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传播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闻传播媒介;伦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
新时期新闻传播媒介的伦理道德除了要研究新闻从人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之外,还涉及新闻媒介的社会道德功能的研究。①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新闻伦理道德失范问题不仅体现出了新闻从业人员在其传播过程中的道德表现,也表明了各类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一、新时期新闻传播媒介的伦理问题
(一)新闻“暴力”
2007年,“死亡博客”的主角姜岩用跳楼自杀对待背叛她的丈夫和第三者,关于此事的新闻一经,群众通过人肉搜索和媒体的打死跟踪报道,使得痛失爱妻和家人的姜岩丈夫王菲及其亲属被曝光,生活受到严重的干扰,有媒体就此事写过“姜岩走了、群众疯了、媒体也疯了”,这些报道看起来公正理性,实际上缺少了最起码的道义和同情心。从“死亡博客”的曝光到主角的死亡,对于一个处在生活绝望的人,我们面对这一切不是想办给予积极的帮助,而是不管不顾任由她自生自灭,最后在其死亡后,对其事情大肆批评曝光,扰乱其亲属的生活、漠视其亲属的情感。媒体再次表现出的正义,是为了新闻而救助还是为了救助而新闻,媒体的一些记者,在类似的邪炒起哄过程中,可谓已经没有任何底线可守了,这也违背了社会主义新闻伦理的本质要求。
(二)新闻“虚假”
从“纸馅包子”到“清洁工中暑小女孩撑伞”等等事件,虚假新闻频频出现,并且屡禁不止。有的是捕风捉影、故弄玄虚,或把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通过某渠道传播出的未经核实的消息用作事实来报道,把自己的想法涉及成发生的事实来披露,有的是借助口述实录制造热点、夺人耳目,或者把事实“加工”添油加醋成新的“事实”。很多新闻也经常是夸大其词、违背事实、甚至有的是公然造假、凭空捏造所谓的新闻。这不仅扰乱了媒体本应对受众的正确导向,也使得新闻传播过程中公信度受到公众的质疑,违背了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二、新时期新闻传播媒介的伦理问题对策
新时期,同样也是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矛盾有所凸显,新闻传播媒介在转型期失范现象的频频发生,如果不能加以约束和治理,新闻传播过程中伦理的失范现象不仅体现了社会矛盾的激化,而且,新闻媒介自身的特殊功能性,把这些矛盾散播并扩大,在面对自身种种失范现象频发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矛盾的衍生。
(一)新闻传播媒介的自律性
1.行业自律
新闻传播媒介的自律,是新闻传播工作者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和新闻从业人员自身信念的建立。如果新闻传播工作者对新闻传播精神不了解甚至不屑一顾,不断挑战伦理道德的底线,又能怎样做好传话筒工作,又怎么能向公众传达出正确的精神,新闻界有句话是:先做人,再做记者。
2.从业人员自律
并且要严格新闻传播工作者准入的资格审查制度,这是从新闻队伍的源头上遏制不良人员进入新闻传播行业的关键,并在聘用其从业人员之前要对受聘的人员进行严格的思想品德的考核、专业知识的考核、业务潜能力的考核,只有业务素质精,思想修养好的人进入了新闻传播工作者的队伍中,才可以真正的对我国的新闻传播道德发展有着美好的发展和正确的指向。
(二)新闻传播媒介的他律性
1.法制的健全化
新时期,新闻传播媒介的法律监督制定主要应从公众的生命、自由、名誉、人格、产权的维护、反低俗暴力等进行监督,我国针对新闻传播媒介的专门立法及其机构尚未出台和完善,新闻立法较于西方国家相对滞后,而对于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约束力的法律法规较为模糊,并且没有作为单独列出来的一项独立的违法行为,其界定范围也较为困难,新闻传播媒介过程中的约束力和监管部分主要是依靠伦理道德以及一些作为行业职业规范的规章制度,这些没有明确标准的伦理道德以及行业职业规范的规章制度或其行为规范并不能起到严格意义上的监管作用,其惩罚教育力度较小。因此,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法律、监督机制与伦理的相互支持变得极为重要。没有惩罚力度的制度规范是没有强制力作用的,同时也就没有保障力度,要保障新闻传播媒介活动的伦理道德、有序、合理、有效的进行,就必须设立有强制力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
2.监督机制的增强化
新闻传播媒介对政府的监督方式主要是舆论监督,对于其自身而言,大众的舆论也是对新闻传播媒介的一种监督,体现的是社会意志的统一,对于新闻传播媒介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力,新闻传播媒介行为引发舆论,而舆论又反作用新闻传播媒介的行为,二者是相互影响作用的关系。新闻传播媒介积极吸收大众舆论的方式,例如最早的读者来信、和现在最常见的热线电话等等,这些可以都说是新闻传播媒介向大众积极纳言的有效方式。
新时期,在我国新闻传播媒介市场经济化的影响运营下,舆论监督的唤醒意识和集结的力量都需来自于民间,需保证受众的舆论道德得以充分实现,这需要依靠新闻传播媒介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同时还有受众群众的自知性。
三、结论
新时期,针对这些情况,理论联系现实,加强新闻传播媒介内部的自身调整和外部力量的监管约束,换言之则是自律和他律两种方式的有效结合,才能标本兼治。
摘 要 本文对新媒体进行了系统的诠释和解析,重点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方面说明媒体在企业宣传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当今石油工程“极寒期”的情况下,通过科学合理的应用新媒体,增强石油工程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媒体 舆论 品牌建设
一、新媒体的基本概念
新媒体(New 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
二、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一)受众易得信息。随着网络、手机客户端的推广普及,各类信息推送功能更为常见,受众由信息的主动搜索者,变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真正形成“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信息网络时代。
(二)传播速度快。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记者”,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者,媒体信息在新媒体平台以爆炸式、几何式速度进行传播。
(三)受众广泛。新媒体形式多样,人机互动性强,受众可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各个群体、各个行业。
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企业品牌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一)企业品牌管理概述
企业品牌管理就是通过科学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沟通、协调,全面提高企业的内在素质,充实企业品牌的内涵;然后,再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把企业的良好形象扩散出去,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企业品牌建设的传统媒介
企业品牌都依托于一定的媒介。企业品牌既然是社会公众对企业、企业行为、企业的各种活动所给予的整体评价和一般认定,那么企业品牌的媒介无非就是企业、企业行为和企业活动成果等三种。第一种是作为机构的企业,它是企业表层形象的载体,可以最直接、最迅速地给公众留下“第一印象”。第二种是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包括:生产行为、管理行为、经营行为、营销行为、公关行为。这些行为展示了企业的职工形象、管理形象、经营形象、市场形象和社会形象等。第三种是企业活动成果。企业活动是具体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统一体,其结果是为社会提供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或服务。
(三)新媒体在企业品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更快捷方便,给人更好的感官享受,更符合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要求的特点。借助公共行为传播企业品牌,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成为近年来众多商家和企业频繁采用的招式。
四、新媒体在石油工程企业品牌建设中的应用与探索
范完善管理体系,是品牌建设的重要保障。石油工程钻井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管理上任何疏忽都可以造成很大损失。
(一)新媒体在石油工程行业中的应用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中原石油工程钻井公司的品牌建设,主要是通过对公司员工及办公环境进行包装。近年来,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迅速普及,并被各大企业所应用,中石化石油工程企业也搭上了新媒体的“快车道”。以中原油田和中原石油工程公司为例,先后建立了中原油田微博、中原油田微信、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微信、中原石油报微信等新媒体媒介。另外,中原油田还建立了手机报发送平台,能够按期发送手机新闻,其麾下的各个子公司都建立了门户网站,实现了中原石油人的新媒体全覆盖。新媒体具有传播方式灵活、传播范围广泛、员工既得实用等特点。特别是微信公众号的应用,在先进典型选树、形势任务教育等方面发出了舆论正能量、正导向的最强音。
(二)关于发挥新媒体舆论传播力和主导作用的几点建议
当前新媒体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新媒体的发展也已经日益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将传媒行业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比如,如何对新媒体进行整合,在石油工程宣传中形成合力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发挥新媒体的主导力量,持续提升石油工程品牌形象的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为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企业品牌建设中的舆论传播力和主导作用,提出如下建议:
1.在新媒体宣传引导上下功夫。对新媒体宣传实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规划,形成新闻传播的拳^力量,使传播正能量成为常态。
2.在新媒体内容上下功夫。对宣传内容要精雕细刻,确保出精品,出亮点,将新媒体内容打造成“真金白银”,切实发挥新媒体在石油工程“极寒期”中的舆论急先锋作用。
3.在新媒体定位上下功夫。根据石油工程品牌定位和自身发展的特点,以打造特色新媒体为目标,认真策划新媒体定位,使之成为中原石油工程的一张名片,一个品牌。
4.新媒体应用要兼顾传统媒体。新媒体应用和作用不是独立的,它与传统媒体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在新媒体应用过程中,要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分工与配合,形成合力。
关键词:新媒体 传播学 教学创新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新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手段。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传播的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发展。广告学专业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是较早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课程教学的。传播学是广告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广告学专业的学生的特点是重实践、偏实务,希望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并重,这给教授传播学课程的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技术的出现营造了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借用当前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和便捷的网络交流平台,强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应用。
一、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传播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在教学当中,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如两极传播理论、议题设置理论、知沟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在教学和学生的理解中,都存在相当的枯燥性和深奥性。但如果要求学生在手机上安装五到七个网络新闻客户端,以四周时间作为媒介观察周期,通过这个时间段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文本数量、编辑位置安排、文本分析,使学生以观察者的身份主动自觉地在接受的新闻信息的同时产生理性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在加上教师准确地论述和适当提问,激发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把握议题设置理论,最终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这个理论并正确运用它。
二、运用新媒体技术改善教学环境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是认识兴趣。现在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是90年后出生的,他们的阅读特点是读图重于读字,娱乐重于教育。前几年,绘本漫画大行其道正可谓是投其所好。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以使用新媒体对传播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案例导入,诱导学生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提纲挈领,系统掌握有关知识的效果。
三、新媒体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
新媒体教学强调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具有非常强大的交互能力,教师要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学习新媒体知识,学习网络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新媒体使用技能。增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成为实施新媒体教学的重点。同时需要教师搜集大量素材以备媒体开发时选用。教师要主动建立传播学课程网站,包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介绍、授课教案(PPT)、电子教材、参考教材、国内外教学案例、前沿动态等方面的内容。网站的建成及其上网,让学生可以更方便、更充分地了解当前国内外最新的课程资源、实践案例、广告理论前沿、广告技术动态、人才需求趋势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使学生获取必须而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切实扩充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四、传播学新媒体教学中高度重视教学设计的优化
新媒体技术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按照教学目标、教学课程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和设计新媒体,好的教学内容,通过好的新媒体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升值。传播学的优化教学设计中包括详细分析广告学专业特征和传播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根据广告学专业要求选择和设计传播学新媒体信息,优化传播学知识结构和教学程序,并加强教学互动与教学效果的及时评估。
五、运用新媒体技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
新媒体教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探索钻研精神。同时新媒体技术增加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互性,这是新媒体技术的最突出特性,它能使信息发送和接收两者之间进行实时的交换,而不像电视、广播那样,受众只是被动接收节目内容。以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与学的互动。除了建立课程网站教学互动平台外,还可建立主讲教师与学生的课程QQ群,以网络的方式开展教学互动,提高交流互动的快捷性和多样性。另外,当课堂教学中讲到“传播的受传者分析”时,正值电影《小时代》成为社会讨论热点,教师可以适当在课间为学生插播该影片片断,针对大众传媒的受者特征与倾向这一理论问题并结合影片的主题思想、受众定位组织讨论。学生可以借助新媒体对电影的评分及评价对《小时代》的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刻的辩论与剖析。
六、加强学校与新媒体行业从业者的交流
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方式,有目的地邀请有关新媒体行业的开发者、设计师、运营者等来高校开展学术交流与讲座活动,针对新媒体时代的广告传播中的实际案例和所遇到的问题作深入地讲解和赏析,让学生从抽象的传播理论中走出来,通过实际操作,丰富补充课堂理论教学的单一与局限。与业界人士的学术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对新媒体行业及传播学理论知识的热爱。在与业界交流中教师应该讲课本知识延伸到的实践操作中,让学生既深化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苗露.浅谈网络广告与新媒体[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7(06)
[2] 吴辉.时髦话题的理性思索――我国新媒体广告研究综述[J]. 东南传播. 2007(12).
[3] 付东燕.开展新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M].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3):38-39.
关键词: 数字媒体 技艺融合 数字媒体技艺 理论基础 意义
1.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由电化教育发展而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研究技术为主。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飞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获得蓬勃的生命力,进而应用到艺术与设计教育领域,使艺术设计从传统的工艺层面上升到数字层面,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虽然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者研究的重点不同,但近年来,应用领域逐渐出现融合趋势,客观上要求两专业有所融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数字媒体产业经济、服务于社会。
2.数字媒体技艺融合新概念的衍生
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在学术界已有相关界定,虽然各学者的见解多少有出入,但基本内涵不变。随着技术和艺术融合趋势的加强,数字媒体领域衍生出了技艺融合新概念――“数字媒体技艺”,以下我就对这些概念加以探讨。
2.1数字媒体技术概念
数字媒体技术是利用数字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媒体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和传播的可交互的技术。它主要研究与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播、管理、安全、输出等相关的理论、方法、技术与系统[3],是一项应用广泛的综合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了计算机图形图像、网络和通信技术、数字化艺术、数码音响、媒体交互、动画、数字视频音频处理等多项技术与创作环节[7]。用于虚拟现实的三维显示技术,AE/Premiere/大洋等音视频编辑处理技术,磁、光、半导体等媒体存储技术、Flash/PhotoShop等图像,动画创意技术,等等,都是目前流行的数字媒体技术。
2.2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利用数字技术,对各种媒体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和设计,提升媒体材料成品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并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它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是视觉艺术与设计学、数字媒体的技术体系和数字媒体文化与传播相互交叉的学科[4]。
数字媒体艺术广泛应用于数字视频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动漫游戏设计等领域,它是基于网络和新媒体的艺术,也是基于数字内容的设计艺术。
2.3数字媒体技艺的概念
数字媒体技艺是利用数字技术,对各种媒体材料进行加工、艺术设计和包装,提升媒体材料的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创造性价值,并使之广泛传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数字媒体形式。数字媒体技艺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产物,集中体现了数字化时代视觉化和人文化需求,是技艺融合的必然产物。
数字媒体技艺重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从实际问题出发,用技术服务于艺术创作。数字媒体技艺专业的人才需要能较好地协调“硬实力”(软件技术)和“软实力”(艺术修养),在技术和艺术的平衡木上找到一个平衡点,用技术表现艺术,用设计表现思想[6]。
3.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门亟待发展的新兴专业,数字媒体技艺需要相应的理论基础。研究显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3.1心理学
数字媒体技艺需要对各种媒体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针对人的需要进行分析,对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数字媒体技艺专业也培养一部分人才从事教育类工作,学习教育心理学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和教学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3.2传播学
数字媒体系统遵循着信息论的通讯模式,它由计算机和网络构成,具有数字化和双向传播的特征[4]。根据传播范围和规模的大小,数字媒体传播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如自我传播(浏览WWW、使用搜索引擎)、人际传播(QQ、MSN、E-Mail)、群体传播(BBS、论坛、FTP、虚拟社区实时讨论等)及大众传播模式。数字媒体的网络传播模式[4]应用最为广泛,如图1所示:
“新媒体”的概念与数字媒体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新媒体”的“新”主要就体现在它的传播渠道、业务,以及传播方式上[1]。它基于基于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网三个物理平台,业务形式多样,传播方式以优质高效的技术性传播为主。数字媒体技艺的最终成果必然要通过传播来实现它的产业价值,因此需要传播学理论的支撑。
3.3艺术学
数字媒体技艺是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必然需要艺术学理论基础。以艺术为技术服务的特点也决定了艺术的重要性[7]。数字媒体技艺需要掌握的艺术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3.3.1视觉艺术
数字媒体技艺与图像、视频密切相关,而人是通过视觉来对图像、视频等作出反应和评价的,因此视觉艺术理论必须成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之一。视觉艺术主要包括人对线条、色彩、光线、空间的感知。
色彩能激发人的情感,产生对比效果,使一幅黯淡的图像变得明亮绚丽并充满活力[2],基本的色彩理论包括色彩的来源、色调、亮度和饱和度、色调和色相、明度,色彩的混合和互补理论,等等。线条、光线和空间布局理论对于数字构图有重大意义,如了解光线理论可以充分利用逆光和背光原理拍摄出理想的照片,不同的线条和构图对于突出主体和主题很关键。
3.3.2计算机图形理论
图形是传递信息的最主要媒体之一,其表达信息既直观又丰富。计算机图形学(CG)是应用广泛的新兴学科,它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能够表达的图形越来越丰富,同时促进了计算机动画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多媒体信息的表现手法,而且使传统动画进入计算机,产生传统动画不能比拟的视觉效果[2]。计算机图形理论主要包括计算机图形软件标准、图形绘制理论、材质理论、计算机动画原理等。
3.3.3艺术设计理论
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得益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好的数字艺术作品必然深刻体现这两点的融合[9]。数字媒体设计的核心理念是用创意整合技术,用技术服务于艺术,要加大实践类课程,采用作品考核的形式,必然需要艺术设计理论基础。
创新教育要求新型人才必须具有的“三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5],艺术设计最关键的就在于“创新”设计。艺术设计包括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空间环境设计等,我们应区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纯艺术和实用技术,切实把握设计理念,这样才能做出完美的数字媒体产品。
3.4包装与广告学
数字媒体产品要实现其价值必然要走向市场,这就需要进行宣传和包装。近年来,商业领域越来越流行广告宣传,人们时常听到的或看到的在关键时刻就会影响到消费的选择,数字媒体产品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宣传和包装成功与否关系到最终价值能否实现,因此包装和广告学理论应该成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
4.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意义
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是数字媒体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数字媒体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然选择,符合时展需要。
4.1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数字媒体产业,正在世界各地高速成长[1],数字媒体方面人才紧缺,人才培养的质量远远达不到标准,尤其是具有创造力的能将技术和艺术完美融合的人才更是稀少。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从数字媒体教育的现状抓起,数字媒体技艺专业正是培养技艺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对口专业,一定会为数字媒体产业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4.2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人多岗位少、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数字媒体方向培养的人才多是单方向的,不是偏技术就是偏艺术,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弱,无法胜任自己理想中的工作。新世纪的数字媒体人才想要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将技术和艺术融合学习。因此进行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符合个人发展需要。
4.3专业发展的必然
数字媒体专业是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新方向,与教育技术相比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在广告、影视动画等方面有更高的造诣。各领域理论发展的完备和成熟为新专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单独发展已经走向成熟,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形成一个融合两者的新兴专业。因此进行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必然。
5.展望
数字媒体专业的长足发展有待注入新的生命力,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迫在眉睫。期望数字媒体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努力,让数字媒体在新专业的扶持下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杨晓宏.数字媒体设计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刘惠芬.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文俊.数字媒体技术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4]曹育红,董武绍,朱姝,周吉峰.数字媒体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5]潘瑞芳,叶福军,钱归平.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探究[J].新闻界,2009,3:36-41.
[6]贾振.适应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理念探讨[J].艺术与设计,2009,158-159.
一、教育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内涵
20 世纪初至四十年代,随着信息科学的大力发展,推动了传播学科在美国的创立,并对教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影响。此时,教育学科开始引入了传播学的理念,用多种传播方式来提高受教育的效果。到了 20 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教育传播学科领域逐渐形成,并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到了七十年代,教育传播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一些高校开始开设相关的教学课程,以传播学理念为基础,推行教育的信息化、系统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教育传播学开始萌芽和发展。1982 年以后的数年时间里,传播学学科的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教授多次到我国介绍西方传播学的思想,专门讲述了教育传播学的相关内容。到八十年代后期,国内的一些学者陆续出版了一些教育传播学方面的论文及教材。主要著者有南国农、李运林、邵培仁、魏奇、钟志贤、高蕴奇等。这些论文和教材的出版,对于教育传播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1988 年由南国农、李运林编写的《教育传播学》教材作为高校学生的主要教材,影响力最广。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完善地阐述教育传播理论的书。
教育传播学是学科融合的产物,它与教育学、社会学、信息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关于教育传播的涵义,笔者认为,要结合传播类型的分析来把握。教育传播所传播的是教育信息,传播内容为教育内容。因此,根据教育传播的规模,可以划分为自学传播、个别传播、课堂传播、远程(教育)传播等类型。它尤其强调教育信息流动的双向性和动态性,通过教育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转以此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1]在此,可以给教育传播下这样一个定义: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2]其特点是: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严格规定性、受者的特定性、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由于教育传播学开始仅仅从教育的媒体着眼,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应用(因为幻灯、电影等媒体的声像信息是通过用电的设备表现出来的),且国内最早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的又集中在电化教育领域,所以人们经常把它等同于电化教育,这是不准确的。随着教育技术学的内涵和外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播学科亦有了较大的发展,因此教育传播学这个名称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3]无论是基于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以及远程教学模式,都可以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内找到合理的解释。
二、教育传播学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受到高度重视
学术界对教育传播学科的重视忽冷忽热,且目前进入低潮,从而影响了教育传播学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多数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缺乏持久性、深入性和系统性,研究氛围不够浓厚,抄袭外来的观点居多,理论观点比较零散,使得整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不够系统和深入,显得大而空。这与学者研究重心的转移有很大关系。20 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教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就进入了低谷。数据显示,当前研究教育传播学的人员85%来自高校,只有5%来自中小学教师。可以看出,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对教育传播重视不够。[4]理论创新是在原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创新理论更适应于客观规律,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强。由于教育传播学是国外引入的,一些理论和案例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不少专家一直呼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传播学理论体系。但受我国当前的理论研究不深,缺乏中国化的逻辑体系,使得对这一学科的研究出现“有学无史”的尴尬局面。结果就出现了学科理论体系建构严重滞后,学科基础不牢的发展困境。另一方面,当前学者针对新出现的教育传播问题研究不多,缺乏理论创新,对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关注不够,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有心无力。一些理论仅是面上的泛泛而谈,缺乏实践性和系统性,出现了学者研究氛围不浓、老师教学热情下降、学生不喜欢听课的“三输”现象。[5]
(三)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
当前,教育传播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其沟通和传播的思想、手段与工具亦不例外地在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正在发生着改变,现代教育传播活动日益多元化和全方位化。但是,目前的教育传播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却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老套,考核方式单一,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难以实现教学优化。尤其是理论严重滞后,不能有效的指导实践。对于一些新问题,比如新技术与新媒体构筑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各种新型教育传播过程、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等,缺乏总结与探索。(四)理论研究进入低潮教育传播学作为教育技术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但长期受教育技术这门学科方向发展的影响,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忽冷忽热。上世纪末国内学者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极其高涨,而到本世纪初却呈急剧下降趋势,发展缓慢。个别学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院系甚至取消这门课程的教学。这个学科在一些院校被逐步边缘化,课可上可不上,缺乏名师授课,这种情况下,要人缺人,要钱缺钱,理论研究怎么可能深入呢?至今全国没有几个专业的教育传播学研究机构,即使有机构,人员、设备亦不齐全,一些教师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学,热衷于搞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产业化,很少有人静心去深入研究。当前研究梯队中,存在严重断层,专业的研究者主要是 55 岁以上的老教授,研究这方面的中青年教师非常稀缺,年青教师对研究教育传播的新问题没有热情,长此以往,这一学科的发展将滞后、徘徊。
三、加强我国教育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思路
当前,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要进一步推进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建立一批专业的研究队伍,整合资源以搭建研究平台
目前,从事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学者不太多,理论研究还处于弱势阶段,而开设教育技术专业和传播学专业的大学很多,这些高校要组织研究团队,利用好自己的教师队伍,由知名博导、教授牵头,成立学科带头人,围绕前沿性的特定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构建完善的教育传播理论体系框架。另一方面,当前教育传播学研究的资源分散,平台不大,没有一个完善、系统的资源库,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因此,有必要对其所研究的资源进行整合,建议由相关机构分工协调、相互配合,协力建设一个资源库平台,通过各类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便于研究人员更好的查询和利用。[6]
(二)大力运用新媒体创新教学方式,利用新媒体提高传播效果
传播学理论认为,通道指教育信息形成后,由一方传送到另一方所建立的联系方式。通道在传播过程中处于传者和受者之间,是两者实现信息沟通的中介因素。传播通道不畅,教育效果差,教育目的就无法实现。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新媒体的繁荣,更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基础。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与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代表的旧媒体共同发展形成数字化传播环境,为自主性学习、互动式学习、探索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娱乐化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可能,也为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7]因此,教育传播面临新的形式,必须创新传播工具,运用QQ 群、博客、微博等新网络媒介,提高传播效果。比如苏州就创建了教育博客,成为苏州教育工作者的网上家园,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可以用研究性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这种模式将学、思、做紧密结合,使沉寂的课堂变得活跃,被动的学习变得主动,值得借鉴。
(三)加强多学科、多国家的交流与协作
当前,从事教育传播学研究的专家主要来自教育技术学的教师,缺乏传播学科、信息技术学科等专业的专家,从而学科的知识结构单一,研究视野比较窄,研究水平也比较浅,导致这一学科的研究深度和广度都相对有限。而且缺乏与国外专家学者的交流,对国际上当前学科发展前沿介绍和了解比较少,学科理论更新比较慢。面对上述问题,有必要加强与各个学科、各国的学者进行交流,通过专业会议、论坛、讲座、研讨、外聘、兼职等方式,吸收其它学科的精华及前沿知识,丰富教育传播学的学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