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旅融合现状

农旅融合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旅融合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旅融合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旅一体化;经济转型;六盘水市

一、六盘水市农旅一体化发展现状

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六盘水市便开始注重生态环境治理的问题。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其污染源头自然是不言而喻,针对这些污染源,六盘水市将不规范的大批工厂取缔,以首钢水城钢铁集团为首的企业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始终坚持在环保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最大程度上减轻污染,提高生产效率,使得生态和发展二者均衡。

如今的六盘水市已经完成从“煤都”到“中国凉都”的华丽转身。凭借六盘水市炎热夏季月平均气温仅19.7℃的宜人气候,2005年中国气象学会向六盘水颁发了证书,六盘水市可称“中国凉都”,成为中国第一个气象资源优势得到首肯的城市,是全国首个以气候资源打造的都市品牌。六盘水市不仅仅拥有良好的气候资源,六盘水市境内还拥有极其丰富的动物、植物、水文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且六盘水市共有少数民族44个,多样的民族文化同样为其旅游发展锦上添花,同时,六盘水市与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南宁五个省会城市的距离仅为300-500公里左右,其交通位置良好。因此,对六盘水市这座长久以来依靠工业发展,经济增长粗放单一的能源型城市来说,凭借其拥有的优秀生态资源,跟随生态文明建设脚步和趋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动农旅一体化融合,是促进六盘水市经济转型,拉动六盘水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过去碍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缺乏等等原因,六盘水市的旅游业发展十分缓慢。直至2012年贵州省第八届旅游发展大会在六盘水市召开,六盘水市的旅游业发展才得以启航。从2012年至今,六盘水市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六盘水市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形象定位,利用其优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亮出“中国凉都”的名片,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走进六盘水,了解六盘水。2013年以来,六盘水夏季的凉爽使得各类赛事在此举办,“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全国青少年自行车锦标赛”、“洲际男篮巅峰争霸赛”,尤其是至今已经连续举办四届的“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到此参赛和旅游,向全国、全世界展示了六盘水市独特的魅力,抓住这些赛事举办的机遇,六盘水市在这些赛事举办期间推出了“黔菜美食文化节”、“夜郎文化节”、“梭戛乡长角苗文化节”等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节日活动,以“彝族民间火把节”最为吸引人,在火把节举办期间,可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数万彝族同胞,穿着节日的盛装,举行斗牛、斗羊、斗鸡、赛马、跳舞等活动,夜暮降临,燃起笼火,高举火把跳起欢快的达提舞。在2016年11月,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峰会在六盘水市盘县妥乐乡举办,这次中国-盘县对接东盟系列活动对扩大六盘水市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吸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次活动能够放大中国凉都形象,让更多的人关注六盘水、了解六盘水、投资六盘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下,六盘水市经济不再仅仅依赖于重工业,凭借自身生态优势,转而发展生态旅游业,展露出农旅一体化的基本建设格局。

二、农旅一体化发展现状中的不足

但是在六盘水市旅游业“井喷式”发展的同时,六盘水市农旅发展的道路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从六盘水市农旅一体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六盘水市农业旅游发展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一)交通硬件设施仍然存在不足

近年来,六盘水市在铁路、公路方面建设成果颇多,新开通建设的铁路、公路路线为六盘水市农旅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4年11月28日,备受凉都市民关注的六盘水市月照机场也正式通航,主要航线为六盘水市至贵阳、成都、昆明、重庆、西安、广州、武汉、北京、上海、海口等城市,相信未来六盘水市的交通网络会延伸得更远,带来更多四面八方的游客。但是六盘水市的交通建设始终存在一个极大的缺陷,作为游客即便到了六盘水车站、机场之后,要想到达旅游目的地也是十分困难的。带来这种困难的原因在于六盘水市境内的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于六盘水市下辖的盘县、水城县以及六枝特区,分布在钟山区境内的景点屈指可数。例如,在六盘水市农旅发展较为典型的的景点有盘县“世界古银杏之乡”,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六枝梭戛长角苗族生态博物馆以及钟山区月照休闲养生谷,其中,仅有到钟山区月照休闲养生谷的旅游专线公交车已经成功运营,其余景点均无旅游专线,游客只能依靠租车或者自驾游前往,因为交通的不便利,可能导致各个景点损失大量的游客。六盘水市境内交通硬件设施急需加强。

(二)大多数旅游项目的实施不完整

以钟山区月照休闲养生谷为例,2015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在月照社区双洞村进行节目摄制,节目中的双洞村民风淳朴景色优美,希望通过这次节目能够最大限度宣传、推介钟山区文化旅游,宣传重点紧扣城市定位和旅游资源。但是实际到拍摄地双洞村不难看出,这里旅游项目开发不完全,大部分项目处于中止状态,景区内缺少完整的游览路线规划,游客没有参考路线可供选择,只能在景区内漫无目的地进行游览。景区内的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其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导致景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性不够强。景区整体布局较乱,兴建的各种旅店、民宿、餐馆均缺乏统一监督管理,也未能做到有效地营运。

(三)农业旅游发展缺乏旅游特色

这是发展农业旅游的核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使得农旅结合模式的景点在全国乃至世界百花齐放,现在的六盘水市农业旅游发展也正面临着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经营模式单一、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低、缺乏鲜明特点已经成为限制六盘水市农业旅游乡村游发展的瓶颈,六盘水市农业旅游若要更向前l展,就必须找到自身的特色所在。

三、改善农旅一体化发展现状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实现六盘水市农旅一体化特色旅游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

(一)完善六盘水市境内各处交通及相关硬件设施

据了解,六盘水市公交公司现有的普通公交路线已经基本覆盖钟山区“三池三湖”景点,2016年又增设五条旅游公交专线,已经正常营运,效果良好,旅游公交专线应当大力推广,覆盖到更多已经投人建设的农旅景区,尤其对在六盘水市盘县、水城县、六枝特区的各个较为优秀的景区应当加大投人,可以在盘县、水城县、六枝特区均开通旅游专线。例如,盘县当以“世界古银杏之乡”妥乐为重点建设对象,在客运站增设到达妥乐景区的专线,或节假日定期公交,先少量投入,对游客数量进行统计和预测,以数据为依据决定是否增设专线。针对租车、自驾游的游客来说,顺畅无阻、明确无误的交通路线最为重要,道路同样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因此六盘水市必须尽快建设到达各个景区的路线,且设置相关标识牌,完善水、电、网、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要合理构建农旅一体化发展格局

六盘水市的农旅景点地理位置分散,规划团队应该将分散的旅游资源由各个点串成线,形成完整的旅游路线,加强旅游业发展规划、土地开发以及生态保护。但是投入建设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六盘水的农旅景点数量却较多,目前,各个景区均在逐步建设和发展,但实际效果却不好,建设项目中止、规划不合理等问题突出。因此,应当改变策略,选择在钟山区、盘县、在水城县、六枝特区生态资源最为优秀,最具有发展农业旅游潜力,交通设施已经基本完善的景点作为重点主要投人建设对象,争取让各个先发展的景区取得成功后带动周边景区发展建设,简言之就像我国改革开放时运用的“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富裕”的策略,使得有限的经济资源尽可能发挥最大的作用,确保各个关键景点建设脚步更快、更稳、更好,而不是遍地撒网,导致各个项目半途而废,开发无序,最终只会颗粒无收,入不敷出。在景区的管理营运方面,六盘水各个农旅景点相关部门应当负起责任来,全心全意投入旅游业建设,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严肃管理当地旅社、民宿、餐饮方面的建设,一方面要有专业的营运管理人员保证景区正常运作,另一方面要号召当地农民学习相关知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加人旅游建设发展,充分利用其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富裕当地农民。

(三)六盘水市农旅一体化发展应该找准定位

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结合优秀的技术、适当的策略等,挖掘自身独特之处,形成比较优势,才能在遍地开花的农业旅游当中打造特色,独树一帜。在建设农业旅游项目时,还应结合地方特色、生态特点、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把现有的资源进行包装、改造,创造特色,凸出优势。以盘县“世界古银杏之乡”景区为例,景区内旅游项目贫乏,几乎只有观赏、农家乐之类常见的已经缺乏新意的旅游项目,当地农民与这些古老的银杏为邻,必然有与之相关的风俗文化,开发团队应该对此深挖;在古色古香、景色优美的妥乐乡中开发出更多民族文化旅游项目,让游客体验、参与这些文化,提高景区的整体游览价值,同时,成千上万的古银杏树所结的品质优秀的银杏果是一大亮点,银杏产品的生产和营销问题因银杏果本身含有银杏毒素,在我国乃至世界仍然是一个较大的难题,但是银杏产品的保健、医疗效果也不可否认,如果利用这些银杏,生产制作银杏产品、开展营销活动、推广银杏文化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六盘水市应当引进相关技术,开发银杏产品,例如先在市场上已有的银杏茶、银杏果产品,融人景点特色,打造妥乐银杏品牌,甚至可以开l与银杏相关手工艺品、模型、纪念品等。同时,六盘水市农旅的相关宣传广告制作要跟上脚步,首当其冲的便是六盘水旅游门户网站的建设一定要完善,要突出六盘水旅游的特色,信息量要丰富,不能忽视的是各个旅游论坛的评价,旅游网站的信息是大部分游客出游重要的参考意见,在同程旅游、去哪儿、途牛、驴妈妈、蜂窝旅游等旅游网站上,关于六盘水市景点的信息极不完整,且差评率较多,相关部门应当重视,予以改变。

农旅融合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现状;问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46-02

近年来,淳安县政府不断加大对电子商务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全县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已基本形成了以农特产品、旅游产品、特色工业品为主的特色网商群体。在践行农旅融合的县域电子商务模式过程中,全县电子商务管理工作继续向精细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方向推进,电子商务已成为“秀水富民”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淳安县电子商务网络销售额情况

根据淳安县电商统计监测平台数显示,2015年全县实现网络销售额26.35亿元,同比增长91.4%。其中:网络零售额15.82亿元,同比增长157.2%,旅游类网络销售额4.26亿元,同比增长56.23%;物流类网络销售额1.46亿元。目前进入县电商统计监测平台的电商户数共710家,比去年增加445家。根据省商务厅公布的全省各县(市、区)网络零售额情况,淳安县2015年网络零售额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67,在全省26个加快发展地区中排名第十一,13个同类区县中排名首位。

二、淳安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成效

1.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县乡村三级公共服务网络与县级公共服务平台构成的“三横一纵”电商体系正在加快形成,为全县电子商务纵深发展打牢基础。服务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县级电商产业园建成运营,30余家企业相继入驻,民营资本创办的磊鑫电商产业园也已有20家企业入驻。在乡镇农贸市场改造中融合电商服务功能,加快推进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设立40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村村通”物流体系基本建成,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正在引进之中,连接农民和市场的农村电商网络逐步完善。

2.发展环境更加优化。2015年淳安县财政局兑现上一年度电商扶持资金428万元,扶持100家企业商城与个体网店,2015―2017年每年安排1 500万元扶持资金,数额大幅增加,为往年的3倍。制订电子商务三年行动计划,将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纳入乡镇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持续加大电商创业宣传,建立电商产业数据监测平台,举办“电商换市、青春助农”网销等活动。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开展电商培训工作,借助培训的机会进一步宣传电商工作。2015年,全县共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累计496场,共25 819人次。

3.带动作用持续发挥。电子商务的发展,既促进了产品销售、产业融合,又带动了大众创业、群众就业。今年旅游电商豆多公司网络销售3 112.5万元,增长66.4%;农产品电商野娇娇网络销售2 528万元,增长106.5%;跨境电商贝欧自行车从无到有,今年全年实现网络销售额2 114.2万元等等,线上产品的销售与推介,都带动着线下农业、旅游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年轻人创业就业的重要选择,“猴子啃苹果”、星奇意鞋业等都是返乡创业的电商代表,茗泰茶叶、野花香以及鱼妈妈等,也都是本土网商的佼佼者,据人社局数据显示,全县电商就业人口已达到3 300多人。

三、淳安县电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数量小、主体少。虽然淳安县电商网络销售额增速较快,但据省商务厅的数据,淳安县网络销售额还只有周边桐庐县的28.2%、临安市的34.2%。从全市角度来看,淳安县电商网络销售额只有全市总量的0.6%。从市场主体来看,淳安县进入监测平台的电商(即有一定规模的电商)为700多家,与周边区县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此外,缺乏大企业大项目引领,淳安县电子商务大企业、大项目的招引尚未破题。

2.产业配套比较薄弱。目前电商产业配套仍较为薄弱,网络基础设施不健全。虽然电商园区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地区有乡镇所在地光纤全部100%覆盖,行政自然村经光纤覆盖率90%,偏远村庄则只有85%。

3.电商人才严重缺乏。产品摄影、美工设计等电商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懂运营、懂管理的复合型电商人才以及电商美工、运营、客服等专业人才亟须针对性地加强培养与引进。

4.农村电商发展水平较低。作为“秀水富民”的主战场,淳安县广大农村地区的电商仍处于萌芽状态,基础设施的完善度以及交易的活跃度都亟待提高,电商对农产品销售、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目前全县每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1亿多元,而临安已近20亿元,而且淳安县农产品销售以地瓜干、玉米、坚果等干果为主,大量的蔬菜、水果等生鲜产品销售难以成量。

四、进一步推进淳安县电子商务发展的思路

1.打造农产品电商生态链。为有效解决淳安电商“卖什么”的问题,围绕该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这一核心竞争力,从生产加工、包装设计、网络营销、贮藏运输、质量体系、溯源体系、服务体系等全方位打造农产品电商的生态链。一方面,根据淳安产品网上销售情况,排出若干畅销产品名录,对接农村、农民和基地,做到有序生产、供应,做大规模。另一方面,把淳安县现有的一些有特色、生态的农产品变成能方便在网上交易的“好网货”,同时打通流通领域的营销、溯源、服务等环节。

2.完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一是提升村级电商服务站。真正发挥村级电商服务站的作用,将代买、代卖、生活服务、电商创业等功能融入村网点。二是完善乡镇电商公共服务。依托2015年建成的乡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按照网货展示、创业指导、孵化办公、物流中转等功能,发挥好乡镇承上启下的节点作用。三是整合最后一公里物流。加大社会化力量参与“村村通”的力度,进一步整合快递企业的力量,提升“村村通”服务水平,努力提高时效性和满意率。四是搭建最初一公里物流。在工业产品下乡的同时,要让更多农产品进城,着力破解最初一公里难题。五是营造农村电商发展氛围。继续开展电商村级理念培训,以主题式、巡回式、讲座式的电商理念培训开展针对性的讲授,让电子商务理念深入人心。

3.电商人才引育结合。按照“重点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原则,建立一套电商人才引进与培训规划。一是积极与省市农业及商务部门对接,设立淳籍电商专家人才库;二是在进一步支持淳安职教中心办好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与旅游高职学院开展合作,开展联合办学,大力培育本地高层次电商人才;三是是继续配合阿里集团做好村级合伙人招募与培训工作;四进一步引导和支持淳籍高校毕业生回淳从事电商创新创业工作。

4.拓网络销售平台。一是建立农、旅产品千岛湖馆。打造千岛湖农特产品、旅游产品“线上产业园”,将有特色、符合标准的生态农产品集中到一个平台,既有利于网商的分销和产品的集聚,又有利于产品质量把控,以及区域品牌的打造和统一营销推广。二是建立电商O2O体验馆。充分利用每年近千万的游客资源,把线下的真实流量转化为消费千岛湖特色网货的忠实粉丝,从而拉长销售周期。三是集中力量开展网络宣传。依托各大平台的千岛湖特色馆、龙头电商企业,在“双十一”“双十二”“年货节”等时间段,集中力量营销千岛湖生态品牌,增强影响力。

5.提升电商公共服务水平。一是要优化整合电商培训体系。在2015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电商基础培训,加强电商专业培训,提升电商精英培训的层次,接轨最新的电商理念。同时,重点加大本土电商讲师的培育力度,挑选有条件的企业骨干、网店掌柜、专业讲师等本土讲师资源赴淘宝大学、阿里研究院等机构深造。二是加强初创网商跟踪服务。对培训学员,特别是有基础、有资源、有意愿创业的学员进行跟踪服务,加大培训学员创业的转化率和成功率。三是大力挖掘开发电商产品。鼓励企业、网店深入挖掘县内农特产品资源,通过包装、生产工艺、营销宣传等方面的创新把好产品变成好网货。四是强化骨干网商的个性化服务。加强走访调研,真正了解骨干网商的实际需求,提供政策咨询、平台对接、融资服务、人才引进等个性化服务。

6.加快信息基础建设。一是引导支持电信、移动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二是完善农业信息化网络,提高网站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节约投资成本,缓解农产品信息设施供给不足的矛盾;三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自建门户网站,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7.加强电商招商合作。一是招引电商项目投资。根据农旅电商的发展模式,注重产业协作,有针对性地招引行业龙头电商、平台落户淳安。二是吸引青年返乡创业。积极支持大学毕业生通过电子商务创业,鼓励在外淳安网商返乡创业,鼓励个体工商户、特色农户利用电商拓宽销售渠道,不断壮大淳安县网商队伍。三是强化电商平台合作。加强与携程、美团等知名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共同挖掘、开发千岛湖电商资源。四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建立优秀淳安在外电商人才以及知名电商企业之间的交流机制,通过“请过来”和“走出去”加大交流力度。

参考文献:

[1] 徐争荣.“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的创新与机遇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5,(5).

农旅融合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产品营销;旅游商品;浙江云和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50-02

云和县是浙江省级生态示范县和省级森林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排名全国第10位,优越的山地气候条件,为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云和全县上下齐心协力,以“山水童话”特色的现代化生态休闲旅游名城为目标,全力打造“一城一湖一梯田”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旅游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借此契机,让农业与旅游有效对接,拓展农业新功能,规划农旅结合新模式,让生长在山野里、田地间的农产品变身旅游商品,有利于提高云和县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符合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求,是云和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云和县农产品现状

2016年,云和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1家,主营产品主要有香菇、木耳、雪梨、茶叶、板栗、蔬菜干、笋干、有机鱼干、山茶油、板栗酒等。有仙宫湖牌云和雪梨、山兰牌黑木耳、添清牌茶叶”等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丽水名牌农产品7个,县级名牌农产品11个。注册各类农产品商标160个,其中省级著名商标1个(山兰),市、县级著名商标14个。有52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认证。这些源自生态山乡的、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农产品进入到旅游市场,迅速被广大游客所认可,被带到全国各地。

2 云和县农产品营销方式

2.1 实体店营销

云和县域范围内共有农产品直营店20余家,直营店大小不一,但几乎涵盖云和特色农产品,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2.2 网络营销

2015年全县共有41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主体将云和本地农产品放上淘宝销售,有3家农产品营销网店年营销总额超过30万元,网络营销使农产品经营“成本更低、信息更多、渠道更广、视野更开阔”。其中云和的香菇干、木耳干、脱水蔬菜、梯田大米等以其高品质、易储藏、易运输等特点成为网络销售的香馍馍。

2.3 农旅结合

近年来乡村旅游、农家乐、乡村特色民宿、休闲光观农业区点发展的如火如荼,游客通过品尝体验,消费了大量土特产,离开之余,也会选购自己喜爱的具有云和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

2.4 媒体宣传

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途径宣传云和生态精品农产品。2015年浙江教育科技、ZJTV 生活频道、丽水新闻综合频道摄制组多次来云和,详细记录了云和高山蔬菜采摘、黑木耳之缘、云和雪梨成熟上市及云和湖养生鳖养殖过程,节目一经播出,受到观众的好评,大大提高了云和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2.5 积极筹办各类农事节庆活动

已经连续举办了9年的梯田开犁节和举行了3届的田西瓜节以及新推出的雪梨采摘节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小有名气,农事节庆活动每年吸引了数万名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在展示农耕文明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当地老百姓也逐渐形成了“以前要我举办活动,现在我要举办活动”的观念。

2.6 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省、市农博会

特别是连续2年在杭州举办的丽水生态精品农博会,让地地道道的“山里货”以全新的形式出现在杭州市民的眼前,在推销充满生态和养生元素的丽水特色精品农业的基础上,也实现了云和农产品“扩影响、打品牌、促销售”三丰收。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山兰牌黑木耳仙宫牌云和雪梨以其较高的品质再次荣获浙江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金奖。

2.7 积极鼓励企业加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

企业可以依托其完善的质量追溯体系、物流配送体系以及巨大的市场影响力不断开拓市场,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销量[1]。

3 云和县农产品转化的旅游商品存在的问题

目前,云和县积极发挥生态农产品特色优势,在农产品加工、包装及营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云和农业产业主体分散,农业主体文化程度、科技素养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占农业经营者比例偏低,农产品经营规模小,进入市场都是“单兵作战”,农产品的培育与发展受到制约。二是云和县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少、科技含量低、产业链过短。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三是云和农产品与周边市、县农产品同质性强,品种过于大众化,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四是农产品营销体系较弱,缺乏有实力、带动力强的企业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同时,营销方式在突出重点、灵活多样、覆盖面广几个方面较为薄弱,影响农产品转化提升。五是生态精品农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前景被普遍看好,但有机、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要求高,规模和产量难以扩大提高,使生态精品农产品的总量受到影响。六是云和的特色精品农产品,例如雪梨、甜橘柚等新鲜蔬菜瓜果由于保鲜技术、运输条件等限制,难以在网络开展营销,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

4 云和县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的建议

下一步为着力提高农业生产实力和效益,促进农产品转化升级,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深化农产品加工园建设,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地市场建设,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和转化能力,通过良种技术获得优质产品,然后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包装,进一步使农产品的品质得以提高。二是在做优质量的基础上做大做响生态精品农业品牌,打响绿色品牌、生态品牌、精品品牌。大力发展地理标志和知名商标,进一步加大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做出地方精品,提高品牌知名度,有效推动云和农业精品跨出“山门”闯市场。三是继续加强宣传,加大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和推介会、节庆活动的宣传力度,抓好休闲农产品对外宣传,不断增强云和县农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四是加强市场建设,立足云和县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建设有影响力的市场物流体系。同时,把农业生产同生产资料的提供、技术措施的应用以及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环节统一起来。继续加大“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及在大城市设立直销点等营销模式,扩大云和县农产品的转化力度。五是推进农旅结合,开展农业特色强镇建设。充分挖掘农业的休闲、观光、旅游、养生、教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以“三条精品旅游路线”为依托,科学编制农旅结合规划,打造四季有景、一域一景的美丽田园,推进休闲养生观光农业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具有生产、观赏、体验、游乐功能及吃住等配套服务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生态农庄、农家乐园,打造地方特色农事节庆活动,着力建设具有产业特色、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配套的农业特色强镇。六是继续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培育壮大农产品电商商务主体,积极做好农产品电商营销,把握“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实现其与农业传统产业的深度对接和融合[3-4]。七是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营销队伍等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为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做好农产品生产者与市场的联结,协助农民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的转化与农民的增收。

5 参考文献

[1] 蔡跃台.丽水生态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技,2006, 34(21):5700-5701.

[2] 田李萍,赵坚婉,卢红来.浅谈丽水市品牌农产品创建的难点和对策[J].丽水农业科技,2007(4):10-11.

农旅融合现状范文第4篇

1崇州市“农业共营制”模式

——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资折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实行除本分红的分配方式,即除去生产成本之后,剩余纯收入按1:2:7比例分配。其中,10%作为合作社公积金、风险金和工作经费,20%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的佣金,70%用于农户的土地入股分红,形成了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361个,入社土地面积21.33万亩,入社农户9.46万户,农业组织化程度达56.48%。——强化社会化服务,建立“一站式”服务超市。整合公益性农业服务资源和社会化农业服务资源,分片区建立农业“一站式全程服务超市,所有服务均实现公开公示、明码标价,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对耕、种、管、收、卖等环节多样化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对接。已分片建立农业服务超市6个,服务面积达14.63万余亩。崇州探索实践的“农业共营制”模式,有可能是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2顺庆区农民产业园模式

石香炉蛋鸡农民产业园区,建于2007年2月,占地106亩,入园农户18户。园区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协会组织”的“五方合一”运作模式进行建设、管理和发展,政府负责进行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资金、流转土地,当好龙头企业和农民的“红娘”;农民自筹资金,自建圈舍,自己管理,多干多得,利益自享;龙头企业引领农民产业园区发展,解决农民无技术、无市场的问题;农村小额信贷担保公司(政府出资设立)为入园农民提供贷款担保,解决农民进园区资金不足的问题;养殖合作社充分发挥技术、市场、管理、品牌等优势,采取统一供种、供料、防疫、保险、治污、销售的“六统一”办法,大力推进园区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目前,农民产业园已由原来的1个乡1个村推广到全区18个乡镇2个涉农街道办事处200多个村,由原来的3个拓展到220个,入园农户由原来的57户增加到3.1万余户。其创新做法被写入国办〔2009〕55号文件在西部地区予以推广。

3郫县川菜产业园模式

中国川菜产业化园区位于郫县安德镇,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园区集中发展郫县豆瓣、川菜原辅料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是全国唯一以地方菜系命名的产业化园区。截至目前,园区已形成2.4平方公里的项目承载能力,引进聚集棒棒娃、丹丹调味等农业产业化企业84家,总投资70亿元,累计提供就业岗位8200余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企业3家,中华老字号企业1家,省级著名商标企业4家,省级名牌企业8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2013年,园区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63亿元,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5.68亿元,完成入库税收1.5亿元,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达26家。园区周边已建成安德泉水、唐昌先锋等8大特色基地,县内建设蔬菜原辅料配套种植基地11万亩,转移劳动力3000人,并带动县外建设原辅料种植基地25万亩。同时,以“川菜文化”为主题,打造形成集观光、体验、品味于一体的“川菜味乡”优势服务业品牌和国家级AAA旅游景区,并建成4万平方米川菜美食文化体验休闲特色街区。构建了现代农业种植-川菜原辅料加工-川菜文化体验产业链,形成三次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格局。园区先后获得“中国川菜产业化食品加工基地”“中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4朝天区农旅结合模式

近年来,朝天区立足良好的生态和资源优势,以农兴旅,以旅富农,做足生态山水文章,曾家山景区成功创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实现从单一农业向产业多元化联动发展转变。朝天区结合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节点50余个,加快景区商业服务一条街建设,实现“吃、住、游”一条龙服务。曾家商业步行街被省商务厅评为第二批“四川省特色商业街”。该区还大力挖掘农业的文化功能,建设核桃、土鸡、蚕桑、食用菌等文化广场,开展“麻柳刺绣”“朝天唢呐”“李家狮舞”“平溪傩戏”“木牛推新娘”等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展示农耕文化丰富内涵。先后被评为“中国西部生态养生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四川省首批十大避暑胜地”。2013年,朝天区接待游客2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67亿元,分别增长26%和45.8%;旅游经营户人均收入11000余元,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1500余元。

5射洪县“公司+专合社+农户”合作模式

2011年,射洪县成立白羽肉鸡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依托四川玉冠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养殖户”的运作模式,实行统一圈舍设计、统一设施设备、统一供应鸡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保健、统一收购加工,分户养殖、分户结算,保证养殖户2元/只的最低利润的“六统二分零风险”经营模式。目前全县农户建标准化肉鸡圈舍48.23万平方米,公司建圈舍15万平方米,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白羽肉鸡繁育基地之一。2013年,实现宰杀白羽肉鸡2000万只,产值10亿元,利税6000万元,养殖农户增收5000万元。预计到2015年,公司将累计投入15亿元,建成年出栏1亿只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及年屠宰加工1亿只的肉品厂,实现产值50亿元,利税3亿元,养殖农户增收2.5亿元,可带动白羽肉养殖户4000户,直接和间接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

二、以农村改革促进产业发展

1放活土地推行承包地“三权分确”

——加快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应进一步加快步伐,力争到2016年基本完成全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统筹推进农村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等多权同确,特别是推行承包地“三权分确”,即:所有权确权到集体,承包权确权到农户,经营权确权到经营者。对于需要经营权证的,符合条件的可以单独发放独立的经营权证,为搞活土地经营权打好基础。——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和交易平台建设。强化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权益,集体经济组织应加强对承包地的管理,引导常年外出务工农民把承包地流转出来,通过代耕代种、土地入股、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由政府推动加快建立覆盖全省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重点加强县级平台建设,盘活农村土地产权。——积极推广促进产业发展的好机制好模式。大力推广崇州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模式,积极总结推广顺庆区农民产业园、郫县川菜产业园、朝天区农旅结合、射洪县“公司+专合社+农户”等好的机制和模式,探索适合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产业发展方式。

2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始终坚持把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大力培育职业农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做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土地、资产、货币等要素入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行业“排头兵”,以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支持行业内企业兼并重组,成为全国性的产业发展行业“排头兵”。——探索引导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行政村为单位,创新完善以村两委和村民监事会为载体和组织架构,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实体,管理确权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产权。培育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控股农业公司、合作制农场、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等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组织。研究支持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其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领域。清除工商资本进入农村的障碍,拓宽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产业领域,既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又支持工商资本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落实小微企业税收和贷款优惠政策,拓展社会资金投资渠道,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于农村产业。不应提倡工商资本到农村低价格、大面积租用土地进行一般性农业生产。

3发展百亿千亿农业特色产业

——市场导向发展一批百亿千亿农业特色产业。以差异化的产业政策为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支持不同类区发展一批在全国有地位有影响的百亿千亿农业特色产业。支持平原地区大力发展稳产高产粮油、特色畜禽和优质种业,加快发展大城市郊区奶业,大力培育工业原料林和景观花卉苗木,打造农业高端产业,形成产业高端。支持丘陵地区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优质柑桔、蔬菜、食用菌、茶叶、蚕桑、中药材、肉牛羊、禽兔等经济效益好、附加值高的现代种养业。支持盆周山区突出生态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推广林粮结合耕作模式。建设生猪、牛羊、特色家禽优势产区。大力培育木竹原料林、特色干果、木本药材、林下种植养殖业。支持民族地区继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积极引进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发风味独特的绿色农畜产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把农村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依托现代农(林、畜)业重点县、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培育以现代农业产业为支撑的县域经济强县。——园区化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积极支持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等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基地或园区就地就近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发展农村特色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竹木加工、农机具制造、包装印刷等工业企业,提升农村工业在农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规划引领发展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农村第三产业。把乡村旅游纳入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开发林业生态资源和农村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与历史民俗文化和观光休闲体验结合起来,发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品牌效应,用好农民空置房屋等闲置资产,建立多种形式的旅游联盟,打造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线路。支持发展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物资供销、信息咨询、健康养老等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

——着力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以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发展为目标,推广农业服务超市等好的模式。积极培育新型流通主体,加快建立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整合各种类型的农民培训资源,建立完善公益性的农民培训和就业综合平台。办好农博会、优质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等,培育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营销平台。尽快制定农村电子商务中长期发展规划,扶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农产品营销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针对不同类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选择部分县(市、区),以农业生产服务全程化、专业化、市场化为目标,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加快培育各种类型的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效益,通过试点示范,发挥以点带面作用。

5大力创新财政金融支农政策

农旅融合现状范文第5篇

今年,文大叔早早就对苗年开始期待,还和邻居们讨论到底会有多少游客来到寨子一起吃长桌宴。他家的民宿从春天路边野花盛开,一直忙到国庆稻米收割,过去几十年从来没有这么多人来到过龙塘。

穿过山中薄雾进村,吃过龙塘鱼酱的人,都说“龙塘不错”。

龙塘是融创中国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案例之一。2018年融创中国联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进驻帮扶,2019年全村脱贫成效检查通过,2020年帮扶成果移交,2021年融创宣布继续支持龙塘乡村振兴工作。曾经被千米海拔深山“封印”,大部分青壮年流失到广东、福建、浙江、北京打工,老幼留守、村落衰败、年关冷清的百年老寨,复活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再向前一步,为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图景实现。

融创中国之前积极参与了13省21村的帮扶工作,2021年又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并从龙塘的乡村振兴实践中总结经验,在重庆中益乡、延安万庄等大量帮扶项目开展中进行补充迭代,归纳了基于企业责任和自身资源的融创乡村振兴模式:通过文旅切入,实现“四推动、五振兴”,切实助力乡村在产业、组织、文化、人才、生态维度上全面振兴。

1

以文旅带动一产、二产,打牢产业基础,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穷,是因为产业弱。据统计,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偏高水平,意味着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城乡产业差距是导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农户为了保障生活水平,不得不外出打工。人才外流,又进一步削弱了乡村的产业基础,尤其是在偏僻地区。

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成为改变乡村现状,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之一。融创在龙塘村的帮扶过程中发现,此前因为交通闭塞,龙塘保留了良好的自然资源,且有完整的苗寨村落风貌和苗族的人文环境,具备做文旅乡村的基础。

而融创自身在文旅产业方面有技术优势和运营基因。因此,“文旅切入”成为龙塘乡村振兴的第一落点。融创依据龙塘自然人文资源,定制了观光游+苗乡生活方式深度体验的多层次文旅产品体系。

常年在雷山县城打工、老房闲置的村民文武家和另外一家贫困户的房子被融创与友成基金会帮扶项目组整体翻修,改造成荷塘雅苑、粮仓楼,做成了示范民宿。并因此带动了村里15户村民相继自发改造了自家老房子,开起民宿和商店。

融创又联合知名设计师孟凡浩建造了“龙塘山房”这一高端民宿IP,和村民家的民宿形成产品错落搭配。大体量民宿形成配套,龙塘的村容、道路、居住设施也得到规划、修整和升级,龙塘也具备了接待游客的前提条件。

改造好“硬件”,经过企业自身资源和平台导流,大量游客涌进龙塘和村民们一起过上苗年、鱼冻节。预计2021年全年,龙塘接待游客数量将突破万人,为龙塘带来三百万元左右的收入。有了客流和知名度,再加上文旅产业建立之后部分青壮年回归,龙塘的产业被真正激活。

在此基础上,融创联合友成基金会又对龙塘村产业进行了调优升级。一方面,支持龙塘的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协助龙塘打造“龙塘好物”自有农产品品牌;另一方面,通过消费扶贫方式,打通推广渠道,带动龙塘村合作社销售本地鱼酱酸、茶叶、玫瑰花等产品的市场化运转,形成可持续模式。

农村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博物馆”,像龙塘这样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不仅具有数百年历史,还保有有自己独特的技艺和文化习俗。因此,融创在龙塘挖掘苗乡非遗文化,通过技艺、技能培训打造“绣娘团”和扎染、苗绣等文化特色产品,搭建文化产业,增加龙塘产业体系的立体性和体验感。

建立产业体系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的抓手。通过文旅切入带动一产、二产,龙塘形成了旅、农、文乡村“新三产”的跨界深度融合,用产业化思维推动了龙塘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带动,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并打造经营性收入、工资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的多样化增收体系;另一方面,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安居乐业的乡村新生活方式;此外,还通过产业化运作,增加了公益触点,拓展了公益场景,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乡村振兴中。

2

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人才支撑,推动可持续运营

2018年12月,龙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前在外打工、夏天才回村的文远胜看到村里的新变化之后,决定留在村里,加入合作社。文远胜的父母强烈反对,但他自己则异常坚定。

合作社组织开展了生态稻米种植和销售试点工作,文远胜和另外6名村民积极响应。今年他们种植的 6.9亩红米,5.4亩香米,预计产值可达11.7万余元。除了村里的经营性收入,种地的收入也提高了,又可以陪着家人孩子,文远胜的生活有了富足感。

组织村民开展生态稻的种植和销售试点,推动农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之外,融创和友成基金会帮扶项目组还以合作社为基础,带动成立了非遗发展小组、社区应急响应队、导赏员小组、民宿发展管理小组等,通过一个人带动一批人,通过一批人影响一村人。

非遗工坊成立的时候,在外打工的潘晓芬也和丈夫回到了龙塘。她很快成为非遗工坊第一批参加培训的“绣娘团”成员。她们的蜡染、苗绣产品,现在已经成了村里的特色旅游产品。潘晓芬自己在今年也成了非遗工坊的负责人,开始培训更多年轻女性成为“绣娘”。

没有产业引不来“金凤凰”、留不住“能人”是以前乡村的痛点。现在的龙塘有了产业体系,人才能不能跟上、有没有成长空间、愿不愿意留下来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龙塘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在融创和友成基金会的指导下成立,之后又以合作社为示范,引导村民自发组织了各类经济、技能培训、文娱、公益小组。帮扶项目组还展开了一系列培训,这些培训包括了餐厅和民宿的运营管理、蜡染和苗绣的技艺技能学习、非遗文化和非遗产品的市场推广、生态农产品的种植技术,以及合作社等小组的管理知识和龙塘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机制等等,逐步培养提升龙塘村民的运营和市场开拓能力,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合作社资金互助小组也在融创与友成基金会的推动下成立。通过资金互助的方式解决村民在生产经营和生活提升方面碰到的资金问题,同时又将利息收入归还于龙塘,用于敬老社员的生活改善。

龙塘的生产、管理方面有了组织协作体系,过去农户自给自足、各自为战的状况被改变,村民之间再也不是“小散”关系。通过生产经营管理培训、职业技能培养、资金互助,龙塘的村庄治理能力也得到提升,有能力的村民也可以在新的体系中找到位置,发挥更大作用。村民有了成就感和可持续运营能力。

在中益乡,融创捐赠建设初心学院,联合清华大学开展党建引领、组织振兴工作。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重庆石柱远程教学站、清华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初心学院挂牌,面向党政干部、企业管理者举办高层次教育培训,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治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以初心学院探索“党建引领”,不仅让中益乡实现了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教学基地的模式也搭建了中益乡和校企资源的长期联结路径,形成了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融创认为,乡村振兴模式中,产业是实现目标的路径,人则是一切的基础和源点,通过人才培养激活人的因素,才能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产业和治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这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的关键。

3

改善人居环境,复活风俗风貌,推动人文宜居生态

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距体现在现代化程度上,但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具有其独特性,大量民风民俗和建筑风貌还带有文化的传承功能,需要被充分尊重,这是融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原则性前提。

例如,龙塘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至今保留了大量传统建筑。全村285户中有苗寨吊脚楼200余座,其中一百年以上的传统建筑就有9座。村里还有大量古树和一口古龙井,每逢新年和嫁娶,龙塘人都会去古井挑水取一个好的寓意。

位于石柱县武陵山区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的中益乡,是土家文化的传承地。融创联合清华大学设立了非遗研培点,启动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针对本地百姓和相关爱好者提供技术培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文化是乡村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失的精神内容和身份认同。融创认为,尊重乡村风俗风貌,才能达成乡村振兴的真正意义,实现乡村和城市的融合发展。

因此,融创在乡村振兴模式中,会先对乡村的资源和文化进行摸底和系统梳理,做因地制宜的文化激活,不搞标准化设计,不建“欧洲村”,不盲目推进现代化,重点做人居改造和历史人文特色景观带的打造。

在被帮扶之前,龙塘村委会主任文冲有一个心愿:改造之后的龙塘仍“保持原有的生活形态,不走过于商业化道路,而是做成一个苗家生态核心博物馆。”

龙塘帮扶建设期完成并运营迄今的一年内,文冲的愿望实现了。龙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被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苗年、鱼冻节、吃新节等重要节日比以前更加热闹,游客们来到龙塘和村民一起跳芦笙、抓鱼、斗鸟、拔河、赛苗歌、斗牛,还喝上了村民自酿的米酒。住吊脚楼、深度体验龙塘的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最吸引游客们的旅游项目。

在重庆中益乡,融创根据村里的生态和历史文化,捐赠打造初心学院、毕兹卡里、中华蜜 蜂谷、伴乡原宿四大项目,带来了中益乡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善。一套绵延 6 公里的景观谷地在“乡村地文化渲染+旅游产业唤醒”理念中,复原了中益乡的土家文化和乡村文化,同时融入红色主题游,打造旅游体验和文化教育复合功能空间,让它成为了被激活的中国传统村落人文宜居新样本。

通过乡村振兴复活传统村落和文化,提供一个区别于城市的美好生活样本,这是融创做乡村振兴看到的另一层重要意义。

4

做好教育帮扶,提供多样化教育支持,推动下一代看见美好

乡村化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乡村的教育资源和城市的差距却显而易见。因此,教育帮扶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教育扶智方面,融创将英苗培养计划带进大山,用教育的力量让龙塘的未来焕发生机,嫁接自身文旅及文化资源,打造“一进+一出+全面探访”的助学模式,更深度、长线地为龙塘等乡村的孩子提供多样化教育支持。

针对乡村学校教育设施、教学器材等硬件和课程落后、信息“软资源”鸿沟两大方面的不足,融创一方面通过捐赠教学器材、改善学校设施,提升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募集网上名校精品课程,搭建英苗书屋,邀请部分师生代表走出大山体验外面的世界,开拓师生视野,建立信息获取渠道和意识;此外,融创还通过教育基金方式给具备特定条件的学校、学生提供更多维度支持。

通过教育帮扶,让乡村的孩子亲身体会到爱心的温暖,发现更美好的世界,对未来抱有信心和希望,这是融创做乡村振兴的一点心愿。

相关期刊更多

博览群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光明日报社

民族论坛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中国航空旅游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