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风险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研究背景
过去的五年里,在全球经济疲软、全国物价普遍上涨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多个一线城市的房价地价呈现剧烈上升态势,多地二三线城市房价也有不同程度上涨,引发群众不满与政府关注。为此,国务院于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内含10条宏观调控政策,揭开了史上最为严厉的房价调控的进程。两年来,各地房价涨势均得到一定程度的遏止。但行政手段毕竟治标不治本,要深刻研究中国房地产市场,需从经济金融方面着眼。
本文认为,近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所暴露的问题,是其多年积聚的金融风险的外在表现。分析中国房地产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应从金融发展理论入手。
二、文献综述(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体包括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以最大限度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资源实现金融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发展理论的典型代表是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和金融约束理论。
1.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在其先后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部名著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根据麦金农和肖的论述,金融抑制是政府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金融抑制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
(1)名义利率限制
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对贷款和存款的名义利率进行控制,实际利率一般很低,有的甚至是负利率,压制了社会对金融中介机构实际债权存量的需求。同时,这些措施导致只能依靠信贷配额来消除对中介机构贷款的过高要求,然而中介机构的贷款利率水平往往偏低,某些利率还为特殊类别的借款人带来净补贴收益。
(2)高准备要求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将存款的很大一部分作为不生息的准备金放在中央银行,贷款组合中另有很大一部分由中央当局直接指定。同样,储蓄银行将存款的一部分作为不生息的准备金,还有一部分投放于低收益的住房债券。
(3)外汇汇率高估
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本币的稳定,往往将本币价值盯住某一发达国家的坚挺硬通货,然而其经济情况却无法同该发达国家相比,从而导致了本币价值的高估,汇率无法真实反映本币价值,国内商品的出口受到很大限制。于是,政府便采取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措施,鼓励国内企业扩大出口。
(4)政府通过干预限制外源融资
在金融抑制下,由政府决定外源融资的对象。麦金农说,银行信贷仍然是某些飞地的一个金融附属物。甚至政府往来账户上的普通赤字,也常常预先占用存款银行的有限放款资源。而经济中其他部门的融资,则必须由放款人、当铺老板和合作社的不足的资金来满足。
总之,金融抑制现象的出现不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主观愿望,而是其管制和干预金融的后果。发展中国家应该放弃金融抑制政策,实行金融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金融中介(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扩大金融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让利率既反映资本的稀缺性,又反映跨期消费的成本收益,以沟通储蓄与投资,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2.金融约束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以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为基础,发展中国家掀起了以自由化为趋向的金融改革浪潮。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和拉美国家的金融自由化结果离理论描述相差甚远,并未能形成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此背景下,随着国际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对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提出了挑战。
90年代以来,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从不完全信息的角度提出“金融约束论”,认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的假设前提为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即整个市场上过度需求与过剩供给的总额必定相等的情况。但现实中,这种均衡条件难以普遍成立。况且,由于经济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行为、道德风险等,即使在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下,资金资源也难以被有效配置。所以政府的适当干预是十分必要的。金融约束的目标是政府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为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尤其是为银行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使其有长期经营的动力,减少由信息问题引起的不利于完全竞争市场形成的一系列问题。金融约束的实质是政府通过经济金融政策使银行部门因“特许权价值”而获得租金。通过“租金效应”和“激励作用”可以规避潜在的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鼓励创新,维护金融稳定,从而对经济发展起到正向效应。因此,在政策上,金融约束论更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作用,是一种通过政府推动金融深化的政策。
本文认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综合金融深化与金融约束理论,既发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功效,又确保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及时到位。
我国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分析
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联系
房地产业与金融业息息相关,这一方面表现为房地产业需要金融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房地产业是金融业的重要服务领域。据统计,在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中,平均有17.55%来源于国内银行贷款,有24.87%主要是定金和预付款的其他资金来源(表1)。如果假设其他资金来源中有60%是金融机构提供的预售商品房按揭贷款,同时按揭贷款又没有及时替换出开发贷款,则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有34.47%来自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向购房者提供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房地产业与金融业联系的另外一个方面。据中国人民银行每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1998年以来,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迅速上升。2001年末比1997年末增加了55425.95亿,增长了32.55倍。到2002年6月,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6630.1亿元。2002年至2010年我国个人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如下(表2)。这说明房地产贷款已经成为中国银行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重要方面。
表1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单位:亿元)
(来源: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11年6月刊)
表2 我国历年个人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单位:万亿元)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房地产金融风险
(1)银行风险
关键词:金融机构 跨区域发展 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7-0017-04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天津市金融领域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成果丰硕,地区金融聚集效应不断增强,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在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下,天津市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呈井喷态势,给多元化、多层次的区域金融发展注入活力,同时也给天津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然而,金融机构在津过度竞争带来的效益损失和引发的区域性金融风险逐步显现。货币政策逐步收紧也使天津市金融机构面临的资金压力不断加大,争夺存贷款资源的竞争空前升级,系统性金融风险日益累积。因而,如何正确看待当前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问题,协调好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与有效控制金融风险二者的关系,已成为金融监管部门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天津市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现状
(一)概念界定
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各类金融机构在津新设经营机构,其二是天津市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到外地(省)新设经营机构,这两类跨区域发展模式对地区经济金融系统健康稳定发展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其实现途径和方式有多种,既包括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也包括兼并、收购的形式;既可通过参股、控股的方式,也可通过业务战略联盟、组织机构联合等途径实现。
(二)近年来天津市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特征
1.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呈加快趋势。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机构四大类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情况看,各类金融机构在津新设经营机构数量以及本地法人机构在外地新设经营机构数量近年来均不断增加,特别是2009年以来,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机构数量增速明显加快。
2.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成为跨区域发展布局最为活跃的银行类型。相对于国有银行跨区域发展网络相对完善以及农村合作机构跨区域发展实力有限,近年来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成为天津市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的主角和最活跃力量。近两年来,上述两类金融机构新设机构数量已超过全部新设机构数量的80%。特别是2009年4月银监会调整城商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放宽和简化机构设立程序,为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提供了新机遇。
3.股份制银行跨区域发展实力提升显著,而农村合作机构跨区域发展收效有限。以机构数量增长与存贷款业务增长是否同步作为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效率高低的简单判定标准,近年来,天津市股份制银行在跨区域发展中实力得以大幅提升,2003-2010年期间,股份制银行机构数量占比提高了4.87个百分点,而同期存贷款比重分别提升了11.6个和10.3个百分点,整体实力通过跨区域扩张不断增强。而同期,农村合作机构扩张的同时业务量占比却显著下降,其机构数量比重提高了1.33个百分点,存贷款业务占比却分别下降了1.8个和2.6个百分点,跨区域发展效率明显偏低。
4.跨区域发展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从反映市场集中度的CR4指标看,随着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的加快,市场竞争程度加剧。近年来,存贷款规模最大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存款集中度和贷款集中度均呈逐年下降态势,2003-2010年期间,全国存、贷款CR4指标分别下降8.85个和8.73个百分点,同期天津市存、贷款CR4指标降幅更为明显,分别下降12.4个和14.5个百分点,降幅和下降速度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表明金融机构同业竞争更为激烈,见表4。
三、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跨区域过快发展加大了金融机构揽存和放贷冲动,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此轮金融机构跨区域扩张恰逢国内货币政策由宽松向稳健转变,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存贷比等监管要求相应提高,银行资金压力趋紧。金融机构扩张引致的同业竞争加剧,迫使银行采用高息、高价交易或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等方式吸引资金竞相揽储。由于当前利差收益为银行主要收益来源,放贷冲动不可避免,迎合了天津市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03年的42.6%下降到2010年的31.8%,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投资长期化与金融机构存款短期化资金错配矛盾不断趋强,各类金融机构存贷比指标全面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金融风险不断积累。
(二)跨区域经营趋同问题日益严重,专业化特色经营日趋模糊
金融机构在跨区域发展过程中,战略趋同、产品趋同、服务趋同、收入结构趋同现象严重,银行相关业务几乎总-分-支全覆盖,导致银行“大而全小而全”,未形成有效的市场划分和专业市场定位,各家银行产品结构以存放汇为基础,以对公、零售和中间传统业务为主导,服务同质化和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拼价格、拼费用、拼关系”的低级营销模式日趋严重,息差收入仍为收入结构主体等问题,特色业务和职能分工的缺失使资源重复配置和闲置问题严重。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和社会资金面趋紧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资金融入成本将面临成本升高、利润大幅缩水的风险。
(三)顺周期扩张增加了金融系统性风险,区域间金融资源不平衡矛盾加剧
金融机构跨区域扩张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特征,单纯的微观审慎管理难以有效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随着国家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稳健,2010年以来央行已12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驻津金融机构资金紧张压力陡增,特别是在贷款维持前期高位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经营压力空前,截至2011年5月末,天津市金融机构存贷比达85.81%的历史高点,远高于75%的监管上线,高于全国同期存贷比16.84个百分点,较2008年提高近10%,通胀导致的存款负利率增加了银行存款转移和地区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此外,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东部沿海地区,新机构的进入势必引起金融资源区域间不平衡矛盾的加剧,进一步拉大区域间经济增长的差距。
(四)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问题显现,银行潜在经营风险不断累积
金融机构有效的经济规模和合理的经营范围均受其资产、网点、人员等资源的限制,过度的规模扩张,一方面会因其额外运营成本的增加而削弱自身盈利能力,如新增设机构、人员培训、科技支撑维护及额外的客户公关和维系成本等都将大幅增加,引起市场重新分割和人才频繁流动,引发无序竞争,另一方面也带来更多的经营风险,如管理链条的加长造成内控有效性降低,发生操作风险和各种案件的可能性都将增大,加之异地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少,对当地企业的经营、财务、信用等信息不对称性增加,难以对贷款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贷款风险损失机率和贷款信用风险不断增大。
四、成因分析
近年来,天津市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与相关风险呈现同向加速变动特征,特别是在当前从紧货币政策下,累积风险加快显现。这既与滨海新区金融先行先试的政策惯性因素相关,也有金融机构自身战略发展因素,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我国当前宏观金融监管制度的不完善。
(一)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和投融资规模持续扩大,成为近年来天津市金融机构集聚的重要磁石
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滨海新区金融领域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成为吸引众多金融机构入驻天津市的重要政策引擎,与之相伴的经济增速、投融资规模均呈现大幅增长,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出于扩大经营规模、分散风险、获取地区经济政策优势等考虑,加快了来津增设分支机构的步伐,而且在政策惯性作用下,此轮金融机构集聚潮仍将延续。
(二)金融机构盈利模式未根本改变,存贷款利差仍是其盈利的主要来源
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利润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存贷差已成为国内银行业的痼疾。以法人银行为例,近年来各家银行净利息收入占比一直超过九成,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到10%,盈利结构显著不合理,银行存贷规模直接决定着银行盈利水平的高低。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由于不具有网点优势,在吸收存款方面压力较大,加之当前银行品牌效应与银行网点数量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成为推动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内在动因。此外,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国家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管理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资金的真实成本,进一步助长了银行增加网点数量、扩大存贷款规模的冲动,形成高盈利与低竞争力并存的格局。
(三)金融机构业务扩张与承担风险不匹配,跨区域经营硬约束机制失灵
由于特殊国情和部分商业银行的国有性,使得我国至今仍未以法律形式确定存款保险制度,政府承担了商业银行大部分经营风险,政府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助长了商业银行过度追求高风险、高收益、贪大求全的扩张冲动,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和相关风险预警机制弱化,跨区域经营的硬约束机制失灵致使银行不顾忌风险的超前扩张,加之银行业务扩张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特征,金融危机后扩张性经济政策助长了银行此轮跨区域扩张的热潮。尽管已出台针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措施,未来更多银行将可能被纳入监管范围,但短期内仍难根本改变它们业务扩张、扩大市场融资等经营模式。
(四)全球流动性充裕与国内监管政策的放松,成为此轮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热潮的重要动力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为刺激经济复苏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造成了全球流动性过剩,为金融机构跨区域扩张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银监会放宽金融机构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准入的要求,如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在相关地域范围下设分支机构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并且不再对股份制银行、城商行设立分支行设定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等,成为金融机构跨区域扩张潮的直接动力。危机后我国对金融机构监管经历着由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的转变,但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界定仍有待统一,对金融机构跨区域扩张的风险因素尚未充分重视,为金融机构此轮跨区域扩张提供了监管政策空间。
五、相关对策建议
(一)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入手,实现金融机构区域扩张与区域合作相结合
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目标,银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的审核和引导力度,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总量、金融资源、市场环境、政策环境、金融机构竞争程度和饱和度、客户资源等因素,优化其分支机构跨区域布局,推动跨区域经营的各类商业银行异地分支机构在国际业务、资金运营、银团贷款等方面的业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进在网络、网点、信息等资源方面的共享,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多赢格局,推动中国金融体系良性发展和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对经营和管理模式进行市场分工和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银行服务和盈利模式
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降低金融机构过度依赖利差的盈利模式,加大其产品和服务创新,通过政策倾斜,引导金融机构在跨区域发展过程中实行差异化经营策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和细分,集中优势资源,搞好特色经营,避免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同质化竞争,配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提高其整体盈利能力,实现金融机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有效降低金融机构风险发生和扩散的概率
建立金融机构扩张的内部约束机制,实现风险可控下的规模有序扩张和盈利水平的提高。要求金融机构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构架,覆盖市场风险、信贷风险和操作风险,对不同风险、不同业务、不同地区进行差别化管理,提高风险识别、计量、监控和处置能力,引进先进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技术,实现风险的动态监测和量化管理,建立完善基础数据库系统,并采取相应预警和处置措施,将事前预防、事中检查、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及时预防并化解金融机构过度扩张引发的各类风险。
一、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评估
在明确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之后,为了更好地提出风险控制的对策,首先需要对不同的风险进行评估,明确其危害程度和特点,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在风险评估工作中,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证券投资基金的警戒线进行评估后得出的只是一个参考值,虽然能够测算到影响基金投资收益的程度和造成风险的不定因素但是不能够准确评估出一个确定的数字。其一是因为证券投资基金风险评估获得的结果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时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评估和校对,使得到的结果更为准确和稳定。其二是因为每一种股票基金都具有自身特点,因此采用的风险评估手段必须具有差异性,需要掌握风险变化的规律,避免经验主义错误。
二、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控制
(一)完善投资组合
合理的投资组合和投资工具的选择是控制证券基金风险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更好的防控风险和保障投资收益的稳定获得,必须完善投资组合,并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恰当的投资工具,调控资产比例。我国目前主要有二类投资工具分别是债券和股票,基金管理者可以根据投资需要和期望收益选用恰当的投资工具。按照投资策略来分析的话,投资选用上市股票能够确保证券投资基金收益,还能够防范和控制风险。基金管理者为了保证投资组合的合理性需要选用恰当的投资策略和组合,那么在确定投资策略及组合的时候必须征求和考虑到投资者的需求。投资者对于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更多考虑的是收益回报、通货膨胀风险以及投资风险,因此基金管理人员需要对以上几种风险进行考量,在确定投资组合的过程中务必考虑到投资的安全、稳定的收益回报、分散投资和投资套现。
(二)加强利益协调
在控制证券投资基金风险过程中,基金监管需要承担起重要责任,采用有效的投资基金监管手段对基金的运作管理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和控制,加强利益协调工作,确保基金的安全稳定运行。证券投资基金监管需要提高对利益协调工作的重视程度,将投资者利益的获得作为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集合投资方式,可以实现投资者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其优势在于通过基金管理者对基金的合理投资与管理来获得较大的投资收益。证券投资基金在将大量的公众储蓄聚集起来后对其进行集中管理,这些巨额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证券市场的发展,涉及到整个金融秩序的稳定,那么更大程度的突出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显得更加重要。因而,我国需要不遗余力的完善和优化基金监管体系,进一步确保利益协调,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三)加强法制管理
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制建设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障,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基金管理法律法规能够对证券投资基金的行为进行约束,为相关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从而降低风险。加强法制管理控制投资基金风险可以从以卜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借鉴国外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控制和法律建设经验,建立起一套完善带有中国特色的基金法律系统。第二,建立基金评估考核制度,对基金信息的披露进行监督,将风险和回报作为基金评估考核的标准,使基金风险评估更为准确。第三,完善和优化基金治理机制,合理地进行内部控制,解决利益冲突问题,进一步减少基金管理者的成本支出,使投资者的权益得到保护。第四,证监会通过现场检查和实时资料分析的方式对基金的运作和管理进行有效把控,并且要严格执法,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基金运作的健康发展,有效防范政权投资基金风险。
(四)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风险控制的相关其他措施
证券投资基金投资是日前比较普遍的一种投资方式,但是由于其运行及管理的特殊性,在其运行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风险,我们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了简单评估,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控制措施:1.进行投资数量的限制;2.严格遵守分散原则;3.依据基金的实际价值来进行投资;4.采用短期、中期、长期有效结合的投资模式;5.应用时变的投资组合;6.确定比例的投资组合;7.保留日常赎现的备用金。
三、有效规避我国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与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来降低投资者的选择风险
目前,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占有较大的比重,这种开放式基金完全将风险排除在外,但这种风险并未真止被排除掉,在金融体系中仍存在且对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这种投资风险进行风险评估与风险研究,弄清这种风险存在的根源以及发生的前期特征,才能在风险来临前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风险降低。也就是说,为了有效规避开放式基金的投资风险,有必要建立健全基金法制和法规,使得投资有法可依,可法可循。并在此前提下,进行基金评估才信息披露,让所有的投资者有对基金有所了解。
(二)规避投资风险的另一个方法是投放固定收益基金
对于投资者来说,风险性较低,收益率一定的固定收益基金倍受欢迎。因为此类基金属于债务型,基金借贷方在规定期限内可以给付基金公司固定的收益,这部分固定的收益被基金公司以一定比例分配给投资者,使得基金公司和投资者都处于较小的风险中实现资金收益。因此,自2010年发行债基后,固定收益基金赢得一定的市场比例,且在新基金中比较受欢迎。特别是中短期的债基,时间短,见效快,风险低,能够对股市振荡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关键词】 企业金融风险 成因 特点 控制
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金融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时又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各种风险因素显著增加。虽然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增速仍居高位,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明显增多,下行不可避免。欧债违约风险继续困扰全球市场,继希腊债务危机过后,意大利与西班牙已经接过欧债违约风险的接力棒,其GDP分别位列欧元区的第三、四位,经济规模及债务数额如此之大,完全超出欧盟及IMF的救助资金范围。同时,全球失业率高位徘徊、“通胀”压力的风险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形势难以乐观。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的金融风险与日俱增,像期货商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外贸结算的汇率风险、债务契约的信用风险、证券资产管理的收益率风险等等。如何规避企业经营中所遇到的上述风险,成为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参与国际产业循环和分工的大中型企业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1. 企业金融风险的形成及控制现状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交易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可以分为市场风险、制度风险、机构风险等。企业金融风险,是指企业在从事金融活动时,由于汇率、利率和证券价格等基础金融变量在一定时间内发生非预期的变化,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企业金融风险可分为:外汇风险、筹资和融资风险、利率风险等。从风险的构成要素来看,企业金融风险的风险因素是企业从事金融活动;风险事件是汇率、利率和证券价格等基础金融变量发生非预期的变化;风险结果是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即实际收益少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超过预期成本的可能性。
1.1企业金融风险主要是由经济原因引起。企业要生产经营必然要发生筹资、融资活动,而金融活动主要是以金融资产买卖的形式进行,其中,作为一般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和用于再生产的货币资本共同构成全社会的货币流通量,它们都不停地做循环周转的运动,是最重要的金融资产。而证券则是现代金融的重要工具和金融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过去的几十年,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展中,证券化已成为一种趋势,银行的存贷款业务正改变过去那种定期和固定的债权债务形式,而代之以可在二级市场上自由买卖、转让的有价证券形式。同时,作为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必然要求,资产证券化还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由于资产证券化和货币化交易方式广泛地存在于现代企业的市场化经营活动中,导致企业经营和运作必须面对一系列的不确定性风险。其中最常见的不确定性风险来源,是企业经营活动中采用在交易所交易的原材料、产成品、有价证券,以及可以用上述交易方式进行比照交易以获取收益的经营活动。这些经营活动所带来的企业经营风险通常源自金融市场风险,因此产生企业金融风险。同时,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以来,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为浮动汇率制所代替,国际商品交易的结算过程中就会产生汇率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需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再加上人民币升值,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和产品交付时就面临着极大的汇率风险,这同样形成企业的金融风险。
1.2由于金融风险本身具有复杂性、隐蔽性,我国企业金融风险控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我国资本市场信息透明度不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和重大事件信息的失真较为严重,使得金融风险缺乏有效监督,公众和政府对市场运作的真实情况无法准确掌握。其次,企业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多停留在表面上,缺乏深刻的认识。企业金融风险控制基本上都是公司财务部门的职责范围,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实施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程序。再次,由于没有一套成体系的评估与量化标准,虽然认识到了风险的存在, 但是对于风险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估计不够。缺少对风险的量化管理,没有运用有效技术来识别、评估和监测风险,金融风险的防范缺乏连续性和专业性。由于企业金融风险管理成本高,且我国企业的金融风险控制水平较低,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 企业金融风险的特点
企业在从事金融活动过程中将会面临许多风险,每一种风险的特点不同,对企业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同时,由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不同,产生的效益和造成的损失也各不相同。但企业的金融风险,从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又形成许多相同的特点,把握企业的金融风险的特点,建立完善的制度及科学的控制体系,就能及时预防和减少企业的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和危害,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1企业的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是金融风险产生的必要条件,只要有金融活动,就必然有不确定性。汇率的升降、利率的变化、证券价格的波动,都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政府的经济政策具有不确定性,政策力度的大小具有不确定性,国际市场的变化也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的金融风险造成的后果也有不确定性。
2.2企业的金融风险具有可预测性。经济的发展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经济的发展可以预测,同样企业金融风险也可以预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可通过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来完成企业的金融风险的评估预测,对企业金融资产实行风险管理,进行系统的风险识别、分析、监测,从而规避风险实现风险管理,减少企业损失。
2.3企业的金融风险具有可控性。尽管金融风险是客观的,但是金融风险是可控的。企业因生产经营拥有金融资产,必然存在企业金融风险,而我国目前企业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不高,金融资产经营性风险,企业通过正确有效的金融防范和预警体系,对企业金融资产进行事前识别、预测,并根据企业自身金融资产的具体情况进行结构调正、分散、转移,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控制的。
3. 企业金融风险的控制
3.1企业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从思想上重视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
企业发生金融风险,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自身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忽视企业金融风险,就会使企业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甚至破产、倒闭。因此,企业应充分重视金融风险,将风险管理上升到公司战略的高度。当前全球面临严俊的经济形势,但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有实力的企业。
3.2企业必须从制度上和机构上加强管理,对金融风险形成定期报告制度
企业要有明确的金融风险控制目标,要从成本和效率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制定符合企业自身条件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同时,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其成员不仅要符合相关资质要求,并且必须拥有足够的权限介入公司的关键生产经营活动与投资决策的过程,能够独立、全面、高效地开展风险调查工作。其次,风险管理部门必须能够充分识别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使监管部门与投资者能及时了解公司的重大事项;但是没有形成金融风险定期报告制度。因此,应该尽快建立与完善金融风险专项披露制度:企业必须定期向监管部门或利益相关人报告持仓规模、资金使用、盈亏情况、风险敞口评价、未来价格趋势、敏感性分析等情况;必须在重大事项(重大亏损、浮亏超过止损限额、被强行平仓或发生法律纠纷等)发生后及时报告相关情况,并对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及处理结果建立专门报告制度。
3.3企业必须建立科学系统的金融风险评估系统,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企业风险控制系统要科学、合理的构建,企业风险控制系统应涉及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等各环节。必须赋予该系统操作人员拥有足够的权限介入公司的关键生产经营活动与投资决策的过程,能够独立、全面、高效地开展风险调查工作。
3.4企业要对金融风险实行预警机制
为使企业金融风险的防范具有连续性和专业性,企业应通过运用金融风险定量评估系统量化和监测金融风险,一旦发现金融风险,立即发出预警信号,以引起公司管理层与投资决策部门的重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控制企业金融风险,减少企业经济损失。
3.5企业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的金融政策和变化
企业随时了解国际、国内金融政策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外贸企业,这里面比较重要的是国际“银根变化”。所谓的“银根变化”就是指从美联储到中国人民银行银根的紧与松,包括存款准备金,贷款利率,以及居民存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这些都很可能会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来不断的进行调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结合的更加紧密,轻微的政策调整都可能影响到企业的利益,尤其是出口企业的利益,外贸政策的调整将对出口产品价格以及出口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在一个时期内,将国际国内的银根方面的变化贯穿到自己的生产决策中。
3.6企业应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加强银企合作
控制企业金融风险,需要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公共信息和金融政策资源。在信息资源方面,企业要时刻关注国家统计局、央行、证监委、行业协会等部门的信息,及时调整企业的金融资产方向,规避风险。在金融政策资源方面,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对走出去的企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是企业加快开拓国际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坚强后盾。同时,商业银行有很多好的产品可以提供企业来选择作为规避风险的工具。每一家银行都有产品的研究和开发部门,他们会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地推出很实用的产品。企业的经理应当经常和银行的财务经理进行交流和沟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量身为企业设定资金管理的模式,从而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企业应加强与金融业的合作,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对投资对象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前者往往注重与标的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以提升自身价值,对短期财务收益看得相对较轻;而后者则恰恰相反,更注重目标企业的财务回报。如这两类企业加强合作,可以起到取长补短、规避风险,在利益上各取所需的效果。
3.7企业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采取组合式风险管理
企业的发展方向,要与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式相结合,要和中央制定的转方式、调结构相结合,必须改革和创新发展模式,选择多样化、风险分散化的经营战略,不仅要经营好国内业务,还要积极开拓国际业务,走国际化、规范化、市场化、多元化的道路。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企业应当抓住机遇,通过跨国并购、股权置换、海外上市、项目融资等方式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加速国际化步伐,在控制企业金融风险的同时,使企业自身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黄达《货币银行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关键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管理策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健康平稳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对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对于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任何企业都要面对风险,任何经营活动都有风险。所以任何企业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学会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是特别针对金融行业而言,指因不确定因素的发生而给金融活动造成的损失或者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不确定因素被称为风险因素。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分析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造成资金损失的大小以及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风险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风险意识开始到风险识别,再由风险识别到风险分析,到风险处理后的风险控制和反馈,最后又返回到提高风险意识,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风波迭起,危机频发,引起各国政府和金融界的广泛关注。而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的进一步改革与开放,在原本比较薄弱的金融体制基础上,金融市场产生风险的因素逐渐增加。因此,分析和研究金融风险根源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策略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二、我国金融风险的产生根源和表现形式
我国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有金融行业自身的特点,也有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产物。从金融行业内在原因来看:
1.金融业务活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与一定环境变化相结合,就会出现风险问题,存在潜在的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如果处理不当或者缺乏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时,风险就会产生。
2.现有的金融管理理论和方法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要,其分析基础是在完全均衡假设和静态假设下得出结论,却要应用于非均衡状态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经济活动中,必然常常遇到挫折和失败。
3.金融管理人员能否根据环境变化做出正确决策并组织实施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不能完全做到,就会给金融管理目标带来不良影响,造成风险。
从外部环境来看:
1.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在快速发展,然而由于众多原因,相应的金融运行有时紧缩、有时放松和再膨胀,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困难。
2.我国人民银行侧重于法规性监管,忽视风险性监管,金融风险控制环节薄弱,金融立法和执法不健全,金融体系不规范。
3.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市场信用体制的建立更是任重而道远,许多企业改革不规范,造成巨额的银行不良资产,给银行信贷资金运作带来风险。
在我国金融业快速扩张的同时,金融发展中的风险隐患也在不断加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形式。
1.管理体制风险。这是指金融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引起的资金损失或运营效益下降。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效率降低,监督乏力的问题,以及其内部之间、与业务部门之间、与外部的经济单位之间,存在不协调和沟通不及时等问题。管理体制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对该风险的化解与防范极为重要。
2.金融交易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或不愿履行合同规约的条款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是当前我国银行业比较突出的金融风险。虽然我国几次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划出不良贷款,使不良贷款比率下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不良贷款还是相当高的。我国银行自身约束不利,对债务人的法规约束软化也是造成信用风险的原因。
3.金融改革风险。是指因出台一项政策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毫无疑问,一项政策或改革的实践是为解决现实中的突出问题,但也可能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其他问题。从风险的角度分析,就是又增加了一些新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轻则影响政策或改革的成效,重则危及政策或改革的成败。因此,政策风险是决策时首先应该充分考虑的。
4.资金运作风险。资金运作风险包括资金流动性风险和资金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指没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资金管理风险是指因资金被挤占挪用而不能满足支储需要或存储不经济所产生的负面作用。这种风险出现时将严重影响商业银行。
5.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风险。内部管理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由于金融活动和金融关系的复杂性,使得金融人员及有关业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出现技术性差错而带来损失。例如随着金融办公自动化的提高和金融管理任务的增加,线路故障、操作失误、黑客入侵、数据丢失、业务差错等问题时有发生。道德风险是指因金融人员道德品质下降,给资金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金融活动中,有些金融人员抓住各种机会以各种似是而非的名目、借口和手段侵吞公款的事件屡见不鲜。
6.利率汇率风险。我国银行业及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之间时常会互相竞争抬高存款利率,收揽储蓄。这种竞争方式使得利率风险大大增加。此外,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直接影响外汇资产,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
三、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研究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是值得人们担忧的。建立符合金融行业战略定位的科学、完整、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金融行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宏观角度看,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完善金融法制法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需要成熟的金融法制法规来防止金融犯罪。1993年起,我国着手的金融领域法制建设已经基本形成。法律手段作为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手段日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是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还有待于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2.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前提。这些工作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完善票据贴现市场为企业和银行短期融资创造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国家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保持必要的力度。以期在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继续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进一步增强我国抵御国际投机势力和国际金融风波冲击的能力,实现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
3、加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要条件。加强金融监管需要从目前的法规性监管向风险性监管转变,从单一的现场检查向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并重转变。逐步健全对金融机构的接管、终止、兼并和破产等制度,以及对金融机构负责人的离任审计制度、要建立金融监管责任制。监督金融机构降低资产风险,提高资产质量。
从金融风险管理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对金融操作人员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把风险意识贯穿于金融人员的工作中,深入到金融部门内部,使他们在注重工作成果的同时,要善于及时发现可能的风险。只有在金融部门内部形成风险意识的氛围,开展金融风险管理才有可能。
2.制定金融风险评级机制。在找出潜在的风险之后,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将造成的损失是非常的重要的。风险造成的损失取决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风险评级制度可以使风险分析定量化,为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策略提供可靠依据。风险评级机制就是在风险识别和衡量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排序,列入不同的风险级别。风险级别一般有高频率高损失、高频率低损失、低频率高损失和低频率低损失四种类型。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也有、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四种。可以用来防范和化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