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新媒体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般而言,“网络”所指极为宽泛,但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多指计算机网络,包括所有按照网络协议连接在一起的计算机系统,连接介质包括电缆、双绞线、光纤、微波、载波或通信卫星等。计算机网络按大小不同一般可以区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等,其中最为庞大的网络系统就是互联网。
“因特网”与“互联网”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作为专有名词理解,因特网是互联网的一种,英文名为Internet,源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的Arpanet,初始于军事目的,后用于学术系统,最后走向商用,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开放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但“因特网”作为普通名词理解,则泛指多个计算机互联而成的大型网络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不少学者认为“因特网”与“互联网”只是音译与意译的不同,而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区别。
互联网,最早的官方界定是,“互联网是指全球的信息系统,这个系统是:(1)基于IP协议或由其进一步发展的协议,通过全球唯一的地址段,有逻辑地连接在一起;(2)能够支持采用TCP/IP协议或由其进一步发展的协议,或者能够与IP协议兼容的协议进行通讯;(3)能够在通信网络上提供、运用或获得公开的或个人之间的高层次服务”。该定义所指具体、清晰,且反复以“进一步发展”的表述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创新“埋下了伏笔”。
新媒体,以互联网为新媒体,成为不少人对新媒体理解的惯性。事实上,互联网的发展,仅以1992年商业化为起点也经历了近20年的历史。早期,《新媒体百科全书》的主编斯蒂夫・琼斯在该书导言中说,“旧媒体曾经一度是新媒体,而新媒体又在不断的变化与演进。”并列举光盘、万维网、流媒体为例。而斯蒂夫-琼斯对新媒体的关键把握,被后进学者不断深化,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时间的概念”、“发展的概念”,这一观点不断引领我们对新媒体的进一步认识。
如何界定新媒体,其核心不外有二:其一,有关技术基础,指新媒体依托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其二,有关传播功能,指其传播具有互动性、虚拟性、原创性、分众性等。
刚发生在老高身上的一个例子就是:某天看报纸,看到一个标题,很正规、很传统、很口号化,还以为是某些部门花钱做的广告软文;仔细一看开头,才知道是个评论的标题。其他新闻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标题、版式,电视广播的刊播时间,都会成为障碍,导致稿件无法发挥其价值。
和有些记者对到达率的漠视相反,有一部分人对到达率却相当关注。这部分人,就是媒体的广告客户。从对报纸发行量、广播电视覆盖率的关注,转为对到达率的关注,只能说明广告客户越来越精明,也越来越了解媒体。有些广告客户的宣传推广人员,和媒体业内人士毫无二致,对媒体的行业状况了如指掌;有的甚至曾在媒体从业多年。这种状况,对媒体而言,已成为一种挑战。广告客户越来越了解媒体,越来越了解媒体的市场细分、传播特性;媒体从业人员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超越他们,会很危险。因为这种状况,会大大加快媒体更新换代的频率(这对部分媒体很危险,对整体市场而言并非坏事),成为管理部门喊了很长时间、却鲜见实质性动作的所谓“媒体退出机制”的催化剂。
新浪、搜狐这些网络门户媒体,大多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2000年之前,从经营业绩看,一直不温不火,基本上是往里砸钱的买卖。2001年之后,忽如一夜春风来,这些门户网站纷纷看到了希望。曾经哀鸿遍野的网络,变成了人人眼热的大蛋糕。变化,当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从人人唱衰到人人眼热,可以有很多种解读。而从到达率的角度来分析网络的这个转折,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正是广告客户思维观念从“砸钱就能赢”到“注重到达率(广告效果)”转化的年代;而这种思维转化的一大表现就是――不少广告客户忽然发现,网络似乎是所有媒体中到达率最可见、最透明的。
迄今为止,网络还是到达率最容易量化的媒体。量化的到达率,就是它们的点击量概念。网络媒体的广告,似乎正是在认识了自身这一特性之后,开始异军突起。可以量化的点击量,是网络较之传统媒体在广告方面的最大优势。虽然点击量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造假,但对立足长远的网络门户而言,这种“技术手段”没有多大必要;何况,有实力的广告客户,同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保证点击量的真实。
电视对广告客户而言,只是一个覆盖率问题;报纸对广告客户而言,发行量是一个容易量化的数字。不过,发行量和到达率不是一个概念。发行量大,不等于到达率高。和网络比照,报纸的发行量概念乘以单张报纸的传阅量(一张报纸有几个人读),和门户网站首页的访问量概念,大致相当。这是一个总到达率概念,是模糊的。如果更进一步,具体到单篇稿件、信息的单个到达率,报纸就无能为力了。一摞报纸,几十个版面,成百上千篇稿件、信息,这篇稿件到底有多少人看过?无法统计。
到达率正在改变媒体。前不久证监会公布了首批创业板企业公示名单,“天涯在线”赫然在列。就连新浪、搜狐这样的网络大哥大,都不得不遗憾地承认,“天涯”是国内网络论坛的“大哥大”。而网络论坛最大的特色,就是到达率量化达到了其他网络媒体、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程度。几乎任何热点,都可以量化,都可以成为到达率的参考;而由这种到达率概念衍生的新广告形式――比如跟帖广告,正在“天涯”大行其道。积少成多,“小钱”未必就成不了气候。
到达率,传统媒体已无法回避。
关键词:共鸣效果 溢散效果 公共领域 网络媒体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信息技术发展而创生的一种全方位、立体化、多元素的互动媒体形式,其具有的优势对传统媒体产业带来了深远影响。而新媒体1.0向新媒体2.0的衍生升级,使得新媒体在其原有的分众传播特性的基础上,更具备了融合运营的优良品质,它将开拓更为广泛的数字化生活方式和更为新颖的跨媒介发展历程。
在数字化生活日益普及和创新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出来,并已成为当今研究媒体产业及电信产业的专家和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按照“媒介即信息”的观点,每一次技术层面的革新都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一次飞跃。而在三网融合、IMS及LTE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我们新媒体的传播形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传媒产业和电信产业的发展格局,而且也革命性地改变了当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一、新媒体1.0向新媒体2.0的衍生升级
近年来,在终端多元化、移动媒体化、网络融合化的多重发展力量的驱动下,新媒体的概念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且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当下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时髦名词。其实,所谓的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对出现于传统媒体之后的各类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统称,它主要指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实时地、交互地承载和传递各种个性化、富媒体化复合信息的中介。而在三网融合、TIME时代等新的融合产业发展趋势下,新媒体也经历了1.0向2.0的衍生升级。
“新媒体1.0”是利用新媒体传统工具的精确性及互动性,实施分众传播的时代。互联网及移动手机的出现,触发了众多媒介和多种业务形式的创生。新媒体1.0通过细分用户的定向传播、用户广泛的互动参与等新型特征不断得以发展,使得媒体在精确细分和有效到达方面有了全新的优势,分众传播的概念也得以实现。新媒体的精确的量化、“分众”式的传播、去中心化的发展、信息内容的定制、碎片时间的占有应用使得用户能够在四维时空里体验媒介的优良品质。但受限于政策的分业监管、业务的发展成熟度等因素,新媒体1.0的各类媒体及其业务之间相对孤立化,还无法满足用户的融合服务产品体验。
随着TIME时代的到来,电信、互联网与媒体等产业链条相互介入,融合型智能终端发展引发了对跨媒介内容的用户需求的爆发式增长,IPTV、IMS、云计算等融合的网络技术及业务不断发展,三网融合等融合监管政策更是大力推进,使得“新媒体2.0”――融合运营的时代应运而来。在融合的媒体业务内容通过融合的媒介进行和传播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媒介更加人性化地满足人的融合传播需求,用户可利用融合终端实现各媒介之间的无缝切换,从而实现对全媒介内容的融合品质体验。新媒体2.0是对多种传播手段和不同媒体之间融合与重组的追求和响应,它的出现是传播形态深度融合的一次演化和升级。
新媒体2.0在继承了新媒体1.0的优良特征的基础上,在传播模式、技术实现、用户内容、广告营销等层面都有着诸多不同的创新产生(具体见表1)。
二、新媒体2.O的发展特征诠释
产业融合趋势下,“无所不容、无处不在”的泛网络为“新媒体2.0”发展创造了全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并赋予其更多的发展特征:
1.在继承新媒体1.0优良品质的基础上,新媒体2.0更加突出强调融合型、开放式、社会化的传播特征。其中,融合型具体表现为:融合的终端/平台、融合的信息内容、融合的产业,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媒介融合。开放式表现为:业务平台的开放、产业链合作的开放。社会化表现为: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微博、百科或者其他网络协作平台实施产业媒介传播的形态,如以Flipboard为代表的社会化阅读软件及其代表触发的媒体形态。总之,融合型、开放式、社会化的媒体模式必然成为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
2.新媒体2.0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通过“全天候”的服务理念、“泛信息化”的思维形态来大力推进融合媒介及其平台的协同运作,从而实现“内容海”“媒体雨”“个人云”的媒介循环再生。在新媒体2.0中,广阔的媒体内容形成了“内容海”;而媒体运营商应用多种媒介蒸馏作用,在时间的渗透与“碎”式叠加基础上,形成“个人云”;并在以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主要载体的基础上,创生“媒体雨”,再通过多种媒介对用户形成接触点的互动影响。
3.在社区化、虚拟化、网络化发展过程中,内容聚合引发社会关系网络重构,无所不在的网络与永远在线的实现价值统一,虚拟社区与现实生活的达成混沌整合,消费模式也由“小众部落族”向“媒体群居圈”演变。新媒体2.0推动消费者按照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消费需求重新聚合,由“小众部落族”向新的“媒体群居圈”发展演变。“媒体群居圈”内消费者内容的聚合形成了新的媒体内容和媒体传播形态,分享的力量让社区化媒体成为阶段性的主流媒体。
关键词:新媒介;中西医;保护;保存
新媒体,亦可称新媒介,是指不同于以往传统纸质媒体而以新型数字媒体为主的形态。新兴媒体的大环境中,由于碎片化阅读和数字化阅读的盛行,导致各种信息资料易破易碎且不易保存,因此提出对新媒体环境中各类信息档案的保护保存。本文今着重以医学科技类档案为例,来展开对新媒体环境中数字化保护的论述和议评,企图能对新媒体学科和医学科技类学科的发展和创新都有一定效用。
一、新媒体概念新解
自始至终,在学术领域内,专家学者们对新媒体概念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新媒体(New-Media)一词最早见于1967年美国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的一份商品研究开发计划。随后,由于商品营销的需要,此概念便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简单地定义为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诸多通用通讯工具。埃梅里在《新媒体》一书中提到,新媒体的“新”在于它能让人们或人与机器之间实现前所未有的通信,并且与其他所有通信根本不相同,着重体现在快速。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媒体形态,发展创新了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且更多运用在手机、电脑、客户终端、微信公众号之中。既然至今对“新媒体”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因此笔者提出对“新媒体”概念展开新解,希望能对学术新闻有所帮助。同时,在此解出“新媒体”概念有“三新”,也企图对新媒体环境中医学科技类档案的保护保存能有借鉴作用。1.新在时代。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新媒体也因此应势而生,可说新媒体确实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然而这却也是机遇跟挑战并存的时代。具体体现在,新时代下各种新媒体、新观念过于繁多,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大量渗入,更会导致我国传统观念和社会主义正统思想受到冲击,思想观念的不统一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不稳定,这是新媒体时代的缺陷。但是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新媒体时代下各种思潮的碰撞和激荡,这才有了如今中国较为开放、较为先进的局面,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新媒体对各种先进思政理论的大量引入和大量报道,才推进了如今中国改革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新在设备。新媒体不同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更多则是指以数字报纸、客户终端、手机网络等新技术设备为主的媒体形态。新兴的媒体设备具有以下几大优势:其一,方便快捷。运用手机和电脑发送和传递信息比运用传统的报刊、广播等工具要方便得多。传统媒体时代里,从印刷报纸、搭建广播并有专人传递再到信息收入,这期间不知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甚至几经周转会有信息断层和信息连接不通畅的情况出现。而如果运用手机、电脑这些先进设备和移动网络,任何信息都能及时迅速地传递到对方手中,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很是方便。其二,廉价高效。传统时代下,人们阅读报纸、观看电视,都是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的,尤其购买一份报纸更是如此,且收获到的信息大多也已经滞时和落后,而新媒体环境中,由于移动网络和数字报纸的出现,人们阅读刊物廉价了许多甚至全部免费,无须再去花费财力购买昂贵的杂志,且数字化阅读高效快捷,智能化搜索和智能化阅读更是极其方便了人们及时高效获取信息。其三,海量持久。新媒体网络中的任何信息,包括各种视频、图片、文件、文字,只要是在移动网络上以后,便能长久存在和长久查看,且移动网络上所能承载的信息也可能是无限量大,网络上各种信息的丰富多样和种类繁多是无法比拟的。新媒体环境中最重要还是新在各种技术设备上,数字网络、电脑手机、客户终端、微信公众号的普及运用是社会大趋势。3.新在公众。不像传统媒体中的客户公众必须具有一定的阶级地位和文化水平,新媒体环境中的客户公众只要拥有能上网的电脑,会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懂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就可以在网络上信息。新媒体环境中的公众大多属90后或00后的社会青年,他们大多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故意发表各种奇奇怪怪的言词言论和网络流行语,他们个性张扬、喜欢创新。但是这些网络青年也大多具有懒惰、敏感、过于感性等缺陷存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公众主要定位在年轻的青年群体中,着重关注并研究这类社会人群,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前瞻性。
二、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类档案的措施
医学科技档案是指医院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归档保存价值的文字资料、影像、图表以及各类电子文件等原始记录。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五大类: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医院开展科研活动的相关原始实验资料;基金课题相关资料;技术转让资料、专利证明等;其他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资料等。新媒体环境中,提出对医学科技类档案进行数字化保护,既是顺应社会时代的大趋势,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医学科技类档案的保护意识,进而将有利于医学界理论技术的创新和传承。新解新媒体之概念,得出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类档案有以下措施:1.适应新时代要求,健全医学科技类档案的管理机制。任何举措的推行都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体制,只有健全机制的约束才能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才能确保举措的顺利实施,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档案同样需要有完善管理机制的指引。但是在制定相关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必须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要求,即管理机制必须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之内展开运行,不能走其他偏颇或者西方狭隘思想的道路。同时,健全的管理机制中也应当要有明确相关的责任人,把具体的分工详细划分到每个工作人员。责任人的作用不可忽视,明确的责任分工是促使管理机制透明高效的关键。2.运用新设备技术,推进医学科技档案的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类档案,自然离不开各项新媒体设备技术。具体来说,就是医院要健全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将现有的网络进行完善,有目标、有计划地完善医院综合办公系统,建设综合查询和网络办公系统,提高医院科技档案数字化保护和管理体系。医学科技档案数字化保护及管理应该成为医院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在制定信息网络建设的规划的同时,要将档案数字化保护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好。3.摒弃新公众缺陷,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新媒体环境中的公众,虽说个性张扬,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但是仍不能担负起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档案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新媒体环境中新兴的医学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有极高的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其一,不张扬过胜;其二,医学科技档案人员要调整心态,更新观念。
三、结束语
新媒体环境中,不仅需要对医学科技档案进行数字化保护,对于其他类档案信息,例如:学生学籍档案、党员干部档案、国家历史档案等,都需要进行数字化保护,这是社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数字化管理和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医院应该从技术以及信息资源建设、社会环境等方面不断完善科技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更好地实现科技档案资源的共享,使之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才是。
参考文献:
[1]韩瑛,张渝培.医院科技档案数字化管理方法探究[J].科技档案,2013,5(9).
[关键词]网络节目主持人;现状;发展趋势
一、网络节目主持人的产生、概念及其特点
1.网络节目主持人的产生
网络节目作为一个新兴事物,以迅猛的发展势头在几年内便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效。网络节目以其新颖的节目形式和广泛的节目内容收到网民的普遍欢迎。
近年来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激励竞争是网络主持人产生的外部动力。互联网是即传统媒体之后又一新兴的传播媒体,在与传统媒体展开激励竞争的同时,网络媒体要想获取更多的用户就必须开拓范围更广、更独特、更新颖的传播模式和内容,从而在信息传播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长远的发展。网络主持人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不断学习和完善,正是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为网络主持人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2.网络节目主持人的概念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我国节目主持人刚刚作为媒介角色出现时,许多专家和学者就已经开始尝试对“节目主持人”的概念界定了。
典型的代表有:俞虹在《节目主持人通论》一书中认为:“节目主持人是在广播电视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群体观念,用声音语言、形态来操作和把握节目进程,直接、平等地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
陆锡初认为: “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的设计者、节目方针的体现者、内容的组织者和主播者。”
顾名思义,网络主持人是指在大众传播活动的网络平台上,以真实的个人身份和交谈性言语行为,通过直接、平等的人际交流方式主导、推动并完成节目进程、体现节目意图的人。
3.网络节目主持人的特点
首先,网络节目主持人打破了地域限制,以受众类型来划分。众所周知的中央电视台、黑龙江卫视等电视台都是以地域命名的,而网站则是以所提供的服务特征或者类型来命名的,网站的不同分类决定着网络节目主持人所面对的受众不再以地域划分,而是根据类型来界定的。
其次,网络节目的主持人可以是网络虚拟的,也可以由非专业主持人的网民来担任的。网络上第一位虚拟主持人的出现,距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了,是英国报业协会新媒体公司推出的新闻播报员,名叫Ananova。 我国第一位电视虚拟主持人是2001年1月推出的北京电视台《科技新闻周刊》的“比尔?邓”;同时,网络节目主持人也可以是由网民自发推选的,或处于个人爱好和兴趣而自由制作和上传节目,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拥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并获得劳动报酬和奖励,这样的一群人才是真正的网络节目主持人。
再次,网络主持人更尊重网民,给观众更多的话语权。网络节目主持人习惯于使用网络语言,能够以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与网友或者说观众进行沟通,给网络节目带来了新鲜和活力。
二、网络节目主持人的现状
作为网络时代新兴职业的网络节目主持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壮大,已经形成一些特有的群体特征,虽出身草根,但所传播的内容更具原创性、风格更加新颖、也更能体现出网络时代的人际传播优势,正是凭借这些优势,网络节目主持人正成为各大网站和论文重点发掘和争夺的对象,他们作为一股新生的力量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宠儿。
首先,早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国各级电视台相继建设自己的官方网站,而那时的网站主要是作为新闻传播的工具。2009年央视的中国网络电视台横空出世,网络电视台一下子红火起来。安徽广电、山东广电等广电机构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网络电视台,甚至一些城市电视台也联手打造“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这部分的网络节目主持人相对来讲,因由传统媒体的支撑以及较高的职业素质,更具有专业性,虽然为网络节目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并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节目主持人。
其次,新兴的主体网站和论坛培养了一大批独家的网络节目主持人,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受众的不断扩大,网络节目主持人面临着诸多挑战,这对网络节目主持人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这类网络节目中,主持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网站或者论坛的代表,因此,对其职业素质和个人素质的要求更高,网络节目主持人自身也开始向专业化发展,不仅具备基本的播音员条件,更要有流利的普通话和清晰的语音等;同时,网络节目主持人更加注重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要掌握网站或者论坛相关主题的知识,更要有随着网民互动难度加大而灵活应对的知识积累和能力。
三、网络节目主持人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成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但就目前来讲,网络传播媒体仅处于朝阳产业阶段,网路传播媒体的发展将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
首先,网络传播媒体有可能成为“第一媒体” ,但并不能脱离传统媒体而独立存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有其不同的受众群体和传播内容,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因此,正是二者的相辅相成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多样性。