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学专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成人护理学;毕业设计;问题;调查
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但成人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学习动机、需求及文化层次、认知能力等多元化,使成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本课题对成人护理学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作出了相关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本课题调查的对象:中南大学邵阳医专教学点,南华大学邵阳医专教学点,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不同年级的护理专业成教在校专、本科学生。
(2)调查的方式。本课题采取的调查方式是发放问卷。《成人教育护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所存在的主观问题问卷调查》是由本课题的主要成员设计,同时征求了其他几位历年担任成人护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指导老师意见后完成。主要调查成人护理学专业学生对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观问题。
(3)问卷的回收及统计。本课题共向中南大学邵阳医专教学点,南华大学邵阳医专教学点,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不同年级的护理专业成教在校专、本科学生发放问卷95份,收回有效问卷91份,有效率95.8%。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成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源于临床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其中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无从下笔。此次调查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兴趣不高,重视度不够。学生意识不到毕业设计(论文)对其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做毕业设计(论文)只是为了拿到毕业证,能交差就可以了,写得好坏对自己没有多大影响,所以对毕业设计(论文)兴趣不高,只有31.9%的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
(2)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有畏惧心理。此次调查56%的学生,是第一次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在学生眼里是不可企及的东西。还没开始写作,心里就已经紧张得难以下笔。
(3)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主要困难。为了了解学生在写作中的主要困难,本次调查设计了一个由五个选项组成的选择题,答案可以多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写作中的主要问题是:25.3%不知怎么选题;45%不知道查阅文献;30%不会收集资料;10%不知道怎么下笔;58%难以将临床中的实践经验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并总结出来。
(4)学生渴望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学方式。从对于老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方面,体现出学生还是渴望得到老师尽心尽力指导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只有15%的学生选择主动和老师交流、讨论,有60%的学生希望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都能获得老师的指导。说明成人学生还是有提高自己毕业设计(论文)水平的愿望,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因此,希望得到老师的全程指导。
(5)实际的成人护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状况。由于课时的限制,成人护理专业学生没有安排系统的论文写作课。只有36.3%的学生了解怎样书写论文,说明成人护理专业学生很少得到论文写作方面的系统指导。
三、结论
此次调查显示急需为成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适合成人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通过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建立和运用,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临床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首先,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史韦泽强调人应该敬畏生命,护理是维系人类生命健康的神圣职业,由于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就要求我们的护理从业者应该树立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守护生命的理念,这是护理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理念,也是始终贯彻我们教学的一条主线,这是前提和基础。通过护理伦理学的理论教学要让学生明白选择护理专业,就是选择了对生命的敬畏和责任。其次,增强护理专业医学生的道德素养。从事护理专业的主体应该是一个道德素养较高的人,古人讲“医乃仁术”,学医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技,更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护理伦理学教学就是要培养道德素养较高的护理人员。在护理伦理学教学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把握处理各种医疗人际关系的准则,增强医德情感,进而转化为医德信念和医德意志。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提升医学生道德素养的又一个着力点。最后,提升护理专业医学生职业良心。妇产科专家林巧稚说:没有同情心的医务人员是不合格的。护理学生职业良心的形成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病人的爱和同情心。2011年刚走上护理岗位不到半年的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网络爆料“希望患者在自己下班之后再死,免得自己麻烦”等一系列紧张的护患纠纷事件,引起社会一片唏嘘之声,究其原因不是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护理技能,而是护理人员缺乏对患者的同情、怜悯之心。护理伦理学教学塑造护理医学生道德人格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良心。
二医学院校护理伦理学教学改善的途径
(1)更新护理伦理学课程的知识体系
护理新技术、仪器设备的应用和新理念的出现,都对临床护理实践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我们的教科书对临床的护理实践活动的伦理指导还仅仅停留在基本的护理活动中,并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再加之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自我意识的增强,社会不信任危机的出现,都使得护理实践活动中出现很多之前从未出现过的人际关系问题,如患者知情权的实现与护理人员保密义务之间的矛盾,护理人员在遵守医院制度与维护患者利益之间的矛盾等等。我们现在的教科书也仅限于告知我们在护患关系,护际关系中应该怎么做,并没有针对特殊的实际问题给出伦理学的解决方案。尤其在很多护患矛盾问题的解决中当法律没有涉足的时候,伦理上最多也是点到为止,没有具体的指导方法。中南大学护理学院的杨丽教师在其护理伦理学教学调查结果中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护理伦理学讲授涉及面太广,但是具体内容不叫局限,欠缺目前我国临床护理急需的有关伦理决策问题,未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求,突出反映了护理伦理教学内容构成上的问题。所以,作为实践性很强的护理伦理学,在知识体系的设置上,要着眼于护理的实践活动本身,给出一些具体的指导方案,让学生能够了解面对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2)提高护理伦理学课程在护理教学中的地位
从2009年、2013年全国两次医务人员从业调查结果来看,从业者自身的职业素养对医疗矛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合格医护人员的核心场所,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正如吴阶平先生所说,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首先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医护人员高尚医德的培养,首先就要来自医护学生护理伦理学课程的学习,从而把一种外在的他律性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医学生一种内在的自律性的道德良心。因此在医学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中,护理伦理学课程应该具有和护理专业基础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实实在在地赋予护理伦理学一定的地位,从根本的教育制度上改善护理伦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条件。
(3)增强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理伦理学学科重要性的认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护理教学研究的热点。而仅有的护理学专业知识不足以满足这一实际的社会需求,简单的护理伦理学理论也无法胜任,只有通过强化考试或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这一手段作为提升学生对护理伦理学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4)改善护理伦理学课程的的教学方法
1.教师只完成教学任务、不重视教学质量,更少育人
大多数高校教师认为大学生学习应该有一定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对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现象习以为常;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不积极。另一方面,大多数专业课课时删减较多,完成教学任务就已比较困难,所以大多数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一堂课45分钟基本是讲授理论知识与技能,很少能照顾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育人的职责与任务更无力也无心去完成。
2.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填鸭式教学,缺乏指引启发,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无积极性、上课无精打采、课堂教学质量低下,而且不符合应用性学科的发展需求。
3.教师的知识储备与临床脱节
大多数教师多年在校内理论教学,与临床接触较少,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就又直接到了学校教学,这直接导致了教师临床知识储备少,知识储备与临床实际脱节,导致学生刚进入临床时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学生不自信、不敢动手操作或心理负担较重。
二、医院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一)、护生存在的问题
1.缺乏责任心现在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从小娇生惯养,在护理病人过程中脏活、累活不愿干,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
2.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些学生虽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中不能灵活应用,生搬硬套,遇到危重病人不知所措。
3.缺乏与病人交流沟通的技巧初到临床的护生,面对着不同文化程度和家庭背景的病人,不知如何与病人沟通,有的只会埋头操作,无任何语言交流,导致与病人或家属之间产生误会甚至纠纷。
4.重操作、轻生活护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学生常常只愿意学习注射、输液等技术操作,对于翻身、拍背、晨晚间护理不愿做,健康教育意识淡薄。
(二)、临床带教老师的问题
1.临床带教老师的任命不是自始而终的,因为工作的问题可能不停的更换带教老师。导致带教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不了解、不信任,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2.带教老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临床护士学历偏低、经验尚浅,教学经验不足。再有日常工作较多,很难集中精力钻研教学。
3.临床护士带教意识淡薄,她们的主要工作是临床护理,带教知识储备少,在授课中不能将整体护理意识融入教学中,仍沿用传统带教模式,带学生去病房传授单纯的知识与技能。
4.随着医患关系的紧张,病人对护理要求的提高,临床带教护士在有些情况下自己操作的多,护生看的多,实际操作少。并随着护士工作量的加大,指派护生跑腿打杂多,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少。
三、对策研究
(一)、护生存在问题的对策
1.新生入学,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如对南丁格尔的宣传教育,使学生了解、认识护士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使其做好无私奉献的心理准备。
2.改变学生思想认识的偏差,大学的专业课学习与日后的工作内容联系紧密,为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石,在大学更应努力学习,并以提高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
3.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只有严格的管理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督促护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加强人文课程的教学(如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多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性活动(如进社区普及医学常识,对常见病的健康宣教,到养老院、孤儿院看护老人和儿童),培养护生大爱的人文情怀。
(二)、教师存在问题的对策
1.我国古代韩愈对教师的理解是"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做一名现代的高校教师,不仅授专业理论知识,更因传"杏林"之道,解学生人生之惑。一名优秀的护士,必须具备充足的护理知识、娴熟的护理技能,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才是人民心目中的"白衣天使"。任课老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与护生灌输做为一名护士应具有的责任心、爱心,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的精神。
2.鼓励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结合护理学科的特性,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不仅授之鱼,还要授之以渔。
3.学院制定相应的政策并鼓励教师定期到临床实践,只有教师与临床零距离接触,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才能培养出临床乐意接受的合格的护生。
4.医院严格选拔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的素质要求: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护理技能、高度的责任心、积极的进取心。定期培训,培养其教学理念和方法,以保障临床教学质量。
[摘要]医德情感教育在医德的“知、情、意、行”中处于重要地位,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教育中,以护理专业为中介,使学生的职业情感与专业理论、技术平行发展,使其形成对护理学科、职业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品质。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丰富的职业情感,以及较高的人文素养,从而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语言、行为、情绪、态度和理想追求。本文主要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情感问题现状,提出了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护理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护理事业未来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培养学生拥有丰富的职业情感,恰当地进行职业情感教育,促进职业情感领域的积极转化,有利于学生良好护理品质的形成和护理境界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本文对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进行初步的探索。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现状问题分析
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情感的属性和本质都能在态度中表现出来。高职生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在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中,情感态度现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学习态度欠缺端正
由于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在入校时,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较差,学习欠缺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不大。在课堂上,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不会做笔记,听课时各种小动作较多,违纪后也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在学习的课目上,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注重专业课和基础课,忽视文化课。
1.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的生活习惯较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团结协作精神较差,欠缺勤劳节约的美德,盲目攀比。
1.3职业认识不够,职业意识不强
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力度不够,了解不够全面。在我校做过的调查中,学生在入校选择专业时,主要参考的是父母的意见,其次考虑的是就业前景。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在护理实习操作时,表现出对操作规定不熟悉和操作不规范。
2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问题的了解,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转变学生的态度。
2.1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入学时增强护理专业认识教育
在新生入学后,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基础,调整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护生入学后,应增强对护理这门职业的认识。让具有较强职业情感的老师进行护理专业相关职业的介绍,启发引导学生树立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护理事业的热爱。
2.2丰富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情感教育,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而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这就意味着护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1]。运用各种沟通技巧,逐步完善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在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实践中,优化显性课程,开发隐性课程,认知与情感的激发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以这一策略指导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情感教学和情感培养两个途径,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情感与主动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2];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具有高超的护理技术,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护士。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有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知识。护理人员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只有具备了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文修养,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患者,尊重患者,从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3优化教学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护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的接受,其情感限定不能局限于对病人情感的满足,应重视学生自身情感的完善和发展,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对病人情感的理解和关注[3]。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注重加强师生的心灵沟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较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容的情绪状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在教学课程外,也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应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创造美的交流氛围。美育中的情感教育,使人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的同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陶冶。因此,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4]。注重教育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环境,培养护理情感,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专业作用的认识,利用社会教育因素,实现角色认同,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引导学生摆正角色位置,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专业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同时教学中注意高层次需要的培养,把自我需要与护理职业要求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与护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情感和情感品质。
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极大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296-298.
[2]姜安丽,石琴,金玲.护理学“情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护理杂志,1996,13(3):38.
学分制通常被认为是在1892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提出,于西方国家已经存在百年。然而于我国高校内,学分制并未得到全面推广,很大一部分高校依旧使用学年制。如今的教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更加看重,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更加强调。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与自身特色相适应的最优教育与全面发展”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职业教育实施学分制就是为了将这一教育目标实现。学分制指的是将选课当作基础,采用绩点与学分对学生学习的质与量进行计算,并将此当作学生学习与毕业的标准,这是一种综合性教学管理的制度。“量”管理是“学分”关注的重点,“质”管理则是“绩点”强调的重点。职业教育因为于培养目标方面对“合格”强调的较多,对“选拔”并不重视,所以职业教育在管理学分制方面更需强调合格就是学分这一总量,而对选拔就是“绩点”这一计算方式比较忽视。它核心内容是对学生在兴趣与智能方面存在的差异的认同。因此,在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与强化素质教育的高职学校,将学分制建立起来具备积极的意义。
二、学分制优点
1.增强学生学习自采用学分制,优秀学生能够借助多科目的选择来获取更多能力与知识,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能够放缓学习进度,也能够暂时少修部分课程,将精力集中于几门课程上,将这几门课程学好。学分制的实行,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的学习知识,即将“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学习的教育方式由原本的“哺育式”转变为“觅取式”,大大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通过学分制的实行,学生不在机械地围绕教师与学校转,展现出更多的主动性。
2.体现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学分制的实行充分的对学生个体的差异表示尊重,学生能够按照自身想法选择课程,真正地将因材施教体现出来。学分制的实行将新的要求提了出来,在教师与管理者的观念方面、管理的模式方面、教师业务素质方面、教学的条件方面都出现新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需求加以适应,必须将学生实际的基础当作起点,对教学加以组织与安排,这样对学生才有帮助。
3.适应临床与社会一线需求通过及时的对选课模块的调整,就能够对专业方向及时的实现调整,更为灵活地对临床与社会一线需求变化加以适应。学分制的实行,对于高职护理的专业教学而言,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按照社会的需求对专业限选的课程模块加以调整,确保毕业生能快速适应自身角色,减少岗前的培训周期,对实现教育服务临床与社会功能有利。
三、学分制建设难点与对策
1.课程的开发和师资的培训课程建设是选修制的基础,为使学生差异性的需求得到满足,就需要尽量地开发出更多新课程,不断地提高选修的比例。在实行学分制的最初阶段,严重地缺少教材、师资与课程可能是实行学分制的薄弱之处。所以,我们需要对培养师资与建设课程高度的重视。重点由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学分制的实施不但要将一定量选修课开设起来,还需持续地开发出能满足实际需求应用的全新的课程,所以,学校不仅需要设立多种渠道将师资力量不足这一问题解决以外,还需要积极地将教师的特长与能力发挥出来,采用各种激励的机制对教师加以鼓励,使他们能够对多门课程教学的要求加以适应。第二,老师需要对自身老旧的教学方式加以改善,不能还只是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需要积极地实施教学的改革,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教育的技术,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提升教学的效益与教学的质量。第三,教师需要主动地对市场加以适应,使自身的教学水平能够满足市场提出的要求,将老旧教学内容摒弃,将新内容与新知识引入,如若不然就会对学生选修兴趣造成负面影响。第四,将指导自学考试的课程开设起来,将较为详细的考试大纲与学纲制定出来,让学生能够有精力去最大限度扩展自身学习范围。第五,逐渐地添加选修的课程,能够对校外的学者专家加以聘请,针对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有帮助的方向,将新课程开设起来。
2.组织与管理教学为确保实施学分制,我们将导师制建立起来,对学生选课有序的加以引导,对学生学习加以指导,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学分制的实施,需要对一切能够物化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并以此当作保障。所以,我们要求延长开放实训场地、实验室、计算机房的时间,将原本横向的同时开放更改为纵向的延时开放,提升利用教学资源的效率。学分制的实施需要较为宽裕的教室数量。我们将全校的自选课集中于同一的时间段内,如此不仅能方面对选修课进行教学管理,还能够充分地将教室空闲时间利用起来。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也需要与“学分制”相适应,将一个全新的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以确保顺利的实施“学分制”,为其提供充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