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产品数字营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联合——应运而生
2012年7月10日,安徽省太和县阿龙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牵头,联合9家合作社出资1027万元,发起成立了 “太和县徽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从而使太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队伍由独立纵队,发展为联合横队;产业由单一结构,发展为多业融合;产品由一社一品,发展为一社多品;规模由百亩连片,发展为千亩连片。联合社的农产品“变身”后,开始直供直销——到菜市、精品包装——入超市、礼盒包装——进城市,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联合社农产品通过展示展销、礼品配送、网上销售等,营销收入达3000多万元,正是“乘风需破浪,发展正当时”。
数字——展示生机
徽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后,承担国家级星火计划1项、省级科研项目1项、县级1项;9家成员单位,流转土地9400亩,团购化肥556吨、农膜10吨;申报认定绿色食品南瓜生产基地4000亩、西瓜4000亩,无公害生产基地红薯4500亩、葡萄1500亩;认证12个农产品品牌;成员增至1560户,辐射带动8649户,覆盖21个乡镇;农产品数量壮大到45个,延伸到9个产业;建立了111个农产品直供直销点,月营销额超过1000万元。其中,玉皇贡牌香椿、苔干、桔梗进入苏果、华联、大润发、沃尔玛等大型超市;东范牌甘薯种苗单季销售收入达160多万元;子山牌生粉、粉丝、红薯丁、紫薯丁、糖类分装等产品远销6个省市,月营销额达300多万元;阿龙哥牌富硒系列农产品倍受市场青睐,富硒西瓜百元一个。在2012首届中国(阜阳)现代农业博览会和2012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徽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农产品有5个入选精品农产品系列,1个入选省农委向合肥市民赠送菜篮子的系列产品。
意识——凸显活力
徽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农产品除统一风格、统一标识之外,还紧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识、产品商标的认定、认证、和注册,9家成员单位现在拥有商标26件,外形包装专利保护15件。为了使土产不土,他们请专业的设计团队,为这些“土产”设计“洋装”;请专业的营销策划团队,为其制定营销方案;请瑞福德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设网上展厅、打造网络交易服务平台;积极参加安徽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安装千里眼,建立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组织联合社成员单位负责人到安徽徽润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安徽肥东建华农业、安徽燕之坊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和企业进行观摩学习;参加省级组织的法国农产品博览会。这些举措扎实有效,蹒跚中彰显毅力。
创新——增添动力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徽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想方设法让联合社的农产品进餐桌,千方百计地把地方特色农产品向社会推介、向消费者推介、向各级领导推介,通过创新宣传方式,把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委托烹饪大师开发菜系,制作菜谱;委托食品研究单位进行营养成分鉴定,开发新的食用方法;委托科研院校量身定做特色农产品、研发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新规程;与邮政部门合作推出《惠农快讯》和《年货礼包》;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坚持在创新中发展,生物活菌酶在红芋淀粉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与示范、淀粉型甘薯新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集成应用、有机硒西瓜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3项专利技术获阜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探索——三点启示
关键词:贵州;农产品;网络营销;对策
在贵州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许多农特产品企业都开始建立了自己的农特产品网络营销网站,探索自己在网络营销的销售模式,致力于将自己的农特产品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从而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推动贵州经济的发展和宣传多彩贵州的品牌。
贵州农特产品网络营销快速增长,虽然这个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但在贵州的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农特产品营销的网络化,在贵州迅速蔓延,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它是农特产品网络营销的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方式,更好的推动了贵州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中间商利益链长,是阻碍贵州农特产品发展的主要原因;网络营销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很好的解决这一个问题。它解决了传统商务活动的距离障碍,使买卖双方可以直接在网上见面,减少了线下流通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贵州当下农特产品在网络营销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性的提出了一些农特产品网络营销上的一些对策,旨在为贵州省农特产品网络营销提供一些建议参考,以促进贵州省农特产品的网络营销。
一、加快农村网络信息化建设
(一)加强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建设
改进提高网络设施设备,降低上网资费是促进贵州省农村网络营销的推广条件。一方面,政府应切实贯彻“村村通宽带”政策,改善农村网民上网终端硬件设备。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增加农村公共网络网点的建设工作。
(二)搭建好网络营销数字服务平台
贵州省农业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首先要建立自身的网站、开设网店,同时将本企业的产品数字信息化,有效的多渠道的开展农特产品网络营销工作。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各种形式,如在线订购,网上分销,新产品开发,网络在线销售,在线服务等等。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互联网已成为商品营销新的主战场,已经成为各农业企业集企业形象展示、产品销售、服务提供和品牌宣传的新渠道、新平台以及农户连接市场的新通道。
二、加强农村电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培养大量从事农村电商技术人才培养,组建一支由农业技术人员、大学毕业生、农民、村官等相关方面人员组成的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电商服务队伍,使农民能够便捷、经济、及时的获取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农业生产信息、以及便利快捷的销售通道。奠定贵州省农特产品网络营销的社会基础。发掘培养电商创业团队、通过举办全省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大赛,通过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举办,全省选出创业团队,前期由政府请相关电子商务方面的实战专家开展电子商务基础培训,培训结束,由企业出资、提供货源,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网络营销实战,通过这样的举措能培养一大批具有实操经验的电子商务从业者。
三、加强农村电商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
(一)建设完善的电商法律法规
建设完善的电商法律法规,促进农特产品网络营销发展,保障农民群众财产资金安全。建立完整的保障农特产品网络营销安全的法律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亟待完成的工作。打消农民群众对农特产品网络营销资金安全的疑虑,规范农特产品网络营销主体买卖双方的行为,使农特产品网络营销能健康快速发展。增强农民从事电子商务的组织化程度和法律意识,让农民群众成为当前农村电商真正主体。
(二)政府牵头做好宣传
各地区政府牵头,做好农民群众的农村电商宣传普及工作,同时政府应打造建立本地方具有特色的、具规模的农产品资料库,打造县域特色品牌,政府统筹规划进行统一品牌宣传。培育农民的网络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投入积极性及参与率。政府开展农特产品网络营销模范试点建设,使其形成强有力品牌示范效应。
四、加快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形成物流网络覆盖乡、村一级,各个农特产品批发市场与农特产品流通中心相连接的物流流通网络;加大运输设备的投入,加强对基础公路的建设;建立大型的专业快捷的物流中心,实现农特产品的快速运输。借鉴国内外在农特产品网络营销物流管理方面的成果,物流企业积极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通过政企合作,建立符合贵州省省情的农特产品物流运输网络。同时也可以尝试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吸收其在经营管理经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此外,也应针对不同的农特产品的特性,发展特殊的运输技术与运输方式。
五、建立农村电商专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可以有效地扩大农特产品市场空间,发展电商品牌农业,开发产品定制服务,把分散的农民集中在一起,形成团队力量,其作用不可忽视。通过电子商务公司和农户、养殖户、种植户合作,为他们提供专业的网络营销解决方案,帮助农户增收。
六、建立网上农特产品品牌推广基地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迅速,很受年轻人欢迎,具有明显的形式多样性、易统计性、实时性、经济性等特性。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利用网络来进行农特产品品牌推广,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嘉兴浙江南湖市就打造了南湖特色的网络推广平台,以建设网上农特产品品牌发展推广基地为目标,创建一个农特产品品牌培育中心,在线品牌资源整合服务中心,品牌保护和品牌信息中心,将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优质农特产品产品通过网络推到全国。
七、全省农村开展电商大培训,提高“网农”素质
在农特产品网络营销主题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农村人才培训、实践指导、讨论交流、网络营销网站咨询服务等培训方式培养新型“网农”,让网农来学习获取有用的商业信息、农特产品的加工、生产管理、商务洽谈、网上交易和支付以及物流配送等业务知识。
八、网上招募分销商
网上招募淘宝分销商,通过淘宝天猫平台管理,形成强有力的网络推广能力,寻找更多优质的网络分销商对商品进行分销。通过平台质量管理;为网商的产品选择提供重要参考。通过对全省商品库存管理与控制,能对平台仓储的出入库和在库进行管理,并形成台账管理。生产企业和供应商的管理。通过平台供应商的招募,审核等业务。通过网络平台的展示,针对商品的动态变化进行展示、更新,形成业务的对外拓展能力。
总的来说,贵州农特产品网络营销在不断发展,贵州许多特色企业都开始打造自己的农特产品网络营销平台,向全世界推销贵州的特色产品。未来,贵州将大力开展城市农特产品网络营销,搭建一个跨越地区、行业、国际的多元交易平台,提高贵州企业经营效率,拓宽经营渠道,促进贵州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洁.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分析[J].农村经济,2009(12).
[2]郭娜,刘冬英.农产品网上交易模式的比较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03).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领域的政府部门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宏观管理和履行服务职能。
一、推进**农业领域信息化的战略环境
(一)推进**农业领域信息化的历史机遇
人类进入了21世纪,信息技术的应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为关注,农业领域也不例外。
世界农业信息化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已形成了从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到的健全的、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高于工业,农民使用计算机记帐,预知天气、指导种植和营销。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集成了气象情报系统、专家系统、市场流通系统等。农业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实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一切都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城市信息化建设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信息港主体工程已基本建成。宽带信息网络工程、**信息交互网工程、**国际经贸电子数据交换网工程(EDI)、**金卡与收款系统工程等都已建成。**农业信息化可以依托全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
**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尽快实现农业信息化。**农业要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走向全国的服务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能力,都需要农业信息化的支撑。
(二)**农业领域信息化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郊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大投入。郊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中心城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难以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目前**市郊不仅信息化人才的总量相对较少,而且层次分布也不平衡,特别是既懂农业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紧缺,如何吸引人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农业信息技术普及应用难度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推广普及有很大难度。
健全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在即将到来的世博会上,竞争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的创新上,从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到的健全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要尽快建成。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与国际趋势相吻合,与大都市目标相适应,与农业现代化相配套,要根据**市信息港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核心,以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重点,努力构筑信息农业新高地,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贯彻实施“科技强农,信息先导”战略,坚持“统一规划,分步推进,各方参与,资源共享”的原则,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年,围绕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安全监管、农业科学决策、农业电子政务等方面,完善和优化农业信息应用体系框架,以典型引路,重点突破的方式加快建设进度,为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任务
1、推进“三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创新农业服务功能为突破口,完善**农业网的市场拓展、科技咨询、会展服务、标准示范四大功能,提高“**农科热线”的智能化水平,建设好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为全国农民提供服务。
2、推进档案农业和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档案农业信息系统应用范围,逐步实现地产农产品的全覆盖。研究各类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的评估体系,开发食用农产品安全征信系统,做到农民守信用,市民食放心。
3、推进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建设。开发建设种植业经济运行及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加强对地产农产品的效益分析。开发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智能分析系统,加快农产品产销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4、推进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市统一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开发并整合农业各类信息资源,建设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对农业现状信息的空间化和可视化管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探索网上信息服务与网下实体服务的融合机制,依托行业协会、科技推广部门、乡镇农业部门、行政村委会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实惠。
6、推进农业领域电子政务建设。从网上办事、政务公开着手,精心办好“**农委政务网”,加强政府与百姓的沟通。加快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实施对传统业务流程的再造,促进政务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7、推进信息技术的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要结合各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特点和应用要求,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农村基层信息员的普及培训,营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行动方案
(一)推进“三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行动依据
1、**农业正在推进三大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生产型向生态型转变、从提品型向提供服务型转变。目前重点推进具有都市农业特点的农业功能创新。对内,强化生态功能;对外,强化服务功能;正在构筑物流、会展、科技、信息、农产品检测认证等五大服务平台。
2、市农委已创办了服务全国的信息平台。“**农业网”创办三年,今年进行了第6次改版,新版**农业网开设了海外之窗、市场分析、农业科技、政策法规、农业会展、农业标准化、放心农产品等栏目,重点增加国外农业政策、科技、教育、进出口统计与分析等信息,为中国农业与国际接轨服务。日前注册会员达9000多人。同时,建设了科技兴农、生物基因、城市森林、**种业等10多个专业网站。“**农科热线”由农业科技部门、推广部门和信息管理部门联手创办。通过电话咨询、专家坐堂、网上直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服务农民。自**年8月开通以来,已累计接到咨询电话7000多个,帮助全国农民排忧解难,深受欢迎。“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网络工程已启动,市农委、市教委、市信息委、市妇联、市农林局已联合发出《推进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的通知》,市有关教育部门已开始远程教育的课件开发,郊区各区县已着手乡镇教学点的建设。
3、国际上农业信息技术已经由试用期进入应用期。而我国近几年网络发展迅速,各地农业网站已有2000多家。但农业信息应用和用户受益度还有较大差距。网上教学、网上购物都未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大多数农产品供应商只在网上简单信息,很少进行网上订货或网上交易。
目标
至**年,**农业网要建成农产品市场信息智能分析平台、网上会展平台和物流平台,并办好“**农业网英语版”,中文版让农民了解世界农业;英文版让世界了解中国农业。“**农科热线”要扩大服务领域,既要办好人工服务的农民热线,又要办好为市民服务的语音信箱。“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要开发培育新型农民的教育资源,为全国农民服务。
行动
1、完善“**农业网”的服务功能。“**农业网”要配合**农业服务全国的物流、会展、科技、信息、检测认证五大服务平台建设,突出市场拓展、科技咨询、会展服务、标准示范四大功能,重点办好海外之窗、市场分析、农科热线、农业标准化、法律法规、农业会展、放心农产品七大主栏目。
2、精心办好“**农业网”英文版。“**农业网”英文版已于**年8月开通,重点推出农业领域投资环境、投资政策介绍,**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及其特色农产品推介;开发国际农产品供求平台、电子订单等业务流程。要不断完善英语网站功能,吸引海外农业企业了解中国农业,投资中国农业。
3、“**农科热线”完成服务平台升级。升级后“农科热线”在保持现有人工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开发为市民服务的养花、养鱼、养宠物等语音信箱,提高“热线”的智能化水平,为广大农民和市民提供更全面、更快捷、更方便的服务。
4、建成“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采用卫星网络将10个区县的100多个乡镇和部分重点村联网,各远程教育收视点安装“智能卫星接收机顶盒用户终端设备”。**年网络基本建成,开展教学。同时,开发远程教学课件,重点为劳动技能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
(二)推进档案农业和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行动依据
1、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安全广受关注。特别是欧盟等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安全方面制定了大量的技术指令,一方面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本国食品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设置技术壁垒。如荷兰、丹麦等国,农场的每一头奶牛自出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信息档案”,事无巨细都有记录。而我国这方面还比较落后。为了让市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的要求,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跟踪制度,市农委于**年开始探索建设档案农业信息系统。
2、**“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由市农委信息中心、市畜牧办、市蔬菜办、市兽医卫生监督管理所及有关IT企业合作建设,并列为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目前,已开发了养猪场、蔬菜园艺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系统,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已有200多家规模猪场、30多家蔬菜园艺场成为应用单位。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光纤改造,24小时信息在线输入与查询,市外入境的畜禽产品运输车辆情况、货物情况、道口检查情况全记录在案,把好了入境畜禽产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系统**年7月初正式上网推出。阿强牌鲜鸡蛋是上网的第一个产品。市民根据购买的每盒鸡蛋中的“身份查询码”,就能上网追根溯源查到这盒鸡蛋的生产过程和各项质量指标,使消费者直接参与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监管。**年7月,在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档案农业信息系统”荣获“市优秀信息化应用项目”。
3、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创建信用经济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也是应对WTO,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农业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的信用管理,提高农产品安全生产经营的诚信度。**档案农业信息系统为农产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创造了一些基础条件。
目标
至**年,基本实现地产食用农产品生产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市境道口外来禽畜产品实现24小时在线监控,并建设预警系统;**品牌农产品实现网上身份查询和超市消费者防伪检索;建成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评估体系和征信系统。
行动
1、推广和完善食用农产品生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通过各农业行业协会的管理,逐步将**的猪、禽、蛋、奶、菜、瓜果的产销全过程信息动态采集录入数据库,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广品牌农产品网上身份查询和超市消费者防伪检索信息系统建设,实现食用农产品产销的可追溯性。
2、完善“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在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统稳定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建立外来畜禽产品安全的预警系统。同时,在市有关监管部门建成多媒体大屏远程控制系统,实现入境畜禽产品安全的可控性。
3、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征信服务系统。整合农产品安全检测、监测和执法部门的信息资源,在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的网络基础上,开发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包括诚信档案记录子系统、诚信综合评估子系统和企业诚信分类管理子系统。从而营造农业行业“重食品安全,守行业信用”的社会氛围。
(三)推进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建设
行动依据
1、根据农业部“金农工程”的实施要求,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以充分发挥中国加入WTO之后,政府提供信息和经济调控的作用。美国农业部已有一套健全的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定时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要为全国服务,建设“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势在必行。
2、目前市农委已探索开发了农业数据仓库,有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系统、**农产品进出口数据、“菜篮子”信息管理系统等。“菜篮子”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蔬菜、畜牧和水产3个子系统,由市农委信息中心与市蔬菜、畜牧、水产等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建设,实现计算机远程联网。**的蔬菜、畜牧、水产品生产、良种繁育、市场行情等经济信息数据可及时传输和查询。系统内已有3年多的“菜篮子”数据积累。**年度该系统推广至郊区各区县相关部门应用。
3、**农产品消费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对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又有口岸优势,农产品出口的潜力很大。但到目前为止,**还缺少农产品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实时的健全的信息体系,对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利。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抓紧建设,为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提供服务。
目标
至**年,完成农产品数据集成、行情分析、信息系统的开发,建成主要出口农产品智能化的数据平台和分析平台,加快农产品产销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行动
1、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系统。定期采集海外农产品价格、全国主要省市农产品价格、华东六省主要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主要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及相关信息,并及时。信息采集平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协会、国外农业网站等多种渠道,建立起农业信息提供协作支持机制。
2、建设种植业经济运行及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在全市种植业生产基地建立1200个信息采集点,根据种植业生产茬口采集信息,开发建设农产品生产成本和绩效评估等经济运行数据库,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3、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通过开发智能分析软件,对各类农产品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首期工程开发**主要出口蔬菜品种在日本和美国市场的进口价预测、可能进口量分析、市场占有率分析、供求平衡及风险分析等。该系统还可以让用户选择数据源,应用分析预测技术,进行远程自助智能分析,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直接服务。要不断扩大出口农产品分析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完善系统功能,辅助中国农产品走向世界。
(四)推进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
行动依据
1、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国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综合集成,已普遍一体化地为农业系统管理服务。“**农业GIS应用系统”的建设是《关于推进**郊区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市信息办已将该项目列为**年全市GIS建设三大重点领域之一,是一项重在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的应用项目。
2、**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年刚刚起步。已研究了“**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框架。在市统一开发的基础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建成了统一的开发环境,包括全市城市遥感栅格数据、全市“三线一区划”数字地图等,为农业GIS项目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3、**农业GIS应用系统建设起步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应用水平和本市其他领域的应用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必须加快该系统的开发建设进度,提升**农业管理与科学决策水平。
目标
至**年,建成森林、畜牧业、蔬菜、花卉、水产、土壤环境管理GIS应用系统,开发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农业各类现状信息的空间化和可视化管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行动
1、**农业GIS应用系统专业子系统建设。一期工程以生态农业建设为突破口,完成三个子系统开发:一是林业分布现状和林业规划动态管理系统;二是畜牧生产分布现状和畜禽养殖业的分区布局(禁止养殖区、适度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动态管理系统;三是化肥农药面源污染控制动态监测系统。**年上半年完成开发,进入试运行。下半年启动蔬菜、花卉、水产管理GIS应用系统建设。同时,完成“GIS农业专业版本”的集成,以便与市其他各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2、**农业GIS应用系统信息分类与编码的研究。研究农业领域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的内容和相互关系。如:信息分类编码的规范、空间数据总体框架结构的规范、数据分层与文件命名的规范、基础地理信息属性项和属性表结构的规范、专题信息属性项和属性表结构的规范等,以促进农口各部门开发GIS应用系统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提高农业GIS系统的建设水平。
3、建设**农业GIS应用专家系统。系统应用有深度,如畜牧系统中:移动GIS在畜牧业疫病防治中的应用、畜禽场与周围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畜牧业发展趋势分析、畜牧业发展规划GIS辅助决策技术等。林业系统中:规划动态管理子系统、病虫害监测子系统、防火预测分析子系统、森林景观分析与保护决策功能、遥感分析子系统、森林三维场景的模拟。农田污染控制系统中:**农田化肥农药的污染控制分析、**农田化肥农药污染控制评价分析模型库建立等。
(五)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
行动依据
1、为了使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实惠,使信息化更加贴近农民,贴近生活,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农市发(**)11号]的精神,**年市农口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农委就着手创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年首批51家市级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挂牌。
2、**已初步建成了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市农委信息中心负责全市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各区县农委信息中心负责本区县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指导和管理;各类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各负其责,做好本区域、本行业的基层信息服务。
3、郊区各区(县)在互联网上均建设了一个具有独立域名的农业网站,编写了本区县网站信息摘要简报“一刊”,定期发放给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民。
4、目前,因资金短缺,人才缺乏,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还不健全,信息传播手段相对滞后,信息服务的内容还不丰富,信息服务的效果还不显著。
目标
至**年,建成郊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健全服务制度,丰富服务内容,强化服务效果,建成各类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100家以上。
行动
1、健全**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组织网络。在巩固**年建设的51家基层信息服务站的基础上,探索和丰富基层信息服务内容与服务手段,不断扩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年市级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数量扩大至100家,扩大农村信息“上网落地”服务的覆盖面。
2、探索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服务内容。各行业协会信息服务站做好本行业信息的采集、、传递工作,建立并负责本行业专业网站信息筹集与维护;组织本行业档案农业信息系统的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利用信息网络加强行业管理。区县农委信息服务站要负责本区县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运行与管理,负责本区县农业信息员培训工作。区县农技推广部门和镇级信息服务站要做好本区或本乡镇的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和传递工作,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农民。
3、村级信息服务站要建设村务公开信息系统和村务管理信息系统。“村务公开信息系统”提供查询村务规定、村干部分工、规划目标、办事指南、财务状况等方面信息服务。村民还可以自已输入意见和建议。“村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社务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村务管理制度查询系统、党群管理信息系统等五个子系统,促进村务管理信息化。设立村基层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栏,为本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4、推广网络调研模式,实现科技文化知识普及。网上网下联动问卷调查,开展各类教育既便捷又高效。通过调研,一方面了解基层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普及。**年3月,市农委信息中心与郊区10区县农业信息部门联合开展“沪郊农民需要什么样信息服务”的调查。年底将开展政策普及教育网络调研。今后每年根据农村需要开展农科知识普及等网络调研活动。
5、建立基层信息服务站服务档案管理模式。市农委信息中心已开发了服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各基层信息服务站将本站的服务信息,包括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效果输入系统,建立基层信息服务站的服务档案,以促进各基层信息服务站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六)推进农业领域电子政务建设
行动依据
1、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以及信息开放共享等,已是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来提升办事效率,提供广泛、全面、便捷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高效的便民服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已建设了市政府各部门统一参与的“中国**”门户网站,转变政府职能,为百姓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
2、近年来,市农委根据市政府要求,从整合资源、健全制度着手,系统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年7月开通了“**农委政务网”,突出网上办事和服务百姓的功能。开设了“沪郊概览”、“投资指南”、“为民服务”等栏目。建设了**农委系统政府网上行政服务系统,共有27项为民办事项目,已在网上运行的有10项,还有15项**年10月底完成开发进入试运行。项目申报者、农业企业和农民可以在网上进行业务查询、申报、登记、表格(资料)下载等政府服务。同时,开发了“主任信箱”、“公众监督”、“投资热线”栏目,使政府与百姓网上面对面。为了网上办事正常运行,市农委专门发文,明确了工作制度,要求网上办事回复迅速,当日处理,隔日反馈。
3、为了提高机关公务员的电子办公能力,农口各政府部门加强了办公自动化应用。市农委机关局域网已开发了“中外农业信息”、“参阅资料”、“领导讲话”等15个信息栏目,开发了适应14个处室业务的117个业务流程。为了加强领导之间、处室之间的沟通,网上专门开发了“领导工作动态”和“处室工作动态”栏目,使机关工作互通有无,增强了整体合力。目前,有60%的机关工作人员通过网络在线办公。
4、农口系统政府网上办事虽已起步,但由于要改变传统工作习惯,增加硬件投入,因此在推广应用上难度较大。再加上电子公章等技术问题,还不能实现所有流程网上行。要真正建设高效的电子政务任重道远。
目标
至**年,通过网络实现农口系统各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健全网上办事的运作机制,树立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良好形象。机关内部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完成农口系统政务流程的信息化改造。
行动
1、推进基于公务网和机关局域网的办公业务应用。按照**市公务网建设的统一进度,认真完成农口系统公务网建设,建立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制约的统一平台。重组优化市农委等农口政府部门的工作流程,完善已开发和运行的机关局域网系统,通过普及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电子办公能力,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配合农业部做好全国卫星指挥系统**联网工作,并认真开展信息服务和应用,切实提高农口系统各部门工作效率。
2、推进农委系统网上办事和服务的应用。要精心办好“**农委政务网”,完善网上办事功能,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市农委系统各单位、各部门管理和服务职能现有27项网上办事项目,**年底完成软件开发,通过培训要加快推进网上办事。要根据百姓需求,不断开发便民服务项目。要完善农口电子政务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切实改变政府工作人员的传统工作习惯,以方便公众为前提,提高办事效率,真正做到政府工作好坏让百姓评价。
生态农业产业化以其融合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优势,逐渐成为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长期以来存在一个悖论:已经实现产业化的农业急需向生态化的方向升级,否则会对生态环境带来难以修复的损害;而现有的生态农业又缺乏完备的产业系统支撑,缺乏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化解上述悖论的关键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则是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与市场对接的有效抓手。文章在分析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现状和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宣城市
一、引言
随着时代变迁,农业产业化迎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进入世界市场的主要壁垒来自于绿色检测,让传统农业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民众生活品质的提升和绿色消费观念兴起让绿色、有机农产品不断获得青睐,生态农业日益成为时代骄子。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存在一个悖论:已经实现产业化的农业急需向生态化的方向升级,否则会对生态环境带来难以修复的损害;而现有的生态农业又缺乏完备的产业系统支撑,缺乏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融合了二者优势,把内涵式进步和外延式增长统一起来,把生态农业的品质要求和产业化的规模要求统一起来。正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诸多优势,它不仅成为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实践中有需求,理论上必然有呼应。近年来,学术界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界定,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建设、经营模式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张壬午[1]、马世骏[2]、徐保根[3]、王静慧[4]等均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特点、对策进行阐述。孙艳华[5]等认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市场机制,以培养和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生态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张宁[6]等认为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绿色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高效化生产的集中体现,而龙头企业则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组织。孙桂琼[7]、李树[8]等认为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以经营模式及主要环节中产生的问题为导向,对生态农业产业化提出对策建议。夏蕾[9]、杨明娜[10]等从加强金融体系支持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分析着手,提出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体系的支持建设。上述学者围绕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的研究,基于定性角度揭示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特点及发展规律,为人们从宏观上把握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脉络做出了贡献。而这些研究缺少从县级、市级等微观角度分析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所提出的理论问题宏观跨度大,与实际具有较大差距,可操作性低。这种片面性,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空间。本文在深入调研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探索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能对地方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现实借鉴。
二、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与苏浙两省交界,是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前沿阵地。人口约279.9万人,面积约12313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优越,境内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森林覆盖率近58%。宣城市农业的发展水平比较高,生态农业基础良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也是本文选择宣城市作为研究微观生态农业产业化样本的原因。宣城市农业生态环境基础良好,可从如下数字中获得概括性了解。2014年宣城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有效论证企业73家,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全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认证产品数分别为83个、99个、137个。2015年宣城市实行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计划,全市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较2010年削减20.1%、13.3%。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45%,还田面积可达222.51万亩,农业领域综合利用量101.85万吨。问题在于,宣城市虽然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铆足了劲,然而,生态农业仍然呈现出发展后劲不足、规模不大、效益不显著等弊端,制约了宣城市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因为生态农业产业化程度不足,这源于现代农业发展存在一个典型悖论。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从传统农业变迁而来,是传统农业这个古老的“道”和产业化这个富含现代意蕴的“器”结合而成。结果,传统之“道”相对人们的熟稔和习惯,以及现代之“器”给人们带来的现实利益,使得产业化和传统农业紧紧捆绑起来,所谓“道”“器”不可分割。另一方面,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从“道”的角度讲,是一种转型和进步。然而,这种新“道”却和旧“器”联系在一起。所谓旧“器”,就是传统的、低效率的、非产业化的生产方式。新“道”和旧“器”的混杂和交织,使得人们产生“要发展就不能要生态,要生态就不能要发展”的二律背反。要走出上述悖论或曰二律背反,就需要把新“道”和新“器”嫁接在一起,让农业发展也能实现“形而上者谓之道”和“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有机结合。
三、制约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从理论进路回归实践状态,可以发现宣城市在破解农业发展悖论,也就是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方面,存在诸多梗阻因素。这些因素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分成两块:一是在“道”的问题上存在梗阻,也就是不愿意用“新桃换旧符”,不愿意用新“道”替代旧“道”。二是在“器”的问题上存在制约,不能很好地运用新“器”助推新“道”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宣城市农业生产者生态意识较为淡薄
尽管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进步的方向,然而在人们头脑中把绿色的“生态”与黄色的“农业”主动结合起来,仍然需要很长时间。一方面,习惯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多年来的耕种习惯,让人们不愿意反思传统农业的诸多弊端。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尽管现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地膜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农业资源消耗巨大,污染严重。但是农村土地作为集体所有产权,使得农户更为看重眼前利益,容易忽略不合理作业带来的长期危害。
(二)宣城市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宣城农业产业中粮食生产比重过大,林牧渔业及其他副业比重较小,农业结构不够合理。这种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发展生态农业构成了三重威胁。一是粮食生产比重过大,化肥、农药等农资消耗量大,直接制约了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二是粮食生产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根深蒂固,转型到现代生态农业生产的难度大。三是粮食生产比重过大,必然意味着林牧渔业及其他副业比重较小,尤其是林业比重非常有限。林业就是生态农业的典型组成部分,林业比重低,也增加了宣城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困难。
(三)宣城市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脆弱
宣城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抗御水旱灾害能力仍然薄弱,有相当一部分的山冲梯田、高塝田及坡耕地还是“靠天收”,缺少基本灌排条件。此外,有的渠道、河道、水坝、池塘多年失修、功能退化。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业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人为破坏,自动调节功能变弱。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脆弱,使得农业生产者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很难做到“合纵连横”,从而更加迷恋小规模的、低效率的生产方式。
(四)宣城市农业金融体系尚待完善
持续有效的金融体系对于任何一个经济模式的发展运行都是必不可少的。相应的,当下中国要实现生态农业现代化的既定目标,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不可或缺。不管是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是发展现代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以及发展生态农业物流体系,都要求现代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作为前置要素。把上述“规范化”要求与宣城实践状态予以对照,可以发现宣城市生态农业金融体系亟须完善。目前,该市生态农业企业贷款基本以农村合作机构、农村商业银行为主,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为辅。农村合作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很难提供足额化、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特别是,随着近两年金融政策的收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出现贷款手续繁、门槛高等问题,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更是雪上加霜。
(五)政府的引导作用有待提高
生态农业产业化作为新生事物,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一方面,政府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要不断完善。比如,政府对于生态农产品的标准化制定、检测及市场监管能力均有待提高。目前,市场上所谓生态农产品鱼龙混杂,政府检验、检疫以及检测不够全面,尚未做到生态农产品的质量有保证、责任可追溯。从完善政策的角度讲,政府对于生态农产品需建立认证机制,依据世界贸易中的普遍绿色检测指标,严格进行统一标准认证。特别是,对市场上及生产中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进行检测认证,建立诚信红黑榜对于达标、未达标产品进行公示,提高生态农产品的优质优价的竞争力,提高生态农业企业的活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已出台政策的落实力度。比如,宣城市相关农业企业反映,由于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相关主体在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仍然遭遇很多政策关和执行关。所谓政策关,就是相关政策已经颁布,但政府部门以各种理由拖延实施或不予实施。所谓执行关,就是政府部门以各种理由推诿,不落实政策中的相关优惠条款。
(六)宣城市生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困难
由于上述“道”和“器”普遍存在问题,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可谓举步维艰。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宣城市生态农业经营主体面临发展困境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一是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农业保险相对滞后;二是规模经营主体存在集中连片流转难,流转平台建设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三是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公益性技术服务能力不足,农技推广、植保联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公益性和经营组织发展不够;四是部分基层农经部门机构不健全、人员老化、专业人才缺乏。
四、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选择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化解上述“道”、“器”背离的关键点,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则是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与市场对接的有效抓手。然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存在一个匹配与衔接的问题。进一步讲,对于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由于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不同,不同经营模式的适应对象和约束条件也不同,如何选择适合本地区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并赋予一定的目标,对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做出科学选择。
(一)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实现生态农业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在背景和资源拥有量一定的前提下,怎样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小规模的农业生产规模下,由于产量较小,所以说平摊到每一产量单位上的成本就较大,致使收入偏低。当农业生产规模较大时,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在原有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在较低生产成本下获取更多的收益。因此,在建立相关生态农业模式时,将更多的产业链加入到生态农业模式中,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二)根据比较优势原理,选择适合自身的经营模式
通过要素禀赋理论,我们知道:各国之间生产各种产品的生产效率不同,当地应较产本地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换取本地劣势产品,从而达到收益的最大化。缩小到国内农产品贸易甚至地方性农产品贸易背景中,该理论同样成立,甚至更加符合实一方面,国内贸易和区域性贸易的交易成本相较国际贸易而言,不存在关税壁垒等阻碍贸易进行的负面因素,降低了交易成本,这与要素禀赋理论中关于无交易成本的前提假设是趋近的。另一方面,作为国内区域型经济贸易,政府的行政干预使得贸易双边更趋于理性化,就避免了国际贸易中由于博弈的存在使得最终的结果背离了预期的最优状态。将宣城市作为一个产业整体来看,宣城市毗邻经济最发达的苏浙沪地区,安徽省工业基础薄弱,同时周边优质发展工业的资源已被苏浙沪地区吸收,短期内以正常成本无法重新吸引以上资源的依附。故以常规手段进行招商引资盲目发展工业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吸引不到优质工业企业进驻,而是那些追寻政策优惠、产能过剩、高排放高污染企业的进驻,对地方经济将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所以宣城市应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区域优势,致力于发展其具有优势的农业,并结合其多山多林特点,尤其适宜发展以种植经济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为主的生态农业,如山核桃、茶叶等。将宣城市划分为由若干区县组成的大经济整体来看,要素禀赋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各区县发展差异化农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大力发展本地优势农产品,较少不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产品产量,通过区域间农产品交易的方式保证当地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农产品供给。例如以盛产山核桃的宁国市,地形特点是多山多林,适宜种植经济作物,不适合水稻小麦等农产品的耕种,若为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开垦山林、梯田种植水稻等作物,不仅本身成本较大,而且由于减少了山林作物产量造成的收益减少也产生了一部分的机会成本。综合要素禀赋理论和市场供求理论,在理想状态下,宁国市应该因地制宜,由地方政府牵头培育的山核桃产业的龙头企业,并在做好市场调研、对总产量有所规划的前提下,在适合山核桃种植的区域大规模种植山核桃,发挥规模效应,纵向深化山核桃种植发展,提高其生产专业程度,最大程度的增加经济附加值。二是优化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强冷链技术的应用。对于农产品而言,优化其上下游间物流通达程度一方面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农产品因运输时长导致的品质下降。两者都能使得交易成本有所减少,从而使得现实中的农产品交易更能达到要素禀赋理论预期的结果。三是地方政府给予专项支持,建立区域间农副产品交易平台。农副产品交易平台同样是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举措。同时也可以起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当地就业的作用。
(三)协调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性的保障,取决于产业链上的企业、农户、合作社(协会)等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自古以来的小农经营与产业化的矛盾,以及农业生产的加工销售环节对利润的压榨均导致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难度较大,农民增收也异常困难,削弱了农民投身其中的积极性。因此,宣城市应协调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链各节点的效益,改善农民收入。宣城市正积极探索用土地使用权、技术、资金、产品等各种生产要素入股的方式。通过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使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吸纳更多的农民资本入股,使企业与股民结成互惠、互利、配套联动的利益共享体。
五、发展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对策
为了让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能够从蓝图变成现实,从理想变成效益,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夯实现代化的“道”和现代化的“器”。可以乐观地预计,当“道”、“器”皆备时,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春天也将到来。
(一)强化生态意识,实施绿色经营战略
这是从“道”的角度夯实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世界观基础。具体做法如下:加强媒体对生态、绿色意识的宣传,引领绿色消费理念,形成绿色消费偏好。对于生态企业则应树立生态化营销模式,以“生态”牌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特色竞争力。政府则应加大对破坏生态的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其预期成本,强化经营者绿色意识。通过行业协会招募环保志愿者及相关从业人员并对其进行培训,让他们对农户、合作社、企业中进行生态农业知识宣传教育和技能的普及,从而逐步提升大众生态意识。
(二)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体系
从投入体系角度关乎“器”的建设。具体说来: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设立生态农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加大支农力度,增加财政在生态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领域的投入,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政府通过技术专利制度、生态保护制度等对相关生态农业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投资力度,不断使产加销,工贸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的纵深推进,加快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和农民为主体、信贷资金为补充,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生态农业投入机制。通过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完善生态农业保险和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便利、小额、畅通的生态农业专项金融产品,鼓励农村民间借贷及担保等灵活的金融支持方式,监督、规范农业资金和农村金融发展的良性信用体系,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提供保障。
(三)搭建产学研平台
从多主体合作角度关乎“器”的建设。具体说来:健全生态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强对农业劳动者的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工作,造就一批农村生态科技人才,培育出优质、安全、高效、高产的绿色新品种,不断研发推广新型生物农药、有机肥料、天然添加剂等生态化方面的前沿技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绿色友好型转变。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重视与高校合作对接,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四)加强生态农业品牌建设
从品牌建设角度关乎“器”的建设。具体说来:发展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政府要加大对生态农业品牌建设支持力度,支持企业注册绿色有机认证商标,以生态品牌赢得市场。同时进行区域内品牌联合,引导企业通力合作,寻求建立战略联盟,整合资源。政府部门依据《绿色食品产品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及国际贸易中绿色认证系统等对农业企业进行审核评估,综合企业资质、生态、品牌创建等方面的表现予以“生态等级”的星级认定,并对社会公开。高星级农业企业可获得行业协会或政府相关部门的优先宣传推广、资源优先对接等待遇,以此刺激企业进行生态品牌争创,形成良性循环。
(五)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一体化
从循环农业角度关乎“器”的建设。具体说来: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有机链条,推进产业特色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发展体验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复合式现代农业,利用生态观光、生产体验和产品推介,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打造集“自然—生产—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休闲农业示范区。
作者:胡彭鹏 姜启军 单位: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壬午.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J].经济研究参考,2003(55):26-27.
[2]马世骏,李松华.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0-34.
[3]徐保根.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浅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1):110-112.
[4]王静慧.县域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典型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5]孙艳华.论生态农业产业化[J].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4,4(2):101-103.
[6]张宁.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基本手段[J].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2):30-34.
[7]孙桂琼.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制约因素探析[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19-22.
[8]李树.关于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的思考[J].理论月刊,2000(8):43-44.
每次重新定位都要以心智中的竞争为起点。重要的不是你想做什么,而是你的竞争对手允许你做什么。除非你拥有一项绝妙的新发明或无意间进入垄断行业,否则,一些强悍的竞争对手会想方设法地抢走你的业务。
竞争时代
如果你不了解近些年的情况,那就看看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产品数量吧。最近几十年来,几乎每个品类的产品的选择数量都有了惊人的增长。据估计,美国市场上有100万个标准存货单位(SKU)。一家普通的超市有40000个标准存货单位。令人吃惊的是:一个普通家庭80%~85%的生活所需只来自150个标准存货单位。这意味着超市里的其他39850个标准存货单位很可能被忽视了。
最大的不同是,以前本土公司在国内市场相互竞争,如今市场已全球化,所有公司在全球各地相互竞争。
竞争正在扩张
我们刚刚描述的是美国市场已经发生的情况,看看中国那样的新兴国家的情况。中国消费者在经历了几十年购买国有企业生产的无商标食品后,现在每次购物时的选择正不断增加,既可以选国内品牌,也可以选国外品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个由品牌食品构成的国内市场正开始成形。中国已经有135个“全国性”食品品牌可供选择。
推动选择的是细分法则,我们在《22条商规》中论述了这一点。好比变形虫在培养皿里分裂,营销战场可被视为一个不断扩展的品类。一个品类起步时是单一形态,比如电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品类分裂成很多细分品类:主机电脑、小型机、工作站、个人电脑、膝上便携式电脑、笔记本和笔输入电脑。太多的选择
所有这些促成了一个致力于帮助人们作选择的完整行业。无论你到哪里,都有人就各种事情为你提供建议。互联网上到处是网络公司,他们能帮你寻找和挑选你能想到的任何东西,并且都承诺提供最低的价格。
典型的观点认为,更多的选择能吸引人。事实上更多选择是种阻力,会抑制人们的购买动机。巴里-施瓦兹(Barry Schwartz)在《选择悖论》(The Paradox of Choice)中讲:人们被选择压垮,以至于有失去行动能力的倾向。太多的选择使得人们更可能延缓决策。它提高了人们的期望,让人对作出糟糕的选择而自责。如果只有两条牛仔裤可以选的话,你不会期望太高。但如果有几百条牛仔裤的话,你会期望找到一条完美的。
容易消失的独特性
如果你忽视自己的独特性,而想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就会很快破坏你的差异化。雪佛兰就是例子。如果你忽视市场的各种变化,你的差异化的重要性就会减弱。看看数字设备公司(DEC)的例子。DEC曾经是美国第一的小型电脑生产商,但它忽视了技术的变化使得桌面电脑成为办公室的推动力量。DEC公司的差异化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如今已从市场上消失。
如果你处于强大对手的阴影之下,并且从不建立自己的差异化,那么你永远都是软弱无力的。看看西屋电气(Westinghouse),它从未跳出通用电气的阴影,如今已不复存在。
这是一个毫无怜悯之心的世界,而且这种情况只会愈演愈烈。因此,你必须学习重新定位,应对竞争对手。
重新定位竞争对手
重新定位的最初定义是为你的竞争对手贴上负面标签,从而为自己建立正面定位。最近,由于经济萧条,消费支出减少,很多公司运用这种竞争方法抢占顾客。回避没有赢家的攻击
有时,品类中没有赢家。沃顿商学院教授约翰・张(John Zhang)发现,“充满敌意的广告――啤酒制造商,特别是安海斯一布希公司(Anheuser-Busch)和米勒(Miller)公司以这种贬人抬己的广告而闻名――可能适得其反。这种广告不仅不会吸引消费者,反而可能让人们对该品类的所有产品都失去兴趣。这又会使企业降价来吸引顾客,进而导致整个业界的低利润。”
当你准备对你的竞争对手发起攻击时,小心会被反攻。例如,金宝汤公司为其新产品线进行的广告宣传中宣称,它的竞争对手浦氏公司使用谷氨酸单钠(MSG)。浦氏公司回击,称金宝汤公司也使用MSG,结果两败俱伤。
强势中寻找弱点
重新定位竞争对手往往是在领导者的强势中找弱点,并攻击此弱点。有时领导者会有一些弱点,但那仅仅是弱点而已,并不是其强势中的固有部分。还有一种弱点是由强势造成的,如安飞士(Avis)曾经的广告语,“选择安飞士租车吧,我们柜台前的队伍更短。”赫兹(Herz)公司无法对这一战略作出反击,作为最大的租车公司,这是赫兹公司的固有缺点,也是多数领导者的缺点。
类似的思想可以用来对付无处不在的强大对手。你该怎样对付金宝汤公司的汤食呢?不要打味道和价格的主意。实际上,你应该忘了罐头盒里的所有东西,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罐头盒本身,这才是金宝汤公司的薄弱之处。
铁质的罐头盒易生锈。然而金宝汤公司生产铁质罐头盒的设备价值上亿美元,它绝不会轻易放弃这些设备。可是竞争者不会受到这种限制,它们可以尝试塑料、玻璃或防腐包装,然后就可以和金宝汤公司玩“踢罐头”了。
俄罗斯的山泉水之战
有时,一个公司的营销是其薄弱之处。俄罗斯排名第一的矿泉水品牌是Aqua Minerale,该品牌为百事可乐公司所有。通过掩饰水源,百事可乐公司实现了对该品牌的有效定位,在名字中加入了“矿物质”一词,在商标上印上了山脉图案,借此让消费者相信水是来自山区。
俄罗斯市场上最初的矿泉水品牌是名为Boriomi的本土品牌。由于它是老品牌,很多老顾客把它当做矿泉水的领导者。但是,该品牌并没有好好利用这一点,而是进行了品牌延伸,推出了“清爽Borjomi”和“Borjomi泉水”,削弱了品牌。
显而易见的战略是对Aqua Minerale进行重新定位,很简单,把两种水的商标并排摆在一起,加上如下大标题:你无法通过商标辨识真正的山泉水。在Aqua Minerale商标的下面,你可以说:“这种水并非产自山区。”在Borjomi的商标下面,你可以说:“这种水源自山上,天然的水是最好的。”
正如在柔道中你应该利用对手的力量来反击一样,这是运用对手的强势营销进行反击的经典案例。攻击必须引起共鸣
每一次你为竞争对手贴上负面标签时,这种负面标签必须很快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当公猪王(Boar’s Head)熟食宣称自己的肉和芝士不含人造色素、人造味精和转换脂肪的时候,它是在对竞争对手进行重新定位,让人们觉得竞争对手的产品不好。这种做法可以引起共鸣。
当你陈述你的概念时,顾客应该很快赞同,而不需要进一步解释或论证。如果一个概念没有“爆炸效应”
或是需要更多的解释,那就不是一个很好的重新定位竞争对手的概念。头脑中的“爆炸效应”意味着瞬间接受,完全同意,没有任何疑问。
试图将竞争对手重新定位为“价格贵”通常不是好战略。价格通常是差异化的敌人。当价格成为传播信息的焦点或者成为企业营销活动的焦点时,你就是在开始破坏被顾客视为独一无二的机会。
攻击的关键是建立正面形象
为竞争对手贴上负面标签的目的就是为自己树立正面的形象。多年前,红牌伏特加(Stolichnaya)为美国的竞争对手贴上了“美国制造”的负面标签,称其竞争对手是“假冒的俄国伏特加”。它为自己建立起“正宗俄国伏特加”的定位。
许多年前,宝马在美国市场上推出其产品时,把奔驰重新定位成“终极乘坐机器”,为自己建立起“终极驾驶机器”的定位。将奔驰重新定位成“带轮子的起居室”确实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当时奔驰确实在生产大型豪华轿车。这也是我不喜欢大型宝马车的原因,它不是驾驶机器而是高科技乘坐机器,因此,很少看到这种车在路上行驶。
将竞争对手归位
有时候,重新定位战略不是为竞争对手贴上负面标签,而是将处于领导地位的竞争者归位。我们曾为西班牙橄榄油制造商提供了这样的咨询建议。
极少人知道西班牙是真正的橄榄油首要生产国。西班牙橄榄油的产量通常占世界总产量的1/2以上,而意大利作为第二生产国,产量只有西班牙的一半。虽然西班牙的橄榄油产量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但是很多人视意大利为橄榄油之王。因此,西班牙生产大部分的橄榄油,但意大利人却靠他们的橄榄油品牌赚走了大部分的钱。西班牙该怎么做?我们的答案包括三步。
第一步是明确“定位”西班牙为“世界第一的橄榄油生产国”。这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必须放进橄榄油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心智中。产量超过所有竞争者的总和是个很棒的故事。但是意大利已经占据了心智,所以必须找到一种途径把意大利重新定位为使用西班牙橄榄油的生产国。
第二步是通过借用历史事实将这一信息戏剧化。我们建议西班牙通过广告表述如下信息:“两千年前,罗马人就是我们最好的顾客,现在,他们还是。”这个方案表述的要点是,意大利人在品尝橄榄油时,总能辨认出高质量的橄榄油。因为意大利的烹饪很出名,这一概念意义重大。但是还有另外一个问题。
第三步是关于身份识别的。如果人们要找西班牙橄榄油,怎样才能找到?我们设计出一个标签,使顾客能识别西班牙橄榄油。每个装有纯西班牙橄榄油的罐子和瓶子上都要有这个标志。
这其实与安飞士第二的广告恰巧相反,我们为意大利重新定位,使其回到它本来的位置――第二位。重新定位货品
我们讨论了橄榄油,让我们看看其他商品。甚至肉类和农产品也能找到差异化的方法,进而开创出独特销售主张。它们的成功战略可以归纳为5方面:
1 识别。普通香蕉贴上金吉达(Chiquita)的小标签就变成了更好的香蕉。都乐(Dole)也是这么做的,它在菠萝上贴上都乐的标签。当然,你接下来要告诉人们为何要认准这些标签。
2 找化身。在多种形式上,绿巨人(Gteen Giant)人物实现了在蔬菜家族中的差异化。弗兰克・柏杜(Frank Perdue)成为鲜嫩鸡肉背后的强硬人物。
3 开创新品类名。香瓜的生产者想为一种特别的大个香瓜建立差异化,他们并没有简单地把它叫“个大”,而是提出了一个新品类,叫可丽香瓜(Crenshaw melon)。泰森公司(Tyson)想推销一种迷你鸡,可听起来不那么好吃,于是推出了考尼司游乐鸡(Cornish game h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