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卫生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一条:各单位使用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专用手机号与该团队捆绑,不随人员变更而更换号码;
第二条: 凡已正在使用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手机号码的人员进行业务联系时必须使用专用服务号码。
第三条:签约工作手机、手机号自领用之日起由专人保管,若丢失或损坏的应报告各单位及时办理,并由本人负责相关费用。
第四条:家庭医生签约手机、手机卡自领用起,使用人必须保持24小时开机,在手机发生故障(没电、被停机、手机丢失等)暂时不能使用时,可自行安排使用其他手机,并设置呼叫转接,通过微信群告知服务对象。
第五条:家庭医生签约专用手机使用后,应及时建立微信工作群,将服务对象纳入到群管理,通过群消息团队成员简介,联系方式,专业特长。每周定期健康管理知识,做好健康宣教,及时解答服务对象提出的健康问题。
第六条:严禁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微信群在群内广告,散播违法违规的信息以及与工作无关的聊天。
第七条:使用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手机、手机卡的人员,离职时需办理手机、手机卡交接手续,若出现损坏或欠费的由本人照价赔偿后方可办理离职。
第八条:家庭医生签约手机话费补贴由各医疗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补贴标准,原则上不超过100元。
关键词:基本医疗卫生;家庭医生;工作室;上海长宁
中图分类号:R197
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试图以政府直接供给的形式满足公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但公益性的提高是否会牺牲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一直是各种医改政策争论的焦点之一。而效率的改进则是以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可计量和可考核程度为前提,如果不能对服务提供者团队成员的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甄别和考核,就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作为全国较早的新医改试点地区,上海市长宁区一直试图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进行完善,特别是引入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之后应如何细化之以提高团队成员的激励水平是制度创新的关键点。新的制度必须有新的服务模式与之相适应,服务模式也决定了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的方向。
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是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的深化和发展。2011年4月,上海市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在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周家桥卫生中心”)成立。通过工作室这一服务载体的实践探索,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显然重塑和优化了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本文将对“家庭医生工作室”这一新兴服务模式的制度含义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005年起,以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引领的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抓住了卫生体制改革中“公益性问题”这一症结,并围绕着社区卫生公益性实施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国家新医改找到了重要突破口。2006年,国务院召开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方向、基本原则和执行框架。2010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先后提出“家庭医生”服务的概念。2011年国发〔2011〕23号文《国务院关于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从全科医生制度顶层设计上描绘了全科医生制度的蓝图。
2005年底,作为上海市首批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的长宁区,率先创新推广全科服务团队模式,并推行家庭签约制服务,但当时的服务基础、人才队伍、政策环境尚不能完全支持签约制服务;上海徐汇、闵行、青浦、金山等区也从2007年起开始从不同角度探索“责任制医生”的健康管理模式;2008年,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在区内试点居委责任制医生健康管理模式探索;2009年,家庭健康责任制工作纳入区卫生局重点工作,并制定《长宁区家庭健康责任制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区试点探索;2010年8月10日,在“城市与健康国际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首次提出上海将全面推行建立家庭医生制度;2011年,上海配合国家新医改方案,试点推进五项重点工作,试点家庭医生制就是其中一项,全市有10个区县参与试点工作。
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上海市最早试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社区卫生机构之一,早在2008年下半年,在全科服务团队模式基础上,开始实施全科医生居委责任制工作模式试点,并于2009年6月在中心全面试点。目前,中心家庭医生18名,分别承担19个居委会的家庭医生制服务。2011年4月,成立全市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陈华工作室”。
在上海尤其是长宁区,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未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内涵深化的方向和共识,国家对全科医生制度的设计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正当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探索热火朝天地进行时,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提出了“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概念,并迅速得到了政府、舆论的响应,业内的关注以及居民的认同。那么,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成立究竟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然,是一种可行的操作模式还是一种暂时性的炒作手段?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历程及家庭医生工作室成立的背景上进行分析。
二、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实践需要服务载体来适应
家庭医生工作室是社区卫生发展和全科理念深入实践的产物。社区卫生服务在国内起步较晚,大体经历了以功能转型为主的框架建设期、以公益性改革为主的体制机制改革期、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主的内涵发展期等三个时期,而在三个不同时期,卫生服务的载体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框架建设期期,地段医院、部分二级医院及企业医院等逐步转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逐渐成立了“三科一室”的工作模式,即医疗康复科、预防保健科、后勤保障科及办公室。然而,这仅仅是功能定位的调整,这些医疗机构的主要服务载体并未发生变化,仍然是内科、外科等专科。
(一)在体制机制改革期,社区卫生逐渐引入全科理念,提出“六位一体”的服务理念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居民健康干预
一、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数量相对不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主要是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员承担,她们先承担着在服务站的医疗工作,包括对病人诊断,进行静脉输液、肌内注射、换药。此外,还需入户为居家的病人提供上门服务。同时还承担着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宣传等工作。因此,人员相对不足。
2、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在社区工作人员中,医疗大多为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护理大多为退休人员,而预防保健专业人员更是缺乏。因此,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现象,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更为缺乏。而对家庭的概念,家庭的功能,家庭因素与健康及疾病的相互关系等知识则比较缺乏,不能有效地利用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缺乏相关的人际沟通技巧,心理学知识及独立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区卫生服务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在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没有严格要求医护人员进行有关的护理文书记录;对医护人员入户时所携带医疗物品及着装没有统一要求;对居家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没有进行检查督促与质量反馈。因此,在大量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没有留下文字记录,给研究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与科研工作带来不便。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控制只局限于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入户干预质量、健康教育成效缺乏监督机制,全凭着医护人员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来完成工作,但对技能上的差异及处理上的错误就不能及时发现。
4、对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力度不够:据社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调查显示,对健康指导及体格检查的需求量比较大,对家庭病床及上门护理和康复服务需求量相对较少。因为传统观念及宣传力度不够,居民对社区服务的人员素质,服务质量均不够了解,因此造成社区居民一些小病也往大医院,而不是先去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对策
1、充实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注意角色转变:根据卫生部新医改的精神,卫生部门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将工作重点从治疗护理工作转移到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加强社区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同时,我们还特别注重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角色转换,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尊重病人,帮助病人,与病人及家属建立伙伴式关系,而不是以专家自居,要树立无私的奉献精神,不计较工作时间,不计较个人得失,树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良好形象。
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通过培训将基层医护人员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通过半脱产,短期集中学习,自学,函授等多种途径,进行与社区服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训,除巩固原有的基本知识外,还增加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人际沟通学、健康教育学与促进学、康复护理学等知识,重视社区服务人员的能力培养,包括专科技能的训练,管理与指导能力与同行合作的能力。培养并提高工作人员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有较强沟通技巧,使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人员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关键词:城市贫困;医疗救助;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058-00
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Medical Assistance, MA)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与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向因疾病导致生活困难和对基本医疗服务缺乏支付能力的贫困家庭提供资金和政策帮助,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增强贫困人口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1]。我国政府于2005年正式启动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截至2007年上半年,全国城市共完成医疗救助232.5万人次,目前已有83.7%的县(市、区)开始了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着眼于改善贫困人口的健康和生活状况,对于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为了使城市医疗救助工作更好地为城市贫困家庭服务,实现其政策目标,有必要从需方的角度对救助制度的实施情况与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价。尽管目前有一些对卫生系统综合评价的文献,但很少有对医疗救助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的研究,特别是缺少建立在对多个城市救助制度和救助人群调查基础上的报道。因此,本课题从这方面开展研究,旨在对目前各地开展的救助试点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探讨适用于现阶段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评价方法与框架。
1.数据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对各地城市医疗救助政策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选取西南A市、华东B市、C市和华北D市作为样本城市。调研城市的选取原则一是考虑样本的一致性,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不应有较大的差别,四城市均为2006年在全国300多个城市中GDP前20名以内的副省级以上城市。二是MA试点进度大致相当,且当地救助政策有一定的代表性。确定调研城市后,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即区―街道―社区―住户,每市各随机抽取200户属于当地医疗救助对象的家庭。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调查员由公共卫生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担任,经培训后,在当地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协助下,对抽样家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2006年家庭的社会人口特征和收支状况;(2)2006年调查家庭的卫生服务利用情况;(3)2006年调查家庭的医药费用信息;(4)调查家庭对医疗救助的利用和评价。同时与当地负责医疗救助的民政工作人员访谈,收集当地MA政策的文件、工作报表、数据等,总结当地MA制度的主要特点。
1.3 资料分析
应用Epidata 2.1录入数据,SPSS13.0统计分析。本次共放发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67份,回收率95.8%,其中合格问卷745份,回收问卷的合格率为97.1%。
2.医疗救助综合评价框架与方法
医疗救助是由政府提供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持,对因疾病生活困难和对基本医疗服务缺乏支付能力的家庭提供一定经济支持的保障制度,目的是为了减轻这部分家庭的疾病经济负担,防止因病致贫,促进贫困人群的卫生服务利用。从制度的这一目标和内容出发,我们从救助的提供、目标人群对救助的利用、救助的效果这三个方面对城市医
疗救助的实施与产出进行评价分析,以此为基础形成医疗救助制度的综合评价体系。提供――利用――效果,这三个环节彼此关联,构成了医疗救助制度运行的全过程。
对医疗救助的评价实际是将医疗救助的实施结果与制度目标或对应的某种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比较回答以下方面的问题:当地的医疗救助制度是否提供了适宜水平的救助资金和救助政策;当地的贫困家庭是否能够有效利用救助政策;当地的救助制度减轻疾病经济负担、促进卫生服务利用的效果如何?在这样的框架下,我们建立起救助制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具体评价指标的选取遵循以下原则:
3.样本城市医疗救助试点的评价
运用上述评价体系,我们对抽样调研的ABCD四城市的医疗救助试点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考虑到目前同一城市的不同城区内救助政策和水平还有一定的区别,这里的评价结果仅限于反映所调研城区的制度。
3.1 医疗救助的提供评价
3.1.1 医疗救助的筹资水平
医疗救助筹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救助工作的正常运转,目前各地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就全国水平看,财政投入力度比较有限,2006年全国城市医疗救助平均筹资额为94.17元/人,同期城镇居民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600.9元/人。考虑到各地经济和物价水平的差异,本文根据调查结果,用调研地区人均筹资额占目标人群人均医疗费用的比例来衡量筹资水平,ABCD四城市分别为14.2%、11.6%、16.3%和9.2%。
3.1.2 救助资金的利用率
救助资金的利用率即一定时期内资金支出额占同期总的筹资额的比例,反映了在有限的预算下,救助资金的支出水平和利用效率。本次调研城市的救助资金利用率依次为62.8%、59.5%、66.3%和65.1%,总的来看四城市在资金利用率上差异不大。
3.1.3 次均救助水平
次均医疗救助额反映了所提供的医疗救助水平,由于各地门诊救助政策差异较大,不便比较,我们用次均住院救助水平作为评价指标。其中最高为D市3670.4元/人次,其余分别为A市2974.6元/人次、B市2633元/人次、C市3059元/人次。
3.1.4 救助的内容与范围
医疗救助制度包括哪些具体的政策是科学设计试点方案的关键,按照政策目标,一个合理的救助制度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与内容:
(1)以大病/住院救助为重点,同时兼顾门诊救助。几乎所有的试点地区都将对大病/住院医疗的救助作为重点,但对门诊服务的救助也有所关注。本次调研中的A市对门诊救助投入最大,但医疗救助和社会救助不同,疾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不同性质的疾病对不同的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和风险也不一。A市对所有低保户均每人每年发放100元救助金,在扩大受益面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浪费,一方面一些健康水平较好的家庭可能不需要救助,另一方面一些真正需要救助的家庭100元的标准可能又偏低。相比之下C市重点救助患有慢性病人群的做法更具成本效益。
(2)医疗救助应与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密切合作。医疗救助作为整个医疗保障网的网底,所提供的只能是低水平的保障[3],和保险与医疗机构之间紧密的合作可以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样本城市中A市的救助制度基本注意了和保险、医疗机构的协作,而D市的试点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予以考虑。
3.2 医疗救助的利用评价
3.2.1 制度的知晓率
医疗救助首先要由救助对象向街道提出申请,再经民政部门审批,因此城市弱势群体能否充分利用医疗救助,首先取决于他们是否了解这一制度,这与民政部门的宣传工作力度密切相关。四城市的抽样家庭对当地医疗救助试点知晓率依次为A市40.3%、B市33.1%、C市39.9%、D市52.4%。
3.2.2 目标人群的住院救助受益率
受益率是评价健康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住院救助受益率是所有救助对象中得到住院医疗救助的家庭的比例。四城市的抽样家庭住院救助受益率依次为A市11.3%、B市14.9%、C市16.4%、D市10%。
3.2.3 制度的可及性
健康保障制度的可及性是指保障制度覆盖人群的广泛性,以及保障对象利用健康保障服务的方便程度。在既定的政策框架下,只有广泛覆盖全部目标人群的制度,才能够实现社会保障的目的。同样,如果一个制度实现了广泛覆盖,但是,当参保人获得保障服务时非常不方便,需要克服种种限制,这种保障制度的可及性就受到削弱。
(1)制度覆盖的广泛性
目前各地在进行救助试点时主要考虑了三类人群:低保户、收入在低保标准以上的低收入户、其他困难群众。低保线在政策研究和基层工作中常作为实际的官方贫困线,作为利贫性的医疗保障制度,收入在低保线以下的家庭理应成为主要的目标人群。但由于目前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加上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实际因病需要得到救助的家庭远不止低保家庭,那些低保边缘户或低收入户也应被纳入救助范围,同时在能得到的救助内容上和低保户应有所区别。本次调研的城市均将部分收入在低保水平以上家庭纳入救助对象。(表1)
(2)目标人群对制度可及性的评价
可及性原则是站在受益人的角度衡量制度的优劣。在对贫困家庭的问卷内容中包括了总体上制度是否方便利用以及不方便利用的原因等问题,结果所有调研家庭中认为制度比较方便利用的比例为:A市81.1%、B市81.8%、C市65.2%、D市77.4%。对于不方便利用的主要原因,不同城市的调查结果相似,最常见的为救助病种范围太小,其次为救助起付线太高、自己没钱垫付等。
3.3 医疗救助的效果评价
3.3.1 对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
我们以总的医药自负费用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来衡量经济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用医药自负费用超过可支配收入的40%来衡量灾难性医药支出的发生,各国可自行调整这一标准[4]。我们通过比较救助实施前后卫生支出大于40%收入水平的家庭数来评价医疗救助对疾病经济负担的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样本地区救助试点对贫困人口疾病经济负担有所减轻,但效果还不够明显。
3.3.2 目标人群对减轻疾病经济负担效果的评价
贫困家庭对医疗救助的效果是否满意是评价救助工作的内容之一,我们将认为当地医疗救助对于减轻家庭疾病经济负担会“很有帮助”或“有一定帮助”的家庭视为满意,回答“基本没有帮助”或“完全没有帮助”者视为不满意,结果D市调研家庭满意率最高,为90%,其余地区分别为A市65.8%,B市70.6%、C市66.2%。总体看还是优于可观指标,可见尽管救助的受益人群只是一小部分,对疾病负担减轻也有限,多数贫困家庭还是对制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很多访谈对象表示救助的开展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心。
3.3.3 试点开展后卫生服务利用的改进
促进卫生服务利用是医疗救助制度的政策目标之一,我们在问卷调查中询问了被调查家庭救助试点开展前后卫生服务利用水平的情况。凡回答经常或一直有家庭成员患病应就诊而未能就诊者,视为发生应就诊未就诊,结果如下表所示。
3.3.4 目标人群对制度公平性的评价
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不仅完善了保障体系,而且改进了健康的公平性和卫生系统的整体绩效,制度的公平性也是考察评价试点工作的内容之一。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贫困家庭对救助制度的公平性比较认可,觉得“很公平”或“比较公平”的家庭数ABCD四地区依次为76.3%、77.9%、75.1%和90.3%。
4.结论
我们从医疗救助的提供、利用、效果三个方面综合评价了目前进行的城市救助试点工作,其结论和政策建议概括如表5所示。
通过对不同地区救助制度的评价,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在各地试点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如筹资水平普遍偏低、资金利用率可以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对医疗救助还不够了解等。我们认为通过本文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助于对各地开展的城市医疗救助试点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缺陷在于由于缺少基层单位关于医疗救助统一完整的数据和资料,加上其工作牵涉部门较多,与新农合或城镇医保相比医疗救助在试点探索中各地政策差异较大,因此未能在上述框架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相信随着医疗救助工作的不断推进,在以后的研究中将作进一步改进。
基金项目:中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与贫困救助项目(UHPP)基金.
参考文献:
[1] 李小华,董军. 医疗救助的内涵、特点与实质[J].卫生经济研究,2005,(7):9-10
[2] 吴任慰. 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医疗救助体制 [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31-34.
[3] 王保真,李琦. 医疗救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J].中国卫生经济. 2006,25(1):40-43
[4] Kei kawabata, Ke xu, Guy carrin. Prevent impoverishment through protection against catastrophic health expenditure[R]. Geneva. Bulle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8)[作者简介]练乐尧(1977-),男,江苏人,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长效管理的基本要求
1.合理设置垃圾箱、垃圾收集池、垃圾处理点,做到垃圾及时清运。
2.村庄道路路面整洁,无杂、脏物。
3.房前屋后整洁干净,无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
4.农户家内整洁有序。
5.家禽、家畜实现集中饲养或圈养,无家禽、家畜粪便污染。
6.公共场所、绿化地、文体设施整洁。
7.公厕清洁卫生,无露天粪缸。
8.生产、生活污水基本达标排放,沟渠通畅无垃圾淤泥。
9.池塘、河道水体保持清澈,水面无漂浮物。
10.村民卫生意识良好,自觉落实门前门后三包,维护公共卫生。
二、长效管理的工作任务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卫意识。各村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健康教育、环卫意识教育和法制教育,全年集中宣传教育四次以上;将环境卫生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深入开展农村万户大整治,根据农户家内家外环境整治美化状况、卫生保洁三包情况以及家庭文明程度评选农村和谐家庭并予以授牌。每200户评选一户五星级和谐家庭,二户四星级和谐家庭,三户三星级和谐家庭。五星级和谐家庭奖励200元,四星级和谐家庭奖励100元,三星级和谐家庭奖励50元,来促进居民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参与环境整治与管理的自觉性。
2.加强队伍建设,明确责任要求。各村要落实卫生主任或卫生专管员,并实行责任包干制度。
(1)党员干部实行包片区、包路段。负责所包片区、路段的检查和督促,确保本片区、路段的整洁。
(2)妇联协同实行门前门后三包制度、一包卫生:负责清扫门前地面的垃圾,保持经常性整洁;清除痰迹、污物、污水、粪便和损坏环卫设施的行为。设置符合规范的废物箱储存垃圾,不得将垃圾堆放(扫入)道路旁。二包绿化:按照规划布置、种植、管护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制止攀折树木、依树搭棚、践踏草坪、损坏树木和绿化设施及擅自占用绿地等行为。三包秩序:维护门前或周围的村容市貌;制止乱堆乱放、摆设摊点、乱停车辆、乱搭乱建、乱贴乱挂广告标语及其他违法行为。不倚门设摊,不乱吊挂商品、乱竖乱挂牌匾。
(3)要配备卫生保洁员,明确职责,一是做好垃圾的收集工作,保证垃圾及时集中到村垃圾房内,便于与镇级清运相衔接。二是做好责任区内的保洁工作,实行全天候保洁,确保保洁质量。
三、长效管理的保障措施
1.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将环境卫生长效管理与环境卫生状况列为各村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与各村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分解落实年度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明确考核内容和要求。
2.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各村设立举报电话.鼓励投诉、举报环境卫生“脏、乱、差”突出问题;接受投诉、举报的情况,列为平时暗访内容;对整改不力的,在年度综合考核得分中从重扣分。各村也要设立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3、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对全年每季(四次)考核成绩都列最后3名的村,政府将对村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诫勉谈话;村主要领导要向镇党委、政府处作出书面检查。对被新闻媒体曝光或受到上级通报批评的单位,以及年度综合考核成绩最后3名的村,取消文明单位评比资格,确保长效管理目标的落实到位。
4、开展评比活动。镇每月不定期检查考核,由分管领导带领镇基层基础设施办公室人员及各村卫生主任或卫生专管员对村的环境卫生进行综合考评,并当日集体讨论后结出得分和名次;每季度最后一个月检查考核后一并结出季度得分和名次,并下发环境卫生检查考核情况通报。对季度考核成绩前5位的村及成绩后3位的村在《古山简讯》进行通报,并在镇宣传电子屏幕滚动公示。
5.组建检查考核班子。镇建立基层基础设施办公室,落实专门的办公场所,建立专职的管理队伍,配强工作力量。进行对辖区内村庄、主要道路、主要溪流、主要公共区域的卫生长效保洁以及绿化、道路、排污管网、路灯维修等工作的监督管理和协调。并根据市有关规定对长效保洁村实行“每日自查、每月定级、每季抽查和每季兑奖”的卫生长效管理办法。
每日自查:每个村都要建立保洁工作检查台帐,由村卫生监督员对卫生保洁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卫生保洁员按要求做好保洁工作,并做好登记。
每月定级:镇要建立农村保洁工作台帐,经常性检查监督农村卫生保洁工作。一月一次由镇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进行定级。
每季抽查:市相关部门每月将对我镇农村保洁工作进行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