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村卫生室的意见建议

对村卫生室的意见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村卫生室的意见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村卫生室的意见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新能源 发展 现状 对策

近年来,我市农村沼气发展迅速,现已累计建设沼气池12万余户,已成为推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全面了解全市农村沼气发展状况,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农村新能源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发挥以沼气为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发展现状

自2001年芮城县被农业部列为农村沼气小型工艺试点项目到2002年国家启动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以来,我市先后有13县(市、区)承担了国家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任务,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共发展户用沼气池122109户,占全市总农户89.9万户的13.6%,乡村级服务网点134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在建的有7处,建成投入使用的1处,大型沼气工程在建的11处。

1.1 户用沼气发展迅速、覆盖面大

截止2008年底,全市户用沼气发展到122109户,占全市总农户89.9万户的13.6%,占全省59万户的20.69%。全市13个县(市、区)按照占其总农户数比例排列前三位的是芮城、稷山、临猗县。全市户用沼气覆盖村共计2397个村,占全市总村数3188的73.78%,其中建设规模占所在村总农户的比例在20%以下的村有983个,20%~30%的有309个村,30%~40%的有452个村,40%~50%的有236个村,50%~60%的有162个村,60%以上的有244个村。临猗县占北堡村、新绛县大聂村等16个村建设规模达到村总户数的95%以上;建设规模达到100户的村有238个;占全市总村数的7.4%,建设规模达到1000户乡镇的如芮城县的西陌镇等有21个,占全市总乡镇数14.48%。

1.2 资金投入大

到2008年底,全市户用沼气等项目共投入资金39991.1万元,其中国家8928.08万元,省19630.81万,市560万元,县943万元,农户自筹9929.21万元。是近年来国家、省、市、县农民在农业上投入资金最大的项目之一。

1.3 沼气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新绛县大聂村是个养殖村,全村308户,共建沼气池273个,使用率达到95%,一年四季几乎都在用。沼气的建成和使用,使该村不仅户均节煤1.5-2吨,省电200余度,节约生活开支600余元,而且大大减轻了家务用工,减少了环境污染。垣曲县英言乡马湾村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总投资125.3万元,供气205户。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户用沼气的推广和使用,极大的促进了农村“一池三改”工作。清洁了农户庭院卫生,减少了疾病传染,深受农民欢迎。

1.4 “三沼”综合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显著增加

目前全市综合利用面积达到14.3841万亩,临猗、芮城、新绛等县广泛开展沼液喷施,沼液、沼渣做追肥,沼液喂猪等多项利用技术,年户均增收节支达到1500元左右。

1.5 多元化发展加速

目前全市省柴节煤炕连灶(吊炕)已发展2200户,生物质炉400个。其中吊炕盐湖区最多,达到400户,该区的蚩尤村,2008年初开始建设,目前已达15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50%。另外,临猗县山东庄村引进总结建设户用燃秸秆式的地暖,深受农民欢迎。

2 当前以沼气为主的农村可再能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情况看,尽管运城市以沼气为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还存在着许多制约运城市以沼气为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因素,要实现运城市农村能源清洁化、环境美好化,必须经验讲坛Experience Forum行业动态地方动态Local 经验讲坛Experience Forum加倍努力。

2.1 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农民建池积极性

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是采取的国家投资一点,省、市、县配套一点,农民自筹一部分的投资建设办法。由于我市市、县两级财政状况因素的限制,在配套资金到位上存在缺口,部分村的部分农民建设使用沼气的积极性不大。据调查表明,万荣、临猗等平坦地区每建一个8~10立方米的沼气池,加上灶具配套费用需要2000元,而垣曲等山区由于池子开挖难,建一套需要2500元,按标准的“一池三改”要求建设,需要3700元左右。目前国家沼气国债项目的扶持政策,我市(除享受西部政策外)每建一池补贴800元(09年新增项目是1200元),省、市县共配套400元,合计1200元。其余由建池户承担。这样建成一个沼气池就要农户自筹1000~1500元,这对一些尚不富裕的农民来说难以承受,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沼气事业的发展,不少农户可望而不可及。

2.2 服务体系运行机制还不规范

户用沼气的建成和使用,一方面和消费品如电视机、电冰箱、燃气灶一样,都有一个售(建)后服务工作。如灶具的维护(修)、零配件的更换等,另一方面还具存其特殊性,如沼料的投入、沼渣的抽取等,因此健全的后续服务是确保沼气正常使用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从调研情况看我市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是从2006年才开始的,现已建成440个。目前存在二大问题:第一,已建成服务站大多数设备不全,运转不正常,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服务功能。其根本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按建设标准,建一个服务站除了技术人员外,最简单的也需要3.5万元。而现有的沼气服务站都是用项目资金(每站1.5万元)扶持建起来的。这些资金,除去必要服务设备的采购外,按国家规定的“六个一”标准(即:一处固定服务场所、一个原料发酵贮存池、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二,服务体系的市场化运作亟待加强。现在全市的沼气服务站大都是无偿服务,还没有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按市场化、规范化开展有偿服务进行运作的机制。存在着人员、网点的配备,收费标准,服务范围,服务项目等问题。

2.3 户用沼气使用率不平衡,大中型沼气及秸秆气化工程建设缓慢

从全市情况看,目前全市户用沼气使用率很不平衡。一些起步比较早,管理比较规范的县如芮城、临猗、稷山、垣曲、新绛等县的使用率在80~90%左右,好的村,使用率在90%以上;一些发展较迟,管理跟不上,沼料缺乏,靠近城郊的地方使用率在40~50%,个别的还不到30%。从年使用时间上,好的用户,一年12个月都在用,差一点的用户,仅在夏季、秋季5~6个月用,还有的一些用户,时用时不用。使用率不平衡,其原因,一是在建设初期,选址不当。一些村干,一些农户认为国家投资钱,先争取。在其使用中维护沼气、出渣等,怕麻烦,不想再用下去。二是因为农村养殖业格局的变化。过去家家养猪,现在随着劳力转移,养猪业向大户集中,有相当部分农民都不养猪了,造成一些已建沼气池没有原料进池,只好花钱购买猪、牛粪,少数户干脆停而不用,造成很大浪费。三是体系不健全,后续跟不上,影响沼气使用。在大中型沼气工程上2008年底,全市已批复大型沼气工程项目6处。目前除河津市隆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猪场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建成外,其余5座工程因为资金及一些技术性的问题还末建成。全市已批复的秸秆气化工程8处,已建成投入使用的3处,其它5处也因为资金及一些技术性的问题还未建成。

2.4 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力度不大

相关资料和我市部分县(市、区)使用情况表明,一座8立方米的沼气池,一年所产的沼肥,相当于15公斤的氯化钾,40公斤的过磷酸钙和50公斤的硫酸铵。施用沼肥,可使耕地作物、果树等增产5~20%。从调研中看,我市在“三沼”综合利用上还存在着利用率不高、应用面积不大等差距。一是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少。我市沼气建设,主要以建池为主,对沼气综合利用的具体应用技术研究少,例如,我市果树面积大,利用沼肥种果树,在何种果树上,何时施用,怎样施用等问题,技术研究不深,这往往给具体的推广工作带来难度。二是沼气综合利用宣传力度不大。沼气综合利用涉及面广,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大,农民往往只知沼气做饭、点灯,而沼液喂猪、沼渣作肥使用面积较小,在其它方面使用更少,使得沼气综合利用率较低,利用面较窄,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

3 实现运城市以沼气为主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经过8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市已初步形成了沼气工程、生物质能自用工程、太阳能利用工程的农村可再生能源格局,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生态化建设已经和正在发挥着巨大贡的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又好又快的总体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要求,我们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良好机遇,促进全市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工作又 42经验讲坛Experience Forum 好又快。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主要工作的发展思路应当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坚持又好又快的原则,建管并进,大力发展和完善服务网络,加快“三沼”利用、其它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形成沼气-生物质-太阳能农村能源新格局,为新农村建设、农业生态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3.1 以建设为基础,稳步推进三项能源工程

3.1.1 沼气工程①户用沼气:继续在适宜农村、适宜农户建设8-10立方米“常规水压”、“水流布料”型户用沼气。2009年底完成24600户建设任务。②大中型沼气工程:按照大型沼气工程的施工要求和实施方案,督促在建的大型沼气建成使用。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解决好施工建设中的资金、技术问题。同时,根据市政府规模健康养殖计划的总体推进思路,选择一批养殖规模大、资金力量雄厚,推动力强的规模养殖场,继续申报一批大中型沼气工程。③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积极总结、探索养殖小区沼气、联户沼气建设经验,完成2009年67处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选报一批养殖小区、联户沼气项目,推动和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3.1.2 生物质能利用工程①秸秆气化工程:要积极总结推广垣曲县英言乡马湾村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的经验,完成全市8处的秸秆气化工程的建设任务,尽快投入使用,发挥效益。同时,以建设500~600立方米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为主。选择一批秸秆产量大、资金雄厚的村继续申报项目,发挥秸秆等生物质能的作用。②省柴节煤炕连灶(吊炕):总结推广盐湖区吊炕建设的经验,在全市选择一批重点乡、村,争取列入国家、省补贴扶持范围,进行建设推广。同时,总结临猗山东庄村节柴地暖边炉的做法,在全市示范推广。

3.1.3 太阳能利用工程以太阳能浴室、太阳能路灯推广为重点,选择一批重点乡、村,加快推广自用步伐,提高太阳能技术在全市的普及率和使用率。

通过以上三项工程的建设和推进,3-5年内,在全市乡村牢固形成沼气工程-生物质能利用工程-太阳能利用工程覆盖面大、使用率高的新型农村能源使用网络。

3.2 以服务为重点,加快后续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健全的服务体系是沼气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快捷的原则,根据“六个一”的要求,在充实完善县级服务站的同时,合理规划乡村级服务网点,通过3-5年的建设,形成服务网点全覆盖,提高户用沼气的使用率。二是在目前全市已培训1160名初级沼气生产技工的基础上,选择培养和造就一支会建、会管、会用、会修的适合于乡村级服务网点的高级沼气技工队伍。同时加大对热爱沼气事业人和村干部进行培训,争取培训达到一村一个明白人,一户一个明白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沼气建管团队。三是积极探索总结一套规范的服务网点运行模式,解决好网点服务的内容、服务人员的报酬、网点零配件的购进,网点服务的收费等问题。

3.3 以技术为支撑,认真做好沼气建设、“三沼”利用新技术的研发、引进、推广工作

3.3.1 沼料替代技术引进推广用秸秆发酵、残果、青草等其它生物质替代禽畜粪便技术,要通过试验,总结出一套科学的、农民便于接受的替代技术。

3.3.2 引进和推广群众易接受,用材成本低廉的新型吊炕、地暖等技术。

3.3.3 “三沼”综合利用新技术实践表明,“三沼”利用,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明显。要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在运用模式上如“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粮”、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等进行规范化使用和推广,在运用范围上如“三沼”应用与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农产品产地建设相结合的模式上总结和推广,在运用技术上如不同作物上的施用量,施用时间,施用方法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等。

3.4 以规范为保证,加强沼气建设各项管理工作

沼气工程、生物质能利用工程,太阳能利用工程等,从资金渠道上讲,既有国债资金、又有配套资金、还有农民自筹资金;从任务来源上分,既有国债任务、扩大内需任务、还有新农村建设任务、退耕还林任务;从建设力量上讲,既有技工施工的户用沼气,还有有资质的专业施工的大中型沼气,从使用建设对象上讲,面对的全市千家万户,同时,沼气还有一个安全生产、安全使用的问题。因此,强化规范化管理,是确保全市沼气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3.4.1 加强资金管理规范要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资金使用上的规定,该配套的一定要争取配套到位,该自筹的一定要自筹到位,专款专用。同时管好各项资金。

3.4.2 加强施工管理规范要严格按照有关施工批复作规程,严格按照审批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确保工程的质量。

对村卫生室的意见建议范文第2篇

一、夯基础优环境。以满足社会卫生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医疗条件,着力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相继建成市二院门诊综合楼及心脏介入治疗中心、市三院住院楼、中医医院核磁共振及住院楼,草峰等15所乡镇卫生院和安国土桥等30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的基础上,新建新区、新村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不断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将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拨款,村医每人每月补助达到500元。目前,全区有各类医疗机构450家,其中:区级公立医院5家,乡镇卫生院17家,村卫生所233家,农村诊所172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家,妇幼保健机构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3个。

二、强服务转作风。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用心、温馨、贴心的优质服务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一是实行科主任和医师包科室包楼层、医护人员包病房包病人负责制。倡导文明用语,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真正做到了尊重病人、关爱病人。二是实施了就诊“一卡通”及门诊电子处方、挂号、划价、收费一条龙。设立了导诊咨询台,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挂号、候诊、交费取药时间长,诊疗时间短的“三长一短”问题。三是公开服务标准和承诺,积极推行“五明白、五知道、五放心”。“五明白”,即:让患者明白自己所患的疾病、做何种检查项目、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大致医药费用;“五知道”,即:让患者知道诊疗程序和主管医生、手术应履行的手续、诊治项目和价格、医疗投诉程序、服务承诺;“五放心”,即:患者对医院检查、治疗、用药、收费、服务放心,严格执行价格公示制、查询制、费用清单制,使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四是积极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今年以来,共向各单位、部门及广大患者群众发放征求意见建议函和调查问卷1300余份,征求到意见建议120多条,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群众满意率达到了98%。

三、重品行做表率。大力弘扬“医者仁术”的医德风范,严肃行业纪律,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一是大力开展“党性教育”活动。通过重温入党誓词、观看警示教育片等,进一步筑牢了广大党员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是广泛开展“比技能、比服务、比业绩”活动。共设立“党员示范岗”29个,引导党员当表率、树标杆,营造了崇尚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三是深入开展“学习王万青·党员献爱心”、“重温‘6.26指示’·再为乡亲出趟诊”活动。今年组织参加义务会诊、健康体检等奉献活动87次,树立起了“白衣天使”、“人民医生”的良好形象。四是加强考核力度。为每名医护人员建立了规范的医德医风档案,并纳入年度考评考核,形成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对村卫生室的意见建议范文第3篇

建立健全服务群众责任体系,搭建责任平台”健全体系促长效。坚持服务需求来自群众、服务承诺面向群众、服务考核相信群众、服务监督依靠群众的原则。加强了对干部开展服务的管理、考核和监督。一是健全服务群众责任体系。按照干部岗位职责和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承诺、述职、评议、奖惩“四位一体”责任体系,对干部日常管理、任务完成、考核奖励和责任追究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从制度层面量化了干部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和工作任务。二是健全服务群众管理体系。建立了便民直通车”综合服务实绩评价管理体系,采取重点项目得分,创新项目加分,服务缺位扣分的方式,对科级干部、驻村干部、机关干部服务群众情况进行量化积分,并在便民大厅进行公示。同时,规定年终每个服务干部向服务对象进行述职,接受群众评议。三是健全群众监督体系。乡党委定期不定期对干部服务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从党代表、人大代表、群众代表中聘请20名社会监督员,加强对干部开展服务情况的跟踪监督,及时向乡党委反馈监督情况。立足于激发干部服务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乡党委为每名干部建立了服务实绩档案,每个服务项目完成后,将服务情况载入档案,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干部服务情况进行测评,将测评结果直接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对工作责任心不强、群众反响大、考核积分低的干部,采取警示、检讨、兑现绩效工作等措施,进行责任追究和重点管理。

畅通便民渠道,前移服务窗口,形成广覆盖、触角长、无遗漏便民服务网络。一是设立便民服务机构。乡上设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将搭建“服务平台”畅通渠道办民需。针对长期以来没有规范便捷服务网络的实际。0,以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为切入点。民政救助、合作医疗、婚姻登记、惠农资金发放、计划生育等重点业务纳入大厅办理,并认真落实领导带班、首问责任、挂牌上岗、限时办结等制度,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各村均依托村级活动场所,设立了便民服务室,川区有条件的3个村实行乡村干部每日轮流值班制度,积极为群众提供服务;社上充分发挥小商店、卫生室、党员中心户等聚集人流的优势,设立便民服务和群众需求收集代办点,实现群众办事“有处可寻”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多头跑、重复跑等实际问题。二是深入开展“一联百”民情大走访活动。紧密结合秋季覆膜等农村阶段性工作,深入开展“一联百”民情大走访活动,组织乡村干部白天入地头,为群众讲解科学覆膜技术,晚上串农户,宣传各类优惠政策。目前,全乡2000多户农户已全部走访完毕,部分走访次数已超过5次。通过走访群众,积极宣传动员,全乡已完成秋覆膜20500亩,占任务25000亩的82%三是开展“一帮三”服务活动。结合“三联三帮”活动,积极开展“一帮三”服务一名机关党员联系帮扶致富带头人、贫困群众、贫困党员各1名)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物资帮扶等方式,解决帮扶对象在生产生活中存在困难和问题。共帮扶贫困户90人,贫困党员90人,联系致富带头人90人,征集到服务项目284个,已办理271个,正在办理13个。

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快捷方便的优势,搭建“信息平台”延伸触角解民忧。着眼于建立干群互动、覆盖广泛的民情民意征集机制。积极搭建信息平台,让群众及时、准确了解当前政策信息和各类工作动态,尽可能做到群众需求随时得到反映和解决。一是发放“便民服务卡”以村为单位,将乡上“一办六中心”和联系干部的服务范围、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及监督电话等印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广大农户,实行“一户一卡”接受群众“点名服务”共印制发放便民服务卡2000余张,通过群众来电,征集意见建议42个,群众通过拨打电话解决问题79个。二是制作“便民服务手册”为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水平,将全乡基本情况、工作人员联系方式、职责范围、办事程序、工作制度、120等便民电话、各类支农惠农政策等内容汇集成册,形成“便民服务手册”让群众办事知道怎么办、找谁办、怎么联系、多长时间办完,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特别是8小时以外为民办事问题,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三是建立“便民飞信群”考虑到部门村民不会上网、未开通互联网等实际,结合“一联百”民情大走访活动,建立了农户人口、耕地、种养、务工情况等基本信息的百姓电子档案”将农户以村为单位,建立“便民飞信群”通过飞信平台与广大群众互动,积极解答群众所提问题,接受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并经常性地为群众提供政策法规、种养技术、气象信息以及当前中心工作等各类信息服务。

对村卫生室的意见建议范文第4篇

按照关于《报送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相关情况的通知》(医政〔2020〕4号)文件精神,我们就我区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现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县级医院(中医院)建设工作,宜秀区人民医院(市八院)已于2014年被市第一人民医院托管,相关建设工作由一院统筹推进。

2.我区无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工作任务;

3.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开展情况,从2017年2月我区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开展以来,我区稳步推进救治工作,印发了《宜秀区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新增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的通知》,组建了20个大病专项救治服务团队,对全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了全面摸排。建立健全以区级医院与市第一人民医院医联体为依托的分级诊疗体系,完善双向转诊工作机制,对需要治疗的大病和慢性病患者进行分类救治。加强贫困人口大病救治工作,对罹患大病的贫困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救治对象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计划地组织患者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逐人建立大病救治台账,实行动态追踪管理。目前共确定156例集中救治对象,已全部安排救治,救治率100%,其中治愈38人、好转25人、死亡18人、正在治疗75人。

二、存在问题

(一)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

1.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服务水平提高难。目前,基层公立医疗机构还是沿用2009年的编制核定人数,与实际需求差距大。如我区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定编制46人(其中12个编制被原郊区二院医改三年过渡安置人员占用),实际在编在岗30人,随着安庆东部新城建设日新月异,外来人口大幅增加,辖区户籍人口3.6万,实际常住人口近10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多达40余项,医疗卫生工作量显著增加。卫技人员紧缺矛盾十分突出,现有的编制已经不适应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

高级人才匮乏。全区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职称和本科学历人才比例明显偏低。普遍缺乏临床执业医师,3家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放射科无医生,群众不得不舍近求远,到上级医院就诊,分级诊疗制度难以落实。在专业分布上妇产科、儿科、影像、口腔等专业医生缺乏,随着二胎政策落实,人口出生率增长,妇儿科医生紧缺问题更加凸显。三是编外聘用人员多,队伍不稳定。聘用人员多数是护理人员,人员专业水平差异大,队伍稳定性差,一定程度上存在安全隐患。

3. 人才机制不活,专业水平难提升。一是由于人才引进政策和激励政策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人才引进门坎高,加之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专业施展和业务提升空间不大,导致多数医学院毕业生不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招聘指标往往不能足额落实到位,部分毕业生应聘后又辞职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缺员严重,选派十分困难,特别是全科医生培训和业务骨干培训难以派出人员参加,医疗技术难以提高。

(二)基础设施薄弱,各级支持力度不够。2016年后中央财政不再有专项资金支持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建设,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皖政[2015]16号)文件要求,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及更新、周转房建设等经费由区级政府负责,因区级财力有限,此项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自2016年起,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收支结余计提39%用于医院事业发展,2016年全区6家医院共计提73万元,2017年计提189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三)信息化水平不高,分级诊疗难以实施。目前基层卫生信息化水平还不高,缺乏跨区域顶层设计谋划,“信息孤岛”、“信息碎片化”现象严重,信息集成化程度不高,基层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HIS、LIS)、健康档案系统未实于市级医疗机构互联互通。远程心电会诊系统、远程影像系统、分级诊疗系统都是独立的系统,方便程度、使用率不高。

三、意见建议

对村卫生室的意见建议范文第5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严格全程监控,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这对新时期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药监分局立足自身实际,创新思路,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建立“错休工作制”,对辖区市场主体实施全天候、无缝监管,真正锻炼了队伍,培养了干部,树立了形象,赢得了群众,有效地保证了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一、顺应形势,适时启动,科学推出错休工作制

**药监分局自XX年9月挂牌成立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提高工作效能作为加强机关建设的重要内容,先后开展了执法人员直考食品药品监管法律,“三珍惜伴我行、履行职责为民生”,“严格教育强素质、规范执法树形象、科学监管创业绩”等主题活动,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取得较大成效。但是依法监管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是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全局共有干部职工17人,其中执法人员仅8人,力量配备严重不足。二是执法工作任务繁重。**区总人口41.6万人,辖7个镇街、202个行政村、29个社区居委会,辖区内一级以上医疗机构22家、药品生产批发及医疗器械经营批发企业(含眼镜店)20家、126个药店、310家卫生室及个体诊所。按正常工作制,工作日即使执法人员每天都出动执法,全区所有监管对象每年也难以检查一遍,导致某些监管对象成为执法“盲点”。三是执法难度日趋增加。每到周六、周日和节假日,受利益驱使,部分不法涉药分子大张旗鼓地采取医师坐堂,违法违规销售计生药具(械)、假劣药品,超范围经营等方式违法牟取不正当利益。更有部分不法生产经营个人趁机兜售有害食品、“三无”药品等等,直接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切实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立足寻求破解之策,我们抽调专人,针对全区不同范围、不同人群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调查研究,先后召开区直部门及镇街、村居负责人,经营单位法人,社会群众代表座谈会12次,走访各类群众109人次,发放征求意见问卷300份,并对3家违规样本店进行了全面分析解剖。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大力进行工作创新,适时研究制定实施了错休工作制,确保了科学执法、无缝监管

二、创新思路,严格程序,规范运行错休工作制

我们以建设快速高效科学执法工作机制为出发点,坚持四措并举,切实将错休工作制纳入了规范化运行轨道。

一是建章立制,在监管方式上,突出一个“实”字。坚持以制度促规范,以创新求完善。研究出台了《关于在全区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推行错休工作制的实施方案》,配套制定了《错休工作领导带班制》、《错休工作考核制》等十项工作制度,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明确了错休工作制工作运行中上至班子成员、下至监管执法人员的具体职责、监管权限、监管范围,使所有干部职工职责明确、任务分明,确保了错休工作制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二是合理安排,在作息时间上,讲究一个“度”字。为确保无缝监管到位,我们打破机关作息时间,每周一至周五稽查队正常执法,周六、周日及节假日正常休息。周六、周日及节假日则由局班子成员带队,组织其他执法人员正常执法。在保证监管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休息日和节假日其他执法人员可在周一至周五轮休。由于时间的合理安排、人员的科学调剂,确保了监管工作全时段开展、全方位覆盖。

三是求真务实,在依法监管上,用足一个“心”字。“菜蓝子”和“药柜台”的安全是政府关心的重点,也是全社会和老百姓最为关注的焦点。为确保工作实效,我们始终把错休工作制作为日常监管的重要举措和有益补充,实行错休工作制与日常监管有机结合、良性互补。工作中,分层制定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精心研究每次执法重点,严格制定执法值勤表。局班子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每天轮流带队到一线执法。执法中,坚持“一突出、三侧重”,即突出急难险重任务,集中攻坚,侧重大案、要案查处,侧重边缘地段执法,侧重执法薄弱点的监管,确保了全面监管、应管尽管。

四是丰富载体,在工作结合上,体现一个“活”字。我们主要开展了三项结合活动。科学推行公开承诺活动。局班子成员、各部门及各基层所执法人员每年初向社会公开承诺,确保年内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接受群众监督。精心组织民主评议活动。每年由局机关牵头组织经营业主、消费者代表、社会群众,从文明管理、文明执法和优质服务三个方面,对执法人员进行民主评议,以群众满意度为尺度,评选出“群众最满意的执法者”。坚持每周学习教育活动。按照年初学习教育计划,每周五组织全体

执法人员集中学习一次,学方针政策、学党纪法规、学执法技能,有力地提高了执法人员科学执法、文明监管的能力。

三、注重实效,形成合力,建立错休工作制长效机制

我们在探索建立错休工作制这一新型工作平台的同时,不断强化措施,完善保障机制,切实推动了错休工作制规范化、经常化运行。

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不缩水。建议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任主任,区政府办公室相关领导、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局长任副主任,经贸、教育、财政、农业、卫生、林业、旅游、公安、畜牧、质监、工商、盐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要求各成员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支持、参与执法监管,在全区形成了分管领导亲自抓、成员单位协同抓、执法人员专门抓,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

二是实施日常检查工作机制不放松。每季度,由区分管领导牵头,组织区机关效能中心人员、局班子成员,不定期暗访错休工作制落实运行情况,每季必查,每周必看。具体做到“四看”:看错休工作执法内容是否充实,看错休作息时间是否调剂,看错休运行程序是否规范,看错休工作措施是否到位。同时,在全区聘请了50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担任义务监督员,通过电话监督和举报信方式,着重对局推行错休工作制、实施无缝监管工作人员职责是否明确到位、管理制度是否落实到位、执法水平是否提升到位进行社会监督。

三是完善激励考核机制不走样。把错休工作制列入局机关重点考核工作之一,纳入系统全员业绩考核体系,直接与每名工作人员的年终考核、工资待遇相挂钩。对工作得力、成绩优秀的坚决予以重奖,对执行错休工作制不力、成效不明显的人员实行“一票否决”,真正做到奖得让人眼热、罚得让人心疼,有力地促进了争先创优局面的形成。

通过创造性地推行错休工作制,我们初步走出了一条建设和谐机关、效能机关、廉洁机关的新路子,真正达到了推进工作、服务群众、树立形象、促进和谐的目的。

一是架起了“连心桥”,密切了与监管对象的关系。通过推行错休工作制,提高了监管对象与执法干部的互信度。不少监管对象主动配合执法监管行动,推动了执法工作顺利开展。自推行错休工作制以来,在监管对象和社会群众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仅2011年上半年,全局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300余人次,检查涉药单位847家(次),下达整改通知书120份,处罚240家,查处案件138起,当场监督销毁假劣药品178种,价值2.3万多元,查处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29家,当场销毁过期医疗器械11种,同时还对全区16所学校卫生室进行了重点监管检查,有效地保障了全区人民群众用药、械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