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教育现象

家庭教育现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教育现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教育现象

家庭教育现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父亲缺位 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69

Father Absence Phenomen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in Family Education

LIN Cunjing, BO Tongjiao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Shandong Xiehe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9)

Abstract Children stage of family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in children's lives, the father as a member of the family, as an important role in family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o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but the current survey found that father involvement in family education is not high, the father should be through active learning parenting knowledge, establish new concepts tutor, spend more time with their children to get along, not only do the children's teachers, and other ways to make child's friends and reduce the role of the father absence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father absence; children’s education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开始认识世界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也是引领他们成长的引路人。我国有句古训:“子不教,父之过。”可见在中国古代父亲对于孩子的成长负有很重要的责任,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是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父亲被迫或者主动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使许多家庭中出现了“父亲缺位”的现象,这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1 父亲是家庭教育的支持者及影响者

保罗・阿马托(Paul Amtao)是最早强调需要重新对父亲身份进行概念化的研究者之一。他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父亲(家长)身份的五角星”模型,这个模型基于三个主要的资源,分别是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些资源都是由父亲来提供的,以确保和支持他们孩子的发展。该模型强调母亲和父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同样的能力和机会。

关于现代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有研究认为应是多样化的,首先是“照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成人的悉心照顾以及关心,这一过程是离不开父亲这一角色的。第二是“信任感”,有研究认为父亲与子女的感情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而维持孩子与父亲亲密关系的,正是这种信任感。父亲与孩子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会逐渐加深这种信任感,即父子或父女之情。第三是“认同作用”,父亲这一角色对于男孩性别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父亲还承担着家庭文化传承的作用,孩子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会通过从父亲那里知道的家庭文化而产生一种文化认同。第四是“安全”,父亲大都具有宽阔的肩膀和有力的双手,这会给孩子带来充足的安全感。第五是“家庭防卫”,不同于母亲的娇弱,父亲在家庭面对困难或者危险的时候往往会挺身而出,保卫自己家庭的安全。第六是“幽默”,研究发现中国的男性比女性更具有幽默感,这种幽默会减少子女在面对困难时的尴尬和焦虑,并帮助孩子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第七是“独立”,父亲角色在中国的家庭中往往是“严父”,不会溺爱孩子而造成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变差。第八是“自信”,父亲帮助孩子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后,就能够让孩子积极地面对生活,帮助其自信心的建立。第九是“耐性”,父亲对于子女的教育往往会采取启发式教学,耐心等待孩子自己认识道理,而不是溺爱式的直接说明道理,甚至是直接帮助孩子做完事情。第十是“互补者”,母亲与父亲在家庭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些不完美的家庭中,相对于其他长辈,父亲是母亲最好的互补者。

2 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参与度不高

家庭教育现象范文第2篇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教育思想是古代教育思想的渊源之一,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崇尚自然,提倡思辨,其丰富的教育思想时至今日依然闪烁着睿智之光,亦能给现代家庭教育诸多的启示。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曾做过东周王朝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因王朝政乱,西出函谷关,应关令尹的要求,写下《道德经》五千余言,此后便不知所终。① 《道德经》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有深刻的启示。

一 自然无为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精髓,老子对“道”的描述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以下只注明章节)。道是一种充满着无限生机的生命力量,是万物的本原,是事物变化的动力。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第一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老子所说的“道”,是天然的、是一种人生理想的寄托。同时,对于人在宇宙中的价值,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第二十五章)四种最大的东西中,人是其中之一。天地由道生,人由天地生,按照天地规律办事,天地按照道德规律运行,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万物都要按自己的本性自然生长,人也如此,倘若对人的发展强加了外界干预,会违背了生命特性。由此,老子是把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作为最高的追求。只有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才能真正让生命价值得到升华。任何不合理的人化过程,都是一种破坏。因此,“道”的规律就是自然无为的法则,人的生命价值是在遵循“道”的规律中不断被体现出来的,追求生命的自然价值是老子哲学的宗旨,这是老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家庭教育也要道法自然,提倡自然无为。“无为”也是一种“为”,就是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本性。但目前很多家长不顾孩子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对孩子期望过多、过高,为了不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还处于幼儿时期,就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特长;另外,不少家长在孩子正常的学校教育之外,又给孩子请家教,额外布置大量作业,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孩子身心俱疲。这种过高、过多、过早、过急的教育方式时间久了会让孩子的学习兴趣大减,学习效率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种违背自然法则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与身心发展规律的相背离,结果往往导致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教育是为了促进个体的发展,“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受到现代文明压抑和异化的过程,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文明的合理压抑和异化,但现实情况是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额外压抑,人被异化为某种机器,从而丧失了人的本性。”② 因此,家庭教育要依据孩子的本性和身心特点给予合理的引导,“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让孩子有自由探索和选择的权利,给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家长不要过多限制、干涉;要重视孩子兴趣的培养和引导,保护好孩子的天赋。如果急功近利,强加干涉,只会对孩子的个体发展造成破坏,欲速则不达。

家庭教育要自然无为,另一方面是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老子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跑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而每一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父母要能从容冷静的思考。如果家长盲目攀比、操之过急,就等于起跑太急太快,后面的路程就没有力气跑下去了。所以要允许孩子进步稍慢些,也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三章)

自然无为,也要求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中合理。每一个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龙凤”的过高标准反过来却会造成孩子人格上的残缺,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普罗克鲁斯特斯之床一样。这样做违背了“道”的规律,扼杀了孩子的自然本性和生命的本真面目,最终将抹杀孩子正常个性的形成。老子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五十五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孩子能在成长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愿望喜好,尽自己的所长所能去行为处世,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快乐、随缘、踏实、坦荡,还能保持着婴孩时代的清澈与纯净,他一定能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生活,充分地发挥自主意识,会比别人更多地体验到生命的幸福感,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二 不言之教

老子强调“不言之教”。他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这与他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一致的。老子认为,不用言辞的教化,无所作为的裨益,天下很少有人能懂,多言的教化已扰乱了天下。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

不言之教,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讲, 是指家长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行为给孩子做榜样。许慎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③ 家庭教育是一个上施下效的过程,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

但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却重言传、轻身教,有的家长整天对孩子喋喋不休地进行训诫、督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对于这种苦口婆心的教育方式,孩子十分反感,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抗行为,亲子关系紧张。有的家长将言传和身教割裂开,如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要孩子多读书,自己却从不读书、不看报;要孩子讲礼貌,自己却满口脏话……这样做,孩子不仅难以信服父母,还耳濡目染,滋生了坏习惯。孩子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身教胜于言教。父母既要重视对孩子的说理教育,更要重视自我教育,以身作则,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垂范,避免不良的示范作用,“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在“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示范中,不断促使孩子向善。

家庭教育中倡导“不言之教”,也是建立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的渠道,受传统影响,中国的家长在家庭中有绝对权威,孩子在家长面前难以有平等、民主。如何在现代教育中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关系,老子的“不言之教”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 贵师

老子很重视教师,但他的“贵师”观与孔子不同,孔子认为师有“善”与“不善”之分,“择其善者而学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老子却提出:“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二十七章)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善人”不尊拜“善人”为老师,“善人”不吸取“不善人”的教训,这种人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这是一个精要深奥的道理。

老子的“贵师”观认为一个人应该向所有人学习,不仅向善人学习,而且还要向不善者学习。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根深蒂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与积极上进的学生交朋友,和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拉开距离;不去看坏的现象,不去听坏的话,不去接触坏的事物。但是,孩子面临的是一个随时都在变化的复杂社会,只是单纯地灌输给孩子美好的东西,是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失去体验真实生活的机会,将导致孩子对现实社会缺乏必要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也会比较片面,把事情看得太美好,一旦遇到意外情况或挫折时,他会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必然会在理想和现实中遭到沉重打击。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或事端,有的孩子想方设法逃避困难,有的还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应对,往往导致事倍功半或惨遭失败。所以老子的“贵师”观告诉我们,家长应当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去体验和欣赏美好,理解和认识善恶,明辨是非,提高孩子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盲目乐观,也不会对生活失望和沮丧,从而更理性地看待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家庭教育中需要借鉴一些反面人物,可以让孩子从中吸取教训,这是孩子学会判断是非善恶,引发孩子更深层次思考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孩子长大成人后才能辩证地看待荣辱得失,荆棘坦途。

四 贵柔

老子的“贵柔”思想是指以柔弱为贵,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不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这段话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死后身体就僵硬了,就像万物草木活着时,枝干柔弱,死后才枯槁坚硬。如果军队强大了就会被消灭,树木强大了就会被折断。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坚强处于劣势,柔弱处于优势。老子还以水为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柔弱的东西能强大,在于柔能克刚。

现今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个误区——“不打不成才”,对孩子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滥施家长权威。不听话,骂;成绩差,罚;闯了祸,打,如此严厉又简单、粗暴。结果是事与愿违,导致家庭关系冷淡、紧张,孩子人格扭曲,性格异化,报复心、仇恨心理强烈,为孩子以后走上犯罪道路埋下隐患。

另一方面,不少家长要求孩子在各方面都要争,争名次、争先进、争荣誉,无形中形成了孩子争强好胜的性格。培养孩子不服输的劲头固然好,但有句古话——出头的椽子先烂。不顾一切一直勇往直前,只想永远站在最高、最抢眼的地方,其负面的影响是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只能赢却输不起;不懂得包容、退让,自以为是;不考虑人际关系的好坏,刚愎自用;禁受不住挫折,不懂得爱惜生命;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甚至在成人后对通过艰辛努力而获得的成绩却感受不到丝毫的快乐与幸福。

老子“贵柔”思想启示家长对待孩子的过失不应动辄体罚施暴,应尽可能地以说服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耐心开导、理解尊重,在和谐的氛围中与孩子交流沟通。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家长的鼓励和安慰,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孩子在充满温情的教育中更懂得亲情可贵,更容易轻松愉快的学习,更能树立起自信,也更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时还要让孩子逐渐明白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成功,不是尽力往前冲才是唯一的路。人生需要学会适当地放弃和退让,才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就感和价值感。

此外,老子的“贵柔”思想还体现在对生命的尊重与珍爱。“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rdquo;(第八十一章),“人之道,为而不争。”(第七十七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修养最高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与世无争,正由于它与世无争,所以世上许多的人和事都像流水一样流逝了,但水却依然亘古流淌。正因为生命“柔弱”,所以我们要教导孩子一辈子都要珍视生命,让生命像水一样充满柔性。

现今的教育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遇事爱钻牛角尖,缺乏抗挫力,思维单向而偏激,受到打击就不能正确对待,每年都有学生自杀的新闻见诸报端。老子“贵柔”的思想正好启示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人生,在这条永远的单行道上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全身心地去享受生活的各种滋味,“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就是快乐的真谛。凡事不争即可得,不是一时受挫,生命便永远黯然无光。所以对生命要用心体会,倍加珍惜。

五 结束语

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家庭存在,也就有家庭教育存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源,在教育也随经济发展而躁动不安的今天,丰富、睿智、深沉的老子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家庭教育的诸多启示。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育思想家,老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积极地借鉴先哲的教育思想,无疑会给我们的家长以极大的启迪和帮助,更好地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使教育真正地成为“人”的教育。

注 释

①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②王刚、朱兵香.道法自然:老子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考试周刊,2008(14)

③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崔仲平.老子《道德经》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赵忠心.家庭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3]卞敏.哲学与道德智慧[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4]王建军.中国教育史新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杨启亮.道家教育的现代诠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家庭教育现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衔接

所谓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年长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影响。它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使这个细胞得以运行的保障。我国历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方面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传统教育与时展的冲突、教育理念和教育实际的差异、期望与现实的矛盾,都是家庭教育中的两难问题。

首先,社会大转型加大了家庭教育的难度。家庭教育的实效和失败责任不全在家长,社会转型加大了家庭教育的难度,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多元文化相互碰撞、渗透,价值评判呈现多重标准,新媒体层出不穷……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价值观、人生态度、行为选择、心情心态等都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撼动与冲击。

其次,传统型的教育理念与生活方式时尚化之间的矛盾是家庭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代父母基本上都是在传统的教子理念与方法的熏陶下长大的,不少父母的现有的家长观、教子理念与方法都深深地刻着他们成长的那个时代的印记。在时尚与传统的冲击中,涉世未深的孩子更先脆弱与无助,幼小的心灵、简单的头脑、无邪的双眸……难以承载如此纷繁莫测的家庭与社会的反差,内心渴望与外界压力的冲撞;自卑、自闭、退缩、敌对、出轨、反抗……很有可能成为他们的选择。

再次是期望与现实的矛盾。例如:家长不能容忍孩子的失败,以失败为耻,剥夺孩子经历失败的权利,凡事都要求尽善尽美,不能接受任何一点纰漏;处处设置清规戒律,害怕孩子越轨和犯错,容不得孩子与大人有任何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孩子成了家长幻想世界中理想世界中的克隆版,甚至很多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全能型人才,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及对孩子个性的培养,当家长一切美妙的幻想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时,便造成了期望与现实的矛盾。

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家长需要学习和补充的知识有哪些呢?

(1)家政知识。这涉及衣食住行、卫生保健、教育娱乐,甚至涉及经济文化、法律宗教,这些知识即使是有高等学历的父母,也得花精力学习才能掌握。

(2)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学是关于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要使孩子身体、智能及品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家长必须学习掌握教育学知识,了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并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到家教实践中去。

(3)网络知识。在城市,互联网已经相当普及,孩子对这类新事物很敏感,不仅感兴趣,而且一学就会,并陶醉其中,有条件的家庭父母和孩子都应该接受网络素养教育。包括: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培养发现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在网上具有保护自己安全的能力。

如果家长能学会这些方面的知识,那跟孩子沟通起来就非常容易,你在孩子心中就不再是无能的形象,你也很快就能建立起安全防火墙,避免孩子在虚拟世界中乱冲乱闯,而不是盲目地把孩子与网络世界隔绝。为了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家长也需有如下教育能力:(1)思维观念更新的能力。(2)身教能力。(3)言教能力。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一定会结出爱的果子,恶的语言多了,一定会结出恶的果子;肯定的话,是孩子成长的正信息,否定的话是孩子成长的负信息。《家教周报》第750期刊载的彭大贵“四说”可以借鉴到此:(1)关心话语简洁说;(2)训导话语含情说;(3)开心话语带理说;(4)忧心话语变通说。

除此之外,对孩子的批评也是有讲究的,比如:要心平气和,不要怒气冲冲;要话语暖心,不要出言刻薄等。最后,家长还需要提高带领孩子活动的能力。家长要明确一个认识:玩也是学习,在玩中我们的孩子可以初步培养规则意识,锻炼与提高身体的柔韧性与协调性,所以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玩,尤其是与同龄人一起玩。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其《家庭教育》一书中写道:“儿童生性好奇,好动,有探索世界的强烈愿望,有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父母的应该遵循孩子的兴致所至着意培养。”这段话堪称真知灼见。

综上所述,教育者本身的综合素养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对孩子在学校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联呢?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需要一致的行动,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和全面发展,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持不同的态度,那么孩子在学校里很可能处于严重不利的地位,因此把学校的力量和家庭的力量合为一体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争取家长积极配合是学校开展工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究竟该怎样做到家长与学校的积极配合呢?我们必须做到四大点:(1)家长参与管理是家庭与学校配合的前提。如果家长们能成为学校的编外教师,或者成为学校办学的宣传员、监督导,成为学校建设的基地,其教育力量是无穷的。

(2)教师开展家访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配合的关键,开展家访工作,有利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理解,使家长支持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的转化工作,共同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教育学生的方法。

(3)家校平等合作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的基础。有人说得好,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好比是由学生连接起来的两座桥墩,两者是并列的、平等的,学校与家庭应该互访、互励、互谅。从互访来看,目前学校普遍有固定的家访日、家长校访接待日、校长接待日,逐渐建立起家校互访制度。从互励上来看,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听取家长意见,改进工作,同时又对家长成功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肯定。从互谅来看,由于家校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增进了互相理解,使家长体会到学校教育之甘苦,互动配合教育。

(4)家长会议召开是促进学校教育与家长教育的纽带。通过召开不同形式的家长会,使得家长们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改进教育方法,同时,教师、家长的平衡交流,不仅缩短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而且也解决了家庭教育中遇见的问题,从而改进教育教学中的各项要求。

因此,面对新世纪教育教学中遇见的各项难题,学校可以通过与家庭各方位的联系,很多在学校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获得解决,使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得到改进,与孩子的隔膜得到消除,与此同时,学校也和家庭密切了感情,改进了学校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现象范文第4篇

一、颜之推的生平简介

颜之推(531-595年),字介,出生士族,琅琊临沂(今江苏南京)人,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教育家。梁元帝肖绎时,官至散骑侍郎。梁亡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北齐灭亡又归附北周,任御史上士。隋文帝统一全国后被诏为学士。颜之推在总结自己的一生经历时,曾说:“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坎坷的仕宦道路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颜之推在北齐任官期间,即开始着手撰写一些自己的为人处世心得,用以训诫子孙。经过长期的积累,在随平陈(589)之后,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颜之推最终完成了《颜氏家训》的撰写。《颜氏家训》是颜之推对自己一生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2](P2)其中颜之推关于严慈相济家教的叙述对于后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严慈相济的内涵分析

严、慈,在我国历史上是分别对父、母的省称和尊称。在我国历史上,人们在与外人讲话时,对自己的父亲一般可称为家严、严父或简称为严;对自己的母亲一般可称为家慈、慈母,或简称为慈。严,即严厉、严格、威严之意。慈,即仁慈、慈祥,含恻隐之心。家庭教育中的严慈相济,既指父母亲的相互配合,又指严格要求与慈爱的相互交融。严慈相济,它是成功的家庭教育之所以能成功的基本奥秘,也是对一切家庭教育,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3]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俗谚也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都显示了父母在孩子小时教育的重要性。《颜氏家训•教子篇》中也提到,“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慢无礼。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其意思是父子之间要严肃,不可过于亲昵;骨肉之间亲爱,不可简慢无礼。简慢无礼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过于亲昵就会产生怠慢而得不到尊重。上述几句谚语、习语都是强调对子女的爱要适度、适时、合情、合理。而现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少能够做到合适的“爱”。而上面的描述却是颜之推对于父母们如何对孩子正确做到“严格适度,慈爱合理”的家教方法。

三、严慈相济合理性的理论依据

家庭教育的理性探索是古今中外专家学者一直不曾停止过的艰苦道路。人们关于家庭教育的认识一直在不断深化拓展,闪烁着教育的光芒,积淀着教育的光辉,如何在家庭教育这条道路让严慈相济的星光惠泽到千家万户是各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严慈相济是家庭教育学的内在要求

家庭教育是奠定整个教育的基石,其对人类教养水平的提升、和谐美好社会的构建、世界历史进程的推进,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如果没有,那么整个社会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这句话直接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是孩子真正走向未来的绿色家园。我们经常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庭教育应该是孩子通向其他教育的基础,是起跑线。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其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是为孩子夯实人生道路的锤子。家庭教育的影响既然如此深刻,而父母和子女接触的时间最多,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家庭教育往往在儿童心灵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儿童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接受教育,家庭教育的持续时间一直到儿童能够独立为止。[4]所以父母、长辈在生活中对孩子教育时要严慈相济、恩威并施,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关爱要合理配合,对孩子教育时既不过于严格,让孩子体会不到亲情的温暖,也不能过于溺爱,应做到合理解读家庭教育学的精髓与内涵。

(二)严慈相济是心理学的广度延伸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是对父母严厉作用的夸大刻画,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他人”角色的重要作用。“重要他人”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5](P97)而在严慈相济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强调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合情合理”的爱。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6](P145)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对家长的模仿是无处不在。因此儿童在生活中对父母的道德、行为都看在眼里,父母亲也许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发挥了楷模作用。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言的“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也如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优点,因此,父母在子女面前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也说过,“后生是可畏的,你不愿意他去效仿的事,你自己便绝不能在他的面前做。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了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不当心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就不容易了。”[7](P125)所以父母作为孩子人生中的“重要他人”“模范榜样”,其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严格适度,慈爱合理”。

(三)严慈相济是影响个体发展

基本因素中的“可能性因素”对于研究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这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相反,这是每一个思考教育对人发展作用的人都关心的问题。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8](P206)而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一种动态的贯穿于每个孩子一生的重要的可变的因素,并且将会影响个体生命实践活动的终身性。父母对孩子的爱既不夸张放大,也不过于吝啬。对于孩子合情、合理、合适的爱是颜之推家庭思想的精髓。这样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教育环境将“可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严慈相济是教育规律的根本要求

教育规律同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联系,教育的发展变化有其不变的必然趋势,父母教育孩子应该遵守教育的内在要求。孩子的成长犹如同心圆的圆心,发展在不同阶段只是圆之半径的不断延长,发展的总图是一组圆心或是圆心不断上升、圆面不断扩大的螺旋。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守护的是圆心位置的不变,让慈爱的种子一直伴随着他们。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以树木之成长作比,描绘出人生发展及教育,他说:“树木刚一生成,它便发生日后成为主干的嫩枝;在这最初的学校里面,我们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应当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他的身上。”[9](P217)不论是“圆心”还是日后要成为主干的“嫩枝”,父母都要悉心呵护,按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既不过于严格要求,更不过于溺爱。按照教育的基本规律,合理有度的为人父母,张弛有节的教育孩子,让社会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再隔靴搔痒。

四、严慈相济给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摆正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

现在的“00”后孩子大都出于独生子女家庭,这给80后、90后留下的难题就是如何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接受幼年启蒙教育的学堂,家长是孩子的家庭教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的行为往往都是模仿家长的,家长要坚持言传身教。”[10]对于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父母的人来说,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以严慈相济为实践原则。父母与子女间的爱是世间最真挚、最本源的爱,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不可无严,也不可无慈。所以二者的合理结合就是严而有慈,做到严慈相济,如果一味严格,可能陷入棍棒教育,如果一味慈爱,可能陷入溺爱,二者都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合理的做法是既对孩子严格要求,又能进行慈爱教育;既体现出家长的尊严,又体现出父母的爱心,使严与慈在父母的实践中交相辉映,做到严慈相济———严中有慈,慈中有严,“严”和“慈”合情合理合法。

(二)严慈相济的家庭教育方法

要合乎规律现代家庭在教育子女时,父母应注意正确处理爱与严之间的关系,合理、恰当的理解严慈相济的真正内涵与精髓,共同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颜之推认为,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不论是怒责还是鞭打,只要是有效的手段都可以采用。“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11]颜之推的这种棍棒教育的迂腐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肯定是不符合家庭教育规律的,但是我们应该汲取这句话的精髓———父母对子女应该严格要求。马卡连柯曾也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恰恰是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溺爱孩子是现代家长的通病,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里。因此,不论是重爱轻教还是重教轻爱,这都会使孩子形成不好的习惯,动摇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最后导致管教无效。重要的是父母要学会掌握严与慈的规律,相互配合、合理有度的去管教孩子,真正做到“严格适度,慈爱合理”。

(三)社会与家庭都要学会营造严慈相济的氛围

俗话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是“中国梦”的建设者,是“中国梦”的开拓者,其寄托着中国人的所有希望。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12]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性情还未定型,他们的意志还比较薄弱,所以就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他又说:“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12]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他们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家长要为孩子选择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基础。另外,颜之推还指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行后者也。”这是说,由于家庭关系的存在,父母长辈的思想、观念和言行等均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要以身作则地为孩子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来。[13]社会与家庭都要学会营造严慈相济的氛围,汲取颜之推严慈相济的精髓,父母与社会的每个人都作为孩子的优秀表率,做到严慈相济思想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四)我们应继承严慈相济的历史传统

家庭教育现象范文第5篇

一、主张及早施教

颜之推特别重视早期教育。他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所以要特别重视幼年教育,并应尽早进行。“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声音滋味,以礼节之”。虽然一般人做不到这一点,也要及早进行。“当及婴稚识人眼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也就是儿童刚能分辨外界事物的时候就要加以引导教诲。他说:“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之后,思虑散逸,故须早教。”儿童时期精神集中,易于学习,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并以自己为例论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吾七岁时,诵读《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儿童时期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具备接受教育的条件,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有一个高峰期、最佳期即关键期。所谓关键期就是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比较容易而且掌握的比较牢固的时期。抓住了这个关键期,当此时而开导之,则顺而易;错过了关键期,过此时而防闲之,则逆而难。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也认为:一个人的智力的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时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他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由此可见,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

颜之推还认为早期教育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在年少,性情未定,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引用孔子的话“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认为早期的教育和训练就象与生俱来的。“骄慢已习,方复制止,捶打至死而无威,忿忿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待恶习已经养成再去改变是很难的。朱熹在《蒙童须知》中也曾提到:“蒙童治学,始于冠履,次及言行步趋,次及洒扫损洁,次及读书写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即要求孩子懂事时就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应引起家长注意的是:早期教育应促进儿童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早期智力开发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的,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早期智力开发并不等于早期教育,更不能忽略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个孩子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早期教育还应重视道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如果不以道德作为智育的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

二、坚持严而有慈,把爱护和教育结合起来

颜之推认为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态度应当是既要威严又要慈爱,两者不可偏废,要做到严慈结合。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特别强调对子女光有爱是不够的,一定要从严教育。他根据多年的社会观察指出:“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父母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该责备教育时反而夸奖或一笑了之,等孩子懂事的时候,还认为事情本来就应该如此,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颜之推还主张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应坚持平等原则,他说:“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颜之推主张在教育子女方面严而有慈,把爱护和教育子女结合起来的思想对当今仍有借鉴意义。首先,父母对孩子不可溺爱,严而有度。家长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理智和情感的结合,是爱护和严格要求的结合,父母对孩子的爱要建立在有利于孩子未来和终身发展的立场上,不能对孩子的缺点和过失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同时,家长对孩子严格要求也要严而有度,对孩子提出合理可行的要求,不能要求过高,更不能操之过急。其次,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时所持的态度和选择的行为方式,对家庭教育的效果有重大的影响。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应该是教养结合、严慈相济、情理交融,既要关心爱护孩子又要严格要求孩子,既要理解尊重孩子又要对其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进行批评和教育才能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再次,家长要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在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也对家长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家长不仅需要一般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家长的教育能力主要包括:“了解孩子的能力,评价孩子的能力,指点孩子的能力,保护孩子的能力,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家长不仅要了解孩子的物质需求和身体状况,而且要注意孩子的精神和心理发展需要,及时的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发现孩子的个性倾向、兴趣志向以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三、重视理想教育,要勤学以求上进

颜之推认为只有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生存于世,并要求子弟从小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以自立求发展。他说:“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诸求自身耳。”正是从这种求生存、求自立的思想出发,他非常重视子弟的理想教育,并主张通过勤学以实现其理想。所以,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他说:“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也,无过于读书也。”而且他还认为,任何一行都有技艺,只要善于钻研勤于学习就能掌握技术为己所用,并列举了大量古人通过勤学最终学有所成,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的实例来规劝子弟要勤学以求上进。

颜之推认为,人最终要依靠自己来求生存和发展,主张子弟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并通过勤学来实现目标,这一思想对当今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指导和启发意义。首先,父母和学校要重视孩子的理想教育。有目标,才会有动力。家长和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包括他的兴趣和能力),给孩子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其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其次,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加以帮助和引导,这有助于孩子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独立的生活。最后,要勤学,获取真知和生存的本领。

四、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作用

家庭教育将家庭生活与教育活动交织在一起,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子女对父母爱戴和信任感成为他们接受父母教育最直接、最有力的内在动力。颜之推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父母的品德、修养、言行举止、生活态度、价值观等都成为孩子注意的中心,对儿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颜之推认识到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兄长以身作则非常重要,他指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他很强调长辈风范对后代的影响,认识到家长自己的品行和人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是一种无声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