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例研讨活动总结

课例研讨活动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例研讨活动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例研讨活动总结

课例研讨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举办典型校教学开放日活动总结

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了全县中小学“典型校教学开放日”活动,此次活动,把评价机制引入研培工作中,体现了我校“研培评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以教科研为基础、以培训为依托、以评价为导向,聚焦课堂,搭建平台,资源共享,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校际交流。4月初-5月末进修学校中小学研培部全程设计、组织了全县典型学校教学开放日活动。

一、多方调研,确定主题。

我校中小学研培部对此项活动高度重视,召开研讨会确定活动主题,明确活动目的,通过教研员下校听课指导、参观校园文化建设,对全县26所小学,19所中学进行调研,最终确定1所小学、3所中学为开放日的典型校,确定了小学5节、中学19节展示课,涉及小学和初中7个学科,参训教师935人,参培业务校长和政工校长40人。

二、精心准备,安排周密。

为保证活动顺利开展,进修校研培部按照《“典型校教学开放日”活动方案》,下发了《关于开展嫩江县“典型校教学开放日”活动的通知》,制定了《“典型校教学开放日”活动计划》,详细安排了活动要求和活动流程,并制订了教学开放日典型学校和出展示课教师的评定标准,确保校园文化和课堂展示的优秀性和示范性。

三、研培一体,评价跟进。

4月6日,副校长组织召开教学开放日的开幕式,确定以 “研培评”一体化工作思路为指导,以“立足课堂 —— 聚焦问题—— 确立专题——研究评价—— 共享提升”为活动方式,要求研培一体,以评促研,确保参展学校研有所得,参课教师教有所长,参培教师学有所获,打造学科教学特色 ,拓展学校发展空间。要求各校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各校领导和教师参与活动情况将作为评价学校的依据。确保通过开放日活动展示校园文化,达到各校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课例研讨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一、 更新观念,树立校本教研意识

有句话说得好“理论是先导,学习是保证”,搞好校本教研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习,因此我校把“做学习型校长、建学习型学校,带学习型教师”作为办学理念,要求教师把学习看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方式,一种生存方式,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研究意识,为此开展以下活动。

1.开展“书香校园”活动,要求教师读三种书,第一种书(教材、教参、课标),第二种书,继续教育用书,第三种书,文学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书籍,我校的图书室建设起点很高,2009年10月已被评为辽宁省中小学图书馆示范校,完全能够满足广大教师的要求。

2.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

“走出去”我们主要向骨干教师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在这点上,我觉得我们的校长是一个非常有头脑,有远见的人。尽管学校资金非常紧张,每年,每学期校长都会拿出一部分资金让我们的领导,教师到外地学习进修,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并且要求外出学习人员每次回来之后,都要写出学习报告或体会,而且还要上汇报课。

“请进来”请教师学校的教研员同志来校现场指导教师备课,深入课堂听课,为教师释疑答惑,指点迷津。使教师们在教学中少走弯路,使学习落到实处,培训突出实效。

3、 开展教师反思活动

我们的教学反思有两种形式: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个体反思要求 教师语文、数学每一节新授课都要进行,其它学科每一单元要 进行一次反思。

群体反思:要求同一年组或学科组,可以针对一节课,一个教学片断,一次成绩检测,以及教学中的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等进行教学诊断,鼓励教师点评自己,点评他人,点评学生,总结规律,达成共识。

二、 创新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提倡“参与式”、“互动式”、“交流式”的教研活动。

(一)几年来,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式

1.开展集体备课,同步研讨活动,教师先在“自备”形成教学个案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形成通用教案,然后采用一课多用的形式进行上课,做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集体备课,同步研讨”活动是我们学校沿用的传统教研活动方式,深受教师欢迎,这一活动增加了老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克服了过去文人相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而是形成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研究氛围。

2.专题式教研

在教研活动前,先抛出一个专题,如: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突出朗读的实效性“老师们围绕这个专题进行准备,在教研活动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达成共识,形成对策,从而指导教学。

3.联合式教研

同一学科不同学段的老师坐在一起进行教研,如低年段和中年段老师合作教研,目的是让老师相互了解教材间衔接、过渡以及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以便站在一个大的语文观和数学观去教语文、教数学。

4.开展与县内名校联谊及参与片教研活动

我校与西丰镇内的东方红小学是手拉手单位,每学期,我们都送派年青教师到东方红小学进行学习、积极参加北片五校组织的片教研活动。

(二)聚焦课堂,展示课例,交流互动,激发思考

多年来教学实践,教师一致认为课例研究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校本教研方式,因此,我们加大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开展了“四课”活动,第一种推门课,第二种课是示范课,主要是让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上课,第三种评优课,在校内开展优质课竞赛,第四种复习课,每学期末,我们都特别重视复习课的研究,指派有经验的老师上复习课,大家进行观摩,从而探索有效地复习指导方法。

其次我们还开展了“青年教师”培养工程,要求教龄在五年以下的年青教师向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名望的老教师进行拜师学艺,结对子活动,承诺双方互相听课,坦诚交流,并提出“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经验,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观念”的新结对理念。

(三)开展课题研究,解决教学问题

“科研兴校,质量立校”是我们办学永恒的主题,要做科研型的教师,思变型的教师,就应致力于课题研究,“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省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1个(已通过验收),“十二五”期间,国家级课题一个,省级课题2个。这些课题我们特别注重规范其研究的行为,我们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必须落实六个研究行为,第一,学习理论,第二,调查现状,第三,设计行为,第四,落实设计,第五,反思行为,第六,总结提炼。对研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留下数据和文字痕迹,从而规范课题研究档案。

三、取得成绩

回顾几年来的校本教研之路,虽然艰辛,但很充实,迄今为止,我校相关的论文、教育案例获奖达40余篇,其中国家级论文10篇,省级论文18篇,一人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课,2人被评为省级优秀课,5人被评为市级优秀课,参加西丰县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我校获优秀组织奖,张楠、王雪多次参与县小学部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王晓明老师为全县科学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张楠在西丰县首届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个人全能一等奖,并代表西丰县参加铁岭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安然老师在西丰县首届学科标兵评选中被评为体育学科标兵。

课例研讨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结构;教学成效

在我校举办的“聚焦课堂,优化课堂结构”研讨活动中,信息技术的活动内容选自《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章节为《图片的插入与编辑》,授课班级为两个中专班。我采用课例研究的方法,“课堂再现”了两位中专骨干老师对这一内容的授课过程。

一、课例的呈现与对比

1.教师A的设计

⑴情景激趣,引出主题:展示去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小报,回顾同学们去天目湖的情景。

⑵任务驱动,自主探究:任务一、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如何插入图片?教师提示采用插入菜单。学生相互帮助。

⑶实践运用,提高发展:任务二:如何改变图片的大小?任务三:如何移动图片的位置?任务四:如何调整图片和文字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师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模仿。

⑷展示评价,归纳总结:通过学生作品的演示,教师的归纳,请同学们议一议如何使这些作品更加美观。

2.教师B的设计

⑴情景导入:课前展示学生学雷锋活动照片,创设主题情境;将一名学生上节课制作好的纯文本感恩征文和教师插入图片后的文档展示给学生看,提出问题:这两个文档有哪些共同点?哪个更吸引人一些?学生对比作品,回答问题。

⑵新课展开:发放学案,学生自主学习。根据任务书,学生试着完成起航篇的操作:将指定照片插入感恩征文,并对操作过程中有困难的题目做好标记。由组长汇总本组成员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反馈给老师。老师将汇总的问题作详细讲解和补充。讲授插入图片的方法。学生根据老师讲授的方法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二次加工。教师通过巡视,拿一学生的作品与学生一起分享,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插入的图片是否符合文章内容?图片的大小和版式是否影响整个文章的版面?

⑶巩固练习:学生根据学案继续完成引航篇:根据自己撰写的活动总结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作品,并填写好自我评价表。期间小组成员可相互协作。教师巡视,指导,督促,答疑。

⑷评价反馈: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简单互评,教师进行点评。

⑸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图片插入和编辑过程中的注意点,着重归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⑹课外作业:完成学案的远航篇:为雷锋月月刊设计一个封面。

同样的教学内容,两位教师以不同的形式共同完成了这次“异构”的呈现,给我们参加听课的老师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角度和思路,给了我更多地启迪。

两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设置递进式的任务贯穿全课始终,设计精美的实践小报引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任务设计”的第一着力点,把教学目标放在“任务设计”的首位,让学生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参与任务活动,从而习得知识与技能。学生练习的作品,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各抒己见,在建议中成长,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爱。

学生合作自主尝试设置图片格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还让学生明白技能的学习就是要运用到图文的整体制作中,提高审美意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去寻找更加丰富的知识与技能,体会独特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给自己带来的。

二、观察与评价

听课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听和记”,而是“学”。“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的魅力在于如何将学生初始学习兴趣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提倡以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即学习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这堂课,学习目标是依照《大纲》要求,围绕信息获取、加工和交流,着力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主动解决问题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

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往往隐藏在热闹和精彩的课堂背后,需要我们听课老师认真探究,仔细品味方能领悟的。所以“听什么?怎么听?”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教师要充当“听课人”角色,将自己置于“评判”的境地中。

1.听教学思想,感悟教师是否体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2.听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设计整体新颖,结构完整,重难点突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安排得当,注意课程整合。教学内容以目标为依据,灵活处理教材,教学内容生活化,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3.关注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过程,关注学生活动是否有一定的深度,活动是否充分,活动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是否符合学生、教学内容实际,活动内容是否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既做到全体参与,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提出要求,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能力有所发展。

(二)教师另一方面要充当学生角色,将自己置于“学”的境地中。

教学活动设计要体现行动设计、任务实施、项目评估、巩固拓展等环节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任务实施环节中,要遵循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引导学生按照任务实施步骤展开学习,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不能只是盯着教师,而应该多看看学生。因为教学效果往往是从学生那里反映出来的。有一位校长说:“好课的标准不好说,但只要课上孩子们‘小脸发红,小眼发亮,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这堂课一定不是差课”,这些都是看出来的。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时时关注身边学生听课和练习以及交流的情况,将自己置于“学”的境地中,适当参与他们的活动。我们就会对“为什么没有做完”、“为什么做得不快”、“为什么做得不规范”、“为什么做得不完美”等进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

(三)我们更应该是“教师”的角色,将自己置于“教”的境地。

如果我是授课老师,我会如何设计这堂课?与这两位年轻老师相比,我的教学优势有哪些?他俩的课堂与自己的课堂会有哪些共性和相通之处?哪些亮点对我有启示和借鉴的?又有哪些小失误是可以规避的,应该怎样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另外,如果听课教师手里有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就能依据量表确定听课的着眼点,大大减少听课的盲目性。譬如,根据这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可以在老师引导下关注以下几个“观察点”列举的内容,进行自评或互评:1、搜集的信息主题是否突出;2、纸型设置与要求是否相符;3、文档中有两幅以上与文档主题相符的图片,并设置了合适的环绕方式;4、所有内容控制在一页之内;5、报头采用艺术字制作,大小、位置合适;6、正文设置了合适的分栏效果,字体及段落格式合理;7、内容与形式均与主题相符;8、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三、交流与创新

在听课过程中,由于我们自身的素质、所处的位置以及听课时候视角的不同,每个老师对于课的理解也自然有所不同。那么在听课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和其他听课老师合作,听课教师的位置可以分布在教室的各个地方,最大范围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可将听课项目分解成一些细则,分给听课教师,让他们重点进行该方面的情报收集。教师在听课过程中,不但要认真听,还要仔细记,特别是问题解决的部分,更要关注细节。不但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程度以及活动的开展情况,要善于思考,全身心投入分析、判断、归纳、概括、总结课堂中的现象和本质,以便于交流时能有的放矢。

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只有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经过课堂教学的检验,才能看到效果。学生是检验效果的唯一标准。当一堂课听下来,教学的效果如何?我们不妨问三个问题:第一问,学生参与了没有?第二问,学生是如何参与的?第三追问,学生参与的效果如何?

听课之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反馈系统,它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一是要和听课老师进行交流,将自己对所听之课的“感觉”、“疑惑”真实呈现,与其他老师进行探讨,引发自己向更深层次思考,并实现教师间观点的共享和思维的碰撞。二是要与授课老师交流,重点针对听课过程中自己所产生困惑与他们进行交流,领会授课者的设计意图,对课进行深度剖析与品味,消化和吸收这堂课中的养分。当然交流要针对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情况,在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同时,要认真听取同伴之间的评价,积极参与讨论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便执教者和自己都能在交流、讨论、研究,改进中不断进步。

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一种对话性实践。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性认识,是需要从自身角度来建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如此,故而在做好评价、交流等环节的同时,还需要做好相应的行为跟进:一是及时将听课后的体会付诸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实现学以致用从而提升自我;二是在实践中要有所创新和突破,对他人先进的课堂艺术和做法吸收其精华,巧妙融入自己的教学特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积极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品质追求的必然归宿。通过优化课堂结构,能够不断掀起学习的,能够让课堂充满期待与生机,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时候,就要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念、学科规范、教学方式、技术运用等情况予以高度整合,从而真正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成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芒,张志祯.编写《现代教育技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11)

[2]R.M.加涅等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课例研讨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师院校;精品课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6-0053-04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数学教育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获取数学教育教学必备的知识技能,形成数学教学设计与研究能力,弘扬教师教育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主动适应并服务引领基础教育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建设的内涵意识,较好地实现毕业生与教师岗位对接,高师院校应当加强数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这个核心课程的建设。2005年,笔者负责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被学校立项为精品课程。2008年,该课程又被立项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本文拟结合笔者主持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模式改革三个方面初步探讨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1 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目标定 位

由于传统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主要是研究中学数学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及教师的常规工作,更多地是针对具体内容的教学问题,而没有能从中提炼出数学课程与教学本质的东西和特有的规律,也没有能有效地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关于数学课程目标的变化、数学教学内容的更新、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师生互动关系的重构等要求,而且,由于过度重视教学理论轻视课程理论,相关偏向还直接导致了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课程与教学人为分家、相互制肘的局面。因此,传统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已不适应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国内外数学课程与教学实践与理念研究的需要,对原有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师范院校率先倡导了这门传统课程的改革,作为一所地方师范专科院校,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也敏锐地意识到对这门传统课程进行改革的重要性,积极顺应了全国师范院校改革《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潮流。特别是随着教育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便立即开展了《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经过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和校外专家的有力指导,2003年正式将《中学数学教材教学》课程改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从《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到《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不仅是课程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课程理念与课程内涵的变化。从课程理念上分析,这种变化体现了主动适应并服务引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识,体现了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数学教师进行适应性研究的思考,体现了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巩固师专教师教育已有成果、对传统教材教法课程进行扬弃的追求。从课程内涵上分析,建设中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既要正确地反映科学的数学观、课程观、学习观、教学观和评价观,运用先进理念讨论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的基本问题,阐明在“教数学”、“学数学”及设计数学课堂等方面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又要在课程教学实施层面高度重视知识与技能范畴目标的同时有效落实“发展性领域”的目标;既要能在理论层面相对完整地描述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估考核等基本要素以及数学学习的动机、兴趣、习惯、思维等基本要求,又要能紧扣数学课程标准以及现行数学教材,从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层面分析数学教学的准备及实施等各个环节的要点与要求,切实训练学生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设计作业和命题的一些基本技能。

基于以上分析,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目标定位于为义务教育(以初中为主兼顾小学)培养合格的数学教师服务,致力于学生数学教育教学创新意识和数学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数学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整体框架;能领会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目的意义、内容结构、实施方法、评价标准及其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提高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教学的整体认识水平,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获得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较为深刻地认识数学教与学的过程特点,理解不同教与学理论对数学教与学的指导作用;能熟悉数学教学评价的手段与方法;能掌握数学教学及其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实践技能,熟悉数学教学日常工作,能利用各类信息资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优化数学教学内容和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为高质量地开展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作好必要准备。

2 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构 建

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构建要体现基础性、发展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其中,基础性与发展性是指课程内容构建要针对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数学教育教学基础理论与数学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即学生学习了本课程以后要有助于今后的专业生涯中以此为基础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特别地,要能引发出必要的理论扩展、深化与创新,有助于教师生涯中终身持续的专业发展。时代性是指课程内容构建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积极面向数学教育教学实践,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义务教育阶段对高素质数学教师的要求,与时俱进、科学有效地选择并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特别地,应当结合就业需要合理增加引导学生训练“数学说课”技能的内容)。实践性是指课程内容构建要遵循高职高专的规律,注重学科特点,强化学生数学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注意将基本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有效结合,努力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综合性是指本课程内容构建要注意在数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心理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于数学课程与教学实践及其研究,同时还应注意课程内容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的有机融合。总之,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的构建应在吸收传统《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成果基础上,重新整合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构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体系,注意反映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成果,密切数学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关注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的焦点与热点问题。结合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现实需求,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置的《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框架如表1所示[1]。

必要的说明:(1)理论模块的关键是当代数学教育基本理论和数学学习基本理论,基础是对数学、课程及教学本质的理解,应反映出现代数学观和数学教育观演变发展的轨迹和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需求,应通过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基础教育数学课程变革的内涵和力度,应引导学生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双基理论有较好的认识。(2)实践模块的重点是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循序渐进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教学能力;难点是数学教学要点分析,特别是如何深入地分析数学教材,弄清每一部分教材的地位、作用与前后联系,以确定教学目标,同时能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给予切合其实际需要的教学,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核心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训练,基础是教学案例的观摩与分析,目的是使学生结合课例评析,理解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相关原理、原则、策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能逐步明确它们该如何选用,在探究与发现中掌握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和基本技能,并经过必要的训练,能够在数学教育基本理论指导下编制出有质量的数学教案,以便在教学实习中能充满自信地走上讲台。(3)“现代数学教学媒体与技术”的内容构建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与教学理论有效的整合,这种整合不是静态的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信息技术处理,它是一个师生基于信息技术共同创设课程文化和建构数学教学知识经验,发展学生数学教学能力的动态的实践过程。(4)专题模块是一个动态的模式,其内容可以根据教师个性及学生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包括必要增加与删改),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焦点与热点问题,拓展学生数学教育教学的思维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精神。

3 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改 革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说到底是课程教学观念改革,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改革应当自觉地关注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观念、受教育对象的学生主体观念、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观念。

首先,应当确立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观念,立足于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体系的全面更新,对教学过程中诸要素进行全面系统布局,使之系列化、最优化,组成一个合理的网络结构,以便发挥课程教学的整体功能,取得最大的课程教学效果。对此,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建设过程中,尤其注意如下几点:(1)就教学内容的优化而言,努力处理好知识宽度与深度、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关系,力求既注意各种关系的协调统一,又注意相关内容引入的适时性、适度性。(2)就教学手段的优化而言,除常规性教学手段的运用之外,还应当注意合理利用一些音像资源,引导学生观摩案例并进行评析,从中领悟数学教学的原则、方法及相关的概念,充分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引导学生及时了解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动态,在交流、探究中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3)就教学活动安排的优化而言,立足高师生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安排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各种活动[2],除此之外努力将“探究性教学”的思想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并充分考虑到探究活动过程中各个阶段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做法是:探究活动准备阶段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参考书目,使学习者亲自去获取相关理论的精辟论述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解读,在此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分析、综合、内化,师生制订好交流研讨提纲,充分落实研讨准备工作;探究活动研讨阶段注意组织学生观摩一些不同层次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讨论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数学教学原则与方法;探究活动总结阶段,通过师生有效合作,将研讨中相关意见或建议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训练学生数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数学教育教学理解能力。

其次,应当确立受教育对象的学生主体观念,即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自觉实践、富有成效地进行专业发展。就具体教学方法而言,课程教学中应当坚决废止注入式、填鸭式的方法,积极倡导并采取启发式、自学讨论式、专题讲座式等有益于学习的形式。学生主体观念实质体现着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以及对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最优结合的综合规划。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能力,课程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给各小组提供必要的课题与训练任务,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进一步凸显主体性。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的一个具体做法是,当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之后,可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行有关的实训活动,让学生利用实践模块中的一些课例和补充的相关材料进行课外的评课与说课训练,并在课内进行交流展示,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是非常不错的。除了融合与理论教学的教学实训,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过程中还非常注意在不同时段循序渐进地安排独立性的认知实习(见习)、短期实习(跟班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从更大范围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到基层学校见习、实习交替进行,有效实现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最后,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观念,是指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改革应当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教养、教育与发展的职能,重视提高学生数学教育教学专业智能,发展学生数学教育教学思维、创新实践意识。不少师范院校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通化师范学院对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展示案例合作讨论发表见解归纳提升”的教学模式[3];湖南科技学院构建了数学教学论的活动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建构教学知识[4]。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实践中,非常强调“教”、“学”、“研”三者的整合,通过序列的主体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数学教育教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教育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1)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2)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方案;(3)实施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4)开展多元的数学学习评价;(5)主动积极的数学教学反思,通过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经验分享的意识和策略,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持续发展[5]。教学模式改革本身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没有也不应有一个固定的格式,但并不表示改革可以随意而行,相反,为了使学生获得切实有效的发展,高师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改革应当自觉地遵循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批判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汲取原有相关模式的有益营养,继承其精华,合理借鉴相关学校改革的已有成果,并结合校情积极进行必要的创新,努力做到有模式而不为模式所限,遵循模式而不为模式所拘;模仿中有创造,运用中有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小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1-3.

[2]潘小明.高师生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初探[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69-72.

[3]曲元海.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 (2):81-82.

相关期刊更多

中学数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

数学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