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 键 词:小微企业融资;金融服务;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1-0044-02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因素分析
(一)小微企业“先天不足”
小微企业通常规模小,资本金严重不足,主要集中在以利用自然资源和传统制造、粗加工为主的资源型和传统型行业, 大多从事基本的原材料生产和初级产品加工,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较低、单价较低,还有一部分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另外小微企业具有治理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以及财务不规范,信用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差等自身制度缺陷,这些都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内在原因。
调查发现, 各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传统信用贷款占比不到5%,抵押、质押、担保贷款占比达90%以上。小微企业自有资本较少,租赁的土地因无土地使用证而不符合抵押条件,缺乏足值的抵押物。银行日益抬高的担保条件, 繁杂的担保手续以及高昂的担保费用,让小微企业望而却步。缺乏有效的抵押或担保也成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障碍。
(二)银企沟通不畅
各金融机构都有多款不同的传统产品, 而小微企业往往没有专业顾问, 不知道能申请什么样的贷款,不仅不清楚贷款的流程,也无法提供贷款所需材料, 银行在不了解小微企业资信状况和有针对性信息的情况下,很难对其发放贷款。而且大部分小微企业以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为主, 企业内部产权界定不明晰,财务信息不透明,银行对企业的信用、产权的归属以及生产经营状况很难掌握, 对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抵押资产难以进行有效监督, 出于控制风险角度考虑, 银行对小微企业放贷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
经营理念和认识观念存在偏差, 有些小微企业压根儿就不想跟政府、 银行打交道, 依靠自有资金“单打独斗”。一些小微企业认为,自己有订单,经营效益也不错,就可以获得银行贷款,结果跑了很多家银行后,还是没有贷到款;即使银行可以给予贷款,考虑到风险问题,数额上也会有所限制,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全部资金需求。
一些小微企业连最基本的金融政策都不了解,有的甚至根本不了解如何寻求政府和银行的支持。长期以来, 银行与小微企业合作时, 双方地位不对等,大部分银行缺乏对该领域客户的主动营销,也导致了小微企业对银行金融产品认识不足, 制约了银行更为有效地挖掘客户。 小微企业由于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更多地便转向手续简便但风险较高的民间借贷市场,这一是仍无法保障得到贷款,二是高利率导致小微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三)银行贷款难
相比大型客户而言,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较高,贷款的单笔金额太小,形成不良贷款的机率较大,银行付出的人工成本和操作成本比较高, 加之后台系统及征信系统的不健全, 监管机构对银行的不良贷款生成有严格要求,对高不良率实施问责制,银行对贷款普遍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制约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机会。
对于一个企业经营优劣的评价, 银行通常采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利息保障倍数等财务指标来评级。 而对于小微企业来讲, 绝大多数财务制度不规范,担保基础薄弱,很难达到银行标准,就很难获得银行贷款。 加之小微企业融资业务在银行业务部门受理时, 大中小各类企业通常在一条授信通道中,用的是同样的授信尺度和评价体系, 小微企业在业务规模和经营规范等方面与大企业难以相提并论,因此很难分得银行信贷“一杯羹”。
(四)政策优惠欠缺
对小微企业的投入更多是社会效益, 基本不赚钱,对银行利润贡献率很低,且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限制了银行对该群体的资源投入。目前的核销政策尤其是税前核销政策非常严格, 对小微企业基本没有倾斜,尤其对于上市银行来说,有强制披露信息的义务,不良贷款不能及时核销,小微企业贷款不良贷款率长期居高不下, 势必影响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积极性。
二、打通小微企业融资瓶颈的途径
(一)小微企业转变经营理念
当前尽管有诸多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利好政策,但小微企业获得贷款仍是越来越难,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靠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小微企业必须自己救自己。作为有待扩张的小微企业应改变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 加强资本运作,小微企业发展不仅表现在产品和市场的扩张,也表现在资本的扩张。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参股等资本运营方式,增强资本实力,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发展。也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做法,一是加强小微企业之间的联合,例如日本同行业的小微企业通过建立事业组合加强联合,在采购、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有组织地进行合作,实现了多方共赢; 二是大中型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发展, 例如台湾和日本通过采取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建立长期的分工协作关系,达到了双赢。
(二)银行创新融资方式
一是创新信贷理念。 银行标准要与行业标准相结合,改变以报表、抵押物为标准,比如以经营年限、经营面积及品牌地位等指标代替原有的部分财务指标, 针对不同的行业确定与小微企业相适应的授信标准。 银行要制定适应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细分战略,在市场竞争的前沿去解构小微企业的经营战略, 形成一定的层级, 按照小微企业所处层级来确定投入贷款数量。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建立适应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金融需求的产品、营销以及风险控制的组织管理体系和业务体系,搭建快速的贷款审批通道,简化和规范业务流程,提升办事效率。同时,通过加强对小微企业信贷营销机构和人员的绩效考核,引导和鼓励营销机构和人员主动贴近小微企业, 变等客户上门为主动上门营销,主动了解客户需求。对小微企业实行形式多样的信贷业务培训, 帮助小微企业寻求创业的有效途径。金融服务窗口前移,实现对目标客户群的量身定做。 银行若想有效扶植小微企业的经营、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仅仅靠资金支持往往是不够的, 应为小微企业提供除资金以外的其他资源。比如在小微企业发展初始,银行就提前介入, 分批次、 逐客户组建金融管家服务团队,结合小微企业发展战略及金融需求, 制定全面的金融服务方案,形成良好的借贷关系,进一步扩展对企业的服务内涵, 通过提供融资、 理财等多方面服务,使小微企业享受到综合性“理财型”服务,在拓展银行自身收益渠道的同时, 实现从传统银企信贷关系到共赢关系的转变, 从贷后监管到售后服务的转型,从而构建和谐共赢的银企关系。
三是担保方式创新。 银行要根据小微企业不同的担保方式,区分设计差异化贷款产品,如可以采用分期还款的方式, 缓解贷款一次性到期对企业资金筹措的巨大压力, 或更为人性化地设置随借随还的还款模式,减轻小微企业的财务成本。还可以采用联合贷款模式,针对产销形势好、流动资金需求较大的一些小微企业, 允许其与上下游企业结成联保体,有效解决小微企业抵押、担保难题。实施组合担保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允许小微企业把房产、设备、存货、 应收账款乃至专利等各种有效资产组合在一起,到银行申请贷款,从而有效解决小微企业担保难题。
四是理性看待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 银行若要有效启动小微企业信贷市场, 剔除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 需要更加宏观地审视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和收益的博弈困局, 要以发展的眼光理性看待小微企业不良贷款问题, 以资金为媒介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资源土壤,整合小微企业的行业资源,调整小微企业的市场结构,在不断创新业务中,在合理发展小微企业融资理财过程中, 不断探索出更为科学有效的防范信贷风险的方法。
(三)强化政府扶持职能
一是政府部门应出台财税和监管等方面的政策, 使得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时能够按照“大数定律”确定信贷违约风险。依靠政策支持降低贷款损失风险,根据贷款者的信用状况和担保方式,运用风险量化技术,通过贷款差异化定价实现“收益覆盖风险”,促进银行与小微企业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监管部门对小微企业贷款实施差异化的金融监管政策,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
关键词:小微企业;信贷博弈;政策性担保机构
在中国经济减速换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新形势下,制约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融资难题更为严峻。在目前主流的间接融资渠道里,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的弱质性和银行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小微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资金的强力支持,普遍融资难、融资贵。如何才能真正解决这一瓶颈?本文将运用博弈论对小微企业、银行和担保机构的信贷关系进行比较分析,验证小微企业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有效性,并对如何构建和完善政策性担保机构提出相关建议。
一、 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与担保机构
1. 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GDP、增加就业、活跃市场等多方面能带来积极的社会效应。表1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小微企业共785万个,占法人单位总数的95.6%;从业人员14 730.40万人,占50.4%;资产总计138.40万亿,占29.6%。然而,小微企业的重要性及社会效应与其获得的信贷资源明显不匹配。信贷市场存在长尾市场,小微企业位于财富分布函数的尾部,小微企业量大面广、复杂多样,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备现象,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让银行对小微企业呈现“慎贷”“惜贷”甚至“不贷”的现象。如表1所示,近三年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指数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但获得的贷款资金处于较低水平,分别占贷款总投放量的18.37%、18.93和18.51%,表明很多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支持。
2. 小微企业担保机构。融资性担保机构可通过专业化运作对企业进行外部担保和增信,在信用放大和财务杠杆的支持下,可有效促进金融资源流向小微企业。但反观国内担保行业的现状,商业性担保机构虽然数量众多,但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乘数效应较小。政府、中小企业和银行三方互动模拟平台证明政策性担保机构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可以有效地增加进入信贷市场的企业规模,但当前政策性担保机构未能得到政府足够重视,很多仅仅停留在名义上,实际上政策性不足。为什么商业性担保机构无法充分发挥有效性?政策性担保机构是否能产生更好的作用?本文将运用博弈论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
二、 小微企业、银行和担保机构的信贷博弈比较分析
1. 小微企业与银行的双方信贷博弈。
(1)模型假设。不完全信息下,小微企业与银行的博弈为信息不对称下的博弈,提出以下假设:
①银行为风险厌恶型,在风险可控基础上追求收益最大化,假设贷款本金为A,贷款利率为I,若小微企业提供抵押物,抵押率为f,抵押价值为fA。
②小微企业为风险中立型,追求期望收益最大化,贷款资金投资于风险项目,产生的收益为R(A),收益可能为正或负。当小微企业未能归还贷款,若有抵押,将拍卖抵押物进行赔偿,并产生潜在损失M(如信用等级降低、名誉损失等);若无抵押,只产生潜在损失。
(2)博弈分析。在小微企业贷款阶段,存在四种博弈策略:①银行放贷且小微企业履约,双方收益分别为:AI,R(A)-AI;②银行放贷但小微企业违约,若无抵押,双方收益分别为:-A-AI,R(A)+A+AI-M,若有抵押,双方收益分别为:-A-AI+fA,R(A)+A+AI-fA-M;③银行不放贷而小微企业能够履约,双方收益都为0,分别丧失潜在收益AI、R(A)-AI;④银行不放贷且小微企业也会违约,双方收益都为0。
无抵押下的(放贷,违约)策略中,银行将产生本息的完全损失,为降低风险,银行会要求小微企业提供足额的抵押物,并对抵押物的质和量要求苛刻(如房产等),一旦小微企业无法提供优质的抵押物,将会以较大概率拒绝贷款。且小微企业为弱质客户,银行为弥补风险防范和管理成本,贷款利率也较高。因此,如果没有担保机构的担保,较高的信贷成本和苛刻的抵押物要求会让很多小微企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2. 小微企业、银行和担保机构的三方信贷博弈。
(1)模型假设。为提高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概率,本文引入担保机构参与到博弈中,博弈三方为小微企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并提出以下假设:
①该博弈属于动态博弈,博弈三方权衡收益、成本和风险,追求各自目标最大化。担保机构包括商业性担保机构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前者一般由民间法人发起,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后者由政府注入资金发起设立,以支持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为目标,微利运营。
②在两种担保机构担保下,银行给予的贷款分别为A1和A2,利率为I1和I2;担保费率为r1和r2,担保费用为r1A1和r2A2,反担保率为f1和f2,反担保价值为f1A1和f2A2。按目前市场常见规则,小微企业一旦违约,两类担保机构进行100%的本息清偿,并可拍卖反担保物进行追偿,同时小微企业还将产生M1和M2的潜在损失。政策性担保机构对小微企业进行信贷支持,可带来积极的社会效应S。其他假设与前文相似。
(2)三方博弈分析。
①商业性担保机构视角下。如图2所示,在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博弈中,商业性担保机构以利润最大和风险可控为原则,在为小微企业担保的同时,要求它们缴纳费用不低的担保费r1A1,并提供高比例的反担保f1A1,但接受范围较广的反担保物(如房产、汽车、设备等),从而让更多企业有机会通过担保获得贷款。由于商业性担保机构承担几乎所有的信贷风险,银行的信贷风险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因此相比无担保下的贷款,银行放贷概率更大,贷款额度A1更大,贷款利率I1相对降低。
第三和第四阶段的博弈中,小微企业履约的收益为R(A1)-A1I1,如果小微企业违约,商业性担保机构在向银行全额清偿后,为弥补清偿损失,必然将拍卖反担保物进行追偿,此时小微企业的收益为R(A1)+A1+A1I1-f1A1-M1。由于商业担保的惩罚力度有限,小微企业违约的潜在损失M1相对较小,若反担保价值f1A1小于本息A1+A1I1,小微企业容易违约,为降低担保风险,商业性担保机构会要求企业提供高比例的反担保(如100%本息反担保)。因此,由于融资成本的增加和反担保物的要求,很多小微企业会放弃寻求商业担保的支持,小微企业、银行和商业担保很难实现(履约、放贷、担保)的帕累托最优解。
②政策性担保机构视角下。如图2所示,小微企业、银行和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博弈过程和商业担保视角下类似,但由于政策担保具有政府色彩,担保效果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为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S,政策性担保机构以支持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为目标,微利运营,担保费用率更低,即r2M1,反担保率可降低,即f2
同样,在第三和第四阶段博弈中,小微企业履约的收益为R(A2)-A2I2,违约时的收益为R(A2)+A2+A2I2-f2A2-M2。由于政策担保可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让企业付出更大、更长远的隐性成本M2,如企业及其法人永久信用污点等,从而使小微企业整体违约成本更高。因此,如果有能力偿债,小微企业一般会选择履约,从而成功实现政策担保下的帕累托最优解(履约、放贷、担保)。
3. 博弈结论。表2对比了三种形式下的信贷博弈效果,可以发现,无担保下的小微企业信贷成本较高且对抵押物要求严格,融资效果最差;商业担保下,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概率提高,但融资成本仍较高,融资效果一般;政策担保下,较低的利率和担保费用、接受较广的反担保物让很多小微企业都有机会获得银行贷款,担保效果最好。
因此,市场化的融资和担保机制注定效果有限,具有政府扶持属性的政策性担保机构,能大幅度降低银行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风险,提高银行贷款意愿和企业履约意愿,从而打破小微企业融资的瓶颈,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实现小微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的帕累托最优。
三、 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完善与发展
小微企业能够创造社会效益、增加社会福利,应当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借助政府力量积极发展政策性担保机构支持它们获得银行信贷资金,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为银行带来更大收益,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最终实现三方共赢。
1. 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构建。为保证政策性担保机构有充足的资金,政府可从小微企业缴纳的税款中拿出资金注入机构,并通过税收减免、风险补偿、政策优惠等方式加以扶持。同时,小微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按贷款比例缴纳风险保证金。担保资金同时来源于政府和小微企业,一方面扩大了资金池,另一方面将两者利益和风险绑定在一起,有利于获得银行贷款和降低风险。另外,政策性担保机构应扩大担保范围,设立较低门槛,让更多有发展潜力、有能力按期偿贷的小微企业获得担保。同时,为降低担保风险,对每个企业担保的金额不能太大,主要集中在一百万以内,并以短期担保为主。
2. 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运行规则。政策性担保机构应按一定规则运行:(1)贷款担保时,政府按银行放贷比例注入风险补偿金,小微企业根据有无有效反担保、贷款额度和期限,按贷款比例一次性缴纳风险保证金;(2)担保期间,如图3所示,政策性担保机构对企业贷款风险进行监控、定期考核,一旦发现较大潜在风险,可提供智力援助,若情况无法得到改善,可终止担保,银行提前收回贷款;(3)贷款到期后,若小微企业能够按时偿还贷款,企业缴纳的保证金可如数返还;若催缴并展期后仍无法偿还,政策担保机构向银行全额清偿后,对保证金和拍卖反担保物进行追偿,并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让企业付出更大、更长远的隐性成本。
3. 政策性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融资担保是一个高杠杆、高风险的行业,政策性担保机构应充分利用政府的优势,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在提供担保时,要综合评估企业的贷款违约风险系数,并根据风险系数确定企业要提供的反担保价值。在贷款期间要加强对贷款风险的监控,一旦风险过大,无法得到改善,可终止担保,银行提前收回贷款,如图3所示。由于信息服务具有一定的外溢性,关乎小微企业的信息比较分散、价值密度较低,政府应加快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征信评估体系”和“小微企业名录”。另外,由于小微企业股东掏空企业的现象频现,可将企业及其大股东的信用进行绑定,并在担保合同中约定,大股东应按各自的股权比例以个人财产进行再担保。
参考文献:
[1] C Serrano-Cinca, B Gutiérrez-Nieto.Microfinance, the Long Tail and Mission Drift[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2,23(1):181-194.
[2] 为什么小微企业融资缺口越来越大:一个理论分析[J].经济管理,2012,(9):53-60.
[3] 马松,潘珊,姚长辉.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贷款:银行视角下的合谋还是合作?[J].财经研究,2015,(7):41-53.
[4] 熊熊,姚传伟,张永杰.中小企业联合担保贷款的计算实验金融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13,(3):88-94.
[5] 马松,潘珊,姚长辉.担保机构、信贷市场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基于信息不对称框架的理论分析[J].经济科学,2014,(5):62-78.
[6] 吕劲松.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思考[J].金融研究,2015,(11):115-123.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海峡两岸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与企业财务行为研究”(项目号:2014C118)和福建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扶持政策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行为研究”(项目号:JBS14119)。
关键词:安徽省;小微企业;融资难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44
1 安徽省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随着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小微企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社会就业等重要问题。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制约其发展。安徽省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主要受到来自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1.1 小微企业的概念
小微企业的概念在我国最早见于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其提出了“小型微利企业”这一概念。条例明确规定了“小型微利企业”需符合的条件:工业企业年度应缴纳税款的所得额在30万元以内,企业资产总额在1000万元以内,企业从业人数在80人以内。
国外对于小微企业的界定各有不同,以美国为例,小微企业的概念较早见于美国国会2000年颁布的《微型企业自力根生法案》和总统布什2003年签署的《微型企业扶持措施》中,描述为雇佣人员不多于10人的公司和贫困人口开设的公司。
1.2 安徽省小微企业的基本情况
2015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817.1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8.6%,增长速度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居于全国第7位、中部第2位。其中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较好,安徽省规模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914.9亿元、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6439.3亿元,较2014年同比皆实现了两位数以上增长,且对安徽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都由2014年的812%和75.7%增长为82.6%和81.1%,贡献率明显提升,支撑作用显著。安徽省小微企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攀升,且自2013年开始其的工业增加值已超越了大型企业。小微企业形成了推动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3 安徽省小微企业融资状况
全国小微企业贷款户数量在2014年底达到1145万户,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0.7万亿元,在全国鼓励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发展形式下,安徽省各类金融机构也逐年增加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数额。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象依然严峻,安徽省金融机构2013年全年对我省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为4284亿元,仅仅占所有企业贷款余额总量的36.6%,可见,小微企业所获贷款较其对经济所做的贡献不能成正比例。
2 安徽省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2.1 小微企业自身原因
小微企业自身规模小,盈利少,抗风险能力较差。我省小微企业经营规模较小,产品种类单一,当外部环境变化时,很多小微企业难以在短期内适应,缺乏风险应对机制,造成破产倒闭。其较低的抗风险能力使其难以融入资金,或在融资后发生资金使用效率低、难以按时偿还等现象。此外,大多小微企业处于创业阶段,抵押担保品缺乏。且部分小微企业存在信用意识淡薄的现象,按时按量还贷意识较差,往往产生欠款不还的现象,使其陷入信用危机,银行等贷款机构出于贷款资金安全的考虑便减少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造成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以上因素都影响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给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积极性。
小微企业管理方式与财务管理制度落后。安徽省大多小微企业管理体系落后,股份制企业数量少,家族企业居多,小微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制,很难做到经营权管理权两权分离,即企业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者,造成公司治理机制不合理。同时,小微企业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真实数据缺失,财务报表混乱,这些都导致其无法达到银行贷款的要求,难以从银行或其他投资者处获得资金支持。
2.2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资金支持不足
在制定发放贷款政策时,出于对资金安全问题的考虑,商业银行一般会都会更倾向于贷给大中型企业。近年来,银行对企业贷款的程序不断规范和完善,让小微企业的贷款申请被拒之门外。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商业银行多以小微企业的规模来判断是否发放贷款。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的小微企业,其抵押品、担保物也较多,贷款风险相对较小。但安徽省大多数小微企业经济实力薄弱,其拥有的资产总量有限,在例如土地经营权、厂房所有权等方面不能达到银行贷款要求,没有足够的贷款担保条件,因此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得所需资金。总体来说,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虽然我国具有国有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银行体系。但是地方性的中小银行数量有限,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主体较少,对于日益增多的小微企业来说,资金依然供不应求。
2.3 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针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仍未实现系统性的规划。安徽省政府对小微企业融资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在促进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但实践中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各项扶持政策对中小微企业进行支持时,政策受益者往往是企业总资产和盈利能力具有显著优势的公司,而更需要资助的亟需资金的小微型企业则很难受益。可见,目前的政策仍然有待完善。
对于已有的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不足。安徽省很多小微企业对自己符合条件并可申请的优惠政策并不知晓,未能获利。这其中除了小微企业自身对相关政策法规信息关注不足的因素之外,更是相关政府部门对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不够所导致的。
2.4 资本市场结构不健全
我国资本市场上可供交易额品种较少,难以满足不同企业的多层次融资需求,大部分小微企业更是难以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我国资本市场虽然有不同的板块的划分,但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时未没能体现显著作用。大多小微企业在经营规模和资本结构等方面都无法达到上市的基本要求。
3 解决安徽省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3.1 小微企业自我提升
小微企业要正视自身的弊端,追求企业的自身完善与发展。加强优化管理方式,规范企业自身行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同时需要树立诚信意识,提高自身的信誉。即使信息不透明,小微企业也要在经营过程中抵御不当利益的诱惑,杜绝不道德行为。小微企业可通过设立信用管理部门,加强信用约束。同时,小微企业需加强公司管理水平,建立规范化和制度化运作,有助于提高其信用等级,获取银行贷款。
重视专业人才,提高职工素质。安徽省小微企业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企业应对内进行员工专业技能培训,对外招收高端专业人才。随着知识技能的更新,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会有所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员工的知识储备也要不断更新。例如,在财务部门定期开展培训,使财务人员的技能不断提升。
建立健全财务核算体系,让小微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真实可信,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传承“徽商”精神,体现“诚信”与“契约”的价值观念。
3.2 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银行对于小微企业获取资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微企业往往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向银行提供符合贷款要求的数据。这就需要金融机构的主动支持。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应共同努力,营造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得双赢的结果。银行的经营者具有发现有发展潜力小微企业并对其予以资金支持。在这样的小微企业申请贷款时,积极的给予支持帮助,灵活发放贷款,不应“一刀切”。在小微企业在财务信息方面出现问题时,银行可适当提供帮助,为小微企业找出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努力做好信息的双向传递,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帮助我省小微企业获得更多优质贷款,走出融资困境。同样这将也就更有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好贷款管理工作,监控小微企业贷款者的资金使用状况,降低贷款风险。
3.3 强化政府对安徽省小微企业的支持与引导
近年来,在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相关各项政策的帮助之下,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国务院出台的国九条和银九条,显示出对全国小微企业的大力支持。安徽省各级政府在严格执行中央制定的法律法规的同时,也应制定实施政策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不能让中央的扶持政策到了地方之后就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帮扶到当地的小微企业。当前对于小微企业的扶持保障体系也仍不完善,不能满足安徽省众多小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安徽省政府应根据省内各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能够满足我省各地小微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例如对小微企业实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长期化,小微企业各种业务的办理程序简单化,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
安徽省政府应完善对小微企业服务内容,建立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机构。在银企间牵线搭桥,开展形式多样的银企对接,提供有序的融资平台,体现“政府搭台,银企唱戏”。增进了银行企业间的了解,保障了各方的利益,帮助小微企业在公平的市场上进行融资。
3.4 发展地方性资本市场
小微企业除了可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之外,还需要从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通过直接融资的形式获取资金。目前安徽省的小微企业主要融资方式仍是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而从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则相对困难。因此,安徽省应积极建设并完善地方性股票和债券市场,为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提供平台。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在服务中小微企业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扩大包括小微企业私募债券在内的相关试点,扩大小微企业发行集合债券的规模,让更多小微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参考文献
[1]李文静.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J].现代商业,2014.
[2]尹贝贝.小微企业融资现状与问题研究[J].经济视角,2012,(11).
[3]陈蕾.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J].投资研究,2011,(10).
关键词:中小微型企业 融资困境 银行信贷新模式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力,也是国家金融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是在中小微型企业自身经济实力、融资力量以及银行贷款条件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难融资的问题,制约着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而银行作为中小微型企业的关键融资渠道,要减轻自身负担、帮助中小微型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必须进行银行信贷模式改革。
1.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题分析
在微型企业标准划分和金融财税政策的支持下,“引导和帮助小型、微型企业文件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途径得到一定开拓,在其影响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力度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状况,但是在中小微型企业的自筹途径、金融体系和企业经济力的作用下,中小微型企业仍处于融资难的困境。
1.1金融体系不健全
现行银行组成中,国有独资银行即为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在存贷款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出于银行效益和安全性的考虑,他们往往将贷款放置给大型企业,因为相对于中小微型企业来说,大型企业具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固定资产保障、较高的诚信认可、一定的偿还能力,这就造成中小微型企业无法取得自身要求的资金。
1.2信贷体制不完善
银行出于自身效益的实现,往往以稳定性和经济性的方式进行贷款,在其信贷管理体系中,一般要求抵押、担保,但是中小企业的规模性特征决定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低劣性,在抵押方面,中小微型企业没有能力提供丰富的抵押物,而抵押物高折扣、抵押手续开支、高收费等因素,则使中小企微型企业不敢抵押;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不稳定性或是低效益,使得他们很难找到担保公司,而担保公司所承担的高费用,也使得各种企业不愿意作为担保人。再就是,在基层银行中,其权责有限,办公手续复杂,信贷资金不能及时到手,使得中小微型企业资金周转受阻,而促使他们不愿从这些底层银行进行贷款。
1.3政府政策影响
国家多次性的跳动存款准备金率,促使很多银行冻结可贷资金,这就加大了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困难性;而从各级政府来看:很难从实际行动上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植,而在融资难问题上,他们往往与中小企业观念背离,以银行难于出款等理由拒绝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支持;“抓大放下”的发展观念使得政府关注不到中小微型企业的力量,促使这个弱势群体很难实现外界辅助,由此,相关性的利率、税收等政策的出台和保障,远远不能适应于中小微型企业贷款要求。
1.4中小微型企业自身制约因素
一方面,在市场条件下,中小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其资金困境收到本行业、本产品以及相关制约因素的影响,如在黄金上涨市场下,中小企业的信贷必然会受限,而与大型企业的差距性,也直接影响着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率。另一方面,从中小微型企业内部管理和资金控制来看,管理方式仍未粗放型的传统化管理,这就造成资金的流动、资源的配置涣散、不合理,而自身资金缺乏、负债比例不协调、财务制度不健全、诚信度不高、企业盈利稳定性不强、经营风险大等因素的影响下,促使中小微型企业很难跳出融资难困境。
2.进行银行信贷模式更新,缓解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困境
从以上原因我们看出,要实现中小微型企业信贷问题的解决,必须将企业内部建设、政府政策支持和金融体系建设等方面结合起来,并要求积极发挥银行信贷的作用,以实现金融环境下中小微型企业的资金保障。
2.1无抵押小额贷款
抵押难、担保难制约着中小微型企业信贷,无抵押额贷款以缩小信贷额、取消抵押物的方式,面向中小微型企业提供贷款,并且其申请程序简单,审批效率较高,这就有效缓解了中小微型企业抵押性贷款带来的资金流动受阻问题,有利于中小微型企业内部资金周转和一次性大资金筹资。
2.2客户导向贷款
现阶段客户导向模式的贷款主要是“信贷工厂”模式,其面向企业内部进行机构设置、人员分配、定位融资产品、销售方向、客户目标等,通过多方面的联合实现为中小微型企业贷款,这就将中小企业间融资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有利于展开流程化、大批量的贷款。
2.3联保贷款
联保贷款是针对中小微型企业资金有限、规模不足、组织程度低、抵押物有限等因素而采用的一种贷款方式,在其模式中,中小微型企业依据一定的标准组成联保体,由银行进行联保成员授信和权限定位,按照合约规定共同承担风险、共同还款,而在其中一家无法实现还款时,其他各家代替偿还,这就使得中小微型企业个体之间以互助合作的形式,形成相互联合、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不仅有效提升了企业资金成本、扩大了企业的组间力量,而且以信用制约和权限制约的方式,提升了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誉度,同时,企业间的联合,有效增加了银行合乎存量,利于实现银行自身的市场规模。
2.4网商贷款
在现代网络技术的刺激下,以中小企业和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网商贷款模式兴起,而且规模日益扩大,其将申请贷款、办理贷款、贷款发放等各环节从网上直接进行,这就使得贷款主体足不出户就能办理贷款业务,而这正适应了中小企业贷款“短、频、快”的信贷特点,当然,在进行网商贷款业务时,一定要关注网上安全性。
3.总结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困境仍旧阻碍着其发展,究其原因,在于外部环境和内部自身经济因素的双向制约,而要实现其有效融资,解决融资难问题,必须要将企业管理、政策支持和银行信贷相统一。作为银行信贷模式,其内部构成众多,而从以上几种具代表性的模式来看,要缓解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困境,必须面向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特点,进行优惠性政策调整。
参考文献:
[1]陈文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机理分析及政策建议[J].海南金融;2011,(01).
[2]马玉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11,(03).
[3]刘艺欣.中小企业融资难与制度约束的相关性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2,(05).
关键词:重庆市;小微企业;融资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157-02
小微企业定义: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小微企业包括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有雇员人数少、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产品服务种类单一、经营规模小、创业成本低、就业弹性空间大、成果见效快等特点。重庆市扶持发展的微型企业主要是指雇工(含投资者)20人以下、创业者投资金额10万元及以下的企业。
发展小微企业重要性:重庆市工商局微企处处长聂刚称,发展微企的四大好处:首先,发展微型企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解决就业40.62万人;鼓励创办微企,点燃创业激情,沿海返乡农民工近2万人,占创业者总数的35.46%,这个群体返乡船业,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下岗工人带头致富,促进了社会和谐的物质保障。虽然单个企业的规模不大,但其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较大。小微企业统计网表明,目前重庆小微企业约88万家,占企业总数的 60%以上。已实现产值168亿元,至今年5月末,重庆市个体私营企业总数达到43.7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2.6万户,个体工商户31.1万户。仅从工业角度看,全市规模以上企业4 550户,其中小微企业占88.5%。为社会经济发展添柴加火,创造了40%的GDP。
一、目前重庆市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当前小微企业发展的总体形势较好,重庆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采取“1+3”模式予以扶持,即“投资者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解决了小微企业创业困难,创业扶持政策主要是鼓励创业,而已有的微型企业不能享受这些扶持政策。中国小企业信息网显示,从今年1—5月份的统计数据看,重庆市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发展,由于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成本高等导致企业利润增幅呈现下降趋势,重庆市有些小微企业因为资金缺乏举步维艰,其中不少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因此失去订单、失去市场。从数据分析来看,小企业获得银行金融支持的现状仍不容乐观。重复走着“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倒闭”之路,能做强做大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笔者认为融资难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重庆市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在市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下,为什么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仍然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由于重庆市小微企业是劳动密集型,其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结构不合理,融资款难有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小企业自身具有缺陷,创新能力弱、人才缺乏、小企业具有管理体系不科学、财务制度不规范等;二是银行对小企业的认知水平和服务水平不高,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银行贷款门槛高,严重影响了银行对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热情和信心。
1.加强企业内部经验管理和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控制公司的资金安全和成本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包括组织规划、人员管理、授权审批、财务预算等。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和资金利用率,拥有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能为公司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为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的发展趋势,企业要发展也要创新。
2.同类企业合并增强竞争力。同类小微企业签订合并协议,在双方相互充分协商基础上达成的自愿联合,合并后小微企业形式上的连锁经营,实际决策与财务上的自主,这样可以扩大公司经营规模、显示企业实力,创造更好的营销平台,在多方面赢得顾客的认可与合作,增强竞争力。
3.小企业经营成本高。从从小微企业网1—5月份的统计数据看,重庆市由于原材料、利率、人工成本大幅提高,导致企业用工、用地困难,使企业销售、利润增幅呈下降趋势,加之货币紧缩政策使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小微企业创业和经营成本增加,困难加大。
4.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融资企业会根据自己的现金流量,对不偿还贷款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选择是偿还贷款还是违约,如果违约成本小于收益,企业就有可能主动选择违约,小微企业负担较低的违约成本,因而其违约概率相对更高,融资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较高的道德风险,增大了融资难度。
5.财务管理不规范。重庆市小微企业有80%以上财务管理不健全,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资信不透明,难以提供准确的财务资料,信用等级60%以上都在3B以下,常有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行为,损害了自身的信誉,金融机构无法掌握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状况,银行对其贷款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这样,小微企业很难得到信用贷款,不利于企业的融资。
6.小微企业自有资金缺乏。大多数中小企业成立时间不长,底子薄,规模很小,自有资本偏小,基础比较差,缺乏为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抵押物资。固定资产少,不足以抵押,贷款受到限制;不稳定,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就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贷款风险,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
7.小微企业管理者素质不是很高。小微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管理者缺乏战略思想,中国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不高,不注意维护自身的形象,发展观念落后,可能看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再加上小微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素质不是很高,没有及时与银行沟通,银行无法获取小企业相关的有用信息,特别是企业借款用途和还款来源。
8.小微企业的融资通道少。小微企业主要是向银行申请贷款和民间借贷,而银行贷款是企业最常见的融资渠道,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审批周期长,审核条件苛刻,对贷款单位的要求和限制较多,能获得贷款的少之又少。大多数小微企业由于不动产少,或者根本没有,而银行又不接受债务、库存货物、知识产权等资产抵押,使得许多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因资金短缺而无法做大做强。
9.商业银行戴着有色眼镜看小微企业。商业银行主要针对大中型企业贷款,对大企业比较睐,而对私营微小企业的贷款仅仅是象征性地响应国家政策,履行社会义务而已。一旦国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信贷规模紧张的情况,力保大企业贷款,商业银行就限制小微企业贷款,造成小微企业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得稳定的信贷支持。
三、解决重庆市小微企业发展融资难的建议
1.减轻金融机构税负 。银行业由于自身的行业特点,扣除标准低,如银行业的员工工资支出和坏账损失明显高于一般行业,但税前扣除却与其他行业一样,从而加重了银行业所得税的实际税负,可以针对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减免所得税,并按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贴息。间接增加银行收益,从而刺激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2.构建“一体三层”的担保体系机构。重庆市政府指定专门的担保机构为小微型企业免费担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得到政府信用担保贷款,根据小额担保贷款的相关政策享受财政贴息。担保机构直接面向小微企业,为其提供融资担保,同时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向市级担保机构申请再担保,市级担保机构以提供再担保为主要业务,还可以将其承担的担保业务拿到国家再担保机构申请再担保。
3.政府支持创办信用补偿基金。可以由市政府安排财政资金设立信用补偿基金,建立合作风险机制,建立“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该基金部分可由政府支付,每年设定特定的比例提取,市县政府要辅助相应的支持措施。该补偿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专用于涉小微企业贷款的银行进行相应的风险补贴,对此进行奖励,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4.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虽然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比银行要高一些,但是由于其门槛低于银行贷款,对于小微小企业来说是解决贷款需求的途径,比银行贷款更加灵活、快捷,贷款审批也比银行简单。小额贷款公司正是通过各种灵活的抵(质)押贷款方式,主动承担较高的贷款风险,并通过监管资金流向把控信贷风险,为企业及时“输血”,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5.提升经融机构发展小微企业内驱力。目前绝大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偏重于开拓大客户业务。然而,同业竞争过于激烈,其只能采取下调利率和放低文件审查等措施,来赢得所谓实力雄厚的大公司,贷款风险无法得到有限的补偿和防范;对于贷款集中度问题的恶化,最终只能采取贷款收回或资产转让手段处理。促使银行把小微企业贷款作为自我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并积极采取开展小微企业贷款服务。
6.建立客户信用体系。根据客户资金需求控制授信额度,同时还可根据客户的诚信等级,酌情考虑给予优惠贷款利率。银行可一年内按月提取,让借款人逐步归还贷款,采用等额本息还款方式。例如发放一笔5万元的贷款,期限一年,年息为15%,按月等额还款。债务人每月偿还贷款4 512.92元,息随本降低,还款积极性高,银行也可以循环进行贷款,可以快速回笼资金,降低违约风险。同时结合的个人征信管理,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提高个人守信意识。
7.金融产品创新。一是大力推广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金融产品。比如,大力推广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和企业联保贷款,发展小微企业微型金融,全面提高这些金融产品的覆盖面和服务效率。 二是根据小微企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推出一些适合小微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类金融产品。如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按揭房再贷款、提供商品质押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订单贷款、股权质押等。
让广大小微企业得到更多便捷和优质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从而摆脱小微企业“短命”的魔咒,相信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政策的落实和金融机构的支持是可以做到的,重庆的小微企业会更加长寿。
参考文献:
[1] 何健聪.小微企业优惠政策梳理与解读[N].华东科技报,2012.
[2] 崔燕.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文献综述[J].知识经济,2010,(3).
[3] 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网.
[4] 温敏,韩双江.化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J].东方企业文化,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