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力管理体制改革
1引言
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发展。农村电力改革必须结合本国国情,结合农村电力的发展状况进行。由于我国的国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民将继续占人口的大多数,东西部差距和城乡经济差距很大。减少农村人口,实现全国范围的工业化、城市化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将是长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因此,关系农村经济先行工业的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制定与实施必须深思熟虑、统筹兼顾。改革路径和有关问题处理一定要积极稳妥。
2改革建议方案
根据国际上农电体制改革经验和我国农电体制改革实践,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电力市场,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不同。对于成熟的农村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降低电价;改革的首要目标是:降低电价,提高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农村电网的扩建和升级,吸引投资成为改革的次要目标。对于发展中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建设改造坚强的农村电网;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吸引电力投资,建设充足的发电容量,基础设施扩建和升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降低电价,提高效率和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则成为改革的次要目标。因此,我国农电体制改革方案应根据发展中农村电力市场制定。
我国农村电力管理体改革方案的总体目标:按一县一公司原则,根据地方经济和电力发展水平分别不同性质的农电企业[1]。对经济和电力比较发达地区的农电企业,改制成由省电力公司控股的有限责任红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对经济和电力发展一般地区的农电企业改制成由省电力公司或电力行业协会进行行业指导的农电合作社:对少数经济比较的落后地区和目前无电区域的农电事业,将原有农电企业改制或新组建由省电力公司代管的国有全资农电企业。发挥农电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优势,广泛吸引农电投资,促进农村电气化;对农电合作社,主要依靠营业区内农村用电户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国家辅助给予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对国有全资农电企业,由国家从农电基金或国债中拨出专项资金进行投资,并大力开发小水电,消灭无电人口,实施电力普遍服务,给经济欠发达地区产生造血机制,逐步走上农村电力的自我发展轨道。
改革方案建议主要包括:
(1)实行政企分开,将原由各省电力工业局和省水利水电厅承担的管电行政管理职能移交给各省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各省经济综合管理部门作为各省电力工业的政府管理部门,依法履行政府管电职能,对全省发电和供电实行宏观调控,并对电力企业实行行业管理,国家电监会依法对农村电力实行投资、电价等的监管。
(2)组建省电力公司,负责对各省电网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省电力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范要求进行公司制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运营和管理[2]。省电力公司接受省政府的指导与监督,接受电监会的监管并执行省经贸委的生产计划和电力分配计划。
(3)各县(市)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行使政府管电职能,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电力发展水平分别组建县(市)农电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农电合作社和国有全资农电企业,原则上一县一公司(企业实体)。对边远山村以及少数因当地小水电丰富,开发建设小水电自供区,由省电力公司代管。并积极鼓励农电公司或农电合作社对小水电自供区进行投资参、控股,条件成熟进行合并,实现一县一公司。各农电企业独立核算的企业,行使企业经营电网职能。
(4)实行主辅分离,将原来农电企业的所有多经产业从农电公司中剥离。学校、医院等成建制地移交社会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实行属地化管理;其他产业的企业,明晰产权,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其中的国有资产无偿划转由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经营收益。
3改革路径建议
体制改革分渐进式的改革与激进式改革两种模式。渐进式的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区别不仅仅是一个速度的问题,即不是一个分步走、逐步展开还是一步走、总体推进的问题。两者更为本质的区别在于,渐进式改革是增量改革,即通过增量改革来发展新体制,逐步改革整个体制结构:激进式改革是直接进行存量改革,并以此来促进新体制增量的成长。由于我国农村电力的市场总量、技术水平和网架结构等综合素质薄弱,所以我国农村电力管理要求体制改革应当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模式。按照政企分开,最终成为具有“四自”功能的独立供电公司的要求,积极推进农电体制改革[3]。在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内部经营机制的同时,要根据区域电力市场的条件、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和内部资源等因素,按市场要求确立并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全力避免城乡用电同价后电力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局面。
当前农电体制改革重点在乡镇农电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乡电管站归并供电所过程中,要按事、权、责统一的原则和降低管理成本的要求设置机构;按销售收入与可变成本比例,控制用人总量: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和用人方式,有效地控制人工成本:在资产和财务清理、转移中,杜绝资产流失。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既是此次重大变革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城乡同价不是简单拿现有农村电价和城市电价综合完事,而是在通过“两改”有效地降低成本的基础上的同价。因此,要认真抓好农电体制改革和农网改造,调整资产结构和用人结构,在供电增长率逐步提高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准确测算销售收入、成本、利润等各项经营指标,积极试点,审慎实施。要改革农村电力管理体制,首先要改变现在的农村电力管理组织结构。要彻底改变现在的由农村供电企业、乡镇电管站、村委会管电或村电工管电层层夏售、层层加价的体制,明确建立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农村供电商,负责农村的规划、建设和经营;其次,要加大农村电网与改造力度,改善电网布局,提高科技含量,降低线损,为用户提供低廉电价、高质量的电能;第三,要改变现行的电价形成机制,改善电价结构;四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电力市场营销体系,在农村电力营销管理上,全面推行“五统一”“三公开”和“四到户”,按市场规律办事,杜绝“人情电、权利电、关系电”。
4结束语
农电体制模式的研究尚无定论,要建立一个比较适合我国农村电力实际的管理体制,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创新工作。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摸索、总结,才能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的农电管理体制模式,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而努力。
参考文献
李由.西澳的电力体制改革及启示,中国电业2002(4)52一53
1.1养护成本高、施工技术水平低在我国农村的公路建设中,普遍存在施工技术水平低的问题。很多农村公路都属于二级以下。据统计:我国大部分的农村都没有进行路面的铺装,有些农村的公路在出现硬化的问题后,也没有排水沟、路肩,很多公路都缺少基本的防护设施,由于这些问题,导致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十分困难。
1.2里程长、非专业的养护我国农村的公路有着里程长的特点,占全国公路里程的60%以上,受我国各地不同的复杂地形影响,管理起来十分不便。我国农村公路的养护一般靠上一级的乡镇政府进行管理,缺乏专业的道路养护管理人员,只有季节性的养护,缺乏整体的养护管理工作。农村公路的管理资金一般靠企业的捐助或者政府的补贴。而缺乏资金,就会使农村公路的管理很难开展。通过对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公路存在的一些问题,管理现状不尽人意,这对于农村公路的工程建设与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警示作用。
2提高农村公路的工程质量对策
2.1沥青路面质量的管理农村公路施工过程中,会应用大量的沥青混合料进行配比,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对于不同的沥青混合料要做出有针对性的选择,例如:AC-13的混合料具有较好的防渗水功能,却缺少抗车辙的能力,AM-30混合料具有较好的抗车辙与抗裂的能力,却不具备很好的防水性。施工中,一定要结合施工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与选择,使不同功能的混合料都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施工过程中,还要注意对集料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只有改善沥青混合料和集料黏力易消失,易出现松散的问题,才能使农村路面容易出现的车辙情况从根本上治理。车辙会使路面严重受损,将沥青和集料粘合性有效的提高,就可以提高路面的稳定性能。
2.2做好路面施工技术的试验农村路面施工要有施工实验室,准备齐全试验的各种相关仪器,而且要选择具有丰富实践与理论知识的试验工程师进行公路技术的试验与检测,对路面施工中需要使用到的各种混凝土及砂浆的科学配比,尤其对特殊要求混凝土,要进行严格的试验,按照施工设计的要求进行规范化施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公路施工现场的质量标准与检验要求。做好材料的配比与质量的控制,做好施工中的检验报告,进行严格的施工前试验和施工后检验工作。
2.3做好材料的控制工作农村的公路建设中,使用的材料是否符合标准,是保证农村公路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一定要做好材料的检验与控制工作,所有材料都需要试验,才能真正应用于施工当中,对不符合标准的材料,一定不允许进入施工现场,而且,所有材料都要附带样品和说明,出具检验报告与证书,由监理工程方面批准,才能购入。
2.4控制好路基填筑对施工现场的土质要做好试验与检测,出具试验报告后,监理方面批准后才可以开工,要配备足够的碾压设备对路基的填筑密度进行检测,控制好填筑施工中的顺序,对各层填筑的厚度与碾压的遍数都有严格的控制。在碾压后,要根据不同的检查频率,进行密实度的检查,而检查的结果也一定要报告到监理工程方面,获得批准才可以进入下一道的工序。在施工前,基底周围树根及杂草、残渣都要进行清除,挖出临时的排水沟,符合要求后,才能进行原地的碾压,经过试验与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填筑的步骤。
2.5施工团队的管理在农村公路工程建设中一定要做好施工人员的管理工作,只有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做好施工人员思想教育与施工技术的教育,才能使工程按照施工设计的意图,顺利开展。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经常进行施工质量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使施工人员进一步加强公路质量意识。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可以从施工人员的培训开始,这与公路的机械化施工有着直接的联系,公路的施工与养护都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只有提高专业的技术水平,才能更好的开展施工与养护工作。
2.6建立质量的管理体系农村公路在施工中,要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落实法人责任制,确定工程质量的终身责任制,由我国交通质量管理部门对农村公路进行质量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努力完善农村公路工程的质量鉴定与管理。
2.7进一步深化公路管理的改革,开展机械化养护我国公路已经普遍开展了公路的机械化施工与养护,而传统的施工管理体制与公路发展的现状不配合,所以,将事企分离的农村公路施工进行市场化的管理与发展,才能使公路工程质量获得更大的提高。车辆的超载对于公路路面有着严重的损坏,具有极强的危害性。所以,对于超载的治理工作要加快脚步,只有乡镇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超载车辆的监督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住超载车辆的通行,保持农村公路的质量。现代公路的发展,只有保障顺畅的通行,才能实现经济的自由流通,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缩小差距,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3结束语
(一)心理问题严重
考虑到农村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数都是外出务工,很少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也有可能自己都懂不起如何教育孩子,孩子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就使得学生容易在思想上出现偏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想影响了他们性格的塑造和人品的形成,在很多时候只考虑自己,很少为别人着想,更谈不上责任感,也有的孩子心理很自闭。这样的孩子即使将来是状元,也不会有成功的人生。
(二)自信心的缺乏
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较弱的现象。一旦在学习中碰到难题,时常不是迎难而上,而是打退堂鼓,在心理上就认为自己不可能做的出来,自信心的缺失,就更谈不上成为以后的栋梁之才。
二、抓好教学常规 力求管理创新
(一)抓德育常规,坚持一个“恒”
对于班级的日常管理是需要有始有终的,尤其是在德育常规管理上,我们需以持之以恒的心态来坚守基本操守(所谓的操守指的是找方法来提高教学、注重细节、不推诿、敬业等方面),并以严谨的教学态度慎重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积极的发挥班级德育常规管理的育人作用。因此,需要狠抓日常德育常规管理,不断的渗透理想信念教育,进而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发挥德育的影响力,达到德育常规的严谨。
(二)抓德育常规,力求一个“新”
为了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我们在班级德育常规管理上需力求创新。为了进一步拓宽德育教育渠道,我们要注重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资源搭建体验平台,尤其是对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家长的关注、社会的融入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例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就算是婆婆、爷爷来也好),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合力,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定期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歌唱比赛,演讲比赛,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去感受,去体验,去接受德育教育和德育熏陶。
三、优化德育工作 实施班级管理
(一)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完善提高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做为一个团体组织,就需要有一个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而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这样可以让班级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而对于制度的执行:一是需要对班干部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其自身的自制力,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进而提高其班级管理能力。另外就是需要进行班上制造声势,让学生能够知道学校对此事的重视程度。而在平常的执行过程中,需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监督力度,以此来保证班级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执行。
(二) 关爱学生——滋润心田,开启心灵
在开展日常德育教育工作时,我们要求教师利用“迂回包抄”方法。迂回,也就是对行为不规范的学生进行观察、了解,查找学生的心理因素(例如:学生因为自己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心理就会有种孤寂的感觉),从心理教育进行入手解决;包抄就是在找到问题的原因之后,寻求对方支援,运用多种方式,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例如农村的很多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在家里面仅仅留下老人为孩子煮饭等,由于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久而久之容易让他们在家里或者是在学校都很自闭,因而对周边的人产生了抵触的心理。而教师通过调查发现让初步出现这些症状的学生主动的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帮助和关系他们,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感化,学生也会慢慢的出现很大改变,在待人接物上也会显得很有礼貌,也会逐渐的开朗了起来。
(三) 心理投入——有效整合,激发集体认可感
小学的德育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在教育为主的过程,而是一个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过程。作为小学教师就要发挥好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一个关键点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思想与传统农业生产思想结合起来,对农村经济管理的投入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需要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增加,还要使农民的素质得到提高,加强对农民的管理约束性,这就要求政府在行政监督、行政管理以及行政执法上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三农”方针。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应该突出表现在对农村机体财产的基础设施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减轻农民负担的层面上。这些工作都体现了党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同时也体现出进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改革的坚定决心。
1.1强化审计职能,改革财务管理机制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中的财务民主管理审计工作上,使审计职能得到强化,并促进农村委托制度的积极推行,对财务管理机制进行积极改革,保证农村资源要素的安全与合理流动。
1.2减轻农民负担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减轻农民负担是农村经济管理中的重要部分,与减轻农民负担的问题结合起来,将经济管理与监督工作做好,同时将农民负担的反弹防治工作做好。
1.3在农村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从提高农民进入农村市场的进入程度着眼,与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联系,积极探索有效的社会化服务制度,积极引进现今的合作经验,促进经济资质专业合作的真正实现。
2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途径
2.1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理解认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农村经济发展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特别是在农村经济管理上,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得到实现的重要保证,对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对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已经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因为一些干部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所以,应该加强村干部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深入调查研究农村基层工作目前,我国一些农村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想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落后现象得到改变,就要对这些落后现象进行充分认识,对农村经济管理情况展开深入调查。特别是要深入探讨涉及农村稳定的重大问题。要想将经济信息监测搞好,就需要进行调查体系的改革,对农民收入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为以后的经济调查奠定基础。这些工作的落实不仅为政府的农业调整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还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与贯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使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要想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就要将政府和党委的相关要求落实好,这就要求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相关工作要得到逐步的加强,在农村经济管理队伍中展开培训工作。要针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使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得到真正实现。特别是在我国的一些乡镇地区,经济管理部门应该与当地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展开具体的工作,合理编制经济管理人员,实行定岗定员制度,保证所有地区都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经济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大力推行农业技术推广办法。在经济管理财政预算中涵盖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管理工作与行政监督工作应该由地方农村经济管理机构负责承担,促进农村经济工作得到不断改善与强化,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提供支持。
3结语
一、农村水利建设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农村水利包括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和乡镇供水,其中农田水利是其主要内容。农田水利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主要内容包括:农田灌溉与排水、水土保持、盐碱地改良、沼泽地改良、围垦、草原灌溉、供水及治理沙漠等水利措施。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因而考察WTO对农田水利的影响,必须从农业角度来看。
经过几十年来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我国已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涝、灌溉和供水体系,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旱涝灾害还未得到有效控制,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水污染问题在不断加剧,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具体来看,农田水利事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旱灾和涝灾的受灾面积和损失程度逐年加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脆弱;农田灌排水利工程设施,特别是国有大中型灌区老化失修,缺乏更新改造资金;基层管理单位改革迟缓,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占用农用水源和灌溉面积以及水质污染的状况尚未得到遏制。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偏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农村水利是农业和农村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加快现有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鼓励农村集体、农户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制定促进节水的政策,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21世纪初期,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主要工作包括:一是继续开展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推广节水灌溉,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商品粮基地;二是改善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和卫生状况,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三是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兴修水利,修筑道路,开垦荒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扩大淡水和近海养殖;四是依法保护开发自然资源,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五是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六是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田污染和水污染。
二、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简述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从积极的方面看,加入WTO有利于我国按照国际规则有效利用国际农业资源与市场,有利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从不利的方面看,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冲击是很大的。首先,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已接近或高于国际市场,加入WTO后,进口压力增大会对一些大宗农产品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冲击较大的有玉米、大豆、小麦、棉花、油料等。其次,加入WTO增大了解决农村社会经济矛盾的难度。近些年来,由于农业卖粮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等问题,我国农村社会积累了大量的矛盾。这些矛盾随着加入WTO和市场开放,可能会更加突出甚至激化。
概括说来,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是潜在的,还需要采取措施使其进一步升华为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WTO的冲击却是现实存在的,而且是非常严峻的。无论是发挥优势,还是弱化冲击,都需要国内作全方位的调整,包括农业管理体制、农业政策、流通体制等诸多方面。调整的目标是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减少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冲击,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在全方位的农业政策调整中,最重要的是农业支持政策的调整,包括加大农业支持力度,调整农业支持方式,改革农业支持制度。
三、加入WTO后政府支持农业方式的政策调整
WTO《农业协议》国内农业支持措施分为两类:不要求做削减承诺的“绿箱政策”(GreenBoxPolicies),要求做削减和约束承诺的“黄箱政策”(AmberPolicies)。
绿箱政策:用来描述不需要做出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政策,这些政策对贸易只产生极小的影响。主要包括:一般性政府服务(如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与咨询服务、检疫、市场促销、基础设施服务等),食物安全目的的公共储备国内食品援助,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支持,自然灾害救济支付,通过投资提供的结构调整计划,地区援助计划,通过生产休耕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通过资源休闲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环境规划计划。
黄箱政策:指那些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政策。这类政策包括:价格支持,营销贷款,牲畜数量补贴,面积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某些有补贴的贷款计划。黄箱政策以1986~1988年为基期,具体操作上设置了综合支持量(AMS)上限、“微量允许标准”(deminimis)、“蓝箱政策”(BlueBoxPolicies)、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SpecialandDifferentialTreatment)等规定。
中国政府已承诺将来在农业支持上的所有政府支出保证符合WTO关于绿箱和黄箱的有关政策规定。强化国内对农业的支持,必须把支持政策纳入WTO框架之内,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严格按照我国的承诺,充分利用农业协议的条款,实施并强化对农业的支持。根据WTO规则和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农业支持政策调整的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支持力度要加大,特别是补贴要增加。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对农村的公共支出大大小于对城市公共支出。按照WTO国内支持总量(AMS),发展中国家“黄箱政策”范围内所有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减让的临界点为基期1986~1988年平均年农业生产总值的10%。我国约为485亿元人民币(约57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低水平,更是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如美国为191亿美元,日本为283亿美元。即使如此,我国目前“黄箱政策”补贴还远远没有达到基期水平。据测算,1996~1998年中国特定农产品AMS年均为-252亿元。这说明,我国农业国内支持在“黄箱政策”范围内,仍有一定的补贴空间,在现有支持水平的基础上,对粮食、棉花的价格等补贴可增加617.5亿元。
农业支持力度要加大,但是支持方式要相应调整。虽然加入WTO后,“黄箱政策”补贴还可以增加,但今后的方向主要是充分利用“绿箱政策”。从WTO成员国的实践来看,“绿箱政策”支持在整个农业支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到1995年,美国和欧盟“绿箱政策”支持占整个农业支持水平已达76%。各国均力图将各类农业支持纳入“绿箱”范围。这与“绿箱政策”支持范围非常广泛,且不受限制是密不可分的。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储备、农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扶贫等,都属于“绿箱政策”支持范围。农业“绿箱政策”的补贴,将更多地用于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大江大河治理,科研投入,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改进农业补贴方式。首先是变暗补为明补,减少对间接、中间环节的补贴,直接补贴农产品的生产者。其次要更多利用政策性金融信贷投入,通过农业政策性金融以贴息的方式向农业提供短期或长期贷款。第三,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的政策法规,使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成为一项长期和稳定的制度。强化农业支持政策要两手抓,一手抓加大粮食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深化农业市场化,一手抓增加基础设施等准公共物品的供给,包括科技、环保、水利建设和农村义务教育。继续开展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推广节水灌溉,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商品粮基地。
四、加入WTO对中国农村水利建设的影响分析
可以预见,加入WTO后,由于将直接面对国外施工企业和跨国大型制造企业的竞争,水利系统受冲击最大的将是水利工程企业和制造企业,而对农村水利建设的影响将十分有限。
1.农田水利建设可以纳入WTO《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
WTO规则是全球贸易的国际规则,其宗旨之一是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由于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市场化程度低,产业发展风险高,农业WTO协议规定了很多保护条款,加强对国内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全世界所有WTO成员国的通行做法。加入WTO虽然将对我国的农产品及其市场产生很大冲击,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中的保护条款和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规定,减少对国内农业的冲击。只要政策应对得当,我们就可以趋利避害,规避风险,减少冲击。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的基础服务部门之一,其绝大部分内容可以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农田水利建设,如农田灌溉与排水,水土保持,中低产地改良等措施,属于WTO农业协议中的“一般服务”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另外,农业环境和生态农业建设也属于WTO“绿箱政策”范围,水利系统实施的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农村生态政治等措施,同样可以纳入WTO允许的范围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1996~1998年中国农业支持与补贴的分类测算表明,对农业的“一般服务”补贴占“绿箱政策”补贴的52%,是农业支持政策的主体,平均每年为785.6亿元,其中农业基础设施支持比重最大,为485.9亿元,农业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支持水平为62.5亿元,农业培训服务为2.1亿元,农业科研为40.58亿元,病虫害控制为21.32亿元;其次是粮食安全储备支出,年平均为383.78亿元,占绿箱支持水平的25.3%;对农业环境和生态农业建设的支持为53.45亿元,占绿箱支持水平的3.5%。农田水利建设纳入上述农业基础设施服务、农业环境和生态农业建设的支持范围内,既符合WTO规则,也是全世界的通行惯例。
2.“黄箱政策”对农田水利建设几乎不会构成影响
在WTO农业协议的“黄箱政策”中,对农田水利建设可能构成影响的是对农业生产资料补贴限制的条款,包括限制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的补贴。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该条款几乎不会对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构成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了1996~1998年中国“黄箱政策”补贴水平,通过定量测算综合支持量(AMS),分析我国目前实施的“黄箱政策”主要分两种:一是对粮食、棉花的政府定价收购及保护价收购;二是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价差补贴。结果发现,1996~1998年中国特定农产品AMS年均为252亿元,即不仅没有给农民以价格上的支持,反而以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国家干预,拿走了属于农民的利益,大量的价格补贴实际上是补给了流通部门和流通企业。测算还表明,我国对农业生产资料、信贷以及主要农产品储运、流通等补贴也有一定的调控空间,可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1768亿元。这些定量分析说明,至少在短期内,“黄箱政策”还不会对我国的农业政策构成有力的约束,相应的政策调整主要来自内部的改革压力,包括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等因素。
对农业灌溉的支持属于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补贴。这种支持并不是直接补贴水费,而主要是各级政府直接投资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因而主要是一种“间接补贴”,这种补贴方式符合国际惯例。即使是对水价的直接补贴,由于水价占生产成本比例很小,一般位于种子和化肥之后,因而对水价的补贴对农产品贸易的扭曲可能很小。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由于农业灌溉补贴引发WTO成员国争端的材料。
3.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走在国际接轨的道路上
按照我国《水利产业政策》的规定,农田灌排骨干工程属甲类项目,主要由各级政府通过政策性资金建设,其维护运行管理费用也由几个财政预算支付。地方农田灌溉、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等工程设施采取多方联合投资的办法,由农民投资投劳及地方政府预算内资金、低息或贴息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工补农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多渠道统筹安排。虽然实际操作中尚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农田水利建设大体上如上述的方式运作。
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大体是和国际接轨的。例如在美国,农田灌溉工程、农村供水工程一般是联邦政府赠款50%,其余50%由地方负责,由税收支出或政府担保优惠贷款,灌溉骨干工程的田间工程由农户自建、自管、自用、自有,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灌区的运行管理及维修经费一般由水费获得,但灌区的管理单位为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再比如日本,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整治根据受益规模,分为国营、县营、区营三种,国营项目由农林水产省直接负责实施,县营项目由都道府县实施,国营事业的建设费用75%由国家和县级政府补贴,国营灌溉事业国家出资建成后,由农民支付运行、维护费用,资本金剩余部分由农户以低息长期贷款方式偿还。
按照水价政策的规定,农业用水中粮食作物的水价按供水成本与费用核定,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用水执行微利水价,实际操作中,由于很多复杂的因素,农业用水价格的良性机制还没有形成。但是农业用水制度在积极的改革之中,一方面是加强节水管理,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包括实施用水定额管理,提高水价,实行两部水价等,另一方面是降低用水成本,改革供水管理体制,积极引入用水户参与,减轻农户用水负担。无论是从农田水利建设体制,还是用水体制来看,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进行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的农田水利在逐渐和国际通行做法接轨。
4.加入WTO对农村水利的其他方面也不会构成不良影响
除了农田水利,农村水利还包括农村饮水和乡镇供水,由于这部分属于农村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在WTO规则的调节之列,所以加入WTO不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从宏观形势来看,更多的外资涌入,以及设备制造和安装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反而有望成为解决农村饮水和乡镇供水的有利条件。
五、结论和对策建议
WTO的加入,使我国的水利事业面临新形势,同时带来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客观上要求水利部门做相应调整。本研究认为,WTO对水利系统的机遇间接地来自变化的外部环境,包括观念的更新和调整、更多外资的涌入、更健全的法制环境等等,所构成的最直接的挑战,是水利工程企业和制造企业将会面临较大的冲击。总体来看,对于中国几乎所有的行业来说,加入WTO最大的变数来自政府职能转变的挑战。水利部门和其他行业一样,管理部门需要加速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将企业推向市场,政府从越位到回位,当好市场经济的裁判员。二是政府转向提供公共服务,从缺位到补位,当好市场经济的服务员和协调员。三是政府自身运作更加透明化、规范化,披露信息,提供信息服务,并受法规制约。政府运作方式的转变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这个趋势不会因我国加入WT0而有所变化,但是加入WT0提出了加速政府运作方式转变的迫切需求。
本研究认为加入WT0对农村水利事业的直接影响十分有限。一方面是农田水利建设可以纳入WT0不要求做削减承诺的“绿箱政策”,另一方面是WT0要求做削减和约束承诺的“黄箱政策”,尚不会对农田水利的建设和运作体制产生现实的约束。但是由于WT0对我国的农业构成了现实的冲击,农业迫切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服从于农业发展的这个大局。因此,虽然WT0的加入对农村水利事业并不直接构成影响,但是农村水利建设必须更加受到重视,建设和运营机制也迫切需要进一步改进,这是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市场经济转型的客观需要。有鉴于此,以下对农村水利建设和运营体制转变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1.实行补贴转换
从“黄箱政策”补贴转向“绿箱政策”补贴,增加农村水利事业的财政投入。虽然我国在“黄箱政策”方面尚有不少空间,但从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和生产资料的价差补贴转向“绿箱政策”补贴,将是今后政府补贴支出的趋势。增加农村水利事业的财政补贴,是今后“绿箱政策”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更多地运用政策性信贷资金支持农村水利建设
由于各级政府面临的财政预算压力较大,直接财政投资力度有限,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是更为现实的选择,今后可以更多地通过农业政策性金融以贴息的方式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在操作上,农业政策性金融要与商业性金融分开,由政策性银行来运作,在贷款利率、贷款期限、贷款额度和贷款条件等方面采取优惠措施。
3.完善农业水利建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农田水利建设
《水利产业政策》规定的国家和农民责任分摊的办法,是一套市场经济下合理的运作模式,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各级政府对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投资不足。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完善水利工程投资体制,比如某些水利项目政府垫付一定比例的资本金,使水利工程成为可以营利项目,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水利系统一直在推进投资体制的改革,实践中也探索出很多好的经验,加入WT0后,加速这方面的改革显得更为迫切。
4.完善水利工程的运营机制,实现农业水价和工程运营的良性互动
改革大中型灌区的管理体制,提高其运作效率,积极推广用水农户参与,促进灌区减水增效。放开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经营,进一步推行农户自建、自营、自我管理。继续探索农村产权改革的新形式,使农村水利工程和设施的运营更加灵活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