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方案强调,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要坚持绿色引领、统筹兼顾,政府支持、市场导向,存量优化、增量倾斜,系统设计、稳妥推进的基本原则。以现有补贴政策的改革完善为切入点,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将政策目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在保持存量补贴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基础上,优化支出结构,加强统筹协调,提高补贴资金使用的指向性;增量资金重点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倾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方案指出,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要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补贴资金使用效率。统筹补贴、环境保护等政策措施,协同推进、循序渐进、相互促进、形成合力。鼓励地方探索创新,注重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政策,稳妥推进改革。
方案强调,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要从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入手,加快改革完善相关政策。全面推开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等农业“三项补贴”改革,鼓励各地创新补贴方式方法,切实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自觉提升耕地地力。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稳步推进国内渔业油价补贴政策改革。
一、全面节水,努力建立节水型社会
(一)始终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我省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长期存在,在抓好南水北调工程,积极拓宽水资源渠道的同时,必须强化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形成浓厚的节水氛围。要通过调整用水结构,强制推行先进的节水技术,做到合理用水、科学用水、自觉节水,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使用好有限的水资源。要尽快研究制定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明确水资源节约的工作目标、重点和措施。
(二)以调整农业结构为根本措施,建设节水型高效农业,抓好农业节水。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耐)旱、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减少水稻等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在适宜地区推广饲草种植,发展草食畜禽养殖。大力推广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节水高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实现由工程节水向综合节水转变,由传统农业用水方式向现代农业科学高效用水方式转变。逐步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制定、落实农业节水奖励政策,广泛推广各类节水灌溉技术,引导农民发展节水灌溉。抓好旱作农业工程建设,重点抓好旱作基本农田和集雨补灌工程,推广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水精播技术、设施菜水肥一体化等综合配套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集约化节水型养殖技术,推广养殖废水处理及重复利用技术。各级政府要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农业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旱作农业工程建设,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到*年,全省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000万亩,旱作基本农田面积达到1900万亩,在保障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用水的零增长。
(三)以推进定额用水为重点,抓好工业节水。电力、钢铁、石油石化、纺织、造纸、啤酒、酒精七个高耗水行业要严格执行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对超定额取水的,实行超额累进、阶梯式水价(水资源费),促进企业不断降低单位产品取水量。在年取水100万吨以上的高耗水企业中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挖掘节水潜力。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工业水耗。限制和压缩高耗水行业发展规模,把节约用水纳入行业发展规划。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建设要做到“三同时,四到位”。对工艺技术达不到省定取水定额的项目,项目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建设,水资源管理部门不得批准取水许可。到2010年,力争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8.5%,入统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至125立方米以下。
(四)以改进和完善供水设施为重点,抓好城镇居民生活、机关事业及商业服务业等节水。加大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力度,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使用年限超过50年、旧城区严重老化及漏失严重的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步伐,优化城市管网布局,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城市供水管网改造任务,大部分设区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达到国家标准。改进和完善城市居民供水计量设施。对现有居民住宅供水计量设施全部实行户表外移改造,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供水企业和用户共同承担,也可在水价调整中专列城市供水计量设施改造资金,专项用于城市居民供水计量设施改造。对新建居民住宅要严格按照“供水计量设施户外设置”的要求进行建设,凡不符合要求的,城市供水企业不予供水。到2010年,普遍实行一户一表、抄表到户、计量收费。大力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通过价格杠杆调节、财政投入等多种方式,促进现有非节水型用水器具改造。对新建居民生活、机关事业及商业服务业等用水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凡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
(五)以点带面,抓好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今年全面启动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突出抓好水权分配、定额制定、结构调整、计量监测和制度建设。通过用水制度改革,建立与用水权指标控制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大力开展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区和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在现有国家级和省级试点的基础上,争取每个市确定1到2个市级节水型社会试点,以点带面,推动节水型社会开展。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项资金,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对水资源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调度、统一取水许可、统一征收水资源费,实现各类水资源管理一体化。
(七)统筹调控水资源。各地要按照“一保生活、二保工业和高效农业、三保生态环境”的原则,科学调度地表水、地下水、外来水及再生水、微咸水、海水等各类水源,实时满足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制定政策措施,积极开发利用城市污水、微咸水、海水等非传统水资源。沿海地区工业要发展海水淡化和海水冷却技术。到2010年,达到年利用非传统水资源30亿立方米。
(八)贯彻水资源论证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认真组织实施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调整不合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布局,切实做到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发展,确保用水安全,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九)鼓励生产和使用再生水。对再生水生产用电实行优惠电价,不执行峰谷电价政策,免征水资源费和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研究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再生水的财税政策,降低再生水生产和使用成本。强制缺水地区和工业、洗车、市政设施及城市绿化等行业使用再生水。
(十)严格限制自备井水的开采使用。在地下水超采区内,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不得扩大取水量。在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域内,因生活用水确需取水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水许可,除此之外一律不再审批开凿新的自备井。对于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饮用水自备井、公共供水能够满足用水需求其他用户的自备井,要于2005年底前全部关停;对于公共供水不能满足用水需求的自备井,要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限量开采、强化监控,并随着公共供水条件的改善,适时关停。
(十一)积极引入省外水。进一步理顺建管体制和运行机制,抓好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供水后,综合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优先使用外调水、充分利用地表水、大力推广再生水、严格限制开采地下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十二)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在本级预算内基建投资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严格执行省政府颁发的《河北省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冀政〔1997〕48号),继续加大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力度,并保证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倡导和鼓励社会化办水利,坚持走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的道路,积极探索社会化水利融资渠道,努力扩大民营资本投资范围,从项目审批、资金安排、技术力量等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十三)改革水利工程管理模式。水利工程供水单位要落实《河北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冀政办〔2003〕32号),建立多样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逐步实行社会化和市场化,通过招标等市场方式,委托符合条件的单位管理水利工程,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
(十四)深化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企业运行机制改革。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单位,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意见》(冀政〔2004〕33号)要求,加快事业转企业、企业改制工作,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政企分开,逐步引入特许经营制度,通过创新机制促使供水单位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改善水环境
(十五)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要实现由单一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向污水综合利用转变,统筹考虑城市水源保护、备用水源工程、城市节水、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的建设,扩大再生水的使用范围。
(十六)加快城市排水管网建设。要按照“先排水管网、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原则,加快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在新城区建设时,必须分别建设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推行雨污分流排水体系。对现有城区,要在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的同时,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和完善,提高污水收水率。
(十七)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要建立地方政府投入、市场化运作、国家补助等多渠道筹资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到2010年底,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60%(其中大城市达到80%以上、中等城市达到60%、县城达到50%),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
(十八)积极推进城镇居民生活、机关事业及商业服务业等再生水设施建设。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居民住宅小区及新建大型文化、教育、宾馆、饭店设施,都必须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没有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在用大型公建工程,也要完善再生水配套设施。
(十九)加快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依法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开展登记和建档工作,建立论证制度、登记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开展重点区域的水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加强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提高水系的自我修复能力。
(二十)加强饮用水源地的保护。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入河排污口,严禁在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禁止一切非法捕捞和旅游活动,取缔网箱养鱼,修复生态环境。
(二十一)加快水环境保护污染监测体系建设。在所有城镇集中污水处理厂、设区城市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以及环境敏感河流跨省、市界重点断面安装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对水污染负荷占全省80%的重点排污企业,安装排水水质自动监测设施,通过加强企业排污监测,提高对排污企业的环境监管效能,严控企业超标排污行为。
(二十二)实行水环境监测结果公布制度。在全省实施重点流域水质、饮用水源地水质公开制度,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水功能区水质通报、饮用水源地水质通报,让群众及时了解水体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
(二十三)优先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标准。已立项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没有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县(市)要尽快开征;已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城市(含县城),在调整供水价格时,要优先将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调整到保本微利水平。*年底前,各市、县(市)污水处理费平均标准提高到每立方米0.8元以上。要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力度,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提供资金支持。
四、深化水价改革,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二十四)价格杠杆是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调节手段,要继续加大水价改革力度。水价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充分体现我省水资源紧缺状况,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机制。
(二十五)理顺水资源费和城市供水价格比价关系。通过提高水资源费标准,调整各类水源的比价关系,使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利用自备井取用地下水的成本高于取用城市供水的成本,使城市供水企业取用地下水的制水成本高于取用地表水的制水成本。自备井水资源费标准的调整,要与城市供水价格调整同步进行,保持协调一致,到*年底,其水平不得低于城市工商企业供水价格(扣除污水处理费)。
(二十六)逐步提高城市供水和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城市供水价格不仅要包括供水合理成本和利润,还要包括居民户表改造费用,居住区供水管网改造及其接收费用。调整的近、中期目标是:2005年全省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水平平均每立方米达到3元左右(含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下同),2010年每立方米达到4.5元左右。行政事业、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宾馆餐饮服务、特种行业用水价格,原则上按照与居民生活用水1∶1.5∶1.5∶2∶3∶15的差价安排。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调整的近、中期目标是:2005年工业及自来水厂用水每立方米提高0.05—0.10元,2010年供水价格每立方米达到0.80元左右。
(二十七)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要在继续改革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造农业灌溉设施特别是末级渠系的基础上,以农业用水计量收费为方向,推行面向农民的终端水价制度,逐步提高农业用水价格。将农业用水各环节水价纳入政府价格管理范围,加强监督检查,杜绝农业用水乱收费等现象,努力减轻农民实际水费负担。
(二十八)合理确定非传统水源的供水价格。再生水价格以补偿成本和合理收益为原则,结合水质、用途等情况,按城市供水价格的一定比例确定。要根据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利用进展情况,及时制定合理的供水价格。
(二十九)积极推行“阶梯式水价(水资源费)”。电力、钢铁、石油石化、纺织、造纸、啤酒、酒精七个高耗水行业,从*年起实施“定额用水”和“阶梯式水价(水资源费)”。同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到2010年城市供水普遍实施“定额用水”和“阶梯式水价(水资源费)”。阶梯式水价(水资源费)分三级,级差为1∶2∶10。居民生活用水第一级水量,按人均月用水(下同)3立方米确定,第
二、三级水量分别为5立方米和5立方米以上;工业及其他用水的第一级水量,按《河北省用水定额(试行)》(冀水资〔2002〕3号)确定,第
二、三级水量分别为超出基本水量10%(含10%)和10%以上的水量。
(三十)强化供水成本监审工作,建立定价成本约束机制。研究制定供水成本监审办法,建立健全成本约束机制,有效控制供水企业成本不合理上涨,提高水价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透明度。
五、加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和使用
(三十一)征收水资源费是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措施。要进一步理顺水资源费管理体制,完善征管和使用办法,加大征收力度。
(三十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水资源费。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抓紧制定全省统一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起水资源费统一征收、集中管理、依法使用、有效监督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管理、节约、保护等工作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不准挪作他用。
(三十三)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要继续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农村也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选择适当时机开征农业用水水资源费。对中央直属电厂,恢复征收水资源费。加强取水的科学计量工作,全面推动水资源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和智能水表等科技含量高的计量设施安装工作,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实现水资源计量、收费和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做到足额征收,足额上解。对无计量设施的取水单位,按取水设施的最大实际取水能力计收水费。
六、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做好相关工作
(三十四)各级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水价改革和节约用水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实施难度大,加强领导是关键。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推进水价改革和节约用水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确保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城市市长要对水价改革、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负总责。各地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水价改革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及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水价改革顺利进行。要完善节约用水的各项政策措施,狠抓贯彻落实,全面提高用水效率。
(三十五)充分考虑用水户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确保水价改革积极稳妥地进行。对特困户和特困企业要制定优惠政策,切实做好水费的减免工作,确保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用水。在推进整个价格改革中,要优先考虑水价改革,防止集中出台调价项目,保证水价改革政策的顺利实施。在提高城市供水价格前,要严格履行程序,召开价格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关键词】小农水重点县;经验;做法
1.基本情况
东平县位于鲁西南,辖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716个行政村、居委会,总面积1343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境内山区、平原、湖泊大体各占三分之一。东平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87%,耕地总面积90多万亩,是全国粮食、油料生产基地。东平县水资源充沛,是黄河、大运河、大汶河三河汇流,22条内河纵横交织,我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库区总面积627k,相应库容27.31亿m。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53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水资源2.9亿立方米。
东平县现有中型灌区16处,小型水库50座,机井8898万眼,小型机电灌溉泵站41座,排涝泵站61座,小型雨水集蓄工程1200处。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完好程度在80%以上。这些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为保障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东平县的水利建设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灌排系统框架已基本形成,其他水利设施也初具规模,水利化程度有了一定提高,对抗御自然灾害发挥了一定作用,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靠天吃饭的局面。但是,近几年来,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也来讲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2.1工程建成运营时间较长,老化失修严重,效益锐减
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间较早,大都始建于上世纪 60、70 年代,工程老化严重,灌溉渠系特别是末级灌溉渠系配套差、损毁严重,由于运行时间长,加之管理不善,损毁严重,造成大部分末级灌溉渠系不能使用,且原建设标准较低,防渗效果差,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2.2财政补助比例偏低,增大了农民筹资投劳的难度
以前财政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补助比例为总投资的20~30%,不分项目大小和类型,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捆绑使用,统筹安排。这个补助比例与当前国家实施的其他支农项目比较,补助份额偏低。
2.3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管理问题突出
当前利用的农田水利设施多数已运行四十余年,老化破损严重,加之县、乡、村财力困难,农民管护意识淡薄等因素,缺乏必要的维修改造资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多数处于“农民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国家管不到”的“三不管”境地,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问题更加突出。
3.经验做法
2010年以来,东平县紧紧抓住实施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重要历史机遇,按照集中力量、重点投入、成片建设、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以建精品工程、树示范项目、创典型经验为努力方向,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着力实施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节水改造引湖灌区末级渠系5.6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4万亩,共改造斗农渠121公里,打井483眼,铺设管道240公里,变电房及配套设施35处,铺设电缆线127.74公里,疏挖排水沟34公里,建设桥、涵、闸建筑物836座,自动化测水系统一套。新建项目把原来分散、独立的渠系,连成一个系统,打通干渠与支渠、支渠与斗渠、斗渠与农渠的连接,将水从源头直接送到田间地头,完善水网建设,实现水源共享。灌区内将达到 “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项目实施后,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6。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有明显提高。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3.3%,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215万kg,农民年人均增收219.5元。三是生态及环境效益显著。通过斗农渠的节水改造及自动化测量水设施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灌水定额,减少了灌溉水渗漏,进一步改善下游河道、渠道内的水环境条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为东平县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作为国家和省的重点项目,在项目建设中我们锐意进取,周密组织,科学管理,精心施工,该工程的建设有很多经验和做法我们总结如下:
3.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工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局、水利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重点县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把该项目列入了县委2012年1号文件,确定为全县实施的重点项目及十一件为民办的实事之一。项目实施以来,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县政府与有关乡镇签订了责任书,纳入了有关乡镇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县委书记赵德健,县委副书记、县长王骞多次亲临建设现场检查指导;市、县人大、政协多次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视察。
3.2严格程序,高标准建设
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全面实行 “四制”管理。经县政府批准东平县水利局为项目法人。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有资质、懂规范、精技术的单位来承担施工和监理,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制定出台了《东平县实施〈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细则》。抽调县财政、水利等有关部门业务人员成立了重点县建设施工指挥部,具体负责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的协调、技术指导、安全检查等工作。监理公司及施工单位落实质量责任制,严格按照 “三检制”进行质量控制,各项工序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复检,未经复检的工程严禁进行下步工序施工。还引导受益群众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建立起政府监督、监理检查监测、社会监督 “三位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保证了施工质量。
3.3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成立了由审计局、财政局、水利局分工领导及业务人员组成的财务管理小组,实行全程监督,加强对该项目的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先后出台了《东平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东平县实施〈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细则》等资金管理文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报账提款的具体操作程序。确保了资金安全,干部优秀,工程优良。
3.4投资多元化,加大资金投入
2011年小农水重点县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完成总投资3320.8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200万元,省级资金850万元,市级资金410万元,县级资金500万元,已全部到位。群众投工7.22万个,折资360.8万元。各级资金足额到位,为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保证。同时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平台,积极整合各类涉水项目,2011年实际整合资金3440万元。
3.5坚持新技术支撑,推进文明式发展
项目建设过程中推广应用大田暗管输水及喷灌技术、无井房技术、射频卡控制自动付费技术、喷灌自动控制技术、防盗玻璃钢出水口等5项新技术,有效提高了工程的建设标准,方便了工程的运行管理。同时注重了与周边环境相和谐,把小农水工程建成坚固耐用、美观整齐、与田间风光融为一体的工程。
3.6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用水协会新机制
采用“协会+用水户”的模式,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护责任,在灌区内先后注册成立了九个用水协会,所建工程全部移交给协会,由协会负责建后运行管护,明确产权和落实管护责任到用水户,坚持权、责、利相统一,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关键词:水管体制,改革,成效。
中图分类号: E2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基本概况
通渭县地处甘肃中部,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420—2500米之间,素有“苦甲天下”之称。全县总面积2912.97km2,总人口47.1万人,农村人口42.36万人。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全县水资源总量10986万m3,其中自产水资源量9690万m3,入境水资源量1296万m3。河流按其归宿全部属于黄河流域,渭河、祖历河两大水系,有195条支沟及1325条毛沟。其中渭河水系总面积2818.98km2,占全县总面积的96.9%,祖历河水系面积88.92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1%。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380mm,而水面蒸发量大于1500mm,水土资源不匹配,降雨偏少,有效性差,供需错位,造成十年九旱。总的来看,全县水资源贫乏,按自产水资源量计,人均210m3,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7、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0,且自产水资源总量中有2200万m3是难以利用的苦咸水。同时,还存在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这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开展情况
通渭县共有中型水库锦屏水库1座、小(1)型水库大河滩水库和明尧水库2座、小(2)型水库康家屲水库1座,4个水库管理所分别担负着4座水库的运行管理和日常养护工作,为水库效益的发挥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来陈旧的管理体制已远远跟不上发展形势的需要,特别是在水库、灌区运行及设施维护、水管人员管理等方面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责任不清等,严重制约着水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库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2002]45号文)、水利部和财政部《关于印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的通知》(水办[2004]307号文)以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04]147号文)精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通渭县从2005年7月开始,利用近2年的时间,在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7年7月制定完成了《通渭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报县政府批复实施。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该县四个水管单位紧紧围绕管理人员分类、定性、定岗定编、经费测算及财政支付、水价改革、水费计收管理、分流人员安置等方面全面进行改革,并于2008年7月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任务。
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在水管单位定性、定岗、定编以及经费测算方面
一是科学界定,明确水管单位性质类别。由于该县四座水库既承担防洪任务,又为农业灌溉服务,兼顾城乡群众生活供水,属于以服务性职能为主的综合性水库,依据国务院体改办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的有关规定,结合水管单位实际承担的任务和收益状况,该县四座水库管理所均为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二是认真测算,全面完成定岗定编。根据水利部、财政部2004年7月颁布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行)》,结合水管单位自身实际,在县编委批准的事业编制总额内完成了合理定岗和人员测算,并最终确定了水管单位的定员编制。改革前,四个水管单位共有职工129人,改革后,共核定水管人员107人,分流水管人员10人,按岗位类别来分,共有管理类人员32人,运行观测类人员62人,辅助类人员13人。三是依据标准,经费测算科学合理。按照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省物价局1998年颁发的《甘肃省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暂行规定》和水利部、财政部2004年7月颁布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通渭县对四个水管单位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以及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工程更新改造费用进行了合理测算。其标准为:人员经费年平均按1.80万元/人计,其中公用经费(含社会保险费)年平均按0.34万元/人计;工程维修养护经费锦屏水库按中型水库基准确定维修养护工作量,明尧、大河滩、康家屲水库按小型水库基准测算,灌区按8级标准测算,单价按当地现行价进行计算。
(二)在两项经费落实情况及落实渠道方面
通渭县按照工程承担的任务,严格核定公益性和经营性比例,公益性部分的正常经费由县财政负担,经营性部分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由水管单位内部单独核算,统一管理。县政府将直接从事水库、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农田灌溉等公益性质的水管人员经费纳入县财政综合预算。
(三)在管养分离方面
改革后,通渭县四个水管单位基本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员”的原则设置岗位,逐步推行一人多岗,专兼结合,岗位趋于精简高效,管理人员逐步向技术型、年轻化发展,使水管人员结构更加合理。同时,通过大力推行管养分离,明显降低了工程管理成本,人员工资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效调动了水管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目前,全县水管在岗人员中,从事水库管理运行观测工作人员94名,从事农田灌溉及其它经营性运营人员13名。
(四)在人员分流安置及社会保障政策落实方面
通渭县将四个水管单位分流人员全部安置到了县水利工程公司第三处工作,利用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区域内的水土资源进行生产或经营。各水库管理所按照有关法规政策,全部参加了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 建设成效 经验建议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137-01
高密市是全国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从2010年开始,利用3年的时间,对境内南部缓丘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新建、扩建和改造,对改善农田水利基础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保持水善生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小农水项目建设基本成效
高密市小农水项目覆盖密水街道、柴沟镇和井沟镇3处镇街,受益村61个,受益人口3.54万人。项目包括马旺水库、拒城河水库、王吴水库、李家庄水库灌区和红旗扬水站灌区工程,建设节水灌溉面积9万亩。工程灌溉设计保证率75%,相应的防洪设计标准10年一遇,地震基本烈度按7度设防。水利设施配套延伸到田间地头,渠成网、沟涵通、水满塘、灌排畅,有利于农田旱涝保丰收。基本成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农业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小农水项目建成后,年新增供水能力1330万立方米,建设节水灌溉面积9万亩,其中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6万亩,有力地改善了项目区贫水枯水的状况,即使在大旱情况下也能保证增产增效。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超过2万吨,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900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干旱缺水是该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受其影响,当地种植结构单一,且旱作低产。小农水项目建成后,解决了项目区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为种植经济作物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步伐。新增土豆、花生、绿化苗木等各类经济作物2.7万亩,新增经济作物产值3343万元,项目区逐步向高效、多元的种植模式转变,促进了“两高一优”现代农业发展。
节水和水土保持效果明显。通过工程建设,供水渠道由传统土渠改造为混凝土防渗渠道或PVC灌溉管道,跑冒滴漏现象得到根本改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提高到0.817,年节水975万立方米。在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水漫灌对土地的冲刷,有利于水土保持。
农村更加和谐稳定。农田水利建设是功在当代、立在长远的民心工程。小农水项目的建成既促进了农田林网、道路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又美化了农村环境,促进了农民增收。项目区的农民一致认为这是党和政府为贫水区办的一件实事好事,群众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加快发展发家致富上来,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小农水项目建设的主要措施
小农水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成效显著,主要得益于以下五个方面:
强化领导,精心组织。高密市成立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有关方面各司其职。2010年市政府批准成立了“高密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局”为项目建设法人,对工程负总责。工程建设局委托山东海逸恒安招标有限公司进行了工程施工和监理招标工作,经评标确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有效地组织了工程建设。
科学规划,规划先行。项目立项前,我们依据上级关于小农水建设的要求,结合高密市水土资源条件、水利工程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改造区域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论证,有效地防止工程盲目上马和建设走样。坚持集中资金投入、集中连片建设的原则,重点解决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卡脖子”工程和“最后一公里工程”。选择水利设施与农业生产矛盾最突出的镇、村实施建设,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注重规划的长远性和连续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后续扩大建设规模奠定了基础和有益探索。
积极筹措,多元投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积极争取和用好用活上级资金及地方配套资金。该项目总投资8400多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7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3550万元,潍坊市级配套1170万元,县级配套1200万元。同时,充分发挥受益村投劳折资的积极性,三年共投劳折资800万元。
严抓质量,高标准建设。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严格按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细则》进行监督检查,根据不同工程的不同建设要求设置质量控制点,严格保证各工序质量。严格检验建筑材料、产品质量和施工设备,全程检查施工现场、工程验收记录、技术指标、水电以及信息化监控量测设备安装等建设环节,确保材料、设备、技术标准完全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积极采用全自动变频供水技术,配备信息化测水量水系统、土壤墒情自动测报系统、电磁流量计及低水位报警系统等,保证了小农水建设的高标准。
强化配套,重建重管。成立了王吴水库、马旺水库、拒城河水库、李家庄水库和红旗扬水站五处灌区用水户协会,落实了办公场所,健全了机构设置,工程完成后全部交由灌区用水户协会运行管理。制定完善水价改革方案,合理确定终端用水价格,推行“按方收费”和“超计划用水加价”、“水价、水量、水费征收”公示制度。水利局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对用水户协会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以更好地管护水利设施。
三、进一步推进小农水建设的建议
尽力争取新一轮建设立项。高密市水资源相对缺乏,继续进行小农水改造建设对提升全市农业非常必要。除已改造的少部分外,尚有一大批农田需要加快改造建设,下一步的改造任务依然艰巨。从今年开始,国家新一轮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项目要开始建设,目前我局正在编制规划,争取项目立项,新一轮建设规划含盖姜庄、柴沟和井沟三处镇街约8.15万亩农田。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提升高密市农业综合生产水平。
统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小农水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相连。近年来,高密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小农水建设要紧密配合产业变化的实际,既要考虑眼前,又要注重长远发展趋势,确保工程效益更大,使用期限更长,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更强。工作中,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做好长期规划,使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连续性;强调切实高效,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实际收益的改变;更具市场开拓性,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方向性的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业技术的指导与普及。
注重技术创新。采用并不断普及管道恒压控制等新技术,U型砼渠道衬砌机等新设备,强调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使工程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密切结合,使工程建设达到高效性和生态性的统一。
加强工程管理与维护。完善工程管护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管护人员的培训,提高管护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成立管护组织,使管护工作系统化、完整化;进一步明确制度,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产权,使利益更加直接;深化完善制度,使管护工作有章可循;行政执法常态化,强化对管护工作的监督检查。通过这些措施,努力达到工程项目有人建、有人管、共赢发展的良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