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产品销售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的免税农产品收购发票金额可按规定的扣除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农副产品收购发票的开据和使用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农民销售自产的农副产品,由收购企业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发票,第二种是:非农户企业、农场、林场、开发公司销售自产农产品或经过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后销售农产品使用的货物销售发票……农民销售自产农产品,是享受免税政策的,又是可以抵扣增值税的应税项目,由于农产品收购发票是由企业开据的,一些收购农产品的企业利用农产品收购发票偷漏增值税,虚开代开农产品收购发票,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制造销售假的农产品销售发票,以谋取个人私利,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这也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规范、监管农产品收购发票的使用已经成为增值税管理中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的免税农产品收购发票金额可按规定的扣除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农副产品收购发票的开据和使用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农民销售自产的农副产品,由收购企业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发票,第二种是:非农户企业、农场、林场、开发公司销售自产农产品或经过对农产品生间加工后销售农产品使用的货物销售发票。农民销售自产农产品,是享受免税政策的,又是可以抵扣增值税的应税项目,由于农产品收购发票是由企业开据的,一些收购农产品的企业利用农产品收购发票偷漏增值税,虚开代开农产品收购发票,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制造销售假的农产品销售发票,以谋取个人私利,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这也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规范、监管农产品收购发票的使用已经成为增值税管理中我们巫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完辱农产品箱德发票的管理,区别两种发票的性质
一个农产品加工企业他既是免税农产品的采购者也是销售再加工农产品的销售者,农产品采购的发票是可以抵扣计算增值税进项税额的,经过加工后的农产品的销售是应税产品,是要交纳增值税销项税的,那么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行填开农产品采购发票他的随意性非常大会出现如下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开据发票过程中存在一处收购数家或数十家产品只开一张发票的现象,并且多为现金交易,收购业务的真实性难以核对也为虚开代开收购发票提供极大的可能,也给税务部门的日常管理及调查取证工作增加了难度,由于农产品收购企业手中持有发票,一些企业利用现行增值税进项、销项相抵的特点,采取提前或滞后的方式调节当期应税额,人为调整税款以达到少交税或不交税的目的,有些企业采取少购多开增加企业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使企业成本加大逃避企业所得税的征缴,有些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高开收购农产品价格,虚开农产品采购发票,使企业虚赠产量、加大出口销售额,以达到骗取国家出口退税的目的。把农产品收购发票交给企业自己管理很难能做到公平税负以法纳税,这如同法官给自己判案,缺少的是监管。2.分析农产品收购发票存在问题的原因
农产品生产范围大而又零散,他的价格浮动也大,农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这给农产品收购企业虚开代开发票有了可乘之机,还有些企业在购进农产品时人为地低价高开,给税务部门的监管造成了很大困难,税务部门在稽查企业账载购入农产品数量、价格时由于人手少也无法一一查对库存原材料的数量和金额,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我国现行税收的漏洞和税制的不完善,在工作中我们也发现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假的自产木材林产品发票进行销售活动,使一些正常加工经营木材的一般纳税人企业,在购入农产品木材发票入帐问题上很难处理,他们通过电话比对认证,甚至出差到发票开出地稽核发票的真伪。究其原因是我国农产品收购发票的管理游离了我国增值税的征管范围,目前税务部门没有认证比对农产品销售发票的程序和系统,笔者认为既然农产品销售发票是增值税应税项目,并可抵扣计算增值税的进项税,建议税务部门尽快开通农产品销售发票认证比对系统,做到与增值税发票一样进入国家金税工程,就是暂时不能开通农产品销售发票认证比对系统,也要在农产品发票防伪上多下点功夫,让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
3.改革企业农产品收购发票使用方法。加强税收征管
关键词:名牌农产品渠道建设
品牌的知名度要销售规模来体现,而销售规模要靠销售渠道的运作才能实现。搞好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加强对销售渠道的开辟和管理,形成一个通畅的、高效的销售网络,消除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分离,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消费平台,是农产品推广的重要工作,也是农产品品牌创建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
培育市场销售主体
培养优质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经纪人。为了解决农产品生产的分散性、地区性、季节性和农产品消费集中性、全国性、常年性的矛盾,建立优质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或批发市场优质农产品专营区来集中销售优质农产品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流通形式已由过去以国合商业为主的旧格局,迅速转变为以农民参与流通为主的新格局,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肩负着广大农民的期望走上流通舞台,在市场农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要注重对市场经营者的资格审定,培养优质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经纪人,并进行后续培训指导。
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销售龙头。在农业创名牌的过程中,依托各地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各类区域性农产品销售公司,通过契约关系或买卖关系与基地和农户组成农业产业化组织,将销售公司培育成农业产业化的销售龙头。销售公司先从农户手中收购产品,然后外销,有效缓解“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为此,探索新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如试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或“公司+大户+农户”等模式,公司和农户之间也可以通过专用性资产投资,相互参股经营,成本预付或收益预付等方式提高双方毁约的成本。政府应完善经济法规,加强对参与主体的法制教育,提高其履约的自觉性,并通过政策倾斜扶植一批有影响力的销售公司,使其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销售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引导农民组建销售合作组织。农产品流通问题是农民合作起来首要解决的问题,从实践看,解决农产品“卖难”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最直接的动力,农产品流通也是农民合作最基本的环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充实了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组织,在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建立起了桥梁和纽带,成为深化结构调整的最根本环节。购销合作组织为农民销售农产品时,一般不采取买断再销售的方式,而是主要采取委托销售的方式。所需费用,通过提取佣金和手续费解决。购销合作组织和农民之间是利益均沾和风险共担的关系,委托综合性或区域性的社区合作组织(如流通联合体、贩运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既有利于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又有利于减小风险。购销组织也能够把分散的农产品集中起来,为农产品的再加工、实现增值提供可能,为产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调动销售大户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农村涌现了许多靠贩运和销售农产品发家致富的销售大户。他们把农产品收购集中,然后源源销往各地,或联系外地客商前来农产品生产地直接收购。他们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销售大户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而且能繁荣当地经济。但是由农户转化而来的个体销售大户,在市场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很难对市场信息进行有效的搜集、分析、处理作好市场预测,还会遇到如天气、运输、行情等诸多困难,风险较高,而且对市场经济知识缺乏较深了解,销售能力有限。为此,政府要完善信息体系,对大户进行必要的信息指导,引导大户进行商业投保以规避风险,采取聘请专家指导,举办培训班,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等办法提高销售大户的销售能力。
各级农村经济组织,要把培育农民流通队伍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要充分认识农民营销大户和经纪人在市场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其正名,赋予其恰当的政治地位和荣誉;要为农民流通队伍营造公平的竞争氛围,取消一切不合理的规定,使他们可以同样的条件获得银行贷款、注册商标、土地使用权、企业冠名权等;引导农民营销大户和经纪人走联合、合作之路。
创新销售渠道的拓展方式
创新销售渠道的拓展方式
通过区域开拓销售渠道。在某个区域市场上寻找具有一定的渠道网络规模和对网络的控制管理能力,具有一定资信、实力,而且理解销售策略,愿意合作的中间商作为公司的销售商。在签订协议的基础上,委托商销售各种或某些农产品,将农产品推进商已有的农产品流通渠道网络。依靠商能够较快地开辟市场,形成销售规模。但在产品没有知名度的情况下,商很难全心全意地做市场。所以企业应配合某个区域市场渠道开拓,搞好宣传促销工作,扩大产品在该市场的知名度,增进消费者对该品牌农产品优良品质和特色的了解。
主动出击,加强区域渗透。农产品多为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市场需求大,而城市的居民相对较为集中,对农产品市场的开辟较为有利。农业企业可以选择一些居民小区,通过组建超市专柜、集市专区、直销点、专卖店,集中力量铺货、宣传、促销,打开局面形成规模后留一部分力量维持运转,然后把主力拉到另一区,在总结前一小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攻新区市场,攻下后再扩展,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分片包围,各个击破,打市场歼灭战”。渗透策略的最终目的是在大城市建立区域化的直销网络,有选择地占领居民比较集中的消费市场,不求最大,只求最好。这样做的好处是,风险较小,容易积累市场经验,但需要一支团结善战的营销队伍,需要好的策略和管理。
倒做渠道。倒做渠道也是针对城市,是区域和区域渗透相结合的产物。具体工作与区域渗透相似,也是先划一个区域,集中力量做渠道,做成后再转入下一市场。不同的是,倒做渠道在区域市场成熟后就选择一符合条件的经销商作为区域,将渠道交给商,这种方式对零售渠道的控制能力不会丧失,同时抑制了商的反控能力,对市场始终占有主动权。倒做渠道的最终理想模式是在一个城市建立一个可控的金字塔式的短渠道的分销网络,从而建立一个稳固的销售基础。虽然要花很大的精力,而且要耐得住性子,但做成了即是自己的市场,这对于像农产品这样的生活必需品来说,是非常值得的。
突出名牌农产品销售终端专卖
由于农产品品质营养卫生状况直接关系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加强终端市场销售管理,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市场销售终端,应适应人们需求的升级和对购物环境的要求,改变传统的集市地摊销售模式,提升终端市场层次,拓宽终端市场形式,将终端由农贸市场向超市和专卖店拓展。并在超市和农贸市场设立名牌农产品专营区,能突出优质农产品的专卖,对培养消费者的农产品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具有非常显著的宣传引导作用。同时便于对农产品实施市场准入,搞好名牌农产品终端质量管理。
农贸市场的优质农产品专营区。从目前的情况看,农贸市场这一类销售终端在农产品销售中依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在人们传统的观念里,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场所是农贸市场,部分消费者在传统消费观念和购物行为的支配下,仍然喜欢到农贸市场进行日常采购;农贸市场商贩的低成本包税经营和生鲜流通本身的低层次性,使得他们具有生鲜初级产品价格上的竞争性。所以,农贸市场这种销售方式可能还会存在很长时间,利用这种销售终端,在这里开辟农贸市场的优质农产品专营区,突出优质农产品的专卖,确保产品质量和信誉,避免鱼目混珠,便于消费者识别和购买,有利于名牌农产品市场向深度开发。
超市优质农产品专柜。农产品进超市要有响亮的品牌,名牌农产品一定是有品牌的农产品;人们在超市购买农产品是基于超市的信誉和质量保障,而名牌农产品是严格按标准生产的优质农产品,不论卫生安全,还是营养风味外形都优于一般农产品。而且由于进入超市的门槛高,有利于流通主体自觉加强对生产流通过程的质量监控,推动名牌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超市对陈列的商品一般会要求外形好看,大小统一,包装醒目新颖,这对农产品也不例外。进入超市的品牌农产品要包装标准化,在产地市场就必须做好挑拣、分级、包装产后工作。挑拣、分级、包装产后工作是生产过程在流通中的继续,它们不仅能增加产品价值,提高产品形象,而且减少无效物流,降低物流和环卫成本。
直销点、专卖店。专卖店和直销点是名牌农产品专营市场供应链销售终端的一种形式,农产品销售组织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产品配送中心,向城市专卖店和直销点实行农产品专供直销,可以缩短流通环节,减少运销环节污染,这是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保证农产品流通质量的最有效形式。配送中心架起了基地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作为产品质量的保证人,配送中心必须对基地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控,从而确保配送产品的质量,同时,与基地购销关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引导基地农民按标准化生产,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发展农产品配送,实行产销直挂,也是新时期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有效模式。
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环境建设
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一是要注重市场功能的完善和多种服务设施的配套。要尽快把星罗棋布的“田头市场”及时升级为集中规范的产地批发市场,重点是加强信息体系、质量检测体系、电子结算系统等基础设施,以提高市场档次和交易能力,并为开展网上交易、交易、拍卖等现代流通方式打好基础;二是要加强物流配送设施建设,包括配送中心、运输设备、储藏设施、保鲜设施、道路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建设,提高流通效率,减少鲜活易腐农产品在交易过程中的损失,降低运销成本,为大力发展定单农业和农产品专供直销和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创造条件。
一、特色经济的内涵
特色经济是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特殊产业和产品体系的经济,是集中资源、资金、地缘区位等优势,开发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并且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战略。追求特色经济的目的在于取得有效的发展,谋求自身独特的发展途径。
特色经济的核心是“特色”二字,其基本要素包含了以下五点:
一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小我大,人弱我强;二是突出优势,扬长避短,扶优壮强;三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及方向;四是特色经济应该是“多样型经济”;五是特色经济应该是“人才科技型”经济。
二、伊犁垦区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发展现状。
垦区特色农畜产品主要有水稻、制种玉米、甜菜、薰衣草、饲草、瓜果、牛羊以及鸵鸟、草原鸡、草原鸭等,其中水稻、制种玉米、甜菜、薰衣草、饲草等都是兵团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
玉米制种上,全师玉米制种面积已达到14.23万亩,占兵团玉米制种面积的80%左右,所生产的种籽粒饱、质优、发芽率高,深受客户青睐,种子销售已辐射到辽宁、山西、北京、河北、山东、内蒙等省市。
香料种植上,目前伊犁垦区薰衣草种植面积1.8万亩,产量近百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薰衣草基地,并凭借其产品油质清纯、香味浓郁,成为了世界薰衣草知名产地之一。
在特色畜产品上,萨帕乐牌超细型羊毛、新疆美利奴细羊毛是垦区畜产品的强项。目前,已形成了以职工个人养畜为主,草原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并举的势头。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伊犁垦区特色经济独具一格,但也明显地存在与垦区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一些问题。
领导的观念、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对发展特色经济的思维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常以习惯思维去指导工作,思想保守,缺少对特色经济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品种多、数量少,没有形成规模。如鲜食果品上,苹果、桃、梨、杏、枣样样有,加工成果汁和干果的果品数量不算少,但缺乏特色;牧区较多的团场其草原鸡、草原鸭颇具特色,但又量少无规模。
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垦区的特色农畜产品资源丰富,但仅仅依靠出售初级农畜产品效益很低,而要取得高附加值和好的效益,则要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需要对特色农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一是对市场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不够,没有很好地制定产品营销策略、组建销售网络,缺少长期稳定的销售客户;二是销售管理人才少,销售人员素质不高,对销售人员的收入分配缺乏激励机制;三是团场在农产品的销售上缺乏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市场流通渠道;四是以“守株待兔”、小额出售为主,没有培育自己的商、中间批发商;五是没有形成规模较大、设施配套的农畜产品销售市场、农贸市场,以及专为个体职工农产品销售服务的行业协会组织。
三、加快垦区特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要加快垦区的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变观念,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提高认识,才能增强我们工作的主动性。
2.培育特色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针对农四师拥有的农畜产品优势资源,应尽快培育和组建香料、制种玉米、粮油、马铃薯、果汁饮料、冷鲜肉分割包袋等几个贸工农为一体的农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对农畜产品加工型的龙头企业,要通过股份制和“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使其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保证公司、团场和职工的利益。
3.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特色经济发展。在特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在新兴项目的选择和新产品的开发上,要立足高起点,提高科技含量,大胆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新工艺。
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特色经济发展。要解决人才问题,首先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用人观,建立竞争上岗的科学机制,使真正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以保证发展所需人才源源不断;其次,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要在引人与留人上下工夫。
***县是生猪养殖及屠宰大县,为了客观、准确地掌握我县生猪屠宰产业发展现状,找准我县生猪屠宰产业发展中的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研究切合实际的发展措施,促进我县生猪屠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对全县生猪屠宰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据调查,截止目前,全县共有生猪屠宰企业6家,包括省内最大的屠宰企业宏都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潘官营屠宰厂、牛头崖屠宰点、榆关屠宰点、石门寨屠宰点、台营屠宰点,年屠宰生猪肉80万余头。
河北宏都实业集团是我市唯一的一级屠宰厂,是民企股份制企业,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有员工860人,固定资产1.2亿元。是我国北方规模较大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 2009年共屠宰生猪60多万头,实现产值8亿元。集团生产的“放心肉”产品曾被国家经贸委评为“安全放心肉”,在秦皇岛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公司的冷鲜肉产品还销往北京市场,连续五年在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名优农产品”。2008年被河北省商务厅评为一级屠宰厂,产品可以在全国流通。2005通过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通过了农业部的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2007年通过了食品安全认证,2008年圆满奥运食品供应工作,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表彰和奖劢。2010年宏都集团再投资5000万元建一个高标准的生猪屠宰厂,按出口标准设计,施工。项目建成后实现年屠宰生猪100万头,这对于扩大生产规模,推动企业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条生产线的竣工,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新生产线的投入使用,大幅度地提高优质猪肉的产量,缓解市场上对放心肉的巨大需求,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政收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吃上放心肉。
秦皇岛潘官营机械化屠宰加工有限公司是二级屠宰厂,也是省内较大型的屠宰厂,年可屠宰生猪20余万头。生产肉品主要销往市区。
牛头崖屠宰点、榆关屠宰点、石门寨屠宰点、台营屠宰点这四个屠宰点主要屠宰当地猪只,生产肉品在当地销售,生产规模较小。
二、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1、除了宏都屠宰厂、潘官营屠宰厂是机械化屠宰外,其他屠宰点存在着屠宰设备较陈旧,生产工艺落后,检验检疫设备不完善,生产规模较小。制约了我县生猪屠宰行业的发展。
2、我县商务执法人员编制、经费不足,无法对一些偏远地区经常执法,影响了生猪屠宰日常执法监管,给市场上市肉品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
4、养殖量依然偏小,影响深加工和深度开发。宏都、潘官营屠宰厂设计屠宰能力在100万头以上,但是一直存在加工不饱和的现象。
5、资金信贷难,国家扶持政策依然偏少,生猪屠宰企业资金自筹困难,制约了屠宰厂的发展。
三、对做大做强全县生猪屠宰行业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定点屠宰工作的力度。实践证明,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人大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对于保证人民吃上放心肉,保障市场正常供给,有效地调控肉食市场的积极意义是不容置疑的,我市应加大生猪定点屠宰工作的力度,加快乡镇推行生猪定点屠宰工作的步伐,切实解决生猪屠宰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生猪屠宰和生猪产品销售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因此,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好实施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县政府要指导、检查、督促各乡镇及各部门做好生猪屠宰和肉品销售管理工作,帮助各镇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各乡镇政府负责本区域内生猪屠宰工作的统一步署,组织协调、监管、牵头有关部门对本辖区内的违规私宰滥宰现象进行打击查处,确保生猪定点屠宰和肉品销售工作在辖区范围内顺利实施。
2、强化部门职责。国务院在《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中明确了国家相关部门在生猪屠宰工作方面的职能职责,要求商务主管部门与工商行政管理、农业、卫生、质监、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做好生猪屠宰的管理工作。县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农业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屠宰场的定点布局和监督管理。要做好生猪屠宰工作,就要加强监管责任网建设,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相关部门的责任,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加强配合、密切协作、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共同承担起维护生猪屠宰工作的责任
3、严格规章制度。根据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动物防疫法》、《河北省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文件规定,从生猪收购及检疫、屠宰加工、肉品检验等方面搞好管理工作,严防病死猪肉、注水肉、劣质肉出场上市。屠宰场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有良好的屠宰环境,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屠宰、检疫、检验,为消费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肉类产品。健全屠宰管理报告制度,对执行管理政策不严及严重违规者,依法追究违规场(厂)及责任人责任,坚决停止其屠宰经营活动并进行整顿,整顿后仍未达标或敷衍乃至拒不执行的,撤消其定点屠宰场资格,以此来净化肉类市场。
4、突出重点环节。一是抓源头管理。按照国家、省有关生猪屠宰的法规、法令,从屠宰管理工作的源头——生猪定点屠宰场抓起,切实地要求定点屠宰场抓好生猪管理工作中的软、硬件建设,树立良好形象,规范管理,确保定点屠宰工作上水平。二是抓食堂饭店。全县所有学校食堂和宾馆饭店等公共用餐场所要从保障在校师生和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不购买有问题猪肉,只要把好“供”和“购”两个方面,一定能够降低全县所有学校食堂和宾馆饭店的用肉安全隐患。
5、提高执法能力。开展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屠宰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根据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及《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定点屠宰场应具备有经验考核合格的专职或者兼职的肉品质量检验人员,应当建立严格的肉品质量检验管理制度,必须配备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的的屠宰技术人员的要求,有计划地举办定点屠宰场(厂)肉品质量检验人员和屠宰技术人员培训班,通过培训认证真正把我市肉品检验人员队伍建立起来。针对现有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的实际情况,对生猪屠宰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案件处理知识的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6、依靠舆论监督。由生猪的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规定对全县生猪屠宰进行认真检查,将其检查结果公开向社会曝光,对设备齐全,条件符合、质量信得过的肉类产品可以向用肉单位推荐,实行“三统一”(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的销售肉类模式,一定能够尽快改善我市肉类食品卫生状况,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同时继续加大《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使《条例》家喻户晓,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关键词:流通现代化 物流 社会主义新农村 问题
中图分类号:F525 文献识别码:A
一、农村流通现代化的问题
中国商品流通的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也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状况已取得的明显的成绩,商品流通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进步。国家通过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和增强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路、管道运输的能力。特别是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DSS(商贸企业决策支持系统)、POS(商用销售管理系统)及Internet(国际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使流通管理、物流、商流、信息流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商品信息网络系统初具规模,商品市场监控预测系统初步建立,引导生产、引导消费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随着流通系统的两个根本转变,流通的成本有所下降,流通的速度有所加快,流通的效率正在稳步提高。
但我国商品流通现代化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仓储设施普遍陈旧,国家对商品流通产业基建和技改投资不足,严重制约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仓储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布局不尽合理,人员素质低,影响物流效率的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水平比较低,商贸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尽管商品流通领域已实行计算机操作,局部网络数万个,但领导层的现代信息意识比较弱,计算机人员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能力有待提高,尤其对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的支撑条件和建立技巧掌握者不多;行业信息网络的覆盖率低,利用率更低;连锁经营虽然在我国发展较快,成绩不小,但规范化程度低、素质不齐,管理模式落后;规范化与质量保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亟待加强;由于体制的原因,还没有完全按照物流客观存在的系统性和相关性去建立商品流通的技术标准。目前,依旧是各部门从各自需要出发制定流通技术标准,给信息流通带来障碍,影响了信息化的进程。在商品再加工分割与小包装等方面的标准化技术也很薄弱。生产资料营销产品质量保证技术的研究和专职检测机构的健全工作明显落后,与保证商品质量的要求相差甚远。运输能力弱、设备超负荷运转,技术装备落后,吞吐能力不足。农村流通体系存在不少问题,制约农村流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
1.现行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流通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地区封锁、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的管理体制没有完全改变,市场管理政出多门的状况还比较严重,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尚未形成, 企业在跨地区发展中面临着税收、工商登记、重复检查等多方面问题,跨区域发展成本高、不公平竞争依然存在。
2.法律体系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国内流通领域只有一部法律和少数几个条例,即《拍卖法》、《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市场发展所需要的其它一些法律、法规方面仍存在一些空白,流通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流通领域方面许多工作存在无法可依的局面。
3.市场主体规模小,缺乏竞争力
在中部农村的流通主体中大部分为单体经营的个体商户,销售额较小。目前,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资产、销售、利润水平均不到国外零售巨头平均水平的 3%。许多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重速度、轻效益,重扩张、轻管理的现象,特别是由于人才缺乏,使扩张速度超出自身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 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水平比较低
商贸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尽管商品流通领域已实行计算机操作,局部网络数万个,但计算机人员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能力有待提高,尤其对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的支撑条件和建立技巧掌握者不多;行业信息网络的覆盖率低,利用率更低。目前,依旧是各部门从各自需要出发制定流通技术标准,给信息流通带来障碍,影响了信息化的进程。在商品再加工分割与小包装等方面的标准化技术也很薄弱。
5. 对流通业重要性认识不足
流通业发展缺乏政策支持由于长期以来受前苏联“无流通论”的影响,再加上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短缺,使生产在经济循环中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流通业一直处于从属于生产的末端产业,人们对现代流通的重要地位、作用及发展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流通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例如, 国家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 债转股、政策性破产等, 但是这些政策只用于工业企业,国有流通企业不能享受。此外,在用水、用电和用地等方面,流通企业也无法享受与工业企业相同的待遇。政策的缺失,使流通企业改革成本较高,退出机制难以建立,成为制约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二、流通现代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包括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领域,还应该包括流通领域的建设。我们在研究欧美的流通体系后发现,我们国家在流通领域里的建设是比较滞后的,农民在流通领域损失掉相当大的利益。如果我们能够在仓储运输上减少损耗哪怕几个百分点,就能让农民受益这几个百分点,那么农民的生活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1.发展流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村流通成本很高,由于农村购买力低下,消费分散,农村商业主体规模较小,却又必须能够满足农村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全部需要,农村个体商户采购商品时,采购品种很多,但每种商品采购量又相当少,缺乏谈判能力,交易次数、交易费用和采购价格都很高,而远距离采购和落后的物流又使得商户的运输成本提高,农民在有限的收入下购买同一件商品要比城市居民支付更高的价格。另外,农民购物的写照是“家用电器跑县里,柴米油盐赶市集,日用百货找个体”,又增加农民购买的总成本,严重降低农民的生活水平。
2.发展流通现代化,增加农民增收
发展流通现代化,可以减少交易的不平等性造成农民在交易过程中净福利损失。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中间环节多、流通费用高,农民作为生产者获利少。农产品价值链中间环节低下的效率将会影响价值链的上下游,使其得不到健康发展。农民获利少,增加农民增收的难度。
3.发展流通现代化,减少城乡矛盾,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农民增产不增收”,“农产品赚钱不等于农民赚钱”。其根本原因在于在中国的长期二元结构社会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农产品流通体系产生了利益的变异和错位,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流转通畅与农民的利益所得没有正相关联系,可能还会转向负相关。发展流通现代化,减少城乡差距,使农民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减少了城乡矛盾。
4.发展流通现代化,加快农村内需拉动
消费是拉动内需增长的一大要素,中国农村人口占70%比例,应该是拉动内需的强大力量。发展流通现代化,一是让农民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二是买到符合农民质量要求的东西。
三、发展流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
1.以信息化推动物流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要加快信息化进程,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到物流和商流的各个环节中去,给生产和流通企业以有力的支持。以信息化带动流通现代化发展以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服务方式,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提高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鼓励生产资料分销企业完善服务功能,整合物流资源,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发展,鼓励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2.加快建立商业信用体系,开展商业诚信服务
衡量流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企业要有很高的商业信用,要遵守职业道德。推进流通现代化需要建立商业信用,商业信用的提高也会促进流通的现代化。要大力推行“黑名单”和“黄牌警告”制度,将那些不讲商业信用的劣迹斑斑的企业记录在案,公开曝光,使他们无处藏身。还要强调一点,就是在杜绝假货进入市场的同时,要下功夫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商业零售业的服务水平,经营的商品品种和价格要立足于满足大多数老百姓的消费需求,让老百姓在热情服务中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3.加大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提高流通技术水平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应对农产品流通中心合理布局,加大对农产品流通设施的投入,指导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现代流通业态的对接,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行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同时应抓紧配套工程、公路网络化、城市快速路网、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仓储配送设施,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提高农产品流通技术水平。
4.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
农产品流通加工可以减少农产品损失,延长保存期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丰富人民生活,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因此,应加大力度,把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作为中部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农产品流通中心的流通加工功能,积极引导流通中心根据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特点,积极开拓,不断进行技术、加工工艺、加工方法、原料采购、运输、销售活动的创新,逐步实现加工规模化、技术设备现代化、资源利用综合化,努力开发新产品、系列优质名牌产品。
5.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 提高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国有大型流通企业改革步伐,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切实措施, 力争在 5 年~8 年的时间内, 培育出 15 家~20 家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在培育、扶持、发展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零售企业的同时,要通过发展特许经营、自愿连锁等形式, 提高中小零售企业的组织化程度, 发展一批具有区域优势、以本土化经营为特色的企业组织。促进国内流通企业与跨国商业企业的合资合作, 扩大引进先进技术并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 在竞争中提高国内流通企业的竞争力。鼓励流通企业开展员工培训, 通过各种方式, 提高流通企业从业人员素质。
打造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拓宽服务领域, 提升服务功能。最近,中央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解决“三农”问题,整合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全心全意服务好农民群众。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确保农业生产健康、快速发展,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的经济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梁伟.加快实现首都流通现代化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6:4-7.
[2]张岩.对我国流通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商业研究,2005,14:211-213.
[3]秦群立,张进才.推进河南省流通现代化建设之我见[J].改革与理论,2003,3: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