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视觉传达设计前景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展示设计多以图片、实物、文字、视频或图表等手段进行表达,观众以一定流向次序对展示内容进行识别,通常只能给观众以固定和线性的印象,所有内容都限定在展台这个局部的实体空间内。传统展示设计更多的是建筑设计,以建筑造型为设计表达的重点,许多设计师甚至于本末倒置,一味地以追求展特的视觉形态为目的,把展示设计以产品展示、信息传递为目的的根本给忽略了。而多媒体交互技术通过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这种传统单向传播模式,不再是一味地实体建筑造型诠释,而是由计算机生成虚拟环境,参观者借助视听觉、触觉等多种传感通道与虚拟世界进行沉浸式的信息交互,实现虚实结合的展示设计模式。
虚拟现实情景展示,是指借助计算机强大的虚拟现实表现力,衔接展台现实环境由计算机系统创建虚拟世界,用数字和光来创作一件设计作品对其进行非物质化表现。这里的情景表现既可以是对实际环境的真实再现,也可以是设计师或者参观者意识幻想的情景表达,参观者通过一定的出入输出设备进行感知并与之进行交流互动。虚拟现实是系统仿真中的新兴技术,集三维动态于一体制作出一个仿真世界,使参观者在交互过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展会现场,参观者不仅可以明确无误地识别展台实体所传达的展示内容,还可以由此延伸至展台以外的各种情景,深度了解产品、企业等生产、使用、前景分析以及相关文化内涵等内容,呈现一种虚实结合的展示设计模式。有了这个平台,展示设计发展将会呈现出更具开放性特点,重新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交流的展示环境,借助展示空间的虚幻情节为人们拓展思维提供全新的舞台。目前,博物馆展示设计在这方面做的相对较为成熟,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借鉴意义。如上海科技馆的“虚拟赛场”,通过传感器、光耦合检测器等采集设备采集足球运动轨迹,通过传感器的输出端同步输出发球的信号,对足球从起始信号点以及飞行时间进行存储编辑并储存于存储器内。可以根据计算机读取的需要实时输出到计算机中进行数据图像处理。参观者把足球射向球门,虚拟的足球门及守门员根据来球的方向、速度作出判断并做出扑球的动作,计算机可统计出射门的成功率及入球情况。反之,参观者也可以当一回守门员,体验一下自己的反应能力。
二、突破传统线性传播模式,信息传播更为全面、深入
展览是在一定时空内通过展台这一空间造型,经过艺术处理并借助一定的展具设施,将企业信息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信息传播活动。因而,展示设计是以高效传递信息为根本宗旨,以产品展示的形式来体现人们交流、沟通的愿望。展览就如同企业与顾客间的一座信息桥梁,担当着沟通信息的角色,确保企业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从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会展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信息传播媒介,有着其他信息媒介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具有信息的高度浓缩性、专业性、真实性以及更具针对性等优势。而传统展示形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传递信息总量相对有限,往往局限于展会现场得到展示的产品,而有关产品的研发、企业文化、生产现状以及实际运用效果等重要信息则很难得到有效的诠释。同时,传统展览是一种单向线性传播模式,于参观者而言,只能是被动地去接受展台所传递的信息,在展会现场很难有目的地去选择内容,很难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想法。而数字交互技术的运用则能有效改变这一困局,使得展示信息含量更为全面深入,受众自我意愿的表达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多媒体交互技术突破传统展陈的固定模式,展示产品不再是固定单一的,而具有可变性,信息传达的媒介不再局限于视觉,而是通过视、听、嗅、触等全方位的进行表达。在展示设计中运用数字交互技术依靠虚拟现实与互动游戏等途径,可以对巨大且庞杂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按照重要性分类、专业性分层处理,弥补传统展示设计对信息处理的不足。在展会现场参观者信息来源不仅仅是展陈的产品实物,更多的要依靠于多媒体界面,参观者通过与多媒体界面的接触将展品信息进行有效识别。这里,多媒体界面的设计要切合传统展示设计的特点具有相似性,包括造型、版式与色调等。此外,在具体设计中要更加注重符号化设计,随着信息容量的加大,大量信息整合在一起使得观众很难轻松的进行识别并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因而,以简单符号形态进行标识有助于观众准确清晰的掌握信息结构体系,作出正确的选择。经过整合的信息以交互技术为平台通过多媒体手段,以生动的界面和最简单明了的操纵方式,为观众提供既有限又无限的自主信息选择平台。特别是在一些触摸、声控界面,以富有艺术感染力和更为简洁的图形甚至于动画形式作为画面构成元素,当观众面对这些符号形态时会通过心理投射反应,尝试重组或再现信息的全貌,从而使展示设计的界面更加富有生命气息。
三、突破传统静态展示,交流与互动语境下设计更具参与性、趣味性
有效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一直是参展商、设计师力图实现的重要目标,在展会现场派发各种精美礼品,举办各类现场活动,甚至不惜成本聘请知名人物到场,无不以提升展会人气、促进观众参与为目标。只有提高观众的兴趣,让观众参与其中,才能增加观众对产品的亲切感,拉拢彼此间的距离,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提高其对产品的可信度。此外,通过对产品生产、使用的操作,使观众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产品功能、特性、使用方法及其优越性。切身的体验远比抽象的概念或图形符号更具说服力,更能让人相信。多媒体交互技术的运用为观众参与展会互动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与模式,依靠多媒体、虚拟现实、互动游戏等手段对庞杂的信息进行整合,经过整合后的信息以交互技术为平台通过多媒体手段,以生动简洁的界面为观众提供了自主信息选择的平台。
人机交互是展示设计的发展方向,它采用多通道用户界面、计算机协同工作以及三维人机交互等高科技的交互技术为观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展互动体验。人机互动通过对观众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极大地提高观众的参与度,使展览获得良好的展示效果。观众可通过多媒体界面点击所要了解的产品信息,甚至用界面进行问卷调查等。当然,对于多媒体交互界面的设计而言,要充分注重交互界面的趣味性设计,吸引观众参与多媒体界面的互动,就必须做到:(1)界面操作简单、视觉舒适流畅、富有美感;(2)界面外观简洁、色彩搭配得当、文字简洁明确,设计风格与企业形象保持一致;(3)趣味性强,有一定的游戏性,内容丰富,观众参与其中能感到心情愉悦放松。观众也可与企业进行虚拟互动、做游戏,将自身融合于游戏之中成为互动的一个构成元素。通过摄像系统、跟踪器设备将观众相关动作、表情等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作出相应处理与之互动完成整个游戏。最具代表的莫过于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的“动力之源”。“动力之源”大厅内的神奇金属球,直径3米,上面有40万片发光二极管,重1.2吨,就像一个360度电视屏幕球,通过对声音音量进行感应表达。互动开始,观众跟着解说员的指令呼喊,感应到喊声后,球体会闪现一只眼睛并自动找到声音响亮的那个方向,哪边声音响,金属球就会朝着哪个地方摆动。随着观众的高声呐喊,金属球开始来回摆动,呈圆周状转动,球面的色彩影像越来越浓,随机地播放“城市建筑”、“和睦家庭”等主题画面。这一过程中,观众作为主体主动参与到展示环境中来,是一种“体验”式的参观过程,提升了观展的趣味性与参与性。
四、突破传统展陈界限,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传统艺术表达与审美形式几乎都是一种静态的方式,观众以视觉为主对艺术品进行识别与赏析。而多媒体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表达与体验形式,科技手段与艺术思维高度融合,融建筑、环艺、视觉、表演、虚幻表达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在艺术构思与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多媒体技术的最新成果,促成了集视、听、触等多种感官效应于一体的现代多媒体审美艺术,呈现出艺术的多样性与时代感。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赋予了现代展示设计新的表现形式与特点,使展示效果达到前所未有的逼真和独具艺术魅力的感官效应,形成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以虚拟的美的情景表达设计师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去创作、去表达、去修改,极大地激发了设计师的创作灵感,从而使观众在观展过程中具有亲切的临境感,之后可以支持身体的感官系统,扩展了人的行为空间乃至于意识空间的界限。这里传统的被动观看艺术品的审美经验被颠覆,观众可以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来观看画面。
关键字:长江商报;数字媒体;纸媒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8-0081-02
一、《长江商报》诞生背景
在这张报纸诞生之前,武汉地区的报业市场早已是硝烟四起,“江城四小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楚天金报》、《武汉晨报》)竞争颇为激烈,其中《楚天都市报》的办报水平在全国已经是一流水平了,不论从武汉市场的人口承载能力,还是从武汉的经济、文化的承载能力,本地报纸无论是从品种种类还是从发行总量都已几近“超载”,武汉报业竞争几近“白热化”。
加之,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不断崛起,瓜分蚕食着传统报业的市场份额,分流了传统报纸的广告源和受众群,导致其生存空间日益萎缩。
在这种大环境下,长江商报逆势而生。
二、《长江商报》简介
(一)基本概况
06年9月6日,由长江出版集团倾力打造的《长江商报》“高调”面世,为中国都市报家族再添新成员。
创刊口号:大武汉,新日报。
办报理念:记录主流生活,传播权威资讯。
目标受众:以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动力人群为目标受众
报纸定位:省级综合性都市报,致力于成为武汉乃至湖北“主流生活驱动力”。
报纸形式:采用国际流行黄金报型640ram对开大报版式,固定格式版面。
在高品质新闻的支撑下,在创刊至今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长江商报》的发行量稳步攀升,目前在武汉城区的日均发行量已达50万份。
(二)与“江城四小报”的区别
1、版面形式:640mm黄金报型vs.四开小报
相比武汉其他都市报的“四开小报”报型,《长江商报》采用的是国际流行的对开瘦形报纸(40版)。版式美观大气,清新中不失冲击力,有《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的风格。
另外,《长江商报》采用先进的分叠式的设计――要闻时事、武汉新闻、经济新闻、文体副刊各自成叠,使内容细分而又有机统一。
总之,《长江商报》在“长什么样”上,确实和四小报拉开了差距。
2、报纸定位:“主流”vs.“市民”
与其他报纸明显的“市民化”特征相比,《长江商报》的定位是“一张全面满足动力人群主流诉求的省级综合性权威都市日报,以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动力人群为目标受众。”
3、内容:“注重经济”vs.“贴近百姓”
相比武汉其他都市报,《长江商报》更注重经济,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有市民之声等服务信息。作为以经济新闻为主的报纸,它每期都有一叠8版的经济报道,其经济类新闻做得相对比较专业,这是其他都市报所不及的。
三、《长江商报》的成功之道
《长江商报》作为一份全新的进军武汉报业市场的报纸,在短短几年内能在武汉报业市场上立足,并分得一杯羹,其功力不容小觑。下面,将就《长江商报》的成功之道进行简要分析。
(一)形式上:注重版面形式策划,创新思路,从而形成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独家报道
从形式来看,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是该报的一个重要特点。《长江商报》每版几乎都有抢眼的大图片。主题突出、吸引眼球、震撼力强。
1、在版面编排上,从标题制作到图文编排,切合策划主题,精选最吸引眼球的照片,画面、字体颜色鲜艳大气,版面极具视觉冲击力。
2、通过绘图、图表等形式,化繁为简。图片、图表和新闻标题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帮助受众迅速捕获重要信息,另一方面让人觉得大气、实惠,产生购买欲望。
3、在报道形式上,根据事件来确定最佳文体和形式。该报将特刊与其他新闻分开编排,即将特刊印刷成独立成4开小报的形式,与该报的黄金型大报相区别。
(二)新闻报道:利用新闻策划将同源新闻做成“独家报道”
1、将信息碎片分类,“概念化”、“话题化”,优化报道系统结构,从而形成独家报道。
在新闻的策划及报道中,“话题化”指将碎片化的信息按照一定的相关性和话题的统一性分类整合报道,呈现出集中性、全面性和目标清晰的特点。“概念化”指通过从众多新闻事实提炼出的具有一定概括价值和主题意义的标题,倡导一种事实概念。
《长江商报》“话题化”、“概念化”的报道手法是对传统专题策划报道形式的演变,其在信息整合与传播方面更胜一筹,有利于读者对报道对象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从而让信息实现传播价值。
2、把新闻做深做透,体现“主流、稳健、大度”的办报价值观。在报道策划中,充分调动和展现了记者、编辑丰厚的文化积累,全面、深刻透析新闻,纵向挖掘,对整个事件的回顾和时间上的跟进;横向拓展,挖掘新闻事件不同侧面或发掘历史上的同类新闻,从而形成独家报道。
3、处理危情、灾难类、突发事件中,注重策划质量,提升突发事件报道的新闻价值。
《长江商报》目前已大体形成了对突发事件报道进行新闻策划及具体操作的基本模式:即“现场―目击―救援―原因―调查―链接”,深入解析一般突发事件新闻的来龙去脉。
同时,有效吸引报料人提供线索;保持高度新闻敏感,及时发现、获取信源并给予恰当处理;全面互动,充分发挥报纸团队合作精神,做深做透突发事件报道。
4、尊重生命价值――对弱势群体与边缘人的关注。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关注民生,关注民计,《长江商报》善于把社会的边缘人从灰色地带挖出来,为其利益大声呼号。被它关注的边缘人有磨刀匠、退役运动员、幼师等,范围广,数量多,具有典型意义。对他们的关注。更凸显了十足的人文关怀。而这也是武汉其他报纸有所忽略的。
(三)新闻评论:自下而上的平民话语空间,正确引导舆论
《长江商报》的理念中有一条:“更公平的话语表达”,而“长江评论”栏目正是这一理念的鲜明体现。
“长江评论”是《长江商报》最具特色的栏目之一,该栏目中既有本报评论员文章,也有来自各行业和各阶层的市民观点,此外还有其他媒体的评论员或媒体从业者的文章。这些文章,针对国内外大小事发表评论,针砭时弊,和而不同。
(四)娱乐报道: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娱乐与启迪同在
《长江商报》每期拿出四分之一的版面来做娱乐新闻,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家大打娱乐牌的媒体。但是《长江商报》的娱乐版追求的并非“娱乐”本身,而是一种“娱乐精神”。
这不仅表现在其对娱乐消息客观真实的报道上,还在于它在娱乐的同时力图借助娱乐圈的是是非非向公众传达一种深度文化,一种反思与启迪。
《长江商报》的娱乐版总是跳出娱乐本身,借助专题、评 论、专刊等载体,向受众传授些许东西,或文化,或理念,或启迪,这代表着《长江商报》本身对娱乐的高度看重与独特理解,更代表着其对受众的高度负责。
四、《长江商报》发展前景分析
(一)发展瓶颈
1、《商报》的报道重点为经济,但是它又很难在这上面独领。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经济新闻的深度做得不够,专业人士感觉太浅,普通市民又感觉太深,两边不讨好,颇为尴尬。于是它在报道上又向民生新闻方向靠,而武汉其他媒体在民生新闻方面的垄断和领先优势。是它不得不考虑的。总之,《商报》不够“商”,这是《长江商报》在左右兼顾的文化选择中应加倍注意的。
2、在报纸的发行上,《长江商报》实施传统的“敲门发行”模式。单打独斗,与《楚天都市报》的集团化发行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
《长江商报》为了打开市场,采取对家庭按月订阅客户进行降价销售方式,并打出“花半年的钱便可看一年的报纸,花一年的钱便可看两年的报纸”的旗号,吸引广大受众订阅报纸。但仅仅依靠设置发行站、招聘发行员、沿街推销,这种传统的“敲门发行”模式,来覆盖武汉的市场,是难以在市场上立足的。
3、相较于《楚天都市报》明确的都市报定位,细究之,《长江商报》的定位相对模糊。
它既有都市报“俗”的一面,涉及都市新闻、市民故事、社区动态等诸多茶余饭后的琐事,又同样有着精英报“雅”的一面,它试图以高雅的笔调记录新闻,向受众呈现出一种向上的姿态。但是就“雅”这一点讲,《长江商报》似乎又远不如《南方周末》、《新周刊》等来得彻底、痛快。
4、随着数字媒体的崛起,新兴媒体的影响并改变媒体的生态环境和基本格局。
因此,在数字媒体时代下,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长江商报》如何跳出都市报受人诟病“三八之窠臼”,以“主流大气”之风引领新思潮,在已经被瓜分完毕的日报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将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二)对策及出路
1、加强对财经类新闻的报道,要紧紧抓住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报道。经济新闻要做出贴近性,深入开展与读者的互动。
2、图片抢眼,是商报的优势。但要避免出现图片只是为了填充版面,并没有很高的新闻价值的情况,追求图片“内容与形式”并重。
3、深度报道将是今后新闻媒体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新闻竞争时代,更需将新闻事件背后一些不为人知、更深层次的内容为读者展示出来。从发展角度来看,要进一步加强评论和深度报道的特色,并将特色转化为优势。
4、在数字媒体时代下,作为传统报业,必须以大开放的眼光快速融合新技术,着力于“办多媒体”,进而实现报业发展定位从传统“新闻纸”到数字化“多媒体”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