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共享实践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阶段,原“十一五”国家精品课程正在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需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独特风格,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和专家以及社会学习者等的好评和认可,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本文结合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科财务会计学课程建设的情况,着重介绍2009年以来我主讲财务会计学国家精品课程的一些探索和实践,以期为该类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财务会计学课程在会计学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从大类上看,当今高等院校会计学科的专业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财务会计类课程、管理会计类课程、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类课程、审计类课程和财务管理类课程。其中,财务会计类课程主要是依据会计基本理论和企业会计准则,讲授对外报告会计所涉及的会计循环、各项会计要素的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及分析。受人类社会经济变迁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讲授对外报告会计的财务会计类课程一直在会计学科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财务会计类课程中,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初级会计学、中级会计学和高级会计学三个层级并相应地设置课程。其中,初级会计学主要讲授基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会计循环过程;中级会计学主要讲授基于会计要素分类的各项目核算和报表的编制及分析;高级会计学主要讲授特殊业务的核算和处理。本文所探讨的财务会计学课程即为上述体系中的中级会计学课程,它在财务会计类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无论是从课程结构上看,还是从教学内容上看,财务会计学课程都处于核心地位。财务会计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对其他会计专业类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
二、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先后通过了EQUIS(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欧洲质量改进体系)和美国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认证,在参与这两项全球性的认证过程中,我们重新梳理和提炼了会计学科本科各大类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就财务会计类课程而言,我们认为,其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应着重强调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要把财务会计学融入企业管理实践中去学习和认知。EQUIS认证非常强调学科与企业实践的联系,这一点对于财务会计类课程的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会计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能够看到企业经营业务和盈利模式的特点,能够洞悉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财务会计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就会计论会计,不能把财务会计教学仅仅局限于对传统的记账技术和编表技术的传授,而是要密切关注企业实践的变化。例如,如何看待淘宝、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类公司对传统零售业的冲击,如何看待苏宁电器、掌趣科技这类轻资产公司的发展,如何看待东方科技、华域汽车等在营业收入中所确认的大量关联交易收入等。只有真正了解了现代企业的业务特点和盈利模式,我们才有可能把财务会计学讲好讲透;财务会计学也只有真正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企业实践中去,它才会有鲜活的源泉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要在财务会计教学目标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EQUIS认证和AACSB认证都非常强调管理学科的创新优势,由于财务会计学课程主要讲授会计要素中各具体项目的核算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其直接依据是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这一特点使得该课程的讲授往往会受制于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条文规定,而这正是我们不断寻求突破的地方。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作为财务会计反映对象的企业资金运动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财务会计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现行会计准则的解释这个层面上,而是要通过讲解准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就是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就是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财务会计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倡导要把受教育者变为主动学习者,要把只注重对已有会计准则的学习变为鼓励学生去探求未知和未来的问题。只有学生真正拥有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真正拥有了超前的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我们大学会计教育的价值才真正得到了体现和升华。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将财务会计学课程由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立足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管理实践,厚基础,重方法。财务会计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主要由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会计要素核算、财务报告编制和分析三个部分组成,具有完整的理论框架和严密的逻辑结构。相对而言,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的核算,长期负债、收入及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及分析又是该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我们要求主讲老师和学生要积极做好教和学这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主讲老师在教学之前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包括对典型案例、课堂组织等的准备;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要在课前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准备若干个教材之外的问题以供课堂讨论。在财务会计学教学过程中,主讲老师经常会遇到很多预料之外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极大地丰富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到公允价值计量时,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就有60多名议员组成的两党联立团体提出金融危机是由会计上的公允价值引起的?应该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可能在主讲老师的课堂准备之外,但是,这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正是类似的问题凸显了会计在成熟资本市场中的重要性。会计不再是孤立存在的,今天人们关注会计,更多地是在关注会计政策背后的经济后果。有鉴于此,财务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应该始终反映当今世界会计改革的最新成果和相关的理论前沿。此外,对于重难点章节,主讲老师还要采取精讲方式,加大课堂讲解的力度,力求让学生在课堂内能对相关内容消化吸收;同时再通过网上教学平台布置课后练习、在线答疑与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巩固教学成果,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财务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要求,我们多年来不断进行着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其教学内容的实践性,采用案例教学、实例分析、专题讨论和多媒体实验教学等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未来对本课程实践教学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着力完善财务会计学的实践教学,逐步建立起实验室、会计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的职业判断能力;继续推进“会计与财务案例库”建设,为本课程乃至整个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强大的支撑,使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来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财务会计学课程初创之际,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阎金锷教授等老一辈专家都曾先后担任过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和讲授顾问,一大批知名学者、年轻一代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都曾为不同的班级主讲过财务会计学课程,很好地诠释了教育部关于“名教授”、“老教授”承担本科生课堂教学的相关规定;青年教师的培养也在有序进行,形成了一个合理高效的老、中、青传帮带机制。这支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合作精神好,深受学生的欢迎,多名教师曾先后获得国家和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多人次先后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称号和“优秀教师”称号。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依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顺应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教授阎达五先生就领衔规划了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1993年5月出版发行了第一版《财务会计学》教材,并配备了相应的学生用书。此后,为了让教材的内容始终反映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适应我国新形势下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财务会计学》教材分别于1997年、2002年、2006年、2009年和2013年进行了五次大的修订,至今已出版了第六版;此外,早在第二次修订的过程中,就进一步配备了该套教材的教师参考用书,从而使得该课程的教材体系日趋完善。由于《财务会计学》教材体系完整、内容新颖、讲解简练,因此已被多所高等院校推选为会计专业和财务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指定教材,到目前为止,该教材已累计发行100余万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五、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AACSB认证对教学要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AOL(Assurance of Learning,学习质量保障)的建立和实施。AOL关注的重点是:设立学习目标(培养目标)和可度量目标;使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估与学习目标一致;构建整套体系和流程,从而能有效收集证据资料,以反映出学习目标实现的程度。
AOL的建立首先是一次组织变革,它要求每门课程要设立课程组,课程组的主要职责是:根据项目培养目标,讨论并确定所承担课程相对应的学习成果的内涵,目标实现程度的度量标准和方法;修订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大纲,保障相应的学习成果在大纲中的体现;协调并学大纲中承担学习成果测量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料(教材、案例或其他资料)、教学方法、教学时间、考核方式、评价标准等;收集所承担课程对应学习成果实现情况的数据;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撰写学习成果实现情况分析报告并提交项目中心;每个开课学期至少召开三次课程组会议,并将会议纪要提交至课程对应的项目中心。根据要求,财务会计学课程也设置了相应的课程组,课程组由特定学期讲授该课程的所有教师组成,课程组长由院本科项目主任与分管系主任协商后指定,并根据需要再指定一位课程组联系人具体负责协调工作。
调研的总体情况
此次ACCA与德勤管理咨询对财务共享服务的联合调研一共收到249份回复问卷。其中60%的受调研企业的财务职能没有使用任何共享服务/外包,21%的受调研企业使用了共享服务,9%的受调研企业采用了外包方式,10%的受调研企业则采用了共享服务及外包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见图1)。
和全球调研结果一致,我们发现采用共享服务、外包或混合模式的比例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增加。在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受调研企业中有超过40%采用财务共享服务/外包模式,这一比例对于年销售额超过30亿美元的受调研企业而言更超过70%。相比而言在年销售额小于1亿美元的企业中,采用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比例只有不到30%(见图2)。
采用财务共享服务/外包模式企业的分析财务共享服务范围仍集中在交易性业务流程
构建有效的财务共享服务/外包体系,必须了解需要将哪些流程纳入到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范畴中。在财务转型与集中管理的过程中,最常见被纳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或者外包的流程通常是与操作日常业务相关的流程,因为这些流程与管理决策相关度较低、交易量较高且操作流程相对容易标准化。
在问卷调研中受调研企业被询问他们是否共享了七大常见纳入财务共享服务/外包范畴的流程,这些流程包括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总账、员工薪酬、固定资产、费用报销和资金管理。全球调研的结果显示这七项流程被纳入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比例都高于40%。与全球调研结果略有不同,在我们的问卷调研中,我们发现采用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受调研企业中所有这些流程都有超过5%的应用。
纳入财务共享服务范畴的流程种类随着财务模式使用年限和成熟度的提高而增加
调研显示,在不同的交易流程应用共享服务模式时,随着现有财务运营模式应用年限的增加,各流程的应用比例逐年提高,特别是运营五年以上的企业,整体普及程度超过70%。
实施现有财务模式不到两年的企业,在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资金管理流程方面使用率超过60%,使用比例最低的是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实施现有财务模式两到五年的企业使用共享服务和外包最多的流程是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总账和费用报销,使用率均超过60%,比例最低的是固定资产管理,约为40%;实施现有财务模式五年以上的企业有60%以上在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总账、员工薪酬、固定资产、费用报销方面使用共享服务及外包。在所有的流程中,固定资产管理使用的比例都是最低的。
高价值流程通常采用非共享管理模式
在高价值的流程领域内,财务共享服务和外包的使用比例又是如何呢?我们界定的高价值流程涵盖:财务计划及分析、预测与预算、管理会计及报告、财务及法定报告、业务支持、税务分析、纳税申报、资金运作、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投资者关系和融资项目。
本次调研结果与全球调研结果基本一致:受调研企业倾向于将高价值流程保留在原有财务业务单元当中,而不选择共享。然而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也有接近50%的受调研企业选择将某些高价值流程纳入到共享服务当中。这些流程主要是财务及法定报告、税务分析、纳税申报以及资金运作管理,原因是由于这些流程和交易性流程的联系较为紧密,存在前后端的关系,更易被标准化;而不包括那些和业务活动结合更为紧密的流程,如财务计划及分析、预测与预算等。
不同类型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满足企业主要业务目标时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在被询问到采用财务共享服务/外包最关注的目标时,已经使用财务共享服务和外包模式的受调研企业中有一半以上认为最为重要的目标是“提升财务部门能力”、 “转型到标准/预先设定的财务流程”、“降低财务成本”、“提升财务流程效率”、“利用保留的财务职能用于更有价值的工作”,这和有计划使用共享服务和外包模式的受调研企业的关注点有一定区别。
其中混合模式在综合满足五大目标方面是最为有效的。在比较共享服务、外包及混合模式对实现业务目标的有效性时,调研结果显示,采用混合模式的受调研企业中有高达55%认为该种模式对于“转型到标准/预先设定的财务流程”、“实现总体财务转型”、“支持公司对共享服务/外包更广泛的战略议程”、“让财务职能更为全球化”是有效和非常有效的;使用共享服务模式的受调研企业中,有超过45%认为该种模式对于“推动合规及监管要求”及“转型到标准/预先设定的财务流程”是有效和非常有效的;使用外包模式的受调研企业中,有超过45%认为“提升财务部门能力”、“改善控制/监管要求的透明度”、“提升财务的服务质量”及“获得税务优惠”是有效和非常有效的。
财务共享服务对成本降低、效率提升以及整体业绩改善有积极的影响
当我们去分析财务共享服务/外包模式对企业财务运营成本、财务运营效率、整体业绩改善的影响如何时,调研发现有接近或超过40%的企业认为有正面影响。而只有约10%的企业认为有负面影响(见图3)。成本可能仍然是企业选择共享服务或者外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我们观察,很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经常被设立在其总部所在地(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很高。同时构建共享服务中心所需的前期系统实施成本也很高。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在人力成本低且人力资源丰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中西部地区城市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使用成熟的方法论、工具和指标衡量、监测及促进财务共享服务的绩效
受调研企业最常用的三种监测工具包括财务绩效仪表盘、内部领先实践对标及客户满意度调查。
与全球调研结果略微不同的是,中国的受调研企业无论是实施全面治理流程或者采用六西格玛的比例都高于全球调研结果,分别为28%和15%(相应全球调研结果为17%与11%)。在实际运作中,持续的流程改善也是许多受访企业所关注的。有相当一部分领先实践企业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专门设置流程管理团队,依托成熟的流程质量管理体系,如摩托罗拉的“六西格玛”和丰田的“精益管理”促进流程标准化与优化的工作,并最终持续推动财务共享服务的绩效提升。
企业采取何种方式去衡量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成效呢(见图4)?在访谈中,提升效率、质量改善、财务信息的质量及透明度的提升都是受访企业关注的衡量财务共享服务/外包成效的重点。
尚未采用财务共享服务/外包模式企业的分析更多企业正思考和计划采用财务共享服务
在受调研的企业中,有60%的企业还没有采用财务共享服务/外包模式。在这些尚未建立财务共享服务或采用外包的企业中,有15%在未来二至五年的时间内有计划建设共享服务或实施外包,另外有20%也表示有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想法,但没有确定的计划。相反接近一半的受调研企业表示没有任何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计划,另有17%的受调研企业表示不清楚(见图5)。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选址青睐成熟地区
在有意向建设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受调研企业中,39%的企业表示,希望将财务共享服务/外包中心放在公司总部所在的城市,而52%的企业表示会设在拥有众多成熟共享服务中心的城市(见图6)。
而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设立在总部所在地的情况在建设初期较为常见。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天津、苏州作为成熟的共享服务中心城市已经走过了10年以上的历史,整体上具有较高的共享服务水平,但是由于一线城市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开始转向在二三线城市寻找成本较低的替代中心,成都、西安、武汉、杭州、芜湖都是值得关注的城市。
在访谈中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选址模式。一些受访企业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设在总部所在地;也有企业选择在中西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一定的技术筛选出理想的城市。在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选址时,除了寻求低成本的地方外,也需要充分理解当地人才的整体情况。
在规划财务共享服务时,企业普遍认为对交易性流程进行共享是比较有效率的
那么在没有进行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受调研企业看来,哪些流程能通过共享或外包得到更有效率的处理呢?大部分受调研企业认同的排名前五位与日常业务相关的流程分别为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内部审计、总账和费用报销。这显示计划采用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企业所关注的重点仍然是流程方面集中管理所带来的效益。
信息技术的配套是成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最关键保障
对于计划建立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受调研企业而言,我们看到排名前三位的指针分别为程序的改变与技术的改变能很好地配合,强化行政支持与配合及加入更好的项目管理技巧。不难看出对计划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企业来讲,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用财务共享服务来支持核心业务,增强运营的效率。
财务共享服务/外包应用目标及所面临的挑战已有财务共享服务的企业最关注标准化建设和能力提升
从调研中我们发现,对于目前正在使用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受调研企业来说,提升财务部门能力、转型到标准化的/预先设定的财务流程(如应付账款/员工薪酬)以及降低财务成本是他们最为看重的业务目标(见图7)。此外带来财务流程效率,利用保留的财务职能于更高价值的工作,推动及利用跨职能的最佳实践(如人力资源)也被超过50%的受调研企业认为十分重要。
这一调研的结果与全球调研结果有一定差别。在全球调研中,提升流程效率、降低财务成本和提升总体业绩是受调研企业利用财务共享服务或外包的前三大目标。出现这一差别可能与中国发展的特点有关,不同地区财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差距较大,许多中国企业仍然没有应用企业级ERP平台,此外不少企业为了保持快速的增长速度,进行较为频繁的兼并和收购,导致他们对标准化的流程变得十分关注。调研的结果在我们的访谈中也得到印证。
准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企业最关注核心任务
在有意向建立财务共享服务或者采取外包模式的企业中,他们想实现的业务目标有哪些?我们从调研中发现,排在前五位的目标分别是利用保留的财务职能于更高价值的工作,带来流程效率,对公司迎合未来的财务需求增加灵活性,支持公司扩充/并购,以及提升总体业绩表现。显示企业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期待仍然很高,对于财务共享服务/外包所能推动的财务组织架构变化和财务转型也有一定的理论认知。
服务质量管理是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项目中最受关注的挑战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改变工作流程、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达到约定服务水平/流程效率及达成财务目标这四方面,约60%的受调研企业认为很好地解决了这些方面的挑战。在全球调研中,前三位被认为较容易解决的挑战分别为改变工作流程、治理有效性和变革管理。
而在跨文化管理、留存保留的团队人员及语言问题三个领域,只有约40%的受调研企业认为较好或很好地迎击挑战,这一点与全球调研基本一致。
对于尚未建构但计划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受调研企业而言,前五大挑战分别为服务质量、公司文化、变革管理、保留团队的士气及改变工作流程。而对于那些尚未计划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受调研企业而言,前五大挑战则分别为缺乏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公司文化、服务质量、流程效率和商业模式不能支持(见图8)。
财务共享团队的组建、人才转型、招聘与发展最受财务管理者的关注
人才管理是成功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关键议题,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或者选择外包,本身就是对企业财务组织进行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一改财务人员分散在各个企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基础核算会计业务的局面,让财务人员的专业化分工更为明显,对业务的支持也更为有效。
目前采用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受调研企业所面临的前五大人力资源挑战分别是:提高员工素质及效率、招聘及保留合资格的管理层员工、职业计划及晋升、变革管理、以及跨文化管理。对于尚未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受调研企业而言,他们所认为的前五大人力资源方面的挑战也比较类似,分别为招聘及保留合格的管理层员工、变革管理、维持保留团队的士气、提高员工素质与效率、职业计划和晋升。
共享服务促进财务转型目标实现
对于已经使用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受调研企业,按照重要性排名前五位的财务转型战略目标分别为财务流程改革,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优化成本,计划、预算和预测,以及财务人员能力的发展。对于计划采用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受调研企业,则为优化成本,财务人员能力的发展,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业绩管理及商业智能,以及计划、预算与预测。
关键词:财务共享;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0前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迅速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了颠覆性变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是近年来出现并流行起来的会计报告业务管理方式,它是依托信息技术,将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实体的会计业务有效整合后放到一个共享服务中心来记账和报告。财务共享的优势是不仅保证会计核算的高专业化、标准化,而且还提高企业财务数据的处理效率,节省较大的人工与系统成本。自1999年摩托罗拉在天津建立亚洲结算中心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财务共享服务领域的探索。面对如此情形,高职院校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亟须转型,探究适合财务共享背景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从而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更新、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改革[1],为推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提供一些思路。
1财务共享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1.1业财融合化
在财务共享趋势下,业财深度融合得到进一步体现,财务定位从简单记账到决策支持,财务与业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更加密切。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设置要求财务人员主动融入业务部门,对业务流程、信息系统进行规范与再造,使得业务内容和现金流在共享中心模式下更为清晰,提升财务管理的广度与深度,加深业财融合程度,也加强企业全面管理,专注于创造价值和风险控制,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2]。
1.2岗位复合化
财务共享使得传统会计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基于流程再造和IT系统整理,大量重复性、可操作的业务被机器人替代,财务人员也从大量低附加值的基础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一些传统的会计岗位在逐渐被替代;但与此同时,业务型财务、战略型财务等复合型人才被广泛需要,大数据分析师、战略规划师等一些新兴会计职业岗位应运而生。新兴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不仅要会生成会计信息,还要具备战略思维、分析和决策能力,能站在战略高度以全局性的视角提供决策支持服务,进而实现财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目标。
1.3服务自动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共享服务的处理流程逐渐向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以德勤财务机器人为例,它不仅能以集中或远程采集模式,对票据进行扫描、分类,采集录入信息、合并和汇总各项财务数据,并且能在既定的业务逻辑基础上对各自动化财务流程进行判断、识别、管理和监控[3],且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极高。在未来几年内,对财务共享中心来说,很大程度上也会变成财务的自动化工厂,而对企业而言,财务共享会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向更为柔性化的方向发展。
1.4系统集成化
财务共享中心并没有单独剥离出来运营,而是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信息中心等多个部门进行的多门类融合开展,协调企业内系统和企业外系统的工作,依托信息技术对财务数据进行处理,将原本分散的财务信息进行高度集中、系统的处理,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和协调能力更高,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财务共享中心的服务正在延伸至更高价值及更多服务中,从而使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多业务处理成为可能。
2财务共享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财务共享模式的出现和发展,规范业务处理流程和方式,促使业务和财务的融合,传统会计岗位人才需求大幅减少,企业中原有从事大量简单操作性技能人才已逐渐被淘汰,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对会计岗位人员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更系统的财务专业技能
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能将标准化、规范化的业务流程进行集中处理,财务人员的分工界限愈趋明显,少数基层财务人员甚至是财务机器人即可完成大量基础性数据录入、会计核算等工作,而能对业务流程进行改进、优化,进行事前预测、绩效评价,并对企业行动提供决策支持等工作则需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完整、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才可胜任。而且对系统能掌握成本控制、财务分析、全面预算决策以及风险管理等知识的财务人员目前市场上非常紧缺。
2.2更全面的业财融合能力
随着业财融合理念的不断深入,知识结构单一的财务人员已不适应新的会计职业岗位要求,精通业务财务的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基础财务核算工作均由共享中心按标准化的流程处理,使得财务人员有精力投入业务财务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业务部门,积极向企业采购、生产、销售、投融资等领域渗透,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业务、财务相关信息;同时也要从业务的角度帮助他们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4],财务人员还应掌握计算机、统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金融学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方面的知识,从而实现财务人员的技能从专业性向战略性转变。
2.3更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将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日常会计核算中解放出来,要求更多地与业务部门融合,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服务,实现业财一体化发展;同时,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变得日趋复杂,经营活动和交易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调、沟通能力,能处理好公司各相关部门、人员间的关系,以应对企业内部和市场外部的变化,为高效率财务工作提供保障。
3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陆续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方法都有所突破,但对财务共享服务等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仍较为稀缺,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体现自身的价值,具体来看,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
3.1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相脱离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出现,财务共享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原本注重核算型的财务人员,需逐渐向决策型、管理型转变。而现阶段,高职院校仍注重的是培养会计核算、报表编制等传统的会计工作,培养目标以核算能力为主,忽视新技术、新平台以及互联网等的深度发展,缺乏对业财一体化、财务共享、智能财务等行业最前沿知识的深度了解,与企业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会计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
3.2课程体系设置难以匹配企业需求
财务共享模式不仅从知识结构方面打破传统的各个专业之间的界限,而且在技能要求方面也突破软件间的操作层面,从而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课程体系上仍偏重于传统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很少涉及市场上已开始推广的财务共享服务、财务机器人等行业前沿知识,缺乏战略管理、风险控制、绩效评价等高级技能培养方面的课程;同时也缺少大数据、人工智能、人际关系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不足以支撑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3.3教学方法运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方法多为“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的单向输入方式,虽然部分课程也有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但仍避免不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教学手段看,多媒体网络以及线上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搭建知识存储、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增强课堂学习效果。但在财务共享背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系统性、战略性的思维,“画流程、讲方案”等与实务零距离的知识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战略管理思维和风险识别能力。
3.4教学软、硬件更新落后于社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实务中的会计岗位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教学经费、社会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软、硬件更新速度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与实务偏离较大。针对新出现的财务共享服务,很少有院校开设财务共享有关的课程,即使开设相关课程,通过教师讲解,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仿真实训模拟,但与会计实务还有很大差距,如何让学生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中进行学习、实训、实习,是当下会计专业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3.5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水平毋庸置疑,但财务共享属于当下会计领域的新技术、新思路,多数教师并无财务共享企业实习、工作的经历,导致其相关技能掌握欠缺,实践操作多为纸上谈兵,无法将财务共享的理念、实务中具体运作模式、能力需求等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就业结构性矛盾在学习的过程即已显现。
4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建议
4.1更新人才培养目标
在财务共享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重新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财务共享的技术、理念,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使得人才输出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解决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充分研究财务共享带来的企业财务工作模式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需求的变化,制订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转变教育理念为根本目标,通过开设新专业、优化课程体系、推动三教改革、加深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完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应结合课程思政,注重学生素质目标的培养,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操守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代青年人才必不可缺的要素。
4.2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随着财务共享的逐渐深入,高职院校应整合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弥补现有体系中对财务共享知识渗透与融合不足的现状。在具体做法上,一是适当删减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纳税申报等基础类核算课程的课时或学分;二是新增财务共享相关课程,如财务共享服务、财务机器人、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等,注意加强云财务与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教育;三是新增跨专业设置课程,如大数据应用、Python、C++等信息统计管理类课程,以及人际关系沟通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可增设“1+X”证书考核相关课程,实现学生毕业后与企业岗位职业做到“无缝对接”。
4.3推动三教改革
4.3.1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有关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指示,因此,高职院校应多鼓励专职教师通过不定期的实习或挂职锻炼,深入行业一线,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使专业教学活动更好地与实务项结合;同时通过与行业企业双向交流协作等方式,加强与实务界的联系,甚至鼓励教师和企业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产、学、研合作水平,培养教师的技术研发与服务能力,并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团队。
4.3.2推进教材改革
近几年,会计准则以及税法相关政策变化较大,同时由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大量的教材更新速度赶不上行业变化的速度,因此高职院校应鼓励开发本校适用的教材,灵活选用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等多种形式的教材,结合实训软件的使用,填充课堂教学;同时,根据会计岗位需求的前沿趋势,鼓励教师自编或与企业共同编写能体现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的教材,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
4.3.3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应避免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做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其次,充分利用实训软件、慕课、微课等教学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碎片化知识串联起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再者,还要注重实践教学,训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
4.4加深校企合作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特点,应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着力打造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在校内学到的理论知识可通过实践基地的实务操作得到检验,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和有待提升之处,有效地掌握相关技能。校外实习基地可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实践教学,将最前沿的财务共享模式下实务操作引入课程中,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还可校企共同开发财务共享相关教学软件,既可推动教学设施的更新换代,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教学软件的开发成本,从而促进产、教融合,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立贵.财务共享环境下高校“业财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2):118-119.
[2]周晓慧.智能财务时代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探讨[J].当代会计,2020(12):16-19.
[3]郭尚君.刍议财务智能化趋势与高职财务人才培养[J].现代营销,2020(11):8-9.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关键要素 启示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定义
共享服务的业务从财务和会计职能发展到人力资源、采购、信息系统,以及法律、投资、研究与开发等业务。在各类共享服务中心中,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就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所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即将企业各种财务流程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平台来完成,通常包括财务应付、应收、总账、固定资产等等的处理。这种模式在提高效率、控制成本、加强内控、信息共享、提升客户满意度以及资源管理等方面,都会带来明显的收效。
二、JS保险公司江苏省分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案例介绍
(一)JS保险公司江苏省分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背景
JS保险公司江苏省分公司下辖苏州、南京、无锡等13家市分公司,共有县区支公司(含支公司级营业部)156个,营业网点1000多个,从业人员7000多人,业务遍及全省所有乡镇。全省年保费收入超100亿元,13家市分公司保费全部超3亿元,其中苏州、南京分公司超20亿元。
(二)JS保险公司江苏省分公司发展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
1.分散的独立财务组织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财务人员规模庞大、人员冗余、结构性成本较高方面:截至2011年3月末的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省公司财务人员中区县支公司230余人。财务大量精力投入日常操作,在决策支持方面所为有限。分公司从事会计操作类工作的财务人员占比很高,达到78%,是从事财务管理类工作的财务人员人数的3.55倍。
2.对操作性财务风险的集中管控能力较弱。会计操作职能分散于各级财务组织,并与财务管理职能高度黏合,总公司对操作性财务风险的集中管控能力较弱。具体表现为:会计核算分散,关账及时性无法保证,数据有人为干预。会计审核分散,风险集中管控的力度不够。
3.缺乏对业务的支持能力和战略推进能力。由于会计核算等基础业务是由当地的财务团队自行完成的,他们一方面要面对省公司,实时学习最新的制度政策,按时出具各项报表、报告;另一方面基层业务单位的报销、支付都必须经过当地财务团队实现,他们必须面对频繁的点对点沟通。这种情况下,有限的能力和精力被频繁重复的琐碎事务所占领,深入业务进行业务支持和协助总公司进行战略推进变成一句空话。
(三)JS保险公司江苏省分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过程
1.财务制度规范化。财务管理制度方面主要体现在整个总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标准化,这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构建的基础。制度方面,公司制定了《共享中心费用审核规范》、《江苏省分公司会计核算审核标准(2011年)》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核算操作手册》;细节方面,公司统一了凭证摘要,规范了挂账流程,费用收付费处理引入按键精灵自动输入等。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审核标准》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核算操作手册》来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2.财务管理流程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的过程实质就是财务流程再造的过程。通过流程再造实现了财务管理向流程化和业务化分工的转变。流程再造设计原则:确保资金安全、提升合规管控能力和效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控制分支机构账户间随意往来,解决账户过多难以掌控和管理的问题;实现资金集中支付、增加资金归集和下拨频率,进而提高资金内部循环运转速度及使用效率;压缩公司营运环节资金占用量;明晰职责,厘清业务、理赔和财务之间职责,分析每一风险点对应有能力控制的岗位,以此确定职责归属。财险江苏省公司在组织结构上,设置了核算部、结算部、审核部和支持部。在操作过程中,实施了包括费用报销流程、资金收付流程、应付流程在内的流程再造。
3.财务管理网络化。信息系统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建立了一个IT平台,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制定的一切财务制度都固化在统一的数据库中,包括财务作业流程等都在信息系统中进行统一设定,成员单位不得随意修改,从而保证总部的战略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费用报销系统于,2012年完成二期与新一代财务系统的接口开发。资金管理系统已上线推广支持车险赔款的自动支付,但还需与相关系统整合、实现相关功能优化。公司开发了多个支持共享中心日常工作的网络工具,主要有:“集中支付E化流程”、“会计凭证映射表”、“线下赔款支付明细表”、“不规则收款人信息清单”、“网银支付信息管理及对账工具”等。
4.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监督考评体系建设。从执行出发,以刚性协议规定服务质量:为规范会计行为,加大管控力度,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与工作效率,江苏省财务共享中心推出《服务水平协议》,确保财务管控规则得到刚性执行,真正把服务过程纳入制度管理轨道。《协议》按照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承担的九大块业务内容,分别以审核、支付、核算三个环节为流程,以“速度”、“质量”、“效率”为衡量指标,并设置了具体的目标值、衡量方法,对服务水平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与监督。
三、总结
(一)对财务共享操作流程持续改进和优化和人员的变革
财务共享流程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系统不断上线、机构不断增加或转型及各种新的管理要求出台,必须对已经梳理的流程进行持续优化。同时,通过教育与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以满足集团未来财务管理的需要,从稳健型的核算人员转型为分析型、创造型的财务管理人才。
(二)考评体系要素的重要地位
我们认为能够提高成本、质量、效率与灵活性的要素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放到综合的驱动因素中。JS保险公司江苏省分公司财务共享服务的实践都证明了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时其考核评价要素设计的重要性。
(三)关注关键要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财务组织变革就是将公司成员单位的共同财务核算业务从传统的分散组织中剥离出来,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集成网络系统就是根据公司财务服务的范围和内容,为了支持跨越时空的服务设计的信息高速通道平台,架起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成员单位的信息服务通道。为了提高服务的水平和积极性,必须为新的服务主体设计奖惩制度,让服务主体的每个员工有积极性为组织创造价值,最终形成一个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实现路径图。
参考文献
[1]张瑞君,陈虎,张永冀.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基于中兴通讯集团管理实践[J].会计研究,2010.7.
企业建设财务共享中心(FSSC)的初衷不外乎加强集团管控,强化合规经营,规范财务运作,提高财务人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支撑企业发展战略这几个方面。然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于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任何新生事物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共享服务也不例外,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会遇到很多障碍,比如:财务人员的反对,分子公司流程的不统一,利益相关者的不配合,管理层不坚定的决心等等。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不管哪一种障碍都有它解决的方法,所以,沟通、沟通、再沟通对于消除这些障碍是至关重要的。
从目前金蝶客户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效果来看,大部企业都达到了建设共享中心的初衷,只是在建设初期可能部分目标的实施效果不太明显,比如:降低成本。企业通常基于减少推行阻力,保证共享中心顺畅运行的考虑,在建设初期这方面的实际效果并不是企业首要追求的目标。
FSSC建设阶段
通常建设FSSC的第一步是对现有财务业务现状的调研以及未来需要建成什么样的共享中心的定位,包括需要通过怎样的步骤去实现,人员投入,资金投入,选址考查等等,这个阶段根据每个企业的规划不同,它的周期也会不同,一般会在1个月左右。
大方向定调之后,就是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细节的建设,即在组织范围、功能和流程框架都定了以后,就要沿着这个路径进一步去细化,具体的组织架构应该是什么样子,什么岗位,具体职责是什么,流程到底怎么走,跟本地财务怎么区分,等等。更详细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步骤都是要在详细设计阶段完成的,这个阶段通常会在2到3个月,也有5到6个月的,因为每家企业的规模不一样,复杂度不同,时间上也有所不同。
具体实施阶段,有的信息系统基础好的企业最快速度两个月就能够上线成功,而有的公司对共享服务中心实施的效果要求比较高,比如希望共享服务中心的系统没有手工化,尽量100%自动化,这种对系统流程的改造和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没有可以具体的一个时间,到底多久可以完成,根据不同企业不同的要求,实施周期也都是不同的。
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从评估到设计、构建、部署、运行的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但是就像盖房子,可能设计决定了它的格局,而运行就像是一栋房子的持续维护,要想房子住得舒服,住得时间久,设计与运行就是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理念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但设计一定要与集团的战略保持一致。每家公司在考虑共享服务中心这件事的时候,都需要考虑清楚建共享中心的定位是什么?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就定位来讲,有很多种类型,有的公司把共享服务中心只是做成财务的一个部门。还有一些公司会把共享服务中心做的相对独立,它跟财务甚至是并行的部门。还有一些公司做的更成熟,甚至把共享服务中心从财务体系里面独立出来,然后跟IT和人力资源共享全部打包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组织。
另外一方面,共享服务中心到底放什么样的职能?我们现在有的客户说,已经把自己公司财务人员全部集中到一起办公了,自己已经建了共享服务中心,不能说这不叫共享服务中心,只能说它是某种阶段或某种形态的共享中心,可能跟我们理解的共享中心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想要建设FSSC,一定要想清楚共享中心的未来包括什么内容,跟我们本地财务之间的分工以及跟业务之间的分工,这就是战略层面上的东西。
再比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行环节,集团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从准备期到建设期再到运营期的过程中,管理者会发现提升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是运行环节的主要工作。FSSC的日常运营管理包括共享服务绩效管理、质量管理以及流程持续优化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如果应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借助流程标准化可以显著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解放出更多财务人员从事更高附加值的工作,从而促进财务职能转型,提升企业整体价值。那么,解放出来的财务人员怎样更好的服务于业务部门,怎样把共享流程逐步的向业务延伸则是FSSC运行环节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FSSC的严重误读
建立财务共享中心之后,财务人员的职业路径有何改变?关于这个话题,笔者在与国内企业的财务负责人交流对于FSSC的看法时,他们经常忧心忡忡地问我,如果企业推行FSSC,是不是会有一大批财务人员下岗?而一些企业集团高层在谈FSSC的优点时也会把减少多少会计人员作为衡量指标。似乎FSSC已成为财务人员的职业克星。其实这是对FSSC的严重误读,如果这一观念得不到纠正,对于企业推行FSSC是一个巨大障碍。
首先 ,FSSC之所以率先在西方大企业应用,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但是降低成本的含意并非是单指裁员,企业推行FSSC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财务管理工作转型、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从而整体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其次,从我国已经推行了FSSC的企业管理实践看,财务部门的作用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提升,财务人员在企业中得到重视。以金蝶国际为例,我们借助FSSC应用,构建了以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和共享服务三足鼎立的财务管理模式,将财务人员从过去核算型、记账式、事后报告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投资管理、预算管理、管理报告等决策中,从业务的源头提出财务宝贵建议,帮助分公司提升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日常的费用报销、资金支付等工作被分流到FSSC,经过业务流程优化和先进影像技术的采用,大大缩短了报销时间,员工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再次,FSSC的推行,有助于我国财务会计工作的职业分级发展。目前,我国的会计教育都是按照一个模式,培养的都是核算型会计。即便是取得中级职称或CPA证书也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会计工作。从事记账的会计也需要学习财务管理知识,财务总监也需要了解核算、银行结算的技能。FSSC的应用其实优化了财务人员的职业规划,将会使财务队伍分化为专门从事FSSC的基础会计人员、从事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高级财务人员、在业务部门行使财务指导职能的复合型人才,使财务人员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哪些企业适合建设FSSC?
当前,财务共享服务在西方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由于法律、制度、文化、产权结构以及思维习惯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别,决定了中国企业集团在应用共享服务时,必须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的特点,不能一哄而上。
国内符合如下特点的企业比较适合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一是企业要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这个数量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划分,如果集团有迅速扩张的战略则可以不考虑现有分子公司的数量;二是企业经营相对单一,在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中,因核算准则不同,可考虑按不同的业态提供不同的财务共享服务,如果一家企业行业众多而每个行业的单位又很少,则不适于推行财务共享服务;三是每个分支机构的财务事务能够按统一的规则和流程处理,可复制可批量处理;四是总部有集中财务管理的需求,要求强化分支机构管控;五是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要求较高,追求流程的科学、标准化以及制度的强力执行。
财务共享服务2.0时代
在《2015安永财务共享服务调查报告》中提到现阶段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面对最大的问题,信息系统获58%的选择率,问题最突出。大家都知道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和保障。我建议,先实现集团财务管控平台的统一搭建和整合,然后再规划共享服务中心,这样共享项目整合速度更快,成功率更高。搭建财务共享中心体系,还需完成财务共享服务系统与费用报销系统、预算管理系统、影像扫描系统、银企互联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移动终端应用等其他系统的对接,实现各信息系统的业务集成和数据共享。所以,我第一条建议就是在企业组建共享中心的思路都非常清晰的前提下,选择一款先进的财务共享系统势必会对财务共享项目的推行起到关键性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