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传播特点

新媒体传播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传播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媒体传播特点

新媒体传播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网络媒体;特点

新媒体,是指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体之后,出现的第四和第五媒体:互联网媒体和手机媒体。新媒体各有特点,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很大差异。彼此不断地相互渗透、兼容、融合,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一、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优势

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带有革命性的媒体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们进入了信息传播的网络化时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信息化趋势的迅猛进展,社会对新闻信息需求剧增。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新闻传播方面的优势:

1、多媒体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符号进行新闻传播,打破了与传统媒体之间所有的界限,使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这种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改变了报纸、杂志等浪费自然资源的情况,是新闻传播的巨大进步,使得新闻能够在视听等方面让受众得到更多的信息感受,实现了新闻多媒化的信息传播。

2、双向互动性。传统媒体将新闻信息硬“推”给受众,而在新媒体上,受众可以按自己意愿进行选择,“拉”出所需新闻信息,彻底改变了“传、受者”的关系。受众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人际”传播信息的状态。新传媒可以实现传播者与受众有效快捷的沟通。但在新媒体上,从先进的信息技术上讲,能够做到人人都可以信息,可以浏览信息。

3、信息容量巨大。新媒体提供了受众接受更多新闻信息和自愿新闻信息的机会,实现了社会化新闻信息交流平台的构建。突破了传统媒体新闻信息滞后和不全面的缺点,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由传播者到受众的单方向新闻传播模式。我们可以实现通过制做相关新闻、再制作新闻专题、在制作新闻资料,一步步地把由新闻引发的社会效果做得完整而且深入。除了新闻信息容量大之外,新媒体还有很多其它特点,比如:可以准确快捷的查询以前的新闻信息、查询相关的新闻新闻和背景材料等等都非常方便。

4、超越时空的开放性。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类第一次能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间,人与人之间进行新闻信息的自由传播和交流。受众可以在新媒体上,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跨越时空地同在线的任何人进行新闻信息交流,聊天通话、视频播放、文字谈话、群体讨论等等,方式不限。新媒体没有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加工新闻信息。与报纸、广播、电视相比,只有新媒体才能真正具备可以随时信息。报纸版面有限,放行时间慢,广播电视有时间性限制及容量限制等等,而媒体没有时空的限制,实现新闻信息的24小时。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是线性的,而互联网的新闻报道是非线性的网状传播的。这也就让新闻传播更加具有时效性并实现社会公众开放式的参与。

5、内容个性化。从新闻传播的内容上看,新媒体更富个性化色彩,并向“个人化”的方向发展。传统意义上说,大众媒体由“一对多”模式正向“多对多”模式和“一对一”的模式发展,新媒体可以实现向特定的一个人特定的新闻信息,许多新闻热点和社会舆论皆从网上开始而起,如“郭美美炫富”、“表哥杨达才”等等,都是由新媒体兴起,最终形成网络舆论的·热点,进而影响到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极大兴趣,对社会现象和人生态度的深度思考。

二、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弊端

近年来,新媒体用户正以最快的速度每月都向上大幅飙升,无愧于被誉为21世纪最耀眼的传播媒体。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宣布,互联网成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大众媒体之后为第四传播媒体。互联网突破了以往大众传播媒体,新闻单向传播的模式,使得新闻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互动的特性。在全新的多媒体时代,互联网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新媒体也同时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1、无明显的传播方和接受方。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的传播学观点,就是新的传播媒介诞生,都会给人体带来新的延伸,从电视到互联网,技术上的进步可以列举出千条百条,但它使得受者和传者都各自独立,它们之间的依附性正在逐渐地消失。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传统媒体日益失去年轻的读者,传统报业陷入困局,业内就有关报纸前途命运而发出的各种危机论调纷纷出现。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传媒市场,影响力日渐下降的传统报业,选择了一条与新媒体相互融合的发展新道路。

2、垃圾信息泛滥。人们共知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比如:垃圾邮件、虚假信息、失实信息、过时信息等等。据统计我国网民每年接收电子邮件约500亿条,其中垃圾邮件竟占300亿条,为60%。垃圾邮件对电信安全、用户的利益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散布的各种虚假信息或有害信息,对青少年身心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从我国现行法律角度上看,垃圾短信骚扰并侵犯了公民的安宁生活,是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权的表现

3、侵犯知识产权。在互联网侵权盗版现象十分猖獗,很多网站都未经授权,支付费用就去大量转载报纸和杂志的新闻报道,来增加自己网站的点击率。日见红火的网络博客也成为网络侵权的灾区,社会公民在博客上发表的个人文字、拍摄的照片等都拥有知识产权,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站,如果未经本人授权,擅自使用他人的照片、文字,属于知识侵权行为。但是,网上资料具有可修改性,如果没有及时保存好有关的证据,就会陷入明明知道自己被侵权却无证可举的尴尬境地。

4、可信度不高,选择新闻信息困难。新媒体上信息量大,鉴别信息困难。由于开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打破了我国原来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信息的局面,使不同渠道,不同立场,真实程度难辨甚至完全虚假的新闻信息泛滥。在新媒体上大众实现了新闻信息权,任何人都可以以新闻信息传播者的身份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信念等,相当于一个网状的对等传播模式,这就为大量的虚假新闻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对虚假信息甄别和不利信息的及时处理变得非常棘手。由于信息者可以是假名,并且信息商和各种论坛非常多,对不良信息的阻截效率低下,对流言和恶语无法有效及时地制止,有的甚至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5、接收形式的限制。新媒体的新闻传播虽然优势多,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人们必须借助屏幕才能实现阅读,而且视距有限,老人和小孩会受到限制,这就影响了新闻传播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的特点使其在新闻传播方面,我们认为是利大于弊。“沉默的螺旋”理论将不再适用,网上发表言论可以使用匿名,摆脱了社会地位、权力角色的局限性,可以抨击所谓的权威和精英人物,是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传媒。

参考文献

新媒体传播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媒体;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控制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94-03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自媒体传播形态的多样性,如以图文为主的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和以视频为主的播客等,目前博客、播客、微博成为中国主要的自媒体平台。文章在解析自媒体内涵的基础上,对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传播控制等信息传播特点加以探析,从而深化对自媒体信息传播规律的理解。

一、自媒体内涵解析

自媒体这一概念源于美国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2001年9月28日,他在个人博客上首先提出了journalism3.0的概念。根据他的分类,journalism1.0指的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是单向的线性传播形式;journalism2.0指的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以及新闻门户网站等,这一阶段的新闻传播速度更为快捷,但仍然是一对多的新闻传播形式;journalism3.0指的是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点对点的、双向互动的新闻传播形式,这一时期的新闻传播主体由专业传播机构转为普通公民。2003年1月,他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上发表了《下一代的新闻业:自媒体来临》(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here comes ‘we media’)的文章。2004年7月,丹?吉尔默出版了他的专著《草根媒体》(We the Media - grassroots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本书探析了未来新闻业的转变,认为普通公民将成为新闻制造者。

由上可见,丹?吉尔默先后提出了自媒体(we media)与草根媒体(we the media)两个术语,区别在于定冠词the,由此也暗含了自媒体与草根媒体在新闻主体方面的区别,即自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是非新闻工作者,而草根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是非新闻工作者中的普通公民,不包括政治人物、娱乐明星等社会知名人士。由此可见,自媒体的覆盖面大于草根媒体,因此笔者倾向于使用自媒体。目前国内学界将自媒体与草根媒体(grassroots media)、公民媒体(citizen media)、参与式媒体(participatory media)等交换使用。

笔者认为,所谓自媒体(we media),是指传播者通过互联网这一信息技术平台,以点对点或点对面的形式,将自主采集或把关过滤的内容传递给他人的个性化传播渠道,又称个人媒体或私媒体。不同于大众传媒组织化、机构化的传播特征,自媒体强调传播者的主动性和传播内容的个性化与自主性。对信息时代的传播方式,传播学鼻祖施拉姆早就做出预测,“这个革命的信息时代的一个趋势是……更多着重点对点而不是点对面的传播,和个人越来越大的使用‘媒介’的能力而不是被‘媒介’所利用”[1]。

二、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者:由被动的受众到积极的“产消合一者”

新媒体传播特点范文第3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媒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完善,特别是在全球化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媒体产业迅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新闻媒体的文化传媒功能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并增加了新的社会主体身份,在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扮演起现代教育者的角色。而且,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实施,新闻媒体传统社会文化传播功能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同时,又呈现出其作为现代教育者的新的功能特点与独

特性。

1 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的特殊性

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所具有的特殊教育功能,在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领域,都没有明确的阐述与说明。在传统社会文化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出,新闻媒体实际上还具有教育的功能,特别是伴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新闻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的身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首先,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的主体,不仅包括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还包括现代的如互联网、手机终端等。在引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还具有监督社会生态体系、服务大众文化娱乐等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在日常的传播活动过程中,由于受自身特点的限制,以及传播客体所处的社会即时背景与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完全的呈现所有事件。而且新闻媒体本身作为社会文化舆论的引导者,代表的是公众的主流意识,因此在对信息的选择、信息的加工报道方面,必然会以社会文化舆论为导向。

其次,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针对的教育客体更加广泛。这也就无形中提升了新闻媒体发挥好教育功能的难度,一方面新闻媒体要在现代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下,抓住所有机遇与挑战,充分发挥其原有的新闻传播功能,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多的争取受众,最大化的发挥其教育功能。根据信息传播的然率公式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信息的接受通常是由一定的选择性的,与需要浪费更多时间获取的信息相比,更喜欢接受花费时间较少,更容易被理解的信息资源。因此,在现有的社会生活语境中,新闻媒体要想获取更多的受众,即现代教育对象,就必须最大可能的降低教育客体媒介接触的时间及物质成本,同时提高教育客体对新闻媒体传播教育内容的满意度。

除此之外,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主体,其教育内容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与传统教育主体为学生传授单一的理论知识或特定的技能水平不同,新闻媒体作为现代信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特殊的教育者,无形中就会对人们的思想言行、价值取向等起到一定的影响。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说,新闻媒体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本身就具有教育和引导人们的思想价值、社会理念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来看,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原本已经具有特定的教育功能。

2 新闻媒体在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发挥教育功能的特点

新闻媒体发挥现代教育功能的实质就是通过对社会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传播力与社会公众影响力,从而达到引导和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目的。新闻媒体在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本质上是其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所具备的一种特有的功能。而且由于新闻媒体传播信息来源的权威性,传播过程的专业性,以及媒体受众的广泛性等特点,使新闻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媒介比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具有影响力。新闻媒体对某一事件的关注报道,促使受众对事件本身以及事件相关事件进行广泛讨论,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促进事件本身的解决或相似事件的规避。

与传统教育形式不同,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特点的发挥是建立在新闻媒体本身所特有的作用机制与作用方式之上的,主要具有非线性、隐含性、两面性的特点。

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非线性特点主要是指新闻媒体作为现代教育者对公众的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途径与教育方式,它在教育方式上并不是对公众直接单纯说教,在教育内容上也不是从低到高的系统线性教材,它对受众的教育具有曲折性的特点。但是另一面,新闻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者,其教育功能的发挥,并不像传统的教育主体那样有着明确的教育目标、严密的教育体系、固定的教育模式等等,它是通过信息传播来实现的,但是信息传播过程的本身又具有发散性、复合性等特点,这也就决定了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非线性特点。

新闻媒体作为特殊的教育主体,其教育功能还具有隐含性的特点。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家庭或学校的教育通常采用一种向受教育者明确教育目标、教学任务、教学预期达到的效果等显性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是因为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其本身并不具有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功能,信息本身所蕴含的教育内容就需要受众去挖掘、去发现。另一面,公众在轻松地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完成对信息承载的内隐性教育内容的接受。因此我们说,新闻媒体无论是在教育方式还是教育内容方面,对受众的教育都是隐蔽的。

新媒体传播特点范文第4篇

1.1交互性

首先,从全局的角度看,新媒体的价值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传统的覆盖率和信息量决定的,而是有其交互能力决定的。而是否可以交互,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较为本质的区别。

1.2可定制

可定制即个性化服务,传统电视用户的接收方式为实时接收,而新媒体IPTV用户既可以实时接收,又可以进行点播。点播接收具有个性化,接收的内容和时间取决于用户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具有实时交互的特点。

1.3调解能力

新媒体的无缝式传播形式和其不可估量的用户都有能力调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

1.4超时空

新媒体具有超时空的特点。在新媒体的平台上,时间和空间是交错交织的,信息的须知方式超越了原有大众传播的时间性媒体和空间性媒体的对立,从而使所有的信息固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超时空。

1.5综合性

从传播形式上,很多人强调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实际上,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的突出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新媒体传播实际上融合了过去所有传播形式的特点,但同时,它是对人际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摒弃和革新。

2新媒体中的人际传播

2.1新人际传播:双向的、借助媒体的人际传播新媒体时代,信息将越来越多地通过人际传播的形式传递,而人们之间的情绪、感情等也将换一种形式通过各色屏幕直接表达。因此,传统的人际传播是:我说你听、我传达你接受,而新媒体下的人际传播是“我说给你,你复制给他,他上传给更多的交互者。信息在人际传播的网络里增值和孵化,每一个参与和交互都回通过分享来提高决策参照、普及概率和反馈量。”因为,新媒体时代中的人际传播可以定义为:双向的,借助媒体的传播。而这种有别于传统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被称作一种新人际传播。

2.2“新人际传播”是对“人际传播”模式的进化新人际传播的范围具有广泛性,众所周知在我们传统的人际传播过程中,一个人所能延伸的人际关系广度、所能结成的关系数量都有相当的局限性。相反,无线开放性的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带来的是网络交往的广泛性,在理论上增加了不同的种族、国家和地区及不同身份与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交流的机会。

2.3新人际传播的优点

2.3.1信息可以永久储存和查阅你的个人电脑一般会帮助建立一个针对不同的交互对象的交流记录缓存专区,以及一个专用的“收到的文件”文件夹。这样你的聊天记录不特意进行删除处理,他将永远存在你的电脑中。

2.3.2覆盖面广,复制信息的能力强,不限一时一地新人际传播不一定要求及时回复,不一定要求指定方向......它像大众传播模式一样,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同时向许多人传播信息。

2.4新人际传播的缺陷

2.4.1使用面不及大众传播媒体广大众传播媒体能适应社会的普遍需要,而且十分迅速;其效率之高,适应面之广,是人际传播无可比拟的。

2.4.2短信的另一面催生情感的隔膜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忙于“拇指传情”的人们,这种符号的符号没有了感情的接触,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都是必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曲解,这种主观的理解可能是和说话者的意思不尽相同,影响传播的有效性,使传播内容部分传通或传而不通,从而使人际传播丧失了最基础的意义。

新媒体传播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科普传播;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249-01

一、新媒体时代下科普传播的发展背景

新媒体展现了媒介对科普传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对科普传播的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借助新媒体来推进科普传播极为重要。这需要科学传播工作者深入研究,以达到新媒体和科学传播发展的双赢,促进我国科学传播事业不断发展。

二、新媒体语境下科普传播的优势

(一)对科普传播时空界限的突破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更加自由、灵活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除此之外,新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也更适合个性化检索。

(二)实现科普传播的双向互动

传统的科普传播主要是信息者单方面向受众信息。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交互性使受众可以在实时互动平台上根据自身需求获取想要的内容,为科普传播提供参考并通过自媒体参与其中,实现双向互动。

(三)改变科普传播的单一形态

在传统科普过程中,媒体往往只能以单一的形式出现,而新媒体则打破了这种单一的表现形态,引起了科普传播的根本性变革。新媒体强调多种媒体形式的整合,使得科普传播从“平面”传播走向“立体”传播,使传播的内容更加易于理解、形象生动。

三、新媒体语境下科普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科普传播的科学性问题

新媒体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人们表达方式的变革。新时代信息爆棚,信息流加速,丰富了公众的表达。但由于公众是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获取信息,就呈现出信息碎片化、表达情绪化的特点。同时,非专业人士因为传播成本的降低更容易参与进来,轻则影响科学知识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重则引发谣言,而这些问题又会被新媒体的特点所扩大。

(二)知识产权问题

就新媒体而言,内容极易被储存、再次加工和传播是另一个重要的特点。这种未经授权的行为,不仅经常会打击创作者的积极性,对传播内容的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侵害,还会扰乱媒体系统传播的正常秩序,阻碍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产权问题尤为复杂,这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三)内容表达的低俗和浅薄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普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如果在传播过程仅靠夸张的画面和强大的音效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就非常容易导致科普知识的表达浅显、表现低俗。并且由于新媒体传播具有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特殊性质,在对传播内容的监管和审核方面,它都逊于传统媒体一筹。因此新媒体中的科普传播更要注重科普的科学性和教育性。

四、建议及对策

(一)重视对新媒体中知识产权的保护

每个人都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新媒体的自由、开放和包容性,但也显示其知识产权容易受到侵害的弊端。新时代下科普传播的核心要求是内容的原创性,要激发作者的原创动力、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就必须要重视对科普传播中知识产权的维护。因此,政府和社会机构都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地发挥作用。

(二)重视对新媒体的管理工作

如果要加强科普知识的传播,就要有效利用新媒体自身的传播优势,深化对科普传播的规范管理。一方面,要继续强调政府监管职责,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是必要的。另一方面,要引入自发互动的管理机制。应该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科普传播资源的多元化应用,引导、鼓励和支持大众参与科普传播,充分体现新媒体对科普传播变革性的影响。

(三)重视对科普传播人才的培养,提高科技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素质

新媒体给科普创造了大量机会,因为在新媒体时代下,这样就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传播过程中来,使把关变得困难。因此,要注重对我国高层次科普人才的培养,加强科普传播队伍建设,更新先进的科学传播理念。与此同时,重视政府和民众的沟通交流,提升大众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