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产品营销概述

农产品营销概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产品营销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产品营销概述

农产品营销概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网络营销;电子商务

一、农产品在网上销售的发展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和环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将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商务活动方式逐步变成了由计算机远距离操作完成的数字化活动方式。没有了时间、空间和人为条件上的限制,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将变得方便、灵活和自如。

(二)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销售模式

1、消费者收入水平是影响农产品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反映农产品需求量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从而分析农产品对居民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2、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种种差异性和不规范性,使农产品交易有不透明性,电子商务通过建立平台使农产品在交易中弥补信息的不透明性提高效益。

3、农产品销售模式。农产品传统模式营销是一种产品交易营销,强调将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尽可能多的顾客。现实生活中主要的销售方式有商营销模式,经销商营销模式,直销模式等。

网络营销是对传统营销的创新和补充,传统营销理论同样适合于网络营销。经过不断发展与创新农产品网上销售方式大多是以网上农贸市场,网上农产品批发大市场,网上连锁店,网上特色营销,基于市场的目标市场等多样化形式展现。

(三)农产品在网上销售的利与弊

传统营销的模式已经在国人的心中根深地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和电子商务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网络营销能带给商家长期的利益,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一批忠实顾网络营销在未来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利:网络营销具有成本优势,在网上信息,成本很低,将产品直接向消费者推销,可缩短分销环节,的信息谁都可以自由地索取,可拓宽销售范围,这样可以节省促销费用,从而降低成本,使产品具有价格竞争力。网络销售模式具有多样性,及时性,网上服务可以是24小时的服务,而且更加快捷,从而使网络营销更优化。

弊:农业是季节性、时效性较强的行业,农产品市场的货源随农业生产季节而变动,特别是一些鲜活农产品,由于信息不灵、渠道不宽、流通不畅等原因出现生产后卖难现象。网络营销缺乏信任感,网上购物要发展,保证质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网络购物让消费者足不出户,享受到来自全国乃至全球丰富的商品,但由于网络的虚拟和远程性,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欺诈消费者、购物安全事件屡有发生。网络营销缺乏诚信与生趣,交易和支付安全存在漏洞。

二、农产品在网上销售存在的制约问题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落后虽然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仍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

(二)农产品物流配送存在较大的困难物流配送是开展网络营销的必要保障,而针对农产品网络营销开展的农产品物流配送其要求远高于普通产品。

(三)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匮乏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于计算机、互联网的认识和应用都非常有限,甚至有人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电脑,体验过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许多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还没有适应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这导致了农户难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进行产品的深度加工和全面推广。

(四)由于我国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是的消费者消费观念和消费形式比较固化,严重阻碍电子商务在农产品行业的发展。

(五)农产品网络销售是无形的,支付和交易和交易的安全成为了经销商和消费者进行交易的重要影响之一,我国电子商务法还不够完善,在网络销售和支付安全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漏洞。

三、解决措施

(一)政府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政府的支持和倡导是农产品网络营销顺利开展,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网络信息化水平,同时政府应当做好管理工作,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网络销售的实施方案,提供一个绿色、安全的网络营销平台。

(二)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

目前人才缺乏是困扰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的一大难题既了解农产品又熟悉网络营销的人之又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

(三)完善农产品配送体系良好的配送体系是农产品网络营销顺利开展的保障,针对不同的农产品,我们应当从配送的各个环节入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配送策略和计划,确保农产品销售的顺利完成。

(四)不断完善我国的电子商务法使经销商和消费在交易中无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周艳榕,邹勇.我国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9(10)

[2]付春杰,崔刚.农业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J].互联网天地.2009(5)

[3]郭建强,赵清华. 农业电子商务概述[J].计算机与农业.2011(2)

[4]邓婷.凝望三农 农业电子商务难在何处[J].中国信息界.2009(7)

农产品营销概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品牌关系质量;顾客忠诚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农产品市场空前繁盛,农产品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农产品的质量上,更逐渐演变成为了农产品品牌之间的竞争。而在影响农产品品牌的诸多因素中,品牌原产地形象越来越显示着其重要作用。消费者-品牌关系是将关系营销理论嵌入品牌背景而形成的较前沿的品牌理论研究领域,对于品牌关系的研究,学者所选取研究的行业基本集中于服务行业和耐用品行业,而将其应用于农产品的研究非常少。本文尝试从这一新的理论出发,研究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是如何通过影响品牌关系进而影响顾客忠诚的。

二、文献回顾与概念阐释

1、品牌关系研究概述

品牌关系的研究是西方品牌理论研究的最新前沿课题。Fournier(1998)将人际关系理论引入顾客与品牌间的关系讨论之中,认为拟人化的品牌是顾客的伙伴,与顾客之间存在着类似人际关系的复杂的多种形式。以我国学者何家讯、姚作为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品牌关系就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姚作为,2005;黄静,2006;何佳讯,2006)。对于品牌关系的研究包含了多个层次和角度,周志民(2005)认为品牌关系质量是对品牌关系的状态研究。品牌关系质量是指品牌关系的状态及其强度,现有的品牌关系质量维度都是借助于人际关系理论进行研究的。Fournier(1998)提出品牌关系质量由爱与激情、自我联结、相互依赖、个人承诺、亲密感情、品牌的伴侣品质六个维度组成。姚作为(2005)在《关系质量的关键维度-研究评述与模型整合》一文中归纳出信任、承诺和满意是众多学者普遍认可的俩个品牌关系质量的维度。何佳讯(2006)在中国文化背景的关系研究下,根据关系取向和关系分类,提出了品牌关系质量本土化的测量模型。他认为,“信任”和“象征价值”是品牌关系发展中的初级阶段,而“真有应有之情”是品牌消费比较高级的阶段。综合以上讨论,结合本文的研究并考虑到简化模型的需要,本文在衡量品牌关系质量时,选取众多学者认可的信任、承诺俩个维度,并采用了何家讯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个维度即象征价值。

2、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研究概述

Jaffe与Nebenzah(2001)认为原产地形象就是目标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原产地或原产国的内在印象,是消费者对该国的一种总体性感知。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品牌原产地形象,为原产地形象的一个分支,是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来源地的整体认知。Schooler(1965)在营销研究学刊发表的论文《中美洲共同市场上的产品偏见》认为原产地作为外在线索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靳明、周亮亮(2006)在论文中对绿色农产品的原产效应和其品牌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结合其原产地形象效应的特点,提出了如何构建及保护原产地品牌的营销战略建议。学术界对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的研究多为理论性探讨而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3、顾客忠诚

很多研究对顾客忠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对顾客忠诚的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对忠诚概念的界定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采用韩经纶和韦福祥(2001)的定义:顾客忠诚是由于价格、产品/服务特性或其它要素引力的影响,顾客长久的购买某一品牌产品或服务的行为。相关研究表明,吸引一个新顾客所付的成本是保持一个老顾客花费的4一6倍,从品牌忠诚者身上获得的利润是从品牌非忠诚者身上所得利润的9倍。品牌关系质量真是可以发现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衡量工具,可见从品牌关系角度研究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对顾客忠诚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本研究以顾客忠诚为因变量来判断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是如何通过品牌关系质量进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向的。就农产品品牌原产地的形象而言,相关研究都是以消费者感知等为中介变量,而将品牌关系这一全新维度作为原产地形象与顾客忠诚之间的中介变量的还没有相关研究,品牌关系是阐述了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研究以顾客为导向的品牌发展和探讨农产品行业内消费者的忠诚的影响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前文的文献综述,结合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能够通过品牌关系质量影响顾客忠诚,我们将品牌关系质量主要划分为信任、承诺、象征价值等三个维度,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理论研究框架:

理论框架图

由此,进行如下探讨:

1、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对品牌关系质量的影响

品牌形象作为消费者对特定感知的综合,是对品牌相关的产品功能、品牌价值、利益等与品牌相关的所有联想的集合,作为消费者视角的品牌构念,品牌形象无疑是多维度的。而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更是将品牌形象这一概念细化,重点放在品牌的原产地的形象方面。Gary A.Knight和Roger J.Calantone于2000年在Han的光环构念与总结性构念模型基础上进行融合,构建了“灵活性模型”,说明了原产地形象会对消费者的信任产生正向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越来越讲究品质生活的今天,消费者更加注重农产品产地这一问题,而农产品品牌的原产地也就成为了农产品与消费者互动关系中的关键环节。正如山东的苹果,山东省所塑造的这一有着适合苹果生长的环境、气候以及苹果大省的形象,无不使消费者对山东苹果充满了满意和信任的情愫;因此笔者认为农产品品牌原厂地形象必然会影响消费者品牌关系,而消费者品牌关系的衡量要素是品牌关系质量,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正向影响品牌关系质量。

H1a: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正向影响信任。

H1b: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正向影响承诺。

H1c: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正向影响象征价值。

2、品牌关系质量与顾客忠诚

Thorbjomsen,Breivik和Supphellen(2002)通过研究品牌关系质量与品牌忠诚之间的关系,发现品牌关系质量与品牌忠诚呈显著正相关关系。Algesheimer,Dholakia和Hearn(2005)也认为品牌关系质量会正向影响品牌的忠诚意向:此外,Bhattacharya和sen(2003)指出良好的品牌关系会导致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进而对企业进行宣传,为其介绍新顾客,并容忍与其相关的负面消息。而我国学者周志民(2007)也指出,品牌关系型态会正向影响顾客忠诚。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品牌关系对顾客忠诚是有影响的,但是学者们的研究多数都是将品牌关系或品牌关系质量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对顾客忠诚的影响。周志民(2007)指出,事实上消费者行为非常丰富,今后的创新方向可以是不同品牌关系质量维度对各类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就试图研究品牌关系质量各维度,即信任、承诺和象征价值对顾客忠诚的影响。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品牌关系质量正向影响顾客忠诚;

H2a:信任正向影响顾客忠诚;

H2b:承诺正向影响顾客忠诚;

H2c:象征价值正向影响顾客忠诚。

3、品牌关系质量的中介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品牌关系质量发挥着中介作用。Henning Thurau,Gwinner和Gremfe:探讨了关系利益对顾客行为的影响和关系质量的中介作用。林翠莹(2004)研究指出,品牌关系质量在功能性品牌形象与非功能性品牌形象对品牌忠诚度的影响过程中发挥这中介作用。很多学者将品牌关系质量作为一些变量与顾客忠诚的中介变量,通过前面分析,本研究认为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通过影响品牌关系质量进而影响顾客忠诚,由此提出假设:

H3: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通过品牌关系质量间接影响顾客忠诚。

四、预期结论与营销建议

在品牌营销领域,随着品牌关系理论的建立,从品牌关系的角度探讨顾客忠诚很有必要;而以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为前置变量,研究特殊行业的顾客忠诚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预期会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会正向影响品牌关系质量。而且可能信任的相关性系数会高于其余两个维度的相关系数,这是由农产品行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的认知应该是信任>承诺>象征价值。第二,品牌关系质量会正向影响顾客忠诚。其中承诺和象征价值两个维度的相关系数可能会高于信任,而且消费者也更多的呈现出行为忠诚。第三,品牌关系质量在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和顾客忠诚之间发挥着中介变量的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农产品输出地应该认识到品牌原产地形象对于消费者品牌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会影响到顾客的忠诚。因而本文通过理论探讨,提出以下营销建议:第一,地方政府结合地区特色打造城市形象。一个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城市形象,易使消费者向往并对其农产品产生信任感。第二,地方政府区隔自身形象,与其他地区形成差异化。有象征价值、有独立意识的农产品原产地形象,会达到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者的青睐,正如西湖的龙井代表着一种品位,促使消费者形成较高的忠诚度。第三,政府与企业联合,打造区域农产品优势。对于现在新兴的“农超对接“发展模式,政府和农产品企业应该学习其核心模式,创新农产品发展模式,设计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名称与标识,结合城市形象发展区域农业、区域旅游等方面。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的最大不足是没有做相关问卷与数据分析,导致预估的结论不够准确。以后的研究者可以选取一种典型的农产品品牌进行调研与数据分析。本文对关系质量的划分仅考虑了其中三个维度,而品牌关系质量还有其他的几个维度,以后的研究可以拓展品牌关系质量测量维度,更加深入的探讨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与品牌关系质量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许庆武,姚劲夫.消费者对认证特色农产品品牌的信任与购买行为研究[J].农业考古,2011(03).

[2]许基南,李建军.基于消费者感知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结构分析[J].当代财经,2010(07).

[3]靳明,周亮亮.绿色农产品原产地效应与品牌策略初探[J].财经论坛,2011(07).

[4]郭锦华.品牌原产地形象与购买意愿的实证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5]周志民,卢泰宏.广义品牌关系结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1(11):98一105.

[6]何佳讯.品牌关系质量本土化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101-106.

[7]姚作为.基于品牌关系的服务消费决策行为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4).

[8]周志民.品牌关系评估的研究范畴.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l):34-40.

农产品营销概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绿色贸易壁垒 农产品出口 影响 策略

我国是一个农产品出口大国,我国的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科学技术含量不高,相比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产品市场,制定了苛刻的技术、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以限制我国农产品进入其市场,绿色贸易壁垒这一看似“合法”的非关税壁垒便应运而生。

一、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对来自国外的产品和服务加以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它的特点有内容的合理性、形式的合法性、保护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实施效果的歧视性。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和绿色税收等。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环保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技术等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是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国家。然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但其弊远远大于利。

1.正面影响

(1)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我国农产品要通过绿色壁垒进入国外市场就不得不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那些农药含量高的农产品就必须被淘汰,产品更加绿色化。

(2)有利于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绿色壁垒所采用的技术标准通常是以先进的环保技术为基础的,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者为达到这些要求,就不得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因此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能够得到提高。

(3)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壁垒是为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而设立,通过绿色壁垒的实施,可以促进我国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负面影响

(1)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使我国农产品出口量下降。我国的农产品因达不到发达国家设立的标准,许多农产品被退回或被封杀,这就大大限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绿茶因农药残留量超标而被退回,出口到欧盟的蜂产品以氯霉素超标为由而遭封杀等。

(2)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 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我国国内的农产品生产者为达到国外的苛刻的技术安全标准,不得不增加生产成本,以及有关环境的检验、测试、认证等手续的额外费用,我国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有价格优势,而国外苛刻的技术要求就削弱了这种优势。

(3)加强了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控制。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制定了苛刻的贸易技术标准,限制我国农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借保护环境之名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进行限制。

三、我国农产品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的原因

1.国内原因

(1)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我国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生产规模小,基本是传统的家庭式生产,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效率比较低,生产的产品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

(2)农产品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生产者的安全和卫生意识不高,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色素等。在接受国外产品检验时,往往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

2.国际原因

(1)国外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根据H-O定理,一国应出口该国充裕要素密集的产品,我国许多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价格上就获得了比较优势。但许多发达国家在我国加入WTO后,设置绿色壁垒来保护国内市场。

(2)人们对健康和环境越来越重视。为保护人们的健康和环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提倡 “绿色革命”,绿色贸易壁垒便是一种体现。我国的许多农产品由于含有许多超标的化学成分,因此被发达国家拒之门外。

四、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1.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环保农业

首先,扩大农产品的生产规模,调整农产品生产方式,应用高新技术,把分散的生产转向综合产业化生产,形成标准化的规模生产;其次,发展绿色环保农业,农业生产者应树立绿色观念,减少农药的使用,引用科学的、绿色的生产技术,提高环保意识,维护生态平衡。

2.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对外出口范围,开展多国营销、绿色营销

面对发达国家的故意为难,我国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应考虑寻找新的市场,将农产品的出口范围扩大到发展中国家,避免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增加农产品的出口。在进行农产品贸易时,应采用先进技术,加工、包装、运输农产品,绿化产品价值链,开展绿色营销。

3.发挥政府职能,维护我国的正当权利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制定绿色政策,鼓励绿色产品的开发和出口,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绿色补贴,同时必须建立起与国际统一标准一致的质量监控体系,并且通过外交维护我国的正当权利,我国应与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发达国家不合理的绿色壁垒。

参考文献:

[1]马进军: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出口遇到的绿色壁垒及其成因和对策[J].国际商务研究,2007,(1)

[2]李吉明: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绿色壁垒的原因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10)

[3]海闻易纲:国际贸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罗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J].商业时代,2005,(17)

农产品营销概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探析

一、概述

云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种类多样,特色生鲜农产品突出。生鲜农产品,指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直接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含农林牧渔业)中获得的保持了所产物的本质特征及物理特性,未经加工或只做简单清理的初级农产品,包括新鲜蔬菜、水果、野生菌、花卉、禽蛋、肉类及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属于农产品范畴下的一个细分产品,是农产品中的核心和特性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季节性强,时鲜性强,易腐易损性强,产品的市场价值及经济价值随时间流动而变化,鲜活程度高低决定其市场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高低。

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指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环境下形成的新商业运作方式、买卖主体交易对接模式和盈利模式。根据交易主体、交易客体、交易载体、交易关系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分为多种类型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如:B2B、B2C、C2C等常见模式,随着电子商务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信息服务方式的不断创新,新型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也随之产生。

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指生鲜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的方法手段进行快速便捷交易的营销模式。这种概念的出现及应用,是随着“网络经济”作为新经济形态的发展趋势而出现和发展,伴着“互联网+”及其“电子商务”在农业产业结合发展下的具体应用和延伸发展,是有别与传统商务模式的运作方式。

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新生事物,是农产品电商领域的最后一片“蓝海”,2012年被视为生鲜电商发展元年,2014年全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到260亿,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根据云南省生鲜农产品优势特点,研究分析其已有的交易模式,从创新经营理念、流通渠道的思路出发,优化、创新构建多元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推进生鲜农产品在“互联网+”的经营管理和销售,最大程度地实现生鲜农产品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体现社会绿色消费需求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双赢,促进生鲜农产品产业体系建设和其营销网状式发展,更好的服务于云南经济建设。

二、云南省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现状分析

1.云南生鲜电商交易模式类型分析

(1)前端农商信息平台介绍型

此类型主要表现为:G2B、G2C模式,所谓G2B, Government To Business,即市场交易主体以政府与企业为主的电子商务或电子政务关系;G2C,Government To Citizen或Government To Customer,即市场交易主体以政府与消费者为主的电子政务关系,既属于现代电子政务体系建设的一方面,又属于以B2B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延伸运用,这两种交易模式的共同特点体现为:以地方政府(云南省-州市-县乡-村镇)为主导围绕地方性农业生产为特点的生鲜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的、行业资讯(技术、政策、价格等)、农商服务提供等,一般以政府官方为涉农网站的主办单位,打造或搭建涉农信息服务的渠道系统平台,各界农商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团、农户等为普遍涉及服务对象,属于典型的前端介绍型农业信息平台,同时也起促进农产品市场交易作用。典型代表有:“云南数字乡村”由云南省委、省政府主办,云南省农业厅承办,其系统建设包括从云南省-各地州市-县乡村整个系统;“云南电脑农业网”,由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主办,下设全省主要地县乡链接,主要提供农业资讯、市场供求等方面信息的官方渠道平台;“云南农业信息网”,由云南省农业厅主办,云南省农业信息中心承办;“鲜活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其系统下设“云南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

此外,还存在由企业为主导的农业资讯、市场信息及交易对接平台,如“云南特色农业网”,由普洱晟鑫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诚信农商网协办;“云南三农网”由云南鑫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设立。

(2)中间农商交易促进型

此类型多以第三方开放式交易平台为主,具体表现为B2B、B2C的交易模式,所谓B2B,Business To Business,即企业与企业间进行批量的产品交易、服务及信息交流的模式;B2C,Business To Customer,即商对客非批量批发式的散客交易模式。其模式中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的构建主要以中间商或第三方中介企业为主导力量,一方面和提供最新的农资信息,服务广大农商及市场产销两极,另一方面,汇集区域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促进市场交易主体间的交易。

根据中间商或中介平台来源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以省内中间商为主导的交易运营,典型代表有:“云南三农网”、“云南农业网”、“七彩高原电子商务”、“土大姐”等,其中,“云南特色农业网”,作为云南农产品流通的创新型服务门户网站,主要以系统的云南区域特色农产品的打造为特色,推介当地农产品流通主体网上店铺商城,促使区域农商品牌的树立,从而促进农产品网上交易流通和区域经济发展;“然鲜品”则是依托华曦牧业集团由第三方企业运营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网购商城,主要针对整合云南农特产品资源,将云南高原地区品质优良农产品提供互联网传播的渠道。另一类借助省外网商平台资源进行省内农产品的交易推广,典型代表有:“昆明贡天下电子商务”,主要依托2011年创办的北京贡天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贡天下特产网交易平台资源,进行云南省内农特产品资源在全国的推广及销售;其次有“1号店”、“京东生鲜”、“天猫喵生鲜”、“顺丰优选”、“本来生活”、“淘宝汇吃”等。

(3)后端市场交易对接撮合型

此类型主要表现为B2C的交易模式,网络交易平台构建依然以第三方企业为主,消费者以个人家庭为主,一方面以第三方运营商为代表进行生鲜农产品的集中采购,存储、网上商品信息展示、包装运输及客户配送服务;另一方面以城市型居多的个体消费者进行网络订购。其主要的运行特征表现为提供各类农产品资源,撮合市场终端消费者,完成电商“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服务,方便最终消费者。典型代表为:“乐在生活网”。

2.云南省生鲜农产品电商交易模式现状问题分析

(1)交易模式结构单一,交易主体涉及范围小

交易模式结构比较单一,表现为以最先发展形成的B2B、B2C和G2B等为主的模式,结构模式比较单一,而且涉及的生鲜农产品仅占其中一部分;交易主体涉及范围小:一是生鲜农产品生产者(基地)这个最大的主体受地理经济发展条件的影响或制约,全省范围内发展的程度低;二是交易服务的主体呈多样化、零星状,经营户(批发市场)不发达;三是餐饮、农超、深加工企业、配送服务发展层次低、数量少、品种单一。如仅有昆明“乐在生活网”在昆明主城区内开展配送服务。

(2)涉农及本土企业电商数量少,成立年份短,系统化建设善不成熟

就全省范围看,涉农网站数量不多,且多为政府农业部门行为为主导,多数农产品生产者、生产大户或企业借助第三方开放式电商平台进行网上交易,国内仅有“贡天下”、“京东生鲜”设有针对性较强的云南农产品专柜。城市型电商和网购数量比值较大,但以农产品生产为核心的县乡村电商系统依然未被覆盖。此外,多数涉农网站成立于2012年以后,整个系统化建设尚处于建设完善阶段。

(3)农产品电商“鲜度”不够凸显,“生产者-消费者”电商链中链接度低

研究分析,除“云南花卉网”等少数几个生鲜农产品电商交易外,特色生鲜农产品资源、品牌优势凸显不够,中介型电商交易模式下的农产品多为初级加工品,即干货农产品或简易加工包装产品;生鲜农产品的技术处理(保鲜)程度低,因而电商交易模式受客体性质特征的影响较大,产品物权空间转移过长将导致时间拖延使产品新鲜度降低。

(4)交易延伸要素配套建设滞后

即在农产品网络交易过程中涉及到的延伸因素,如政府政策支撑、农业产业规划、物流体系构建、保鲜设施配套、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水平等。

三、云南省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优化与创新探究

在基于已有的B2B、B2C、G2B等电商交易模式之上,构建优化创新的生鲜农产品多元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创建:

一是以B2B为发展核心,创新构建M2M交易模式。M2M模式,即Market To Market,基于区域内、外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接,形成区域战略联盟模式。在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上,利用所形成的市场资源规模优势,加速扩散,进一步将批发市场“虚拟化”建设发展、转化升级;加强区域内、外市场战略联盟,有效形成上下游间两极市场对接与扩散。加大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批发市场交易模式的建设,一方面是基于我国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对农产品需求量大的现状出发,发挥云南生鲜农产品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云南省内农业生产、消费仍以散户经营为主要特点,而省内农村网络普及率及电子信息化建设程度仍有待提高,就2014年数据来看,全省网民数量约为164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10.5万,占68.9%,乡村人口410.5万人,占总网民数量的31.1%。

二是以电子商务中企业间交易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石,向关系链两端延伸打造电商系统的“楼堂馆所”,可有多种创新模式并存,一方面向上游发展“P2B”模式,Peasant To Business,农产品主要供应方(个体、家庭农场、专业农户)和农产品需求企业(产或销地批发商、餐饮商、加工商、配销商、超市)间交易模式,农户与批发企业直接对接,改变传统市场供销关系和运营模式,发展季节性农产品定向供应,“订单式”生产,在市场需求下促进农业生产的“个体生产-家庭农场-生产联盟-区域性生产基地(凸显区域性农产品特色)”体系的建立,而“B”则负责电子市场平台的搭建、“产品-市场”的对接供应、交易扩散及分流转移;另一方面,向下游建设“B2C”模式,即“批发企业-消费者(个体为主)”,在这里,生鲜农产品批发企业既是下游批发企业,又是中间商角色,个体、家庭消费者可直接向生鲜农产品供应商进行网络购买或订单式购买,供应商也可开展配送服务。

三是二维电商交易模式向三维或多维电商交易模式转变,建设综合一体化交易模式,促进生鲜农产品交易链间各要素的一体化联动性发展。从目前云南省生鲜电商交易模式现状分析来看,三维或多维模式的优化创新,有利于整体化系统化建设。如:“B2B2C”、“B2A2B”、“B2G2C”、“P2G2B”、“M2M+O2O”、“B2B+O2O”、“P2A2O”等交易模式。

四是发展生鲜农产品“O2O”交易模式,建立“O2O”交易实体机构体系,向本地化生鲜平台转型。所谓O2O模式,即Online To Offline,线上交易现下交货,消费者根据自身的消费需求在网络上进行购买,并在当地指定地点直接提货。构建“产地-转运地(或分销地)-销售地”的生鲜产品实体机构体系,实体机构可由连锁店、生鲜超市、专营店等形式构成,从而实现资源交叉多途径利用:一方面强化了产品流通转移过程中的分销作用;另一方面为线上现下的交易模式提供便利和实施操作的可能。

基于“O2O”交易模式之上,可延伸创新为“O2K”模式,即Online To Kitchen“农产品产地-消费者厨房”的交易模式,其中在上一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了“线下实体店-生鲜配送-厨房”这一配送环节。此外,在消费终端这一环节还可延伸出“电子菜箱”、“智能菜柜”、“社区服务”等新型电商模式,从而实现“农超对接”向“农宅对接”、“农厨对接”模式的转变和创新。

五是创新C2B反转营销电商交易模式,即Consumer To Business模式,构建消费者预购消费方式。C2B交易模式,是以消费者为主导的逆向思维反作用营销策略模式,消费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饮食喜好、季节性、时鲜性预定生鲜农产品;批发供应商(企业)根据消费者预定,可以有计划地采购、存储,减少积压和变质;农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根据消费者预定,可以根据季节时令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生产,避免盲目性,预防乱投入,减少采收积压、滞销变质损失,减少仓储、冷藏劳务和成本,促进“消-产-销”间的快速反应和对接。为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渠道构建创新模式,促进家庭农场或专业合作社生鲜农产品的电商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方一如.“网络经济”下云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渠道构建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5(5).

[2]曹春雷,李仲阳,姜法竹.黑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5,(2).

[3]齐赫.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探讨和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20).

农产品营销概述范文第5篇

微博品牌营销的发展趋势

未来,微博在内容的创作上,还需更加“有用化、有趣化和有条理化”。换一句话说,也就是微博的服务性更强,娱乐性更强,可读性更强。另外,企业进行微博营销时还可以结合线上与线下的活动做催化剂、黏度剂,注意活动的频率、活动的奖品和活动的规则等均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五、改善微博品牌营销的建议微博经济时代,企业进行微博品牌营销不但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还需要研究其策略。首先,企业需要改进产品质量,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微博代表本企业的形象,企业可以借助微博和消费者就产品信息、使用情况和购买心得等话题进行及时交流和沟通;微博帮助企业迅速捕捉到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了解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感受,及时获取市场的动态,搜索并掌握这些信息,微博帮助企业了解企业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独特的品牌形象,即帮助企业检测产品的市场定位是否准确。如果消费者对企业有抱怨,企业还可以借助微博与之进行实时交流,当企业能预见到产品的一些小问题时,还可以通过微博提前告知消费者,快速消除人们的抱怨,阻止抱怨在人群中传播,提前消除可能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微博是一种及时双向的沟通方式,既可以使企业及时处理客户提出的问题,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也可以帮助企业迎合消费者需求,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其次,企业需要维护和提升品牌形象。企业将微博作为建立品牌形象的平台,并不是只建立就可以了,还需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维护。微博首先要将品牌人格化,发起各种与品牌有关个性的话题,聚集大量粉丝的关注并吸引他们参与讨论,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在与消费者面对面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品牌形象送到用户的心里。再次,微博精确定位目标受众,有效对话是关键。企业进行微博营销不仅仅是发微博这么简单,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计划、倾听、介入、参与和评估,这个过程绝不是单一的推送,而是一个互动、反馈和调整的过程。微博营销最重要的原则是为粉丝提供持续的价值。另外一个黄金法则是微博要与粉丝建立有效对话。发一条微博只限定在有限的字数内,该怎么发微博,怎样进行微博营销是个艺术。一味的转发和评论,无疑不可能获得粉丝们的关注。微博营销还处在初级阶段,企业想要在微博上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品牌,微博不能只顾吸引目标顾客的关注,而不考虑他们是否是目标消费群体;而且,微博营销在运营时需要遵循“趣、个、互、利”(4I)原则:趣味原则(Interesting)即微博要有娱乐趣味化的内容;个性原则(Individuality)即微博要进行个性化沟通;互动原则(In-teraction)即微博要激发用户互动,触动微博网状传播;利益原则(Interests)即微博要有营养,有利益。此外,培育微博品牌营销专门人才,提高微博品牌营销专业化水平。进行系统的微博营销,光靠一个官方账号不行,需要品牌从内部自上而下人人都进行培训与认知。专业化是企业微博营销的重要竞争力指标。要想走出微博品牌管理营销的困局,将微博这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整合营销的同时,企业或者有关机构还需要开发一套完整的微博品牌管理的平台、点击营销以及客户服务的技术保障系统,建立手机互动平台,从品牌内容的微博化策划、企业品牌微博平台的建立、日常及时监控、客户服务体系,直至产品实现最终销售的全过程均可以成为品牌微博推广营销服务的内容。即需要提出一个全新的微博品牌营销推广模式,将每一个微博参与者和关注者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全民推品平台”。它能完全打破传统传播品牌概念,将品牌推广直接渗入到每一个微博主,并建立一个良性的评价体系,将企业品牌不断地推广至目标人群。综上所述,微博品牌营销是品牌营销以微博为依托,以互动、活动、服务等为手段,以粉丝为市场,以树立品牌形象为目标,以利润为最终目标。微博经济时代,微博品牌营销必将为企业创造出丰厚的利润。相信,伴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营销的纵深发展,微博品牌营销的未来之路将会更加宽广。根据我国合作社法的定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内容是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和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动因和发展条件黄祖辉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分散性和家庭经营的必然性。山东省社科院课题组指出,家庭承包经营有着内在的缺陷:一是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其与大市场对接难;二是农户分散经营致使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低下;三是农户分散经营难以保证其自身的民利和利益。因此,在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只能是企业,或者是具有企业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白立忱也提到,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只要存在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就必然涌现代表弱势群体利益、为弱势产业服务的合作社。这是一百多年来合作社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的基本动因,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朱启臻、王念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可能在分散的小农生产基础上自发产生,而是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夏英、牛若峰将发展合作经济的环境条件概括为:产权相对独立的农户经济重现活力;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品经济获得大发展;以市场机制为主配置资源的基本经济制度得到确立。牛若峰认为,要实现农户的联合与合作,一是相关主体有共同的利益追求和现实需要;二是要有有能力的带头人;三是政府和群众要对合作文化具有正确的认识;四是合作社中农户永远是主体;五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监督。张明林、吉宏从曼瑟•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出发,推断出农业合作组织进行合作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成员结构应该存在差异性、组织成员间存在合理的利益共享、成本分摊机制和组织收益存在超可加性。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黄祖辉、徐旭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大意义,包括: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助于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有助于改善政府对农业的管理。王勇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节约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成本与费用,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效益,在法人治理的过程中能够提高社员的民主办事能力。池泽新、郭锦墉等认为,相对于市场交易,合作社可有效降低不确定性、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等的不良影响;相对于纯企业的层级制度,合作社的社员并未完全丧失独立性,管理层次呈扁平结构,因而较一般企业而言管理成本更低。赵建欣、王俊阁从农产品安全的角度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把小农户组织起来进行生产,从农产品的生产源头开始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并且能够保证安全生产的成本最低和最有效。冯道杰认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的基本途径和方向。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营销的重要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提供营销服务。潘劲认为,合作社是介于协会与公司之间具有特殊性质的组织。一方面,它具有社会团体的性质,是一个团体;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经济组织的性质,是一个企业。牛若峰认为,合作社组织目标具有双重性,既要保证社会公平性,也要兼顾经济效率,依靠联合共营帮助社员赚钱。郭素贞通过对日本农协的研究发现,依靠合作社对产品进行统一销售:一是可以防止中间商的压质压价,保护农民的利益;二是可以与中间商建立稳定和信赖的合作关系,避免盲目生产,既能保证市场供给的稳定性,又能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性。营销功能是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曾宪影、李钦认为,农民选择合作的基本动机和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生产资料采购、农业科技服务和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郭红东、蒋文华基于对浙江省53县556家农户的问卷调查来分析农民加入合作经济组织意愿,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卖难问题呈正影响显著性水平。卢向虎、吕新业等根据对7省24个县(市)45个乡镇320户样本数据分析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意愿,通过Probit回归分析发现,除了户主文化程度、年龄、家庭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之外,农产品价格波动程度、主要农产品销售半径等变量,对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也有显著影响。张晓雯基于对山东等4省40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调查来分析影响农户对合作社依存性的因素,利用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年龄、合作社提供服务状况、农户入社后收入增加情况、合作社盈余状况及合作社形象,对农户对专业合作社依存性影响显著。营销功能还影响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郭红东、楼栋等通过对浙江省2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物质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是影响合作社成长的主要因素。专门的办公场所、为社员服务的设施、核心示范小区和合作社自己的网站的存在与否以及合作社的资金规模水平影响着合作社的物质资本资源,而产品品牌建设情况、资金借贷难易程度以及是否得到政府支持等则影响着合作社的组织资本资源状况。其中,决定合作社组织资本资源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产品品牌建设情况。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形式分析张永智、张弓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销综合服务,即为社员提供农资购买、农产品包装、储藏和产品联合销售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购统销,能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通过注册商标,制定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可以提升农产品品牌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给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浦徐进、吴林海认为,合作社能够有效地抵御不可抗力原因造成的风险,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使参加合作社的农户获得更多的利润分成。白俊峰认为,未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无论是资金的积累还是产业化水平都会获得提高,这就会促进有经济实力的合作社进行纵向发展,进入加工和流通领域,兴办一些从事农产品加工及销售的公司,增强产品的附加值,获得流通和销售利益,新的“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将取代以往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胡定寰认为,社超对接营销模式(有一定规模和标准化生产基础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与超市签订协议、销售合作社产品)的优点在于:由于减少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流通成本和流通时间,从而降低了超市的采购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增加了农民收入。李莹、杨伟民等通过研究发现,影响社超对接营销模式的因素主要有:合作社的资本和运营时间;合作社的产品供给能力,不仅是生产能力,还包括包装分级和物流配送能力;合作社产品的自身特性,种植类农产品比畜产类农产品具有更多的机会;合作社自身的营销意识以及与超市合作的意愿等。廖建平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还有合作社设专营店直销、合作社联合社营销和合作社电子商务营销等形式。合作社设专营店直销,即组织合作社在营销环节联合起来,直接到城市社区开设专营店,直销合作社产品。合作社联合社营销,是由若干个专业合作社加盟,共同出资成立的,从事农产品营销配送服务。合作社电子商务营销,即专业合作社通过网络营销产品。

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

在生产方面,王勇认为,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是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性———鲜活性、多样性、生产季节性和地域性等特点,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状态不稳定;二是目前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服务功能比较薄弱;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普遍缺乏资金,制约了合作社营销功能的建设;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是在种养规模还是在产品批量和质量上,距离超市的进入门槛还有一些差距,难以满足超市要求,影响着产品进入超市进行销售。在品牌建设方面,吴声怡、陈训明等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发展速度滞后;二是品牌档次不高,市场影响力不明显;三是形式大于内涵,仅仅注册个品牌了事,而没有后续严格的生产管理。在产品销售环节方面,包宗顺认为,合作社经营者或领办人与合作社普通成员追求的目标产生严重的错位。由于许多合作社不能自主定价,只能根据市场的价格水平来制订自己产品的价格,或者是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提供低于一般市场水平的价格,这就导致在内部交易价格制订方面,合作社经营者或领办人为了使合作社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盈利而降低收购价格;而普通的社员由于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加入合作社就是为了提高产品的价格进而获得更高的收入,或者是合作社存在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不能按规定进行盈余分配,这就导致普通社员期望合作社的收购价格越高越好。此外,卢新国认为,目前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科学合理的盈余分配制度,分配比例较低,公积金提取混乱,股金分红比例过高,财政扶持资金使用与分配不规范等现象非常普遍,依法足额纳税的极少。资本和人才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杨云、王义伟认为,“管理”要素匮乏使合作社的价值低于在职业人员管理下的价值;资金短缺使合作社的规模小于最优规模。董景奎从对贵州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地调查资料入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发现在与组织销售产品相关的各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资金满足状况,其他依次是企业的带动、盈余分配的公平性、产品的质量、经营的规模。此外,他还认为,管理者的素质也影响着合作社产品的组织销售状况,包括管理者的水平、积极性以及成员对管理者的信任程度。夏英认为,许多合作社由于贷款、借款等有难度,制约了合作社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服务活动的开展,影响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难以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市场竞争。由于缺乏资金,合作社不可能承担更多的风险,建立起类似风险基金的保障机制,使得合作社与农户的关系松散,没有结成“利益共同体”,一旦农产品价格、销路出现问题,其风险可能就会由合作社转嫁给农户,影响农户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应瑞瑶也认为,合作社的业务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就意味着合作社也要有合格的人才,特别是优秀企业家的参与。缺乏经营合作社的人才和企业家,合作社就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应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问题的对策

孙晨光通过案例研究,建议金融机构要向农村市场多投入人力和物力,对合作社进行倾斜,要正确估计和计量合作社的风险度,灵活运用信贷政策,同时简化手续,压缩不必要的风险支出,降低合作社贷款的成本。赵凯结合国内外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研究,分析了“三方协议+互保联贷+统一账户+贴息保险”融资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的资金互助社融资模式和通过合作社内部担保来构建银社合作模式等三种融资模式的运行机制、适用条件和范围,认为不同的融资模式有着不同的优势,可以为不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选择融资路径提供参考。针对人才缺乏问题,任丽红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领导者和骨干进行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和法律、道德方面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帮助合作社引进人才,提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合作社规范、快速、健康发展。增强合作社自身能力由于农产品市场格局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想在市场上取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单纯依靠传统的“生产导向性”战略已经很难成功,而必须考虑如何有效地采用“市场导向性”战略。黄胜忠、徐旭初建议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基础,通过对市场进行细分和选择,来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促销;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作为自己的生产目标。王玉妍、张忠根等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标应当是实行农业生产综合一体化,即合作社不但要从事农产品的生产,而且要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以及创办农产品的加工、物流、销售企业,从而延长产业链,获得农产品的增值利润,进一步分享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拓展农民的增收空间。在交易价格方面,曾明星、杨宗锦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利润与内部交易价格成反向变动关系,因此,在满足成员既愿意投资入股又愿意与合作社发展业务的条件下,合作社可以尽可能选择较低的内部成交价格,来满足利润最大化,以增加合作社积累的速度,增强市场力量。在进行产品定价时,吴光宇建议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充分考虑产品成本,并综合考虑运用成本导向、竞争导向的定价方法,采取积极主动的竞争策略,与此同时也要避免陷入无价值的价格大战。在利益分配方面,廖祖君建议社员与合作社内部交易中的保底价、二次返利、股金分红等利润分配方式都应该有明文规定、公正透明,并且要落到实处。孙浩杰、王征兵等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分配格局改进的措施:一是明确合作社是农户所有;二是确保合作社的经营决策是由农户进行控制;三是保证合作社实行按交易额返利,保护农户的利益;四是对合作社的公共积累和政府扶持资金要进行量化,并保证不被挪用。此外,还有学者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营销形式的创新上进行了探索。李永山在总结了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的优缺点后,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模式———基于“合作组织+期货市场”模式的可行性。王勇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消费者组织建立紧密的联系,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等组织对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