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设计教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开放教育;ERP原理与应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2-5223-02
《ERP原理与应用》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完全理解ERP的管理思想以及ERP系统在现代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知识上,掌握ERP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易飞ERP系统环境下的企业的业务流程,了解信息管理系统与企业业务管理之间的关系,掌握易飞ERP系统中的主要功能及其相关业务处理方法;在能力上,通过在模拟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素质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需要。
1 实践教学设计思想
该课程是2006年秋季开放教育计算机专科(信息管理方向)新教学计划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明确的教学目标,完善的考核标准,准确的考核结果,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开放教育的意义。从这门课程开设以来担任课程的辅导教师几年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对教材的分析及中央电大制定的考核方案结合地方电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案。现就这门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的思想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课程考核一方面是要让学生能顺利的通过课程的考核和考试,我认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学生的需求,通过正确的考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 该课程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种形式下,具体设计了多种考核方式和手段,考核方式具体可以分为选择性反映考核、操作性考核、交流式考核等;多种考核手段,如教学考核平台,形成性考核作业册、网上测评等,通过各种不同的考核作为前提,充分对学生理解知识的作出评价,并进行改正,以达到课程前期教学目的。
3) 在此要强调的是该门课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成绩各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一半,但应注意的是只有形成性考核成绩及格才能参加终结性的卷面考核,且形考成绩和卷面成绩均及格才能合成该门课程的总成绩。这一点中央电大的考核方案就是这样要求的,我个人认为很符合这门课程的特点。
4) 形成性考核主要通过几个方面来考核:通过学生网上学习,考察学生自主学习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易飞ERP软件操作、课程实验报告等方式的考核,测评学生的ERP软件的操作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部分最为形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结合地方电大的实际情况我将ERP软件的操作分为5个实验,每个实验先由教师操作,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直到熟练完成,最后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通过组织三次课堂的小组讨论考核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开放教育中“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形成性考核作业册考核学生对ERP中理论性内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5) 终结性考核采用卷面考核的方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卷面试题类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及ERP应用题,通过这几种题型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情况。
总的来说,该课程的考核方案设计的主要思想就是依据课程教学目标,针对课程特点,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和成人学生的学习要求,设计比较科学的、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方案,从而更好地实现电大教学的教学目标。
2 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和教材中的模拟实验、易飞ERP系统仿真实训、易飞ERP系统企业实战综合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能够掌握现代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发展以及ERP系统在现代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企业使用ERP系统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相关的先进管理理念,培养学生对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以及利用ERP系统处理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 实践教学层次
实践教学中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是在“ERP系统网上模拟实验室”进行ERP模块模拟实验,(采购、销售、库存、生产、财务等模块)熟悉并掌握ERP各功能模块以便形成知识点。
第二步是在“ERP系统仿真实训演示光盘”进行企业ERP仿真实训,熟练掌握ERP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以便形成知识线。
第三步是在“实训基地(企业资源ERP沙盘实验室)”进行企业实战综合训练,通过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ERP知识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易飞ERP系统流程与操作方法,以便形成知识面。
通过点、线、面这三个阶段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获得必备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对易飞ERP系统的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掌握了企业实战运用的本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入社会资格认证体系,与用友公司合作对学生实行“用友ERP”职业资格认证考核,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
4 实践教学设计框架(见图1)
5 实践教学媒体支持
在媒体的组合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1) 直播课堂主要讲授《ERP原理与应用》章节学习,重点讲解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系统学习。
2) 网上实验实训课程提供了23讲IP课件,是全部演示实验步骤的视频。
3) 面授课则主要进行重难点解析,组织案例讨论等。
4) ERP的模拟实验系统是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全面了解ERP软件一般结构和功能。
5) 网上论坛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并开辟师生交流的途径。
6) 电子邮件主要以一对一的方式满足学生对学习材料多样化的需求。
6 实践教学的执行环节
1) 具体实践:教师首先在软件记录的基础上示范12个实验的实验步骤,学生可以观看和下载演示实验步骤的视频。然后学生从网上下载“实验报告单”,参照教师的示范完成实验,并用记录工具记录屏幕操作结果。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记录结果完成详细规范、格式统一的“实验报告书”。
2) 小组讨论: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后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以达到加强学生的联系与沟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考核的另一个重要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7 课程考核
《ERP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的考核,因为强调过程化、个性化、能力化、考核主体的多样化,所以管理难度增强,因此,为了搞好该门课程的考核工作,要求管理教师在全过程参与并配合教师做好调查报告原始材料的收集;调查过程的组织、考核;小组讨论的安排;学生网上学习的行为统计等考核管理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 省校课程责任教师负责形考方案的制定,专业指导委员审定,最后由考试中心负责形考方案的。 (下转第5228页)
(上接第5224页)
2) 各电大分校班级开设《ERP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辅导员配合该课程的责任教师完成该课程的形成性考核的认定。
3) 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各部分成绩按百分制记录,最后的形考成绩由该课程的责任教师按各部分所占比例核算,填写形成性考核表一式三份,并经课程责任教师审核后上报分校,再由分校上报省校考试中心。
4) 管理教师或辅导员要督促学生及时完成各部分形成性考核的学习任务。
5) 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参加终结性考试。
6) 管理教师或辅导员要定期询问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完成情况,为构建并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第一手资料。
终结性考核实行全国统一考核,根据本课程考试说明,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核时间。
8 教学效果评价及存在问题
经实施此教学设计后,学生的到课率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所提高。本课程方案设计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解决了学生时空分离、个体差异、工学矛盾等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主要是在职成人,学生层次不同,基础参差不齐,并不能完全按预期计划兼顾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素质和能力的差异。虽然已经进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进,并采取多种教学支持服务方式,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由于电大的学生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往往工作和学习两者难以兼顾,工学矛盾突出。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是为了取得文凭,而并不是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自然学习就缺乏主动性。除此之外,由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郭宏勤.远程开放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
[2] 王丽静,董雅静.浅谈开放教育教学模式[J].电大理工,2005(3).
[3] 刘俊杰.转变观念探索开放教育教学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某学校综合教学楼,由主楼及附属裙房组成。根据建筑物使用功能和结构特点分为A、B、C、D、E五个分区(图一)。
主楼(A区)地下一层,层高4.2m,地上十二层,二层~五层为教室,一层、六~九层为实训室,十、十一层为办公室。层高11x4.2m,3.2m(机房层)。主楼建筑高度46.5m。平面尺寸126.40×19.70m。
B区(裙房)地下一层,层高为4.20m,地下室地面标高为-2.100m;地上五层,各层均为教室,层高均为3.90m。B区室内外高差0.40m~1.20m。建筑高度19.90m,平面尺寸53.10×10.40m。
C区(裙房)地上四层,一层为教室、门厅及报告厅,其中教室及门厅地面标高为6.0m,报告厅地面标高为4.20m~6.00m;二层为报告厅上空及教室、门厅,教室及门厅楼面标高为9.90m;三层为报告厅屋面及教室,教室楼面标高为13.80m,报告厅屋面为屋顶花园,屋面结构标高12.00m;四层为教室,楼面标高为17.70m;屋顶标高为21.60m。C区室内外高差0.30m。平面尺寸59.00×33.63m。
D区(裙房)地上三层,一层地面标高为4.20m,一~三层层高分别为4.50m、5.10m、5.10m,各层均为阶梯教室。D区室内外高差0.30m。建筑高度15.00m,平面尺寸53.16×27.50m。
E区(裙房)地下一层,层高为4.20m,地下室地面标高为-4.20m,地上四层,层高分别为4.20m、4.50m、5.10m、5.10m,各层均为教室。E区东侧、西侧、北侧室内外高差0.30m,南侧室内外高差3.30m。建筑高度19.20m,平面尺寸67.20×33.90m。
本工程主楼(A区)上部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为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裙房(B、C、D、E区)上部结构为框架结构;基础为独立柱基。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建筑。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40秒。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2 地基与基础
2.1 地基情况
根据岩土工程勘查报告,该工程土层分布自上而下分别为粉质粘土、黄土、碎石混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碎石混粉质粘土、中风化灰岩。
2.2 基础设计
根据场地的土层分布极其物理力学性能,结合上部结构的特点,本工程主楼(A区)基础选用人工挖孔灌注桩,以第6层较完整中风化灰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持力层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8000kPa。桩顶标高为-5.200(对应绝对标高145.10m)。
裙楼基础选用柱下独立基础和墙下条型基础。地下室基础以第4层粉质粘土为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 =150kPa,其它基础以第3层黄土为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 =120kPa。基础应全部落至老土上,第1、2层土应全部清除。第3层黄土为?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故基底以下设满堂3:7灰土垫层1m厚。局部超挖部分以3:7灰土垫层按宽高比2:1错台回填。灰土垫层顶面出基础边的距离不小于2.0m。灰土垫层应分层夯实,压实系数不小于0.95。
2.3 台阶式基础设计
C区一楼为阶梯座位式报告厅,地面高差相差最大处达到近2米,同时场地为坡地。现根据现场并结合建筑地面要求,采用台阶性独立基础形式。考虑基础距离较近,采用毛石回填多阶放坡以满足规范要求。
3 上部结构设计
3.1 A区立面Y形柱子处理
因建筑立面需要,要求在二、三层立面范围没外墙轴线内退1100mm,且在三层楼面不能有梁在立面之外出现。考虑到若采用梁上起柱的方法实现建筑要求,将在梁端部附近产生较大剪力,不利于结构安全。结合结构底部楼层柱子截面较大的特点,采用Y形柱的方案。在二至三层范围内,该立面柱子一分为二,外侧为长度为两层高的框柱,内侧为三层楼面架设在其上的小框柱。
采用Y形柱方案,一方面完全实现了建筑里面的造型要求,同时充分考虑了结构的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体现了建筑适用、坚固与美观的完美融合。
3.2 C区大跨度屋顶花园结构设计
根据建筑功能安排,C区为一依山而建的阶梯座位式报告厅,扇形平面,两个方向的最大跨度分别达到22m及20m,报告厅屋面为屋顶花园,其上有600mm厚的覆土。
根据建筑条件并结合业主要求,考虑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梁结构,梁截面截面为350mm*1200mm,间距为2100mm左右。同时结合建筑平面,充分利用东西向各自外伸一跨的条件,将大跨度梁各自向外延伸至外侧立面处,从而使单跨简支梁变成多跨连续梁,减小中间框架柱的柱顶弯矩,加强整个屋顶结构的整体性。外伸段梁截面为350mm*700mm。
3.3 D、E区阶梯教室结构设计
根据建筑功能安排,D区及E区的北侧为阶梯教室,宽度达到15m。结构阶梯教室的建筑特点,考虑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梁结构,梁截面截面为250mm*800mm,间距为1500mm左右。
3.4 A区顶层立面内退设计
根据建筑立面要求,A区顶上两层南北两侧立面均内退1600mm。结构上考虑梁上起柱做法实现。同时按照转换梁构造要求对起柱梁进行加强。同时落地框架柱截面不变,一直通到屋顶,尽量保证竖向构件的侧向刚度及抗剪承载力。
3.5 模型计算
本工程结构计算中采用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进行结构分析计算。按照抗震缝分隔成的7个独立单元各自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
另对于部分不规则单元,采用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SATWE和PMSAP两种计算软件进行结构对比分析,按单向地震并考虑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不考虑偶然偏心分别计算分析,按不利的结果进行扭转位移比的控制和构件的设计。
在本工程的结构计算和分析中,始终贯穿结合建筑特点,重视概念设计,对薄弱部位采取合理加强措施,是本工程的计算结果和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4 主要技术构造措施
1) 充分结合现场场地,重视坡地的地基处理,合理选用基础型式。
2) 在计算结构位移、位移比时,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目的是避免由于局部振动而影响结构位移比的正确计算。在计算结构受力配筋时,根据结构楼层布置实际情况,合理采用弹性膜假定。
3) 加强错层柱及跃层柱、洞口四周框架梁、Y形柱子、转换梁柱等各关键构件的截面及钢筋配置。
一、总体情况
本学期承担了中XXXX班级《经济政治与社会》授课任务,共计XXXX课时。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教学目标。《经济政治与社会》是提高现今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必修课程,本教材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创新,对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要引导学生掌握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积极投身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去。教学方式多样化。课堂上充分利用小组讨论、抢答、小组实践任务及成果展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补短板,抓重点。
3.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利用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成绩分析
成绩构成为:课堂作业占30%,日常课堂表现占20%,课程期末作业占50%,成绩构成及考核方式符合课程标准及教学目的。
期末成绩占总成绩50%,考核方式为:课堂测试,重点测试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测验题型分为:选择、填空、简答和材料分析题,涵盖课本1-5单元理论知识点,重点测试学生对于职业生涯目标制定、发展措施制定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测试成绩上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掌握程度较好。
过程考核共2个模块构成,课堂作业以及课堂表现。课堂作业占30%,日常课堂表现占20%。从作业情况看,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好。
课堂表现:以课堂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发言、小组实践任务及成果展示参与程度进行评分。
四、总结反思
1. 树立先进、正确的教育观。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 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双语教学;工业设计;经验总结
为了使我校教学工作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院结合实际情况,于2005年开展了《工业设计史》的双语教学。该课程开课时间为每学年第二学期第1周至第9周,教学对象是工业设计专业三年级学生。
一、《工业设计史》双语教学的教材选用
双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已成为当今教育飞速发展的一个趋势与方向。《工业设计史》课程自身的特点使得其能够与双语教学有机地结合,从而使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借鉴历史经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启发学生的观察、分析、创造能力和研究国内国际工业设计基本动向的独立思考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工业设计史双语教学教材的编写工作。由于现在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双语教材,国外教材的难易水平也是千差万别。我利于课余时间对一些艺术类院校进行了调研,平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利用互联网广泛地收集素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学科特点,对国外的原版专业教材进行分析和整理,自编南京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史》教材一本。
这本教材主要依托英文原版书籍《Design of the 20th century》为原本进行整理、摘录,归纳出一份用于我校《工业设计史》双语教学的教材。
工业设计史的授课,以我编辑的这本校内《工业设计史》双语教材为主,另外一本国内《工业设计史》中文教材为辅。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相结合。
二、《工业设计史》双语教学课程的授课内容
工业设计是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技术、艺术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从William Morris发起“工艺美术运动”起,经过Bauhous的设计革命到现在,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世界各先进工业国家,由于普遍重视工业设计,因此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工业设计已远远 超过工业生产活动的范围,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它不仅仅在市场竞争中起决定作用,而且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工业设计史》的教学内容,按历史年代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工业革命前的设计,包括设计的萌芽阶段和手工艺设计阶段;第二部分介绍工业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传统手工艺设计向工业设计过渡的情况;第三部分介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现代工业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以其走向成熟的过程;第四部分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业设计繁荣发展并趋向多元化的局面。
在整个工业设计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是20世纪,在这个阶段是工业设计取得蓬勃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间,其间产生的各种设计流派和设计理念对我们工业设计史乃至工业设计本身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结合《Design of the 20th century》的整理,以此阶段为教学重点,有的放矢地展开工业设计史的教学。
与此同时,工业设计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工业设计师在整个工业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以设计师为另一条主线,结合对他们的设计理念和经典设计作品的分析,从另一个侧面强化学生对于工业设计史的学习。
三、《工业设计史》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当今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近些年来,随着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尝试教学”、“情境教学”等的出现与流行,现代教学方法体系又呈现出了新的态势。探讨这些新的动向与发展特点,对于我们把握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有效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均具有重要意义。我认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注重直观教学媒体的引进和积累,增加录像、录音、多媒体等视听教材的使用频度和幅度,可以降低在双语教学中第二语言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2.激发学生学习双语课的热情
双语教学是否能够顺利的开展,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学生是否乐意主动开口去说,自然且融洽的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把自己看作一个被动的旁观者。工业设计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最大快乐,莫过于自己能听懂教师的英语表述、自己能以英语讲解专业知识。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创设这种条件,营造这种氛围。
3.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
对双语教学来说,学生的参与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否则就无法上下形成互动。具体教学活动、学习情境需要灵活、新颖和精心设计。
①《工业设计史》双语课的课堂讨论
工业设计的整个发展并不是波澜不惊的,其中充斥着各个潮流,风格和一些著名的设计师的不同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适时地对某个重要的内容或热点内容,让学生自己先提前准备,然后课堂上让他们以4人为一组进行分组讨论,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后教师再从宏观上进行总结和分析。这种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空间,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老师的引导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②《工业设计史》双语课的著名设计师介绍
这个是我创造的一个固定课堂项目,即要求每个学生课后选取工业设计史中某一位著名的,自己喜爱的设计师,用英文对他的背景、设计风格,经典设计作品等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并配以中文解说。一般课堂上如时间允许,随机抽取2名学生,每个学生发言时间控制在3-5分钟以内,要求做成多媒体文档,站在讲台上演示和解说。这种方式的互动效果较为明显,一般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到上台演讲的学生局促的表情和生涩的发音上,觉得很新鲜。但是随后就被台上同学中、英文讲述的设计师的生平,设计风格和经典设计作品的图片所感染,深陷其中。另外这种方式也能极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对他们能力的提升有莫大益处。
③《工业设计史》双语课的课堂、课后练习
双语教学的目的的全面实现需要依靠眼、脑、手的综合协调和参与。我除了给学生提供课堂互动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也会间隔地布置课堂和课后练习。这些练习主要以课堂重点和需要识记的内容为主。此外,有时候布置他们翻译《工业设计史》自编教材上的相关英文材料。有时候,工业设计在欧美起步较早,国内的相关资料的来源之一主要是通过对相关原版英文的翻译,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难免存在极少数不准确和添加进了翻译者的主观想法的情况,关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也已发现并且当场予以纠正。所以学生通过学习中文的《工业设计史》教材,配合英文原版资料的研读,可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总的说来,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重视认知、情境、技能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总是与特定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我们必须承认,万能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不同教学目标应当由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成。
四、《工业设计史》双语教学的题库建设
试题库建设,是工业设计史双语教学改革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之一,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应用现代教育测量理论和技术,合理制定课程考试标准,科学把握考试的合格标准,引导学生按照课程要求,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这是教学规范化的重要环节,是实行教考分离的前提。完善、科学的题库即是对教师教学的有效规范,也是加强学生培养的重要步骤。因此,创建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试题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题库设计中我努力实现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统一,使题库具有开放性、安全性和动态发展等特性。在深入分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制定出题库,以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试卷中英文所占比例受到具体情况的一些限制,目前控制在20%-30%左右,拟今后依据具体情况逐步提高比例。
我在试题库的设计中,基础识记部分、检测提高部分和综合能力考核部分各占一定比例,每套试题保证至少五种题型。题目的覆盖面广泛,能够达到教学内容的80%以上,结合本专业特点,在题目的设计上,我图文并貌,创造性地加入了部分识图、辨别设计师或设计作品的题目和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手绘及设计理念分析题。从而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目前我已完成了几套《工业设计史》试题的设计,考核难度中等偏上。题库中有了几套试题作为保障,这样就可以在考试前有较大的复习、辅导余地,从而避免考核针对性太强,重点范围过于突出,学生夹带小纸条入场等现象的发生。
五、《工业设计史》双语教学的教学评价
如何评价每个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学习效果十分重要,如果用传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双语教学,不但偏离了双语教学的宗旨,而且会面临困境。教育的理念与评价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双语教学的质量也应由相应的考核方法、评价手段来保证。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运用传统的考试制度来考核学生课程的掌握情况。《工业设计史》在改为双语教学前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为主。现在既然是工业设计史的双语教学,沿用老的考核方式是不合适的。单一的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试形式弊端较大。一方面,它促使学生把思维集中于单词的拼写记忆上,机械地记忆专业词汇和语句表达,而忽略了听说读方面的训练,这样就走回了英语学习的老路上,从而忽略了双语课侧重于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这一宗旨;另一方面,闭卷考试只能考查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而无法考核学生运用英语学习学科知识的能力,而且学生对这一考试形式非常排斥,影响到了学生上双语课的积极性。
针对于此,我调整了《工业设计史》双语教学的考试形式,侧重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跟踪考查,做好每位学生的课堂档案记录,写专业英语小论文等。这样,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高涨,考试时也能彻底放松,充分发挥自己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实践证明这一学生评价方式非常有效,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双语课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总评成绩的给出以“公平公正、鼓励,但决不姑息”为原则。具体如下:
总评成绩测评表
关键词:针对性 任务拆解 围绕中心 有机结合
项目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和情景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体现行动导向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完成项目、职业体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根据平面设计课程特点及对平面设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在该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是必要的。
一、中职学生特点
刚从初中升入中职的学生,通常只会电脑基本操作和打字,没有使用过设计软件,也没有学习过颜色搭配和构图的理论基础知识。此外,中职生普遍厌学,不喜欢动脑筋,不愿意看文字性的东西,也没有耐性长时间听讲,易烦躁,易放弃。而且一部分学生不在校住宿,家里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也不自觉在家里做作业。所以,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和监督,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并通过接近生活的简单实例和项目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项目的设定
传统的平面设计教学模式下,学科之间的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脱节,知识上的重合少,针对性不够。限于设备条件的不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一定的难度,在实操课中还依赖于某一案例,没有明确实用性。在平面设计的教学中,很多相关的软件操作课程还只是存在于理解工具命令、操作方法层面,即便有案例教学攻克了这一层面,也会让人感觉步骤性过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项目的设定上,从各自从事的专业出发,制定系统的大项目作为总的目标,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拆解出若干可行的小项目,通过更真实的案例,在理解工具的同时,接触到实际工作中涉及的问题,这将有利于对专业工作的进度掌握。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充分地展现运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
大任务的拆解过程要根据各科目的结构设定,由浅入深,科学合理地制定若干项小任务,通过完成小任务而达到一个系统的整体实现。在各科目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紧密的纽带,将专业学科理论、实践操作技能、相关专业素养需求密切联系起来,改变以往用电脑指挥人脑,只重视操作忽略理论的教学状态。利用大任务充分将技术与理论融为一体,使学生对知识目标更加明确,并能够将之与实际应用有机联系,将专业所需的职业素养、技术应用、理论知识等综合地有针对性地统一在一起,这样对学生以后适应工作、解决问题都会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三、项目的实施
在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将真正的工作状态每天模拟演练,使每个学生都带着角色去学习解决问题,让每节课堂都能是一个完整的有任务的故事情节,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任务的设定、解决、完成,将整个过程全面地、准确地把握,通过对项目的综合把握,有机地将学生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解脱出来。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针对其特点,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能获得更佳的效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整体的理论技术水平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围绕某一项目中心能够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构成平面设计的整个课程中,将平面设计的相关软件、必要的理论课程、未来从事该专业的理论修养、文字功力、专业应用、技术与理论有机地结合,实现“大项目”教学。各科目之间把任务要求定在一起,实现“齐头并进,相辅相成”,这样就会更有针对性,目标更明确,从而缓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排斥,避免只注重对操作的单一学习,更有利于对任务的全方位理解,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综合理解和总体把握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旭辉.浅议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5).
[2]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3下).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朱明松,王翔.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项目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陶宇红,洪燕云.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通讯,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