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谈谈对新闻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课堂设计的主要根据是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展开的,而课文是多种语文知识的综合体现,但是我们很多同行都奉行“教什么,考什么”和“考什么,教什么”两种现象交替而形成的以基本知识考核为目的的形式。但随着能力要求在考察中所占的比例逐渐扩大,新的要求已经不再是“教”与“考”之间简单的关系,而是考察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小。结合我从教十几年的实践,总结了几点心得,拿出来晒晒,以期与同仁商榷。
一、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新课标的基础
新课标的实施,对陈旧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的学,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烦,而新课标倡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它要求我们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梦想时,一个小男孩怯怯地举起手,站起来说:“每当皓月当空,夜深人静时,我总想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变成一只老鼠,偷走……”没等他把话说完,全班同学便哄堂大笑。老师说:“我们的梦想应该是崇高的、美好的……”小男孩听后哭了,哭得很伤心。十年后,小男孩长大了,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并把他当年作的诗补全:“我想变成一只老鼠,把冬日的光辉偷回,还给迷人的金秋;把春季的鲜花盗去,装扮夏天的风流。我想成为一名大盗,把世间的黑暗统统偷走,哪怕闪电划破云头,哪怕寒风把心刺透,我也决不缩回已伸出的‘黑手’……”。
新课程要求师生关系是民主和谐而且是“双向型”的,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同时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不是老师教的,而更多是自己学的,当然教师并不是是课堂中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师生“平等”的方式进行的,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习惯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些有创造力,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只等着老师喂知识的鸭子,新的课堂教学策略指出让老师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有效的调动学生全部的积极性。所以我在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行与行之间的、排与排之间的、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各种比赛的形势,来增加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就是适时地鼓励表扬,“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到位,你理解得很正确,你的思维总是那么与众不同……”这些鼓励性语言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另外,对学生的表扬应根据对象、场合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语言,对优生应适可而止,对差生则要多慷慨一些,适当的表扬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而不适当的鼓励只会导致学生骄傲。新《语文课程标准》是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非有错不改,而是方式应委婉一些,委婉的批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领会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评价的精神。
三、分清主客体,还给学生主体的权利
我们部分教师经常犯的一个毛病那就是不注意引导学生,而是给学生讲的太多,就怕学生不知道,就不停的给学生讲,结果,在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发现,我讲的越多的东西学生反而学得不好,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天地中,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们一起总结了有关“看”的成语,最后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学生学到的东西大多数都是自己主动学的,由此我渐渐的悟出了课堂策略中什么是“自主”,所以我采取了以下方式:首先,凡是学生能做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做。我每次讲生字的时候,都花费的时间很多,学生学的效果也并不是很好,现在,对生字的学习,我不再用大块的时间,只讲一些易混易错的,其他的自学,学生学得确实也不错;其次,能说得让学生自己去说,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在讲《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先自己说说对规则的看法,再来评价一下爸爸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学生一下子对课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最后,凡是自己能写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写。在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说明指出本学期要培养学生做批注的能力,于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注意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做批注,写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这些我从不给学生标准答案,只要求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就行。这样学生就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既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也显得更轻松一些。
四、注重创设情景,运用合作
一、加强传播学教学理念和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思想认识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媒体传播的现象,掌握媒体传播规律从而能熟练地把握媒体传播。因此,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树立具有强烈专业关切精神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传播学在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传播学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媒体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现象的一般性特征和独特性特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传播学理论的一般性和媒体传播的专门性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传播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需要,依据专业的特点强化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在加强教学理念的同时,学生对学习传播学的思想认识同样重要。许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播学》课程的学习认识不够,不太重视,完全区分传播学与新闻学,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身操作性、实践性特别强,应该加强与广播电视切合紧密的课程如《新闻学》、《节目制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的学习,完全没有必要学习《传播学》那些既枯燥又无用的理论知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对新闻传播的指导作用。所以许多同学知道媒体传播的一些传播现象,却并没有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规律和理论的层面,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宁树藩教授早在1994年就曾谈到他的一个想法:“新闻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这可说是本来意义上的新闻学;一是以报纸等新闻媒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形成起来的,无以名之。姑称之为广义新闻学。”而且指出:前者是核心,是基础,失去前者就不成其为新闻学了。1998年,李良荣教授与李晓林也曾撰文呼吁:“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必然趋势,也是必由之路”;“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对传统新闻学的一次改革”。
上述学者的观点非常明确指出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学生们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认清传播学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进而才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二、切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传播学教学模式既有普遍性,也有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教学更要切合该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不仅要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媒体传播现象,更要用传播学的理论进行新闻传播的实践指导。依据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据调查了解,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教学中,使用的传播学理论教材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上涉及到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研究,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以及效果研究等内容,而传播效果又着重介绍四大宏观社会效果,即议程设置、培养理论、知识沟假说及沉默的螺旋理论。这种安排基本上将西方传播学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学派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学生,它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类本科教学普遍采用。然而。教学过程中,只向学生纯粹的介绍这些源于西方的传播学理论,肯定得不到学生的欢迎,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往往游离于专业之外,并没有和专业紧密地结合。传播理论教学要以一般原理介绍作为重点,再结合实践。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抽象的传播学理论与具体的新闻传播现象结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感性化。比如,在讲解议程设置时,在学生们了解了它的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之后,结合新闻实例进行讲解。例如,美国轰炸伊拉克之前,大肆渲染后者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本质也是利用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扰乱视听,推行其霸权政策。在讲解人际传播时。通过观看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电视节目录像进行探讨分析,使同学们真正理解传、受双方之间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从而指导将来的新闻采访工作,做出有创意和深度的新闻作品。
传播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新闻传播现象,提高新闻传播实践能力。教学过程应该将新闻传播现象与传播理论紧密结合,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充分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激情
传播学本身理论性较强,多开于专业学习的较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采用对于教学效果的体现是很有益的。传播学教学必须要跳出理论型课程单向教学的传统模式。不仅要将传播学理论研究成果清晰的介绍给学生,还必须充分尊重传播学自身学科性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思维,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经调查,教学内容枯燥、抽象、难于理解,是学生们对传播学学习的普遍印象,所以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方法之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现象进行模拟,瞬间的现象进行定格,是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直观、生动而易于理解。另外,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功能,可以把诸多的教学信息,由不同媒体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将与某一教学内容相关的不同层面的资讯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影像资料特别丰富,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优势,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如,在讲授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的内容时,播放对话、访谈类节目,借用影视的直接诱导,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进入教学内容情境之中。通过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嘉宾的非语言符号,如面部神态特写镜头,肢体动作细节描写来反映其心理活动,并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对著名主持人的采访技巧也有了直观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湖南台鲁豫主持的栏目《说出你的故事》中的《白岩松约会电视》这期节目,因为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明星主持人,同学们参与热情非常高,讨论非常热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想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还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模拟,直接感受教学内容,加深体会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将同学从枯燥的被动接受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时可将理论直接付诸实践,使同学们学得轻松,接受愉快。如讲解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内容时,笔者让同学上讲台模拟了“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以及“警钟效果”,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同学们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大众传播的教学中,针对传播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跟踪大众传媒的报道,要求学生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再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讨论。这样的互动安排,充分考虑到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般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如笔者组织同学们就“3·14拉萨事件”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将传播学的教学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与新闻时事紧密结合,使同学深入教学内容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播学教学过程就会变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四、与时俱进的探讨新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纵观人类传播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媒介即是讯息”,指出了媒介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电子化时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20世纪80年代,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人类社会出现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
【关键词】高中 英语 课堂导入
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个良好课堂的开端。而课堂导入最为课堂教学的开端,其要求就是要做到能够最大限度得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下面就从课堂导入的理论要求、应用技巧、注意事项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加强高中英语新课导入教学。
一、课堂导入的理论要求
课堂导入在理论上具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比如课堂趣味性、课堂导入针对性、导入材料的选择问题等等。
1、课堂趣味性
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英语学习的求知欲,主动学习。在心理学方面,如果对一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产生一个积极的形态去认识和接触。就拿英语课堂的新课导入来说,制定有趣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能把学习看作一种精神享受,就能更高效率地把握新课的重难点,知识点,从而更高效率地学习。
2、课堂导入针对性
在高中英语课堂上,面对成绩差异、接受能力不同的同学们和新课的教学内容的差异上,要制定出针对于这类问题的教学方案,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要不厌其烦地讲解,课后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反馈,问问同学们是否对这节课的知识已经掌握,是否有哪里不懂。所以,面对课堂内容差异也要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方式,如此这般才能将新课导入顺利地进行下去。
3、导入材料要新颖
面对传统的教学材料,其中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而在新课导入中,就要选择能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英语,导入最新鲜、最前沿的英语资讯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当下的流行元素,流行歌曲,借助多媒体和播放工具,向同学们展示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能感受到英语的魅力。
二、新课导入的应用技巧
在新课程导入的方法中,有许多前人已经试验过效果很好的方法还有后人提出的有待加强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在新课程导入的教学中都有哪些新颖的应用技巧。
1、实体情景导入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一些外国人常用的真实的社交场景,比如初次见面、当前的时事新闻等等。让学生能自主地参与其中,成为其中的主人公,设身处地地想自己会如何回答。例如在Book 1 Unit 4 Earthquakes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Are you know about an earthquakes?”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就可以自由地发挥其对于Earthquake的真实想法,之后教师又问“Do you know there was another big earthquake in China more than 30 years?“之后在导入这次的课堂教学内容。在教授英语语法和句型的时候,
2、音乐鉴赏法
此类方法就是要利用其最近的英文流行音乐,把同学们平时追捧的偶像,如Mack、Mac等搬到课堂上来,利用音乐的共同性和传播性对学生进行英文歌曲鉴赏,在歌词中学习英语。也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播放音乐来让学生对课堂更有兴趣。
3、时事新闻学习法
在学习完教材上的知识后,学生是否能真正地把英语用到实处上,在生活中能读懂简单的英文报纸和认识语法知识呢。教师可以利用起最近发生的时事新闻英文版介绍最近在全球发生的要事。例如Book 5 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的话题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教师可以利用在网上资料介绍未来科技的发展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利用学生对于未来的新鲜感和求知欲,来学习有关于未来科技的外国文献知识。就会有如下的对话:”Have you watch the programmes on TV about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China foundation?”这时学生回答“Yes“,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Could you tell me wh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your life?“”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ourlife in the past? For example ,was it common to use mobile phone in the past?“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对新课的思考从而把学生带入到今天的主题”Can you imagine what our life will be like in the future?“。
4、单词积累法
英语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就拿记单词来说。每个学生大概最深的记忆就是记单词。例如在Book 4 Unit 3 Different types of English humour中,在课堂的教学之前教师通常会先带着学生县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单词,通过阅读朗诵记忆来回忆。然后就开始学习这节课的新单词,在新单词的学习中,可以找出这些新单词与旧单词的联系。比如在学习Book 4 Unit 3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拼写出humour这个单词,利用学生对humour的针对性记忆,紧接着导入这节课的课题“Different types of English humour ”。
5、直观感觉法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图像、视频、实物等等来刺激学生的感觉神经,使对于学生来说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通过声音、说话、感觉的刺激,增强其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刺激学生的感知过程中,能在其中加入对英语的感觉刺激,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刺激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新课导入的注意事项
1、时间不宜过长
在教师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时间上要注意把握分寸,不宜占用大量的主课时间,如果时间把握不准,就容易反客为主,毕竟主课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2、新课导入要灵活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制定出自己的一套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灵活地变通教学模式,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设计方案,这样才能使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3、建立教学系统
把课堂分为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收尾五个部分,把握每个部位的时间和教学技巧,分清重点,也不可忽略其他环节的重要性,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才能使课堂教学最大的发挥功用。
四、结束语
论如何加强课堂的新课导入教学,在课堂的理论性方面,在可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制定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提供新颖的学习题材;在新课导入的方法方面,可以采用实体情景导入法、音乐鉴赏法、时事新闻学习法、单词积累法等方法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最后在注意事项方面也提出了许多针对新课导入的教学意见,对课堂时间的把握,导入方法要灵活和制定出完善的教学系统来。所以,要加强新课导入的教学质量,应不断的探究对于新课导入的新形势,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来把握课堂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在导入这一环节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春广.关于高中英语新课导入技巧的研究.新课程教学.2015(03)
【关键词】新闻播音 文体特点 新鲜 真实 时效 价值
许多年轻的播音员和播音爱好者都曾感叹:各种文体相比较,新闻播音最难驾驭。笔者认为,新闻播音难就难在它不仅需要播音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艺术表现力,更需要播音员具备较高的新闻素养,要对新闻文体的特点有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而新闻素养恰恰是缺乏新闻编辑部工作经验的年轻的播音员和很多播音爱好者较为欠缺的。本文试从新闻的特点出发,谈谈播音员如何播好新闻。
同志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新闻的定义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强调了新闻要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新闻具有的“新鲜、真实、时效、价值”等特点,这些特点正是播音员进行新闻播音创作时必须时刻注意把握和体现的。
一、调动新鲜感,体现新闻之“新”
播音创作的新鲜感指的是播音员在备稿和播音时心中产生的“先睹为快”的满足感和“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面对反映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新闻,播音员自然很容易调动新鲜感。但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毕竟不会天天有,因此播音员更多时候面对的是大量的日常报道:年年报道两会盛况、年年报道兰夏大忙,年年春天学雷锋,年年冬天送温暖……播音员如果对所播稿件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甚至烫剩饭的感觉,准以激发播音创作的欲望,自然会把新闻播得有形无神、老气横秋。而新闻素养高的播音员面对同样的问题,会通过分析,寻找和发现即将播出的这条新闻与以前播过的类似的消息有什么不同。以对素有“中国粮仓”之称的河南省2009年三夏报道为例,新华社的一条消息说,“河南省夏收顺利结束,今年小麦总产再次突破600亿斤已成定局,这是河南连续第六年夏粮丰收”。播音员如果不仔细分析,也许会感觉“丰收固然可喜,但‘再次突破’、‘连续六年’等信息却似乎使丰收成了一种常态,和前五年相比也没什么新鲜的。”心中丧失了新鲜感,播音效果可想而知。其实,2009年河南省夏粮丰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中,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况下实现的。而且从2008年秋季开始,河南大部分地区遭遇了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秋冬连旱。面对诸多不利因素,河南省各级政府科学决策,组织干部群众采取多种措施,全力以赴抗旱夺丰收。应该说2009年的丰收果实来之不易、难能可贵。这正是这条消息的新鲜之处,播音员如果能通过对上情、下情和主流、支流的分析发现它的新鲜点,怎能调动不起内心强烈的新鲜感,从而激发出“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呢?
二、增强责任感,体现新闻之“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播音员虽然一般不直接参与新闻的采编,但播音工作作为编辑部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却依然要对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节目、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负有重要责任。笔者认为,播音员对新闻真实性承担的责任有两层含义。首先,播音员应该当好“守门员”,把好新闻传播的最后一道关口。一条消息经过采写、编辑、终审几个环节,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准确无误,可以定稿了。但是,也正因为经过了层层签审。播音员反而更容易放松自己应尽的责任。只顾照稿播音,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当成了编辑部工作的局外人,让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轻易地从自己身边溜过去,造成新闻失实的后果。因此,播音员在备稿和播音时,必须时刻注意“守土有责”的重要意义,不仅要动嘴,还要善于动脑。比如,2009年6月18日《开封新闻》中有一条反映开封市电业职工在高温下为城市保电的消息。播音员拿到的稿件提到“今天中午,全市最高瞬时电力负荷达到75千瓦。”稍具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一家小工厂的用电负荷往往也会超过75千瓦,更何况是一座城市在夏季用电高峰的最高瞬时负荷呢?75千瓦显然是75万千瓦之误。值班播音员经过分析,及时发现并通报编辑核实、改正了稿件中的错误,从而避免了在新闻中闹笑话的事情发生。维护了新闻的真实性。第二,播音员在播音的时候,还要通过准确的语势、语态把新闻播得“真实可信”、“毋庸置疑”。一些播音员播新闻时太紧张或者太松懈。反映在播音语言上就显得不够干净利落,犹豫不定、嗫嚅迟疑,硬是把一条真实的新闻给播“假”了。因为听众在生活中的经验是。只有心虚胆怯的人在说话时才会显得犹豫、迟疑。听到这样的播音,听众自然会对听到的新闻表示怀疑、画个问号了。
三、把握节奏感,体现新闻之“快”
新闻之“快”指的是新闻的时效性。如今,媒体触角发达,竞争激烈,因此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增强时效性成了各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焦点。尤其是对重大新闻,时效性的竞争用争分夺秒来形容丝毫不为过。2003年3月20日北京时间10点33分50秒,新华社在伊拉克籍报道员贾迈勒和后方编辑的密切协作下,第一时间播发了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快讯,“巴格达响起空袭警报。”领先美国有线电视网(CNN)10秒,快于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在全球媒体时效战中争得第一。后来国际新闻界对新华社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领先世界的这10秒种纷纷给予盛赞。由此可见新闻时效性对一家媒体的重要意义。在时效性的竞争中,广播电视更是经常采取现场直播、现场连线的方式报道新闻。从而把新闻的定义拓展,从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延伸为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在记者、编辑调动一切手段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争分夺秒的时候,播音员对此也应该有所作为。首先,为了适应新闻之“快”,播音员快速备稿的能力要强。在工作中。播音员往往要直播刚刚收到的消息。由于记者、编辑在采编急稿的时候很难像平时那样从容,使得交给播音员的手写稿上难免会有很多圈圈改改的痕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平时注意广义备稿,注意政策、信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熟悉记者、编辑的笔迹特点,识读手写文字能力很强的播音员才敢于完成这种具有挑战性的播音任务。反之,播音员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对所播稿件内容涉及的领域完全陌生。识读能力又不强,心中胆怯、仓促上阵,勉强播读,屡屡出错,准确性和真实性都无法保证。还有什么时效性可言呢?第二,为了体现新闻之“快”。播音员要注意播音的节奏感,要以流畅、轻快的方式准确地播报新闻。在保证听众听清、听懂的前提下要适当提速。这样才能与新闻时效性的要求相得益彰。试想,记者、编辑争时间、赶速度送来的稿件,播音员却播,得慢慢吞吞,无精打采,又怎能体现出新闻的时效性,从而在新闻媒
体间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呢?
四、明确新闻价值,体现新闻之“要”
【关键词】 高校;传媒专业教师;师德修养;途径
振兴民族的希望靠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靠教师[1]。21世纪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与挑战,而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神圣职责。要完成神圣的历史使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对于我们每一位人民教师而言,首要的任务是加强师德修养,以严格的师德标准要求自己,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作为传媒专业教师更要注重加强师德修养。
一、传媒专业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必要性
中国高校传媒学科从建立到发展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年,但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行业中涌现出的泰斗级人物令人敬仰。如齐越、陈铎、沈力、赵忠祥等都是传媒界中的传奇人物,即使已经离开主播台,依旧在幕后继续实现职业理想。传媒从业者需兼修技术与艺术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播中西方文明中的民主思想和创新精神,是沟通中西方文化最便捷途径和有力工具。传媒专业方向较广,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主持专业、新闻学专业等,目前我国高校众多传媒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开始接触学习传媒专业相关知识,既能掌握一门新学科知识,还可以作为高校入学的有分量的敲门砖。传媒知识作为传媒行业入门启蒙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核心环节。因为从业者需要借助宣传平台,宣传与时俱进的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这一阶段学生是否能很好的掌握传媒采访、编辑、播音技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职业生涯。良好的技术和艺术启蒙是教师最大的课题。师德教育会在教学中影响学生,谁拥有高素质,能够熟练地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就能掌握教育的主动权,赢得课堂教学的高关注度。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通过课堂营造积极有序的学习气氛。老师(他/她)的过人之处在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自愿开心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传媒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在于“教”与“学”的默契配合。如果教师只是单方面的施教,收不到学生的回应,那么做的是无用功。这时教师的自省行为是必要的。要做到课堂教学的活跃,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必须要有崇高的师德来保证。
二、师德修养的基本内容――信、望、爱
信,就是相信、信任、信念。在学生接触传媒专业知识启蒙时期,由于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不理解学习传媒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一味死读书,或者消极学习,这样的状态短短的持续一段时间便会生厌,进而丧失学习专业的兴趣。此时老师适时地介入教导,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和技巧,会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在传媒课学习一段时间后出现,所学相关科目增加,课程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理解记忆练习,为了学好其他专业选修课程,很多学生就放弃学习必选课,造成知识点的缺失,甚至一些本身学习不错的学生受其影响,产生厌学情绪。作为传媒专业老师应该相信学生在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导下,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使学生从信任中产生幸福感,进而唤起自省、自尊、自悟,激发其不断地进取精神。
望,就是希望、期望。传媒专业教师应公平的对待他的学生,无论学生成绩好坏,品德优劣,都要平等相待,付出同样的爱,传媒专业的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烈,个性张扬,教会他们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帮助他们找到合理的表达方式和宣泄渠道,用疏导的方式尤其对于后进生和顽皮生要加倍的“偏爱”,付出更多心血栽培,这样的心意会促使他们充满信心,不断重塑自我。
爱,就是仁爱、热爱、关爱。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曾说过:“教育者的本性首先是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纯真的爱;其次是成功的实践这种爱的能力”。教育是一种唤醒的艺术,在教育家眼里没有差生,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2]。在每一个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几乎都会经历难关和痛苦,而作为教师应该知晓如何陪伴学生并“授之以渔”鼓励与帮助,让学生勇敢地面对未来人生路上的无数挑战。
师爱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纯洁、最高尚、最宝贵的职业道德情感,是师德的关键。教师对孩子的爱,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客观条件,还可以直接转化为孩子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力。同时,这种情感还可以使教师更深刻地感受到从事教育事业的乐趣。
三、提高传媒专业教师师德修养的途径
1、善学习,勤自省
学生学习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五感敏锐,善模仿,教师思维的亮点,精心挑选的音视频素材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从电影、电视剧、mv、微电影中找寻经典的、耐人寻味的片段供学生研习,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自学;自身多研读中西方文化及创意产业著作,抽丝剥茧提炼精华,并将心得传授给学生,也可以用分散式合作方法让学生展开讨论;培养良好的分析能力,特别是多欣赏国内外获奖作品,揣摩片中声画结合规则和剪辑手法,还应掌握多媒体技术,了解中外文化、历史、风俗科技等多方面,运用现代科技辅助教学。
2、重课堂,重实践
多媒体课堂是传媒教师与学生知识交流最佳地点。应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在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思考与交流,将理论与实践有序的结合。老师还应该抓住一切与同行交流的机会,取长补短。
3、常关注,勤沟通
大学学生正值青春期,情绪波动大,易受影响,自我排解压力的能力差,作为传媒专业教师,在教学时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审时度势的进行教育与培养,不滥用教师权威。开展话题训练时,先引导表达意愿,再与学生一起参与,一起锻炼,慢慢地学生乐意与教师相处交流,乐意把心中难以对父母诉说的苦闷烦恼向老师倾诉,与学生融成一片。传媒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展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3],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特殊的情况,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执着探索。
四、结语
传媒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影响力由点及面。教师如何在课堂和生活中以身作则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大课题,验证效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学生作品。学生作品是重要且必要的,重要性是从关心他们学习的亲朋角度看待,必要性是因为它是学生每一次成功的基石,以此为鉴奋发图强。传媒专业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中西文化知识技术交融汇合影响下的群体,他们扎根中国文化,学习西方的传播沟通方式,又以中国人能够接受的方式传递知识,这个过程本是不易的,需要一定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功底。因而传媒专业教师应该认真看待自身的特殊使命,把发展师德修养和职业探索看作是一生追求的目标,才能从中享受事业带来的信心、快乐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陆彬花.谈谈教师的师德培养[EB/OL].上海市杨园中学.
[2] 教育与爱[EB/OL].
[3] 英语教师的师德修养[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