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量子计算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Mirco A.Mannucci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Australia
Quantum Computing for
Computer Scientists
2008, 384pp.
Hardcover
ISBN 9780521879965
N.S.扬诺夫斯基等著
量子计算是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在跨学科研究领域中,量子计算开创了量子力学的许多出人意料的新方向,并拓展了人类的计算能力。本书直接引领读者进入量子计算领域的前沿,给出了量子计算中最新研究成果。该书从必要的预备知识出发,然后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来介绍量子计算,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编程语言、理论计算机科学、密码学、信息论和硬件。
全书由11章组成。1.复数,给出了复数的基本概念、复数代数和复数几何;2.复向量空间,以最基本的例子Cn空间引入,介绍了复向量空间的定义、性质和例子,给出了向量空间的基和维数、内积和希尔伯特空间、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厄米特矩阵和酉矩阵、张量积的向量空间;3.从古典到量子的飞跃,主要内容有古典的确定性系统、概率性系统、量子系统、集成系统;4.基本量子理论,主要有量子态、可观测性、度量和集成量子系统;5.结构框架,主要包括比特和量子比特、古典门、可逆门和量子门;6.算法,包括Deutsch算法、Deutsch-Jozsa算法、Simon的周期算法、Grover搜索算法和Shor因子分解算法;7.程序设计,包括量子世界的程序设计、量子汇编程序设计、面向高级量子程序设计和先于量子计算机的量子计算;8.理论计算科学,包括确定和非确定计算、概率性计算和量子计算;9.密码学,包括古典密码学、量子密钥交换的三个协议(BB84协议、B92协议和EPR协议)、量子电子传输;10.信息论,主要内容有古典信息和Shannon熵值、量子信息和冯•诺依曼熵值、古典和量子数据压缩、错误更新码;11.硬件,主要包括量子硬件的目标和挑战、量子计算机的实现、离子捕集器、线性光学、NMR与超导体和量子器件的未来。最后给出了5个附录,附录A量子计算的历史,介绍了量子计算领域中的重要文献;附录B习题解答;附录C 使用MATLAB进行量子计算实验;附录D 了解量子最新进展的途径:量子计算的网站和文献;附录E选题报告。
本书适合计算机科学的本科学生和相关研究人员,也适合各级科研人员自学。
陈涛,硕士
(中国传媒大学理学院)
Chen Tao,Master
一、反常霍尔效应的前世
(一)霍尔效应
霍尔效应是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于1879年发现的一个物理效应。在一个通有电流的导体中,如果施加一个垂直于电流方向的磁场,由于洛伦兹力的作用,电子的运动轨迹将产生偏转,从而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方向的导体两端产生电压,这一现象就是霍尔效应。
霍尔效应在应用技术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现代汽车上广泛得到应用。
(二)量子霍尔效应
作为微观电子世界的量子行为在宏观尺度上的完美体现,量子霍尔效应(强磁场中,纵向电压和横向电流的比值随着磁场增强而出现的量子化特点)一直在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1980年左右,德国科学家冯·克利青发现了整数量子霍尔效应,获得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82年,美国物理学家崔琦和施特默等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这个效应不久由另一位美国物理学家劳弗林给出理论解释,他们三人荣获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量子霍尔效应在未来电子器件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可以用于制备低能耗的高速电子器件。例如,如果把量子霍尔效应引入计算机芯片,将会克服电脑的发热和能量耗散问题。然而它需要的强磁场设备不但价格昂贵,而且体积庞大(衣柜大小),也不适合于个人电脑和便携式计算机。
二、反常量子霍尔效应
1880年,霍尔在研究磁性金属的霍尔效应时发现,即使不加外磁场也可以观测到霍尔效应,这种零磁场中的霍尔效应就是反常霍尔效应。反常霍尔效应与普通的霍尔效应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反常霍尔效应是由于材料本身的自发磁化而产生的,因此这是一个全新的量子效应,有可能是量子霍尔效应家族的最后一个重要成员。如果能在实验上实现零磁场中的量子霍尔效应,利用其无耗散的边缘态发展新一代的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从而解决电脑发热问题和其它的一些瓶颈问题,推动信息技术的进步。但反常霍尔效应的量子化对材料性质的要求非常苛刻,美国、德国、日本等科学家未取得最后成功。
2009年,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带领团队向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实现发起冲击。
2010年,中科院物理所的方忠、戴希理论团队与拓扑绝缘体理论的开创者之一、斯坦福大学的张首晟等合作,提出了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最佳体系。由清华大学的薛其坤、王亚愚、陈曦、贾金锋研究组,与中科院物理所的马旭村、何珂、王立莉研究组及吕力研究组组成的实验攻关团队合作,开始向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起冲击。截止到2013年的四年中,团队生长和测量了1000多个样品,利用分子束外延的方法使之长出一层几纳米厚的薄膜,然后再掺进去铬离子,生长了高质量的磁性掺杂拓扑绝缘体薄膜,将其制备成输运器件并在几毫开的极低温度环境下对其磁电阻和反常霍尔效应进行了精密测量。终于发现在一定的外加栅极电压范围内,此材料在零磁场中的反常霍尔电阻达到了量子霍尔效应的特征值h/e2~25800欧姆,世界难题得以攻克。薛其坤院士说:这是我们团队精诚合作、联合攻关的共同成果,是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荣誉。
三、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效应可能在未来电子器件中发挥特殊作用,无需高强磁场,就可以制备低能耗的高速电子器件,例如极低能耗的芯片——这意味着计算机未来可能更新换代。
霍尔效应是诺贝尔奖的富矿。最近一次也是第三次与霍尔效应有关的诺贝尔奖是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奖。2005年,英国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地在实验中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在常温下观察到量子霍尔效应。他们于2010年获诺奖。石墨烯这种“超薄的碳膜”厚度只有0.335纳米,是至今发现的厚度最薄和强度最高的材料。
此外,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于2007年被发现,2010年获得欧洲物理奖,2012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巴克利奖。
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催生产业变革
基础设施建设与基础资源保有成为互联网发展战略根基。近年来,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加速,有力推动了坚实的产业生态与网络应用发展基础的构筑。国际电信联盟(ITU)的2014年《衡量信息社会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球有近30亿网民使用固定网络或移动网络接入互联网,且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国际总宽带中占比超过30%。中国的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也将加速,预计到2020年,固定宽带用户将达到4亿,家庭普及率达到70%,光纤网络覆盖城市家庭、成为固定宽带主要接入方式,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将分别达到50Mbps和12Mbps,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11亿,宽带应用服务水平和应用能力大幅提升。可以预期的是,依托于世界先进的宽带基础设施,将为营造安全稳定的互联网接入环境,形成更加稳固的中国互联网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域名在网络安全顶层规划和设计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美国VeriSign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互联网域名注册总量达2.96亿;中国域名注册数量达2231万,占全球的7.5%。随着2011年ICANN启动New gLTDs计划,全球向ICANN申请的新通用顶级域名超过1900个,近900个获得批准,并有400个于2014年底完成了全球解析,注册量近200万。作为互联网基础性资源,中文域名的普及应用对于提升中国在世界互联网领域的话语权、保障我国信息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随之而来也催生了中文异体字处理规则制定、中文域名品牌保护等需求。
作为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石,IPv6是亟需储备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全球IPv4地址资源已近枯竭,IPv6正在成为重要的互联网基础资源。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全球已分配近17.2万块/32 IPv6地址,中国大陆共有19338块/32 IPv6地址,总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IPv6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不仅在于庞大的地址空间,更在于其在推动全球互联网向下一代互联网过渡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据ICANN预测,2015年全球数字经济的产值将超过4.2万亿美元,这得益于包括IPv6在内的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国对IPv6的认识深度走在世界前列,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以及电力、交通运输、能源等行业开始充分意识到IP地址资源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大量申请。
移动设备与泛在网络丰富网民生活
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基础良好,移动设备市场发展将以智能手机为主,可穿戴设备市场即将迎来“爆发式”发展。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人、使用率达88.9%;而据WeAreSocial《2014全球数字、社交和移动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手机用户在2014年9月就已经超过世界人口的一半;IDC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3.372亿部,同比增长11.6%,其中中国厂商分列3-5名,华为市场份额达8.9%、小米市场达5.3%、联想达4.8%,中国的三家智能机厂商总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苹果;尽管可穿戴设备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发展、产品功能、商业模式、竞争格局等方面正在探索和积累中,但随着移动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和移动网络接入条件不断优化,也即将进入爆发增长窗口期。
移动互联网接入环境持续优化,泛在网络正在逐步成型。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3G用户数达到4.48亿、4G用户数达2.25亿,3G网络覆盖和升级工作稳步推进,并已建成全球最大的4G网络,全球范围内的5G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前期实验也都取得了进展。在网络基础建设逐渐完善的同时,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技术基础,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将实现全面联通与覆盖,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转型、丰富生活方式的关键基础设施。
万物互联网时代下,网民的全面接入和日常生活全面网络化将得以实现。中国物联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约为6000亿元, 2015年预计将达到7500亿;IMS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将有500亿台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尤其是可穿戴设备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国内咨询机构预测,到201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将超过4000万部。随着智能设备种类日益丰富、功能日益完善,新型互联网应用将极大丰富、新型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加之互联网的深化普及将使每个普通人都获得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能力,人人都是网民、物物都能联网的泛在网络生活时代已不再遥远。
行业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
网络消费创新模式不断涌现,电子商务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eMarketer数据显示,2014年世界电子商务消费额达1.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美国贡献了全球55%的互联网零售额;互联网消费的移动趋势崛起,正在成为市场主要增长点;艾瑞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占整体市场份额的54.3%,已经连续数年实现翻倍增长,全球市场表现也是如此。网络消费市场规模增长与服务多元化,推动移动支付市场迅速发展;荷兰Adyen的移动支付指数报告显示,亚洲已经成为全球移动支付的第二大市场,占全球在线支付份额的17%,同比增长58%。在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创新应用已经向批发零售、旅游、生活服务等传统行业全面渗透,并开始向农业、工业制造、交通运输、金融等领域扩散。
社交网络跨界发展,与多种网络应用创新融合。WeAreSocial数据显示,2014年Facebook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3.5亿,位居全球社交网站首位,中国互联网企业腾讯旗下的QQ、QQ空间和微信同时进入前五名,其中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已达4.38亿。社交网络从论坛、BBS开始起步,到以用户原生内容为主的博客,再到分享互动的微博、Facebook,一路的演变和发展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深刻改变了人际交往方式,引发了传统媒体行业变革,甚至给公共管理领域带来了机遇和调整;同时,社交网络正在与电子商务、即时通信、在线娱乐、互联网广告等各类互联网应用和服务出现跨界整合,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不断创新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形成日益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
互联网行业将以创新技术为根基、以创新思维为导向、以创新设备为载体、以创新应用为展现,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精准化和社交化的需求,带给人们更加美好的智慧生活。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企业将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方面持续强化创新能力,不断引发商业变革,全面加速农业工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现代化进程,引领产业融合浪潮、建设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引领全球社会经济的变革。
技术创新为互联网发展提供原创动力
互联网的繁荣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对互联网技术演进的不断大胆设想和改进。
5G引领移动互联网发展未来。由于智能终端的大规模涌现,很多工作和生活都可以通过终端来解决。当前全球已经有140亿终端连接到互联网,但还有90%的东西未被连接,物联网必将是未来真正的杀手级应用,这就需要更高速的无线移动网络的技术支撑。
因此,业界启动5G研发,以应对当前移动互联网发展面临的瓶颈。5G标志性能力指标为“Gbps用户体验速率”,其关键技术包括大规模天线阵列、超密集组网、新型多址、全频谱接入和新型网络架构。大规模天线阵列是提升系统频谱效率的最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对满足5G系统容量和速率需求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超密集组网通过增加基站部署密度,可实现百倍量级的容量提升,是满足5G千倍容量增长需求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新型多址技术通过发送信号的叠加传输来提升系统的接入能力,可有效支撑5G网络千亿设备连接需求;全频谱接入技术通过利用各类频谱资源,可有效缓解5G网络对频谱资源的巨大需求;新型网络架构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NFV)将业务应用、资源池和硬件完全解耦后,可以将一切都虚拟化,软件将吞噬一切,未来将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共同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更灵活、智能、高效和开放的新型移动互联网络。
未来5G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以用户为中心构建全方位的信息生态系统。5G将使信息突破时空限制,提供极佳的交互体验,为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信息盛宴;5G将拉近万物的距离,通过无缝融合的方式,便捷地实现人与万物的智能互联;5G将为用户提供光纤般的接入速率,“零”时延的使用体验,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数密度和超高移动性等多场景的一致服务,业务及用户感知的智能优化,同时将为网络带来超百倍的能效提升和超百倍的比特成本降低,最终实现“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的总体愿景。
在我国,以华为为首的国内企业在5G方面已经提前布局,希望在新的移动通信领域占得更大先机。未来,5G仍将可能面临监管和牌照发放、组织机构以及标准推进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5G在网络架构上与固网之间的交互和耦合。
计算环境的“云雾化”。谷歌的云计算将互联网看作一团“云”,用户用标准的浏览器搞定一切,不论是内容、服务,还是操作系统的运行。严格说来,“云计算”并不是创新概念。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就曾有人提出“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口号。事实上,互联网的确在向“超级无敌计算机”的方向发展,比如“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这些都是殊途同归的概念。
当前,传统云计算的演进面临着超级大数据处理的挑战,从而衍生出各种计算模式与存储机制。雾计算(Fog Computing)是将计算和存储本地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云计算遇到的诸如带宽和时延过长等基础问题,也可有效解决云计算应对海量异构元数据的存储和计算复杂度过高等问题。相对于云计算的全球范围中心化,雾计算是一种高度虚拟化的平台,其基本特征是本地化,这就为低时延的环境感知应用(游戏、视频流、增强现实等)提供了可能。因此,雾计算的服务和应用更依赖于广泛部署的终端设施,从而使其能够通过点或接入点为移动设施传输高品质的数据流。当然,有很多应用同时需要雾计算的本地化和云计算的全球化,如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应用。
雾计算的概念由思科公司首创,旨在将云计算的部分功能拓展到更接近终端设备的层次。但在以“域(domain)”为单位的计算环境中,普遍存在着异构雾之间的交互问题,这需要对当前的云计算架构进行必要扩展。此外,雾计算让终端设备承担更多的计算与存储功能,这也对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量子安全强力防护互联网空间。自斯诺登事件爆发以来,人们对互联网安全的担忧与日俱增。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前互联网所用的密码技术重在保障信息从发端到收端的安全传输和安全存储,是典型的“知己知彼”科学。而密码的安全性有两种:一种为计算安全性,其原理上可破译,但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这就是传统的密码学;第二种是无条件安全性,无论窃听者能力如何强大,原理上不可破译。
量子密码是利用信息载体(例如光子等粒子)的量子特性,以量子态作为符号描述的密码。利用量子的不确定性和概率性特质,可以规避经典密码中的短板,即由于量子态叠加原理,量子比特不仅可以处在0和1两种基本状态上,还可以处在0和1的叠加状态,例如对应着电子自旋状态、光子的偏振状态。另外,量子密码的安全性有量子力学的物理原理保障。根据“测量塌缩理论”(对量子态进行测量将会改变最初的量子态),窃听者的存在会引入额外误码,这就为互联网密码安全带来了革命性的希望。
第17届广义相对论与万有引力国际会议(GRl7)于2004年7月18日至23日在爱尔兰共和国首都都柏林举行。如同GR系列以前的历次会议那样,它是在广义相对论与万有引力国际协会(Is-GRG)的赞助下举办的。这本权威性的会议录提供了万有引力物理学及相关数学领域最新进展的概述,以及对当前成就的综述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由于本书的撰稿人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这本会议录加入GR系列会议录丛书是当之无愧的。该系列会议构成了广义相对论与万有引力领域中最重要的会议。
本书收录的论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全体会议演讲,共有16篇,它们是:(1)数值相对性的现状;(2)圈量子引力;(3)关于引力波的探测;(4)相对天体物理学进展;(5)数学相对性的最新成果;(6)黑洞与信息悖论;(7)Brane世界中的万有引力和宇宙学;(8)关于熵、热力学及地平圈的简短描述;(9)高级引力波探测器技术:下一代干涉仪;(10)以宇宙学的尺度探究广义相对论;(11)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与LISA;(12)引力自作用力;(13)重回宇宙超弦;(14)量子计算;(15)位于活动银河系中心的黑洞;(16)宇宙学WMAP数据的蕴涵。第二部分专题讨论会报告,共有19篇。(1)准确解及它们的注释;(2)复杂方法、难题与连接变量;(3)场方程的数学研究;(4)解析近似与摄动方法;(5)数值相对性与代数计算;(6)引力的替论;(7)相对天体物理学;(8)B2(ii)宇宙学早期的宇宙;(9)后期的宇宙与引力透镜;(10)神秘的能量与宇宙学常量;(11)引力波源:源科学与统计方法;(12)引力波探测器的性能、运行及任务;(13)当前引力波探测器的结果;(14)高级探测器的研究与发展;(15)基于空间的干涉仪;(16)引力理论的实验室与观察测度;(17)量子广义相对论;(18)弦与M理论;(19)弯曲时空的量子场理论。
本书具有如下3个特点:(1)包括了万有引力物理学所有领域中的最新进展;(2)文章都是由这些领域中世界领军人物撰稿;(3)保持了广义相对论与万有引力系列会议会议录一贯的高标准。
本书可供从事广义相对论与万有引力研究的物理学家及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胡光华,高级软件工程师
(原中国科学院物理学研究所)Hu Guanghua,Senior Software Engineer
特斯拉自动辅助驾驶技术
特斯拉增强型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包括8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传感器,以及装有声纳、雷达软件的高速处理器。最远监控距离达250米,覆盖360度可视范围。当驾驶员使用钥匙“召唤”,车辆便会自动驶出车库,停靠在驾驶员身边。当车辆收到变道信息,系统会根据道路情况自动完成变换车道。车辆接近目的地时,系统还会自动搜寻车位,自动完成泊车。
“我本人每天都使用这个技术,每次都感受到了完美的体验。”
――成果人:特斯拉全球副总裁 任宇翔。
IBM“Watson”类脑计算机
“Watson”是一部类脑计算机,计算能力相当于40亿个神经突出,功率只有2.5瓦。目前Watson已在医疗健康、教育、金融、零售等行业开发出各项应用。例如在远程医疗领域,通过网络连线Watson可对边远地区患者的核磁共振片进行解读,甚至远程分析基因图谱。等同于在边远地区建成三甲医院,为民众健康提供科技支撑。
“所有科学都是在于发现,在于探索,在于求知,而科技在于发明,在于创造,在于造福于人类。”
――成果人:IBM全球副总裁 陈黎明
“飞天开放平台”高可用电子商务交易处理平台
阿里飞天平台具备支撑每秒数十万笔的高并发交易能力和弹性伸缩能力。为数亿用户提供安全、快捷、个性化的购物体验,支撑电子商务快速创新,并可通过云服务实现普惠科技价值。即使“双11”海量用户同时访问,平台也可以每秒钟17.5万笔订单的速度处理,零错误零报错。
“飞天平台已经推出全球首个基于VR技术为基础的‘败家用户体验’,完整的购物支付购买场景现在已经可以完成。”
――成果人:阿里巴巴集团CEO 张勇
卡巴斯基工控安全平台2016
应对网络攻击对工业企业造成的威胁,卡巴斯基工控安全平台已对能源、化工、油气、钢铁、水资源、食品加工等企业实施保护。不可及时发现异常现象,报告、处理可疑命令,也不会影响工业流程。
“我们认为只有通过公共和相关部门的合作才能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网络,保护好我们的工业企业。”
――成果人:卡巴斯基实验室全球副总裁 安东・新格罗夫
量子通信技术
随着计算能力的快速提升,传统通信的加密算法逐渐遭到破解,量子通信应运而生。
据了解,量子通信利用了单光子不可分割的特性,可以实现一次不可破译的加密方式。为实现广大范围的量子通信,需要先用光纤实现城域网,利用卫星实现广域网,再利用中继器把两个城市连接起来,实现广域的量子通信。
“到目前为止,中科院的量子中心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之下,已经实现集成化的量子通信终端,通过交换实现局域网之间无条件的安全,也可以实现量子网络的推广,目前的能力已经能够覆盖大概6000平方公里的城市,可以支持千节点、万用户的主网的需求。”
――成果人: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主任 潘建伟
微软Hololens混合现实全息眼镜
微软HoloLens全息眼镜是一副眼镜,更是一部全息计算机,完全独立运营。通过众多传感器实时扫描,进行三维建模。医疗领域,学生戴上眼镜可通过全息影像学习解剖。在航天领域,宇航员能够戴着HoloLens学习探索火星。在设计领域,HoloLens可透视机械内部结构。
“我们认为下一个大事件将会是混合现实,这就是虚拟的数字世界和物理的现实世界的无缝融合。”
――成果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 沈向洋
“Transistor Density Increase by 1000X”鳍式晶体管密度增加技术
加州大学伯克利团队创新发明“鳍式晶体管”,将晶体管做成垂直的薄膜,使晶体管密度增加,令半导体微型化大幅度再成长。只要薄膜做得更薄,晶体管微型化就能继续,从而不断提高电子产品的运算速度。
“现在晶体管的三极已经可以缩小到1纳米的宽度,未来半导体晶体管的密度还将再增加1000倍。这也就意味着互联网将来的速度和普及度也还有千百倍成长的空间。”
――成果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胡正明
“百度大脑”人工智能技术
“百度大脑”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由“超大规模计算”、“先进算法”、“海量大数据”三部分组成,并已建成覆盖全球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目前,百度大脑的语音技术已经达到97%的准确率,无人驾驶汽车也由百度大脑操控。2016年9月,百度大脑的核心算法已经对外开放。
“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人工智能冰山一个小角,在未来的20年、30年,会有巨大的创新空间和商业机遇,共同开启人工智能的新时代。”
――成果人:百度公司总裁 张亚勤
“寒武纪1A”深度神经元网络处理器
模仿人脑的工作原理,中国科学院初步建成计算机神经元网络处理器。在语音识别和视频识别领域,该处理器的识别精度已经超越人类。
“这颗为人工智能而生的处理器,将出现在智能玩具里,摄像头里,家庭服务机器人里,也会出现在后台云端数据中心里……让我们一起拥抱智能时代。”
――成果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孙凝晖
三星复合生物信号处理器
该处理器采用45纳米特殊半导体工艺制成,内嵌快闪存储器,可以监测5种生物信号,并转化成数据。能准确了解人体健康状态,从而提供便利、低廉的医疗保健服务。
“病人可以在韩国、中国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享受医疗服务,超越地理界限,帮助人们拯救生命。”
――成果人:三星电子高级副总裁 朴庸仁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神威・太湖之光”采用全国产综合处理器,是世界首台性能超过10亿亿次,并行规模超千万核的新型超级计算机。
它的亮点为:性能指标世界第一,芯片结构世界领先,低功耗设计更为高效,支持千万核应用的系统支撑软件。
“下一步超算中心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需求开展高性能计算应用和计算任务,共同为世界科技的创新做出更多工作。”
――成果人:清华大学教授、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主任 杨广文
SAP工业4.0互联网制造解决方案
SAP与中科院沈自所联合研发的工业4.0智能制造生产线,旨在实现创意制造、协同制造、绿色制造,推动中国制造与德国“工业4.0”结合,帮助中国制造实现数字化转型。
“在工业4.0的时代,我们既需要解决个性化定制,也要符合环保和绿色的要求,SAP希望通过与中科院的合作来推动中国制造与德国‘工业4.0’的结合,帮助中国制造实现数字化转型。”
――成果人:SAP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李强
微信生态创新
微信在技术、产业、社会等多层面提升生态创新能力,从沟通工具发展为开放平台,并成为新的生活方式。通过语音识别、图像识别、音频指纹、微信BOT平台、生物识别等技术服务,创新了人机交互方式。
“微信有个理念,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这就好像我们在一个大森林里可以自由行走,畅快呼吸。”
――成果人:腾讯公司副总裁 江阳
华为麒麟960手机SoC芯片
华为麒麟960搭载了自主研发的全网通Modem,它可以支持所有的移油ㄐ牛帮助广大用户享受更加快速、可靠的连接服务。
华为在手机性能和功耗的平衡设计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从处理器的核心、架构、系统工艺等方面都做了持续优化。
“麒麟960的照相技术来自于法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团队,部分通信技术来自于美国、比利时和瑞典等团队。感谢世界互联网大会将我们和全球合作伙伴召集在一起。”
――成果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艾伟
Qualcomm“5GNR(新空口)原型系统和试验平台”
5GNR是全新孔口设计的全球性5G标准,也是下一代蜂窝移动技术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