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预算绩效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与公共财政改革
2000年开始的部门预算改革,标志着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正式启动。此后,财政部相继实施了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以及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等多项改革,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应该看到,我国的预算管理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的改革仍只是主要以对预算资金投入的控制为导向。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改革的滞后制约着公共财政框架总体效果的发挥。一方面,部门预算的编制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财政部门与经费申请部门之间的讨价还价,预算编制带有较重的经验决策的色彩,部门预算编制与部门事业发展目标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预算管理重视对预算资金投入的控制,而对预算支出效果的评价和考核则较为薄弱,结果住住是只管投放进度,不问投放效果;只管使用合规,不问效益大小;只强调支出的财务责任,不考核项目的执行水平,从而造成预算资金浪费和效益较低等问题。这样的预算管理水平显然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成为公共财政框架建立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作为部门预算改革的延续和提升,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确保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管理措施,主要体现如下。
1、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使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预算支出范围更加准确化、具体化
公共财政体制要求预算支出必须体现公共性特征,预算支出的安排要严格限定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范围内。为了确保预算资金使用范围的正确,客观上要求在确定预算支出项目之前,对拟安排的各个支出项目进行评价,判断其投向的领域是否属于公共产品和服务范围。通过编制各政府部门的绩效战略规划,可以将各部门的职能与预算支出的供给范围及规模紧密结合起来。而通过一系列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可以保证将预算资金的使用严格限制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面,从而解决预算资金供给中存在的“缺位”与“越位”问题。
2、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各政府部门通一过编制年度绩效计划,将部门在年度内计划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所需经费,分解成可以评价的、具体量化的预算绩效目标。财政年度结束后,比较分析各绩效目标的执行情况及最终完成情况,并将其作为确定下年度政府预算的重要依据。通过这样的绩效评价过程,可以促进各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使预算支出行为逐步规范化、科学化。
3、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也是提高我国政府决策水平和建立高效政府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意识逐步增强,人们更为关注预算支出的使用结果。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后,通过将政府部门的绩效计划执行情况公之于众,公众不仅可以了解政府部门的行政过程、预算资金的投入情况,还可以通过对不同部门的工作绩效,以及同一部门不同年度的绩效比较分析,了解和监督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及其有效性。这将有助于加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评价与监督,促进政府提高决策水平,推进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进程。
二、绩效评价工作近年来的进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陆续开展了一些针对政府政策、发展规划、计划等项目的评价工作。国务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都组织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各方面专家在内的课题组,对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回顾与分析,并预测下一年度的发展趋势,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评价。此外,一些隶属于政府管理部门的评价机构也相继建立起来,国务院各部委,诸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计署、农业部、交通部等,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建立了评价管理部门。一些专门研究国家宏观政策的评价机构也开始出现,如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科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等。2005年1月3日,兰州大学成立中国首家高校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该中心已经开始对甘肃省14个市州和39个省直部门和单位进行评价活动。
随着我国公共则政框架的建立,对具体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也在逐步展开。2000年,湖北省财政厅根据财政部的安排,率先在该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选择了5个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2002年,湖北省又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扩大试点,湖南、河北、福建等地也进行了小规模试点。2004年8月,广东省成立评价预算支出绩效的专门机构―财政厅绩效评价处。同时,广东省财政厅会同厅、监察厅和人事厅等四部门联合制定的《广东省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简称《试行方案》)开始生效。该方案对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工作方法、指标体系、组织管理、工作程序、分类实施等方面的内容都做出较为详细的规定。
绩效评价工作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管理,财政部门、主管部门、项目单位分级实施,并遵循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原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及面、逐步推开”的原则,绩效评价将从大额项目支出入手,以省属预算支出项目评价为突破口,第一步拟先选取部分安排资金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或跨年度安排的支出项目试行绩效评价,重点评价教育、水利、社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出项目,对一般性、常规性预算支出暂不实行绩效评价,待制度全面建立后,再结合部门预算编制和部门综合评价一并实施。将评价指标体系分成定量和定性两大类,采用开放式的指标体系,应用横向比较法、预定目标与实施效果比较法、最低成本法等进行评价。其中,定量分析按照教育、科技、卫生等9大方面制定的指标“对号入座”;定性分析则从预定目标规划、单位公务员素质、综合社会贡献等6方面去开展评价工作。将绩效评价分为单位自评和财政部门组织评价两大类。每个单位在项目完成后或年度项目年度终了时,都要进行自评,并向财政部门提交自评报告。财政部门对自评报告进行核查和抽查。对重大项目,省财政厅将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综合评价或中期评价。绩效评价的结果将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分析单位内部的管理问题和部门的主要政绩水平。
通过近几年各地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我国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已经初步取得以下成效:一是摸索出一套较为合理的工作流程。二是初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和绩效评价方法。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采用长期效益评价和短期效益评价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统一性指标和专门性指标相结合的办法,将支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体结构初步设计为通用指标、专用指标和补充指标三个部分。三是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有关制度。开展试点工作以来,许多试点地方相继制定了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专家咨询组工作规则、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支出评价报告撰写规则和要求等办法和规定,并将制度、方法在具体项目中进行实施应用,为规范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行为和程序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进一步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下一步应注意的主要工作
1、设置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
绩效预算是以绩效评价为核心,以业绩效果为依据来编制预算、评价预算。而绩效评价离不开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由于各单位的性质、任务不同,在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一定要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可比性的原则。要根据预算支出的性质、范围、功能的不同,对指标进行不同的分类。
2、实施有效的预算支出分析
目前,一些单位根据自身的主观愿望申报预算项目,没有经过严格的评审和规范的分析,导致一些预算项目不实不准。这必须通过实施有效的预算分析来予以解决。
在考虑经费支出是否有效的时候可以引入西方财政支出评价中的“3E”原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有效性(Effectiveness)。在对预算项目进行评价时也应该进行经济性评价、效率性评价和有效性评价。评价重点根据项目目标和项目生命周期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
对预算项目的分析应该贯穿整个预算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主要步骤为:项目立项时进行评审分析,立项单位提出多种预算方案以供参考,根据绩效最大化的原则确定预算项目。在预算项目落实过程中,要进行经费支出的分析。通过计划和已实施的情况对比,防止资金滥用的现象发生。在项目完成之后,同样需要对经费的支出进行总结。看立项阶段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收集、分析考评资料;起草、考评报告;回顾绩效考评;充分利用考评结论。
预算分析的关键在于对预算过程进行控制。根据分析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来决定分析的方式,如组成考评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分析进展情况,对经费的使用建立定期检查机制等。
3、完善会计审核制度,加强会计核算的管理功能
会计通过核对各个预算指标的达标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单位、各部门的用款进度。会计核算更强调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计划用款。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会计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即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如何支付(即占用何指标、列支何科目),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此外,还要处理好监督和服务的关系,做到服务与监督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
关键词: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特点;改革趋势
一、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模式概述
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就是根据公共财政目标设置公共预算,将公共预算的资源进行分配、使用、管理并根据公共财政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考评,从而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以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根据财政部预算司提供的数据,我国2013年中央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69560亿元,财政部的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中1~6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累计597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21亿元,增长10.8%。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不断增长,财政资金如何有效使用、怎么才能获得更大的效益成为绩效预算着重考虑的问题。
二、绩效预算模式的特点
我国的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模式是以西方国家的绩效预算模式为参照的,希望通过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绩效预算模式。
1.以结果为导向的综合系统
绩效预算模式更加重视政府的预算支出所取得的成效和所满足的社会期望,而不只是重视财政投入。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的公共财政弊端,促进政府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此同时,对于绩效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是对当下公共财政预算使用的评价,而且可以作为下一个预算年度安排的重要依据。这样就形成了预算目标—预算编制—预算实施与管理—绩效评价—预算目标的一个综合的系统,实现了预算方面的有效循环。
2.效率优先的原则
绩效预算模式相比于其他的预算模式而言,更加重视效率。虽然中央公共财政支出的数额很大,并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有逐渐递增的趋势,但是相对于公众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而言还是稀缺的。这就要求有限的资金以一种更有效率的方式进行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的产出,使得公共部门的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与中长期预算相结合
公共财政的每个季度或年度预算都要与政府的总体目标相结合,将中长期的战略性目标进行细化和具体化,从而制订每个季度或年度的绩效目标。这样有效地避免了公共财政支出的短期行为,保证了公共财政预算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保证了政府职能活动的连续性。
4.鼓励预算管理者的创新和节约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预算管理者更清楚并且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选择不同项目的投入组合,其有能力进行预算分配和使用的创新。由于绩效结果的约束,预算机构不必再实行传统意义上严格的“外部控制”,从而鼓励预算管理者创新。同时,通过一定比例上的“利润分享”,允许将预算结余的一部分奖励部门成员,可以激励预算管理者节约预算资金。
5.预算过程更加注重民主化和科学化
传统的公共财政预算的编制、实施管理主要是财政部的职责,而绩效预算模式从预算的编制到最后的绩效评价都有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及专家甚至是广大公众的参与,从而使得预算过程更加民主。同时,绩效预算模式有着较为明确的工作流程,保证了预算过程的科学化。
三、我国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改革趋势
我国于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2008年十七届二中全会也明确指出,要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近年来,全国的很多地区在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管理改革起步较晚,虽然在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等省市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但目前绩效预算管理还处于扩大试点阶段,整体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不完善,离改革的目标和要求还相距甚远。
1.树立公共财政预算的绩效预算理念
把绩效预算的理念融入到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当中,建立事前有绩效目标、事中有绩效管理、事后有绩效监督和评价的绩效预算管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不断持续、循环地运作,形成一套科学的、量化的预算目标和指标体系,从而有效推动公共部门对于公共财政预算的绩效管理,强化部门责任意识,提高部门决策和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推动预算管理的流程再造,逐步建立绩效预算体系。最终,通过绩效预算改革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彻底打破传统的“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的传统观念。
2.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公共财政预算的各项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关键因素。现在摆在我国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管理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制定一套完善的绩效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从而使得绩效预算管理工作成为一项制度性和经常性的工作。一是转变政府的职能,在政府的各个部门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目标的管理制度,实现政府管理制度的绩效化;二是通过绩效目标的细化,把各个部门的绩效预算目标进行规范化和量化,从而实现公共部门目标的绩效化;三是完善绩效预算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全国统一、量化并具有可行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得预算的绩效评价有所依据,同时在评价方法上,注重引入专家或者公众参与的第三方评价,提高绩效评价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四是按照预算的编制、实施和管理、监督和评价整个过程,建立以结果为导向,以制度为保障,以预算部门为责任主体和以财政部门为监管主体的公共财政预算的绩效预算管理的制度体系。
3.通过加强立法推进绩效预算管理
当前的我国预算管理仍然沿用的是在1994年通过并于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而当时我国的预算管理模式还存在着许多计划经济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一些环节和内容不能符合新的体制要求。所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根据现今的经济状况和预算情况加强立法。为了促进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方面的改革,首先就要把绩效预算纳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当中,确立相应的绩效预算的原则;其次,通过规范和充实制度和内容,将现行的财政部的《政府绩效管理办法》上升为《政府绩效管理条例》,进而在条件成熟时上升为法律。
4.注重绩效预算的评价结果的应用
评价结果的应用是绩效预算工作的落脚点,绩效结果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得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发挥更大的效用。首先,建立绩效预算数据库,将绩效评价结果录入到数据库中,实现财政部门和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其次,将绩效评价结果进行通报,通过向项目预算主管部门通报,发现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公共财政预算的绩效水平;再次,公开绩效评价结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开绩效评价结果,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接受公众监督;最后,将评价结果与下一年度的预算挂钩,对于绩效评价得分高、资金使用的效率高的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并进行奖励,对绩效评价得分中等水平的谨慎安排预算,对于得分低的资金延缓发放,责令其加强整改,从而使得绩效评价结果可以得到有效的运用。
5.加强绩效预算改革与各项配套改革的统筹协调
我国绩效预算管理的改革和完善不可能是独立进行的,需要其他配套改革的支持。一是完善政府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行政问责制,强化目标责任管理,使得绩效评价结果与公务员的绩效考核相结合;二是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和部门预算改革,探索实施中长期预算管理,按周期滚动编制公共财政预算,从而为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模式夯实财政工作基础;三是引入权责发生制作为公共部门的会计基础,建立复试预算制度;四是加强组织的协调,强化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人大、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的合作,加强监督工作,保证绩效预算的严格执行。
四、结语
建立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的绩效预算系统将是一项具有一定艰巨性的工作,不会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对于我国公共财政的绩效预算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便会在实践中产生过度简单化的倾向。美国著名的预算专家乔伊斯对此有这样的论述:“改革的困境暗示了基于绩效的预算所面临的最大的一个挑战是过度单纯化。如果我们相信这个目标是直接而简单的,我们就会冒这个风险,即将本来有希望的成功埋葬在一堆膨胀的期望下。”但是,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公共财政预算的绩效预算模式随着政府治理的日益成熟,以及我国对于预算改革的不断探索实践,终将会逐渐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参考文献:
[1]邓毅.绩效预算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2]天津市财政局检查局.构建绩效预算管理体系:财政预算与绩效捆绑的视角[J].财税纵横,2010(06).
[3]艾伦·希克.现代公共支出管理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马骏.新绩效预算[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08).
[5]宁旭.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2.
[6]朱芳芳.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预算管理改革及其趋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03).
[7]马蔡琛.论阳光财政视野中的公共预算绩效管理[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03).
[8]马强.公共预算制度改革路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3).
关键词: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
一、概述
2014年中央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74880.00亿元,预算数为2013年执行数68509.39亿元的109.3%。公共财政支出分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外交支出、国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科技支出等24项支出类型,并且其中绝大多数财政支出又分为中央本级支出和对地方转移支付两种支出方式。在24项支出类型中,除了商业服务业等支出、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城乡社区支出三项公共财政支出的预算数低于去年的执行数,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未做出预算外,其他20项公共财政支出预算都相比于2013年的执行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见表1)。而伴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数额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如何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更加满足公众的需求,取得更多的社会效益,是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管理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是指根据公共财政的目标设置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将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资源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分配、使用、管理并通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监督和评估,实现公共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的过程与活动。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结果为导向。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更加注重公共财政支出的效果,更加注重满足社会需求,以期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而不仅仅以投入作为评价指标,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入。二是将中长期预算具体化。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中长期战略性目标通过年度、季度和月度的细化,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三是鼓励创新和节约。由于预算的基层管理者掌握更多关于财政支出的信息,能够促进支出预算的实现,因此应适当加大其裁量权及对其的激励措施。四是注重科学化和民主化。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管理不再只是财政部的职责,而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及社会公众参与。
二、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如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改革范围不断扩大,管理机构更加健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等,但是在财政支出预算的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显著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虽然对于绩效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传统的投入控制性预算管理理念仍占有主导地位,“重投入、轻绩效”的传统观念仍没有改变,很多公共部门及人员仍然认为财政资金只要按规定使用就可以,其使用效率或者社会效益与自己无关,对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绩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部门对于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绩效评价上,未处理好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出现舍本逐末的问题。
(二)法律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地方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没有统一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和保障。而财政部2011年印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也只是作为部门规章,法律位阶较低,其中也只是对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等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各地具体的执行制度不同,缺乏统一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
绩效评价机制不够合理和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地方的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报告质量差别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也有待考究。评价结果也仅仅作为反映问题和情况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真正与下一阶段财政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及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加强公共部门管理有效地衔接起来,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缺乏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和完善不是单一的改革,需要其他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但是,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公共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尚未与公共部门人员绩效挂钩,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人大、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的合作力度不够等。
三、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对策分析
(一)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把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即重视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和结果而不是只重视投入贯穿于财政预算管理的始终,运行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管理、事后有评价的管理系统。通过管理系统的不断循环运作,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目标、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绩效管理的流程再造。通过不断强化公共部门的责任意识,提高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彻底打破“重投入,轻绩效”的传统观念。
(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法律制度
我国至今沿用的仍是1995年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在大程度上仍有计划经济的色彩,法律中的部分条文和内容并不适合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为了推动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需要把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内容纳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当中,同时提升财政部所颁布的《政府绩效管理办法》的法律位阶,使得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有法可依。
(三)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预算管理要想成为制度化和常规化的工作,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和保障,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使其在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过程中更加注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二是将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目标进行量化和细化,进而实现财政支出预算资金使用的绩效化;三是完善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使得绩效评价有标准可依,有程序可以遵循;四是实现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流程再造,建立以“制度保障,结果导向”为原则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四)注重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绩效评价的结果不只是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落脚点,而且可以作为下一个预算年度良好的起点。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评价结果的充分利用:一是建立绩效管理数据库,通过数据的上传和传递,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共享;二是将绩效评价结果向各个主管部门通报,发现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完善;三是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公开和公示,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便于社会监督;四是将评价结果与下一阶段的预算挂钩,激励各部门实现财政支出预算的绩效化。
(五)加强各项配套改革的实施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不是某一个部门或修改某一项政策就能实现的,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与改革相配套。一是要完善会计制度,把权责发生制作为统一的会计基础,建立完善的复式预算会计制度。二是加强组织内外部协调。预算管理改革不只是财政部门的职能,还需要与人大、纪检部门、审计部门及预算单位的合作与监督,保证绩效管理的规范化。三是加强财政支出预算分配方面零基预算制度的应用,注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四是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加强对公务人员的绩效评价。
四、结语
传统的“重投入,轻绩效”的计划经济观念在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中根深蒂固,打破这种传统、实现财政预算方面的绩效管理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的法律制度,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促进配套改革的实施,把财政支出预算方面的改革作为一个重点来抓。不能仅仅把这项改革作为一项简单的事情来看待,要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有足够的重视,并且要有足够的决心做好绩效管理工作,攻坚克难,通过对公共财政预算改革的推进,逐步形成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邓毅.绩效预算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2]天津市财政局监察局.构建绩效预算管理体系:财政预算与绩效捆绑的视角[J].财政监督,2010(11).
[3]宁旭.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2.
[4]马蔡琛.论阳光财政视野中的公共预算绩效管理[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03).
[5]马强.公共预算制度改革路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3).
一、我国财政预算及管理现状
建立财政预算基本框架,预算编制实行精细化管理,财政资金的使用得到有效规范,确立了科学的财政预算支出定额体系,有利于财政预算编制向科学精确化发展。但是,财政预算编制缺乏有效的部门沟通,不了解实际需求,预算编制时间较短,精细化管理还存在一定缺陷,财政部门及相关单位核定财政预算时,缺乏科学公正的计划和依据,不利于财政预算的科学合理化发展。
财政预算已经全面向人大公开,随时接受监督,并且及时准确向下级有关单位进行公开批复。财政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能够将基本支出按不同标准和项目核算,财政项目支出实现了有据可循。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财政预算在公开程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行政单位时有存在不公开财政预算相关信息的现象,造成了公开范围不广泛和公开深度不够。
目前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处于探索阶段,诸多问题显现出来。财政预算及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健全并且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形式较为单一。现阶段政府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的滞后特征,工作重点和工作范围不明确,不能客观有效的反映部门财政预算绩效水平的真实性。
财政部门根据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的要求,结合了公共财政管理的相关需要,依托信息平台系统进行了财政管理相关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建立健全,将传统分散,各自独立的财政预算业务管理系统整合成一体化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地支持和促进有关政府财政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一体化管理能够实现基本财政预算业务信息的实时和充分共享,提升政府财政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和精细化水平,有利于相关预算单位及时掌握相关信息。现阶段的财政一体化系统良好,但是现实中也存在相关管理人员水平不高等缺陷。
二、我国财政预算及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某些部门和人员在资金使用权过大。我国财政预算编制存在编制比较粗糙和编制精细化程度不够以及缺乏计划性的问题。由于配套机制不完善,相当一部分财政预算支出是由财政部门单一决定的,容易出现预算外拨款。
财政预算编制方法更新缓慢。传统方法不利于各部门财政预算支出分配格局,容易在有限的财力情况下加大预算支出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差距,使得财政资金供求关系恶化,造成部门之间财政资金的分配不均现象,使财政预算严重与实际脱轨,助长财政预算支出的刚性增长,不利于财政预算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财政部门对相关预算单位了解不充分全面。对相关预算单位的资产等情况了解不彻底,预算虽细化,但科目所对应的人员以及资产使用情况却不能进行详细分析和掌握,这就不利于节约计划的进行,财政预算成果不理想,不利于正常活动的展开。
2、财政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
财政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超收超支现象。法律的不健全,预算编制的不完备等都会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不严格,使得财政预算资金遭到侵吞、挪用等,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不够完善,容易造成财政方面的损失。
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预算编制、执行以及监督权责不明,导致财政预算资金产生取得和分配的矛盾。财政管理的过程中,监督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绩效的综合考核机制。使得财政预算的整个过程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财政管理的透明度不高,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3、财政预算监督存在的问题
预算编制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财政预算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专门的监督机构,缺乏相关专业人才。人大监督并不十分有效,在实践中预算草案编制过于简单,各类款项没有细分过于笼统,部门预算没有列入预算编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预算监督的有效开展。财政监督作为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贯穿于财政管理的整个过程。但是,由于财政预算监督机构不完备,相互的信息交流不通畅,因此,在财政监督管理过程中无法形成合力,使得财政预算及管理中滞留、挪用财政预算资金现象时有发生。
三、提高我国财政预算及管理的主要途径
1、改革预算编制,编制部门预算
财政部门应该切实根据政府的预算安排有关指导思想以及原则等,计划和统筹安排预算内和预算外的每项财政性资金,制定和完善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要求,突出重点资金以有利于确保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要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出集中财力办大事这一原则要求。有关部门应该认真研究政府的中心工作,适时计划和制定年度范围内的工作计划,并且做到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严格遵守预算标准和实际的财力许可,做到认真编制部门预算的要求。特别是在编制支出预算的时候,要统筹考虑工作需要和实际财力许可,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定公正合理的预算支出。应当实行部门预算公开制度,加强其约束力。
2、强化预算执行,提高灵活性
财政局将预算批复到各部门后,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执行安排全年各项支出。财政部门应该继续加强对预算拨款方面的管理,拨款严格按照预算程序和进度执行。预算下达后原则上无重大国家政策调整的话一律不准调整,财政预算中没有计划的项目,一律不予拨付。各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不得随意变更、截留或者用作他处。各个财政预算单位要加强对公用经费管理,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节约开支的原则和规定执行,用好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财政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应该灵活处理各项问题,不能生搬硬套,但要对每一项财政支出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做到支出有据,数额准确。对于各个预算相关单位来说,应该预先考虑到预算弹性的可能,注意预算执行管理过程中的灵活变通性,使得财政预算及管理有一定的弹性范围。
3、建立健全财政预算及管理制度,规范财政预算追加
为规范财政预算机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达到有法可依的目的。针对问题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配套的法制保证。尤其是有关财政预算支出方面的管理制度,尤为重要。此外,预算追加也是财政预算及管理的重要环节,应规范财政预算的追加行为。只有那些对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有着重要影响的才可以进行预算追加。预算追加应遵循事前审批原则,节约原则和分类管理原则。必须按照规定程序批准以后才能实施,否则财政部门不能予以支付。严格控制出国、公务以及培训等的一般性财政预算支出。应该将财政预算追加项目进行分类规划,以提高财政预算追加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率。
4、健全财政预算监督体系
强化人大的预算监督力度,实现财政预算审查监督由程序化向实质化的过渡,以增强财政预算及管理的约束实效性。强化财政预算的日常化管理,财政部门应该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定期检查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用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有效。同时应该加强相关配套审计监督,事前应该参与财政预算编制的过程,在过程中增加审计环节,实现全方位的财政预算监督体系,充分利用好财政审计环节,进一步强化对财政预算执行的监控。社会监督也是财政预算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开财政预算执行结果,才能更加确保财政预算工作有序规范发展。
5、提高资金使用管理效率,引进绩效评价
建立合理的财政预算及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能够促进财政资金提高利用效率,促使各部门的财政预算能够在监督过程中向合理化、高效化趋势发展。财政预算绩效评价能够真实反映财政预算支出项目的总体目标和趋势,真实衡量财政预算及管理的成效和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绩效评价能够公平客观审核绩效目标,找到财政预算及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端,也能衡量工作成果。绩效评价能够有效的控制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方向,考察整体目标的实现,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效率,确保政府财力分配的合理公正性。
【关键词】公共财政 财政预算 绩效管理
一、前言
早在2003年,我国就已经建立了公共财政框架,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该框架体系不断完善,其预算管理的理念也由传统的“分配”不断向“管理”转变,并逐步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公共资源简单分配的方法,进一步发挥预算在整个财政资源管理的作用。因此对相关人员而言,需要正确认识到当前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各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法,这在提高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本文将结合Z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该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背景介绍
在2012年,Z地区开展了市级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由于此项工作的起步较晚,因此很多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并且没有配置专门的绩效评价科室,主要由监督检查科室负责相关工作。在2012年5月,Z地区印发了有关地区专项绩效评价工作的实施方法,并对本地区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为整个地区的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2013年,Z地区开展了三个项目的绩效评价,相关资料如表1所示。
(二)问题分析
根据Z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该地区在公共财政绩效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效评价制度不健全。Z地区财政部门在预算管理中虽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但是对整个项目而言,这些项目之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护与规范;同时也有研究发现,Z地区在财政绩效分析中存在评价方法要求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很多评价方法缺乏可操作性,最终降低了本地区绩效评价的整体效果,不利于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2.预算单位绩效管理不科学。Z地区预算单位在管理中,一直受到传统绩效管理思想的影响,忽略了预算管理的作用,导致预算管理的效果长期也达不到预期。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由于预算绩效管理属于一个新事物,社会接受这个思想还需要一个过程,如何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也是相关单位当前工作的重点[1-2]。
同时,Z地区预算单位在工作中依然存在部门利益的观念,将财政预算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等相分离,在工作中只注重审查财政资金是否符合规定,没有过多的关注财政资金是否产生结果[3]。一些部门缺乏没有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考核,再加之绩效考核本身存在缺陷,导致Z地区在项目操作中存在拖延、应付的现象,工作尚缺乏主动性。
最后,由于Z地区开展财政预算管理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操作中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的现象,导致不理性的理财行为普遍存在。
三、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策略分析
Z地区针对自身在公共财政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改进方法,显著提高了自身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整体质量,值得其他单位借鉴学习。
(一)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建设
制度建设是保证Z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基础点,也是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关键,因此Z地区做好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Z地区在制度建设过程中首先建立了有关公共财政预算的绩效评价制度:
1.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Z地区预算绩效管理领导制度》、《Z地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与选择制度》等,对本地区财政预算绩效考核中相关人员的责任划分、绩效评价标准进行统一,保证绩效管理工作能得到快速发展。
2.在预算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绩效预算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并要求其他单位能在绩效管中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形成完整的计划、决策、监督体系。
3.建立完整的预算保证制度。包括宣传绩效管理思想、做好预算绩效技术保证、开展业务培训等工作。在加强人们对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认识的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4]。
(二)重视应用结果评价
优于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自身具有特殊性,因此Z地区在工作中落实了全面的绩效管理结果评价工作,以进一步促进部门规范化预算管理。
1.重视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处置。目前,Z地区财政单位已经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加强管理的重要参考,会不定时的将预算结果反馈至执行单位;而执行单位在获得结果之后,应该在第一时间讨论预算工作是否存在问题,若发现问题,则会针对性的改进预算资金管理办法,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5]。
2.实施绩效问责制度。为强化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实施问责制度是Z地区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在工作中,管理单位将绩效评价结果与组织、基建等单位的工作相挂钩,并对于在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渎职、失职的行为,由纪检单位追究其责任;严肃处理财政资金的相关负责人员,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则严格遵照《会计法》、《预算法》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处罚,这些措施将会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建立评价工作基础数据库
Z地区为保证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建立了完整的评价工作基础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绩效评价的数据库,负责收集有关项目决策、项目建设、产出效果评价等,并生成与之相对应的数据资料,这样不仅有助于直接反映预算结果,还能为持续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依据。2.在工作中统一收集与绩效工作相关的各种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将相关问题的资料加入到数据库中。在经过这种处理后,工作单位会进一步改进绩效评价工作方法,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整体质量。3.所建立的评价工作基础数据库大量收集了各种项目的支出结果、检测数据、评估数据等,并将各种支出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评价相关项目预算结果,不仅能为Z地区评价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质量提供帮助,还能为上级单位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稳定的数据资料支撑。
四、结论
本文主要结合Z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结合Z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我国其他地区在开展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要正确认识到本地区在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并将解决问题作为目标阶段工作的重点;
二是要积极转变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使其正确认识到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特征、要点,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是可以借助现代化手段,通过构建数据库、信息资料平台等方法收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数据,为其他部门开展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帮助;
四是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在每次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结束后,能根据开展情况评价本阶段工作的得与失,总结经验,讨论不足,为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可持续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匡小平,鲍啸鸣.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分析与建议[J].现代经济探讨,2013,07:63-67.
[2]徐建中,夏杰,吕希琛,等.基于“4E”原则的我国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框架构建[J].社会科学辑刊,2013,03:13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