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产品贸易市场

农产品贸易市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产品贸易市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产品贸易市场

农产品贸易市场范文第1篇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国家对于农业整体扶持力度持续增长为我国农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而系统的梳理,并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机工业在中低端领域的制造能力已经获得了世界普遍认可。

【关键词】

农机;贸易竞争力指数;竞争力

人口膨胀及强劲的经济增长为我国的农业领域带来了日益增长的压力,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农机化以提高粮食产量及生产率。中国近一半的土地已经实现机械化,但农产品的自给率仅维持在80%左右,保证粮食安全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农机作为机械行业的子行业,近年来几乎未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行业增长速度令人瞩目,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幅已连续十年保持在两位数的水平。

农机购置补贴、劳动力减少、以及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是我国农机得以快速发展的三大主要动力。特别是由于进城务工效益远高于务农经济效益,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正持续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农村存量劳动力不断减少,通过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求日益旺盛,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另一方面,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也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除在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重创外,我国的农机产品出口已保持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这是否就代表了我国的农机在国际市场中已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经过国内产业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而系统的梳理,并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政策依据。

1 我国农机市场现状及特征

1.1 农机市场格局

我国农机市场在惠农政策拉动下,已连续多年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已能够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14大类3000多种农机产品,成为世界上农业装备的生产大国,产品品种和产量基本满足我国农业生产需要。

(1)区域市场格局

如今,农机工业已成为可以代表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从而得到当地政府及金融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从2012年各地区农机工业销售产值所占比重来看,山东省以21.5%的比重位居全国首位,河南以18.7%位居第二,江苏以10.2%位列第三,浙江以5.6%位列第四,上述4省内聚集了行业内51%的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了56%的工业销售产值。

(2)品牌格局

近十年间国家政策对农机化的大力支持,刺激了国内外农机制造企业对我国市场产业布局的加速。尚处于农机普及初始阶段背景下的我国农机市场,品牌众多、市场份额分散。随着我国消费者对精细化农机需求的上升,从客观上对生产企业在研发、制造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份额逐渐向优势品牌和品质、技术类产品聚集,受制于资金门槛、技术门槛和销售门槛,行业内大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开始显现。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马恒达等国际著名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纷纷抢滩我国市场,外资企业在行业中的权重进一步加大。

(3)产品结构格局

农机行业近年来一直是资本投入的热点领域,但资金的投入重点多在增加产能,而非新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目前我国的农机行业在选材标准、制造工业等方面尚无法同国际接轨。受农村经济水平及环境的制约,多年来始终以小型、中低端田间作业机械为主。大规模量产的产品种类主要集中在小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中小型整机领域,以及农用泵、各类机械零配件等;而大型机械以及经济作物收获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果林机械等精细化农机产品则较为短缺。

1.2 农机市场特征

我国农机化具有结构性不均衡的特征。按农作物机械化领域来看,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要高于经济作物;按农作物种植地域来看,北方平原的机械化水平要高于南方丘陵地区;按农业开展工序来看,机械耕地机械化水平要高于机械种植和机械收割。我国各地区的农艺、种植习惯和耕作田地差异明显,对不同类型的产品需求各异。冬麦区是农机产品传统销售区域,成为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收获机械的主要市场。拥有广阔耕地面积的黑龙江和新疆,农机化程度高,代表着我国大型农机具的发展方向。长江以南地区,地形复杂,以小块耕地面积为主,农机化水平提高缓慢。与其他机械设备不同,在我国,农机的销售并非完全的市场行为,农民和经销商都在观望每年出台的补贴政策。补贴政策出台早,市场就会启动较早,相反会滞后。在这种政府补贴政策主导购买行为的市场模式下,由于每年的补贴侧重点都不同,因此农机生产企业很难按照去年的销售情况来预判今后的市场需求。农机销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一般三四月份是销售农机的第一个高峰期,而到七月份秋收和冬小麦的播种又会迎来第二个销售。

2 农机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

2.1 我国农机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分析

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计算最近四年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看出,自2010年以来我国农机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均为正值,表明我国在此期间都是农机贸易的净出口国。2010年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仅为0.08,说明我国的农机产品进出叉较为明显,此时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仅接近于平均水平,尚未具备多少优势。进入2011年后,我国农机产品的TC指数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发展趋势,2011年较上年提高了0.05点,2012年较上年提高了0.13点,截止至2013年的9月份,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已达到0.29。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的逐年提高,表明我国农机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正在持续加强。同时,指数目前尚未能超过0.3,表明我国的农机产品仅具有相对微弱的出口竞争力,要成为农机贸易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

2.2 研究结论与启示

对我国农机出口来说,入世的影响对可以说是决定性的。随着世贸组织各国在关税、市场准入条件等方面限制的不断放宽,近年来我国农机出口保持了令世界瞩目的快速增长。产品出口额由1993年的2.9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250.3亿美元,二十年间增长了85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6%。另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农业机械累计实现进出口额397亿美元,其中,进口额147亿美元,出口额250亿美元,同比出口增加8个百分点。中国农业机械的出口市场及出口结构基本稳定,亚洲作为最大的出口市场,约占据出口总额的40%左右。这充分说明我国农机制造水平在不断提升,制造能力已经获得了世界普遍认可。

(1)产品出口结构

我国农机出口产品当前以发动机、柴油发电机组、水泵、轻型柴油货车、轮式拖拉机等中小型机械以及农机零件为主,出口品类相对集中,出口排名前20位的产品约占据了出口总额的60%左右。其中,轮式拖拉机始终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整机产品,但产品水平、技术含量等均属于较低层次。随着近年我国农机化程度的提高,国内大中型农机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逐渐优化,农机产品的出口结构也相应有所调整,大中型产品的出口比重有所上升。

(2)出口主力市场

一直以来,亚洲、北美洲、欧洲始终是我国农机出口的主力市场。其中,亚洲作为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始终占据我国农机出口总额的40%左右。由于我国出口农机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因此面对对产品质量及认证等要求较高的北美洲和欧洲的出口则呈温和增长态势。在主要出口国中,2010-2012年间美国和日本始终位居前两位,约占据了我国农机出口总额24%左右的份额,显示出发达地区强大的购买力。通过实证研究,为摆脱当前我国农机产品单纯依靠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的低层次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机出口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可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面对我国当前的农机产品出口现状,需要国家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政策层面为我国的农机出口保驾护航。首先,继续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出口农机产品由单纯的价格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售后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变。其次,需要出台具体的出口标准,以期规范农机产品的出口秩序,避免恶性价格竞争以及劣质产品的出口,从而提升国产农机产品的国际形象。第二,技术核心缺失是当前我国农机发展的短板,但要求内燃机、传动等领域短期内实现技术突破并不现实。在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的大环境下,国内生产企业可以尝试转变思路,拓宽合作领域。企业未必要全面追求自主研发,集中企业的核心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不擅长的方面则可以考虑寻求国际合作。

3 结束语

伴随着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量和质量要求正在不断提高。而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又刺激了人们对农业投入的热情。这正是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向好的重要原因,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维持其快速发展步伐。受益于农机补贴政策的刺激,我国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市场近年来均处于高位运行,产品保有量急剧攀升。大中型农机产品消费者购买的目的主要是进行经营创收,保有量的增长将直接影响其经营收入。当前我国农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仍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除价格外尚未建立起真正优势。伴随着国际农机巨头加速布局全球致使我国产品性价比优势的弱化,以及发达国家对低端产品需求的逐年萎缩,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显然缺乏维持长期大幅增长的内部动力。可喜的是,国内企业已逐渐意识到为客户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才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与此同时,新一轮全球性的消费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也给我国农机产品带来新的机遇。相信随着出口产品技术的日臻成熟、出口区域的不断扩展,我国农机产品出口将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农产品贸易市场范文第2篇

电子商务是借助互联网而开展的电子交易方式,其主要是借助互联网络进行各种交易活动,并实现和提供相关的服务活动。电子新时代的来临,电子商务所涉及的商务活动包含方方面面、层出不穷。其中为发现、满足或创造顾客需求,利用互联网所进行的市场开拓、产品创新、定价促销、宣传推广等活动的总称为网络营销。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业务,带动了网络营销的发展,网络营销涵盖的内容也就不只局限在信息传递等方面,购物、物流配送等附带服务也逐渐的发展起来。有调查显示,根据各地信息分析顾客需求,之后企业制定专项营销策略、对产品定位开发、开展相关营销活动,让超过30%企业起死回生并得到极大发展。因此,网络营销的价值也逐渐得到广大企业的认可和重视。网络营销模式之所以吸引各大企业的关注,主要是其借助互联网技术,使得营销内容更加的丰富,加之互联网的开放性、公众性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客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另外,网络营销本身就具有广域性,其覆盖了全球的互联网市场,网络信息具有实时性,客户可以通过网络参与进来并产生互动,客户与客户交流更加顺畅,并且能够让企业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因此,庞大的网络用户将成为企业纷纷争取的消费客户。在农产品贸易中,建立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借助联机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获取、处理和利用各类有效信息。针对农产品进行网络营销管理并开展一系列电子商务活动,企业依此在各地农产品贸易市场中能够占据竞争优势,通过网络营销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各地农产品贸易市场供求信息。企业根据各地需求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物流配送,从而进一步拓展农产品贸易市场,扩大农产品的销售量。总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建立农产品网络营销能够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到客户的需求和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企业随时对农产品质量和营销服务进行监督与控制,使得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更加的信任。根据近些年的相关数据表明,从事农产品贸易的企业,其网络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在逐年增加,可以说,网络营销成为当今农产品贸易的主流,也是企业在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当前企业农产品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中,网络建设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网络信息是农产品与市场建立直接联系的桥梁,但在信息采集与的环节,各个地区之间的信息流通不够顺畅,包括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流通信息不能实现共享,信息共享的过程也会受阻;在现实中,部分企业的网站只是一个广告的牌子,作为摆设,不去维护,网站的实用性不强,的信息时效性差;加之,各个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网络建设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农业信息网络覆盖面较小,甚至没有建立网络。

2、网络营销欠缺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

在我国的农业市场上,对农业信息的获取比较薄弱,其主要是欠缺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落后的信息服务平台使得信息不能得以及时更新,也就不能快速的掌握农产品贸易市场的最新技术、服务等,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不了充足的信息,企业的网络营销模式就无法顺畅开展。

3、网络营销模式不够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仍不健全,这是由于网络营销模式是客户通过网络查询,找到所需产品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活动,但多数交易是在网下交易,客户虽然在网上可以看到产品信息,但实际与客户建立网络交易的电子商务者几乎没有,电子商务网站的应用率不高,没有体现出网络营销的真正价值。

4、农产品在物流配送较为滞后。

网络营销是客户通过网络交易来进行消费,企业要对所售产品进行配送,以确保其快捷、安全的到达客户手里。但在物流配送过程,配送体系不够完善,对于农产品物流配送,我国缺少大型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从事这方面的企业或组织也较少,即便是有,目前现有的物流配送组织缺乏专业化水平,且规模化较小,制约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

5、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高。

农产品的标准化主要是质量、包装等,这些要有一定的标准,才能满足市场需求。但我国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多是以小规模、个体经营为主,生产规模较小,加之各个地区的不同农户的生产技能差别较大,缺乏一个标准化的体系支持。

6、网络营销体系自身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

网络营销是在虚拟的环境下完成的交易活动。交易会涉及到消费者与商家各自的利益,而网络营销在双方利益产生争议的情况下,缺乏法律的支撑,导致交易过程缺乏安全保障。一旦在网络虚拟的市场环境下产生问题,就缺乏一个明确的解决机制,导致消费者对企业的网络营销产生了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营销缺乏优惠政策的支持,导致企业和农户从事网络销售的积极性不高。

三、新时代农产品网络营销需采取的必要措施

1、完善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服务体系。

这个服务体系是指农产品在网络营销过程,涉及到的网络交易、产品生产、产品流通及消费的全过程,都要提供服务手段,为客户建立一个完善的服务平台,以快捷、安全的实现交易。服务平台的建立主要集中在生产、组织、市场、信息等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建立标准化的服务平台。其中生产主要是以标准化的基地建设为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管理,以此提升产品的品质;组织是针对农产品的农户,建立具有组织化、合作化的农产品生产组织,扩大产品流通中介的规模;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基础平台,要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活动,就要以市场为载体,组建大型批发商群,增强市场的组织化、合作化程度;信息就是建立完善畅通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建立完整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

网络营销模式主要由虚拟批发市场、服务机制、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组成,但其基础平台也要进一步完善,实现多产地的信息中心,构建各个省份、地区之间的交易平台。加强对农产品信息数据库的更新,推进区域之间的交易平台协作。

3、强化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物流配送过程。

农产品网络营销是一个高效的服务过程,其中要配合完善的物流配送,以实现对客户的快捷、安全的配送承诺。强化物流体系的关键是要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建立高效率的现代物流体系。首先,针对农产品的网络信息,建立物流配送的信息管理平台,统一配送的标准;其次,对于农产品流通的各个渠道,要进行全面的整合,建立物流配送中心作为支撑,健全物流体系;三是企业要组建一支具有规模的物流联盟组织,以为农产品配送为核心,共享物流配送方式,培养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源。

4、健全农产品网络营销保障体系。

对于保障体系的建立,政府要发挥其作用,在农村建立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农产品信息网络。对于知识匮乏的农户来说,可以开展农业信息化培训活动,使得农户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学会上网并利用网络获取所需求的各类市场供求信息。对于网络交易信息的安全保障,政府要投入力度,建立网上信用制度,确保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对于缺乏法律支持的交易体系,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完整的网络营销法律体系,为农产品网络营销提供一个健康、持续发展的法律平台。

四、结语

农产品贸易市场范文第3篇

一、俄罗斯入世对中国的机遇

(一)中俄贸易具备良好的基础

作为中国重要的新兴出口市场,俄罗斯入世将为中俄贸易发展注入新动力。近年来,中俄双边贸易不断快速上升。2011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723.3亿美元,增长26.8%。其中,俄罗斯对中国出口268.8亿美元,增长39.5%;自中国进口454.5亿美元,增长20.3%;俄方逆差185.7亿美元,中国为俄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从贸易结构看,中国出口除了传统的服装、鞋袜等领域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外,近年来中国对俄出口的机电产品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对俄出口的第一主力,主要包括汽车、家电、机械、农机、电站改造设备、计算机、通讯设备等等。其中,2011年中国原产汽车在俄罗斯销售量为67701辆,已成为中国第三大汽车出口市场。俄罗斯对华出口方面,原油等能源产品仍然是重中之重,除此之外,俄罗斯丰富的森林资源使得木材对华出口大幅增长。

(二)削减关税有利于中国扩大对俄出口

2008年金融危机后,俄罗斯采取了30多项上调进口关税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但是作为最重要的入世协议原则,俄罗斯入世后将逐步降低进口关税,对各类贸易壁垒措施的使用也将受到严格限制。根据入世协定,俄罗斯平均关税水平将从当前的9.5%逐渐削减至2015年6.0%。其中,农产品关税水平从13.2%降至10.8%,工业产品关税水平从9.5%降至7.3%。除部分商品进口关税和市场准入享受5—7年的过渡期外,俄罗斯有义务履行WTO所有规定。

以汽车为例,入世后俄罗斯新车进口关税从30%降至25%,并保持3年不变,第四年起每年降低2.5个百分点,2019年关税降至15%。在轻工业方面,纺织、服装等产品是中国对俄出口主导产品,但2004年4月,俄罗斯对自中国进口的21 类消费品,将每公斤货物申报价格从0.2—1.4美元提高到不低于3.5美元,这使中国商品价格涨幅超过50%。入世之后,俄罗斯针对中国商品的这一歧视性将废除。

(三)市场开放将有利于中国扩大对俄投资

入世谈判中,俄罗斯签署了57个货物贸易市场准入双边协议和30个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双边协议,覆盖了电信、银行、保险、出版及航空等领域。这些俄罗斯国内市场的开放,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到俄罗斯投资。其中,电信市场在入世4年后取消对外资股份比例的限制;保险市场允许提高外资参股比例,并且在9 年后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建立分支机构;承诺在入世后完全按WTO规则保护知识产权;承诺入世4年内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

在工业方面,俄罗斯在钢铁、汽车、机械及通信工程等资金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基础较为薄弱,这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工业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农业生产方面,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冲击,加上俄罗斯农民对农业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俄罗斯虽然拥有广阔的国土面积,但自产粮食及肉禽类产品仍然无法满足国内需求。这种状况既为中国农产品提供了出口市场,也为中国企业投资俄罗斯农业创造了条件。

(四)有利于我国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

在能源进口方面,俄罗斯入世对我国资源品进口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异。原油进口方面,2012年5月俄罗斯对华出口原油占我国全部原油进口的比重仅为6.78%,因此俄罗斯入世后调整或取消原油出口关税基本不会对我国产生实质性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东局势的持续动荡,俄罗斯入世将有利于中国对俄原油的进口。在成品油进口方面,2012年5月,我国33%的柴油进口来自俄罗斯,35%的燃料油进口来自俄罗斯,俄罗斯是中国最主要的柴油及燃料油的进口来源地。俄罗斯入世将有利于增加对我国成品油出口。

二、俄罗斯入世为中国带来的挑战

(一)俄罗斯市场开放将加剧国际贸易竞争

俄罗斯开放国内市场后,全球各国产品的进入将直接与中国对俄出口商品形成竞争关系。因此,当来自欧美的高端商品进入俄罗斯市场后,“中国制造”是否能够保持并扩大现有的市场份额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机械、电子、服装服饰等中国产品市场份额较大的领域,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二)中国将面临来自俄罗斯吸收外资的竞争压力

一方面,俄罗斯入世将进一步开放更多具备良好盈利前景的投资领域;另一方面,随着俄罗斯相关法律及商业环境的改善,俄罗斯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将与日俱增。因此,俄罗斯将可能分流一部分中国原有的外资,两国将在吸引外资方面成为直接竞争对手。

(三)非关税贸易壁垒可能抬头

农产品贸易市场范文第4篇

农产品贸易呈现新格局

中国政府在入世之日起就完全取消了农产品的出口补贴,严格遵照入世承诺,将农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进一步削减至2003年的15.8%,某些产品的降税幅度甚至走在世贸组织确定的时间表前。中国的农产品平均进口税率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低于许多发达国家。入世以来中国的农业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农产品贸易出现以下新情况: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逆差呈扩大趋势。入世后,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来自商务部对外贸易司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贸易额从2001年的279.1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540.3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18.8%,从世界第五大农产品贸易国上升到第三位。尽管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都大幅增长,但进口的增速明显快于出口,其中,2003年与2004年农产品进口额增长幅度为52%和48%,远高于出口额增长的17%和10%。因此,从2004年开始,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变为逆差,中国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大国。进口额度更是在2008年、2010年以及2011年三次大幅度增长,使2011年的农产品进口总额达到939.1亿美元,出口总额为601.3亿美元,逆差额达到337.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产品结构变化大,逆差以大宗农产品为主。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超过50%都是土地密集型的粮油产品,排在前几位的产品包括大豆、豆油、棕榈油、棉花、小麦等。这也造成了中国粮油自给率的明显下降,中国粮食供给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上升到10%左右。食用植物油进口的数量更多,现今已达到国内规模以上企业加工植物食用油产量的20%。农产品出口方面,谷物的变化最为显著,从2002年的1484万吨下降到了2011年的121.5万吨,降幅巨大。而蔬菜的出口量则逐年增加,在2011年达到755万吨,成为中国出口量最大的农产品。

从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结构来看,大宗农产品逆差占据了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部分,也决定着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变化趋势。油籽、植物油、纺织纤维等产品已成为主要逆差农产品,蔬菜、水果类产品则是主要的顺差产品。

市场结构多元化,出口集中度下降。中国入世后的进出口市场格局较为平稳,从洲际来看,亚洲国家是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而美洲国家则是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与入世前的格局变化不大。从国别(地区)的出口市场来看,集中度下降,其中变化最为显著的国家是日本。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但入世后,向日本出口的农产品所占的比重开始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35.5%下降到了2011年的18.3%。其次是韩国与香港,所占比重也有所下降。而美国所占比重则增加至11%,并成为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从进口来源地看,美国所占的中国对外进口农产品比重从2000年的23%上升到了2011年的25%,并一直保持着中国农产品最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

农产品贸易市场化程度上升,私企、外企异军突起。入世十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经营主体结构的变化十分显著,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农产品贸易中的主导力量,完全打破了国有企业在入世以前的垄断地位。

根据商务部2011年的中国农产品贸易统计数据,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分别达到286.1亿和217.8亿美元,进口额分别达到309.8亿和368亿美元。加起来占据了中国农产品贸易出口总额的83.8%和进口总额的72.2%。反观国有企业,所占份额不断下降,甚至在入世初期在进出口总额上呈现负增长。2011年国有企业共出口农产品75.8亿美元,同比增加15.2%,但仍然比2000年少11.6 亿美元,仅仅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34.8%。2011年国有企业农产品进口总额为213.6亿美元,也仅为外商投资企业的58%。进出口经营主体结构由国企转为外商投资企业表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中国农产品贸易未来展望

农产品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延续逆差走势。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经历过从农产品贸易顺差国转变为逆差国的过程。对于中国的基本国情而言,人多地少也决定了中国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中不具备优势,而在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中的国际竞争力提升较为缓慢。从而也决定了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中将延续逆差走势。从另一方面来说,农产品进口弥补了国内农产品供需缺口,缓解了中国农业资源紧张的局面。

贸易趋于多元,统筹战略机制。虽然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规模不断增大,从进出口产品种类来看,也趋于丰富、多元化。但依然缺乏一个统筹的农产品贸易战略机制,大宗农产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在进口上,既没有稳定渠道,也没有形成全球供应链,容易受制于人。因此,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目标将是建立统筹的战略机制,一方面降低大宗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另一方面也要保持进口渠道的畅顺,形成稳定、多元化的供应链。

市场化程度继续提高,形成三足鼎立格局。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主力军。在中国农产品对外出口方面,现今已有2万多家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参与国际出口竞争的主体,并且大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已经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以及安全意识大幅提高。同时,国企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优势依然不可低估。可以预计,中国农产品贸易经营主体将呈现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农产品进出口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

农产品贸易市场范文第5篇

中国粮食产量“九连增”已经是很高的基础,今年是否能继续保持这个势头?牛盾的回答是:“我们今年想再努力夺取第10个丰收年。今年中国争取粮食生产的总量超过1万亿斤,要保证中国的城乡居民人均每年消费粮食在380公斤到400公斤的水平。”

对于完成今年的指标是否有压力?牛盾坦率地说,没有压力,有动力!国家重视“三农”,我们对农业科技项目创新有把握,尤其是三大主粮的优良品种的创新。一个优良品种的产生,就能够提高产量一到两成。

“预计到2035年,我们国家的人口峰值达到16亿人,按照400公斤的粮食计算,那时候我们国家需要的粮食消费总量是1.28万亿斤,缺口大约是3000亿斤。我们只要每年增产1%,到2035年就能够把粮食缺口补上。”

对于农产品贸易问题,牛盾说:“我们一定要立足国内解决粮食安全,因为全世界粮食贸易市场的贸易总量,现在也就是4000亿斤左右。这不仅仅是一个吃饱肚子的问题,还是一个安全和稳定的问题。”

牛盾分析说:“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这样,外国农产品进来过多,就对本国农产品形成打压,对农产品价格形成负面影响,使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农民没活干了,农民收入哪里来?没有收入,何谈尊严!社会又怎么会稳定!因此,我们对农产品进口要有节制,要适量。”

提起奶制品的“三聚氰胺”事件,牛盾不禁义愤填膺:“我们的牛奶问题就是一些丧了良心的市场经济主体,制出这样的牛奶来毒害儿童,把民族产业都快弄垮了,我非常赞同对他们要施以重罚,不能让他们再有翻身的机会。要想真正扭转食品安全的局面,只能上下联合监管、要做到无缝连接,不能出现真空地带。”

牛盾说,农业部只能配生产初级农产品,运输、流通有工商,加工有质检总局,餐饮有卫生部,进出口有发改委和商务部。具体到奶业,农业部负责监管初级农产品也就是原料奶的生产。监管需要一体化,需要强有力。不能像铁路警察那样各管一段,一定要靠一体化管理来堵塞这些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