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空间安全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网络空间;国际关系;国家主权;规制
一、国家主权
通常意义上,国家主权仅限于一国领土范围之内,根据布莱克法律词典的解释来看,国家主权的定义为:(1)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可僭越的领土、权威和规则;(2)拥有独立主权国家的最高政治机关;(3)国家本身。知名学者国际关系学教授StephenKrasner则给出一个更为实际贴切的解释,他将国家主权的概念通过四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表达出来:
二、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的定义,根据JointPublication中DOD军事联合条款中的解释,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由相互联系的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的信息化空间,其涵盖互联网、通讯网络、电脑系统、嵌入式处理器、以及控制器。互联网仅为网络空间的一个小载体,而网络空间的条款却不可更改。
三、网络空间的国家主权以及全球公域国家主权
网络空间存在背后的组织、目的以及人物对于网络空间今天的影响十分重大。详细的说,学者们以及科学家从感性的角度去看待网络空间,看到的是网络空间带给全人类更为光明的前景。此种信念从而影响了人们对于网络空间以及国家主权的理解,从而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理论。第一种理论认为国家主权完全不会受到网络空间的影响。然而,此种理论忽视了网络空间需要国家主权提供的稳定社会环境以及规章制度的保障,并且能够通过控制网络空间获取利益。第二种理论则认为网络空间属于全球公共领域。但该种理论扭曲了全球公共领域的基本概念以及创设网络空间的初衷。
四、网络空间发展态势
军事家以及科学家在网络空间发展早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二者在其如何发展的道路给了旗帜鲜明的观点。军事家认为网络空间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其“生存性、灵活性、以及高度可操作性而非体现在低成本、單一性、或者是消费者吸引力的商业目标上。”相反,理论学者则认为“应当将网络空间的价值归结于共同掌权、分权治理、以及信息交换”等落脚点上。因此,网络空间在很多方面综合了军事和理论所关注的问题。
五、网络空间国家主权
持网络空间或国家主权不受政府干预的观点引申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其认为,事实上网络空间应当独立于国家主权,并不受制于国家主权的干扰。但是,JohnBarlow的表述更具概括性,身为电子前沿基金会以及美国感恩死者乐队的伟大创始人之一的抒情诗人。电子前沿基金会是一个致力于捍卫网络民主自由的组织。1996年,为了响应《通讯礼节法案》的号召,Barlow发表了以下言论,
“工业化世界里的政府同僚们,你们只是疲惫不堪的钢铁躯干而已,而我,来自网络空间,来开拓人们思维的新纪元。”
Barlow除了在其宣讲中具备的修辞学天赋以外,还有另外五个关键原因表明网络空间并不完全脱离国家主权独立存在。第一个原因就是,一些实体组织的必须控制网络并发挥其作用。网络空间需要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物理空间,离开这一物理空间,网络用户便无其他渠道获取信息。该物理结构,就像人们赖以栖息,为一国领土之内的范围的有形资产。除此之外,网络空间本身需要规则和监管。例如,ICANN组织则对于域名和IP地址这类至关重要的事务负责。对于网络监管的需求则会不断上升,更有甚者,导致使用互联网的用户的数量急剧增加。
六、全球公共领域
第二个理论则认为网络空间是全球共同领域的一部分。甚至在美国的一些政府公开发表的刊物中明确表明支持该观点。详细地说,在2005国防部战略及民主倡议中提到“全球公共领域是由国际共同拥有的水域、太空领域、以及网络空间组成”。除此之外,在2008年国防战略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全球公域的概念,仅认为其是“通过海底或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传递的领域”。甚至在网络安全中的国防战略问题中就谈及网络空间的本质问题时使用“全球”这个词的概念20余次,但就此对于国家主权的问题只字未提。
【关键词】网络空间;二元流动性;正功能;负功能
因特网在链接每一台电脑的同时也联接了操作电脑的网民,网络空间的真实性是网民通过网上互动形成的一个与现实世界有镜像关系的二元流动空间。网民被“技术赋权”,在网络空间中畅所欲言,二元流动空间转变为一个公共空间。
一、网络空间的二元流动特性
网络空间的二元流动性具体包括二元性和流动性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体现出网络空间的具体特性。
(一)网络空间的二元性。网络空间的二元性是相对于现实世界的一元性而言的。网络空间是形成于人们思维中的想象空间,不是真实存在的物理空间,所以二元性是它最显著的特性。
1、虚拟与真实交织。网络空间是由数字、图片、声音、视频所组成的符号空间,二进制通过人的参与被赋予生命,呈现出真实性。它的存在与规则是按照日常经验的存在与规则构建的,但这种真实性与日常可观可感的真实是不同的,它的真实存在于联想与想象之中,这种联想与想象往往形成一种超真实性情景。
2、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混合。个人主页,微博,博客等都是网民构建起的私人空间,网民在此发表个人情绪或者个体事件,是一种个体化的话语表达,表达的对象是网民自己的小圈子而不是面向公众。
(二)网络空间的流动性。网络空间不同于日常的经验空间,它不是固化的,是流动性的存在,这种流动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打破现实空间中构建起来的规则与阶层。
1、话语的流动性。网络话语片段式的传播,缺少系统性。各种不同的书写与阅读空间能够同时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而从形成一个非线性的话语逻辑,凸显一种话语的偶然性,不确定性,非线性等特征。
2、网民身份的流动性。网民在网络空间中跳跃式的接受、传播信息。任何一位网民是一个独立的传播体系,在网络空间中私人体验与公共评论的多元话语。他们对信息的控制、传播不再受到身份的限制。这样网络空间冲击了中心单级传播格局,消解了权威信源。
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主体
网民作为新的社会角色,信息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信息处于二元流动的空间,所以网民也需要跟着信息的二元流动而流动。作为网络空间行为主体的网民也具有更多的独特性。
(一)行为主体的身体不在场。在网络空间中,人们摆脱了物理身体的束缚,跨越传统的物理空间的限制,在匿名性空间中行动。在现实世界中,公众会因为政治、经济、人身安全等因素处于失语状态,但是在网络空间网民具有隐身性,网络言论在发表时不需要身份的认证,这种隐身性削减了网民因为言论不当而承担的后果。
(二)行为主体的去主体性。网络空间的主体性被流动性消解,信息传播的主体不再享有现实世界中某个固定的制高点,这一主体被多元化。这种去主体性最终形成一种“相互主体性”,每位网民可以自由平等的发表言论。但是这种去主体性,同样也消解了权威性,网络话语在不同的群体之间进行传播,加之情感的渲染传,会使受传者处于非理性的反应之中,很容易被当时的意见气候所左右,产生网络集群行为。
三、二元流动性所衍生出的功能
网民在网络空间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连接和组织起立的,这彻底改变了传统工业社会从中心向边缘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人际互动模式。“它所塑造的结构过程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支配性权力与功能空间。”
(一)正功能。网络空间中话语具有分权和平等的特征,网民通过创造、分享信息来有意识、无意识的消解网络中存在的话语霸权。它低成本的参与环境成为表达公共精神、社会共识,公共意志最好的平台,私人的意志通过信息蝶变效应引起更多网民的共鸣,最终形成意见气候,这种意见气候上升为公共诉求,以此来对抗寡头言论。网络空间和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有一定的相似性,哈贝马斯创立的“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是一种公共话语空间,主要承担两个功能:培养个体认同,批判性的检验政府政策。”网络空间形成独特的网络民主,为大众影响政治决策提供了可能性,网络空间对于中国社会的进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可以避免我们成为单向度的人,避免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
(二)负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网民参与公共事务是感性的,忽视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与实践性,而简单化、冲突化、纯粹化的思考问题。如果网民仅仅凭借一腔热情与片面的判断,网络空间原有的正功能会转化为一种负功能,现实事件在网络空间中情绪化、非理化、极端化的传播,形成一边倒的舆论,最终产生“暴力”行为。网络暴力可以分为硬暴力和软暴力。以人肉搜索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媒介表述为一种硬暴力,它由网民自发,舆论一边倒,损害当事人的正常生活、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它而当下的网络暴力更多的是一种软暴力,或软暴力和硬暴力的混合,它由网络推手精心策划,发动网络水军,使正反舆论相互持平,无效信息淹没有效信息、难以辨别信息真伪,污染网络信息环境、欺骗民众感情、甚至使社会信誉滑坡。它的危害性更强、辐射范围更广、影响也更加深远。
四、结语
卡斯特将网络空间称为第四世界,由二元流动性衍生出的功能使网络空间成为社会减压的安全阀,社会民主的进化器,但是它的有效运行依赖于民众的理性参与和网络制度的有效构建,并且要很好的区分网络民主的作用边界与作用方式,有意识地发挥公共知识分子对网络空间的净化作用,避免网民非理性的冲动。
参考文献
[1] 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3页.
国际合作是“主旋律”
会议设定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社会利益”、“安全及可靠接入”、“国际安全”及“网络犯罪”五大议题,可以说是当前各国普遍面临的共同挑战,亦关系到网络空间未来的发展。
合作源于共识。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开幕式讲话中盛赞互联网“改变了人类改变世界的方式”,是驱动经济、社会和政治不断发展的力量。从经济层面看,据统计,宽带普及率每提升10%,全球GDP将均增1.3%。为配合会议,麦肯锡公司新近发表评估互联网对经济增长和繁荣影响的报告,称过去五年中,互联网已占据世界最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1%。美国每年都会从互联网经济中获益640亿美元。瑞典是世界上GDP最依赖互联网产业的国家,国家经济的6.3%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从社会层面看,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生活和交往的方式,更是使人们经历了从信息封闭、被动获取信息到随心所欲制造和分享信息的转变。尤其是社交网络的普及,赋予普通人强大的宣传、组织和动员的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变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从政治层面看,网络改变了政府决策、运转、提供公共服务和接受监督的方式,促使政府走向透明及高效,政府与社会公众间的互动达到空前密切的程度。对互联网重要地位的共识,推动各国致力于“从网络空间的增长中尽可能获取更广更深的益处”,更充分地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和红利。
合作源于共同的关切。威胁似乎永远领先于技术发展和保障措施,同时对信息社会的治理,多数国家无论在意识、技术手段还是政策层面上均未做好充足准备。尤其在今年,纽约股票交易所、韩国农协银行、美国花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港交所等先后遭到黑客攻击。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日本的三菱重工和IHI集团等军工企业亦成网络攻击目标。全球网络罪犯已建立起规模庞大的产业链和“地下经济”。赛门铁克公司报告称,2011年全球因互联网犯罪造成的损失高达1140亿美元,超过大麻、可卡因和海洛因等走私的总额。“匿名”(Anonymous)、“卢尔兹安全”(LulzSec)等黑客组织不断挑战政府权威,先后对索尼等大公司、美国参议院和中情局、英国重大有组织犯罪局和马来西亚政府网站等发起攻击。国际社会 “迫切渴望”一个安全和可靠的网络空间,而网络的无国界和信息的跨境流动,迫使国家在打击网络犯罪、追捕黑客时只能选择合作。11月初,美国联邦调查局破获了一个控制全球近400万台计算机的网络犯罪团伙,在爱沙尼亚司法部门的协助下,成功抓捕了六名罪犯。
国际合作面临五大挑战
网络空间的合作和国际准则的制定,不可避免地涉及各个国家的根本原则和核心利益,再大的共识也难掩越来越尖锐的分歧和争端。当前各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五方面。
关于规则本身。世界似乎被分为三派。“继承派”,主张沿用现有国际法和规则,如《联合国》、《战争与武装冲突法》以及2001年开始执行的欧盟《网络犯罪公约》,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而不是修改法律本身。“另起炉灶派”,认为网络空间太过特殊,原有规则无法适用,许多概念、理念均已过时。“改良派”,认同现有《联合国》、国际法等的基本原则,但鉴于技术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议对原有国际法律体系进行适度调整和完善。三派各持已见,互不相让,但彼此妥协亦非不可能。
如何实现平衡。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和正常秩序需要采取一定的管控手段,但如何把握监管的力度和范围,不因过度管理而危害技术创新,不因不当监管而伤及公民权力,不因放任自由而放弃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却在考验着各国政府的智慧。卡梅伦首相在会议中指出,“现在和未来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平衡”。目前,“促进自由和开放是互联网存在的最大价值”这一观点十分流行,一些国家甚至主张互联网自由是一项普世权利,但英国的骚乱、风靡全球的“占领运动”以及“暴力快闪”等危及社会事件的发生,让不少民主国家感叹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开始反省和审视自由与安全的平衡。这种平衡实质上是要在固有的价值观和现实中做出选择。
政府的作用。美国副总统拜登及英国外交大臣黑格等反复强调,政府不能以网络犯罪或网络安全为由全面接管互联网,政府不能独立决定互联网及数字网络的未来。甚至有激进分子在会上叫嚣“这不是政府的时代,是人民的时代”。这关系到是否承认网络空间有,是否承认国家对境内所有信息行为及境外可能危及国家安全的信息行为有管辖权。事实上,西方国家对此十分矛盾。不要政府的网络空间是不可能的,重要的在于政府如何把握管理的度,如何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责和义务。
谁是“规则制定者”。联合国多年前就出台了一些涉及网络安全、打击网络犯罪的文件,其下属的国际电信联盟(ITU)也打造了“全球信息峰会”(WSIS)、“全球互联网治理论坛”(GIF)等多个国际平台,推出了《突尼斯日程》等多份指导性文件,努力将其在现实世界的作用延伸到网络空间。但国际社会并不满足于此,许多国家都想在这场规则战中抢得主动,如英国提出了网络空间的“七大原则”、中俄等四国提出了《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俄亦提出了《保障国际信息安全》公约草案,印度、巴西和南非三国建议成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来监督全球互联网治理等。究竟需要一个什么平台能把各国的主张、看法和建议进行归纳、评估和讨论,最终融合成一个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国际规则,针对这一问题各国难以统一。
关于“网络战”。国际社会在许多基本概念上分歧众多,如网络攻击、网络犯罪与网络战的区别,网络武器的界定,攻击者的确定及还击等。目前美、法、英、韩、日等国都组建了网络司令部,而且都毫不讳言要提升网络攻击能力,美、澳和新西兰最近更是首次将网络战写入国家防务条约中。《纽约时报》披露,奥巴马政府曾激烈争论是否要发动网络攻击来干扰甚至摧毁卡扎菲政府的防御系统。黑格在接受《太阳报》的采访时指出:“全球正陷入一场网络空间军备竞赛。”人们对现有《战争与武装冲突法》是否能延用于网络空间亦没有达成一致,甚至对网络战本身亦看法不一。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解决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网络普及率低等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争夺“发言权”是实质
如何科学建设动态网络空间,打造高效的课堂互动平台,成为学校每位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动态网络空间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和条件,也使打造高效互动平台成为可能。我们在互动网络空间建设中按照“实用、可靠、合理、实惠”的总方针,扎实抓好动态网络空间建设,确保课堂教学生动、有趣、高效,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推进高效课堂提供有力的保障。现结合我校实践简要分析如何搭建动态网络空间学习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制约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
一、制约高效课堂互动的成因
1.教学环境的单一性
教师上课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于教学条件、课程理念等原因,信息技术教师往往采用课堂讲授+练习的简单方法,注重知识的罐输,偏重上机练习教学,很少关注学生能力的系统训练,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提高。
2.师生互动的有限性
通常,课堂教学出现教师的“一言堂”局面,师生交互、交往和对话是“点”对“面”:教师──学生(其实,教学对话是不存在的)。又由于技术和时间等因素及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等因素,适时的师生交流无法实现,使得课堂教学交互不充分或者几乎不存在交互。
3.课程认识的片面性
在现行的课程标准下,实行的教材是一标多本,而所授课教材不可能包容兼蓄、与时俱进,再加上教材编写者的自我学术见解,使得教师的教学如果仅仅依据教材教学,就会导致教学内容的片面性,从而使教师和学生本身对知识视域的限制。
二、取消制约的策略与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寻求一种多方位、多视角地全面地获取信息,多维、立体地传递信息,有效实施技能训练的途径,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空间学习平台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交互,逐渐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方式之一。基于网络空间,通过交互平台,使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一种新的选择。
(一)网络空间学习平台的优势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说,网络教学是指利用网络空间平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从教师教的角度说,就是教师利用网络空间平台,引导、组织学生学习。通过网络空间,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
1.协同备课。
教师将自己的讲稿、教案提前在网络空间上出来,供其他教师学习。在其他教师阅读后,对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有利于教师修改。教师有了课前的交流,有了对教学的再次设计,课堂教学就能围绕重点、难点展开。
网络空间平台使全班形成学习的共同体,为师生间的广泛交往奠定条件和技术的支持。通过网络空间交互平台,教师可以进行协同备课、资源共享、教学研修等活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答疑,与学生交流,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这样适时交互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巩固,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资源共享。
教师围绕所教学的内容,自己搜集教学资料和学员搜集学习材料,将拓展资料(或网络链接)在网络空间上,也可以将链接地址发在网络空间的全班讨论区中,引导学生课前和课后阅读,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丰富课堂学习资源,使教学材料更全面。课前,对拓展材料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全面地认识将学知识,学生课后的阅读可以延伸课内学习。在课前、课后阅读的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评论、回帖等,与教师、与同学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等,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不仅师生提供的拓展资料是教学资源,学生的回帖、评论也是可贵的教学资源,师生在阅读帖子、评论的同时就是在共享资源,分享智慧。
3.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可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快捷和便利的优点,实现内容的拓展。教师可下载大量资料,并选择相关网站供学生浏览、获取相关信息,对热点问题进行更广泛的讨论。在庞大的网络资源面前,如何筛选有用的能为教学服务的资源,使学生不至于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前迷失方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一,网上内容的选择要与现在的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要选择能为教学服务的资料,每则资料都能给学生以启发和教育。
第二,网上内容的选择要能学生感兴趣的角度考虑,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对于其中难理解的资源,教师可加以一定的理解背景、一定的文字说明,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利用信息。
4.利用网络空间学习平台,发展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善于合作的人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同样也需要合作。利用网络,能提供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利用网络空间学习平台,开展师生广泛的交往,在平台上建立一个个学习小组,设定小组长,引导学生讨论,开展教学内容的交流活动等。学生可以围绕教师所发主题,通过回帖,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学生发帖提交自己将自己的问题,如课堂教学的问题,课后的思考练习,在教学实习中遇到的难题等,教师和其他学生共同研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
(二)构建网络化学习平台的策略
在一般情况下,根据课程及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需求,构建基于课程,或基于班级,或基于学习者的网络化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化学习平台,提供有微博、博客、BBS、专题网站等形式,供学生学习和讨论。下面就构建网络化学习平台的几种常见的方法加以介绍:
1.FTP方式搭建简单的网络化交互平台。
方法:使用server-u等软件搭建平台。
优点:最简单、安全。
缺点:功能有限,只能上传作业、资源共享。
在计算机网络教室可以通过Server-U等软件建设学生共享网络平台,供学生上传达作业,共享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上传视频,如课堂教学片段,供学生分享和讨论,这种方式有利于进行课堂作业的传递。
2.利用网络型课件模板搭建网络化学习平台。
方法:到网络上下载网络型课件。
优点:简单。
缺点:适用的课件模板少,费时、一节一课件。
教师借助于网络型课件模板,制作自己的教学课件,引导学生通过课件学习课本知识,教师通过文本、视频、自我测试、论坛、留言板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3.利用工具软件搭建网络化学习平台。
方法:利用Frontpage、Dreamweaver等专业工具软件进行课件制作。
优点:课堂适用性强。
缺点:技术要求高、费时、费力。
4.登录学习网站学习。
方法:引导学生登录一些学习网站,注册学习。
优点:省力、省时。
缺点:部分内容不一定适合,使个别自控力差的学生容易登录与学习无关的网站。
如一些网校:五中网校、101网校、南京师大附中树人网校、国联网校等。
5.下载网络学习平台软件搭建网络化学习平台。
方法:上网下载学习平台。
优点:功能较强,特别是能体现出一些新的理念。
缺点:容量大,代码复杂,涉及后台数据库等技术。
相关案例:中小学校网络教学一体化平台、莫文网络教学平台、moodel平台。
6.利用网络空间学习平台模板,轻松完成学习平台的建设。
如果说以上学习平台的建设对一般教师有一定难度,那么利用省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就能很轻松地完成网络空间学习平台的建设,目前,根据我省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每位教师都要登录省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化,要普遍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备授课、批改作业、家访及指导学生学习,学生普遍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自主学习。
因此,我们利用这个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就能轻松完成动态网络空间学习平台的建设。
综上所述,利用动态网络空间教学将全面冲击传统教学,但网络教学不能替代传统教学,应把握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各自的优势并使其互补,使网络空间学习平台发挥应有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的国际问题研究,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国际问题研究。互联网作为一种特殊的技术,为国际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这个平台将为国际问题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分析工具、成果展示平台等。从此以后,国际问题研究不再是单纯的学者的行为,由于互联网不仅使社会扁平化,而且也使学术社会化、大众化,几乎每个上网的人都可以对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侃侃而谈。因此,有人认为,国际问题研究的门槛太低。笔者认为,不是门槛太低,而是信息越来越开放了。二是互联网为国际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环境。任何研究都离不开环境,传统国际问题研究的是现实的国际政治环境,而互联网则构筑了一个国际政治的网络环境,或者说一个虚拟环境。这个环境同样也有相应的行为体,不只是国家行为体,也包括非国家行为体,甚至是个人。这些行为体联通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构成了国际政治的新环境。各种行为体在其中同样有合作与竞争关系,并构成一个特殊的博弈结构。三是互联网为国际问题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传统国际问题研究主要基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而互联网不仅提供了研究的技术,也提供了特殊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基于互联网的国际问题调查,包括互联网的国际舆情分析。四是“互联网+”时代的国际问题研究体现的是技术+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是一种融合性的、协作性的、跨学科的研究。单一学科的研究逐渐退场,融合性的研究成为主流。总而言之,互联网不只是对传统产业带来革命,也直接给学术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就国际问题研究而言,互联网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国际问题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互联网打开了国际问题研究的新视野
传统国际政治研究主要对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国家间关系、国际体系、国际格局进行“物理化”的研究,所谓“物理化”就是有形化。国家是具体的,国家间关系是物理空间的关系,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也只是有形的国家在国际层面的结构和权力分配等。互联网让国家从有形化走向了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情形;使国家间关系从有形国家间的关系走向了有形国家间关系与无形国家间关系的双重结构性关系;使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在虚拟空间中也有一种全新的博弈。也就是说,传统的研究视野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国际政治的实际情况,而且还无法解释现实国际政治权力分配的基本格局。因此,在“互联网+”条件下,不懂得互联网,也就不懂得国际问题研究。
互联网重塑了国际政治的权力观念
传统意义上国际政治的权力来自于国家实力,而国家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文化实力等。但是,互联网不仅改变了国际实力的结构,也重塑了国际政治权力的内涵。互联网不只是一种技术,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国家实力,是最重要的国家实力。美国就是依赖于互联网而在冷战结束以后维持其霸权地位的。很多人说,美国衰落了,我不赞同这个观点。美国的传统的国力的确显得衰落,但美国的传统国力已经向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全新的国力在转移。这种国力可以成为思维力。美国实力一旦转化成功,将影响世界的决策,特别是影响世界各国决策者的头脑,即它通过大数据对各国决策者的思维进行为我所用地格式化。
互联网拓展了国家利益
传统的国家利益是基于传统国力要素之上的,即经济利益、科技利益、安全利益等。因而,国家的安全也就主要是指传统国力要素的现实安全和潜在安全。但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国家利益从有形的物理空间发展到无形的虚拟空间。一方面,有形物理空间里的国家利益继续存在;另—方面,网络空间为国家增加了全新的利益,当然也包括网络空间中的经济利益、技术利益、安全利益等。很显然,网络空间中的国家利益不容易被发现,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相应地,国家安全也就增加了网络安全的内容。网络战、数字化部队也就成为互联网条件下国家之间、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新的战争形态和作战部队。
互联网使国家主权无限延展
传统的主权主要是指领土、领海、领空,都属于有形空间的内容。但是,互联网把民族国家的主权在赛博空间中无限延伸。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网络主权并非一个民族国家实际控制下的网络空间。这里所说的网络主权只是借用了传统的主权概念的外壳,内容完全不是传统主权意义上的主权。网络主权更强调民族国家网络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其网络主权就越大。否则,网络主权就越小。如果是封闭自己的互联网,那么也就自己主动放弃了网络主权。面对互联网,有的国家害怕,所以采取了封堵的办法,但封堵只能是把自己的主权限制在物理空间中,并不能阻止互联网发达的国家进入你的空间。互联网世界不仅存在着数字鸿沟、技术差距,也存在着“信息差”“数字差”。这种“差”客观上会造成一种情势,即信息、数据、技术上游的国家,其网络优势必然要使它的网络主权往下游渗透。因此,封堵就像掩耳盗铃,遮住自己的耳朵,并不意味着别人听不见。网络也是一样,你封闭不给别国进入,一方面自己丧失网络主权;另一方面却难以抵挡住别国的网络渗透,让其网络主权无限扩大。在这种情形下,民族国家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加入这个趋势,才不会被其他民族摔倒在历史之中;只有开放自己的网络世界,才会最大限度地扩展自己的网络战主权。
互联网使地缘政治的空间消退
传统地缘政治博弈在于控制领土,拓展战略纵深。就像当年苏联一样,苏联是最强调地缘政治的国家,学者在分析苏联时也是强调其战略纵深的。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被严重破坏,战略纵深也向后退缩了1000多公里。这是传统国际政治理论的基本逻辑。但是,在互联网条件下,不是控制领土,而是要控制思想;国家也没有战略纵深,因为没有前沿和后方之说。只要有互联网,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对一个遥远的地方发起网络进攻,根本没有地理上分割的概念。互联网不仅消解了时间差(无论何时),而且也消解了地缘差(无论何地)。因此,国际问题研究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地缘政治状态中来分析,无疑是要出国际笑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