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虚拟经济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广义虚拟经济成为了社会与学术界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首先,突出对心理需求的满足是广义虚拟经济的主要特征。当今传统的经济研究将重点放在对物的研究上,而忽视了人的心理需求这个关键因素。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则是以人的价值判断为基准,充分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形成了“看不见的心”的新规制。林左鸣(2010、2011)指出,在“物本”,即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开始寻求“人本”的满足,即对心理需求的满足。这充分体现了广义虚拟经济有别于传统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次,虚拟价值的交换是实现广义虚拟经济的途径。广义虚拟经济通过创造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虚拟价值,来实现其经济活动的意义,它的出现为许多在实体经济上无法再获得发展空间的经济体,带来了又一轮大踏步前进的动力。如IBM、ISPAOL(美国在线公司)和华纳公司就是通过成功进军广义虚拟经济,从而获得新一轮大发展的典范;而Sony则因为踌躇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而被诸多竞争者后来居上,不仅失去了虚拟经济的新阵地,也失去了原有领域的竞争优势(晓林等,2008)。再次,基于价值论的新财富观是广义虚拟经济的基础与起点。广义虚拟经济坚持认为财富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并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从生活价值论的意义上讨论了财富的新属性,拓展了财富生成的空间,并运用新的财富观念审视了虚拟价值的属性(林左鸣等,2006)。基于价值论的基本思想,广义虚拟经济又进而发展出了二元人本论以及系统论等主要理论分支,并使得基于价值论、二元人本论与系统论的广义虚拟经济与基于金融轮的狭义虚拟经济一起,构成了描述虚拟经济的理论,并与实体经济理论相互促进和补充。(成思危,1999、2003;刘骏民,2000;陈吉磊等,2011;林左鸣等,2011;王延亮等,2011;宗寒,2012;曾鸿,2012;周永刚等,2013)第四,应用性研究是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新方向。随着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相关理论也逐渐被应用于对各个行业。传媒(吴秀生,2006)、农业与农村发展(吴秀生等,2007)、物联网与新能源(萧琛等,2011)、ICE(智能文化教育)产业(萧琛等,2011)等领域都出现了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视角。最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成为了研究服务业、家庭服务业问题的有效方法。针对服务业,学者们提出,传统服务行业的企业员工通过向顾客提供服务来完成商品价值的传递,在服务关系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和需求等内在因素对服务评价的影响作用相对于客观外在的的因素更为显著。对广义虚拟经济与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显示,消费者的社会群聚性需求、信任、关系倾向等心理因素对顾客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顾客满意度的大小又最终决定了顾客对服务忠诚度的高低。顾客的忠诚度越高,说明服务不仅仅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要,而且相比之下更多的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易楠等,2012;张明立等,2014;张运良等,2012)。具体到家庭服务业,近年来也开始有学者就如何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去研究家庭服务业该如何发展(王志刚等,2012)、家庭服务业如何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如何避免家庭服务业中的“私签”现象等具体问题展开了研究与探讨(王志刚等,2012)。综上所述,家庭服务业作为广义虚拟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其未来发展也必须由现在的“物本”,向“人本”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在研究广义虚拟经济的相关文献中,理论性研究较多,应用性研究较少;在为数不多的应用性研究中,针对基于信息技术等直接创造虚拟价值的行业研究较多,而针对像家庭服务业这种基于劳动,同时需要实现从实体价值向虚拟价值转换的行业的研究较少;在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运用于家庭服务业的有关研究中,也鲜有学者运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从微观层面,就消费者对家庭服务的选择行为及支付意愿进行研究。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一)样本数据来源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于对北京地区家庭服务业市场问卷抽样调研。调研地点选择家庭服务公司数量较多的朝阳区、西城区、东城区与海淀区。调研共回收问卷825份,其中有效问卷768份,有效率为93.09%。
(二)样本特征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调研样本中性别比例比较平衡,男女基本各占一半。年龄层次偏年轻化,其中20~30岁以及30~40岁分别超过三分之一,是调查样本的主要年龄层次。样本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其中本科及硕士以上占比分别超过四成和两成,本科以上学历总共超过七成。而小学、初中占比较小,高中、技校、中专以及大专共占比约三成。出现这样结果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源于样本年轻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受过本科以上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在北京工作人群大多具有学历上的基本准入条件,这样就使得样本文化程度较高。有学龄前儿童的样本对家庭服务业中早教以及母婴护理有着比较明显的需求,随着近年来消费意识的转变,对其需求更加强烈。同时,早教及母婴护理类型的工作,相对来说具备一定技术上的要求。从样本的居住情况来看,北京市拥有较多的外来人口,且在北京购买住宅、子女教育都与户口有着直接的关系。样本中北京户口人群占六成,外地户口占四成。从住所性质来看,自有住房占据一半比例,其次是选择在北京租房居住占到三成;居住在单位提供的公寓占到两成。大体上说,自有住房意味着在北京安家,可以侧面反映这部分人群多为固定居住人群,对家庭服务业选择的概率要大于另外一半流动性较强的群体。从居住状态上逾一半样本人群和朋友共同居住,有五分之一的人处于独自居住状态,与配偶居住的占到近两成,仅与父母居住的占到很小非比例。这显示,居住状态的特征,反映了样本年龄层次的生活特点。从样本的工作性质来看,普通的企业员工占到三分之一,企业管理者占比为四分之一,技术人员,公务员所占比例不到两成,而工人、私营业主或者无业退休人员占比更小。数据反映出样本人群大多处于较为繁忙的工作状态。从样本的月收入水平来看,5000~10000元水平占据最大比例,将近四成,处于每月5000元以下的占比不到两成,而仅四成样本群体收入超过每月1万元,受调查者中月收入超过2万元的占比不到一成。相比2013年北京市民5453元的月平均收入来说,受调查者的总体月收入水平与北京市平均水平持平。从对家庭服务员的雇佣情况来看,调查样本中超过四分之一的人群正在雇佣家庭服务员。家庭服务中提供做饭和保洁工作的比率分别为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总和将近六成。而老人、病人、母婴等护理具有相似比例,分别占比不到两成。若我们按照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含量将家庭服务员从事的工作进行分类,把保洁、做饭等低水平工作归为家庭劳动类服务,把老人与母婴的护理等需要一定技能的工作归为家庭护理类服务,把早教与家教外教等需要较高技术水平的工作归为家庭教育类服务,则目前被调查区域从事家庭劳动类的家庭服务员还是占据大多数。这说明,在北京市家庭服务业中传统服务类型占据较大市场。对家庭服务的支付情况来看,占最多比例的是每月3000元以下的水平,其中每月2000~3000元的占到三分之一,而能够超过每月4000元的仅有不到一成。
三、计量模型
本文的分析分成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了解什么样的消费者会选择雇佣家庭服务员。在这个阶段,我们会考察消费者的个人特征、职业和居住情况等因素对消费者雇佣决策的影响。第二阶段,我们要了解在选择雇佣家庭服务员的消费者中,消费者是否愿意为高水平家庭服务工作进行更高的支付。本研究在实证分析上最大的特点是,只有当消费者在第一阶段选择了雇佣家庭服务后,第二阶段的如家庭服务工作层次等变量才能被观察到。对于这个过程可能产生的选择性偏误(selectionbias),本文采取基于样本选择的有序probit模型减少其对估计结果的影响。一般的,Heckman备择模型可以用来估计第二阶段因变量为连续变量的问题。而本文遇到的问题是,在进行样本选择后,即当消费者选择雇佣家庭服务员后,第二阶段面对的是一个需要进行有序probit回归的步骤,因为支付意愿是由低到高排列的。因此,不能简单地使用有序probit回归或者Heckman二阶段回归。对此,Vella(1998)从假设、估计方法和数据结构三个方面讨论了存在样本选择时的估计问题;Nayg(a2003)运用基于样本选择的有序probit模型研究了消费者对辐照食品的支付意愿;DeLucaetal(.2011)又对基于样本选择的有序估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与补充。根据具体情形,本文利用样本选择的有序probit模型来进行估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若ρ=0,则atanhρ=0,则基于样本选择的有序probit与一般的有序probit将得到同样的结果。若ρ≠0,则必须运用基于样本选择的有序回归来估计最终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四、计量结果
(一)变量设定按照前文提出的两阶段模型,我们设定两阶段模型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如表2所示。
(二)估计结果及分析本文使用计量分析软件Stata13.0中的orderedprobitmodelwithselection功能,在对消费者是否雇佣家庭服务员进行probit回归的基础上,分别对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进行有序probit估计,并计算各个选定自变量分别对支付意愿五个等级的边际效应。具体分析如下。首先,考察第一阶段影响消费者雇佣家庭服务员的主要因素。可以从表3看出,在样本的个体特征方面,呈现两个影响结果。一方面,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中是否有学龄前儿童以及是否与父母共同居住对是否选择家庭服务员的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以年龄的边际效应最为显著,即年龄在30岁以上的消费者有15%的可能性更倾向于选择雇佣家庭服务员。本文的调查对象主要由年龄在30至50岁之间的高学历人群构成,这一组样本一般都处于自己事业的上升和成熟阶段。他们会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工作当中,而更容易忽视家庭的基本事务,他们会更倾向于雇佣家庭服务员来打理自己家庭的基本事务,比如照顾学龄前的孩子与年迈的父母。另一方面,与上述个体特征影响的结果相反,婚姻对是否雇佣家庭服务员的决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已婚人士较未婚人士雇佣家庭服务员的可能性低13%。原因可能是因为已婚人士无论在事业还是家庭上都有配偶一同分担,从而相对未婚人士有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家庭基本事务,因此雇佣家庭服务员的可能性较低。在样本的个人收入方面,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消费者更有可能雇佣家庭服务员,可能性比月收入1万元以下的消费者高12%。高收入的人更有能力雇佣家庭服务员,而且高收入人群生活条件比较好,因此,他们也会选择雇佣家庭服务员来分担自己处理家庭事务方面的负担,从而自己消费更多的闲暇。值得注意的是,薪水在三个月内增加的受访者选择雇佣家庭服务员的可能性相比之下约增加了15%。同时,接近二成的边际效果让我们看到消费者对家庭服务存在很高的需求,而且雇佣与否的决策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收入是否能够负担的起对家庭服务员的雇佣。此外,是否具有北京户口、房屋是否自有以及是否为公务员对消费者的雇佣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具有北京户口、房屋自由以及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对家庭服务有更大的需求。其次,考察一下第二阶段消费者对家庭服务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从该表可以看到,athrho的p值为0.001,说明athrho的估计值在5%的置信区间上显著异于零,因此存在样本选择偏误的问题。同时,两阶段误差项的相关性的检验结果也是显著的,这说明,本文采用基于样本选择模型的有序probit回归是合理的。从自变量的显著性来看,家庭服务工作层次对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年龄以及是否为公务员对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从总体情况来看,若家庭服务员所提供的工作适当提高层次,则消费者对家庭服务更倾向于高水平的支付;若消费者年龄大于30岁、职业为公务员,则相比之下对家庭服务更倾向于低水平支付。再次,考察一下自变量对每个层次消费支付意愿的边际效应。由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是一个在取值上有顺序的离散变量,因此各个自变量对其总体的影响与各个自变量对其每个层次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在表4中各自变量的估计系数是其对费者支付意愿的总体影响。与此相比,考察自变量对消费者支付意愿各个层次的边际影响更有意义。因此,本文进一步的求取每个自变量对费者支付意愿的每个层次的边际效应,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具体考察如下。在边际效应中,家庭服务工作层次、年龄与是否为公务员这三个自变量对支付意愿的相应层次有显著影响。具体的分析分三点进行。一是在家庭服务工作层次的边际效应上,我们看到了令人关注的结果。当家庭服务员所提供的家庭服务工作层次每提高一个层级时,消费者对其进行低水平支付的可能性显著降低。当家庭服务工作提高一个层次,消费者对家庭服务每月支付1000元以下的可能性显著降低3%、每月支付1000~2000元的可能性相比之下显著降低6%、而每月支付2000~3000元的可能性显著降低4%。可以看到,随着家庭服务员提供服务工作层次的上升,消费者不会倾向于对这种提高工作层次的行为进行低水平支付。相反,我们看到当消费者每月愿意支付4000元以上时,工作层次提高的边际效应显著为正,说明与低层次工作相比,提供更高层次的家庭服务工作会使消费者倾向于支付每月4000元以上的可能性增加约11%,是各层次中支付可能性最大的一项。我们认为,与家庭劳动类工作相比,家庭护理与家庭教育类的家庭服务工作更倾向于与消费者发生精神层面的交换,提供服务方与消费者交换的是虚拟价值,因此,家庭护理与家庭教育类的工作更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如家庭护理工作不仅使得消费者的身体得到了关照,保证了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而且护理人员每日的照顾与陪伴使得受照顾的老人或孩子内心多了份安慰,少了份孤独,从而心理得到了满足。再如家庭教育类家庭服务工作,它使得受教育者掌握了技能,学到了知识,这会让他们在学校获得更好的成绩,得到学业上的认可,或者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从而取得成就。家庭教育给家庭带来的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因此这也满足了很多望子成龙或者渴望成功的家庭的心理需要。因此,消费者愿意为这种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家庭服务工作主动放弃较低水平的支付,并情愿采取较高水平的支付,显示出了对高水平家庭服务工作强烈的心理上的需求。这也是本文题目所强调的主旨。二是从年龄上看,年龄大于30岁的消费者更倾向于每月向家庭服务支付的区间为1000元以下至3000元,其中支付1000至2000元的可能性最大。而若家庭服务索要的支付额过高,即每月4000元以上时,边际效应的取值为负值,消费者不愿意雇佣家庭服务员。三是若消费者从事公务员工作,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愿意向家庭服务每月支付1000元以下至3000元,其中每月支付1000至2000元的可能性最大。而当家庭服务索要支付额超过每月4000元时,消费者选择雇佣家庭服务员的可能性显著下降。从年龄与是否为公务员这两个自变量的边际影响方面我们看到,若控制了家庭服务工作层次不变,则消费者更倾向于低水平的支付,而对高水平的支付表现出抵触的态度。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虚拟企业;虚拟经济
【本文来源】:经济论坛2004.18
【本文作者】:薛芳锦
一、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长性、无形性等。这样,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聚集资本功能。虚拟经济通过各种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形式,经由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分散在个人和单位手中的资金聚集起来,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据统计,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
2.循环流通功能。所谓的虚拟经济,是指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总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由此可知,虚拟经济的实质就是循环流通。倘若一旦停止了其循环流通活动,就无所谓虚拟经济了。据统计,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
3.引导资金功能。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前期存在形态是生息资本,而当生息资本一旦社会化以后,就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当各种有价证券进一步市场化以后,不仅能使人和单位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而且大大提高了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的目的性和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4.扩张经济功能。国民经济要发展,各类企业要扩大,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资金,而资金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另一个则是通过发行各类有价证券直接融资。企业通过各类有价证券直接筹措到的资金,除了用于原有的技术改造之外,其余大部分或绝大部分,都是用于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方面。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了,整个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张也就由此得到了实现。从现实和发展的趋势看,这一点将会越来越突出。
5.增值价值功能。一般而言,就价值增值来谈,有下面两种情况。其一是:某甲急需从事一项经营活动,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量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另一种情况是:某甲将借来的钱投资于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从事经营,当该项经营活动结束之后,他获得了比原来投资时大若干数量的收益。这时,某甲从事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其前提仍然是虚拟经济的作用。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会复杂得多,但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那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亦即人们不仅要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下面分别论述。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这也表现为三点: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综合上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是这样的。
四、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原则
关键词 项目活动;课堂活动;情境学习;虚拟项目法;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2-0044-03
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如理解、定位的偏差,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如何采取最适于学生活动组织的形式[1]。在实训课程的载体——项目活动的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在仿真环境构建中,对于企业工作环境的营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使项目活动简化为课堂活动,让学生觉得实训与平时的编程训练课程没有什么区别,无法体验到与实际生活和工作任务的联系,最终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针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笔者借鉴情境学习理论的思想,运用虚拟项目法有效激发了学生在项目中的角色意识和责任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虚拟项目法的基本涵义
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让·莱夫(Jean Lave)教授和独立研究者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于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2]。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情境是构建知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资源和引用经验、运用知识的不可替代的现实场景。情境学习理论对学习进行了重新的界定,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只有通过参与情境中的活动,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从而真正的掌握知识[3][4][5]。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设计虚拟项目法,即选择合适的项目+成立项目组(教师充当技术总监)+项目例会+规范的文档+使用支持软件。虚拟项目法包括如下内容:工作任务模拟,即通过选择合适的项目让学生完成,使学生体验如何完成软件项目开发任务;角色模拟,即以一个开发团队的方式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赋予学生开发团队中的某个角色,教师充当技术总监把握项目的进度和复杂度;工作过程模拟,即定期召开项目例会,完全模拟企业软件开发过程;工作结果模拟,即在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对工作结果采用规范项目文档来描述,保证成果的专业性;企业开发环境模拟,即采用一些工具支持软件开发的过程管理,建立类似于企业的开发环境。
二、虚拟项目法的实施步骤及内容
(一)工作任务模拟
项目实训为学生提供一个实战环境,旨在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期。因此,选择的项目必须和平时的编程训练题目有所区别。项目选择应该遵循“现实性、实用性、综合性、活动性、探索性、规范性”的原则,即项目不仅要以现实对象为材料,要与学习者的现实生活贴近,要容易引起学习者兴趣又具有教育价值,还要与工作任务紧密联系,最好是现实工作中的某一具有学习和研究价值的、实用的小课题,或是从典型的工作过程中开发出来的。除此以外,项目还要能够打破学科间的割裂局面,涉及较为广泛的知识面、技能面,能综合多学科知识,从而完成指定的任务。
(二)角色模拟
在IT企业中,为了完成一个项目都会形成一个项目组。在一个项目组中,根据每个学生特点和优势赋予他们不同的角色,让不同特点的学生从事项目中不同的工作,让基础差的学生与基础好的学生搭配,技术好的学生做更多技术工作,技术弱一些的学生则主要做开发辅助工作。
在软件企业,为了控制项目风险,技术总监会在一些阶段介入项目,以及时调整系统跟用户实际需求的偏差并保证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和项目进度。在项目实训教学中,教师充当技术总监的角色,在不同阶段介入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开发,对项目进行阶段复审,纠正项目组在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保证项目进度。
“成立项目组”和“教师充当项目技术总监”使选择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项目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一个真实的项目通常要处理很多细节,工作量和难度会比较大,而学生实训的时间有限、开发经验和技术积累有限,以项目组的形式来完成,教师充当技术总监,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并缩短项目完成时间,保证在实训期间能够完成一个真实的系统。
(三)工作过程模拟
工作过程模拟主要体现在引入项目例会,弥补以前的实训组织方式只是关注具体软件开发技术工作(如编程、测试等)的不足。
项目开发团队通常采用项目例会进行沟通,然后再分头实施自己的项目活动。在项目实训中也采用项目例会制,要求项目组每天上、下午到实验室之后,都召开10到20分钟的例会并作会议记录,让项目组在进入项目工作之前,先交流项目的进展并对项目进行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对每次会议做会议纪要,记录讨论的内容并整理进度报告给教师。通过项目例会可营造工作气氛,使学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四)工作结果模拟
软件项目开发的工作结果不只是源代码,还包括需求分析、设计、测试文档等成果。工作结果模拟是构建工作情境的一部分。
通过给学生提供来自企业的文档模板和专业的文档编制工具如Microsoft Visio、Rational Rose,便于学生创建专业项目文档,在形式上保证工作结果的专业性,既可简化学生的文档编写工作,又可提高文档质量,使学生容易产生成就感,提高他们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五)企业开发环境模拟
一定规模的软件企业为了更好地管理软件开发过程,都会自己开发或购买相关工具软件支持软件开发过程,如建模软件Microsoft Visio、Rational Rose,项目管理软件JIRA、Project,版本管理软件SVN、Visual Source Safe等来支持软件开发过程。学校可酌情配备相关软件支持过程管理,模拟软件企业开发环境。
企业开发环境模拟能很好地再现企业开发环境,不擅长编程的学生会承担比较多的编写文档或管理源代码,可激发他们的角色意识和责任心,从而使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到项目开发工作中。
三、应用实例及效果
笔者于2007年1月在2005级软件2-1班第三学期的期末整周实训教学中采用了“虚拟项目法”,具体实施方案如下:实训项目选择“航空公司客户服务系统”,该系统是航空公司为了方便客户快速及时查询航班和管理客户个人资料而经常提供的一个业务系统。
将全班33名学生分为6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5~6名学生。其中选择学习认真刻苦、学习成绩好、爱钻研、开发能力强的学生做项目组长,负责核心模块的开发、项目管理和组内学生技术问题的解答。根据其他学生开发能力分配一些难度不同的开发工作。
每天实训前各项目组都召开例会,对项目进行总结并提交会议纪要和项目组工作进度。教师检查项目进度,并对项目的难点——客户查询部分的设计进行指导:如何在Applet中使用Socket跟服务器通信,数据如何存放(数据库还是文件)及如何访问数据等。
为各项目组提供专业的文档模板,文档模版来自本专业合作企业深圳易思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实验室安装了多种工具软件,使用JIRA对项目进行管理,使用Microsoft Visio绘制UML图形,使用Visual Source Safe对源程序进行版本管理。
从实施情况来看,相对于以前实训组织方式,采用虚拟项目法后,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项目开发活动中来,很少发生迟到、很长时间无法进行项目工作的情况,很少有学生玩游戏或做其他与实训无关的事情,而且每组都开发出了比较满意的系统,并按要求提交了项目文档,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意识明显增强。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四批教研项目《校企合作共建JAVA核心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Y2010002,主持人:覃国蓉;《高职院校校企结合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Y2010003,主持人:何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J].教育研究,2005(5):36-42.
[2]Jean Lave y Etienne Wenger.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3]张玉民,范天成.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Sadler, Troy D.Situated Learning in Science Education: Socio- Scientific Issues as Contexts for Practice[J].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2009(1):1-42.
[5]李方.基于情境学习的成人教学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2010.
Design and Practice of “Virtual Project Metho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ituated Learning
QIN Guo-rong, HE Tao
(Shenzhe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henzhen Guangdong 518172, China)
关键词:规模经济理论;企业扩张;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一、我国企业规模化扩张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由于经济集中和行政割据垄断,造成不少企业在规模上得不到扩大,同时同一行业的小型企业过多并且过于集中,完全没有形成有很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集中。在我国开始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以后,这种经济集中和行政割据垄断现象得到了很好的遏制,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的企业,仍然没有形成合理的规模结构。
20世纪90年代,中国也一度出现过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浪潮,但是这一兼并与收购的浪潮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总体上来看,即使兼并与收购之后,中国企业仍然无法与国际同行业中的企业比规模,达剑最低经济规模的不多,达到最佳经济规模的更少,这一格局仍然没有大的改观。二是中国的企业兼并显示出极强的政府干预的特征,大部分企业的兼并并不是为了获得目标企业的某种优势,而是国家为了改造和减少那些濒临破产的企业,通过政府撮合让效益好的企业兼并效益不好的企业。试图通过这种兼并实现企业规模经济,而且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这是对规模经济片面误解,也让中国企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使许多企业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而走向了毁灭。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也曾经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在管理上的缺陷等原因,中国的民营企业并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而造成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周期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民营企业选择了错误的规模扩张模式。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旧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还是就目前我国的企业发展现状而言,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都在一定影响和限制了我国企业尤其是较大企业的发展。
二、对企业规模经济及规模化扩张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积累国外企业的大规模扩张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企业的规模发展的方向就是追求企业的巨大化,以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的经济理论和新古典经济理论为代表传统规模经济理论似乎也表现出这样的发展方向。但是企业在扩张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有的企业可能采取纵向一体化的扩张战略,而有的企业则可能采取横向一体化的扩张方式。与这两种情况都不相同的是,有很多小企业通过在地理上的聚集和集中也可能形成很强的外在规模经济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的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和集团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加的激烈。而这些跨国企业和集团企业的发展也慢慢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表现部分。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但要面临国内庞大的市场竞争,还要面对国外大型企业的竞争,同时还要面对国际企业对我国市场的争夺,如果我国企业仍然存于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现状,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企业的规模化扩张,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客观需求,也要求我们对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规模化扩张关系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规模经济与规模化扩张关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战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而企业的发展同样也会使企业规模经济理论更加丰富,把企业规模经济理论向前推进。
三、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规模化扩张的相互关系
1 规模经济理论和企业规模化的相互关系
(1)信息流通程序的冗长,造成企业决策形成速度的下降。
(2)企业的规模过大,会造成组织管理成本的提高。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需要增设许多新的部门和管理人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有一个合理边界。但是如何让在规模扩大和企业良好运作中达到一个平衡寻求这个合理的边界,1937年,科斯在《企业性质》一文中,认为企业的合理边界是外部交易成本等于内部组织成本这一边界上。
根据这一理论,同一产业的企业规模应该是相等的,或者说至少部分企业的规模是相等的。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大小企业并存,不仅大企业表现出规模经济的特征,小企业也表现出很强的规模经济性。特别是后来出现的企业的兼并、并购和战略联盟,以及大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活动,以上理论又是无法解释的。此时,范围经济就应用而生了。范围经济,是指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或由此而产生的节约。内在规模经济强调的是通过增加产量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则是通过增加产品种类来获得规模经济。
20世纪90年代,电子技术的普及以及运用,网上商店、网上银行等新型经济组织己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这种新型经济组织更是传统理论所无法解释的。这种企业既没有实体也没有边界,其规模经济更不可能通过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等计算。此时,各种虚拟组织理论应用而生。虚拟企业的规模经济只能用虚拟理论来解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规模经济理论和企业的规模化扩张是相辅相成的,规模经济理论为企业的规模化扩张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而企业的规模化扩张又推动了规模经济理论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充实的理论依据。
2 内外部规模经济理论与当代企业的规模化扩张
企业的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这两种规模经济在现实中确实足存在的,但是由于两种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和因素不同,因此对企业的规模化扩张的影响也不同。
(1)内部规模经济理论与当代企业的规模化扩张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产量提高时,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即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因而又称为内部经济或内部规模经济。这个概念的形成具有自身的历史背景:19世纪早期,工业革命的发生和以机器大生产为特征的工厂的出现为工厂规模经济和车间规模经济理论的诞生提供了条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结构的变化,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开始复杂化,企业的规模经济已经不能简单用产量提高,平均成本下降来解释,传统的规模经济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事实上传统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解释还是给了我们深入认识规模经济的机会,规模变动是生产要素的同比例变动,规模的扩大带来新技术的使用和更合理的分工和专业化。机器大生产的企业规模是大的经济效益好而小的差,事实上假如生产要素都是连续可分的话,生产规模结构一定,企业规模结构对经济报酬确定就毫无影响。可是生产要素并不是可以任意取值的,比如厂房、机器,无论如何是不能让半个厂房、半台机器运作的,对于人力资源一样,也不能只计算半个人,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制约了企业总规模的最小取值,即存在一个下限,达到结构最优的规模。
这种纯粹从技术角度来认识企业的规模经济的理论是一种静
态的规模经济理论,但是在现实中企业规模的变化不仅仅与技术设备这些生产要素有关,而且更多的是受到行业状况、市场容量、技术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有一些行业需要很大的规模才能实现规模经济,那么企业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扩张,如汽车制造业、化工产业等;而有一些行业在很小的规模就能实现规模经济,如餐饮业、贸易公司、咨询公司等,那么企业就会采取连锁经营等方式,而不是无限地扩张规模。企业如果市场的需求是无限的,那么企业就能无限制地扩张下去,企业生产的东西越多,盈利就越多。外部技术的变化对企业的规模扩张影响也是极为明显的,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网络的普及,使得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经营成本大幅度下降,这为企业的规模化扩张提供了便利,也因此产生了一些全球性的大企业,如美国的微软公司、波音公司等。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规模经济变动与企业扩张的关系,就会发现企业可以是无界的,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无限制地扩张,企业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内部规模经济。
(2)外部规模经济理论与当代企业的规模化扩张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同行业企业在同一地理范围内集中配置,随着同行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行业总产出规模的扩大,全行业所有企业的平均成本都将出现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就是“外部规模经济”,或者叫“行业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在空间上表现出来就是聚集模式经济,而这种聚集规模经济的存在对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张的作用是双重性质的,即聚集效应既可能导致企业组织的分化,也可能导致一体化,这主要看这种效应对企业来说是正面的外部效应,还是负面的外部效应。
一方面,当聚集经济表现为正面的外部效应时,由于众多企业彼此都享受着外在经济的好处,亦即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是较低的,此时单个企业并不存在规模扩张的客观需要,而是产生了组织分化的倾向,即把企业组织内部的某些职能分化出去,通过外部市场交易宋完成。目前较为普遍的方式是:同一行业中的一个较大规模的企业将其生产的产品的某些部件或零件包给其他企业去加工。以机械制造加工业为例,如果机械设备生产厂家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由于受到生产场地或者环境保护等的限制,将设备上的耐磨部件,通常是铸造件外包给附近的铸造厂。有的甚至是采购除了核心技术的全部的零部件,然后自己进行组装,再以自己的品牌销售。汽车行业也较为常见。
反之,另一方面,当聚集经济表现为负面的外部效应时,由于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较高,此时,聚集可能会诱使企业之间进行纵向一体化或横向联合,亦即产生组织整合的倾向,即企业规模将趋于扩大。还以机械加工为例,当同一市场上这种加工设备的厂家增多时,就会增加对同类铸造部件的需求,在这些铸造部件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铸造厂家肯定会提高价格;也有可能是维持原来的价格,但是质量上却不能保证。当铸造件的价格超过了企业自己铸造的综合成本时,采购部件的企业肯定会考虑自己建造铸造厂;或者为了获得稳定的零件供给,保证设备的质量,也会把外包的铸件自己铸造或加工。
关键词:美国;企业年金;投资;虚拟经济理论;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275.6(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12-0179-06
一、虚拟经济理论述要
虚拟经济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成思危教授还给出了更为严密的界定:“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是与虚拟资本以金融平台为主要依托所进行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的综合”。而虚拟资本运动有它自身的规律,交换一再交换是虚拟资本的主要运动过程。交换过程主要包括实际资本与所有权证的交换(实际资本的虚拟化),再交换过程则是虚拟资本的变现过程,包括在金融市场中卖出或私下转让。
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虚拟经济可视为一个系统,具备以下特性:
第一,复杂性。虚拟经济属于一种复杂系统,其主要组分包括投资者、受资者以及金融中介者等,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在金融市场中进行虚拟经济活动,在自由独立决策的同时也受其他人决策的影响。虽然在系统中由于组分之间的非线性而容易产生混沌现象,但由于系统的自组织作用。整个虚拟经济系统总体上仍然保持着相对的有序和稳定。
第二,介稳性。虚拟经济是一个介稳系统,即远离平衡状态、但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系统,能够通过和外界的资金交换,通过自组织作用来维持相对稳定。介稳系统的稳定性也很容易被外界的扰动所破坏。
第三,高风险性。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是指人们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之间的差异,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两类。由于虚拟资本的内在不稳定性,股票价值未来的收益和折现率都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就会造成客观风险。另外,人们对未来预期收益主观估计错误,或者为了追求高收益而甘愿承担高风险,以及信息披露不真实的违法行为存在,都可能造成虚拟经济的高风险。
第四,寄生性。虚拟经济的寄生性表现在它的运行周期大体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周期,但短期的背离可能发生。虚拟经济系统在实体经济系统中产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系统。
第五,周期性。虚拟经济系统的演化大体上出现出周期性的特征,一般包括实体经济加速发展、经济泡沫开始形成、货币与信用逐步膨胀、各种资产价格普遍上扬、乐观情绪四处洋溢、股价与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外部扰动令经济泡沫破灭、实体经济减速或负增长等阶段。但是这种周期并不是简单地循环往复,而是螺旋式地不断向前推进。
虚拟经济理论强调从研究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人手。把握系统的宏观性质。美国企业年金(也称为私营养老金)通过投资资本市场保值增值,根据虚拟经济的定义,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可将其视为一个虚拟经济系统。企业年金投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获取回报,而这些市场又构成了一个综合的虚拟经济系统,企业年金基金与其投资环境——综合的虚拟经济系统之间有密切的互动关系。
二、虚拟经济发展与企业年金投资
金融市场也属于虚拟经济系统。金融创新促进美国虚拟经济迅速发展。虚拟经济与企业年金投资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金融新产品在美国投资领域广泛应用,私营养老金计划发起人或投资管理人在养老基金投资运营过程中必然要受到投资领域其他主体的决策及环境影响,将部分养老基金投入金融新产品的流通市场,从思想理念到投资行为产生深刻的变化。
虚拟经济研究是对最近几十年经济生活新实践的理论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宏观经济的性质经历了由偏重实体经济到偏重虚拟经济的转变。埃里克·J·弗莱(Eric J.Fry)的研究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经济生活有精要的分析,20世纪60年代之前,“由于弱美元刺激了美国的出口,也刺激了生产制造活动。美国经济的定位更偏于生产产品,而不是仅仅进行金融交易。不幸的是,刺激了实体经济的弱美元却削弱了虚拟经济。”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金融创新,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美国超低的利率和宽松的信贷(两者与所有的资产暴涨密切相关)催生了投机活动,而正是在投机活动的作用下,美国的虚拟经济繁荣了多年。”20世纪60年代的金融创新产生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以及回购协议(repo)等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70年代之后出现了金融衍生物市场,金融衍生物市场交易的产品包括远期合约和金融期货期权等。在美国虚拟经济发展繁荣的大环境中,企业年金投资必须不断提升虚拟经济活动水平,才能保值增值。美国虚拟经济发展促使企业年金投资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第一,监管法规的调整。美国企业年金主要的计划类型是DB和DC型计划。20世纪70年代之前,传统的投资工具是股票、债券和现金。70年代后。随着金融产品持续创新,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多地涌入投资领域。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交易,可降低成本、分解风险、套期保值、提高收益率。对于私营养老金而言,资产配置中金融衍生工具属于非传统投资,也称为另类投资。1979年以前,这类投资都被视为对《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的潜在性违反,这是因为金融衍生工具与股票或债券等的投资风险相比,在价格和收益方面表现出更大的波动性。尽管如此,在金融衍生物市场,“交易先于规则”的规律对于企业年金投资也不例外。养老金计划发起人或投资管理人不能不跟上投资领域的新发展,积极研究关于金融衍生物的知识及操作技巧。并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资产配置。市场的深刻变化促使政府修改法规,1979年美国劳工部做出澄清声明,阐明养老金计划可以投资具有一定风险的资产(风险资本,收购基金等),此后,美国私营养老金计划在投资理念、投资决策及资产配置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第二,投资理念的变化。企业年金投资运营作为虚拟经济的一个子系统,也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和周期性等一系列基本特性。复杂性表现在系统内部,诸如计划发起人的财务状况、发起人与雇员的劳务合同、年金基金投资运作的法律规范、DB型计划的融资与负债情况等因素,都能对年金基金的投资产生重大的影响。介稳性表现为受通货膨胀、投资回报波动等的影响,年金基金资产积累呈现不稳定的状况,只能保持相对稳定。年金基金投资面临的高风险性与资本市场的高风险性相关。寄生性表现为年金基金的资产价值源于实体经济产生的市场价值。年金基金投资绩效的周期性变化与资本市场的周期性变化正相关。
投资管理人如果能把握虚拟经济系统的上述特性,将有益于投资决策。据了解,直到目前,美国还只在宏观经济领域展开虚拟经济研究,企业年金业界并无虚拟经济概念。但是,虚拟经济活动及其特性是客观存在的,有识见的理论研究者与有经验的投资管理者完全可能触摸到它。美国养老金研究专家罗格指出:“养老金计划管理曾被视为单纯的投资管理,果真如此,那世界就未免太单纯了!诚然,确定投资原则和制定决策的确非常重要,其他众多因素也不可低估,其重要性有时甚至会决定养老金投资过程的成败”。这一论述与虚拟经济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实务界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投资管理人的投资与投资背景环境相关。需要考察分析委托方的资产与负债情况、行业特点、计划发起人与雇员之间的劳务合同、预期的风险水平、劳动力的特征(如平均年龄、预期退休年龄等)、投资目标等方面。所有这些分析,都与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系统的复杂性相关。
在充分明了上述情况之后,养老金计划发起人或投资管理人必须将当前各类资产的预期收益、收益的波动性、不同资产的收益关系量化。养老金计划发起人或投资管理人除了研究传统的投资工具外,还要了解当前投资领域的发展动向,研究新出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观察其他投资经理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审慎地对待。力求正确地加以使用,构建最优的资产配置框架。在投资实务中,养老金计划发起人或投资管理人逐步形成又一个投资理念,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对于新出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诸多专业知识,必须尽快掌握,使自己达到投资专家的水平,这样才能够保证养老金资产的价值,否则,对于新知识,新技巧的盲目和匮乏也是一种风险,有人称之为“无知风险”。
第三,投资决策变化。养老金投资决策在操作层面将养老基金按一定比例分配于已选择的金融产品,确定一系列资产组合,决定一系列最优资产组合的集合即有效边界。投资决策所包含的战略性因素有:投资多样化的程度。市场风险程度,应对市场变化行动步骤,偏好积极投资还是消极投资,选择何种投资风格,管理费的合适水平,是否允许使用金融衍生工具以及重大的资产配置之类的操作性因素。980年后,提供金融衍生工具投资指南成为养老金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和其他监管措施反对基于投机目的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因此,养老基金投资决策制定者必须理解所使用的衍生品的现金流结构和风险/收益状况,必须明确在进行套期保值或增加收益等风险管理活动时,是否许可其使用衍生品:还应该清楚地规定衍生品的使用目的、使用条件以及怎样对衍生品的风险进行监控。
计划投资政策说明中列出投资目标,为投资经理人设定了在选择适合计划的投资时遵循的指导方针。根据计划投资政策的指导原则,养老基金力争获取最多的回报以降低养老金债务成本。养老基金不仅包括权益类投资,还包括固定收入型投资,这是应对养老金债务时养老金资产配置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资产配置的变化。美国私营养老金计划关键的资产配置是战略性资产配置,它是养老基金初始和基础的配置,着眼于三年、五年或更长时间选择和决定最优的资产组合。传统的最优资产组合是由股票、债券和现金构成,随着监管法规的调整,以金融衍生品为主体的其他资产在战略性资产配置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以1993年为例,美国私营养老基金总资产25050亿美元,资产配置中其他类资产4920亿美元,占比19.6%。其中,单雇主DB型计划总资产11340亿美元,其他类资产2390亿美元,占比高达21.1%;单雇主DC型计划总资产10630亿美元,其他类资产2030亿美元,占比为19.1%;多雇主计划总资产3080亿美元,其他类资产500亿美元,占比为162%。
在虚拟经济高度膨胀的时期。有些美国私营养老金计划的投资表现出了较强的投机目的,另类投资呈现冲高趋势。根据美国相关的监管法规,DB型企业年金计划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可豁免联邦监管。如图1所示,2001-2010年,规模较大的DB型计划投资对冲基金的比例从11%增至60%。与此同时,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比例在经历了小幅下降后也有所增加,从71%上升至92%,提高了21个百分点。
但是,从总体上讲,美国私营养老金计划的投资还是比较理性的。表1中数据显示,1985至2007年,DB与DC型企业年金计划的另类投资比例基本处于逐年下降的状态,DB型计划的缩减幅度比DC型计划的幅度更大,但两种计划仍有一定比例的资产配置于另类投资。
三、企业年金与金融危机
贝琪·鲍曼(Betsy Bowman)在评论文章《完美风暴》中指出:“一个社会产生价值增值的传统方式是生产产品或是提供服务。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的利润更多地来自于新型金融工具的开发和销售,而且它们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是相当危险的,因为没有任何新的价值被创造出来,只是在重新分配经济中已有的价值。这样发展下去既不可持续。也不稳定……当前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期,美国的实体经济已受到虚拟经济的金融化以及债务的严重损害,需要全面革新。”鲍曼清醒地看到美国虚拟经济膨胀的严重后果。
当代的经济活动模式是虚拟经济活动与实体经济活动并存。虚拟经济理论认为。虚拟经济依附于实体经济。如果二者的关系倒置,就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甚至引发金融危机。“虚拟经济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证券、银行、保险、外汇等市场是密切相关的。”企业年金投资证券。银行、保险期货等市场,从事虚拟经济活动,在金融危机形成过程中及金融危机爆发后都会与之产生相互作用及影响。
第一,“经济泡沫”与金融危机。在虚拟经济的范围内,“经济泡沫”是指金融市场中伴随虚拟经济运动产生的某种或某些资产的价格上涨幅度远离其合理预期的现象。
“经济泡沫”的产生基于虚拟资本及虚拟经济系统的特性。虚拟经济系统是一种介稳系统,必须要靠与外界进行交换才能维持相对的稳定。当投资者将实际资本购买金融市场中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现金、金融衍生产品以后,实际资本就转化为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是通过交换——再交换的循环运动能产生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即利润。“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规定一个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就是为了生产这一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于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包含任何劳动量,因此它就不具有价值。”正因为虚拟资本本身不具有价值,所以其价格的确定不是按照客观的价值规律,其理性价格通常应当是未来收益折现的现值。任何金融工具未来的收益都是投资者估算出来,即使正确地使用了现资组合理论,研究了投资对象的经营业绩,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某些不可预测的风险。在金融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对金融工具价格的预测千差万别,价格的不确定性造成投机的可能。由于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投机者的推波助澜,正反馈作用有时会造成放大效应,使得某种或某些金融工具的盈利前景被人们特别看好,争相购买,引起某种或某些金融工具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飙涨,远远偏离其理性价格,形成“经济泡沫”。可以说,有金融市场的买卖交易,就有虚拟经济运动;有虚拟经济运动,就有“经济泡沫”存在。“经济泡沫”是虚拟经济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是虚拟经济内在特性的一种表现。
有“经济泡沫”不一定就造成金融危机。一般情况下,如果“泡沫”不过度急剧膨胀,那么“泡沫”膨胀后破灭,只会造成某种或某些金融工具的价格波动或震荡。只要金融市场的经济基本面未遭大的破坏,又有外界资金的注入维持其价格的稳定,就不会出现金融危机。从这个层面看,“经济泡沫”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它对增加交易量,活跃市场有益,对于企业融资也还是有利的。以计划参与者人数大于等于100的美国私营养老金计划为例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1987年至2006年间的大部分年份里,计划的总收益率为正数,其中超过一半的年份里取得了高达两位数的收益率。而负收益率的情况仅出现在2000-2002年股市危机时期。另一方面,经过20年的积累,企业年金计划总的投资收入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尽管经历了21世纪初的股市动荡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投资总收人大幅缩水,但截至2009年,美国私营养老金计划总的投资收入已达0.63万亿美元。
如果“泡沫”过度急剧膨胀,使某种或某些金融工具的价格飞涨。那么,“泡沫”破灭使得金融市场价格暴跌,外界注入的资金不足,使投资者对盈利前景失去信心,纷纷怀着恐慌心理抛售变现其虚拟资本,进而引起经济衰退,虚拟经济系统崩溃,就会产生金融危机。
第二,企业年金与“经济泡沫”。美国企业年金投资金融市场,不能与“经济泡沫”毫无关系。美国金融市场上有众多的国内外投资者从事虚拟经济活动,在这些投资者中,企业年金属于机构投资者,投资金额巨大,投资管理人专业化水平较高。企业年金投资金融市场中任何金融工具,都会对投资对象及其他投资者的经济活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年金的地位和影响决定了它是美国虚拟经济系统自组织作用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这个视角考察,美国企业年金与美国金融市场中“经济泡沫”的关系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美国企业年金投资对于“经济泡沫”膨胀有一定的助长作用。美国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进行资产配置决策时,对年金资产增值期望普遍较高。如图2所示,债券投资的比例不断缩减,而股票投资的比例则持续上升,企业年金计划的资产配置呈现出从固定收入型投资转向股票投资的趋势。同样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401(k)计划资产配置中股票的比例也很高,因而回报也较高。
2002年后,美国劳工部建议允许企业年金基金购买信用等级较低的住房抵押支持债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y,MBS),这是一些以银行信贷为支持的固定收入投资工具。美国银行将MBS打包和售卖给美国养老基金及其他机构投资者。当时看来,这类投资工具信用评级较低,但与其他固定收入证券相比,风险较小,回报较高。这种投资背景势必影响资产配置决策,改变美国养老金的资产配置状况,将MBS以相当比例纳入配置中。作为机构投资者所进行的虚拟经济活动及其显著绩效,必然会对其他投资者释放利好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他们的乐观情绪,引发正反馈作用,或多或少地助长“泡沫”膨胀。
另一方面,企业年金投资对消除“经济泡沫”恶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前分析,“经济泡沫”破灭或者造成金融市场价格波动甚至震荡,或者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虚拟经济系统崩溃,诱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会出现过度恐慌,导致资本逆转,致使有偿还能力但缺乏流动性的公司融资困难,连锁效应不仅会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而且还会影响实体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华信惠悦咨询公司围绕经济危机中美国公司对养老金投资策略的调整。对85家有代表性的公司中高层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2009年8月了相关的研究报告。调查发现,2008年6月,41%的公司已经对其DB型资产配置进行了调整。到2010年,这些公司会基于2008年的资产配置,减少他们的目标股票配置达10%,59%的公司暂未做出政策调整。报告还指出,自2008年6月底,美国DC型养老金计划的基金类型调整情况为:51%的公司已经对计划进行了基金增减;49%的公司还未做出调整。
以上事实说明,企业年金基金属于巨额资金。其投资运营着眼于长期战略性资产配置的构建,注重选择经营业绩稳定的上市公司进行长线投资,并与之共担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依附性。养老基金的经理人一般着眼于长期投资,而不是在市场低迷期抛售资产,因此养老基金被视为“市场稳定器”,可以防止大幅的市场动荡。在金融危机中,企业年金计划仍不断向市场注入资金投资,对促成美国虚拟经济系统重新回到介稳状态,对减轻美国经济与社会的震荡有积极作用。
第三,金融危机对企业年金的影响。金融危机主要对企业年金投资、计划参与者退休收入以及制度形式演化产生直接影响。
首先,企业年金投资严重亏损。据经合组织的统计,2008年1月至10月,美国私营养老基金的名义投资回报率跌至-23%,实际投资回报率约为-25%。具体来看,美国波士顿大学养老研究中心的2008年11月的报告显示,2007年10月初至2008年10月初,美国私营DB型计划由于大量投资权益类资产,其资产价值减少了0.9万亿美元,同期DC型企业年金计划的股票价值缩水1.1万亿美元。
本轮金融危机导致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大幅亏损,直接影响了短期回报率的水平,截至2008年10月,近5年来,美国私营养老金基金的年名义回报率仅为2.6%。但以长期的视角分析历史数据可以发现,此次金融危机并没有影响私营养老金资产的长期价值。近10年来,美国私营养老金基金的年名义回报率为3.4%,近15年以来,美国私营养老金基金年名义回报率高达10.6%(实际回报率为6.1%)。尽管在投资长期回报率的考察期内,美国私营养老金计划经历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所引起的严重股市动荡,资产的长期回报率仍然相当可观。
其次,金融危机对DB和DC型养老金计划参与者的影响不尽相同。就DB型计划而言,养老金待遇与个人收入相关。计划缴费者面临的风险是主办养老金计划的公司破产,从而导致待遇的减少。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计划出现筹资缺口的风险显著增加。在DB型企业年金计划的运营过程中,筹资水平不断下降是所面临的主要的问题之一。计划筹资状态的通常衡量指标是资产与预期待遇债务之比。据统计,2007年末,私营DB型计划资产的74%持有的是股票,因金融危机的冲击,其价值减少了9000亿美元。截至2008年10月初,对美国1800家公司DB型企业年金计划的统计显示,计划的资产债务比从2007年的98%降至85%。如果股市行情继续低迷,计划主办者则需提高次年的缴费。按照《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计划需要在7年内消除资金积累不足的债务——承诺的待遇和资产之间的缺口。资金积累不足可能使部分公司难以弥补债务,进而导致公司裁员、养老金计划冻结或是申请破产。由于退休待遇是基于公司裁员、破产或冻结企业年金计划时的收入水平,而不是雇员退休时的正常收入水平,即使有养老金待遇担保公司的支持,雇员最终的退休收入也比他们预期的要少。
就DC型计划而言,计划参与者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金融危机造成的后果。DC型计划中设立了个人账户,资产价值下跌导致退休资产和未来的退休收入减少。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取决于资产配置方式、缴费者年龄等。如果缴费者年龄较大,其投资组合中有相当比例选择股票,金融危机将带来负面影响,因为他们缺少等待资产价格恢复的时间。可以通过两种方法防止即将退休的计划参与者过多地受到股票市场的影响。一是生命周期基金根据参与者年龄调整投资,以便使参与者在年轻时承担更多的风险,临近退休时承担较少的风险。生命周期基金还提供多样化的投资组合。二是认真设计默认投资选择方案。大部分计划参与者都加入了默认投资选择,因为其设计有利于获得较稳定的退休收入。
再次,制度形式演化骤然加剧。学界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支较为正式的企业年金计划是美国运通公司1875年建立的养老金计划。从那时至1915年底,美国早期的企业年金计划大都在铁路行业建立,均属于DB型。美国较早的DC型计划是1926年后出现的货币购买型计划。在1985年之前,DB型计划在美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起,DB型计划的数量已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DC型计划的规模却日益扩大,DB型计划在美国企业年金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被DC型计划所取代。金融危机“将已是山穷水尽的美国DB养老金系统进一步推向深渊。同时,这场危机还大大加快了美国的DC养老金系统成为美国养老金体制中流砥柱的进程。”
2011年2月美国先锋公司(Vanguard)公布了最新的研究资料,该公司于2010年9月对DB型计划的举办者进行了首次系列调查,调查对象主要针对资产规模在1亿至10亿美元之间的中型计划(在被调查的155支计划中,中型计划数量达到99支)。接受调查的计划举办者有40%表示在过去两年里已经冻结了计划或是在未来几年考虑冻结计划,13%打算转换计划类型,2%准备终止计划,5%预计削减待遇。这意味着冻结和终止DB型计划的趋势不会减弱。金融危机使DB型计划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麦肯锡公司还通过另一项调查,进一步预测到2012年,将有50%至70%的DB型计划被冻结或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