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应急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1年末,3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编员工855人,其中信息科技人员48人,占比5.6%。信息科技人员兼岗现象严重,大量兼岗人员并无科技背景,只通过短期技术培训,履职能力有限。按照监管要求和安全岗位职责分离原则,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专业科技人员不应少于三人,但实际上被调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均达不到这一要求。总体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息科技管理简单、粗糙,超过60%机构直接沿用了发起行的规章制度,导致制度与实际脱节、决策流程不畅、办事效率底下,相关要求难以有效落实到工作中去。
科技治理缺失,系统功能简单
一是信息科技治理架构缺失。3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除2家外资银行发起组建的村镇银行外,其余均未设立独立的信息科技部门,信息科技处于无人员、无制度、无落实的“三无”状态,更谈不上“三道防线”建设。二是科技规划不明确。没有明确的中长期信息科技发展规划,对信息科技建设模式、标准等缺乏总体安排和长远考虑,加上投入不足,致使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和重要系统硬件平台对业务拓展、增值服务、经营决策等难以提供有效支持。三是系统功能简单。主要是核心系统功能简单,灵活性不足,支持“地方特色”业务能力受到限制。30家新型农村机构中有19家机构未开通ATM业务,所有机构均未开通POS、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业务,仍以传统柜面业务为主,2011年电子渠道交易笔数替代率为7.4%,明显低于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55%的平均替代率。
潜在的风险
(一)运行维护水平明显落后
被调查3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18家未落实机房专人值班,26家未落实7×24机房值班,仅有4家能够落实双人值班,所有机构均未设置信息安全员岗位,缺乏明确的安全管理制度,仅凭经验与口头约定。在运维技术方面,目前银行普遍使用的安全监控、网络监控、系统和设备监控等技术手段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是空白,运维仍然依靠工作人员经验判断,处置风险的精确度和效率明显不够。
(二)应急管理建设严重不足
从调查来看,3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急管理建设严重缺失,绝大多数机构未建立应急管理组织,缺少基本的应急管理制度,部分机构虽然沿用发起行的应急管理制度,但与实际脱节。如多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直接沿用了发起行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情景假设、预案流程、相关准备与实际不符,缺乏操作性。在过去3年中,被调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进行应急演练36次,很少涉及信息科技。
(三)过度依赖外包潜存风险
30家被调查机构中6家机构将科技工作完全外包,23家机构部分外包,外包给发起行有12家,外包给第三方公司17家。总体上呈现过度依赖信息科技外包,无法自主进行系统功能拓展,制约了业务创新和发展,更主要的是外包人员管理风险、业务连续性风险、数据及客户信息安全风险和法律风险等逐步显现,这些风险不仅影响其业务发展,对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存在很大隐患。
(四)信息安全隐患比较突出
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安全整体水平落后,另一方面服务对象“三农”客户安全意识薄弱,二者叠加效应使得信息安全风险敞口较大。一是信息安全组织架构不健全。所有机构均未建立信息安全管理部门,无人负责信息安全管理与监督,岗位制约机制不健全,存在潜在的道德风险。二是安全管理制度未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未建立,少数照搬发起行,未按照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进行调整。三是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所有机构均无法满足最基本的双人操作要求。以某村镇银行为例,该行单机版核心系统存放于本地,核心系统管理员兼任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单一操作员控制了整个业务的各个环节,风险集中度高。
对策
(一)尽快明确两个政策
一是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明确组建时信息化工作最低要求,确保开业时信息科技基本保障,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二是尽快研究出台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管理和风险防范的政策、标准和规范,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及时将监管意见和意图传达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逐步规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和风险防范工作。
(二)协助理顺两个关系
一是建议出台相关政策,理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发起行的关系,明确各自在信息化建设中责任和协作流程,尽快改变发起行“又管又不管”的局面。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势单力薄”,在与电力、通讯等行业联系中明显处于弱势,工作很难推动。建议推动银行业协会等部门组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同与相关单位接触,以提高话语权,协助逐步理顺与相关单位业务协作关系。
(三)帮助建立两类系统
一是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发展,其业务系统建设也将不断推进。建议探索推动建立系统共建模式,以地域或发起行为单位,统一开发相关业务系统,然后按照开发成本和使用机构,分摊费用,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开发费用、充分体现系统开发的规模效应,也可以大大提高业务系统质量,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发展。二是统计报表报送系统单家机构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建议组织力量统一开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统计报表报送系统,在降低系统开发成本的同时,可以大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四)扎实推进引导工作
一、检查情况
㈠ 检查组历时6天分别对景洪市交通局、勐海县交通局、勐腊县交通局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其中抽查景洪市4个项目;勐海县4个项目和石场1处;勐腊县3个项目和石场1处,预制场1处。
㈡ 三县(市)交通局都分别与所辖的各项目部签订了《安全生产合同》、安全生产许可合格有效,自XX年以来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指标控制在上级要求的范围内,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
㈢ 勐海县交通局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人员职责明确,安全组织机构健全,建有各种应急预案、会议记录、检查记录、安全简报、安全操作规程等,内业安全台帐基本健全。
二、存在问题
㈠景洪市交通局
⒈未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框图,内业安全台帐另散不规范,痕迹化管理意识不强。
⒉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施工沿线安全警示标志不全,应急预案未进行演练,安全培训教育记录不全。
㈡勐海县交通局
⒈未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构图,劳动保护、安全经费投入无明细记录。
⒉施工沿线安全警示标志不全,石场高空操作平台安全防护不够,现场施工作业人员不戴安全帽。
㈢勐腊县交通局
⒈未建立安全保障管理体系框图,内业安全管理台帐不全,痕迹化管理意识不强。
⒉预制场现场施工管理混乱,制砖机无操作规程,电线另乱裸露无配电箱,工作人员穿拖鞋,不戴安全帽,无安全警示标志。
三、下步建议
㈠ 建议各县(市)交通局认真做好监督、检查、指导工作,完善内业安全管理台帐,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即:思想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经费保障体系。
一、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由各县区政府负责,对气象信息员名单再核实,11月底前报到市应急办和市气象局,要选聘有责任心的村干部、志愿者担任信息员,要切实能发挥信息员作用,每个村、社区、学校至少有1名气象信息员。县政府和应急办每年组织气象信息员培训、气象局负责培训内容。气象信息员需掌握本村住户、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等情况。气象信息员通过手机短信接收市、县气象局发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过喇叭广播、走访、电话等方式通知各有关农户、居民。对已经发生的气象灾害,通过电话将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灾情报告市县气象局。市气象局需掌握最新的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变化情况,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气象信息员。
二、加快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
各县选取1个村作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提供实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等)建设示范点,可以利用已有的远程教育培训站、农村信息服务站等,在原有站点基础上加挂“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有固定场所(可容纳村民前来咨询,有科普宣传橱窗);有信息设备(电脑、宽带网络、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有信息员(能及时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有管理制度(公示服务项目、开放时间、信息员职责和考核指标);有服务内容(接收和广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登陆气象信息服务网、更新科普宣传板报橱窗、参与气象灾害调查、反馈农民的意见)。
三、开展县级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区划
各县区牵头,组织气象、国土、水务、民政专家,开展调查,摸清气象灾害危险区域、适宜安置点,制作重大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旅游区气象灾害分布图。滦平县作为示范县,今年底完成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实现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延伸到乡、村。
四、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是指对某个乡镇是否具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意识,是否能自发进行灾前、灾中到灾后各项防御工作进行综合考评认证。各县按照认证标准,逐一落实考评内容,滦平作为示范县,今年底前完成认证,由气象局和市应急办负责对滦平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和认证,争取其他县明年通过认证。认证标准:有健全的组织、掌握气象灾害风险状况:有专门小组全面负责乡镇气象防灾减灾事宜;有一名乡镇负责人分管,有气象信息员承担相关工作;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有一支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掌握乡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重要设施、危险地区、气象灾害风险图、弱势民众、防灾减灾资源(避难场所信息、防灾减灾专家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畅通:有多种渠道(显示屏、大喇叭、电话、手机等设备)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能通知到乡镇每户居民。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乡镇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和应急队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对弱势群体救助措施,乡镇气象灾害避难图(包括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临时安置场所、消防和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定期科普宣传、民众有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基本技能: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电子显示屏等公共场所或设施开展科普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定期印制分发乡镇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材料。居民知晓本乡镇的避难场所和行走路线、气象预警信号含义;居民掌握气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防灾基础设施齐备:每个乡镇至少1套天气自动监测设施、并能正常传输数据;应急避难场所有明确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等信息、路口设置醒目的指示牌引导居民快速找到避难所;乡镇储备必要的应急减灾物资。有工作制度:建立相关人员、气象防灾减灾设施维护的管理制度,建立两卡发放制度(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发放给防御责任人和信息员,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发放给乡镇居民);定期进行气象防灾减灾检查;建立气象减灾工作档案。
五、做好新增加密自动气象监测站规划
各县区政府负责组织气象局、水务局、水文局、国土局、交通局,在现有自动气象站基础上,选择重要工程区、重点流域、地质灾害频发点、人口集散地、重要交通干线,布设自动气象监测站,各县在11月底前将自动气象监测站布设规划图、预算、安装进度报市气象局汇总提交市政府,此项工作争取列入“十二五规划”。
[关键词]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配套制度;制度框架
[作者简介]杨 涛(1973—),男,高级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移民局;(河南郑州 450003)左 萍(1963—),女,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黄河水利委员会移民局。(河南郑州 450003)
自《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以下简称国务院17号文件)颁布实施以来,中央和各地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后期扶持政策配套文件,这些政策的实施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发展,提高移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这些配套文件尚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以构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配套制度框架体系。
一、现有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配套制度
笔者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对中央和部分省(区、市)已颁布的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的主要配套文件进行整理,主要制度有:移民人口核定登记工作管理办法、移民人口自然增减核定管理办法、关于后期扶持方式的意见、后期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后期扶持结余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库区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大纲、规划实施管理办法、项目扶持管理办法、项目公示办法、项目验收评价办法、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办法、内部审计办法、后期扶持政策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宣传提纲、移民稳定和移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这些配置制度从编制到实施无不体现出规范性、公开性、参与性、保障性及监督性的特点。
二、现有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配套制度之缺陷和不足
(一)缺乏系统性
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涉及部门多、层面广,这就要求配套制度能够涵盖多领域、多部门,但是目前配套政策多是来自于发改部门、财政部门、移民部门,而且有的地方只是通过移民部门,从移民管理的层面来制定一些配套文件,没有涉及其他部门和层面的政策性文件,权威性、约束性不够。
(二)缺乏稳定性
国务院17号文件颁布以后,为了快速推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应急性制度,其中大多数配套文件是暂行办法,而且还有许多是以“通知”的形式下发,缺乏稳定性。
(三)缺乏制约性
制度的主要特征就是规范性和制约性。制度不但强调强制性,而且还要有激励性、惩罚性。目前有些现行的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配套文件只强调强制性,缺乏激励性、惩罚性的措施。
(四)缺乏操作性
有些现有的后期扶持政策实施配套文件相对规定较为笼统,没有细化的、可操作性的标准、程序等,从而导致不同的实施单位在规划实施中理解各异、各行其是。
(五)缺乏预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关规划的全面实施,凸现有些配套文件在当时制定时缺乏预见性,已不合时宜,不能指导当前和未来的规划实施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
三、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配套制度框架体系
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配套制度框架体系,是指由若干与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相关的政策文件组成的、层次清晰、类别分明、结构严谨的整体性的制度组织形式。
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配套制度框架体系应涵盖人口管理、规划管理、资金管理、项目管理、监督管理、保障措施六个方面。
(一)人口管理制度
目前,中央已颁布了《关于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工作的意见》、《新建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暂行办法》,对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工作进行了规定。国务院17号文件指出:对于移民人口的自然变化采取何种具体政策,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决定。各省(区、市)按照中央的要求也制定了相应的移民人口自然变化的政策,但为保证政策的统一性,建议中央出台《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动态管理办法》。
(二)规划管理制度
目前,水利部已颁布的两个规划的编制大纲对相关规划编制、报批作了规定,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定技术性、更具有操作性的相关规划编制规程;目前研究制定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统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分别对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的统计工作、档案管理工作做了规定,各地应按照颁发以后的办法制定相关规划实施工作的统计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办法。对于年度计划执行管理方面,中央没有出台相应规定,需要抓紧制定。
(三)资金管理制度
资金管理制度是后期扶持政策实施配套制度框架体系的重要环节,主要涉及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征收、使用和管理。
目前,中央已颁布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结余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对后期扶持资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做了规定,各省(区、市)也根据中央的要求制定了本区域的后期扶持基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后期扶持结余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库区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国务院17号文件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通过提高0.5厘电价加价资金,统筹解决小型水库移民的困难和在建后期扶持项目的后续资金投入。现在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已征收了0.5厘电价加价资金,但中央层面缺乏相应的政策规范。
在实践当中,对资金管理方面还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有的省(区、市)参照处理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工作时期制定的《库区建设基金县级报账制实施办法》、《库区建设基金会计核算办法》制定了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县级报账制、会计核算办法,进一步加强了资金管理,积累了好的经验。但有的省(区、市)还没有相关的规定,导致资金使用管理混乱。因此,中央应出台县级报账制、会计核算办法。
(四)项目管理制度
项目管理制度是后期扶持政策实施配套制度框架体系的关键制度,主要涉及规划项目前期文件的编制和审批、项目年度计划管理、项目资金管理、项目公示和参与、项目实施建设、项目运行管理、项目验收、项目标志牌设立、评价等。
目前,中央层面还未出台后期扶持项目管理办法,而各地在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做法不一,有的省(区、市)在项目实施中积累了好的做法、出台了好的制度,有的省(区、市)还未制定相应的项目管理办法。随着项目规划的全面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如何建设、运行、维护,生产开发性项目如何建设、运行、收益分配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央应出台项目管理办法,为各地顺利开展项目实施提供制度支撑。
(五)监督管理制度
监督管理制度是后期扶持政策实施配套制度框架体系的重要制度,主要涉及规划的督导、稽察、审计和监测评估等监督检查手段。具体来说,主要内容包括:相关规划实施稽察管理办法、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内部审计办法、违反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征收使用管理规定责任追究办法、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工作管理办法等。
目前,中央已颁布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规划实施稽察暂行办法》、《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资金内部审计暂行办法》、《违反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规定责任追究办法》、《关于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工作的通知》对监督检查进行了规定。有的省(区、市)也制定了监督检查方面的办法,但还需根据中央在监督检查方面制定的规定完善本省(区、市)的监督管理办法。
(六)实施保障制度
实施保障制度主要涉及组织机构、宣传工作、维稳方面,主要内容包括:移民后期扶持联席会议制度、移民后期扶持宣传工作办法、预防处置大中型水库移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项目规划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筹措办法等。
目前,中央颁布的《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宣传提纲和国发[2006]17号文件政策解答》对移民后期扶持组织机构、宣传工作做了规定,并对组织机构、宣传工作、社会维稳、地方配套资金筹措提出了制定办法和方案的要求。各省(区、市)制定了移民后期扶持联席会议制度、宣传工作提纲、预防处置大中型水库移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还应制定项目规划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筹措办法,以保证规划实施有充足的地方配套资金。
探索三种监管模式。主要是解决部门“谁来管、怎样管”的问题。首先是设立监管机构。市政府在乡镇设立了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办公室。办公室隶属市食安委办公室,受乡镇政府双重领导。办公室在各村下设协管站。办公室的职能是组织、协调乡镇、村社与各职能部门之间开展工作,起到了乡镇政府和市食安委办公室的双重“抓手”作用。第二是实行特派员制。市政府从购买的公益岗位中公开聘用了15名有一定工作经验、文化素质较高、责任心强的下岗人员或复员军人做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特派员,兼任乡镇综合监管办公室主任,由市食安委办公室直接管理,负责乡镇食品安全曰常工作。实行特派员制,解决了乡镇食品安全工作无专人负责的问题。第三是建立部门互动机制。建立了职能部门与乡镇综合监管办公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探讨解决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市农业、牧业、质监、工商、卫生等十三个部门确定专人,设置专用电话与乡镇综合监管办公室保持联络和沟通,便于随时接待群众举报投诉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做到快速反应,确保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处理和解决问题。
建立五项保障措施。主要是解决工作“难落实、落不实”的问题。
一是建立责任制。市政府与乡镇政府、各职能部门签订了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并建立严格的考评办法,实行“一票否决”制,落实了领导和部门责任。
二是强化宣传措施。在乡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办公室设立了宣传站,各村设宣传员。采取农民夜校培训、科普大集、设置宣传板报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农民宣传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增强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三是建立群防群治监督网络。在全市乡镇聘请了360多名监督员和信息员,实行有偿奖励机制。对提供重要、及时、有价值的信息给予合理报酬。使监督网络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又做到人性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