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德育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内外幼儿数学教育专家认为:帮助孩子形成初步数概念要借助各种直观教具;要为孩子提供操作、游戏 用的材料和玩具;让孩子通过感官、饶有兴趣地在操作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形成初步抽象数概念。
本文提供的是一种数形结合的设计,以同一种几何图形个数的组合和变化作为直观教具操作材料,让孩子 在观察、摆弄中感知数概念、理解数概念,下面以圆形系列设计为例:
吹泡泡的金鱼
(附图 {图})
这10张卡片,圆形个数从左到右分别是1个~10个,从一个圆开始逐一递增,最后变成了一条吹出了 四个泡泡的金鱼。卡片中,可以从左到右顺着数出各张图片中的圆形分别是1个~10个,也可以从右到左倒 着数,从第一张始,间隔一张数出单数(1,3,5,7,9),从第二张始,间隔一张数出双数(2,4, 6,8,10)若再让孩子在图片背面相应写上数字1~10,这套卡片就成为数形结合的学习数概念的操作 材料了。下面例举使用方法供家长借鉴:
一、数的实际意义(区分基数、序数)方面:
任指图片一张(如图1),让孩子数出有几个圆?(6个,这里的“6”表示的是基数含义),说出它排 在第几个?(第6个,这里的“6”表示的是序数含义)。又如让:孩子取出3张,这个“3”表示基数,可 在10张中任取3张,如要求取第3张,那末,这个“3”表示序数,只能取图2。
二、数的守恒方面:
分别取出图3和图4,让孩子判断圆的个数。孩子可能会说,两张相连图片中的圆多(因其中有两个大圆 且排列松散,看上去多了)其实是一样多的,都是3个。可用一个对一个或数数的方法验证)。
三、数的形成方面:
引导孩子看图,依次边指边说:1个圆添上(这里是再上一个的意思)1个圆是2个圆,2个圆添上1个 圆是3个圆……然后概括为:1个添上1个是2个,2个添上1个是3个……(让孩子观察、数数验证),再 将图片翻到背面,出现1~10抽象数字,让孩子知道:1添上1是2,2添上1是3,……自然数1~10 就是这样形成的。还可引导孩子逆向思维:10去掉1是9,9去掉1是8……
四、数的组成方面:
可由孩子在10张图片中取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如图5),数出上面有5个圆后,让孩子再找两张圆的 个数合起来是5个的图片放在这张卡片下面(如图6)。
再引导孩子看图说出:
5个可以分成1个和4个,2个和3个;
1个和4个、2个和3个合起来是5个、如孩子摆成图7亦对。5的四种分合法都出现了,5个圆形可以 分成1个和4个,2个和3个、3个和2个、4个和1个,再将圆形卡翻到背面,那末,就出现数字,得到5 的4种分法了(如图8、9)
五、相邻数方面:
在10张卡片中任取相连的三张(如图10),数出中间一张是7个圆,比前一张多1个圆,比后一张少 1个圆,再翻到背面读一读数字卡,那么7的相邻数就是6和8了。连续玩几次后,让孩子发现规律:单数的 相邻数是双数,双数的相邻数是单数。
这种系列设计可选用各种不同几何图形。下面分别例举、设计,供家长和孩子们一起作为操作材料用 (图形个数分别为1~10个,排在第几就有几个缺少的图形鼓励孩子按规律添画上)
以上操作材料亦可混合用,如认识5时可让孩子找出所有五个图形的卡片。将不同几何图形的卡片按需要 进行分类、排序、比多少、配对、找朋友、接龙、分合、算得数等各种数学智力游戏,帮助孩子从中形成和巩 固数概念,家长可举一反三,启发孩子在玩中学!
注一:要添画的是:
半圆形系列:第五和第七张图片,添加后为图11、12。
注二:以上操作材料选自《彩色幼儿数学活动卡》P22—P28,上海幼专教具厂有售,详见《为了孩 子》1994年第五期P19。
一、小学德育的层次性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应该采用不同侧重点的德育结构。我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在课堂纪律的约束方法大体一致时,约束结果各有不同。低年级学生对切合自身利益的约束方法,如奖励、惩罚的反应更好,对不要影响别人一类的说法不太在意;而高年级学生则明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由此可见,对教育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将学生分层区分显得十分必要。学龄初期(一至四年级)的儿童处在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他们能逐渐进行具体逻辑推理,并且逐步形成了抽象概念,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推理和归纳。而他们的人格发展正处于勤奋感与自卑感的对立之中,应主要培养儿童的勤奋感。此时儿童的自我意识,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正在向社会自我发展。也就是说,此阶段的儿童,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更易于接受与具体事物相关的教育,他们对“社会”这个概念的认识十分表面,与他人的关系认识也不深刻,因此较难接受从为了别人的角度进行的品德教育。而三四年级学生相对发展成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在具体事物相关教育基础上延伸的抽象概念,同时他们对社会及他人的认识更深入,可以接受一定的利他概念教育。学龄中期(五至六年级)的儿童处于过渡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他们的人格发展也进入了重要时期,开始培养自我同一性,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探索。他们的社会自我意识基本成熟,能够接受“为了社会,为了大家”进行的品德教育。
二、小学德育的结构性
品德教育教学的实施与发展无法只依靠学校与学生单方面进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相互协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根据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因地制宜,能更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一二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注意力不稳定,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但观察事物较笼统。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与他人的关系认知肤浅,但非常依恋父母,并在感情和行为上极大程度地依赖老师。因此,在德育结构中应该更注重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协作。在德育的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具体、形象、直观的内容,由此引入抽象概念以便于理解。可以通过有趣、丰富的课内外活动帮助他们培养集体意识、规则意识,促进分享意识和合作竞争意识的形成,帮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克服胆怯心理,培养自信心。三四年级学生处于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心理更加敏感,又有了一定的叛逆心理,喜欢自己做主,所以在德育结构方面应以学校为主,家庭次之,辅以一定的社会实践。此时学生更需要正面引导教育,因此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要用心维护师生交流。另一方面,课内外的道德评比活动及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形成社会意识,促进人格发展。五六年级的学生普遍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深切感受到家长的期盼,自觉性较之前有很大提高。此时学生的人格发展需要积极培养自我同一性,逐渐确立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因此,在德育结构上应当三头并进,在学校教育方面,通过班会等活动从思想上指引学生,上课时通过由实引虚,注重抽象概念的推理及逻辑应用,辅以实践活动;在家庭教育中,与家长密切沟通,帮助促进形成学生自我同一性;在社会教育方面,通过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从而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吴卫东 单位:湖北大学附属小学
一、少先队德育以及人文关怀概念
1.德育以及少先队德育
德育源于中国近代教育,作为广义德育的延伸,更加倾向于“大德育”概念。在少先队德育中,根据少先队职能、性质等特点,在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的同时,发挥服务作用,代表青少年的具体利益,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在实施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在服务素质教育的原则下,根据少年儿童的需要,提高少先队员思想素质。
2.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关怀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表示秩序、规范以及人间世界的条理,从而延伸美的意思。当“文”与“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时,表示真、善、美的具体状态。人文精神源于西方,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主要包括人性、理性以及超越性。人性,主要是尊重人的精神存在;理性,是通过头脑思考得到真理;超越性,是从宗教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灵魂追求生命的具体意义。
3.少先队德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少先队德育人文关怀作为当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在保障道德生活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它是当今青少年心理、生理以及道德成长的重要原料。因此,在少先队德育人文关怀中,必须以人为本,在具体展现人文关怀的同时,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从各方面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发展。
二、少先队德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少先队德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根据实际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年龄以及心理问题,很多学生存在公德意识淡薄的现象,认为不是大事,无所谓;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弱,劳动意识淡薄,在家庭生活中很少有学生主动进行家务劳动。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攀比现象严重,在享受的同时,不知道节约。例如:在看见水龙头流水时,很多少先队员表示不关自己的事。在看到残疾人自己推着轮椅下坡时,很多少先队员表现出不予理睬的现象,缺乏关爱他人的意识,自我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当问到读书目的时,很多少先队员都说是为了赚钱;当问到什么对人生最有用时,很多学生还是认为是金钱;在诚信方面,由于自我主义思想严重,出现了大量的考试作弊以及借东西不还的现象。
2.少先队德育人文关怀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
青少年出现的以上种种问题,凸显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也表明了当今人文关怀以及德育欠缺的现象。在教育工作中,老师过分注重外在价值,导致德育工作出现失误,不能正确反映德育本体功能,从而忽略了德育人文关怀的内在价值。长期以来,由于少先队员缺乏德育目标认识,在社会本位超出儿童认知的同时,德育内容同一化、绝对化、专门化、随意化、政治化现象严重,从而影响基础教育以及人文关怀教育的效果。
三、完善少先队德育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
1.促进社会主体和生活生命的共存发展
当代德育工作作为主体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必须充分注重学生主体性能;通过明确主客关系,充分展现自主、自由、创造以及超越性质的具体体现,在内心信念维持过程中,通过彰显现代化教育的特点,让学生自愿接受约束。世界作为德育发展的源头,在充分利用德育根基以及“土壤”性质的同时,促使人们找回失落的世界以及自己,在拥有自己和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人文关怀价值以及素质教育、道德教育价值。
2.推动体验化与实践发展的进步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体验教育作为组织以及引导青少年实践发展的重要方法,在内部组织生活中,受各种信息以及外界因素影响,和自身知识、概念以及印象等各种因素碰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专业化和发展性并进的同时,正确引导青少年思想素质发展,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同时,将知识框架、实际能力以及业务素质有机联系起来,从各方面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少先队德育人文关怀作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德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出现的原因,在结合学生生活环境以及实际状况的同时,转变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提高少先队德育人文关怀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郝经春.试论少先队德育的人文关怀[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中职生德育的必要性
中职生一般是年龄在15岁至19岁的孩子。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源于初中分流和社会回流的学生,他们缺少系统的学习教育,道德观念淡薄,是非辨别力差,自卑心理严重,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有些学生把上学读书当成是来“混日子”,各方面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就一些中职院校而言,学生普遍自主学习差,依赖性强,劳动观念淡薄。日常生活中,随地吐痰,脏话连篇,课桌文化等不良现象随处可见。
总的来说,中职生的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离不开他们生长的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第一场所,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所以要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道德,需要家庭的配合,因此做好对家庭因素的分析是我搞好职业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因素分析
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母亲给自己的母亲洗脚,被年幼的儿子看见。不一会儿,这个孩子也端着一盆水,请妈妈洗脚。情节简单,却折射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氛围、家庭结构、家长的言行以及教育方式等都是影响中职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肩负着诸多使命。首当其冲的是对孩子的教育。但由于家长德育观念的淡薄导致很多家庭走进了误区,不但没有发挥其自身优势,反而给学校的德育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比如,很多家长重智轻德,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侧重其智育的发展,把学习成绩、有一技之长当作成才的标准,忽视了道德品质的教育,导致学生只知道学习,缺乏荣誉观念、集体观念、道德观念。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信息的反馈,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在工作时通常以赚钱多少为准则,而不考虑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否正当合法。
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幸福美满的家庭环境,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就目前中职生的家庭环境而言,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与家庭之间相对独立,生活在这种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的相处,也失去了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导致中职生缺乏学习尊重、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变的自私自利,没有尊重的概念,不懂得合作与分享,万事以我为中心。而“四二一综合症”家庭结构,也使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没有安全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早恋、拉帮结派。这些不仅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提高德育素养的家庭对策
对孩子进行教育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道德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庭比学校更能行之有效。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克服“代偿心理”。针对中职生的年龄及性格特点,关注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特点,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的同时,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多鼓励孩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信,培养他们勤劳吃苦的精神。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优化德育环境,必须优化中职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正确评价和对待独生子女,相信孩子,多给他们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同时减少夫妻之间的争吵,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要尽量满足中职生在精神和心理上的空缺,让孩子感觉到家庭的温暖,避免在生活上放任自己,进而减少一些社会问题,让学生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加强与学校、社会的合作 做好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除了学校开展德育课程外,还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因此,家长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提高自身素养,全天候地与学校保持沟通,与教师交流,了解中职生在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利用自身优势,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德育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智君.“90后”中职学生品德行为偏差的表现、成因与矫正[J].文教资料,2010(6).
[2]赵玉堂.家庭因素对中小学生德育的冲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4(4):11-12.
[3]许静静.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暴力及预防对策――职校德育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陶奕.有种影响了无痕迹――论高中德育中的家庭教育[J].考试周刊,2012(54):174-175.
[5]陈建芳.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需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J].成功(教育版),2012(12):121-122.
1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爱动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
2 通过少先队进行德育教育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3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从小养成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去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
4 通过校内、外开展德育活动
如在上、放学的路上不能随便买小摊上的零食,让他们知道小摊上的零食不卫生,对人体的生长有害处。在马路上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和比自己年幼的小弟弟小妹妹要及时帮助他们,通过帮助与他们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
5 加强家庭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