保证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实际的实践教育过程中,更灵活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开放地进行思维训练,更加系统化地构建知识结构。
(2)学校应注意客观条件的完善,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政策支持:应建立多个长期的、合作型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建立基地过程中,注意对相关工商企业的甄别,针对课程设置进行合作企业的选择,针对实习内容进行合作企业项目的设立。实习基地建立过程中注意合同的签订,针对高成本的问题,资金较困难的实践实习,学校应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保证实习培训经费,保证实践资金的有效利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为了打消实习实践企业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责任风险考虑,国家应大力推行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意外保险应包括实习学生在校实习实践风险。
(3)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决定了实践教学质量。专业课教师本身具备丰富的工商企业管理实践,对于指导学生实践环节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建议学校一方面大力引进高学历同时具有丰富的工商企业管理经验的教师进入高校工作,同时鼓励和支持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从事本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同时,自身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专业实习或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成为“双师型”教师以解决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
(4)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不断改进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针对工商管理学科日新月异的特点,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学科建设形势,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不断改进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对工商管理学实践教学进行全过程管理,并不断进行总结与评估。
论文摘要: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必须重构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模式。主要从理论教学、专业软件实习、课程设计3个方面设计了物料需求计划实验教学系统,并探讨了教学实验系统的新思路和改进方法。
国内外大学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都证明,单纯依靠传统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不但难以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理论,更不可能使学生具备实务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注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特别是实验环节的教学。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物料需求实践教学是生产运作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应该更好地研究如何使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教学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要求的创新转化过程。
1工商管理专业实验环节教学的意义
现代企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及专业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
(1)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统招统分”的招生分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作为就业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只是需要初步具备相关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就能对国有企业生产流程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低。这种长期以来我国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与工商管理学科面对的国际大趋势和国内大环境是不相符的。为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欲望的人才,仅靠传统教育模式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为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解决工商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2)实践证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不仅仅是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和网络中心,更是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应具备向工商管理专业提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条件。
归纳起来,建设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验教学系统有以下4个目的:
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源于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不但需要创新教育来开发,而且需要实践活动,只有源于实践又转化到实践中的创新活动才有意义,专业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
二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比较熟练地分析、处理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专业实验,让学生掌握应用一种或几种本专业领域的通用软件,例如熟悉生产运作管理领域的“MRPⅡ—生产管理”软件,该软件包含了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营销管理子系统、主生产计划子系统、物料需求计划子系统、车间作业控制子系统、物资采购管理子系统这六大子系统。
四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参加教学实验,使用已知的理论和技术学会从实验中获取新知识,探求和学习新的技术。
2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物料需求计划是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中枢,在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知识的运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环节:
(1)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在该环节中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概念、生产运作流程、物料需求计划编制所需的基础数据、营销计划、三层次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等。并针对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特定的概念与知识点(如物料清单、MRP运算逻辑等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进行专题的训练,使学生一方面理解透彻这些理论,同时也熟悉相关模块的操作。
(2)物料需求理论知识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企业物料需求案例,提高学生系统应用能力。在对理论和软件操作有了全面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提供另一种类型企业的生产环境和产品的综合课程设计题,由学生系统地进行生产计划系统设计和在计算机软件上运行。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就具备了进入某一企业后,着手收集资料、建立产品生产计划的基础数据、编制企业的生产计划和控制生产活动实施的能力。
(3)物料需求软件实习。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不是仅仅重视计划的编制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软件中突出各种概念和知识点的直观表达,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概念和知识点的实际意义。例如,由于工商管理本科学生没有工作的实践经验,“计划覆盖期”、MRP矩阵运算和排序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和核心知识点。学生实习时作了如下的安排:
其一,加深学生对“计划覆盖期”这一概念的理解:计划覆盖期内的数据全部在毛需求和净需求计算结果中展现出来,只是在[
各周期中没有需求的物料的需求量为零。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所设置的计划覆盖期在计划编制中所处的时间段和所起的作用。
其二,有意识地设计计划数据,使得当物料需求计划编制完毕后,通过图1所示的数据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某一在途物料被使用的周期、被使用的数量以及在各个周期被使用的情况等信息;通过图2可以观察到在库物料被使用的时间、数量和首先被使用的时间。通过这两个界面的训练,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净需求量计算时是如何处理在途物料和在库物料的数据的处理。
其三,数据的排序。以图2为例,不仅展现了物料K1—0113的净需求量的计算过程,而且展现出了物料按照有限能力倒排序的结果,使得软件模拟的生产计划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相一致。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对MRPⅡ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实习用MRPⅡ软件的结构与数据运算传递特点、实习软件与标准的MRPⅡ系统结构比较等撰写实习报告,对实习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全面地巩固实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流程图(见图3)从3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生产运作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
3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的总结与改进思路
3.1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得该实践性教学环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是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采用软件实习和课程设计前,由教师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软件的相关内容、提高实习的效果。
二是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由于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会给学生带来新的障碍,如有些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缺乏了解,一些学生适应能力不强而对新的学习方式适应的时间较长,学生有畏难情绪等等。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控制手段,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及时进入状态以获得预期的效果。我们在软件实习的每一阶段都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操作和理论检查,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压力、并巩固每一阶段的成果。在实习即将完成的时候,采取操作与随机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的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检查,既达到了检查实习效果的目的,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三是对整个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总结,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连贯性。让学生通过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后,对生产运作管理过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3.2改进的思路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之一,现代市场经济对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该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我们做了以上的尝试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该教学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是教学模式改进。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走出去”,在操作实习的过程中安排几次时间比较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参观学习,获得现代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的感性认识。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开放式合作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聘请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专业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与教学软件和辅助教学资料的设计和编制工作,并承担一部分实践性内容强的讲解工作。
二是完善教学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理论课程的测试的同时,安排学生认真完成课程设计实习报告和软件专业实习报告的撰写,让学生在课程设计和软件实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综合和总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应用理论和应对各种生产方式实践的能力。
三是教学组织方式的改进。在这种实践性辅助教学方式下,学生会面临多种新的困难,需要教师全天候的适时辅导。但是,一个专业教师不可能同时解决整个实验室所有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除了安排精通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工厂的生产管理实践和精通计算机操作的教师以外,可在专业实习前,抽出专业知识扎实,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实习前的熟悉工作,实习开始后这些学生也能起到带动整个实验室的学生学习。从而确保实习期间能有足够的教师和学生全天候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万福,段杨.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建设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5(4):44-50.
[2]何维克,鄢家利.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认知与现实[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79-81.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是为学生以后人生道路做铺垫,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学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理论的运用能力,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本文笔者提出了对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的意义
1.帮助学生深入探索专业性知识并加以掌握
课堂教学让学生对工商管理的理论性知识有所了解,这种了解是抽象的,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在实践中熟练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实践教学通过将理论知识穿插到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并加深了学生对工商管理理论性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也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对理论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加深。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知识运用的综合性得到增强,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发展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能有效解决现实社会遇到的问题
每个学生的资质、兴趣、才能有很大的区别,不同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可能完全相同。实践教学可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独有的特点,展现学生各自的专长。同时,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不同学生产生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学生独特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有效解决现实社会遇到的问题。
3.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使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工商管理学中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能使他们在与竞争对手竞争时占取有利地位。
二、 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主要因素
1.课程教材跟社会实践关系不够紧密
我国目前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使用的教材是从西方国家引进过来的,因此,这些教材所讲述的理论知识是根据西方国家的国情来编写的。我国是处于发展中的东方国家,在国家理念和管理制度上与西方不同,而且我国的社会理念与西方国家也有很大的脱节。工商管理教学中所引用的案例也是西方国家的一些实例,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综合这些原因,造就了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现象。
2.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陈旧古板
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学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根本不注重学生能否彻底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反而使学生对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产生抵触厌烦心理。
3.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并没有社会实践的经历,大部分教师一毕业就从事工商管理教育工作。这些教师没有进行实践教学的能力,一味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不能将理论实践相结合。而且,这些教师注重的并不是学生将来的操作能力,而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就造成了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三、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教师要注重我国有关工商管理专业的诉求,了解国内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决定了工商管理教学的背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工商管理情况,以国家的诉求为准来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
第二,教学方式决定教学效果。工商管理教师应当使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全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创新,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这就要求在进行工商管理教学时做到以下几方面:
1.培养入学新生的专业感性认识
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直接决定学生在以后学习该专业时的态度。在新生入学时,学校应当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讲座,让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有一个初步认识,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实际社会调差撰写调查报告、专业感想来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学生一开始就对专业有自己的感性认识,可以使学生尽早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
2.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是学生学习效果得到保障的重大因素,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案例进行探讨。教师通过选出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解读过程,使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的理论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模拟教学法,也就是教师通过所学知识,设计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模拟教学法是通过角色模拟、情景模拟、内容模拟、综合模拟等方法对所学内容模拟教学,这种实践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使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增强。
现场教学法,就是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环境中,通过要求学生撰写相关的实习报告、设计方案、分析报告、策划文案和综合评估等,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大大提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也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
3.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实践教育环节
毕业之际,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得到检测,这个检测不仅从毕业论文可以看出,还能从学生毕业实习的成绩来判决。通过对毕业实习情况的分析,可以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有益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和个人专业素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校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过程是漫长的,其涉及面广,层次多,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的多方面配合。只有大胆创新,鼓励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理论的实践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培养目标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准确定位好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呈现通用化趋势,大部分农业院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毕业后能够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以及工商企业中从事经济管理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就笔者意见来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多地面向公司、企业生产一线,无论从生源素质,还是从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可能都有所偏高,农业院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提炼出能体现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2.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跟不上,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是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自己的教材。农业院校有自己的特色,全国统一的教材缺乏针对性。二是管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内容重复。这是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农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工商企业管理这门课就与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存在较大的内容重复。三是与本校的学科优势或重点学科结合欠紧密。作为农业院校,大部分经管学院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都是国家或者省级特色专业或重点学科,但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往往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3.教学方式有待提高和改进。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上,农业院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部分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有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资源少、时间短,往往流于形式。在日常教学中,基本以课堂讲授和理论教学为主,难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二是在教学中没有考虑行业背景,与地方经济结合也不够密切,特别是对农业院校的特点考虑不足,对农业行业的特征考虑不够。
4.师资队伍建设仍需要加强。打造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农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偏少。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需要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可现实是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二是懂专业、英语强的教师数量不够,少量课程现有教师还难以胜任,如双语教学课程。三是教师教学任务重,导致难以静下心来思考学科特色发展问题。
二、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成绩与经验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2004年开办工商管理专业,经过近八年的教学探索,学院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1.实践教学成绩突出。(1)加强了专业实验室建设。我院专门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建立了工商管理综合实验中心、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验室,购买了电脑、ERP等相关实验设备,并为实验室配备了专职教师,加强了对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的管理。目前,我院的实验室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的各种综合性模拟实验,较好地满足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2)加强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密切了校企合作。学院领导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关系,在南昌等地寻找了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实习基地的问题,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方便。(3)加强了专业阅览室的建设。为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及时了解和掌握大量图书文献资料的特殊需要,学院专门建立了图书资料室、期刊阅览室。近年来,专业用于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的经费逐年增长,能较好满足专业培养计划要求。
2.师资力量进一步优化。(1)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学院始终坚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并鼓励教师在职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近五年来,学院新进的教师中,有多名教师分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均具有博士学位,此外,也有多名本院教职工考取博士研究生。(2)通过开展国际国内合作,拓展教师视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有多人曾赴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进行短期学习;另有多人前往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进修学习。(3)积极组织教研活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研讨。工商管理教研室定期召开科研教学研讨会,互相交流教学、科研经验。此外,学院还组织教案评比等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利于专业建设。
3.教学模式,成效显著。(1)考试方式的转变。在日常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我们改变了传统的闭卷考试,采用灵活的考试方式,把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实习报告、论文考察结合起来。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开始主动去准备考试和撰写论文,达到了以考促教的目的。(2)引入了双语教学。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引入了双语教学,并在进行双语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懂的前提下,将部分专业英语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双语教学既调动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的兴趣,也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接受,既改善了课堂氛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初步达到了学生既掌握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又适当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3)强化了案例教学。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不一样,与企业实际管理结合非常紧密。由于实践教学课时的限制,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强化案例教学,并尝试新型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课堂上,演讲、辩论、小组展示等形式被广泛采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4)开辟了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第二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工口的各项活动,开展了创业论文设计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活动,并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提高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此外,我院还创办了经济管理学院学报,给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5)与毕业生交谈,改进教学方法。经济管理学院每年都会在本科毕业生离校前举行一次毕业生离校座谈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充分利用与毕业生交谈的机会,悉心听取毕业生对专业教学及管理工作上的看法和建议,根据毕业生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
4.课程建设初见成效。在课程建设上,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抓住了学校建设网络精品课程的时机,积极申报工商管理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如管理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都获得了学校的立项。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平台,多门课程都建立了网络精品课程。在网络精品课程上,系统地建设了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习题库与资料库,并充分利用网络,加强了与学生的教学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此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核心课程上进行集体备课与研讨,为下一步建设自己的课程教材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院校创办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议与对策
1.要提炼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该照搬照抄财经院校、全国重点高校。笔者认为,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如何服务于“三农”经济、如何服务于农业企业。作为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解工商企业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了解“三农”,掌握农业领域企业经营管理特点,掌握现代农业管理方法,善于经营现代农业企业,体现学校的学科优势。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给工商管理专业分不同的方向,根据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2.要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有特色。课程体系设置要立足工商管理专业,把握一般的行业性课程,注意复合性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一是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应尽量把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本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中,要结合农业院校在“三农”方面的优势特长,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增加了解“三农”问题、农业行业特性和农业企业的相关课程,如农业经营管理专题等,增强学生对农业问题和农业企业知识的了解,突出学生的培养特色。二是处理好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问题。解决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除了要合理设置课程以外,还要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要明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前者主要讲原理,后者主要讲应用,教师在讲课时注意不要“缺位”和过多的“越位”;其次,明晰专业主干课与专业深化补充课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专业深化补充课程服从于专业主干课,不能要求主干课取消同自己相交叉的内容。同时,专业主干课限于学时则不应对那些相交叉内容讲得过多、过细。三是可以设置“专业方向模块”,以突出办学特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途径是企业、公务员、考研和金融机构。在大学的第7个学期,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这样既突出办学特色,又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此外,有条件的农业院校要重视教材建设,根据学院办学特色的需要,建设一批适应教学要求的精品教材。
3.进行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方法。(1)与学工口相结合,依托科技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思维能力、整体规划能力、实践能力非常重要,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农业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专业论文大赛、沙盘模拟等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思考有效的考核方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继续优化考核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彻底改变人文社科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陋习。(3)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到的工商管理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19日
一、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定位
根据2012年教育部新颁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工商管理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在企业或其他机构中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要求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系统学习并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强调培养对象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掌握相关沟通技能,具有实践能力。
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定位:(1)专业定位:以“熔炼管理智慧,服务经济社会”为宗旨,以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基础理论和管理素质教育为重点,施行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工商管理教育;(2)学科定位:以管理学为基础,形成工商企业管理与经济学、数学、信息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3)层次定位:以开展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培养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逐步开展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4)类型定位:师资和教学团队应当逐步向教学研究型转变,学生由知识综合型向应用型、能力综合型转变;(5)服务定位:服务于工商企业、政府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咨询类中介机构及科研机构等领域。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缺乏特色,竞争力不。工商管理专业是国内各层次高等院校最普遍设置的专业之一。作为与一级科学同名的专业在培养上必然要求学生有较广的知识面,导致学生的知识不够深,对每个方向的知识都只有一般性的了解,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同时,随着企业管理分工越来越明确,现在大多数企业内部已不再设立综合管理部门,而是分解为质量、市场、人力资源、生产、财务等更为具体的职能部门。企业管理实践的这种变化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很难定位到具体的职能管理部门。看似都能做,其实什么都做不了。因而其专业深度和市场竞争力远远比不上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这5个兄弟专业,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
(二)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目前,大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和以“填鸭式教学”的方法,忽略了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没有考虑学生在学习兴趣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也不利于学习活动中思维的发散性。长期以来的结果就是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知识灌输,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训练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沟通能力、创新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都不能令人满意,与社会需求脱节。而且现在的“90后”大学生往往意志薄弱、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学多比较敷衍,只是为了通过课程考试顺利毕业,不看重知识的积累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不善于去思考发现问题,更做不到举一反三。即使发现问题也不愿意和老师或者同学沟通、交流、探讨想解决的方法。因而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对本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在目前通行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课程设计、社会实习都有要求和安排,并且得到了执行。但最终效果却并不理想,如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不高,企事业单位不愿意接收实习生等情况,再加上实习单位容量、所处行业差异较大和地理位置分散等因素,导致教学大纲和实习计划中的内容和时间要求难以得到保证,学校无法把握实践的全过程和最后的效果。一方面实践教学计划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另一方面接收单位也不愿意在实习生培养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相关带训的企业管理人员只是进行简单的企业介绍和现场讲解,学生并没有深入企业的实际运作,并不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缺少实际操作和现场参与的结果就是与实践能力培养高度相关的课程设计报告、实习报告缺少核心内容,甚至存在抄袭、作假等情况,达不到实习实践应有的效果。因此,薄弱的实践环节设计和实际执行都没有得到很好进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没有得到相应训练。
(四)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管理实践经验不足。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虽然在岗教师都勤奋努力、尽职尽责,但是由于专业教师还同时承担了大量的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科建设与平台建设的科研任务,导致教师工作压力大、备课任务繁重、身心比较疲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数量有所增加,但仍然不能满足专业高水平发展的需要。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博士国际化程度低,有国外留学背景的博士不多;二是引进的国内博士再深造程度低,没有新教师有进一步的出国(境)交流学习经历。这与国内“985”、“211”高校对于青年博士的培养存在较大差距。此外,新进博士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但不了解企业实际工作,大多缺乏管理实践经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难以获取一些实际的经验和知识。这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很不利的。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架构设计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必要的数学、计算机与外语基础,扎实的经济、管理与法律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一个及一个以上专门方向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根据前文列示出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向入手,提高培养质量:
(一)完善工商管理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学业导师制”建设。改变专业招生和培养,大类招生和培养已经成为拓宽学科知识、打破专业界限的重要方面。从专业内容配套和相似性上看来,工商管理专业可以与市场营销专业、会计学专业实行按工商管理大类进行统一招生。按照大类招生的设计,大一、大二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三开始选择专业、进行分流为第二阶段,主要学习专业方向的课程并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大类招生和培养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下,实行“全校通识课程+学科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开放选修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且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的要求,引入第二课堂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不过由于大类招生和培养刚刚起步,相关的制度还有待建立,可能存在的问题也有待时间的检验和不断地完善。
另外,作为三大教育模式之一的导师制也是解决教学与实践脱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路径之一。在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中,导师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使导师和学生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纷纷开始探索建立这种新型普通高等教育制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实行“学业导师制”人才培养,从学生入学开始实施,针对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开展。学业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育其核心能力。与学业导师制相匹配,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要求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要求掌握统计分析知识、预测与决策知识,具备企事业单位管理资源收集与分析能力;要求掌握核心课程的管理知识,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具备知识综合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壮大“双师型”师资队伍。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建设适用于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强调实训教学的生产性特点;同时,积极引入行业、企业一线的高职称人员,壮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以下途径:1、技术推广型。就是利用高校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组织师生面向企业或行业的发展,重点开展新方法和战略理论的开发和创新,做好产学研结合,把学校的研究成果向企业进行技术推广;2、任务驱动型。要求教师针对企业实际问题设计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讨论、优化,提出解决方案后,由企业进行评选、认定。
考虑到实习实践阶段存在的问题,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引入企业的实际经验和生产条件、技术优势等,在实训教学环节满足学生掌握实际技能的需要;通过聘请企业管理人员的参与和引领,使学生有机会深入企业的实践;也有利于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工作中逐步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感受和学习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除每年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校举办讲座之外,社会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的改革,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三)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人才培养追踪评价体系。在校外建立顶岗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开创校企合作。利用学科优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借助企业实际生产背景,为学生提供顶岗锻炼机会,并帮助学生面向企业用人要求,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率,开创校企合作双赢的育人新模式。对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和追踪调查,分析原因和对策。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针对性的修订和完善,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校企良好关系的建议和维护,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环节能力训练效果,又可以反哺课堂教学和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借鉴和指导。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进建议
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要求和方案,调整和优化具体培养方案,加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实用性。将进一步梳理和完善相关课程内容,增加实用或紧缺课程;调整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着眼实际,强化“实践与创新”环节,为学生搭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提高教学与实践的结合,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加强实践教学。
(一)课程体系改进建议。为了适应工商管理大类招生的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形成具有特色、反映实际需求的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体系,进一步理顺课程安排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对应关系,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管理和考核管理。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教育部的具体要求以及工作岗位对知识和能力需求,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选择管理学原理、运筹学、经济学原理、统计学原理、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把课程体系分为三大课程模块,即“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模块”、“专业应用拓展模块”。
另外,根据工商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专业人才定位的需求,在保证学生获得与自己兴趣目标相适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等通识课程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减少不同方向的专业课程数量,优化选修课程的结构,以便集中形成以核心模块,专业课、专业选修和通识课程为辅的专业课程体系。
同时,创新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强化提高学生实际问题分析能力的课程建设,强调面向企业实际需求的课程设计,通过开展学科前沿论坛,定期邀请学科前沿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来校讲座,增加课堂教学的前沿学科知识介绍;针对课程特点,积极鼓励任课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进行全面改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设计要及时更新,以便反映学科及课程前沿发展。同时,“学业导师制”将老师的导向性与学生的求知性有机结合,以主动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抽象能力,学会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在考核方式上,鼓励教师采取多种考核评分方式,实行教考分离,重在能力考核而不是成绩考核,改变长期以来的应试教学,也有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在后续教学中及时改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和效果。
另外,从调动学习主动性出发,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综合运用包括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加强课堂讲授与学生互动的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在高年级试行项目制,通过实际项目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项目来源可以是教师的科研和教研课题,也可以通过联系实践基地设立项目,让有兴趣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研究,在实际中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企业实际管理情况,设计一些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生产运作的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了解相关知识的实施过程。这些项目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的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加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理论教学的枯燥沉闷。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增加案例式、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企事业单位管理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在教学中大量引用现实的成功案例,才能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在课堂上积累一定的经验,同时也避免理论教学的抽象空洞。对实践教学环节采取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核方式,从实践方案、内容设计、具体实施、实践报告撰写与评价等方面入手,把实习过程与最K结果的形式考核,转变为对学生的团队协作、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与完成效果等进行综合评判,以利于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孔维伟.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创造价值[J].考试与招生,2016.Z1.
[2]许志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时代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