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思政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教育应当把"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围绕初中教育的特点,结合传授的内容,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采用结构化模式,在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在数学、语文、体育、美术等课程体系内构建"课程思政"系统。构建一种全员思政、全时思政、全科思政的理念,从小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协同育人,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成长打好坚实基础。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不仅仅要从大学抓起,初中教育也应该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和养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我国未来接班人的文化传承、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建立具有基础和规范的作用。
一、初中教育阶段需要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只有语文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才应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数学、美术、音乐等专业课程与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树立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不需要思政教育。甚至于有人认为初中生思想不成熟,没有必要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初中阶段正是孩子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正是在这一阶段逐渐养成,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陶行知先生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处。"一个良好品德的养成是相对稳定的,终身都会起作用。
二、初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课堂教学和思想品德养成融合,实现价值观引领、价值观渗透,从不同角度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思想道德。首先,"课程思政"是一种间接隐性的教育方法,将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起来,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传授了正确的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进行教育。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中学生面临各种利益的诱导很容易迷失方向,充分调动学校资源,发挥全部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既能够传播知识,又能够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功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教育目标。其次,融合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够赋予课程更鲜活的生命力。一方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了鲜活的价值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掌握所传授知识的价值观。文以载道,任何的知识都蕴含由一定的价值观。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中学教师知道和掌握知识的来源和背景,深入思考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为教师传播知识提供了判断标准,为专业研究和指明了方向。
三、初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结构化
关键词:移动教学平台;大学数学;课程思政
高等教育要立德树人,不能仅仅依靠高校思想政治课,要从高校的各科课程入手,全方位、全过程进行课程思政,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一个新的发展局面。近年来,三全育人的理念已经被社会所认知和重视,且各大高校将课程思政的理念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要求全体教师结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内容给大学生进行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避免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偏离正确的思想轨道,从而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各大高校及时构建了课程思政的模式,建设了课程思政的体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课程思政上任重道远。大学数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包含《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课程,大学数学与各工科的专业课程之间联系密切而广泛。新生思想萌芽阶段是新生入校的第一学年,这时挖掘大学数学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实时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奠定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近年来,95后、00后学生进入大学,信息化、智能化、社交化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同时,由于网络化和信息化,他们的思想相对多元和复杂。要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要从他们成长的背景和成长的规律入手,把握他们的思想特征,宜疏忌堵。以前的思政课缺乏双向互动,一味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将课程思政与移动教学相结合,展示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学习通、泛雅等移动教学平台的辅助功能,使课程思政具有时代感和同步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学生的身心得到很好的锻炼,思想得到很好的熏陶。现在以大学数学课为例,展示基于移动教学的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1准备阶段
1.1充分挖掘大学数学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务实态度等思政元素。在讲授大学数学每一章开头时,可展示世界上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如牛顿、莱布尼茨、柯西等科学家甘于平淡,忍受孤独,不断探索数学定理、公式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当代大学生奋力开拓,锐意进取的优良品质,不断追求创新卓越的良好精神,坚定唯物客观,启迪学生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升华他们的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学学数学的兴趣。讲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协方差内容时,引入课程思政内容,做人做事,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团队的努力所创造的成就远远大于个人努力取得的成就,从而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微积分》的课程教授中,实时的提出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祖冲之、张遂等在数学、天文上的卓越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意识,坚定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大学数学课程中还有许多的知识体现了哲学中的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等思辨观点,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人生,思考未来,反省自己,树立理想,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1.2丰富数学课程资源,移动平台推送信息。大学教师既可以精心制作微课视频讲解重难点知识,也可以利用中国大学MOOC,给学生优秀教学视频。在超星学习通或文华在线等移动平台上实时结合学生群体推送大学数学课程PPT,教案及相关前沿知识等资料,让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大学数学的方方面面。
2教学实施(以微分中值定理为例)
2.1课前。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体现师德师魂,将课程思政贯穿授课的全过程。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榜样,要有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情操。以自己的思想、内涵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教师要准备合适的课程思政内容,结合所讲授知识点,巧妙地进行思想教育,深入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巧妙适当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避免把大学数学课上成思政课,将大学数学知识与思政元素恰当的结合,且利用移动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使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个性十足。最后,在班级群上实时预习要求。一是认真钻研书中的内容:微分学中值定理;二是在中国大学慕课上看视频,思考三大微分中值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区别;三是预习后带着问题进课堂:如何应用微分中值定理解决问题,如证明等式或不等式。2.2课中。对于基本的定义、性质、定理,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于计算、证明、解答等内容,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在讲授基本内容时,可以结合移动平台,如学习通进行在线选人,在线回答等环节,这样整个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教师也体现了亲和力。多元多维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讲授三大中值定理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三大微分中值定理是以三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三位科学家耗费毕生心血创立了定理,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行为值得后辈学习膜拜,为世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科学财富,另外,三大中值定理之一的罗尔定理,虽然命名为罗尔定理,但并不是科学家罗尔个人创立的,罗尔只是该定理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事实上,罗尔定理是由科学家德罗比什在罗尔的基础上根据微积分理论重新论证,总结和归纳,从而形成定理,并把它推广到一般的函数,最终也就形成了现在大家所学到的罗尔定理,这原本是属于德罗比什的成果,但德罗比什却非常谦虚大度地将此定理命名为罗尔定理,以纪念此定理的开拓者,尽管此定理是由自己创立的。这一典故告诉人们,谦让大度是非常优秀的品格,生活中遇到荣誉,利益时保持谦让的作风,会大大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2.3课后。通过在移动平台上课后作业,开展专题讨论,微信群,QQ群,超星学习通班级群等沟通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实时反馈问题。教师也可以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完成线上作业或线下作业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查阅相关资源,尽量自我解决,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反馈给老师,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线上或线下的讲解,不留死角。这样,自主与辅导相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当然,教师也可以在线上布置小论文,学生进行有目标、有步骤地展开自主探究,查找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然后在线上提交,老师在线上打分,也可以轮流在下次课堂上汇报论文成果。课后在移动平台上论文修改稿和反思总结,让所有同学在线共享,这样,学生既有学习过程,也有学习成绩,在平台上体现得清楚明白,师生一目了然。这是组成过程性评价的重要部分,为后续的学习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3学习评价阶段
传统教学模式对应的学习评价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缺少客观量化的依据,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结合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移动平台上教师首先设置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例,然后设置过程性评价的细分比例,让学生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有方向有目的。教师设置各项比例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总评成绩,大大减轻了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评价的工作量,有利于推动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
4教学评价阶段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应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评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数学知识与思政内容衔接起来不突兀,学生自然接受,不能为思政而思政,将数学课上成思政课;二是课程思政的内容要能传递主流价值观,使学生能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树立远大理想,不能纯粹的讲故事;三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和深化。我们为此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所授课的四个数学大课堂,近300名学生。通过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出,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数学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授课形式、学习动力的激发、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满意度明显增强,教学效果较好。“互联网+”时代将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智能手机融入课堂,这给课程教学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现代教育具有时代特征,教和学变得多元多维。
移动教学使大学数学课程思得丰富有趣,也使学生对于学习变得兴趣盎然,有效避免了“填鸭式”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传统教学与移动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使教育变得丰富多元,高效有趣。基于移动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能将知识点模块化、评价反馈客观化、交流互动实时化、资源推送智能化、便捷化,将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变革,构建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大学教师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潮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共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高翔,李春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隐忧与应对策略[J].高教论坛,2018,(11):7-9.
[2]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9,(5):13-15.
[3]安凤平,王宪莲,陈贵宾.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和应用———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实践[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7,(3):67-69.
[4]王若飞.浅谈借助移动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策略[J].职业教育,2018,(5):48-50.
[5]苗青.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移动教学模式分析[J].互联科技,2017,(20):88-89.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 面临的问题 提高教育质量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62
1 引言
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彻底的变革,要求课堂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教学手段得到了改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经过我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研究,我认为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本文意在通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和总结,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水平,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的质量。
2 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乏味
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考试,我国目前还采用的是卷面考试,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更多的要求是背诵和记忆。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学习更多的教师则是采用背诵抽查,在当节的课程讲解结束后,教师会留一部分时间让同学们背诵,在本节快要结束的时候或者是下节课开始时提问。比如说我们能够很清楚的听到学生们敞开嗓子背诵的声音,很多课本内容也被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压缩到了极致,主要就是为了方便同学们的记忆。有些教师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快的记住知识点,更是不惜花费大力讲解。思想品德教师一般会讲我国的法律体系构成,从宪法出发,延伸到民法、刑法、司法等。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如果不能克服这些教学方式的话会离新课标的要求越来越远。诚如同志指出:大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2.2 只重形式,忽视内容
有些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又只是重视形式,无边无际的放大,和课本脱钩。我们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中可以发现,有很丰富的形式,比如有些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会选一些视频,相声表演,课堂小组进行讨论等,但是这些内容却和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大。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上,同学们很活跃也很兴奋,但是下课后,同学们是什么都没收获到。有些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中,不管不问,完全凭学生们自由发挥,讨论的结果更是五花八门,乱七八糟。在期末考试之前,由于平时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都是带着同学们在玩,最后的突击更是划重点,让同学们背诵。有些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更是有办法,直接拿往年的考试试卷,让同学们背答案。因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试题库是有限的,这样也能奏效,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的内容忽视,会使得同学们的思想品德学习产生断链,对以后的更高层次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3 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的途径
3.1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避免枯燥
面对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要增加教学元素,增加课堂的有趣性,避免枯燥乏味。比如说在教育学生们尊重别人时,教师可以这样开始。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给你们尊重的家人或者尊重的朋友、同学写一句赠言,完成后请你们当面送给他”。在写完后,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站起来回答一下问题:你们给别人赠言时是什么感受呢?然后教师可以喊起来几个收到赠言的同学进一步提问:你们收到别人赠言是什么感受呢?最后教师可以统计一下班级里面收到赠言最多的同学是谁?通过写赠言让同学们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尊重他人,加强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同学们预习课本,掌握我们应该怎样尊重他人,掌握尊重他人的基本原则。
3.2 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结合
避免只重视内容或者只重视形式,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使丰富多样的形式和课堂内容相结合。比如说游戏是很多学生比较喜欢的,那么游戏能不能用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呢,游戏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哪些内容相关就是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比如说在讲解团结这一节时,教师就可以很好的发挥游戏形式。比如说教师可以组成小组,团队,让团队辩论,团结重要不重要。比如说A方认为团结不重要,B方认为团结很重要,这样,教师控制整个局面,最后得出结论。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辩论,都没有对和错,只是在辩论的过程中要体现一个团队的力量是大于每一个人的。团队对于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熟悉课本,找对团队的重要性。要使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得以极大满足,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在涉及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要方面如日常生活管理、教育管理、课堂管理、公寓管理、网络管理等过程中时时处处呈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尊重和呵护,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格,从而造就学生与人为善、乐于奉献的高尚人格。
4 小结
思想品德新课改还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和学习,根据自身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自身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丽君.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述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1):25-27.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学情分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研究”(编号:2015SJD785),主持人:李健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编号:1121714452),负责人:李健美。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7-0027-05
学情分析是教育过程中基于学生综合情况而进行的研判分析,既包括对学生整体多视角的全面分析,也包含对个体学生的差异逐一分析。它包含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的双向过程,从外而内主要通过观察时代家庭环境、社会学校教育的影响,透视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了解其知识获得、情感价值、性格养成等内在的特质;从内而外则是根据学生已有特质对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和思考,探索适合其个性差异的教育方式方法,分析评估教育效果,即对学生习得内容和感受进行研判的过程。学情分析作为教育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其目的是“以学定教”,通过对作为“人”的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综合因素的分析,找到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和指导提供教学实践的基础和针对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但在关注课程作用发挥的实际效果时,对思政课学习的实际评价遇到了一些困境,学生对于课程的信效度的困惑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思。究其原因,思政课教师在全面理解思政课重要性的同时,更应注重学情分析,对思政课的特殊性和高职院校的特性有准确和深刻的把握,突出对高职学生的理解,尊重其独特性,将思政课学科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有效结合,既要对高职的“学生”进行了解,又要加强对高职思政课程的把握,这样才能大大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可度和信效度。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情分析”的特殊性
高职思政课程强调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导。高职思政课程要求高职学生掌握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学生个体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复杂的社会生活联系,以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引导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提供解决困惑的独特路径和不同视角,评价现实生活,解答人生意义,规划和选择未来生活,实现个人追求,在不断强化的自我意识教育过程中,提供一种唯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中独有的经历和体验,最终形成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范式,为学生融入社会、完成“社会人”的转化提供独特的课程价值。
高职思政课促进人的成长是一个长期转化的过程,因为正确解决思想和价值观层面的困惑和迷茫的方法和能力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比较,思政课对学生的影响无法立刻直接呈现,学生不能在短期内感同身受思政课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对其个人生活和成才的指导意义,容易忽视课程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内心感受上容易误认为思政课并没有实际用处,因而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进而导致漠视思政课重要性的现象在高职院校比较普遍。
高职的思政课学习受到课程开设的限制和影响。高职院校学制一般为三年,这使得高职思政课教学受到两个方面限制,一是课程覆盖学生的时间短,高职院校学生系统学习思政理论知识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完成,而本科安排两年的学习时间;二是课程覆盖的内容少,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一般开设两门课程,另加学时极少的形势与政策课,而本科思政课程开设了四门课程。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受时间和内容的限制,教师不能有效的较长时间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及价值观的分享。
高职院校重技能培养,轻理论知识学习。许多人士认为高职生理论只需适度和够用就行,有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完全由有限的知识需要决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技能的培养即可,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甚至硬生生隔离理论和技能的观点,过去有段时间在高职院校得到一部分专家和教师的高度认同,高职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功利”地区别对待各门课程,这些都直接影响高职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思政课,由于受高职学生社科人文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等影响,其学习兴趣和接受度就更低了。
思政课是高职学生学习为人和处事价值判断的迫切需求。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得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学生在校学习,第三年学生到企业实习,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实际上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在校学习。离开了主要依据社会需要和教育规律精心设置的校园生活,走进自然的、完全由自己设计、因利益分配复杂的职场和社会,能否顺利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并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否乐观而明智的对人和事进行选择,并在个体和社会的坐标系中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对于只有两年而非本科四年或更长时间校园学习生活的高职学生来说尤其紧迫,拥有处理做人和做事的正确方法和思考的策略是他们最真实最急需的发展需求,思政课则能促进他们心智水平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情分析的原则
为了正确进行高职思政课程的学情分析,取得较为客观的学情分析效果,发挥学情分析对思政课程学习的作用,高职思政课程的学情分析应坚持一些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高职思政课程的学情分析是为了切实了解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思政教学的针对性教育,进而提升学生整体接受教育的效果,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思政教师通过学情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采取切实的措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生人生的指引者和促进者。学情分析应根据现代社会对学生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要求来确定学情分析的内容,引导学生重视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者作为素质整体缺一不可的作用。因此,高职思政课学情分析的导向性原则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握:一是从思政课程教育目标和策略上把握,提高高职学生对思政教师所希望学生认同和吸纳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而通过知识的同化和建构,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力;二是从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上把握,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美国学者劳厄说:“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素质,素质包括思想、文化、身心等方面,思想道德品质是素质之根本;三是从学生主体地位及个性化发展方向上把握。学情分析要捕捉高职学生的欲望和兴趣点,了解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困惑,把准学生思维和心灵的触动点,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践行学生主体地位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要求构建学情分析体系时尽可能关注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对象的关系,弄清“是谁学”和“为什么学”,在分析思政课程育人目标和内容的实际需要上,全面准确地考察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从多个维度反映学生的整体情况,不能单一的从某个方面来论断,这就要求分析的视野要尽可能宽阔。现代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学生不能简单以好坏来定论,而应该比较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理性、更全面地看待学生;“唯分论”不能客观反应高职学生状况,“唯技能”的弊端已经有了充分显现。现代社会对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更为合理和科学,不希望高职学生成为社会职业的“机器人”,而是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和专业的职业素质[1],这要求思政教师的学情分析在回答了“是谁学”的基础上,尽可能在视野宽阔的基础上更深入的、更全面地了解高职学生,找到高职学生与思政课程培养目标的“距离”。
(三)个性化原则
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政课教学一般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实行大班授课,学生认知结构、专业个性和风格差异很大,这对高职思政教学的针对性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学情分析的本质是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开展个性化分析,实施有针对性的实效性的教育。人的个性的形成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家庭、学校、社会对生命个体的成人过程和成才过程的影响造就了每一个独立特殊的个体的存在。个性、脾气、禀性不同,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学习倾向、思维反应、学习兴趣和个性心理特征等不尽相同,这些个性差异对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能否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情感渴求,除了遵循高职学生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一般规律外,个性化原则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职思政课学情分析的个性化差异中,应善于将专业背景、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素质的要求融合其中。
(四)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是为了使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分别呈现。将学情分析按照一定的结构,分为不同的阶段层次,层次之间有机结合,互有关联,形成一个层次鲜明、要素完整并各有侧重的学情分析体系,以达到科学的学情分析结果[2]。层次性原则主要有三个阶段层次:首先是“前在层次”,对学生“前在”情况的了解和掌握,着重学生过去的背景分析,主要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程总体看法如学习风格、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等,从而掌握学生以前对思政课程的观察、思考和体验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认识。其次为“现在层次”,对学生“现在”情况的观察和总结。准确把握高职学生知识和经验的起点,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观察思政课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现实状况,主要包括学生的情感认同、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提升,高职思政课程尤其要关注学生情感的触动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最后为“潜在层次”,评判学生状况,通过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估测学生可能的发展,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
(五)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学情分析的过程一定要切实可行,既能满足学情分析的需要,又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支持和理解,这是学情分析顺利进行的动力,也是学情分析真实性的保证。
高职思政课由于对学生产生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可衡量的特定标准,又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学情分析比较复杂。首先要对学情分析的内容进行科学的、详细的分解,思政教师可以从身心素质、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素养和通用的职业素养进行分析;其次分析学生三种状态的综合情况,即“前在”状态、“现在”状态和“潜在”状态的发展情况;再次区分可测性显性内容与难测性内容,如思政课程知识掌握情况分析较易实施,属于可测性显性内容,而学生的情感认同、价值观分析就是实施难度大的隐性分析内容,较难了解真实情况,使隐性内容显性化、使学情分析具有“可测性”应是学情分析的难点。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情分析的要素
(一)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分析相配合
人的一生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各有不同,家庭对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养成具有“奠基”意义和直接作用,家庭成员的经历、学识、能力、价值取向等教育资源是独特而丰富的,其中的影响有的甚至终其一生。学校是专门而系统的教育组织机构,是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阵地,也是学生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形成的特殊场所。社会是影响人的成长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活生生的教育素材影响人的知、情、意、信、行,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高职思政教师要充分考虑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多维性、多层次性、综合性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通过学情分析,重视家庭、社会影响对思政课教学效果可能产生的巨大冲击,思政教师应以可信度的事实有力回答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疑点,使学生信服。
(二)学生知识、能力与价值观要求相结合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中,其首要因素是他的知识储备,研究和了解与新知识学习相联系的知识储备的程度,合理地设计教学,达到有效的学习[3]。高职思政课的学习能促进人的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着眼于高职学生的长远提升发展,同样需要知识的传授。因此,学情分析不能忽视对其知识储备状况的分析。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缺少了“知识”,“情感”和“思想”会因缺乏原料而无法活动,能力的提升就是无源之水;知识也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的建构依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离开“知识”价值观就成无本之末[4]。因此,学情分析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是片面的。实践中发现,相同的知识内容在与不同的学生相遇产生的效用各不相同,有了学生先备知识的了解,高职思政课教师还应充分认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课程学习和素质培养的不可忽视的作用,高职思政教师的学情分析应是学生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结合。而高职思政课的情感和价值观分析应体现专业和职业的诉求,因为每一个高职学生,他在走进职场的同时,要做好融入职业的心理准备和价值观建构,后者才是制约或促进高职学生终身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因素。
(三)共性分析和重视个性相统合
人始终处于特定时代和社会的背景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多向互动形成一个统一整体,通过各种方式确立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外界社会环境与这个整体发生交互作用。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有着鲜明的共性特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脉动中找寻学生成长的规律,继而探索和研究当代高职学生教育的规律性,这是高职院校学情分析坚持共性分析的意义所在。
坚持共性分析,不能忽略高职学生的个性分析,教育的规律性就源于个性的普遍性,这是一个尊重个性、倡导个性、彰显个性的时代。就高职思政教育而言,“存异”和“求同”两者比较,某种意义上“存异”教育更有助于高职学生的发展,更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价值,更代表现在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而“存异”教育的依据则是掌握高职学生个别差异。
在高职思政教学中,重视个性分析,在个性分析中尽可能的详细和具体是高职思政教育者的一项重要能力,这对于课时要求多、授课人数多、专业背景复杂、教学内容要求高的高职思政教师是挑战,但这是高职思政教师的职业要求。其实个性分析,在找寻差异的时候,共性的一面也就显现出来,个性中体现共性,共性中包容个性,所以共性分析,在对普遍性进行基本分析时,了解掌握了独特差异性,这些独特差异性的交汇点就是学情分析的共性所在。
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情分析的路径
学情分析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离不开三个阶段的有机结合。
(一)学前学情分析
课堂教学实施前,思政教师对高职学生整体状况和个别特征的分析把握,包括生活经验、认知成熟度、知识储备、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等。学生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作为一个有机的主体,已经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经验,他们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生长点,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心理和学习风格,并用新滋生出的知识信息和认识体验进行推论和判断。教育的本质是生成性和发展性,而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5]。
学生的学前学情分析直接影响了高职思政教师对一次课、一门课的教学设计,成为“应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依据,高职思政教师以高职学生现有心智发展水平为基础,找出与新内容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预设可能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取舍教学内容和处理教学设计,并设计符合学生体验与接收的先后顺序,“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6]。
(二)学时学情分析
课堂教学实施中,思政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点、兴奋点的动态观察及相应的推进学习[7]。相比于学前学情分析的静态特征,这个过程动态、即时变化而无规律,有时会让思政教师较难驾驭而无所适从。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把握是学情分析的重点,同时也是学情分析实施的难点,由于高职思政课堂的学生总体投入程度较低,高职思政课堂学情的把握难度更大。要解决高职思政课“学时学情分析”这一难点,前提是思政课教师对“课堂”的理解,如果课堂只是“教师教”,教教材或执行教案,没有“学生学”,有教无学就无法做到学时学情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保证学时学情分析顺利进行的关键。
课堂应是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主体通过知识与情感对话、思维与思想交流而构建起来的依据学生适时状况不断增删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理解学习建构的互动过程,认识到这一点学时学情分析就迎刃而解,思政教师在每堂课上只要注意把控和掌握课堂的重要几个点,如课堂互动环节的交叉点、师生思维的交汇点,课堂讨论的切入点,这些点构成了每次课的学时学情分析关键要点,关键要点的掌握也就是思政教师分析研判每节课所需要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各类数据。关键要点包括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状态反应,主要有参与状态、情绪状态等,如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课堂学习的表情和神态,学习达成的效果满意度,都是高职思政教师探寻学生课堂学情的线索和证据。
(三)课后学情分析
课后学情分析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学反思、课后调查、作业反馈获取的有效信息的分析。教师分析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分析不同程度产生的的原因,发现不足以便改善,发现问题以便纠正,考察新知识学习对学生的价值所在,总结教学预设与教学实际的差距,重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为后继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积累必要的学情资料。
关键词: 思政教改学生核心能力 锻炼能力
一、思政教改的必要性
为了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思政课程新的教学模式,以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为基础,以与学生需求相结合为目标,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动力,积极推行精细化教学,在分析和总结高校思政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思治课程教学进行探索,注重锻炼学生的核心能力。
1.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思政教改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创新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保证,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
2.教改是应对思政教育环境和对象变化的客观要求[2]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是“80后”、“90后”。传统的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方法已经失灵,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都要求高校进行思政教改。
综上所述,思政教改势在必行,更要锻炼高校学生的核心能力。
二、学生核心能力的界定
“核心能力”一词在很多国家又叫“关键能力”、“核心技能”等,但是其涵义是基本相同的。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1998年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于2003年年底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八项核心能力: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有学者认为,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专业能力、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创新能力”[3];有学者认为,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4]。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认为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三、通过思政教改锻炼学生核心能力
我院基于思政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以锻炼学生核心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思政教改。
1.坚持多形式思政教改(理论讲授、理论体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
思政课堂以讲授理论的内容、理论形成的过程和理论的系统性为主,完成对理论、观点的系统学习、理解;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理论体验教学,理论体验教学主要在晚上进行,共15学时,1学分;“概论”课教学还致力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本课程实践教学已纳入教学计划,占1学分,实践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30%。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社科部政治教研室和团委共同组织。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社会实践选题的确定、社会实践理论与方法、社会实践论文撰写指导、社会实践具体指导和学生社会实践论文分数的评定。学生根据暑期的社会实践完成3000字左右的社会实践论文或实践小结,每人一份。要求学生在暑假结束后的第一周内以班级为单位上交实践报告给授课教师,教师以此作为学生社会实践部分得分的依据。
2.通过思政课程理论讲授、理论体验(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课外教学)锻炼学生核心能力
思政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思政课程理论讲授和理论体验两个环节。在思政课程理论讲授课中,教师通过专题讲授、研讨加强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专题讲授“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精讲后,提问:“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婚姻和爱情?”让学生针对此在课堂上展开研讨,这样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核心能力。在思政课程理论体验课中,学生自由组合成组,针对教师专题讲授内容,自选任一主题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展示自己所作的PPT,比如学生演讲“大学生活之初体验”,这样就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
思政课外教学主要是指社会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到实训基地或其他用人单位去实习或调研,并上交实习或调研报告取得相应学分。职业素质的养成与内化需要职业环境,高校学生通过亲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到企业对学生的第一层次要求,即爱岗敬业、能与人相处、遵守企业规章制度、面对新问题能自我学习并加以解决等,这些都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核心能力。
总之,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政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理论讲授和理论体验、社会实践结合的教学优势,通过思政课程的课内课外教学来锻炼学生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开封大学学报,2006,(12):40-42.
[2]郭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J].德育研究,2006,(8):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