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国民经济;相互关系;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10-0018-04

一、中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相互关系

房地产业是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和管理等各类经济活动的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兼有生产和服务两种职能的独立产业部门。它的主要经济活动贯穿房地产生产(主要为房地产投资开发)、流通(房地产市场交易)、消费(房地产使用过程中的物业服务)三大领域,与众多其他产业部门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房地产业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业、中介服务业和物业服务业。它具有通过物资流通和劳动服务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以改善和提高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第三产业的产业特征。从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看,它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关联性的产业。此外,房地产这一商品一旦被生产之后便不可移动,使得房地产业具有区域性特征。

一般地,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较大差别。纵观古今中外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知,社会发展阶段分为农业、工业和后工业阶段。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断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当中,中国房地产业在同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

在中同,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又发挥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的且非常重要的产业部门,房地产业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但是,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相互关系,不仅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且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相关性。

(一)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在经济学上,经济拉动因素主要归结为“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从该角度看,中国国民经济主要衡量指标为国民收入、投资水平、信贷规模和利率、经济(GDP)增长率等。而房地产业主要衡量指标为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及其增长率水平、房地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率、房地产供求水平等。当国民经济繁荣(萧条)发展时,必呈现出消费、投资或出口等的快速(缓慢甚至负向)增长,而这其中某个或几个都将影响到房地产业的发展(停滞)。反过来,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创造经济财富的同时,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共同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当房地产业萧条时,必将表现为房地产各项相关指标的回落,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中消费、投资或出口等经济因素,因而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在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等国情条件下,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作用与反作用的相互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着双向反馈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位美国经济学家经过长达3年的统计分析,发现宏观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业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宏观经济环境作为坚实的基础。他认为,在成熟的房地产国家或地区两者的关系表现得更显著,具体关系为:(1)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即用GDP增长率表示)大于10%时,其房地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在8%~10%时,房地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3)在5%~7%时,房地产业处于缓慢发展阶段;(4)在4%~5%时,房地产业处于停滞阶段;(5)当小于4%时,房地产业处于倒退阶段。由此并结合中国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得到表-1和图-1。

根据表-1和图-1可知,中国国民经济在21年问的GDP呈现较高的增长,大多数年份的GDP增长速度都超过10%,此期间房地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1998年、1999年的GDP增长速度在5%~7%之间,房地产业处于缓慢发展阶段;2002年、2009年的GDP增长速度在8%~10%之间,房地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样,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为例。利用该指标来反馈国民经济发展状况。1992-1993年在新住房制度环境下,中国开始迅速加大对房地产业的开发投入,使得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呈现超过100%的增长,此时的国民经济水平也是高速的发展;1996年在中国房地产政策调控的影响下开始逐步放缓对房地产业的开发投入,房地产开发投资呈现较小的增长,一直持续到1998年,在此期间,中国国民经济的GDP增长速度也呈现如同房地产开发投资向下滑动的走势;1998年又开始逐渐加大房地产的开发投入,由于房地产开发周期较长,此时国民经济呈现缓慢发展态势,并没有呈现较明显的高速增长,而是存在一两年的缓冲期;2002年,随着对房地产开发投入的减少,国民经济从高速发展转为快速发展的态势;2008年,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通过宏观调控降低对房地产业的开发投入,使得2009年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转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等等。总而言之,中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着能够相互反馈的关系。

(三)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并非纯属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众所周知,国民经济属于经济领域的范畴,反映的是经济属性和特征,最终作用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全国人民的经济能力。房地产业虽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民经济中兼有生产和服务这两种职能的独立产业部门,但房地产业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因此,并不能简单地说房地产业只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的相关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原则

(一)应将房地产宏观调控纳入国民经济的调控体系

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有促进或制约的影响作用的同时,国民经济也能从宏观层面影响整个房地产业的发展。因而,在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不应该将这一过程独立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之外,而是将其作为国民经济调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容易出现过分强化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加速其发展速度,而超过当期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所能承受的范围,或者为了追求国民经济增长,使得房地产业的发展赶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或者在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期望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等问题。这些都会造成房地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脱节、不协调等。

(二)应在一定阶段将房地产宏观调控作为国民经济的调控源

房地产业本身覆盖面较宽,包括房地产开发、中介服务和物业服务等各行各业,同时,还涉及许多相关的产业部门,如建筑业、建筑材料、家具业、装饰装修业、勘察设计、工程监理、质量安全检查等。此外,没有土地,没有建筑物或构筑物,没有一定的空间作为条件,农业生产无法实施,工业活动无法开展,第三产业以及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活动也无法进行。而这些条件都需要以房地产为基础才能得到实现。房地产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要素贯穿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且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房地产业的发展情况能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也能反射出房地产业的发展状态。这一双向反馈的相互关系,要求在房地产业占据国民经济重要地位,即两者关联性程度较大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应该以房地产宏观调控为切入点和通途,以其为主要的调控源头,调节和调控房地产业的同时达到调控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效果,实现互利共赢。

(三)应以利于国民经济发展为宗旨,同时避免社会分配不公

众所周知,房地产既可以作为商品,而具有经济属性,也可以作为投资品,而具有投资属性。此外,房地产还可以作为一种权益的保障(比如居住权),从而具有社会属性。在中国当前政治体制之下,房地产业还存在着较鲜明的政治色彩。当下,房价在调控制度的作用下呈现不断上涨的态势,甚至涨幅比较高;保障性住房起步较晚,且保障对象的覆盖面不清晰也不广泛;土地或房屋征收补偿中补偿标准普遍偏低等,使得部分信息灵通或者资源丰富的人们得到了巨大的收益,而大多数人民却仍然无法实现居者有其屋。在通过房地产业的发展追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没有意识到并重视房地产的社会和政治特性,使得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未与预期目标保持一致。因而,在制定和实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坚持朝着对国民经济有利的方向发展之外,还必须要避免社会分配的不公平与不协调。

三、对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评价

(一)房地产宏观调控与房地产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脱节

1 房地产宏观调控与产业调整脱节。从产业结构上看,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正在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即在“231至321”的转变发展过程中。而在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市为了追求地方经济的发展大量出让土地,其中,在市县郊区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建设这一增加地方财政的方式表现极其突出,且工业园区的建设对地方收入的贡献巨大。据此可知,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使得地方政府较为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建设,而这恰恰与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相脱节。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施行受限将直接影响到预期产业经济目标的实现,继而使得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无法得到体现,最终影响到同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 房地产宏观调控与城市经济及城市建设脱节。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集中,城市地域逐步扩大。加上中国土地的公有制,地方政府代表国家行使权力,土地招拍挂的出让方式为地方财政提供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推动了城市建设的步伐,比如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城市规划的实施、生活配套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但是,通常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不强,均从较广泛的角度提出,这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或是不同发展规划的城市而言,宏观调控的适用程度可能相差较大。现实中也确实如此,中国宏观调控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与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相结合。

3 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缺少房地产业退出机制。当前,房地产业正处于不断发展壮大之中,无论是房地产生产(主要为房地产投资开发)、流通(房地产市场交易)还是消费(房地产使用过程中的物业服务)企业,只要符合相应资质要求的便可以成立。但是,随着人们对房地产各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在内部管理和外在环境的双重作用下把握着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仅仅以自然的优胜劣汰的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淘汰掉那些不适合时展的企业。也就是说,对于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健全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还应该构建一个较为完善且科学高效的市场退出机制,而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当中并没有涉及此内容。

4 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缺乏房地产业发展规划。房地产宏观调控主要针对房地产业发展现状所浮现出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调控政策,没有重视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考虑,使得多数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不具有科学性和长效性,呈现“治标不治本”的状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中的实际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房价的调控以及住房保障问题。因而,对于房地产业而言,其宏观调控过程中应该有专门的发展规划,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把握房地产业与周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速。

(二)房地产宏观调控相对关注了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经济、社会性

1 经济性方面,提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政策。2005年3月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提出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八项措施(“国八条”);200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有针对性的六项措施(“国六条”),以及随后出台《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九部委‘十五条’”)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其中提到的“限套型”、“限房价”的“限价房”以期解决中等收入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2007年,从土地管理、金融信贷和税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以稳定房价为诉求的房地产调控;2009年提出的“国四条”;2010年4月27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十条”)——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2011年的限购、限贷等一系列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宏观调控政策。这一系列政策虽然基本上都没有达到预期的调控目标,甚至出现了逆向的结果,但是至少可以看到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到了房地产业与同民经济的经济性特征。

2 社会性方面,逐步重视住房的保障性特征。2003年8月出台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18号文件)中确认,经济适用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200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有针对性的六项措施(“同六条”),加快城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房”建设,其中,值得一提的是“7090”政策,加大了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给以满足更多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2008年12月份出台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此同时,中央还提出争取在三年内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及棚户区改造问题;2010年,中央又提出要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2011年,又提出全国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未来五年将建成3600万套。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上正逐渐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尽管现实中仍存在较多问题。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第2篇

一、首都经济圈的现状与特征

所谓城市经济圈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突破行政区划,同区域形成紧密经济联系的一体化经济区。随着城市圈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区域内各种要素聚集的程度不断加深,城市圈将不断向较为成熟的都市圈形态转变,并最终向大城市带的方向发展。城市圈一般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即:①中心城市具有核心地位和枢纽作用;②中心城市与交通便捷、紧密关联并不断强化;③圈域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从首都经济圈的构成看,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正由一个国家级城市向世界级城市转变,其突出特点在于拥有大量的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总部,高端人才聚集,现代服务业发展快、所占比重高。以北京为中心、20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包括承德、张家口、保定、唐山、廊坊、沧州、秦皇岛等7个城市,围绕北京构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空间布局。

从首都经济圈的发展看,如表1所示,2009年北京人均GDP为70,452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5.5%,正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除唐山人均GDP达到了51,055元外,其他城市均与北京呈现出很大的差距。这一方面反映出北京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关联并不平衡,如与唐山的关联度相对较高,产业结构也更加互补,与承德、张家口、沧州等城市关联程度相对偏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首都经济圈内部存在较大的经济“势差”,北京已经处于后工业化阶段,而周边城市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二、首都经济圈的发展阶段

首都经济圈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在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开展了多方位的合作。依据区域经济理论和空间一体化理论,中心城市与的互动关系分为四个阶段即:①极化阶段,“”资源要素大量流入中心城市;②极化与扩散并重阶段,低端的制造业开始从中心城市向外转移;③扩散阶段,各类要素开始回流到区,并推动区形成较小的中心;④网络化阶段,一般出现在大城市经济圈的后工业化阶段,资源要素在整个区域内全方位流动,多核心区形成。首都经济圈的互动可依据这一规律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5年,处于加速极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北京围绕“能级”的提升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要素高度聚集,依托不断完善和升级的交通网络、商务网络和金融网络,形成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度聚集;二是高端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在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等附加值更高和创新性更强的领域和环节取得了较快发展。而环首都7市与北京的差距则在这期间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如表2所示,北京与城市的经济势差不断加大,甚至环首都区域依旧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经济贫困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首都区域的协调发展。

第二阶段:2006年至今,首都与城市的互动由聚集为主向扩散为主转变。随着北京聚集度的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的成本问题已经逐步显现,如交通堵塞、空气质量下降、房地产价格暴涨等,已经开始影响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在这一情况下,辐射强度增大,北京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低端制造业逐步呈现出明显的外迁趋势。但是,北京对周边城市的吸纳效应依旧强劲,环首都城市内的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部门和环节依旧不断向北京聚集,因而构成了首都对区内其他城市要素吸纳与扩散并重的互动格局。这一阶段首都经济圈更多的是开始进行实质意义上的产业合作,化工、装备制造等制造业领域的合作逐步增多,并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三、环首都圈与首都竞合关系分析

就环首都圈与首都的关系而言,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环首都圈与中央直属单位的合作关系、环首都圈与北京市企业(单位)的竞合关系。

1.环首都圈与中央直属单位的合作关系。北京是中央直属单位和企业大量聚集的中心区域,各类国家重要的部门包括金融、电信和国内一流的大院大所都云集北京。这些中央机构和资源长期以来与河北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合作关系,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都与环首都圈存在多方面的合作,同时一些院所如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科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都设立了驻冀分支机构。可以说,与中央直属单位的合作是首都经济圈合作的主体之一。

2.环首都圈与北京市的产业竞合关系。北京市与河北环首都7市的竞合关系,是目前首都经济圈不断加强合作、拓宽领域的主要推动力。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北京与地区产业链双向延伸的关联程度正逐步加深。既有北京企业将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生产环节迁至城市,也有企业将研发、营销以及企业总部等产业链高端环节落户在北京。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环首都圈与北京中心区关系,以产业链的垂直分工协作为主。北京城区中心主要以商务、金融、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和中介等高端服务业为主,具备很强的整合创新能力。因而在这一层面,北京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与环首都圈的制造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等多产业,形成了较好的互补性合作关系。

第二层面是环首都圈与北京市郊县的关系,以水平分工的竞争型关系为主。从国内相关研究来看,自北京城市中心的经济高点至低谷点呈现出80公里的半径,而0~80公里则主要属于北京市的行政范围,这说明行政界限对经济增长有很大影响,这一情况加剧了北京自身县市与环首都圈的竞争局面。但从近年来的情况看,由于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北京市郊县的发展成本不断提高,给环首都圈域与首都的经济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北京市化工企业、钢铁企业以及新型材料企业向环首都圈的迁移也说明了这一趋势。

整体来看,北京与环首都圈的竞合关系是随着城市经济圈不同发展阶段而不断演变的。北京作为中心城市对“高能级”环节的追逐,影响和决定了竞合关系的走向,即:高能级的核心环节,如现代服务、金融、文化创意、研发部门等将向北京聚集,而能量级较低的环节将会流出北京向迁移。另一方面,环首都圈域的制造业水平,是推动竞合关系转变的主动力。只有首都圈在制造业领域具备了较高的水平,分工才能进一步深化,才有能力通过良性竞争推动北京的低端产业的外迁。可以说,首都经济圈在制造业领域的提升,是推动竞合关系转变的关键因素。

四、推动首都经济圈合作的建议

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四方面。

1.把握都市圈发展阶段,顺势而动。首都经济圈已经进入吸纳与扩散并重的经济发展阶段,北京“十二五”期间将着力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打造创新驱动的新格局,这就决定其吸纳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高端人才和总部经济等领域,而扩散的重点则集中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制造业领域。因而,在与北京的互动中,一方面要把握首都对基本要素的需求,如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对环境保护的需求等,加快食品产业链以及旅游产业链的对接与延伸,形成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要积极吸纳北京的技术辐射,着重完善环首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在巩固和强化自身产业科技创新优势的同时,加强对北京知识成果、技术成果的吸纳与转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2.根据竞合关系把握合作重点。在与北京的互动中,合作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农业和服务业上,竞争的关系则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上。在制造业领域,充分利用商务成本低、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与北京进行平等竞争,加快优势制造业的发展与集聚,不断提升自身的制造水平,打造环首都制造高地。在服务业领域,要积极采取共赢式的合作模式,积极与北京在商贸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等领域展开深入的合作,推动首都经济圈产业链的双向延伸以及竞合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3.发挥优势,明确定位。依据环首都圈域自身禀赋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区域加快发展。北京的北部区域包括张家口市和承德市,具备良好的生态基础,主要可定位于发展资源保护基地、休闲旅游区、绿色食品生产和劳务输出基地等。北京南部区域包括保定、沧州等城市,具有较好的传统工业基础,主要可定位于发展制造业基地、科研和产业转移扩散基地和城郊型经济等。北京东部区域包括廊坊、唐山、秦皇岛等城市,则主要可定位于能源原材料基地、重化工基地、休闲观光旅游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

4.做好基础平台与环境建设。在下一时期的发展中,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领域依旧是首都经济圈合作的重点。环首都7市与北京在交通、水资源、能源、生态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合作潜力,政府部门也在这一方面有更加强烈的合作意愿。同时,随着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首都经济圈各方在维护市场秩序,规范行业服务等多方面,都存在广泛的合作前景。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第3篇

服务业是实现分工的重要保障,经济要素的流通靠服务业实现,信息、情报、技术等服务业对于分工的协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AllenYoung的《递增报酬和经济进步》发展了斯密关于“分工受到市场广度的限制”的斯密定理,指出分工是一种“网络效应”.在分工网络中,经济因为分工而产生整体的递增报酬,服务流通网络与市场的规模相互决定.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为服务经济研究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分工、专业化、交易费用交易效率(与交易费用成反比),内生和外生等基本概念可以为经济现象特别是服务经济现象给出新的解释.服务经济是分工与专业化的产物,也是分工的过程体现.在经济实现的过程中,大量的服务经济是作为交易费用的形态出现的,服务经济对交易效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内生和外生成本的概念可以用来很好分析服务经济本身的效率.

二、服务经济、分工与专业化

服务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服务最深刻的根源在各类劳动的独立化和社会化,也就是生产劳动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和协作化的程度越高,与此相应的服务业的发展越快.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水平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同时也大大提高,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促进了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自我服务转化为社会服务.服务业发展与分工演进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斯密定理指出,市场的范围决定分工的程度.服务业的核心部门流通服务业如商业、金融、交通、信息、物流等,都是通过建立市场网络来提供服务的,服务业将分割的市场在空间和时间上联接起来,服务业的发展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了市场的范围与深度,也决定了市场分工的水平.此外,服务业功能性部门中的生产业如咨询、技术支持等行业,作为高效的中间投入为生产服务的同时,更加速了信息传导,强化了各类资源的整合能力,大大减少了社会分工试错过程的盲目性,间接推动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发展.

三、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的融合发展

一些研究者将服务经济简单地等同于“发达经济阶段”、“后工业化社会”、“丰裕社会”.事实上,“服务经济”虽然在表面数字结构上有其突出的特征,但它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代表着原有的工业经济增长路径的逐渐改变,并随之不断延伸拓展、以及从中所反映出的一系列社会生产生活特征.

1.工业经济阶段工业经济是指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工业因大量使用机器而在短时期内实现了非常迅速的规模扩张,工业与其他产业在结构互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服务业的主要部分是流通服务和基本功能服务.工业主要带动的是诸如交通运输网络、商业和金融之类的经济网络型服务活动的增长,因为它们是工业生产供应和需求之间的桥梁和网络;而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可能更多地来自于一些消费型服务的增长,这类服务业的增长因素更多地来自于收入在较短时期内较大幅度的提高.在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工业财富膨胀过程中,工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加强和反哺机制还并不特别显著,工业生产中服务活动的中间投入地位也还没有那么突出,工业或制造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发展迅速,大大超过服务业,服务业在就业方面快速扩张,但产值贡献增长远落后于就业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低于工业部门.

2.服务经济阶段服务经济是指随着分工的深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因物质生产及其实现所需流动性带来的非物质交易与活动超过物质生产活动自身的经济形态.随着市场的不断进化、深化,社会分工的链条不断加长,一些原本不能交易(即交易费用大于自给自足费用)的人类活动被市场卷入,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部分;信息、物流、金融、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不断成长,提高经济效率,成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流通服务业占据服务经济的主导地位,引领服务业总体水平迅猛增长.传统服务活动因注入新的时代特征(如网络技术、物流技术、营销方式等)在形态上得到改进.服务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市场经济必须有大量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从事包括融资、销售、定价、广告、评级、筛选、质量保证、保险等在内的看似无用,实质上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业务,来确保产品的生产、交易得以完成.随着市场深度与广度的拓展,产品需求更加多样化或精细化,服务行业的形式、机构、人力、物力资源等都得到迅速的增加.

3.工业经济与服务经济的融合发展在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互动和反哺机制日益加强.由于服务业自身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服务业中的某些行业的产值比重增长速度要高于制造经济时期,社会整体生产效率较之于制造经济时期也有大幅的提高.乔根森从实证的角度比较了1947—1985年间不同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年平均增长率,发现服务业中许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幅度都比较高,甚至在总体上不比制造业低.在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工业比重日益下降的同时,工业物质财富对社会生产生活的支撑地位和能力仍继续存在.黄少军对22个OECD国家和57个其他国家所做的实证分析显示,即使在服务经济阶段,服务业仍不是整体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工业始终都扮演着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角色.在经济结构变动与增长速度的关系方面,只有工业比重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服务业的比重变化影响并不显著.但从ThijstenR的实证中又可以看到,美国1980年代到1990年代间制造业生产力的恢复与这个时期服务外包所促成的服务经济飞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说明流通业和知识资本集中的功能业对工业经济的增长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制造业较长期的强劲增长表现与产业结构表现中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事实并不冲突,这也是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精髓之一,即服务业通过自身的增长和结构的放大,同时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巨大变革,帮助比重下降的工业仍能提供足够的社会物质财富,反过来支持这种高服务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态.服务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化过程.

四、服务经济在经济体系中的网络效应

随着经济发展与市场容量的扩大,分工与专业化逐渐深化,经济体系对服务业创造了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贸易具有了更丰富的含义,金融资本市场、原材料市场、中间市场等新型服务业逐渐壮大;公共服务体系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人类活动的冲击力更大,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更多,协调机制也远比过去更为复杂精巧.服务业的范畴已从最初的商业贸易、公共服务、个人消费深入到生产的内部环节中.人们已充分认识到了流通的效率不仅在于其自身,更在于其作为中间投入所发挥的微观积极作用和宏观经济影响,它有助于促进产业集聚、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经济)效率(efficiency)……越来越取决于在不同生产活动之间建立起来的互相联系,而不仅仅取决于生产活动本身的生产率状况.”这一现象被杨小凯称为“分工经济的网络效应”.物质生产对经济发展的有形作用与服务业无形作用之间的关系,可以借用老子在《道德经》第11章的描述来表示:有形的辐条汇集到一根毂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作用.老子的这段话表明,服务业是“无”,农业工业是“有”,“有”是“无”的寄托,“无”是“有”的媒介,“有”和“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完整有效的经济体系.Riddle通过构造一个“经济部门相互作用模型”向我们描绘了服务在分工经济中的独特作用:服务不是“边缘化的或奢侈的经济活动”,而是位于经济的核心地带.具体而言,服务经济在经济体系中有3个重要作用:一是加速流动,实现市场扩张.“贸易、金融在某种程度上讲在集中固定的生产和分散变动的需求之间所起的桥梁作用明显地加强了.”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限制的大规模工业生产能力极大减少资源对生产制约的同时,将分散市场与集中的生产联结起来的商业和金融业变得格外重要.二是提高交易效率,提升经济体系效能,促进了工业的效率.“国家生产系统的越来越复杂导致中央政府监督和调节作用的加强”,同时,“政府对劳力消费需求(警察、卫生、公共保健、教育及其他)大大增加”.三是增加经济体系的弹性,实现经济平滑调整.市场的透明性加强,信息传导更迅速,避免了盲目生产;生产链条加长,生产消费过程更具有弹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服务的最终需求也会增加.

五、结论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区域经济;发展;建议与措施

引言

房地产业是指专门从事房地产投资、开发、经营、管理以及服务等经营活动的产业部门。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良好发展不仅能够提高人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也能推动区域经济良好的发展,以促进国家经济快速的发展。从房地产的行业特征来看,房地产是一个与其他行业具有高度关联的行业,并且与国民生计问题紧密相关。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一些提高,促使我国房地产行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与房地产行业紧密相关的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却远远低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速度,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造成了区域经济的畸形发展。所以,如何改善房地产行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地区政府以及房地产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旨在探讨出改善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促成两者协调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更加快速的发展。

一、我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

(一)不同区域的房地产价格存在较大的差异

作为房产与地产的集合,房地产中土地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房地产价格的高低;从客观来看,土地是固定的、不可以随便移动的,而房产又固定在土地上,所以这就决定了房产的固定性。一旦房产具有了固定性,那么某一房产就只能在特定的地方进行销售,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样可以进行流动,所以由于不同地方的地价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地方的房产的价格与供求数量存在较大较大的差异。例如,就拿当前市场上的房价来分析,一般离市中心或者繁华区越近的房产的房价就越高,而在一些郊区的房价则是远远低于前者的。

(二)房地产业的发展受到区域经济成熟度的影响

就目前而言,我国房地产业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和级差收益明显性等鲜明特点。各个地区的房地产业的发展程度、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前景都极大的受到当地地区整体的经济水平的影响,由此就导致了各个地区房地产价格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房地产商品一般是属于比较耐用的商品,人们对住房的更换和重新购买的比率远远小于其他第三产业的产品,所以房地产要想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和高度发达的第一、二产业相结合,并以此来增加其收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一个地区的房地产业的发展程度是受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各个地区的房地产业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三)房地产业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的增长受到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该地区企业和单位的发展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房地产业为我国广大劳动者提供了生活所必须的住处,满足了劳动者很多方面的需要,如:安全需要、生活需要等;并且为地区的各种大小企业单位提供了工作的场所,以确保其工作的顺利的进行,保证企业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其他产业能够得到发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房地产可以被当做某一地区的基础行业,确保了该地区经济活动能够得到有序进行。此外,房地产业还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与之相关联的行业多达几十个,如:建材工业、房屋设备工业、机械、电子技术、电器以及家具等行业;对推动国民经济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四)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水平之间存在的相关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经济的高低,宏观来看,地区房地产市场在短时间内会受到宏观经济的走势与该地区整体竞争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期来看,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该地区的经济特征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即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走势通常是先在某一区域的城市中出现,然后再逐渐扩散到附近的相关城市,最后就形成了区域性的房地产业波动。因此,在我国房地产业出现的各种发展走势可以被看做是地域性的房地产波动规律;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我国不同区域的房地产业的发展走势通常是不同的,且波动大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改善我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关系的建议与措施

如果要想某一区域的整体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那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协调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只有保证了两者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该地区房地产投资的健康发展,保证该地区的经济不出现大的问题。如果当地产投资超过了社会的需求,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房地产投资资金的大量积压,而其他行业则可能会出现资金不足等现象,从而破坏了原有的平衡的金融圈;这样既会导致房地产业出现机制不顺畅等状况,也会导致其他行业因资金缺乏而出现很多问题。从大的层面上来讲,则可能会导致国内金融系统出现不稳定的现象,甚至是崩溃。

(一)降低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出现不平衡的状况很有可能是因为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过于迅速,而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受到其他行业的影响,不能跟上房地产业的发展,从而导致两者的关系出现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双方的发展。此外,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经济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位置,但是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房地产业的价格却一直处于一个偏高的位置,为普通居民购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从而导致人们都不愿意购房,使大多数住房空置,不利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所以,各个区域应该根据该区域的整体经济水平,并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为本区域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房地产价格形成体系,为本地区的房地产价格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于某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该区域的政府应该减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开发商所需支付的行政费用,从而减少房地产开发商的成本,以促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房价,减少人们的购房负担,促进房地产也与其他产业的和谐发展。

(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房地产业的发展策略

房地产业不仅要与区域经济保持良好的平衡关系,还应适应本区域的总的经济发展规划,如此才能使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所以,有关部门应当在考虑国民经济的条件下,来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套符合该地区房地产发展的策略。例如:由于房地产作为第三产业,住户对于住房的更换率和购买率都普遍低于其他行业的商品,所以可以利用房地产业和其他行业的高度关联性的特点,有机的将房地产业与其他行业相结合,利用其他行业的发展来推动房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样既推动了两者的发展,同时也使两者的发展速度相差不大,可以维持一定的平衡性。

(三)合理调控投资商对房地产业的投资力度

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房地产业凭借着投入――收益周期短、收益较高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来进行投资,从而导致房地产业的资金过剩而有的行业投入资金不足等现象,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政府应该对房地产业的投资进行一定的调控,其调控力度应该适宜,不能影响了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并且要时时刻刻关注调控的结果,根据调控结果来不断的修改调控措施和调控力度,以免出现调控力度不够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是调控力度过高而抑制了该区域房地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选,岳国强,任荣荣.关于房地产调控效果的研究之三:我国“房价上涨过快”的原因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12).

[2]郑成华.关于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方法[J].中国经贸导刊,2012(02).

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品经济;工业设计;关系发展

现代产品经济的发展与工业设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尤其是在物质生活和条件极为丰富的现在社会,产品琳琅满目、不同种类的不同产品,同一种类的不同产品一下子呈现在人们的视野范围之内。人们在进行物品购买或者消费的时候,很容易被视觉所左右。因此,在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工业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 现代产品经济的发展与工业设计之间的关系

首先,工业设计可以很好的促进现代产品经济的发展。现代产品要想发展,一定要方便于人们的生活,并且可以被人们的内心所接受。日常生活电器都是围绕着“方便人民生活”所设计的。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购买并且使用这些产品,产品才会有更好的销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苹果公司的技术人员和工业设计人员,研究和发明了操作和使用便捷的电脑,又设计出了操作更加便捷的鼠标,使个人电脑时代得以开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反过来,工业设计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产品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科学技术之间的竞争,更是工业设计之间的竞争。

其次,工业设计是现代产品竞争的核心。在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工业设计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世界经济正在由“控制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慢慢的专项“控制产品的设计”方向。因此,很多的发达国家,把工业设计当成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核心列入国家的发展大计中来。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就已经提出了:工业设计立国的大计,并且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质量、功能和技术方面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当企业的质量、功能和技术方面已经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工业设计就成了一种重要的区别。市场竞争对产品的款式、质量和品种等等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企业必须不断的进行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企业在工业设计方面是否先进,已经成为了产品经济竞争的制胜法宝。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成功的企业将会最大程度的利用工业设计的作用,追求市场、企业和产品之间的一体化发展。

再次,工业设计是现在产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卖方市场和短缺经济的历史环境下,主要是由科学技术来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这就是传统的企业发展的模式。但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由剩余经济逐渐代替短缺经济,市场也逐渐变成了买方市场。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带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设计和构思为创新的源泉,设计的构思,技术的新发展,顾客的需要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优秀的企业,正在立足于顾客的需求这个现在的发展需要,着眼于生产和技术的最佳水平,创新和设计顾客需要的新服务、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设计创新为产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源泉。

二 如何利用工业设计更好的促进现代产品经济的发展

(1)重新定位产品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强调适度设计

在工业设计的发展过程中,有关于功能的形式两者“谁决定谁”的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从“现代主义”提倡的:形式追随功能,到“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形式解放和装饰推崇,再到现阶段提倡的:形式追随情感、多元化的设计风格和人性化的设计等等。我们要准确的定位当前经济模式下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首先,“功能”规定产品的“属性”,而“形式”决定着产品以何种方式存在。也就是说“形式”是“功能”的载体,“功能”则是“形式”的价值存在方式。在这一点上来说,功能与形式两者缺一不可。他们属于设计的两个方面,就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没有“谁决定谁”的这个问题。但是,还要认识到功能与形式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功能或许对应着多种功能,工业设计就是很好的创造和探究他们之间的较为准确的恰当的关系。

其次,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除了要准确把握“质”的层面,还要在“量”的层面上进行把握。进一步分析产品的性质与功能,用最直接的形式来实现最根本的目标。一定要适度的进行把握。

(2)在全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中寻找设计的机会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正在逐渐的发生变化。比如说,人们的“家庭观念”强了,从之前的“小家庭”回归到现在的“大家庭”,人们的生活变得比较规律、经济负担也相对减轻。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向着良性循环发展。而且,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由崇尚奢侈逐渐的转向崇尚节俭,消费水平也更加的合理,量力而行。所以说,为了促进产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业设计也应该变得更具有亲和性和平民化。拼团、拼车、拼卡、合租、无人售卖、自助式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人们对于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更加的节俭和环保。面对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设计人员应该敏锐的捕捉和开发新的产品设计机会。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三个方面:工业设计可以很好的促进现代产品经济的发展;工业设计是现代产品竞争的核心;工业设计是现在产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提出了现代产品经济的发展与工业设计之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利用工业设计更好的促进现代产品经济的发展新策略。

参考文献

[1] 陶济,《工业设计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中国科技成果,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