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治企业规章制度

法治企业规章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治企业规章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治企业规章制度

法治企业规章制度范文第1篇

    职工余某与某公司签订3年的劳动合同。工作期间患“腰间盘突出症”,合同医院给其开具休息一周的证明。但该公司规定:合同医院的证明须由本公司医务室医生签字后方能生效。而公司领导认为余某无病,不让医务室医生签字。余某因不能坚持上班,便在家休息一周。公司领导则以旷工为由对余作出除名处理的决定。这件事在职工中引起反响。那么,企业规章制度可否作为处理职工的依据呢?

    专家评析:

    《劳动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第二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这就是说,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只要是依法建立的,不与法律相抵触,是可以作为处理职工依据的

法治企业规章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依法治国 油田企业 依法治企 方略

一、实施依法治企的意义及成因

在油田企业市场经济的新的形势与任务面前,油田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法律素质已经决定和成为影响油田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能否做到依法治企,也是企业依法经营与管理的重要课题。那么,什么是依法治企呢?就是指“依靠法律的手段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依法合规管理各项事务,使各项事务在企业法律法规制度的调整规范引导下实现和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必须把握三项基本原则。即:一是学好法律就知道依法经营,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不合法的,实施企业常态下的精细管理,避免违法经营;二是企业依法合规,就知道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企业效益最大化;三是企业依法合规,就知道企业基层内部关系如何调整,特别是涉及到企业员工切身利益方面,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与员工生活质量的提高双赢,可以让企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职工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依法治企的价值和作用就在于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企业的行为只有符合法律的理念,才能得到认可和支撑,因此,依法治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油田企业既是法律法规的重要实施者,也是法治社会的建设者,必须在依法治国中树形象、做表率,对外依法经营,对内依法治理,大力培育企业法治文化,努力夯实法治社会基础。依法治企,企业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五个带头”:带头学习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带头学法、用法、依法行政;带头严明政治纪律,做到言行一致、令行禁止;带头执行党纪党规,守住“底线”,不越“红线”;带头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做表率、做示范。在做到五个带头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思维、法治方式、法律手段,依法依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依法依规处理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依法依规解决职工矛盾和利益诉求的能力。

二、油田企业实施依法治企在于创新与发展

面对依法治企与创新发展的新课题,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观念和思维,深刻理解依法与创新的内涵,理清依法基础上创新的思路,做到“创新理念科学,创新基础扎实,创新手段可行,创新目标现实”。“创新理念科学”,就是要遵循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敢于对原有的法规、规章和执法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创新基础扎实”,就是突出创新发展与依法治企的紧密结合,创造性的运用法律于管理之中,把企业的全部工作纳入法治轨道,推进油田企业生产经营健康、快速发展;“创新方式可行”,就是依照法律、法规的原则和规定,创新依法决策机制,创新依法经营形式,创新依法保护方式,创新依法维权手段;“创新目标现实”,就是最大限度的利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最充分的发挥各行各业资源的优势,尽可能的规避经营风险,最大程度的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一是依法治企是法治社会对企业的基本要求。随着油田企业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已深入到油田企业的各个方面,油田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单位,必然要做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之下,表现在:企业必须依法成立;企业必须依法经营;企业必须依法建章立制;必须依法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等。

二是依法治企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企业管理是一个涉及到每个单位、每个员工和部门体系利益密切相关,如何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运行效率,企业管理者如何平衡员工的利益,是依法经营与管理的重要任务,企业任务的完成,离不开法律的支撑,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必须适应企业的条件活动,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必须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体现。

三是依法治企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油田企业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来保障,企业如何落实,法律如何保障呢?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依法治企的管理制度,让法律走进企业,企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无论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受损的情况,就可以依法维权,这样,企业管理制度就会依法维权,这样的管理制度不断体现了依法治企的管理理念,发挥了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也充分体现了依法维权的重二、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依法与创新相结合。用于创新的重点在于推动企业依法经营、管理的进程,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内加速企业发展,促使企业行为尽可能贴近法律、法规。

三、实施依法治企工作方略与举措

多年以来,我所在的工作单位高度重视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把“依法治企”融入日常管理,夯实基础工作。重视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宣传引导,与转变员工传统观念相结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更好开拓创新。近年来,通过专题讲座、三会(民主生活会、党小组会、支部党员会)一课(党课)、橱窗、网络、宣传片等各种形式,多途径地宣传引导教育员工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依法治企”对于规范基层单位内部管理、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已成为员工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法治企业规章制度范文第3篇

目前,随着国家对法制建设的日益增强,依法治企的观念也逐渐被大家所重视,依法治企处于企业内部环境不断改善,社会的需求在日益加强,依法治企的保障作用也在日益凸显。因此,在这样的依法治企大环境之下,构建一种新型的供用电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供电企业作为重要国家重要的电力能源部门,它担负着为全国的工农业生产提供电力保障,为老百姓生活提供电力支持,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而依法治企是供电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治理供电企业,规范依法治企,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依法治企观念下的供电企业管理,全面提升供电企业的整体力量,是供电企业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2.推进依法治企工作的重要性

2.1供电企业的特点

供电企业相比较其他类型的企业来说,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第一,与供电企业直接打交道的便是一个个的用电客户,直接面对着千家万户,因此,它的工作具有了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第二,管理层的底部有着明显的末端特点,在管理方面侧管理的职能需求明显;第三,供电企业是最主要的民生企业,主要服务于民众,作为一种社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企业的效益问题,还要考虑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些显著的特点都决定了供电企业必须担负起它的社会责任。

2.2依法治企是供电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目前,许多供电企业处于转型发展关键阶段,供电企业都在深化法制管理,加强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对企业内部的规范管理,对外遵守各种法律制度,许多企业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依法治企工作新格局,培养员工的法律意识,逐步加强政策管理,规范管理行为,强化企业的监管力度。但是,依然有一些供电企业存在影响企业和谐的因素,一些员工甚至是管理层都没有意识到依法治企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依法治企对供电企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没有从大局观念去认识依法治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依然存在实际管理中往往被忽视的现象。

2.3供电企业现状

目前,一些供电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管理太随意,管理不严的现象不时会发生,有法不依,有些领导干部还存在着不作为的现象,对出现不合理现象不能进行依法治理;还有的一些供电企业出现了营销方面管理不当,关系电现象时有发生,而且责任追究不到位,整个考核体系存在漏洞,需要不断完善,群众和社会的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一些企业内部审核和检查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彻底的整改,而且一些问题是屡查屡犯。

3.强化依法治企工作的对策

3.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法作为企业治理的根本,只有领导和员工意识到法的重要性,企业才能走上健康稳健的发展之路。一些依法治企成功的企业意识到宣传法制的重要性,开展一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进行法治、案例讲解讨论,让广大员工积累法律常识,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组织一些专项培训和辅导,让广大员工懂法,并引领员工进行思考让其意识到依法治企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面对社会,可以向社会宣传与公司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让社会各个群体加深对供电企业的了解。

3.2强化规章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是一个企业进行管理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让企业的运行更加合理和有序,运行更加规范,才能更好地指导企业来进步,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国家电网公司通用制度必须进行宣传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将制度更好执行,一些成功的企业案例中,已经将公司的制度化学习作为公司管理的常规活动,经常组织员工以领导层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采取多种学习、考核手段来进行制度的学习。

3.3完善内控体系建设

要更好的实施依法治企,必须进行合理的内控体系建设。只有实行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才可以保证企业健康的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应该不断加强企业财务、审计、法律、监察等重要监督部门合作。一些成功的供电企业会不断细化公司的管理规则,加大责任问责的力度,定期公开企业内务,充分调动群众力量进行监督,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企业法人的治理结构,并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财务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对公司发生的财务问题进行实时监控和警示。审计部门应该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实行有力的审核,加强内审力度,逐步完善相应的内审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和细分,保证部门间有相互的制约关系,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将问题进行反馈,同时能找到问题的管理部门,并将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健全企业的管理监督机制,能够做到对说发生事故的事前、事中、事后都进行全面监管,并能够对突发事件和一些风险的高发环节的进行监管,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监督体系,并能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长期的建设和规范。

3.4提高员工思想水平

要想在企业中切实推行依法治企理念,更好的进行依法治企,需要提高广大员工的思想水平,与此同时,要增强员工的技能本领。要在本单位中选拔一些具有法律知识背景的人才,这样的员工不仅具有一定的法律常识,还熟悉供电企业的供电业务,而且精通供电方面的经济政策,然后将这些选拔出的具有法律背景的员工安排到相关的法律部门和法律岗位进行学习,培养具有本行业特色的法律专家;也可以大胆从外面聘用一些专家型的人才,来指导企业的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从根本上解决相关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的水平问题,努力创建依法治企的供电企业,全面提升供电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广大员工的法制意识。

法治企业规章制度范文第4篇

高职院校章程是职业院校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度依据。高等职业教育推进依法治国的方式是全面落实依法治校,而依法治校的核心是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可见章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依法治校中的作用极为重要。

一、指导作用

具体地说,高职院校章程是高职院校按照指定程序制定的,明确了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向、治理结构、运转体制机制、教育教学特色,规范学校与外界关系、内部各部门权利义务、教职员工和学生权利义务,调整国家行政权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关系、党委领导权与校长行政权的关系、学校权力与院系权力的关系、行政权与学术权的关系、学校领导权与民主参与权的关系、学校管理权与社会参与权的关系的文书。教育部2012年实施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也强调了章程在学校办学中的指导作用。所以章程是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最基本保障,是高职院校内部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宪法”,对学校全面开展工作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和引导意义。

从内容上看,高职院校章程主要分序言、总则、中心工作、组织机构、教职员工、学生、校友与校友会、资产经费与后勤、学院文化、附则等章节,规定了学校的治理结构,明确了政府、举办方、学校、企业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学校的管理体制(如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和特色机制(如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董事会与理事会等)。

从制度上看,制定和落实校内规章制度是依法治教、依章治校的关键。章程作为“上位法”,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有指导作用。在实践中,高职院校普遍把依法治校和依章治校相结合,以改变学校规章制度、师生言行举止与章程的精神相抵触的现象,从制度体系上保障上下一致。在工作中尊重和重视章程的指导作用,保证制度的合法性、合规性,提高学校建章立制的效率和师生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以及尊重章程、落实章程精神和内容的章程意识。

二、可操作性、规范化和强制作用

章程作为学校内部的指导性规范,在学校一切规章制度中,被视为“母法”,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章程中都明确规定了各部门的权限和工作原则,并对党建要求、议事规则、决策规则、专业建设规则进行了规范化的梳理,从制度和执行的角度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路径,程序明白,要求细化,对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规范作用。同时,高职院校章程还对教育工作者、学生等主体的义务进行了规定,并明确了追责、问责机制,对违党政工团纪律、职称评聘规定和不履行岗位义务等行为做了惩戒性规定,发挥了章程的强制性作用。

三、评价作用和预测作用

这里讲的评价作用的对象是用章程来衡量高职院校领导、师生员工的行为。领导和师生员工要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以章程为最高准则、以章程为导向。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工作实践中都是以具体制度规定为第一评价,以章程作为终极和最高评价尺度。

章程有可预测性的作用,即作为学校的最高规范性制度,师生员工可以预先估计到他们相互之间的行为是否有效。预测作用的对象是学校下一步的工作。高职院校在订立新的规章制度和活动计划之前,必须发挥章程的预测作用,可专门委托学校法务部门、纪检部门以章程为指导,对规章制度和活动计划进行合法性、廉政性审查,做到预防在先,发挥章程的预测作用。为了使章程更好地发挥预测作用,学校规定章程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定期修订,做到在法律法规上与时俱进,在治校治教上勇立潮头。

总之,章程在高等职业院校依法治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虽然在体现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特色、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实际等方面还有不足,但是笔者相信,通过不断加强学校章程建设,让章程在高职院校依法治校过程中发挥催化剂、助推器的作用,用章程的指导作用、可操作性、规范化和强制作用、评价作用和预测作用,高职院校依法治校和法治化建设一定会走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丁黎敏.试论大学章程的主要功能在

高职院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实现[J].理论纵横,2012,(6):31-32.

[2]韩剑颖.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及章程建

法治企业规章制度范文第5篇

经过三十多年艰苦创业,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交税收超过全国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全国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另外,75%以上自主创新产品都是中小企业发明的;80%以上的专利也出自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死亡也迅速。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法则的作用下。每年有众多中小企业被淘汰。在被称之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企业生命周期非常短,在1~5年间大概有20%~30%的初创企业会倒闭。2004年中关村新增加了4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但同时也有4200多家高新科技企业倒闭。10年来,中关村企业的“死亡率”达20%左右。2008年,更是中国民营经济最为难过的一年,从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三个发动机连续发生了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停工半停工事件,“内忧外困”让民营经济的先天缺陷集中暴发。

我国中小企业推进依法治企的意义

依法治企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必然要求

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除企业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外,还比如说时下较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环境恶化、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近年来一直倡导的自主创新能力等等。而有一大因素常常被企业主们忽略,但它却自始至终地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法律风险。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以及笔者对当地一些企业的了解,我国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现状十分令人担忧。法律风险控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在法务费用的支出及法务人员的配置方面与国外企业存在巨大差距。

所谓的“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未跟上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或者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的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作为法律规范的主体之一,只要其行为涉及法律规定,就有可能存在法律风险。法律规范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规范了企业从设立到终止的全过程。可见,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如企业成立、并购、财务管理、劳动人事、契约合同、知识产权等等。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加入WTO后政府以西方法治国家管理模式为取向的职能转变,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将变得更为复杂,市场竞争规则将越来越规范和透明。所以,依法经营管理、依法开展各种经济活动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根本要求,只有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和要求办事,才能符合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

依法治企保障中小企业在法律风险可承受的范围内实现利益最大化

虽然我们常常听到“企业要守法、要依法经营”,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是为了“守法”而成立的,设立企业的根本目标是“赢利”。之所以对企业进行法律治理,也是为实现企业赢利目标服务。法律治理本身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法律治理保证企业规范运做和可持续发展,保证企业得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进步,当然,也同时保证了投资人的权益。

作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是“有没有经济效益?能否做到价值最大化?”;而作为法律工作者,则关注的是“这样做是否合法合规?会带来哪些法律后果?”。风险和收益本来就是对立的。一味强调降低甚至消除所有法律风险,企业可能难以更好地经营发展但如果为了谋取利益而忽略法律风险,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甚至导致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将法律作为管理资源,将依法治企作为经营管理手段,在法律风险可承受的范围内。使企业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使企业在法律风险最低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或在收益一定的前提下,追求法律风险的最小化。

如何通过依法治企使中小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在明确了依法治企的重要性后,还应明确依法治企的科学涵义。依法治企,即指应当把法律作为管理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最高权威。企业管理千头万绪,但始终应当确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坚持以法律作为企业行为的基本依据。否则,长官意志、我行我素、违法乱纪,企业迟早会陷入沼泽,难以自拔。

企业主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让依法治企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理念。从企业成立的筹备阶段就在法制的范围内用法律思维来规划企业发展,将依法治企贯彻到企业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学会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责任和义务。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说。没有必要非常细致且全面地学习法律条文,但他们应当懂得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需要知道哪些问题、哪种情形下可能涉及到法律问题并掌握与其相关的法律规定。

在此,笔者将中小企业运作中普遍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划分为几个模块。进行简单说明:企业设立模块

这里以数量较大的公司制企业为例进行说明。

在公司成立之前,发起人要认真学习《公司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吃透公司章程的具体规定,对自己的资格、权利、义务、责任要深入了解。然后对拟设立的企业进行充分的法律设计,主要是指公司章程的设计(包括了法人治理结构的设计)。

公司章程是公司的宪法性文件,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均具有约束力。然而很多创业者在设立公司时通常使用工商局提供的示范文本,而示范文本通常只是罗列公司法中的相关规定,并无针对性的规定。以至创业者产生纠纷时无章可循;也有很多创业者在创业之初满腔热情,创业伙伴间非常团结,认为所有问题均能通过协商解决,因而不注意章程的制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公司获得长足的发展还是陷入困顿,创业者的心态必然发生变化,一定会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此时才发现公司章程并没有就相关问题作出规定,也没有规定解决纠纷的机制,悬而未决的纠纷又必然成为公司正常运作的障碍。新公司法条文中含有很多“公司章程另有规定依公司章程规定”的表述,其基本理念就是要体现意思自治原则,在许多方面允许创业者通过章程自由约定。因此,在公司创立之初,制定一份适用性强的章程非常重要。

合同事物模块

企业运作中,广泛涉及合同行为。合同是地位平等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合同一旦签订,就具有法律效力。在合同行为中涵盖许多法律问题(涉及到《公司法》、《合同法》、《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法规),存在诸多法律风险。因为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严,或是部分员工不忠而给企业带来的合同法律纠纷。会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甚至一些案件,很难依靠民事法律救济手段解决,还要通过刑事手段。

所以。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对企业合同行为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作

出明确规定。企业在订立合同时,首先要认真审查合同主体资格,比如对方资信状况;然后要仔细研究合同条款,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尽量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时还必须明确日后出现违约纠纷的解决方式;遇到需要授权的情况,应明确授权的范围、权限、时间、超越授权的法律责任等;在盖合同章前。一定要再仔细审查合同内容;在合同实施阶段要加强对项目进度或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另外,再强调个与合同事物紧密相关且必须在企业管理制度中体现出来的要点――加强公章管理。

财税模块

企业不能偷税漏税,但要学会合理避税。纳税成本作为企业综合成本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是否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使企业纳税成本达到最佳?企业纳税风险是否可以通过主动地自我税务体检和保健。做到事前规避?――这就是税收筹划所要解决的问题。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按照税收政策法规的导向,事前选择税收利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处理自己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理财活动。它包括避税筹划、节税筹划、转嫁筹划、实现涉税零风险等等;其实现途径有选择低税负方案、滞延纳税时间等。作为一个经济主体,现代企业进行合法的税收筹划是企业的正当权利。

下面举个合理规划、成功避税的典型例子:

某市一家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自己研发了一套软件配置在设备上,从而使产品售价比同类产品高出30%,因此企业购进材料不多,但增值税负担非常重。企业老总和财务人员反复商量,也没想出好的办法。增值税是属于“掉脑袋”的税种,一旦出事,处罚十分严厉,很少有企业敢在这方面做文章。后来外部专家在这家公司调研时发现,这个软件属于高附加值产品,设备售价高主要源自这个自主研发的软件。于是,他建议公司进行拆分,专门成立软件公司,将软件卖给原公司再配套在设备上。这样在交易过程中,外购软件就可以抵扣17%的增值税,软件公司单独交3%的税,这样,公司既没违反税法。又在无形中多抵了14%的增值税。

可见。中小企业要想最大程度地合理降低成本,是必须依法进行税收筹划的。要做好税收筹划,纳税人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非法。划清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保证自身经济活动及有关行为的合法性;其次。纳税人也应对税收政策法规和政府征税的具体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劳动人事管理模块

新劳动合同法已经正式施行,很多企业认为,这将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尤其是使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虽然新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更为有利,但这并不意味《劳动合同法》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法律地位平等,《劳动合同法》充其量只是限制了那些侵害劳动者权益的企业行为。

目前在中小企业中较常见的相关问题是:不按法定程序制定企业规章制度;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不规范;不按法律程序解除劳动合同;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没有建立保密制度等等。这些都是损害劳动者权益,同时又为企业埋下危机的违法行为。比如说,有些企业认为签订劳动合同是对企业的制约,其实企业应当意识到,满足员工最基本的劳资关系需求理所当然使公司获益其中。劳动合同也是对企业的保护:只要用工事实存在,不签订劳动合同仍存在劳动关系,如果发生劳资争议,仍按劳动法处理;然而在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企业丧失了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来保护企业利益、对劳动者约定义务的机会,在处理这类纠纷时,企业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另外,规范的用人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可以使员工满意度更高,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所以,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应革除以往陈旧的用人观念,依法进行劳动人事管理。在企业成立之初就按法定程序制定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手册,并严格执行,保证好每个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企业也要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劳动合同来对抗员工的不良行为(如不遵守劳动纪律、泄露公司商业秘密等等),以保障好自己的权益。

知识产权模块

提起知识产权,很多人会认为那是高科技企业才关心的。其实不然,任何企业都有知识产权,企业商号、注册商标、商业秘密都是知识产权。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知识产权的运用主体。但因实力弱、发展规模小,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远远不够。很多企业不知道如何保护、应用好知识产权;甚至少数企业为谋取高额利润,不惜采取侵权、仿冒等不正当手段,最终成为被打击的对象。

知识产权是保护创新优势最有利的机制,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等。其中,商业秘密、专有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产权缺乏有效保障,是中小企业最担心的问题之一。一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掌握了公司技术秘密或其他商业秘密,然后跳槽或被高薪挖走。这些人跳槽时往往将企业的技术秘密、客户信息甚至客户关系带走。这种商业秘密的泄漏或丢失,往往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但目前,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并进行实际投入。事实上,从法律风险的解决成本看,避免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比遭受侵权之后再索赔更为有效。

所以,企业要认真研究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法规,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产品特点、企业发展战略来制定适合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